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高考三轮冲刺三轮冲刺 2023届高考三轮复习-世界地理_第1页
高中地理高考三轮冲刺三轮冲刺 2023届高考三轮复习-世界地理_第2页
高中地理高考三轮冲刺三轮冲刺 2023届高考三轮复习-世界地理_第3页
高中地理高考三轮冲刺三轮冲刺 2023届高考三轮复习-世界地理_第4页
高中地理高考三轮冲刺三轮冲刺 2023届高考三轮复习-世界地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名词解释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大范围内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且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引起暴风骤雨,从而造成太平洋西部地区干旱,而太平洋东部地区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增高,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沙漠化

指在极端干旱、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自然脆弱的生态系统平衡,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并逐步形成风蚀、风积地貌结构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风海流是在风的作用下面而产生的风对海水的应力,包括风对海水的摩擦力和施加在海面迎风面上的压力而形成的一种稳定海流,是海流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欧洲联盟(欧盟,EU)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其实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1995年又有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共15个成员国,另外加上挪威,冰岛和列支敦士登3国,共同组成欧洲经济区,达18个国家。6、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ASEAN)

1967成立,由中南半岛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共同组成。东盟是一个促进内部贸易,工业合作,对外促进共同的经贸关系,力求成为具有解决内部国际政治关系能力的国际组织。亚太经合组织(APEC)以太平洋为媒介的“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地跨亚洲,太平洋和美洲,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智力,秘鲁,美国和加拿大等21个经济体参与的非正式的经贸合作议事体制。这个组织可以就经济之间的贸易合作,就共同关心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就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做出政府的承诺和实行共同的措施。8、新经济狭义:指信息技术产业和网络经济(包括电子商务和网络公司业务)。

广义: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和新模式,包括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全球经济和网络经济等。(基于信息革命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以知识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以信息为主导,以网络为载体,其核心内容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

实质是指信息化和全球化

所谓“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中东

中东包括17个国家,即除阿富汗,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之外的其他16个西亚国家和与之毗邻的非洲国家埃及。10、赤潮

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拉丁美洲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地处北纬32°42′和南纬56°54′之间,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填空题1、大陆架制度:美国纽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82年通过,1994年生效2、亚洲单一民族的国家有日本、韩国、朝鲜、蒙古3、种族主义存在的基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4、美国的阳光地带泛指:西部和南部5、欧洲的语言种类众多,主要属于印欧语系(最大)、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以及闪-含语系和独立语系(见表)。主要宗教:基督教6、尼日利亚:“西非经济巨人”南非:“非燃料矿物的波斯湾”7、亚热带森林带:大陆西岸为常绿硬叶林;大陆东岸为常绿阔叶林8、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方涛动指数(SOI)达到最低值,印度尼西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气压升高,东太平洋气压降低,赤道对流区向东运动。9、自然环境整体性包括:(1)内在联系性(最基本内容)(2)空间组合性(空间表现)(3)动态演变性(时间表现)10、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夏半年-顺时针;冬半年-逆时针11、太平洋板块俯冲形成:岛弧-海沟系、安第斯型大陆边缘12、大西洋中,南赤道暖流流向东时,由于受到南美大陆的影响,分为南北两支,北支:圭亚那暖流;南支:沿大陆东岸南流-巴西暖流,三、简答题

1、非洲贫困的原因1.

殖民主义掠夺是造成非洲国家贫困的最重要的历史因素。

2.

生产资料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是形成贫困的结构性因素。

3.

政治和社会的不安定是造成非洲贫困的又一大因素。

4.

非洲的人口增长过快给国民经济带来沉重压力。

5.

现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加剧了非洲的贫困。

6.

