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早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一)最早的理论解释(二)麦克道格尔—肯普理论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进展(一)西方主流优势理论微观主流优势理论:厂商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厂商增长理论宏观主流优势理论:资本化率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综合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适用性理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市场控制理论、技术积累—技术改进的演进理论、一体化国际投资发展理论、对外投资的不平衡理论一、早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一)最早的理论解释纳克斯发表于1933年的题为《资本流动的原因和效应》的论文纳克斯认为:资本的国际流动主要是由国际之间利息率(或利润率)差别引起的,资本利息率差别是由各国资本的不同供求关系所决定,而供求关系又主要受资本供给的影响。1、他强调资本流动的直接动因是利润动机;2、注意到引起国际资本供求关系变动的产业变动因素。资本移动利息率(利润率)各国资本的供求关系资本供给资本需求(二)麦克道格尔—肯普理论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由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任何一个买者和卖者都不能影响市场的价格;产品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动,没有任何干扰;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市场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市场信息是畅通的。该理论认为:跨国企业应当存在于资本丰富从而边际产出率较低的国家,资本应当流向资本稀缺从而资本边际产出率较高的国家。PUWTmdeMEDO1SQO2
资本量资本价格对肯普理论的争论:(1)从长期看,有些国家是直接投资的净流出、证券资本的净流入国,难道在这些国家里,股权资本丰富而证券资本稀缺?或者是投资者特别偏爱对外直接投资。不是的!(2)有些国家既是跨国企业的母国又是东道国。若跨国企业是资本套利者,则在这些国家里,须是有些产业的资本收益率高,有些低?这就意味着投资在资本市场被分割成不同部分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与完全竞争假设不符。(3)对外直接投资是纯粹的资本套利,则主要活动者应当是金融机构,而事实并非如此。从逻辑上讲,跨国企业的国际直接投资与完全竞争的理论模型不相容:若某国某产业的国外需求增加,按照完全竞争模型,就使得该产业的产品价格上升,现有厂商短期内可获得超额利润,对该产业的外国投资收益也高,这将引起对该国的直接投资;但是,按照完全竞争模型,这种情况不会引起对该国的直接投资,因为该国当地存在潜在的竞争者,当地新厂商可加入竞争,使超额利润消失,而完全竞争假定下的外国厂商不具有超越当地厂商的特殊优势,将比当地厂商更难进入。海默认为:这种理论所描述的完全竞争的情况与现实不符。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进展
(一)西方主流优势理论
微观主流优势理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了从厂商寡占行为角度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发生机理的新理论。新理论采用更接近现实的不完全竞争假设:市场的不完全性、寡占者相互依赖关系及厂商垄断优势。1、厂商垄断优势理论
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Hymer)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市场不完全”与“垄断优势”。
在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具有效率,信息不产生费用,没有贸易障碍、公平竞争),国际贸易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或对外扩张的唯一方式,企业根据比较利益从事出口活动。而事实是:美国跨国企业在东道国筹集并投资而不是在美国筹集(举债投资);大量证券资本涌入美国,而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美国;只投向某些部门。这种事实难以用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来解释。市场的不完全性如:⑴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全。商品的特异化、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以及价格联盟等;获得资本的不同难易程度以及技术水平差异等;少数卖主或买主能够凭借控制产量或购买量来影响市场价格决定的现象的存在;(2)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表现为:企业由于大幅度增加产量而获得规模收益递增。跨国公司内能共享的一些好处,如很低的技术使用费等等。(3)政府的介入:如政府对价格和利润的管制;关税、非关税壁垒、税收、利率与汇率等政策。
正是由于上述障碍和干扰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减少了贸易带来的益处。海默认为当企业处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具备的“独占性生产要素”即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足以抵消跨国竞争和国外经营所面对的种种不利而使企业处于有利地位。企业凭借其拥有的垄断优势排斥东道国企业的竞争,维持垄断高价,导致不完全竞争和寡占的市场格局,这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
