聆听快乐的声音:语文课堂的教师有声语言 论文_第1页
聆听快乐的声音:语文课堂的教师有声语言 论文_第2页
聆听快乐的声音:语文课堂的教师有声语言 论文_第3页
聆听快乐的声音:语文课堂的教师有声语言 论文_第4页
聆听快乐的声音:语文课堂的教师有声语言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聆听快乐的声音:语文课堂的教师有声语言摘要:寓教于乐是教育中经常谈论的命题,时代在不断发展,寓教于乐的内涵也需要不断的自我更新。本文主要是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角度,探讨寓教于乐中“乐”的要素,并结合具体教学谈一谈“乐”在教学的导入、讲授、提问、结束各环节中的体现与实施。 关键词:寓教于乐,初中语文,语言艺术

引言:互联网高速发展,短视频、自媒体不断给学生以视觉和情感的冲击,但这种快乐的冲击是短暂的、零碎的、不成系统的。在这种大背景下,课堂的教学语言如何做到吸引学生、如何让学生感觉有趣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初中语文教学语言范围广泛,教师上课的穿着、动作、神态以及无声的教学参考资料、板书、课堂教学氛围都属于教师的课堂语言。本篇文章所指的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是诉诸于听觉的,指课堂上有声的教师语言。准确、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不仅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兴趣,而且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审美素养都会在教师引人入胜的导入语、发人深省的提问、文采飞扬的讲授、精准到位的点评、留有余香的结尾中得以提高。这种快乐是延续的,值得回味的。目前较多论文探讨了教师的无声语言以及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教师课堂有声语言艺术。本篇文章主要讨论教师语言如何让学生感觉快乐,感到有趣,探析寓教于乐的“乐”的要素以及“乐”在课堂各个环节的体现。一、寓教于乐在课堂教学语言中的三块基石: 1、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寓教于乐的前提

教师的课堂语言具有示范性,精确的教学语言既是对语文教师本身职业素养的要求,也是上一节踏踏实实语文课的前提。在《卖油翁》一课的教学中,于漪老师说:“下面有一段精彩的对话。”有一位学生不以为然的笑了一下,认为不精彩,于漪老师立即意识到自己语言的不妥之处,她欣然改为“令人深思”的对话。教师上课时习惯性的口语错误需要及时自省改正。比如有的老师经常说的“今天参加作文比赛大约有两名同学左右”,那么这个“大约”和“左右”就是典型的病句;鼓励学生时用“首当其冲”,1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而“首当其冲”的意思是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遇到灾难”,这种口语习惯是为学生做的错误示范。“寓教于乐”这里的“乐”是在教学内容是正确的前提下,这样上出来的语文课才实在。 2、课堂教学语言的文学性是寓教于乐的琴弦

如果说一节语文课像一首乐曲,那么教学语言的文学性就是琴弦,用这样的琴弦会让学生领悟到乐曲的美妙,享受沉醉的快乐。老师在向学生解释“青”这个字时,如果干巴巴的组词,则少了一些乐趣,可以这样表述:因晴无日,清无水,倩无人,情无心,故而为青,是为憾也。但青一字,另有一解。青逢日,则有晴阳;青逢水,则生清河;青遇人,则见倩影。青欲得一人心,则一往情深。首先句式工整,以短句为主,节奏感强,读来具有诗意,其次,将人生道理镶嵌在这正反两面表述中,使学生读完陷入深深的思索,对文字的构造产生了探索的欲望,感受到了文字的乐趣,感受到文化中蕴含的真正的快乐。 3、课堂教学语言的幽默性是寓教于乐的调味剂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富有趣味性和幽默感。幽默性分为结合知识点的幽默以及活跃课堂气氛的幽默。毛泽东当年在延安抗大有关于“肚先生”的趣味论述,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王晓平在《教师的语言艺术》中以此为例说明教师的课堂语言多一点生动幽默,听者才会有如坐春风的感受。[1]教条呆滞的语言已经跟不上学生接受知识的需求,有趣的故事,精确的类比,新颖的比喻,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比如在上到《端午的鸭蛋》这一课,正值快放学,学生们饥肠辘辘,老师灵机一动,写下“丳”,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意思,并且可以借助字典。学生兴趣大增,得到烤肉用的铁扦,一片笑声和“哀嚎”,老师又适时点拨写下等会吃饭最能体现出你的动作的动词。这样的幽默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而且激起了学生调动词语的兴趣,让人印象深刻。 二、寓教于乐在教学各环节的具体实现

课堂教学语言分为导入语、讲授语、过渡语、提问语、小结语。对于教师的课堂语言,冯华雏认为:导语“未成曲调先有情”,讲述语“语不惊人誓不休”,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小结“似曾相识燕归来”,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2]笔者将从寓教于乐的角度,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怎样将“乐”贯穿语文课堂。1.别有曲调的导入语2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导入语应当精心酝酿,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所期待,但应避免过分渲染。一位老师在教《我爱这土地》时,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当场表演了一个魔术,虽然客观上有可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给学生带来了欢乐,但是与她接下来教授的内容并无联系,这种“寓教于乐”就流于形式了。 一位老师这样导入《昆明的雨》:

在课前播放与昆明有关的诗文图片,尤其是下雨时的图片,让学生在休息之余,沉醉在音乐里欣赏昆明的人文景色,为课堂学习营造气氛。师:雨是最寻常的,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在张志和的心中,雨是可以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的。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师:在陆游的眼中,雨是可以激发豪情壮志的。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师:在苏轼的笔下,雨又是奇妙神奇的。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师:雨给了杜甫一夜惊喜。师:雨是我们的老朋友,在不同诗人的笔下,雨就像是一个顽皮的精灵,变幻不同的模样。今天,我们这节课也跟雨有关,一篇写雨的抒情散文,就让我们跟随汪曾祺先生的脚步去看看昆明的雨。这则导入语教师引用了不同诗人的诗句,而且这些诗句也是学生熟悉的,经过教师的整合,形成了一个关于“雨”的学习场。这一问一答,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知识的自豪感和喜悦感,为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铺平了道路。 2.文采飞扬的讲授语