艾滋病病毒的肆虐使非洲大陆愈加贫困。2、法国农业的特点(1)劳动生产率高。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使农业增长,是在劳动力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取得的。农业结构合理。

法国战后调整了以种植业为主的状况,采取了农牧并举的方针,促进了农业的兴旺。专业化水平高。

法国农业实现机械化后,大力推行专业化经营,包括实行地区专业化、农业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巴西经济地域发展的特点。巴西国土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相异,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陆,地区发展迥异,在巴西的区域差距中,南北差距表现的最为突出。(1)北部地区:主体属于亚马孙河流域,面积占全国的42%,而人口不足全国的6%,是巴西地广人稀的地区。大部分为原始的热带雨林;热带水果、天然橡胶的采集、农耕火种等初级产业构成该地区主要的经济活动;60年代起,巴西致力于亚马孙地区的开发,但却引起了深刻的环境问题。(2)南部地区:面积占58%,人口占94%,人口较为稠密,开发历史最早,是巴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东北部:开发历史最早,曾经是是巴西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巴西传统文化的故乡。在沿海地区建立了一批石油化工、冶金等工业中心;(2)东南部:是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3)中西部,首都巴西利亚成为巴西国土开发由沿海向内陆推进的基地,随着新都的建设,巴西新的现代文化从海岸文化向内陆文化转移;(4)南部,包括南部三州,是巴西的白人区域,三州种植的农作物各有特色,城市具有浓厚的欧洲风格。法国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原因分析法国是欧洲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法国粮食产量占全欧洲粮食产量的二分之一,农产品出口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既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世界主要农副产品出口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法国经济的飞跃做出了积极贡献。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麦、玉米、甜菜、马铃薯、水果、葡萄酒、牛肉、猪肉、牛奶、鸡肉、鸡蛋等。二战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行农业现代化,政府出台发展农业的系列政策措施,结合优越的自然条件,同时受益于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促进了其农业的发展。法国农业实现机械化后,大力推行专业化经营,包括实行地区专业化、农业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特征:(1)劳动生产率高。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使农业增长,是在劳动力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取得的。(2)农业结构合理。

法国战后调整了以种植业为主的状况,采取了农牧并举的方针,促进了农业的兴旺。专业化水平高。

法国农业实现机械化后,大力推行专业化经营,包括实行地区专业化、农业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因素:二战后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良种化和化肥化,因地制宜地实行农业地区专业化(1)高度重视,大力投资扶植(2)加强农业教育,提供农业素质。(3)重视农业研究,实行科技兴农。(4)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非洲的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古老的高原大陆:古老:按照大陆漂移说,非洲大陆是冈瓦纳古陆的核心部分。大体在中生代初,冈瓦纳古陆开始分裂,中上新世现代非洲大陆轮廓基本形成。高原大陆:非洲大陆经过多次地壳运动的抬升,现今平均高度达750m。台地和高原所占比例远大于世界其他各洲,整个大陆地势较为平坦,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大致以刚果河口至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北部边缘一线为界,分成两大部分:(1)低非洲非洲西北半部,低高原和台地。(2)高非洲非洲东南半部,高原,山脉(2)干燥的热带大陆:1、“热带大陆”