理论的主要内容这一理论主要是回答一家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为什么能够与当地企业进行有效的竞争,并能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海默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具备的两个条件:一、企业必须拥有垄断优势,以抵销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二、不完全市场的存在使得企业拥有和保持这种优势;海默理论对传统理论的突破:
突破一: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将国际生产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和资本流动理论区别开来。突破二:提出了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区别
市场不完全情况下,跨国企业对投资经营过程的控制不仅是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更可能是因为寡占竞争的需要而产生。
而证券投资不涉及企业的控制权。
该理论的发展:金德尔伯格:在东道国,跨国公司是外来者,他们不太熟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在经营过程中遇到很多麻烦,惟有凭借胜过东道国企业的强有力的垄断优势,才能成功地进行国际经营活动。
约翰逊:进行直接投资的企业所具有的垄断优势主要是对知识资本的占有和使用。
凯夫斯:跨国公司所具有的垄断优势体现在它能够使产品产生异质化的能力。评论:垄断优势是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垄断优势理论的不足之处缺乏普遍意义。由于研究依据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对西欧大量投资的美国跨国公司的统计资料,因此对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有很好的解释力,但却无法解释60年代后期日益增多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并不比发达国家有更强的垄断优势。而且,该理论偏重于静态研究,忽略了时间因素和区位因素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动态作用。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于1966年在其论文《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运用比较优势原理来分析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提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动是与产品生命周期密切联系的,并认为美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随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而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又取决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流向和时间。弗农认为:产品生命周期分为创新、成熟、标准化三阶段。假定世界上有三类国家:一是新产品的发明国,通常为发达国家;二是发达程度略低的国家,通常为较发达国家;三是落后国家,通常为发展中国家。弗农认为:新产品随其创新、成熟、标准化将在这三类国家间进行转移,其转移过程是:发达国家、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Ⅰ、创新阶段:新产品开发与投产的最初阶段特点:创新国企业凭借其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出新产品并投入本国市场。由于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力量和人力资本,产品的技术密集度高生产技术不稳定、产量低,所以成本很高。生产主要集中在创新国,因为新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创新企业通过对新产品技术工艺的垄断地位即可在国内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次发达国家偶尔的少量需求,创新企业通过出口即可满足。结论:这一阶段无须到海外进行直接投资。Ⅱ、成熟阶段:新产品及其生产技术逐渐成熟的阶段。随着新产品生产和市场竞争的发展,市场出现了一系列变化:(1)新产品的生产技术日趋成熟,开始大批量生产;(2)产品的价值已为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次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所认识,国外需求强劲;(3)需求价格弹性增大,企业开始关注降低生产成本;(4)生产工艺和方法已成熟并扩散到国外,研发的重要性下降,产品由技术密集型逐渐转向资本密集型。与此同时,随着创新国向次发达国家的出口不断增加,进口国当地企业开始仿制生产,而进口国为了保护新成长的幼稚产业,开始实施进口壁垒限制创新国产品输入,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创新国的对外出口能力。因此,创新国企业开始到次发达国家投资建立海外子公司,直接在当地从事生产与销售,以降低生产成本、冲破市场壁垒,占领当地市场。Ⅲ、标准化阶段: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定型化阶段。特点: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产品和生产达到了完全标准化,研发费用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降低,资本与非技术型熟练劳动成为产品成本的主要部分。企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价格竞争,创新国已完全失去垄断优势。于是,创新国企业以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将标准化的生产工艺转移到具有低成本比较优势的欠发达国家,离岸生产并返销母国市场和次发达国家市场。最后当该技术不再有利可图时,创新国企业将其通过许可方式转让。
