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_第1页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_第2页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_第3页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_第4页
通用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0第3讲小说探究(2016·河南八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清汤面刘庆邦向秀玉是一位在装煤楼拣矸石的女工。她只要目光一扫,就把隐藏在煤块中的矸石捕捉到了。上班期间,她心在眼上,眼在手上,心到眼到,眼到手到,是一个敬业的、称职的拣矸工。她上的是白天班。上班时带半盒剩饭,或带一个馒头,趁皮带有时空转,就抓空子吃一点。渴了,拿起矿泉水瓶子,对着瓶口喝一气水。瓶子是她捡来的,里边装的是放凉的白开水。自己吃饭可以凑合,问题是,女儿喜莲中午怎么吃饭呢?女儿在上小学三年级,中午只能一个人回家吃饭。向秀玉决定,每天给女儿3块钱,让女儿买饭吃。还说,最好去杨旗阿姨的小饭店买一碗清汤面吃,一碗清汤面正好是3块钱。中午放学后,喜莲去买清汤面。杨阿姨一见,有些欣喜,说:“这不是喜莲吗,我的孩子!”喜莲还没说话,杨阿姨就指了一个座位,让喜莲坐下。杨阿姨抻面抻得很熟练,也很好看,她张着双臂,一折一抻,一折一抻,面就抻细了。当把面抻得像粉丝一样,杨阿姨就把细丝面下到锅里去了。杨阿姨备有两口锅,一口大锅,一口小锅。大锅里熬的是棒骨汤,一直滚得咕咕嘟嘟,需要下面时,就把汤舀到小锅里,用小锅下面。面里不放肉,也不放什么菜,起锅时只放一点芝麻油腌制的葱花。别看汤是清汤,味道却十分鲜美。一碗清汤面,把喜莲吃得汗津津的,小脸儿都红了。吃完了面,付钱时,杨阿姨说:“阿姨不收你的钱,钱你自己留着吧,可以买本买笔。”喜莲说:“那不行,我妈知道了会吵我的。”杨阿姨说:“你这孩子,别跟你妈说嘛。好了,吃饱了就回家吧,别耽误上学。”妈妈下班,喜莲就把这事说了。向秀玉马上就明白了。自从丈夫在井下瓦斯爆炸中遇难后,周围的人对她和孩子就不一样了。中秋节还没到,张师傅就给她们家送来了一盒月饼。秋风刚凉一点,王奶奶就给喜莲送来了一件布衫和一条裤子。她本来没有工作,矿上给她安排了一份拣矸石的活儿。不用说,杨旗不收喜莲的钱,也是这个意思,可是,下雨还水,播种还苗,哪有吃饭不花钱的道理呢!向秀玉又拿出3块钱,说:“你明天中午一定要把这6块钱一块儿交给杨阿姨。”第二天下午,向秀玉下班回到家,喜莲一见她就哭了。向秀玉知道,喜莲又没有把钱交出去,她说:“好了,别哭了。擦擦泪,写作业去吧,我去找你杨阿姨。”向秀玉重新梳了头,洗了脸,换上了一件白色的外套。她对着镜子,还把项链戴上了。丈夫曾是矿上的劳动模范,有一年矿上组织劳动模范到海滨疗养,丈夫回来时就给她买了这串项链。来到面馆,见杨旗一个人忙上忙下,向秀玉就先替杨旗收拾碗筷,擦桌子。把一批碗筷洗干净,才把6块钱掏出来,说:“这是我女儿这两天在这里吃饭的钱,请杨姐收下。”杨旗一见向秀玉掏钱就急眼了。向秀玉说:“杨姐你得理解我,我不能让孩子惯下毛病。”杨旗说:“自家孩子在这里吃碗面条,我让孩子花钱,我还有一点人心吗!别的我不说,谁让咱姐妹是一样的命呢!”当着饭馆那么多人,向秀玉没让杨姐说下去。她俩的丈夫是同一场事故遇难的,那场事故死了80多人。提起那场事故,向秀玉担心,她们都管不住自己的情绪。向秀玉硬起心肠,把钱放在灶台上,说:“杨姐,孩子的路还长,我想让她从小就能够自强,能像别的孩子一样过正常的生活。这6块钱,你一定得收下。你要是不收,我再也不会让孩子到你这里吃饭了。”杨旗只得妥协。喜莲再去吃饭时,杨阿姨没有拒绝收她的钱。但下面时,另外加了一个荷包蛋。喜莲知道杨阿姨是额外照顾她,说:“杨阿姨,我不爱吃鸡蛋。”杨阿姨小声对她说:“傻孩子,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鸡蛋会增加营养。赶快吃了吧。”喜莲把面条吃完了,把清汤喝干净了,独独把荷包蛋留在了碗里。晚上见到妈妈,喜莲对妈妈说:“杨阿姨在面条碗里给我卧了一个荷包蛋。”妈妈问:“你吃了吗?”喜莲说:“没吃。别人碗里都没有荷包蛋,只有我碗里有,我不能吃。”妈妈有些感动。喜莲提出,她明天中午不去杨阿姨的面馆吃饭了。妈妈同意了。一天晚上,杨旗找到家里来了。杨旗说:“还是让孩子到我那里吃饭吧,我不少收孩子一分钱还不行吗!我再也不给孩子碗里打鸡蛋了还不行吗!再不去我那里吃饭,说不定哪一天我的面馆就停办了。”向秀玉问:“这话怎么说的,有谁为难你了吗?”杨旗说:“不是有谁为难我,是人家对我太好了,我有点受不了。一开始每天和10斤面,不够卖。后来每天和30斤面,还是不够卖。”现在明白了,那么多人到她的面馆吃饭,是矿上的人在抬她的生意。杨旗说:“再这样下去,我得欠矿上的那些弟兄们多少情啊!”向秀玉没有说话,她一手捂嘴,转过脸去,眼泪簌簌地流了下来。杨旗说:“秀玉,我的面馆不能再开了,我跟你一块儿去拣矸石得了。”向秀玉轻轻摇摇头,还是没有说出话来。(有删改)1.小说写喜莲三次到杨阿姨的饭馆吃清汤面,情形不同,写法也有差别。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解析:作答本题可以从三个角度切入:一是喜莲三次去杨旗店里吃清汤面时,杨旗的具体做法;二是这些内容的写法有何不同,可以从描写手法、情节结构等角度分析;三是把握这些做法体现的人物精神和小说的主旨等。第一次,喜莲到杨旗店里吃清汤面,杨旗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热情,并且没有收钱;第二次,杨旗也没有收喜莲的饭钱;第三次,杨旗给喜莲的碗中加了一个荷包蛋。