非洲大陆赤道中贯,大部分地区处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属于热带。2、降水量地区分布的极端不平衡:赤道附近是世界上著名的多雨区。但全洲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少,是世界上干旱区面积最大的一个洲,有“干旱大陆”之称。3、气候类型大致以赤道为对称轴呈带状南北对称分布:(3)气候和地形影响下的河网分布1、对称的水系、水文网结构。与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南、北纬10°之间降雨量丰富,河网密度最大。在其南、北两侧的热带干湿季气候类型区内,河网仍然比较稠密。再向南、北,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河网非常稀疏。再向南、北,在地中海气候区内雨水又渐增加,出现了一些河流或时令河。外流河面积广大非洲外流区域约占全洲面积的69%,顺应向西北倾斜的地势特点,大西洋流域面积广大。2、雨水较多的高原是河流的辐散中心,内陆盆地是河流的辐聚中心。3、河流的水系及类型非洲河流主要分属于尼罗河、刚果(扎伊尔)河、尼日尔河、赞比西河四大水系。4、众多的湖泊绝大多数集中在东非大裂谷及其两侧,多属断层湖,(4)对称分布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界非洲的植被和土壤类型是在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以赤道为中轴、南北对称分布。非洲主要有以下4种景观类型。1.热带雨林——砖红壤类型区。2.热带草原——红壤、红褐土类型区。3.热带荒漠——荒漠土类型区。4.亚热带森林——褐色土类型区。分布在北非地中海沿岸和南非西南端。丰富的自然资源⒈土地和热量资源⒊水利资源⒉森林和草原资源⒋矿产资源澳大利亚的经济特征是经济最,可以用"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上的国家"来概括。农业高度现代化、机械化,大规模农场经营,农畜产品产量高,并大量出口,羊毛产量出口居世界之首,肉类、小麦产量和出口量亦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五大粮食出口国之一,畜牧业是农业中历史最长、地位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全国土地面积的54%用于畜牧业,在畜牧业中,养羊业是最突出的部门。养羊业一直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采矿业是澳大利亚的传统工业部门,战后发展较快,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门,矿产品的出口占总出口的2/5。是世界上主要矿产品出口国之一。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大量出口,煤出口量居世界首位,机械、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7、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国际环境:和平的国际环境;GATT、IMF体制下,世界贸易空前扩大;资源和能源的稳定供应(两次石油危机除外)国内条件:自然因素:1、适宜的气候(温暖湿润)2、海岸线长,天然良港多,充分利用海洋国家的优势(通过船舶的大型化和专用化,大量进口海外的优质、廉价资源)3、高度利用国土(填海造陆等)经济因素:1、人口与劳动力:丰富低廉,教育水平、技术水平高,勤奋、忠实2、资本:高储蓄、高效率,建立间接金融制度3、技术: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技术,不断进行消化和改良4、市场:自由、竞争性市场5、产业组织:国际性大企业,与革新性中小企业建立灵活分工体系6、政府:引导,保护,公共投资社会、制度:战后改革(1)缩小军费开支(2)民主化措施(实施垄断禁止法,解体财阀,进行农地改革,推行劳动民主化。2、社会因素(1)中流意识(2)自由社会(言论自由,信息发达)印度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自然条件:(1)地形。低缓平坦,平原和低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3%,(2)土壤。以冲积土和热带黑土为主。(3)气候。大部分地区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十分充足,降水充沛,季节分配不均,易发生洪涝、干旱灾害。(4)水文。河流水量丰富,但流量的季节变化大。(5)矿产资源。最重要的有煤、铁、锰、云母、铝土、铀、钍和稀土矿,其中云母储量居世界首位,其他几种也居世界前列。大部分依赖进口的有石油、铜、铅、锌、钨、石棉和磷灰岩等。人口劳动力条件:印度人口年龄结构属成年型,因此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密度高且分布不均衡、劳动力素质分化明显。3.政治经济条件:政治上——印度实行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政局基本稳定。长期实行公务员制度,培养了一大批掌握有关法规并善于理政的国家公务员,但封建官僚主义仍有深厚的影响。资金方面——资金短缺是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措施:建立完善的税收征管体制和银行金融系统,改革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基础设施——水、电、通讯、道路和港口等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4.科技条件:印度的原子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和海洋工程等高技术在世界均居重要地位,但是一些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则比较落后,束缚其经济发展。5.社会文化条件: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熟练劳动力和科技人员;至今仍保存着森严的种姓制度;印度在种族、民族、语言、宗教、种姓等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9、英国北海油田为何开发较晚?北海油田的开发对英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①

从地质条件来看,北海油田地质条件较好,钻井成功率高,油气井均可自喷,并且油质好,含蜡少,含硫低,可炼高级成品油。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全年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阴雨天,平均浪高10米。在这种风大浪高,水深流急,情况变幻莫测的环境下,从海底开采石油困难较高,因而开采成本较高。②北海油田属于沿海国家共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开采都会受到别国的制约。

③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初,世界油气市场供应充足且价格低廉。

北海油田的开发对英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解决了能源问题,增加了财政收入,减少了外贸逆差,2.带动了机械制造、化工、建筑、电力等有关工业和交通部门的发展。带动了昔日经济较为落后苏格兰东部的发展。

