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社会责任与伦理
武汉理工大学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引发思考;碰撞想法;拓展思路;提升理念;形成思想;使人崇高起来。基本理论构架1道德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道德的定义: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的起源:道德作为人类理性的结晶,不是表达个人的偏爱和欲求,而是表现人们的共同愿望和需要。道德的产生最终根源在于经济关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中国传统道德基本概念四维说:礼、仪、廉、耻四维的说法,最早载于《管子》。《管子》牧民篇:“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五常说:仁、义、礼、智、信汉章帝建初四年以后,“仁义礼智信”被确定为整体德目“五常”。自此五常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母德”、“基德”,而且是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仁和义是儒家文化中两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离开了仁、义,忠、孝、礼、乐等等都失去了意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者,义之本也;义者,仁之节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孟子:“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仁,人心也;义,人路也。”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四字解:忠、孝、节、义忠、孝在中国社会是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忠——《说文解字》:“忠,敬也,尽心曰忠。”孝——《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孝是“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经》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则忠”。
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孝兴于夏,“夏道尚忠,复尚孝”。七字总结:忠、孝、仁、义、礼、智、信“道”的原始涵义及发展“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道:一首一走,第一次走的路、第一次用的方法才叫道,重复别人做过的事不叫道。走不一样的路,坚持创新才能生道。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所写的《道德经》是关于“道”的经典著作。)孔子所说的“道”,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佛家所说的“道”,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道之索幽道教中的“道”的含义:道是过程。道是本原。道是规律。道是法则。道是过程。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道的过程性表现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一过程中,道循环往复,“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它的运动周期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的过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论说明的各种关系构成的,因此,道也是关系。
道是本原。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这是最为玄妙和深奥的。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道作为本原,是混然一体的东西。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就是说,道是天下万物的本原,这里“始”、“母”、“根”、“门”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们有层次的区别。作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无前无后,无上无下,“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它象是在天帝的前边,然而在它之前却没有什么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没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作为本原,它是物质的东西,“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道是规律。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作为规律的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之不得的。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但是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约。道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违反的。只有遵循道的规律,坚持“无为”的原则,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违背了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下场是极其可悲的。
道是法则。老子把道视为必须遵循的法则,他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又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则,驾驭现实的实有,以认识历史的规律,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具体表现。废弃了这一原则,有了仁义,“大道废,有仁义”。老子主张“唯道是从”,“贵食母”,即是要坚持道的法则,按道的法则做事。道也是观察事物的永恒法则。“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说老子自己就是用道的法则观察万事万物的,给人们作出了榜样。老子认为,人们对道的法则的态度是有区别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人能够坚持道的原则,而且身体力行。至于其他人,肯定是相形见绌了。“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坚持道的原则的人,才能把自己有余的奉献给社会。是否按道的原则办事,结果是不一样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亦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坚持道的原则,天下和平安定,放弃道的原则,则会陷于兵荒马乱之中。按道的法则去作,道会成全你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最后,道的原则是最高原则,而且有很高的价值,“天之道,利而不害”。《辞源》上的解释主要是道路、方法与规律。《大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上的解释主要是:世界的本原和规律。此百科全书还特别注明:庄子认为,“道”是终极本原,是无所不载、无所不覆、自生自化的宇宙本体。
当然,“道”这个词并非老子首创,《诗经》里有“道”字,指道路。孔子也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视“道”为价值之至尊。老子、庄子从世界、天地、万物、万象的共同性出发将“道”视为世界的终极本原、本质、本体,这是他们的独特思路。哲学家的思维特点之一就是思考万物万象、思考万世万年。万物千姿百态,生生灭灭,那么它们有没有共同性呢?坐而论道老子反复讲的“道”的特质,其实就是万物的共同性。综其所讲,这种共同性应该是:一曰自然,自己运动,自己变化,不受外力,不受意志——不论是人的意志还是神的意志——的影响,不受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爱心或者恶意的左右。这是“道”的首要特色。无为呀、不言呀、朴呀、不智呀,都是从这个自然自行运动的特点衍生出来的。二曰变易,叫做逝,万物都在变化。因此不可鼠目寸光,不可只顾眼前,不可一意孤行,等等。三曰辩证,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祸福相依,尤其是有无相生。无必然会变为有,有必然会变为无,无中生有,有中变无。无与有,都是谁也摆脱不了的存在形式与变易规律。四曰阴柔。大道如巨大的阴户与子宫。柔弱而不是坚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坐而论道五曰趋(处)下,如水,向下流,自觉居下,居别人不愿居之洼地。六曰无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等。七曰惚恍,是集合形态、含糊形态、灵活形态;这与中华盘古开天地以及混沌假说有关。它甚至让人联想到宇宙生成的一些假说,例如星云说。八曰玄妙,其言甚大,玄而又玄,众妙之门,说明“道”是相当抽象深奥渊深的,是不可一蹴而就的。九曰宝贵,人之宝,人之保。得“道”则无忧无咎无伤无死地,失“道”则离灭亡灾祸大畏不远。其他还有些别的,但以以上九点最重要。怎么样命名这九点呢?