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分析,第一次,主要是正面描写,且写得十分细致;第二次,是侧面描写;第三次,是正面描写。从情节结构的角度分析,第一次是设置悬念,第二次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三次是将情节推向高潮。从体现的人物特征和表达主旨的角度分析,丰富了人物形象,表达了人性的美好、温暖等。答案:具体分析:①第一次,杨阿姨见到喜莲,就像看到自己的闺女一样亲。饭后,杨阿姨没收喜莲的3块钱。这次是正面描写,写得最详细,为小说设置了悬念。②第二次,杨阿姨又没收喜莲的饭钱。喜莲回家见到妈妈,哭了。这次写得简略,是侧面描写,推动情节发展。③第三次,喜莲再去吃饭,碗里有一个荷包蛋。这次是正面描写,写得较详细,把情节推向高潮。效果:三个情节,构成了小说的主体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人性的尊严、美丽和温暖。(2016·江苏扬州中学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永远的门邵宝健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见多了。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的常住人口各为一人。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你早。”他向她致意。“出去啊?”她回话,擦身而过,脚步并不为之放慢。多少次了,只要有人有幸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就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了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的身材,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正。衣饰素雅又不失时髦。风韵犹存。她在西街那家出售鲜花的商店工作。邻居们不清楚,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可想而知,梳理次数极少。背有点驼了。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只是那双大大的眼睛,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他回家的时候,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他没有串门的习惯。下班回家后,便久久地耽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傍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秋季的一个雨蒙蒙的清晨。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动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那位潘雪娥没有哭,但眼睛委实是红红的。花圈。一只又一只。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突然。人们在整理画师的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他的屋子里尽管灰蒙蒙的,但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一扇画在墙上的门!(有删改)2.小说题目“永远的门”耐人寻味,结合小说内容,你认为“门”指什么?造成郑若奎和潘雪娥感情遗憾的原因是什么?解析:作答本题,要注意“门”的表面含义与深层含义。郑若奎的墙上画着一扇门,但二人却没有迈开那一步,是因为心门没有打开。至于二人感情遗憾的原因,可以从人物方面进行探究。如潘雪娥对郑若奎的态度,郑若奎的性格,还有邻居们的表现等,这些因素都使得二人没能走到一起。答案:“门”既指墙上画着的门,也指心门,是人与人之间由于性格、顾虑等而无法沟通的现实。造成小说两个主人公感情遗憾的原因:①潘雪娥一贯的冷漠表现。每次郑若奎向她致意时她总是冷漠相对。②郑若奎的拘谨怯懦。他不能勇敢地表达爱意,只用含蓄的方式来自我安慰。③邻居们的看客心理。邻居们的情绪只是随着故事的变化而变化,始终没有人为两人的感情主动做些什么。对点特训9(见专题活页检测P17)(2017·黑龙江哈尔滨六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绑架陈思远这是发生在上星期的事了。星期四那天早上,老丁起了一个早床,正准备赶往厕所方便时,手机铃声突然响了起来,他看了看来电显示:134****5914,顿时感觉怪怪的,于是他不紧不慢地按了下接听键道:“喂,你哪位?”这时,电话那端却传来了一阵急促的呼救声。“爸,我是小新,快来救我,我被绑架了!”紧接着电话那端便“嘟嘟”声地响个不停。“应该就是儿子小新的声音。”老丁一听,顿时一下子心惊肉跳起来。可是仔细想想,又觉得有些蹊跷,一般绑匪是不会这样做的呀,既然是绑架,那为何又没朝我狮子大开口呢?而且又没有具体交易地点。这一连串的问号不得不引起老丁的怀疑。于是,老丁迅速地给远在北京念书的儿子拨去了电话,“您好,您所拨打的用户已关机,请稍后再拨。”电话那端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声音。老丁一下子傻了。“莫非儿子真的出事了?”此时,他的眼前一片黑暗,心里也陡然跳得厉害,似乎天很快就要塌了下来。