结论可见,随着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生命周期演进,比较优势呈现出动态转移的特点,国际贸易格局相应发生变动,各国的贸易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创新国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而劳动成本低的欠发达国家最终则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根据该理论,各国应当依据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决定生产区位选择与贸易方向。
评价:进步性:●把比较优势原理从国际贸易领域(流通)引入到国际投资(生产)领域;●引入时间概念,将比较优势研究从静态发展到动态。●将区位考虑在内,弥补了垄断优势理论的不足。●用同一理论解释了美国企业战后出口和投资格局与流向。不足:不能解释现代工业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不能很好地解释实践。因为几乎没有跨国公司是按照产品生命周期原理来进行国际生产和国际投资的。而是按照全球战略研制不同产品。没有反映新技术革命对当代国际投资的影响。产品更新速度加快,生命周期缩短,致使三个阶段并不一定都依次在最发达、较发达、发展中国家中进行。而且三阶段在三国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不明显。
3、内部化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该理论出现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巴克雷、卡森和加拿大经济学家拉格曼。最早溯及1937年提出的“交易成本”。科斯强调:企业是一个多功能的复合体,除生产外,还必须从事营销、采购、研究开发、招聘、培训等,而非仅仅是投入、产出。企业的一系列活动都要通过市场实现,科斯认识到在市场中进行交易时所发生的市场交易成本问题。科斯的基本观点:通过市场来从事某种类型的交易,既是昂贵的又是低效的。只要企业在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比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低,就会自己来从事这些交易并使之内部化。内部化是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以企业的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由于市场不完整而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市场存在不完整性和交易成本上升,因此企业通过外部市场的买卖关系不能保证企业获利,并导致许多附加成本。因此,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即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形成的公司内市场,就能克服外部市场不完整所造成的风险和损失。内部化理论从外部市场不完全与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关系来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以下四个因素促使市场内部化:(1)产业特定因素,这与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的结构和规模经济有关;(尤其是中间产品定价、知识产权保护)(2)区位特定因素,如区位地理上的距离、文化差异和社会特点等;(3)国家特定因素,如有关国家的政治和财政制度(政府在关税、税收、利润汇回、汇率政策等方面对外部市场实施干预时,跨国公司可通过内部化来避免其某些政府的干预;市场进入限制等);(4)公司特定因素,如不同企业组织内部市场的管理能力。(转移价格、消除交易的不确定性)在这几个因素中,产业特定因素是最关键的因素。理由:因为如果某一产业的生产活动存在着多阶段生产的特点,那么就必然存在中间产品,若中间产品的供需在外部市场进行,则供需双方无论如何协调,也难以排除外部市场供需间的剧烈变动,于是为了克服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性,就可能出现市场内部化。市场内部化会给企业带来多方面的收益。(我国对外投资中较少采用高度控股权方式与投资规模小有关,无法实施内部化)内部化的收益与成本成本:(1)内部化产生更高的资源成本。(2)内部市场存在更高的沟通成本。(3)政治成本(政府歧视外国企业)。(4)管理成本。收益:(1)交易条件不稳定,经营活动不确定性增加时,内部交易可以使经济活动获得一定保障。(2)政府通过税收、汇率政策等调控手段对外部市场干预时,跨国公司可通过内部化来减少某些无效干预。(3)新增交易的边际成本接近为零,其违约的风险也近乎为零。评价:很好地揭示了二战以来跨国公司迅速增加和扩展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行为的原因;强调企业把既有优势跨国界内部化转移的特定能力,使分析具有动态性。该理论和垄断优势论都是从组织管理角度分析问题,忽视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因素,对于交易内部化为什么一定会跨国界而不在国内进行,仍缺乏有利的说明。对横向一体化和无关一体化解释不了,能解释纵向一体化。小结海默(1960)威廉姆森(美1975)(2009年诺奖得主、制度经济学大师)伯克莱与卡森(1976英国)汉纳特(1977)市场失效的形式结构性失效交易性失效交易性失效交易性失效内部化的动机寡占市场结构不利于技术产品的交易资产专用性不利于市场交易市场难以界定和保障信息产品的产权市场对产出难以正确衡量和评价研究侧重点产品(专用性的)资产中间产品中间产品内部化的方向水平一体化垂直一体化水平、垂直一体化水平、垂直一体化术语解释结构性失效:在一个产业部门中出现的非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交易性失效:由于市场机制与产品的性质不相适应而使市场机制暴露出重大缺陷。资产专用性:资产只能适应某一专门用途,难以通过交易移作他用。如:固定资产的厂址的专业性或者是人才专业性。(自用为妙,纵向一体化即可。)寡占市场:只有少数几家厂商供给该行业全部或大部分产品,每个厂家的产量占市场总量的相当份额,对市场价格和产量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水平一体化:一家公司在不同地区的工厂生产同种产品。垂直一体化:一家公司同时从事生产环节中不同阶段产品的生产。对比分析共性:都是从跨国公司主观方面分析FDI的动因。区别:垄断优势理论强调对外直接投资中的过剩资源的利用;内部化理论强调将过剩资源与其他资源在国际生产中结合产生的能力(通过内部组织管理能力实现)。厂商增长最大化理论是由马瑞斯(R·Marris)、鲍莫尔(w.J.Baumol)和加尔布雷斯(J·K·Galbrath)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发展起来的,是新古典厂商理论对跨国外直接投资的新解释。4、厂商增长最大化理论MaximizingGrowth