讲授语占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很大一部分,是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这里将教师的讲析语和评价语合在讲授语一节进行分析。《紫藤萝瀑布》是一篇经典的托物寓意的散文,余映潮老师的讲析充满感情,生动明了:“它首先是写花之美:啊!生命是如此辉煌灿烂!然后写情之美:生命的喜悦荡漾在我的心头,给我生的宁静感,给我生命的喜悦感。最后是立意之美:啊!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它的写作是由“物”到“情”到“意”。……这便是“写景抒情、托物3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寓意”,[3]这样的解析既有知识的厚度又有语言的优美。学生在美的感受中怎能不感受到快乐?一位老师在讲到“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时,深情的描述:“单车叮叮当当,走过河西走廊,狂风过处,沙石飞滚,干枯的蓬草绝根离地,飞向关塞之外,它们翻转着、漂浮着、打着旋儿,不知道会被风吹向何方。天地无垠,一行大雁向胡地飞去。啊,天地苍苍,我能去向何方……”声情并茂地讲述、诗意独特的语言,让学生在浓郁的氛围里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美,在独特的审美体验里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堂评价语言一刀切在“寓教于乐”的理念中是不可取的。有的老师为了保证课堂的流畅度和表面的活跃度,评价语以总结概括的表扬为主,或者夸大其词地赞美学生,比如说“棒”“非常棒”“真聪明”,这这种概括性的评价语让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也有可能并没有让学生为自己的回答感到开心……评价语应当发掘学生回答中的合理因素,给予适当的表扬以及适当的引导。首倡“青春语文”教学理念的王君老师在《各种语文因素大整合的作文教学》里向我们展示了评价的针对性。王君老师请同学阅读表现自己学习压力的作文片段,一位女同学朗读得非常有感情。王君老师询问一位男同学,你觉得前一位朗读的同学最应该值得你学习的优点是什么,这位男同学用方言说我学习特轻松,感受不到。全班哄堂大笑。王君老师不介意他的答非所问,微笑进一步引导,学生很真诚的回答在朗读上应该多增加感情。王君老师这样评价道:“对,很朴素,她比你有感情,但我要祝贺你,因为你说你没有体会到她说的那种校园生活的痛苦,你是一个幸运儿……”这位男同学开始的答非所问调节了课堂气氛,但是这种欢乐的氛围和教师的引导是不契合的,王君老师的微笑引导和顺势评价既将关键点抛出,又很好的将这个欢乐的气场圆了回来,非常灵活,课堂的整体氛围欢乐融洽。 3.引人深思的提问语

钱梦龙老师在他的《语文导读法探索》一书中认为,“问”得好,能够发展学生的智力,问题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点燃。 现有语文课堂有的小组讨论在没有充分的只是储备以及心中有疑问的情况下的讨论是低水平的讨论,看起来热闹,实际没有讨论的必要。自我意识较弱的学生容易被排除到课堂互动之外,课堂提问冗余,有的语文课堂充斥着无效提问或者提出的问题空泛,课堂缺乏真正的对话,有的问题又将是学困生排除4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在外。寓教于乐,应将学困生也纳入到“教”和“乐”的范围中。在写景散文或者借景抒情的文章中,可以这样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提问,不仅让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而且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展学生思维。 有的学生害怕老师提问,没有疑问的“问”也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设计带有“问”性质的创新活动,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调动知识储备。 比如在课前设计“一分钟记忆比赛”,看谁记新文本的速度快,不仅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也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设计“一句话说读”活动——“一句话课文内容概括”、“一句话课中人物评说”、“一句话课文妙要列举”、“一句话画面描绘”,这样的提问是一个有效的个性化课堂交流,很好的将“学优生”“学困生”的思绪带入课堂之中。在话语碰撞产生的火花中,学生能感受到思维碰撞带来的快乐。 4.回味悠长的结束语

结束语应当留有余韵,像一首乐曲,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让学生感受到回味的快乐。为了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结束语有以下几种:总括、比较、照应、悬念、迁移、讲评。[4]

一位老师在《湖心亭看雪》教学过程中是这样结束的:

师:我们配合一下,请问你贵姓啊? 生齐:是金陵人,客此

师:读出有点异样吗

生:问姓氏,他回答是金陵人,有些答非所问

师:为什么

生:张岱觉得是同一个地方的人,知己

师:很好,不过这还不足,看“客此”这个词,金陵人客居于此,张岱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何必知道姓名呢?看大屏幕:金陵是古都,作者写这篇文章,还有什么情绪在里面呢?生:故国之思

生:孤独、寂寞

师:张岱少年家境富裕,明亡后入山,骇骇为野人,统观全文,我们总结一下张岱5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的痴表现在哪里

生:痴在故国,前朝

师:在这种大背景下,忆起来西湖之游,想到了心中的坚守,张岱不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痴迷于故国家园的梦忆之中。《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让我们最后一起背一下,理解张岱的痴。师生齐背。这位老师结合作者的背景,在与学生的互动问答中,将自己的授课内容自然的串成了优美的排比句,总结了本节课的内容,引用《红楼梦》中的诗句,将共同的思想情感串联起来,言有尽而意无穷。在一问一答中,学生能体会到思维延伸的乐趣。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寓教于乐的前提,课堂教学语言的文学性是寓教于乐的琴弦,课堂教学语言的幽默性是寓教于乐的调味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需要精心设计,有目的的将寓教于乐贯穿课堂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