惊吓之余,老丁又朝那个陌生电话拨了过去,想试着与那人和解,可是电话那端却又传来这样的声音,“您好,您所拨的号码是空号。”原本去厕所方便的老丁,这时一下子便意全无。于是他战战兢兢地回到屋子对妻子说道:“孩子他妈,好像我们小新出事了。”“啥,出啥事了?”妻子焦急地问。“你先别着急,我也只是一种猜测。”接着,老丁便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给妻子逐一讲了去。“什么,小新被人绑架了?”妻子一听见儿子遭人绑架,一下子从床上跳了起来。“我不是话还没说完吗?”老丁说。接着,老丁又把其中的疑惑给妻子讲了下去。“听说四月有个什么节,好像是捉弄人的,是不是小新这孩子故意让我们为他担心一回呢?因为小的时候,我们都照看的少,一直以来都是由他爷爷奶奶照看,我们也确实很少尽到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该不会是因为怪罪我们而搞的恶作剧吧?”听妻子这么一说,老丁感觉妻子的话似乎有些道理。于是他顺手翻看了一下当天的日历,4月17日。“不对呀,愚人节早都过了,儿子都这么大了,而且又是高等学府的一名高材生,他又怎么会跟我们玩这个呢?如果真是这样,那他是不是有些过份了呢?”“那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妻子问。“唉,我也不清楚,明天还是去北京看看就一清二楚了。”老丁叹了口气道。“那你现在就去呀!”妻子说。“不,呆会我再给小新打几个电话,看他有没有开机。另一方面,我还要看那个陌生电话有没有消息。”“对对对,这样会比较好一些,免得花上一些冤枉钱。”可是令老丁伤心的是,一天的等待都是徒劳的。无论他怎么拨打,电话的那端总是重复着前面同样的话语。第二天一大早,老丁便乘车去了北京。经过一日一夜的奔波,老丁终于来到了儿子就读的那所学校。当老丁见到儿子时,儿子正和其他的同学在实验室研究着他们的最新课题。儿子见到父亲后,一脸的欣喜,他似乎并没有察觉到父亲脸上所挂着的那一丝忧愁,他只是轻声地询问道:“爸,你怎么来了?”“哦,我是专程来看你的。对了,小新,你的手机怎么一直没开机呀?”老丁问。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他觉得也就只有这样问问了。儿子笑了笑说:“哦,我不小心把手机摔地上了,开不了机了,就拿到维修店修去了。本想给您打个电话,可是最近忙于课题研究,一直没法抽出时间。”“丁小新,我们这一组又有了新发现,你快过来看看。”实验室的一位同学对他说道。“哎,来了!”接着儿子耸了耸肩说道,“没办法,每天都是这样。爸,要不,你去我宿舍坐坐,中午我再过来看你。”“啊,不了,看到你平安我也就放心了,我还是先回去了。”坐在车上,老丁那颗不安的心总算是平静了下来,可是一想起先前的几幕,他又有些后怕。他不知道哪一天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事发生的话,他该怎样面对,他只是在心里祈求这样的事以后再也不要发生。上了年纪的人是最受不了这样一惊一吓的。想起更多像他那样为了孩子而操了一辈子心的父母们,他落泪了。车厢里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他,然而没有一双眼睛能够看出他为什么落泪。(选自《短篇小说精选》,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D)A.“不,呆会我再给小新打几个电话,看他有没有开机。另一方面,我还要看那个陌生电话有没有消息。”老丁反复拨打两部电话,主要是想确认儿子到底在哪里和陌生电话背后的绑匪究竟是些什么人。B.从小说中对老丁“一丝忧愁”的神态描写和“手机怎么一直没开机呀”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对儿子小新担心和牵挂的心理特点。C.文中“我还是先回去了”等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丁自己紧张害怕却又不敢声张的痛苦矛盾心理和处处为儿子着想的性格特点。D.小说设置了老丁到北京后儿子小新在实验室忙于课题研究的情节,是为了舒缓老丁接到陌生电话后紧张恐惧的心理,一张一弛,使小说显得更摇曳多姿。E.文末写老丁落泪,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看到儿子安然无恙后的喜极而泣,更有对天下所有像自己这样为孩子操碎心的父母的感慨。解析:A项,老丁的行为主要是想确认小新到底有没有被绑架。D项,这一情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照应前面小新的电话无法接通的情节。2.小说开篇写老丁接到“绑架”电话,有什么作用?解析:某一情节的作用宜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内容要结合文本作答,如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等;结构上主要从对情节的推动和铺垫角度来作答。“绑架”电话点明事件发生的起因,渲染紧张的气氛,为下文写老丁去北京探视儿子小新作了铺垫,且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答案:①点明事件发生的起因,渲染紧张的气氛;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老丁去北京探视儿子小新作铺垫;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3.分析概括小说中老丁这一人物形象。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要抓住文中有关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心理等描写,有时还要注意环境描写和作者的“旁白”等,进行身临其境的分析。