马瑞斯的“增长最大化”模型,即经理的目标是致力于使销售增长率最大化。如果经理发觉自己的薪水与企业增长率、把更大的组织置于他的影响下有关,便会扩大企业的规模。鲍莫尔曾提出销售最大化假说:如经理人认为自己的报酬和职业威望更多的取决于销售额而不是利润时,他会放弃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而追求销售最大化目标。经理型厂商论者一般认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得经理能够确立和股东不一致的目标。马瑞斯与其他经理型厂商论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认为经理目标和股东目标之间的差别不像鲍莫尔所说的那样大。因为经理的效用函数和股东的效用函数中绝大多数变量都与一个特定变量——厂商规模有高度相关性。经理的效用函数包括:薪金、地位、权力、产量和职业的安全性等变量。股东的效用函数包括:利润、产量、资本、市场份额和公共形象等变量在内。其中资本、产量、收益和市场份额等都是反映厂商规模的指标。因此,经理目标和股东目标具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从理论上说,增长率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常常是一致的。因为销售的增长要求生产能力的扩大,而所需资金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和利润的再投资。大量的统计学的研究表明增长率与利润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而经理与股东目标之间的矛盾在于:一方面经理可能超过利润最大时所对应的销售量而继续追求销售量的扩大,这实际上是经理以牺牲利润为代价来追求增长最大化,这与股东利润最大化目标是冲突的;另一方面如果经理为实现增长率最大化而将内部利润再投资超过一定限度,从而不能满足股东对股息的最低要求时,就会引起股东的不满,经理职位的安全性就会产生问题。这意味着经理必须在保持必不可少的(使股东满意的)利润水平的约束条件下,追求最大的增长率。对外投资是厂商追求增长最大化的结果。增长最大化厂商的对外扩张一般要经历出口、许可生产、跨国企业三个阶段。1资本化率理论(通货区域论)美国金融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Z·阿利伯(RobertZ.Aliber)在1970年和1971年分别发表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多元通货世界中的跨国企业》两篇论文中,把对外直接投资视为资产在各个通货区域之间流动的一种货币现象,提出了“通货区域优势理论”。宏观主流优势理论资本化率是使收益流量资本化的程度。K=C/IK:资本化率;I:资产收益流量;C:资产价值资本化率越高,表示可使同量收益流量形成较高价值的资产,也意味着资本与其收益的较快增长。阿利伯认为:由于并不存在一个完全自由的世界货币市场,因而货币市场是不完善的,而是存在若干通货区域。各种货币的地位强弱不同,币值的稳定性也各异。如果一个公司所在国的货币坚挺,这个公司的资产就会在金融市场上获得较高的价格,因此该公司具有货币区域的优势。以不同国家的货币定值的资产,其收益率各异。阿利伯认为:强币国的K高于弱币国,所以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是由强币国向弱币国流动。
因为在以投标形式购买东道国有收益资产的竞争条件下,强币国的外国厂商由于具有相对较低的筹资成本可以出较高的价格,因而通常由K高的国家厂商而非当地厂商接管现有产权。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瓦解了,但美元仍是国际储备货币,因此美元通货区的跨国公司拥有强币的优势。
即:美元通货区属于强币国,所以美国成为资本的流出方。评价阿利伯的这一理论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大致流向:最初是美国大量的对外直接投资,紧接着是德、日两国对外投资的扩张,然后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出现欧洲跨国公司大量进入美国的情况。但是,这一理论难以说明不同货币区域之间的双向投资现象,也难以解释弱币区仍有大量对外直接投资这一事实。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世界通货区日益趋于同质,独立的通货区已不复存在。2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日本学者小岛清(KiyoshiKojima)教授在70年代提出来的。小岛清认为,由于各国的经济状况不同,因此,根据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而推断出来的理论无法解释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相比有三点明显的不同:(1)美国的海外企业大多分布在制造业部门,从事海外投资的企业多处于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或部门;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这些行业是日本已失去或即将失去比较优势的行业。(2)美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多是拥有先进技术的大型企业;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以中小企业为主体,所转让的技术也多为适用技术,比较符合当地的生产要素结构及水平。