年,英国石油产量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产油国。现在英国是一个能源出口国,原油、液化天然气及制成品的出口量达*108t10、亚洲工业化的几种类型1、进口替代工业化;就是用国产化工业品替代进口品,是为减少对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的依赖,从发达国家的竞争攻势中保护本国幼稚产业,建立本国完整的产业体系而采取的内向型工业化战略。措施;进口替代通常采取保护与鼓励齐头并进的措施,一方面对国外的产品设定高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另一方面对国内产业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局限性;首先,亚洲国家除极少数二、三个大国外,其余各国国内市场普遍狭小,工业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其次,进口替代是消费品的国产化,中间产品和资本品的对外依赖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更加深,从而严重影响对外贸易的收支结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把所生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向国外出口,以此带动国民经济增长。措施;政府采用了降低汇率、提供出口补贴和出口信用、设立出口促进机构、建设出口加工区等诸多政策支持措施,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3、新一轮混合型战略,在此发展战略中,信息技术革命牵动了亚洲新经济的发展。在不同产业领域和同一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是互为转移的,既为“混合型”战略。(1)正成为世界性的IT关联设备供应基地;(2)IT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较快,移动电话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3)印度和菲律宾

正形成世界水准的软件产业读图分析题

1、日本工业分布图、填图、国土结构演变特点

五大工业地带:京滨工业地带、阪神工业地带、中京工业地带、北九州工业地带和濑户内工业区。国土结构的变化:(1)经济复苏期--地方圈的复兴与原有工业地带的恢复(2)高速增长前阶段--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的形成

京滨、阪神、中京、北九州四大工业地带的雏形确立于20世纪初,并在战争期间得到巩固。钢铁、炼油及石油化工、火力发电等基础原材料、能源工业,因寻求便利的进出口条件、宽阔的用地和充足的用水而向四大工业地带的港口附近区位。随着上述原材料型工业部门的投资继续扩大,已有工业地带接近饱和,于是向其周边的临海地带扩散。高速增长期后阶段--第一国土轴的形成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以来,在首都圈,名古屋圈、关西圈的内陆地区相继出现大企业的工厂和与之相关联的中小企业的聚集

稳定增长期--工业向内陆和国土两端扩散对劳动力和用地的需求,地方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政府的大力支持,产品特性的变化(电子)结构调整期--首都圈一级集中型结构的形成一是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二是生产国际化的压力。现代日本国土结构的特征:1.三大城市圈与地方圈;国土结构呈现如下特征:(1)三大城市圈与地方圈的差距很大。(2)中间地带的存在及经济实力向第一国土轴高度倾斜。(3)在三大城市圈中向首都圈的集中尤为显著。2.以东京为顶点的城市体系俄罗斯地形、河流、矿产、港口、城市分布图多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较大河流有伏尔加河(发源于瓦尔代丘陵,注入黑海,是欧洲最长、水量最大的河流,顿河(发源于中俄罗斯丘陵,注入亚速海)、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均发源于西伯利亚南部丘陵、山地,向北注入北冰洋。鄂毕河是俄罗斯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中下游流经西西伯利亚平原,河流比降很小,容易泛滥。叶尼塞河是俄罗斯流量最大的河流,勒拿河河口处形成俄罗斯最大的三角洲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矿产、水能、森林等资源尤为突出。开发自然资源所需要克服的恶劣自然条件的成本和克服遥远运输距离的成本高昂。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分布状况的不均衡,俄罗斯形成了东、西两大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指俄罗斯的欧洲地区,它是俄罗斯民族兴起的核心,俄罗斯最早就是在西部地区发展起来的。这里工业基础雄厚,农业生产发达,是俄罗斯经济建设基地。但西部地带也存在环境问题,建设用地、工业用水日趋紧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能源和原材料自给率不断下降。西部经济地带主要包括中央区和乌拉尔区。

中央区:中央区位于俄罗斯平原中部,以莫斯科为中心,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工业区,以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为最主要,农业也很发达。

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铁路网稠密。莫斯科是本区也是全国的交通枢纽,⑵

乌拉尔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矿产资源种类繁多,但水资源分布不均。乌拉尔区的经济规模仅次于中央区、西北区、居俄罗斯第三位。主要工业部门为钢铁工业和有色冶金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森林工业、石油工业、天然气工业。

农业主要分布在本区南部,北部寒冷不宜耕作。农产品主要满足区内需要,输入畜产品、蔬菜、水果和砂糖。

2)东部地带是指俄罗斯亚洲地区,虽然进行了一些移民垦殖,但经济仍十分落后。东部地带资源丰富,各种燃料动力资源、有色金属、稀有金属、森林资源储量大,这对东部地区本身的经济建设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是巨大的支撑力。