作答本题,要通过面对绑架一事老丁的表现来把握人物形象:接到电话时,老丁并没有马上赶往北京,表现出处事的周密;刚接到电话时的感受,表现出对儿子的爱;对妻子的安慰表现出对他人的体贴;实在无法联系上儿子,马上去北京,无事则马上返回,非常果断。答案:①处事周密。接到陌生电话,不断提出自己的怀疑。没有马上赶赴北京,而是不断打陌生人和儿子的电话,然后作出选择。②爱子情深。怕孩子出事,第一表现就是“眼前一片黑暗,心里也陡然跳得厉害,似乎天很快就要塌了下来”。③体贴他人。自己内心害怕,但仍然不断宽慰妻子。④处事果断。联系不上儿子,立刻乘车去北京,看到儿子安然无恙,则马上返回。⑤甘受委屈。得不到儿子的安慰,内心感到说不出的委屈,但又不表现出来。(2016·四川邛峡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归来女真李大壮心疼。广州开往沈阳的火车票,两张票多花了二百。二百块钱哪!冯秋萍知道了,更得心疼!在老家,冯秋萍抠门儿是有名的。吃不舍得,穿不舍得。养了一水塘的鸭子,鸭蛋腌咸了,端午那天,一家三口一人一只,剩下的卖给来水塘钓鱼的。五年前的一套红秋衣,已经洗得没底色了,除了夏天,一直套在身上。①车厢里挤满了回东北过年的老乡。行李架上塞得满满的,从广州出发时,过道上就有站着的了。李大壮和李强,有座位。李大壮靠窗,李强挨着过道,父子俩肩挨肩,睡一会儿醒一会儿,谁也不说话。两年前,年根儿底下,母子俩南下和他会合。李强在鞋厂学徒,冯秋萍给食堂择菜洗碗。一家三口,年在哪儿都是过,省了路费,还有春节加班的额外补贴,挺好的事儿。没想到,这个元旦刚过,冯秋萍突然肚子疼。肚子疼她向来不当回事儿。肚子疼对女人来说还算病吗?她不肯吃药。忍不住了,买了两盒止疼片。两盒药吃完,还是疼,疼大发了,冒冷汗珠子,发烧,这才舍得去医院。去医院的路上,冯秋萍说:“我想回家过年。”就为她这句话,李大壮安排了这次行程。火车有节奏的晃动让他昏昏欲睡。儿子李强不肯说话。李大壮知道为什么。这孩子,还生气呢。那也没办法。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他也生气,生自己的气,气自己为什么没早带媳妇去医院。问题是:生气有用吗?!车过山海关。蓝天、白雪覆盖的原野,透明的空气,那是白天应有的景象。现在,外面一片黑暗,他却精神起来,再也睡不着。瞟了一眼儿子。李强睡得正香。毕竟是孩子啊!一家三口,其实最适应广东气候的,就是儿子。他从来没说过想家的话。过完年李强肯定要回南方。李大壮没想好自己回不回去。临走时,他跟老板说的是活话儿。他还有退路。问题是,他还能回去吗?那个城市,让他心疼!火车终于在北站停下时,李大壮的腿,已经有些抬不起来了。左手拎着包裹,右手提着旅行袋。儿子扛着大编织袋,里面装着一家三口的四季衣裳,还有冯秋萍嘱咐他给老人买的过年东西。②冬天的早晨,冷,心脏好像被冻小了,往胸腔里缩着,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化成白霜,在空气中留下痕迹。这样的冷,曾经让他想念,现在,却让他伸出的手很快僵硬起来。通往靠山屯的长途汽车上,李强仍旧不跟他说话。他的心咚咚跳着,像一个没经历过世面的年轻人。挂甲屯、毛屯、姚千户、杨千户,然后就是靠山屯了。他们在靠山屯下了车,候车亭前,聚着好几十人。有男人,也有女人。都是来接他们的!庆魁冲在最前面,问他:“我二嫂呢?”李大壮的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从上车,第一次有人问他话!家乡话!李大壮举起手里的包袱。包袱里是一只精致的骨灰盒。五百块钱买的。一路上,他没敢打开看,怕惊着周围的乘客。“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在沉默而哀戚的目光中,李大壮看出了乡亲们的心里话。是啊,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广州医院的大夫也这样责问他。止疼片吃完了,还疼,疼得冒冷汗,发烧,说胡话,哭爹喊娘,这才张罗去医院。李大壮的媳妇冯秋萍,这辈子就住过一次医院。大夫说,太迟了,肠穿孔。怎么不早点送来?!现在,面对眼前的这些乡亲,他忽然明白了,儿子跟他生气是对的。媳妇这辈子活得太屈,吃没吃上,穿没穿上。最后一次,他得让女人活得值,他得大办,请吹鼓手来,请扎纸活儿的来,把村长请来主事。因为村长收回养鱼塘,李大壮跟他翻脸,一气之下去了南方。现在,人家到车站来接你了,你还计较那些事儿吗?看在女人的面子上吧。过小年的头一天,靠山屯鼓乐震天。李大壮一家,从南方回来过年了。(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E)A.李大壮的妻子冯秋萍是出了名的抠门儿,在家时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在广州打工时肚子疼也舍不得吃药,舍不得上医院,这反映了她的愚昧无知。B.儿子李强对母亲的病逝耿耿于怀,在火车上一直不愿与父亲李大壮说话,因为在他看来,父亲亏欠母亲太多,是父亲不早带母亲去医院,致使母亲病逝。C.李大壮望着前来候车亭接自己的乡亲,情不自禁想起妻子跟随自己的苦难一生,心中愧疚,决定大办丧事来弥补,这样的结局,耐人寻味。D.小说主要通过对李大壮内心活动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农民工艰辛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乡村打工者的悲惨遭遇。E.过年,原本应该是快乐热闹的,然而在小说中,读者却只能看到让人黯然感伤的一幕,作者通过这样的故事,以小见大,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和世道的黑暗。