(3)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是贸易替代型的,由于一些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而减少了这些行业产品的出口;相反,由于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业是在本国已经处于比较劣势而在东道国正在形成比较优势或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的行业,所以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会带来国际贸易量的扩大,这种投资是贸易创造型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以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边际产业:已处于比较劣势的劳动力密集部门以及某些行业中装配或生产特定部件的劳动力密集的生产过程或部门。凡是本国已趋于比较劣势的生产活动都应通过直接投资依次向国外转移。例如:中国纺织、轻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和家用电器等行业技术较为成熟,管理经验较为丰富且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比较优势产业。比较优势理论的不足忽略了企业技术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该理论仅仅根据日本在60-70年代某些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实践总结而成,因而缺乏普遍性和说服力。事实上,80年代后期许多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遵循垄断优势原则进行的。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70年代由英国著名跨国公司专家、里丁大学国际投资和国际企业教授邓宁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吸收了上述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区位理论解释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的能力和意愿,解释它们为什么在对外直接投资、出口或许可证安排这三种参与国际市场的方式中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一个企业要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具有三个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综合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所有权优势主要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大于外国企业的优势。它主要包括技术优势、企业规模优势、组织管理优势、金融和货币优势以及市场销售优势等。所有权特定优势具体包括:①资产性所有权优势,指在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上的优势,前者指对生产设备、厂房、资金、能源及原材料等的垄断优势,后者指在专利、专有技术、商标与商誉、技术开发创新能力、管理以及营销技术等方面的优势;②交易性所有权优势,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跨国经营、合理调配各种资源、规避各种风险,从而全面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所获得的优势。
2.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资产或所有权内部化过程中所拥有的优势。也就是说,企业将拥有的资产通过内部化转移给国外子公司,可以比通过市场交易转移获得更多的利益。企业到底是选择资产内部化还是资产外部化取决于理论的比较。3.区位优势是指企业在具有上述两个优势以后,在进行投资区位要素选择上是否具有优势,也就是说可供投资地区是否在某些方面较国内优势。区位优势包括:当地的外资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基础设施
、劳动成本、自然资源、运输成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方面的优势。内部化优势和所有权特定优势一样,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企业仅仅具有所有权特定优势,而不具备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许可是企业实现其优势的可行途径。同时具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企业也不一定选择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因为它也可以在国内扩大生产规模再行出口。同时具有上述三个优势,那么它就可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结论跨国公司面对本国高昂的环境控制成本,同时又拥有足以在异域和外国企业展开竞争的所有权优势时,才会出现向污染庇护所的转移。同时,只有面对高昂环境控制成本的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化公司的管理和生产,实现规模经济,从污染的跨境生产中得到利益时,国际生产活动才有可能进行。污染型国际产业成功转移条件:尽管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是作为前提条件提出的,但区位优势显得更为重要。这是资源导向型产业的行业特点决定的。资源导向型产业投资例如,韩国石油集团的国外直接投资如今已经几乎遍及世界各个角落。但是,韩国石油集团1985年进入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之间的中立地带海上作业时,以及1960年进入印尼时,与西方国际石油跨国公司相比较,无论技术优势还是资金优势都十分弱小,直到60年代后期才开始自主开发油田并且实施石油储备计划。它正是在看准了区位优势后,在不断的国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逐渐弥补了企业劣势后逐步成长壮大起来的。