曰“道”,曰本原、本质、规律也是本体。曰“一”,找了半天,悟了半天,就是找出悟出这个唯一的道、这个道的唯一、即“一”来。有了这个一,就一通百通,什么都有了。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国人好一崇拜一,我们讲一以贯之、始终如一、一如既往、一心一意、一心为公、从一而终,都是好话。其实别的都不是一,都是有一也有二也有三也有万物万象。只有无限大的“道”,才是一、唯一、同一、统一、合一。坐而论道2伦理与企业伦理伦,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指的是标准、原则。伦理原指人与人之间微妙复杂而又和谐有序的辈分关系,现泛指人与人之间以道德手段调节的种种关系,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应当遵循的道理和规范。
伦理定义:伦理是指人际之间符合某种道德标
准的行为准则.企业伦理
企业伦理以企业为行为主体,是伦理在企业中的特定表现,是企业处理企业内部员工之间、企业与社会、企业与顾客之间等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伦理观念是美国1970年代提出的,最近几年日本也开始对企业伦理问题进行研究。企业伦理范围企业伦理的内容可以分为对内和对外两部份:
●
内部:劳资伦理、工作伦理、经营伦理;
●
外部:客户伦理、社会伦理、社会公益。
3企业社会责任
自1970年代以来,最有代表性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有三个:
■
一是“三个同心圆”概念。
1971年由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提出。
内圆是指企业履行基本经济功能责任,即为投资者提供回报,为社会提供产品,为员工提供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中间圆是指企业履行的经济功能责任要与社会价值观和重大社会问题相结合,如保护环境、合理对待员工、回应顾客期望等;
外圆是企业更广泛的促进社会进步的其他无形责任,如消除社会贫困、防止城市衰败等。■
二是“金字塔”概念。
1979由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阿奇·卡罗尔提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社会期望企业在经济、法律、伦理和自愿决定(慈善)方面履行的义务。亦即社会在要求企业完成经济使命的同时,期望企业遵守法律、符合伦理、投身公益。因此,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慈善责任)之和。■
三是“三重底线”。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1997年提出三重底线理论,认为企业行为要满足经济底线、社会底线与环境底线。满足三重底线,不仅是衡量和报告企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业绩,而且包括一系列的价值观、问题和过程,企业要充分考虑利益相关方与社会的期望,控制企业活动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国际标准组织在ISO26000中的定义在ISO26000中,社会责任(socialresponsibility)被定义为“通过透明和道德行为,组织为其决策和活动给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承担的责任。这些透明和道德行为有助于可持续发展,包括健康和社会福祉,考虑到利益相关方的期望,符合适用法律并与国际行为规范一致,融入到整个组织并践行于其各种关系之中”。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为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遵循法律、道德和商业伦理,自愿在运营全过程中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负责,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的行为。内容(履行哪些责任,WHAT)——遵循法律、道德和商业伦理,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负责;方式(如何履行,HOW)——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动力(为什么要履行,WHY)——为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维度模型(WHW)定义
该定义进一步可以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1)必尽之责任,如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2)应尽之责任,如道德责任。3)愿尽之责任,如慈善责任。4伦理经营伦理经营就是指企业按照道德伦理规范来组织经营活动,确保企业行为及其目的符合商业伦理。
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讲,符合商业伦理的行为都是市场和企业保持长期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伦理经营观念是企业经营哲学历史发展的逻辑结论,也是企业伦理学家们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伦理学总结。在我国,企业行为失范、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生态环境的恶化态势等因素决定了企业必须坚持伦理经营价值观。伦理经营既是一种守法经营,也是一种合德经营。经营法规、人性化管理、诚信交易、绿色营销、积极负责等,是伦理经营价值观体系的构成要素。伦理经营的特点: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包括股东、雇员、顾客、供应商、经销商、竞争对手、社会团体、政府及公众等等。企业只是众多经济关系的连结点。