解析:A项,说冯秋萍“愚昧无知”错误,从全文来看,这反映的是冯秋萍生活的窘迫,反映了她作为乡村打工者的艰难与不幸。E项,“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和世道的黑暗”的解读错误,小说聚焦乡村打工者的悲惨遭遇,显示出真实的艺术力量,表达的是作者深厚的悲悯之情与真挚的人文关怀。5.小说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解析:作答本题,首先应细读画线处环境描写的内容:把握环境的特征,然后联系小说的情节,从其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氛围的营造、主题思想的揭示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时,应遵循规范的答题模式,先指出环境的特点,然后指出环境描写的作用,做到条理明晰,要点清楚。答案:①第一处是对车厢里环境的描写,通过描写车厢的拥挤,交代了小说主人公李大壮乡村打工者的身份,揭示了乡村打工者生存的艰难,还起到了营造感伤气氛的作用。②第二处是对车站环境的描写,通过强调冬天早晨的寒冷,揭示了小说主人公李大壮心境的凄凉,渲染了悲伤的气氛,有力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6.小说以“回家”为中心来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解析:题目要求答“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其实就是要求答“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作答本题,应当明确分析解读的角度不能局限于一个,应该有多个:既有情节展开角度,又有人物塑造角度,还有主题揭示角度及艺术效果角度。答案:①从情节安排来看,小说以“回家”为线索,使叙事显得更加集中。②从人物塑造来看,小说通过“回家”这一典型事件和火车上、车站等典型的场景较好地展示了人物的形象。③从主题表达来看,小说以小见大,以李大壮一家的“回家”来展示乡村打工者群体的生存状况,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悲悯之情。④从艺术感染力来看,回家过年本是一件高兴的事,而李大壮一家的回家却是这么悲惨,对比中更能突出乡村打工者处境的艰难,引起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没文化[俄罗斯]安德烈·马卡罗夫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辞世了。“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是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台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什么时候有呢。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拖走扔掉。他们举家迁入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定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幅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就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儿子,”科利亚恳求说,“把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这整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里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了一句。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BC)A.在科利亚的妻子看来,他们能够继承姑妈的一套房子是上天对他们受折磨的补偿,而与姑妈没有任何关系,由此可知她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B.科利亚的姑妈去世,他非常难过,决心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用来安放姑妈留下来的那些书,表现了他对姑妈的怀念。C.小说中的“姑妈”是次要人物,但也是线索人物,她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人,和科利亚夫妇形成鲜明对比,有利于突出主旨。D.科利亚想把姑妈的书放到儿子的房间,但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儿子追求的是流行,他对传统的纸质书籍是排斥、抵触的。E.科利亚的妻子最终还是把姑妈留下的书卖掉了,因为在她看来,这些书是没有用的东西,这照应了文章的标题“没文化”。解析:B项,“决心定做……表现了他对姑妈的怀念”错误,科利亚决心定做书柜是为了使自己家有文化气,像“书香门第”。C项,小说中的“姑妈”不是线索人物。8.科利亚“没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回答。解析:“没文化”是文章的标题,也概括了全文的内容。