西西伯利亚南部是俄罗斯重要粮食基地。本区畜牧业也很发达。

德国图、德国鲁尔区图,经济发展特点优势,经济地域特征,重要城市

鲁尔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也是世界著名工业区之一。主体部分位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通常以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管辖范围为界。区内城市密集,特别是南部地区各市区之间没有明显的间断,工厂、住宅与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鲁尔区为什么会成为世界著名工业区:鲁尔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也是世界著名工业区之一。鲁尔区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形成部门结构复杂,内部联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区工业综合体。鲁尔区成为德国重要工业区是同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煤炭资源丰富。(2)便利的水陆运输和充足的水源。鲁尔区正是经历了兴—衰—兴的周期过程。其经济衰落,归根到底是以煤炭、钢铁为主的单一性经济结构造成的。鲁尔工业区整改的主要措施。(1)制定规划,统一整治规划基本原则是:以钢铁为基础,发展新兴工业,改善经济结构,拓展交通运输,消除环境污染。(2)发展新兴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3)调整工业布局(4)拓展和完善交通网(5)发展科技,繁荣经济(6)消除污染,美化环境经过综合整治,鲁尔区又恢复了生机,已成为煤炭-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等多种工业综合发展的基地。德国相对均衡的生产力布局的原因:德国在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以及城市和社会结构、经济核心、产业分布却表现出相对均衡的特点。主要表征:(1)洋葱型社会结构。德国居社会上层和下层的人数很少,绝大多数居于社会的中层,呈现出社会结构的均衡性。(2)生产力布局的相对均衡。德国地区间差异十分显著,但是和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德国的生产力布局较为均衡,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德国没有伦敦、巴黎式的特大工业集中城市,而多中小城市。(3)人口分布相对均衡,德国人口分布较均衡,州际之间人口密度相差较小。(4)产业分布较完善,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鲁尔区在全国地位下降,而原来落后的南部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地位逐步提高。巴西图、地形、城市南北经济地域差异北部地区--主体属于亚马孙河流域。面积占全国的42%,而人口不足全国的6%,是巴西地广人稀的地区。这里绝大部分为原始状态的热带森林。南部地区--巴西高原,面积占全国的58%,人口却集中了94%强,人口较稠密,开发历史早,一直以来就是巴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依据区内差异,又划分出四个地区。东北部--开发历史最早,曾经是巴西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巴西传统文化的故乡。根据经济活动内容,这里可分为北部沿海甘蔗地带、南部沿岸可可地带以及内陆干燥畜牧区。东南部--面积仅占全国的11%,却集中了全国44%的人口,是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这里集中了圣保罗、里约热内卢、贝洛奥里藏特等全国最大的三个城市,以这三大城市构成的三角地区集聚了巴西工业的精华。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以集约化的混合农业为其特色。商品性的咖啡、甘蔗、可可、柑橘等的生产主要集中于该区。圣保罗为巴西第一大城市,也是南半球最大的城市。里约热内卢是著名的天然良港。为巴西最大的金融、文教中心以及全国第二大工业中心和最大的商港。中西部--面积占全国1/5强,未开拓土地辽阔。南部--包括南部三州,靠欧洲移民建成的农业区,称为巴西的白人区域。三州种植的农作物各有特色:巴拉那州主要种植咖啡、棉花、亚麻、烟草等经济作物;圣卡塔琳纳州出产玉米、稻米等;最南端的南里奥格兰德州是小麦的主要产区,玉米、豆类、烟草和葡萄的生产也居全国重要地位。①高原与平原为主的地形

②国土大部分位于热带、亚热带,全境气温较高。巴西河流众多,主要属亚马孙河、巴拉那河、圣弗朗西斯科河三大水系。

亚马孙河流域面积、径流量均居世界第一,第二大河流圣弗朗西斯科河自巴西高原东南部流向东北干旱地区,不仅灌溉农田,还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巴拉那河上游流经巴西高原南部,急流瀑布很多,所蕴藏水能资源极为可观。全国发电总量的一半以上来自巴拉那河水系。

③东南部:面积仅占全国的11%,却集中了全国44%的人口,是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