社会责任
企业在经营中不仅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且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跨国经营的企业还应对业务所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尽责。除此之外,在正确引导公众的价值取向、维护社会的道德伦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体的可持续繁荣等方面,企业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
企业自律
企业自律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应把遵守商业伦理规范当作一种责任,而不仅仅是出于企业的利益的趋动。二是指企业仅仅遵守成文的法律法规是不够的,应超越法律进行更深层次的伦理思考和实践,重视并发挥道德调节的作用。道德调节的范围比法律广,道德调节更具适时性,法律反映的大多是过去的道德准则,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企业价值观
伦理经营认为: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理由是企业对整个社会的贡献,而不仅仅是追求利润;企业应在对社会作出贡献的过程中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价值。从全球范围来看,伦理经营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伦理经营的时代已随着世纪轮换悄然来临,不符合商业伦理的企业终将遭到淘汰。2.2伦理经营的管理思路
一、道德责任伦理经营要求在从事企业活动时,不是出于趋利避害的目的才遵守企业伦理规范,而是把遵守伦理规范视为一种责任。把遵守伦理规范看成是责任并不排斥追求正当的经济效益,相反,企业应尽量去从事既符合企业伦理规范又能带来较高经济效益的行为,既履行道德责任又获得了经济利益。事实上,国内外优秀企业的经验表明,这两者是完全可以兼得的。
二、自律行为伦理经营具有自律的特征。伦理经营通过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使企业成员认识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并以这种认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三、价值观念伦理经营从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去寻求企业存在的理由,利润只是对社会的贡献的回报。这样的企业目的,这样的处理“人”“已”关系的方式对企业经营的促进作用要大得多。
四、相互关系企业利益相关者是指受企业行为影响或可影响企业行为的任何个人、群体和组织,通常包括所有者、员工、顾客、供应者、竞争者、政府、社区、公众等。伦理经营主张企业要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行关系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
五、感情投资严格地讲,没有感情上的一定投入,任何价值观及伦理规范也是树立不起来的。要管理,必须得先尊重对方,这里就要处理好管理与教育的关系,以人为本。
六、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通过运用集体智慧将整个团队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某一方面,创造出惊人业绩,同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管理与协调,调动基层人员的积极性,使各方的价值体系得以整合,从而使各方的伦理观念得到协调一致。
七、社会整体在伦理经营中,衡量企业决策、政策、行为的对与错、好与坏,既从个体企业角度看,又从社会整体角度看。
八、体系配置就是按照基本模式要求,并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配置,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整体总和体系放在首位,而不是笼统地把某一个别子系统放在首位,同时在此前提下,针对不同企业的特点,应将不同的伦理观进行分序、排队,形成自身所独有的、既适应国情又能适应公司发展的管理伦理体系。
九、超越法律法律只规定什么是不应该的、禁止的,而没有指明什么是应该的、鼓励的。企业伦理不仅指出什么是应该的,而且还指出什么是应该的、鼓励的。伦理经营认为,仅仅遵守字面上的法律是不够的,还要进行伦理思考。
十、建立共同愿景企业建立共同愿景的具体途径是:首先激励个人愿望;其次综合各种个人愿望,塑造出企业的整体图像——共同愿景;再者决策层以不凡的胸襟和谦恭的态度倾听实施过程中的不同意见,逐步修补共同愿景,实现真正的水乳交融。历史中企业社会责任的两次著名论争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最集中和最有影响力的争论主要有两次,即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伯利(Berle)与多德(Dodd)关于管理者受托责任的论战以及20世纪60年代伯利与曼尼关于现代公司作用的论战。(1)20世纪30至50年代:伯利与多德关于管理者受托责任的讨论1931年,伯利发表《作为信托权力的公司权力》一文,认为管理者只是公司股东的受托人,而股东的利益总是在其他对公司有要求权的人的利益之上。对此,多德在《公司管理者是谁的受托人》一文中表示“决不认为”公司存在的唯一目的是为股东创造利润。他强调,法律之所以允许和鼓励经济活动不是因为它是其所有者利润的来源,而是因为它能服务于社会。他们的讨论延续了20多年,期间两位学者的观点发生了有趣的变化,直至1955以Berle完全赞同Dodd(1932)的观点,认同企业社会责任以及管理者宽泛的受托责任结束。