作答本题需从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进行整合,如他妻子对他的调侃“没有带图的”“使劲儿回忆了半天……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等,然后将这些信息分类,用自己的话进行整合即可。答案:①从妻子调侃他“没有带图的”可知,他平时可能只看一些图画书或书中的插图。②科利亚拿着诗集回忆了半天就记得以前上学时学过的一些零碎的片段。③他家中添了很多家具,却没有地方放一个书柜。9.本文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解析:从标题“没文化”就可以看出来,文章就是在讽刺或批判不读书没有文化的现象。关于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可以先对文章相关内容进行概述,然后联系社会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可以结合现实提出建议等。答案:本文反映了社会上的一些人不爱读书、排斥读书、没有文化的现象。科利亚家中添置了不少家具,却没有地方放置书柜,最终把继承的书全部卖掉,可见在他们的心中,书是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是浮躁的,他们静不下心来读书,他们认为读书不能带来经济效益,轻视读书。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现象。要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要做有文化的人,就应该爱惜书籍,静下心来多读书。对点特训10(见专题活页检测P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穿军装的牧马人曾剑我穿上军装,来到这深山老林时,有一种被贩卖的感觉。我家是鄂西山里的,跑到这东北原始森林,我如果像电影里那些大兵,在崇山峻岭间真枪实弹地干几场,倒也像个兵。连队居然让我放马,我成为整个连队执行任务时,唯一不带实弹的兵。那是个灰蒙蒙的冬日,连队一个满脸通红的即将退伍的老兵,把我领到一群军马前,把一支狗尾巴草一样布满毛刺的旧马鞭递到我手中。我心里亮闪闪的希望,就在眼前的灰蒙蒙中被淹没了。我没有立刻去接马鞭,而是把右手掌贴到胸前。我摸到了我的心,像这冬日山里的石头,又冷又硬。在老兵的背影就要消失在马棚拐角处的那一刻,我一个百米冲刺,追上那个老农一样的背影,问,为什么偏偏是我?老兵转身,把右手搭在我的肩上,把自己装扮成一位慈祥的长者。老兵反问,为什么不能是你?他说完这句话,伸了一下脖子,好像还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只盯着我的一张脸看,许久,给我一个僵硬的笑。我的脸上有什么?我冲到溪沟边,弯腰。在水里,我看到了自己:黑皮肤,娃娃脸,月牙眼,自来笑。这不就是个山里放牛娃嘛!我站起身,望着老兵那个令人沮丧的背影,哀叹道:我会成为他吗?我顺着溪流,走向我的马群。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个巨大的问号,像两把弯刀,砍着我脑子里的每一根神经,折磨着我。指导员到马场来看我。指导员的到来,让我在这个冷意很浓的马棚里有了一丝暖意。指导员是来开导我的。指导员说,你真行,刚当兵就是班长。班长?我直着脖子问。指导员笑着拍拍我的肩,说,对呀,你不但是班长,你的兵员还是咱连最多的,你看,指导员指着那些马。我说,指导员,你就别逗我了。指导员说,我怎么就逗你呢?它们都是战马,曾经驰骋过疆场。现在实行摩托化了,用不着它们了,不忍心把它们抛弃,就养起来,任它们老去。但是,马是有编制的,都有编号,军委首长都知道我们这儿有二十五匹马。说来说去,我干的就是无用功,我还以为这些马,有朝一日能驰骋疆场,或是能成为某位将军的坐骑。我很烦,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我的价值。那天,黄昏沉寂,空荡荡的大地显得悲戚。本来放牧一天我应该很疲惫,可一只马鹿的出现使我兴奋起来。马鹿见了我,并不惊跑,而只是静静地立在那里,用两只充满灵性的眼睛望着我。我也望着马鹿。马鹿一动不动,在黄昏的光线里,像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然而,一杆猎枪,却要毁坏我眼前的这一切。那是一个身披翻毛羊皮坎肩的猎人。我走向他,用我的身体,挡住他朝向小马鹿的枪口,一动不动。天地静得一枚松针掉下来都能听得见。最终猎人枪口朝下,长吐一口气,人像泄了气的皮球,软了下去。他冲我喊,行,当兵的马夫,你行!我行吗?当那个猎人远去时,我问自己。我吓出一身汗,心都快停止跳动,血好像凝滞不流了,他居然说我行。猎人的背影完全消失在林子里的那一刻,我的血管跳得更厉害了,像解冻的冰河。是后怕吗?我问自己。是的,我后怕,但是,我行!我回答自己。我只是一个牧马人,制止猎人的捕杀,这不是我的职责,但是,我站出来了,站在一支随时可能把我打成筛子的老式猎枪面前。从那个黄昏起,我在我的心里,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了。我是个马夫,但我不可以被忽略!我慢慢地对我的马好起来。我从来没有重重地抽打过它们,现在,我连鞭哨都不忍心挥响。(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AD)A.小说第一段作用很大,寥寥几句就既交代了“我”的新兵身份,又表明了“我”失落、沮丧的心情,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了作垫。B.“我”被连队选中做牧马人,因无法接受现实而不愿接过老兵手中的马鞭,但看着老兵离去时沮丧的身影,“我”感到了愧疚和同情。C.