这里集中了圣保罗、里约热内卢、贝洛奥里藏特等全国最大的三个城市,以这三大城市构成的三角地区集聚了巴西工业的精华。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以集约化的混合农业为其特色。商品性的咖啡、甘蔗、可可、柑橘等的生产主要集中于该区。

巴西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大豆、香蕉、可可的产量和牛的饲养头数居世界第二位;玉米、烟叶、菠萝产量和猪、马、家禽饲养头数居世界第三位;棕榈仁、棉花、水稻的产量也都居世界前列。巴西是世界最大的咖啡豆、烟叶和砂糖的出口国,大豆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经营形态主要分为两种:大规模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大农场,主要从事盈利较高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同时又存在为数众多的传统中小农户,从事粮食作物生产。圣保罗为巴西第一大城市,也是南半球最大的城市。里约热内卢是著名的天然良港。为巴西最大的金融、文教中心以及全国第二大工业中心和最大的商港。市区人口800多万,若加上郊区为人口超1

000万的特大城市。

1.工矿业巴西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值居拉美首位。采矿业--巴西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从铁矿、锰矿、铝土矿等工业基础原料,黄金、金刚石等贵金属,一直到核工业原料铀矿以及尖端技术工业所需要的稀土类矿物应有尽有,被誉为“世界矿物资源宝库”,但石油、煤炭等矿物资源欠缺。电力工业--巴西矿物燃料少,而水力资源极为丰富,水电在电力构成中占绝对优势(90%以上)。钢铁工业--建立在国内丰富的铁矿资源基础上,已发展成为世界钢铁生产大国和主要出口国之一。汽车工业--生产以酒精为动力的汽车是巴西汽车工业的一大特色,巴西是世界上惟一的以酒精为燃料的轿车生产国。圣保罗为全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基地。飞机制造业--巴西飞机制造业设备精良,技术力量雄厚,水平居巴西产业界首位。法国、六边形图、河流、海峡(一)自然条件的优、劣势分析1.东南高,西北低,平原占优势2.多样的气候3.完整的水系4.能源资源贫乏法国是欧洲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国,是世界特别是欧洲的重要农产品供应国,也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麦、玉米、甜菜、马铃薯、水果、葡萄酒、牛肉、猪肉、牛奶、鸡肉、鸡蛋等。法国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是:(1)劳动生产率高(2)农业结构合理(3)专业化水平高五、论述题