1、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基本思想是: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水平对本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实现以及本国区位优势的状况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决定该国直接投资的地位和状态。(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适用性理论邓宁按照人均GDP将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四个阶段:I人均GDP<400美元。没有所有权优势,导致没有直接投资的流出;投资环境差,只有少量的直接投资流入。II人均GDP400—1500美元。对外国资本的吸引力增强,外资大量流入;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对外资本输出十分有限。III人均GDP2000—4750美元。对外投资大幅上升,发展速度有可能超过国外直接投资的流入,但净对外投资仍为负值。IV人均GDP2600—5600美元。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所有权优势,净对外投资呈正值。中国近十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份人均GDP19976054199863081999655120007086200176512002821420039111元
10561元
1703美元(14040元)
15931元/2、小规模技术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提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比较优势:(1)拥有为小市场提供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2)发展中国家在民族产品的海外生产上颇具优势(3)低价产品营销策略。发展中国家用于推销产品的广告费用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该理论隐含的假设:发展中国家继承和使用的是发达国家使用的现有技术,生产的是国际市场上的成熟产品。英国经济学家拉奥在对印度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深入研究后指出:即使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技术特征表现为规模小、使用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这种技术的形成也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对成熟技术或生产工艺的应用和改进可以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特有优势,进而实施对外投资。3、技术地方化理论创新的体现:(1)在发展中国家,技术知识的当地化是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下进行的。(2)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适合于他们自身的经济和需求。(3)来源于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在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4)在产品特征上,发展中国家可以开发出与名牌产品不同的消费品。特别是当国内市场大,消费者品位和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仍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4、规模经济理论对于很多商品、服务的生产经营者来说,随着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的进步和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商品、服务的生产经营成本有递减趋势。在实践中,表现为:规模产品、服务生产率的提高,统一商标的经济性,信息分享的经济性,市场影响、控制的经济性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内市场是有限的,企业商品、服务适应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及其市场扩大的要求,使国外市场成为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当具有规模经济的商品和服务具有可分性或分立性时,企业具有建立分公司、子公司的可能性。当设立子分公司的成本较低时,可能性就变成可取性。当市场、原材料、基地或其他生产要素源在发达国家时,而母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卓课程设计致谢
- 烟头回收课程设计
- 药事管理课程设计
- 电桥课程设计总结
- 运动健身业务员服务协助总结
- 聊天应用开发课程设计
- 小区消防安全检查培训
- IT行业美工工作总结
- 饮料行业技术工作分析
- 数码产品专卖店营业员销售总结
- 中南大学《大学物理C(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01月11042国际经济法期末试题答案
- 高中生物课件
- 物业年会讲话稿范文
- TCUWA40055-2023排水管道工程自密实回填材料应用技术规程
-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地市级)及答案解析
- 公众号年终总结个人
-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绩效考核制度
- 初三生活学习总结模板
- 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英语试题 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初一语文 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