当“我”陷入痛苦时,指导员来看望“我”,给了“我”精神上的鼓舞;他的到来让“我”对军马有了新的认识,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D.小说讲述了一个新兵入伍后被安排成为一个穿军装的牧马人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军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E.小说语言极富特色,使用了大量心理描写,展现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并且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都使用了短句。解析:B项,“但看着老兵离去时沮丧的身影,‘我’感到了愧疚和同情”理解错误,从文中来看,主要是“我”自己沮丧、难过,没有体现出对老兵的感情。C项,指导员来看望“我”并没有给“我”精神上的鼓舞,反而让“我很烦”。E项,“都使用了短句”错误,“我”和指导员的对话中,指导员的话并不都是短句。2.小说中的“我”有哪些形象特点?请根据文本进行概括。解析: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作,所以梳理小说情节就可以总结出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小说中的“我”刚来到部队,有着自己憧憬的军旅生活,却被安排来牧马,对此感到沮丧委屈。指导员来看“我”也没让“我”振作起来。当看到猎人把猎枪对准马鹿时,“我”站出来保护它,这体现了“我”的善良勇敢。小说结尾部分又可以看出“我”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答案:①向往真枪实弹的军旅生活。②对牧马工作感到委屈沮丧。③善良勇敢。④能够重新认识自我价值。3.“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句话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我”什么样的心理;然后由此思考作者想通过这两句话表达什么观点。“为什么偏偏是我”体现的是“我”接受安排后的不满之情,“为什么不能是我”体现的是“我”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这两句话实际反映了“我”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思考,有利于读者把握主题。答案:“为什么偏偏是我”体现了“我”在被安排去放马后的不满之情;“为什么不能是我”体现了“我”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心态。这两句话真实体现了和平时期普通军人的心理——对部队生活不理解、不愿到平凡的岗位上去、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两句也启发读者思考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认可的问题,使读者明白小说探究的就是人生价值定位的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老闷班琳丽老闷是个义士。名声响得很远,香远益清,像莲。老闷跟老蔫对门。两家的女人好比两家的鸡鸭串门,出大门,进对门,方便得很。男人们又都不爱说话,她们便同命相怜似的,觉着投缘,也就好得跟亲姐妹一样。聚在一块儿免不了牢骚,叨唠最多的,当然是她们的爷们儿,说摊上这样的活哑巴,比树叶还稠的日子就像咸饭不咸,淡饭不淡,没滋味透了。其实老闷跟老蔫不同,老蔫没话,因为他蔫;老闷没话,则是因为他有话不说。老闷像个舞者,好的是肢体语言,乐意将话附着在行为上表达。那次他的二小子虎子偷了李寡妇家一兜酸杏,被李寡妇骂骂咧咧找上门来,好一番数落。等李寡妇颠着小脚走后,老闷将儿子扔进粪堆的青杏疙瘩一个个捡了出来,拿手捧了往儿子面前一放,手指着“赃物”,眼瞪着儿子。他儿子就乖乖地一个一个拿了往肚里吞,小脸跟眼睛挤一块了,挤出好多的泪珠儿,和着酸口水,流了一肚皮。老闷不说,或者说他那肢体语言已告诉儿子:小子,“青疙瘩”吞多了,你脑瓜里跟种庄稼似的,自会长出道理。还有一次,邻庄上一个愣头青拎着砍刀来庄上骂街,庄上的人没伸头的。恰好老闷从城里送货回来,赶上了,他东西朝地上一丢,紧前两步,铁塔似的在小青年面前站成八字,瞪圆眼睛,指指自己的左脸。那愣小子被老闷的眼神激怒了,举起砍刀照着老闷脸上砍去。再看老闷,还是铁塔一样站着,那小子却木头桩子似的,横地上了。老闷的颧骨跟凸额头上因此贯穿着一条长长的刀疤。老闷是个生意人,常跟老闷合作的有个陈老板,这人做事巧诈、世故。他欺老闷是乡里巴人,眼力短,路子窄,就经常在老闷的货物上采取地毯式寻“刺”,借机压价。老闷的交易有一条底线,在他的成本与同等货物市场价格的中间画着。生意嘛,讲究双赢。我不多赚,绝不亏本;你不多占,绝不吃亏。一天下午,陈老板将货物验了四个多钟头,价格一压再压。老闷烦了,他突地站起身,一挥手,示意跟车的几个人装车走人。陈老板慌了,拉他到背静处,说明原由,说他老母亲要换眼角膜,手术费十几万,他一时手紧,才出此下策,实在没别的办法。老闷的神情缓了,但坚定地举出四个指头,那是这一车货的触底价。陈老板把四万现金交到老闷手上,挥手谢客。没想到老闷一把抓住陈老板挥过来的手,将刚刚过到自己名下的四捆“老人头”啪的一声拍到上面,转身走出门去。陈老板诧异了许久。他过后懂老闷了,刚才叫交易,现在叫帮忙。本质不同,心情不同。事后不久,陈老板就提着重礼登老闷的门了,执意要拜老闷为大哥,并许诺老闷的货物一律免检。老闷做事,义字当头。大人不蒙,小孩不欺,权富不攀,贫贱不欺。义士!村主任“闻香到”死后,村民推举老闷。“好!”老闷说,此后便上台了,扎扎实实领乡亲们致富。老闷给各家张罗生意,就像给儿子张罗婚事。