1、陆地中纬度地带工业集中的原因陆地中纬度地带具有了工业生产活动集中的基础,虽这些基础并不一定完全与陆地中纬度地带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有关,但这里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确实起到了相当的作用。(1)从原料地来看这里矿产资源丰富,世界的铁矿有大部分分布在该地带的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和中国;农业发达,且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在这里也较发达。(2)从燃料与动力来源地来看该地带占有世界70%以上的煤炭地质储量,占世界石油资源的%,中东一些国家更成为世界石油生产中心;不仅使得水资源丰富,潮汐能、风能也十分丰富。故从总体上看,该地带的燃料、动力资源已成为工业布局的优势条件。(3)从消费地来看世界人口的大多数集中在占地球面积不到1/3的陆地上,其中亚洲大部、欧洲大部和非洲南部就占世界人口的75%以上。世界的发达国家及主要城市也位于该地带。人口的众多、经济的发达、城市的繁荣等使这里成为工业品的主要消费地。(4)从人力资本集中地来看这里既有科技实力相当雄厚的发达国家,也有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世界工业的发展格局在这里体现得最为充分。(5)从交通与区位条件来看有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二战后,临近海洋的国家先后在沿海地带发展了现代工业和现代城市,是沿海地带成为世界生产力布局的重心地带。其临海地带的交通与区位条件优越,沿海地带成为世界生产力布局的重心地带。陆地中纬度地带具备了工业生产活动集中的基础,即是国外学者所说的“自然的经济力量”。试对印度经济发展条件及其世界地位进行综合评价。自然条件:(1)地形。低缓平坦,平原和低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3%,(2)土壤。以冲积土和热带黑土为主。(3)气候。大部分地区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十分充足,降水充沛,季节分配不均,易发生洪涝、干旱灾害。(4)水文。河流水量丰富,但流量的季节变化大。(5)矿产资源。最重要的有煤、铁、锰、云母、铝土、铀、钍和稀土矿,其中云母储量居世界首位,其他几种也居世界前列。大部分依赖进口的有石油、铜、铅、锌、钨、石棉和磷灰岩等。人口劳动力条件:印度人口年龄结构属成年型,因此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密度高且分布不均衡、劳动力素质分化明显。3.政治经济条件:政治上——印度实行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政局基本稳定。长期实行公务员制度,培养了一大批掌握有关法规并善于理政的国家公务员,但封建官僚主义仍有深厚的影响。资金方面——资金短缺是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措施:建立完善的税收征管体制和银行金融系统,改革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基础设施——水、电、通讯、道路和港口等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4.科技条件:印度的原子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和海洋工程等高技术在世界均居重要地位,但是一些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则比较落后,束缚其经济发展。5.社会文化条件: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熟练劳动力和科技人员;至今仍保存着森严的种姓制度;印度在种族、民族、语言、宗教、种姓等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印度世界地位:印度是一个文明古国,对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印度还是世界上的政治、军事、科技大国。印度人均收入低,二元结构明显,生活质量低,贫困和社会不公平现象十分严重印度是发展中的大国,还是世界上的政治、军事和科技大国。印度现为世界第四军事大国,生产的武器占第三世界武器生产总量的31%,是亚洲和发展中国家唯一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拥有核力量。印度是IT产业大国--软件业的地位十分突出,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国3、美国当代经济的基本特征(1)以知识为基础知识成为生产、分配和销售的主要内容,知识和拥有知识的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经济增长从资源消耗性向知识和技术型转化,越来越多的经济附加值是由脑力劳动而非体力劳动创造出来的。以信息为主导IT产业已成为美国国民经济的主导性产业。它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IT生产产业占美国GDP的%;IT使用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几乎达50%;IT产业成为新的就业机会的主要创造者。以全球市场为导向知识和信息无国界,作为经济资源的知识和信息必然导致经济活动突破国界而成为全球性活动。资本、生产、管理、商品、劳动力、信息和技术等跨国界流动,各国、各大企业间的经贸、技术联系与合作大大加强,同时竞争也趋于激烈,直接或间接的与国际市场发生关系,目前,美国的因特网已连接着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日益增多的美国企业卷入全球化浪潮。以网络为载体经济的网络化有两层含义:网络经济和企业经营管理网络化。网络经济即电子商务,企业与企业在网上进行企业间的经营活动,企业在网上向消费者销售铲平和服务。美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迅猛,1999年“企业与企业”型电子商务占电子商务总额的80%以上。美国经济发展条件的优势占据地缘政治、经济区位优势濒临两个大洋,远离旧大陆,其南北两面均与弱国为邻,避免了旧大陆战乱的干扰,提供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和平环境,利用“北美自由贸易区”和邻近的拉丁美洲,利用一个面积更大的“亚太地区”,利用地缘优势取得足够的国际市场空间。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地形;多样化及平原山地的广大,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气候;属温带和亚热带,大部分地区雨量丰富,水文;有庞大完整的水系,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矿产;资源丰富。阿巴拉契亚山、中央平原、落基山的煤;五大湖地区的铁,西部山地的有色金属,墨西哥湾沿岸的是由、天然气。特殊的历史发展条件1.外部节约:没有在资本主义工业和商业制度上花费更多的精力,是来自欧洲移民为它带来的“现成的资本主义”;2.大量廉价的黑人奴隶为开发其种植园经济提供了劳动力保障,为它在农业上取得资本积累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条件;3.原住居民数量稀少和滞后的社会经济制度,使美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开发没有遇到落后土地制度太大的阻碍;4.土地的广阔和劳动力的稀缺,使机械化和大农场农业成为必然,促使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创新,工业初期国际市场对农作物巨大的需求,使农业为美国创造了巨大财富;5.两次世界大战又为美国提供了“外部节约”,军事订货刺激生产和技术更新;产品大批进入国际市场;外国移民带来的科技人才。(4)雄厚的经济型资源1.高等教育与人才资源优势。2.雄厚的政府财政能力。3.庞大的金融产业。4.科技信息遥遥领先。5、欧洲现代经济地域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迄今,欧洲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水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