从表面来看,Berle和Dodd在1930年代开始的这场讨论是在法律层面上探讨管理者的受托责任。但他们所讨论的问题的本质却是现代企业及其管理者在社会中的作用,即企业究竟是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私人企业还是一个社会组织?在现代企业中作为受托人的管理者是受托于股东还是受托于整个公司?
他们的争论实际上是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即企业和作为其受托人的管理者是只要承担对股东的责任,还是要承担对企业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简单来说就是对谁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2)1960年代伯利与曼尼关于现代公司作用的论战进入1960年代,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争论并没有因为Berle~Dodd的相互调和而划上句号,却是继续走向深入。与Berle和Dodd自1930年起到1950年代结束的讨论相比,Berle和Manne在1960年代的这场争论有着本质不同。
1962年,曼尼在《哥伦比亚法学评论》上发表《对现代公司的“激烈批判”》一文,探讨现代公司的政治地位、现代公司的作用以及公司在社会感兴趣的各种价值观的分配和使用中应该起到的作用。他反对伯利关于现代公司要履行社会责任的观点,认为管理效率并不意味着管理者具有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实际上,管理者并不具备这种能力。一是问题的焦点不同。Berle和Dodd的讨论针对的是管理者的受托责任,而Berle和Manne的争论是以古典自由市场理论为基础的传统的企业理论与现代企业理论之争,问题更为尖锐;二是基本的立场不同。Berle和Dodd的根本出发点都是认同企业是一种社会组织,利润最大化不是企业唯一的目标,而Manne则是站在截然相反的立场上,认为企业只是一种经济组织,强调企业社会责任会危及自由市场经济。所以两场争论的结果也大不相同。Berle和Dodd不仅在后来先后公开表示接受对方的观点,而且就是在讨论过程中也是措辞温和,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在根本上都是赞同现代企业作为一种社会机构要承担社会责任,管理者是整个企业的受托人,不仅要对股东的利益负责,也要对企业其他的要求者负责。反观Berle和Manne的争论,立场截然不同,观点针锋相对,最后无法达成共识也在情理之中。两场论战之后,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争论仍在继续,只是没有再出现类似的论战。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正是由于这样的论战,使更多的人了解了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为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走出书斋,在普通大众中的普及奠定了坚实基础。
企业社会责任主要理论1980年代开始到1990年代末,随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支持理论逐步形成,并对欧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利益相关方理论、社会契约理论和社会投资理论等。其中,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最大的是利益相关方理论。1.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企业是其利益相关者相互关系的联结,它通过各种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来规范其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并将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在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之间进行非均衡地、分散、对称分布,进而为其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有效地创造财富。利益相关方理论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带来了如下三方面的变化:(1)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2)找到了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正确方法;(3)为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这一词最早被提出可以追溯到1929年,通用电气公司一位经理的就职演说(刘俊海,1999)。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达三十多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定义。