他老婆嘴一撇:“傻种,没听说狼多肉少的理儿,不怕人家争份儿?”他眼一瞪,脸上是佯吓:娘们儿家,懂球?老闷古道热肠的行为,许是表达这样一段话:狼多肉少,也可能是另一种情况,狼多了,地界大了,猎物也多,天宽地阔。后来,有记者想把老闷推成美丽乡村建设路上的领军人物。老闷给来送信的乡通讯员只一个连挥两下的手势。那通讯员闹了个红脸,对着老闷的后影一连说:“你看你老闷,你看你这个老闷!”有人说老闷那手势是:别来这一套。还有人说,老闷的意思是:跟着学就是。老闷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费琢磨的人,可琢磨透了,也许就像有人说的,老闷是个火炉,可以供你烧饭,也可以让你取暖。(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B)A.小说开头写老闷跟老蔫两家的女人聚在一块儿像亲姐妹一样,叨唠自己的丈夫,流露出她们对自己丈夫的厌恶。B.老闷教训偷李寡妇家酸杏的二小子虎子,将扔到粪堆里的酸杏捡回来,让儿子一个一个吞下,这种教训儿子的行为表现了其残暴的一面。C.老闷面对前来滋事的愣头青,不躲不避,用为人的气势灭其邪性,这件事表现了老闷的正义感,照应文章开头的“老闷是个义士”。D.村主任去世之后,老闷得村民推举担当重任,给各家张罗生意,就像张罗自家生意一般用心,全然没有私欲杂念。E.小说语言自然流畅,长短句错落,既多用口语,又有一种诗性表达,如“老闷是个义士。名声传得很远,香远益清,像莲”。解析:A项,“流露出她们对自己丈夫的厌恶”错误,她们只是对自己丈夫话少发牢骚,并无“厌恶”之情。B项,“表现了其残暴的一面”错误,教训儿子的情节只是为了说明老闷乐意将话附着在行动上表达。5.小说是如何描写老闷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如何描写”可知,解题时首先需要指出描写手法。描写人物的手法一般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通读全文可知,文章中间写的几件事情是对老闷的正面描写;第二段和结尾部分的内容是对老闷的侧面描写。同时,文章开头将老闷和老蔫进行了对比,这也是描写老闷的方法。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描写手法的效果,如老闷与老蔫的对比突出了老闷乐意将话附着在行动上表达的特点等。答案: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小说中老闷教训儿子、镇住愣头青、帮助陈老板、出任村主任带领村民致富等情节是正面描写;开头写老闷和老蔫两家的女人对丈夫的唠叨以及结尾他人对老闷的评价是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多角度展现老闷的形象。②对比描写。小说开头将老闷和老蔫进行了对比,两人同样不爱说话,但老蔫是没话,老闷是有话不说,突出了老闷乐意将话附着在行动上表达的形象特点。6.小说结尾写道:“老闷是个火炉,可以供你烧饭,也可以让你取暖。”这句话有何作用?“老闷”这一人物有何现实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解析:作答本题,首先应指出以此结尾的作用。这句话形象地点出了老闷为人的品性。“老闷是个火炉”说明老闷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可以供你烧饭,也可以让你取暖”说明老闷在困难时可以给你帮助,如慷慨帮助有困难的陈老板,带领乡亲们致富。从文章主旨的角度来说,高度赞美了老闷权富不攀、贫贱不欺、古道热肠的品性。然后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老闷这一人物的现实意义即可。答案:作用:以“老闷是个火炉,可以供你烧饭,也可以让你取暖”结尾,铿锵有力,画龙点睛,既突出老闷古道热肠的品性,又突出了小说的主旨,高度赞扬了老闷这种权富不攀、贫贱不欺、古道热肠的品性。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古道热肠的人是一种引领和榜样,会起到表率的作用。和谐美好的生活,需要这种正能量。像老闷这种品性的人,大到国家民族、社会集体,小到家庭,都需要。(2016·江西九江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钩沉①李泉专攻唐诗宋词的谷教授准备撰写《中华诗词掌故之钩沉》。谷教授经常伏案于资料室,一副眼镜,一支“永生”旧钢笔,一叠硬白纸板卡片,潜心专注的神态令人肃然起敬。人们阅报翻书的动作都格外小心,生怕惊扰谷教授缜密深邃的思维。谷教授对这些全然不觉,早已进入一种至高至深的境界。唯有管收发的驼王钻入资料室的时候,才能偶尔打破这严肃静寂的氛围。驼王姓王名它,四十五六岁,读过高中,据说当年是高才生,只因驼背且脚跛未能入高等学府深造,实在是一大憾事。后来不知怎的,进了W学院当勤杂工,倒也得了与学者名流接触的机会,每月到各处室收集废旧报刊,躲入屋内拿剪刀挖“天窗”,硬是将剪残了的报刊卖得些许零钱,日子过得倒也洒脱自在,远胜过乞丐王。人皆怪之,送雅号“驼王”。谷教授翻阅学术刊物,不时笔录摘记,托颌沉思。驼王则遍览各类报刊,手持一黄皮小本,拿胶布粘卷的油笔在上面写,时而兀自呵呵地笑。别人便朝他皱眉侧目。驼王似无感觉,竟捧本杂志走近谷教授,往桌上一拍,问:“老谷,此字念啥?什么意思?”人们更是莫名其妙,投以冷漠的目光。谷教授轻推眼镜,稍事沉吟,斯文地一笑,如在讲堂为弟子传道授业解惑,一一指点。驼王点头,作顿开茅塞状,黑且粗的大拇指一竖,转回身坐下去,连个“谢”字都不出口,遂将那杂志掀得哗然作响。后来,光顾资料室的人日渐冷落。谷教授与驼王依旧时常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