其中,以弗里曼(Freeman)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在《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一书中提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Freeman的定义,大大丰富了利益相关者的内容,使其更加的完善。Freeman(1984)认为,利益相关者由于所拥有的资源不同,对企业产生不同影响。他从三个方面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细分:(1)持有公司股票的一类人,如董事会成员、经理人员等,称为所有权利益相关者;(2)与公司有经济往来的相关群体,如员工、债权人、内部服务机构、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地方社区、管理结构等称为经济依赖性利益相关者;(3)与公司在社会利益上有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机关、媒体以及特殊群体,称为社会利益相关者。Frederick(1988)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产生影响的方式来划分,将其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利益相关者。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就是直接与企业发生市场交易关系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股东、企业员工、债权人、供应商、零售商、消费商、竞争者等;间接的利益相关者是与企业发生非市场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外国政府、社会活动团体、媒体、一般公众等。2.社会契约理论社会契约理论最早由唐纳森和邓菲(Donaldson&Dunfee,1999)提出。这一理论认为企业与社会之间存在一个社会契约:企业应对为它的存在而提供条件的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社会应对企业的发展承担责任。企业社会契约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企业社会契约有两个主体:企业和社会。这是两个可以分开并且有利益冲突的实体,这些利益之间的冲突可以通过协调的方式加以解决,形成一个企业社会契约。第二,企业社会契约是一种双方共识。这是企业与社会关系的特点,企业社会契约的内容存在于社会法律体系和社会道德体系之中。第三,企业社会契约是企业与社会之间不断变化的契约关系。3.“社会投资”理论沃尔斯特(Warhurst,2001)把企业社会责任看成一种企业对社会环境的特殊投资(specificinvestment)。沃德克(Waddock,2000)把企业社会责任看成一种社会投资(Socialinvestment)。他把企业的利益相关人分成内部利益相关人(经济领域)和外部利益相关人(社会领域和生态环境领域)。认为企业的投资不仅要投向内部利益相关方,也要投向外部利益相关方。还认为企业从事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并不完全是因为它们喜欢这些事情,而是为了企业的利益。企业的慈善行为对企业来说,不仅是“爱心”,更是“市场”,企业向“慈善市场”投资,可以获得来自政府、社区、员工、社会等多方面的回报。哈贝斯等人(Habisch,Meister&Schmidpeter,2001)将企业社会责任看成是一种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的积累,可以提高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过来可以获得更多的消费者,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形成一种良性的品牌形象及品牌忠诚度。弗布朗等人(Fombrun,Gardberg&Barnett,2000)将企业社会责任看成是一种声望/荣誉资本(reputationalcapital)的积累。这种声望/荣誉资本反过来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社会责任三大理论观从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出之日起,对于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手房购房定金合同范文
- 术后合同范例
- 无故期合同范本
- 电力规划合同范例
- 基于人工智能的2024年度His系统智能化升级合同
- 电脑保养合同范例
- 纺织品购销合同产品明细表格
- 门购销合同范本
- 幕墙意向合同范本
- 经纪公司劳务合同范例
- 雨雪冰冻天气应急预案(30篇)
- 校园周边接送交通管理制度
- 青岛大学《民法总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专题05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选择填空题)(原卷版)
- 外研版三起小学四年级英语下册教案全册表格式
- 2024年消防月全员消防安全知识专题培训-附20起典型火灾案例
- 公务员2023年国考《申论》(副省卷)题和参考答案
- 宫颈癌保留生育能力的手术
- 名创优品课件教学课件
- 2024苏教版科学小学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科技改变生活》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