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_第1页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_第2页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_第3页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_第4页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

2008-11-0114:18:51|

分类:

\o"学识"学识|举报|字号

订阅填空题1、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是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发明、印刷术的发明、无线电的发明、计算机的发明。2、世界上第一家正式成立的广播电台是1920年11月2日威斯丁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3、世界上第一家正式成立的电视台是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以北的亚历山大宫建立的电视台。4、1922年底,美国记者奥斯邦与一位旅日华侨合作,在上海建立“中国无线电公司”,办起一座无线电台,1923年1月开始播音,受到孙中山的好评。5、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是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建立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6、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太原新华广播电台于1945年4月25日开始播音。7、美国广播公司的简称是ABC

全国广播公司的简称是NBC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简称是CBS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简称是CNN

英国广播公司的简称是BBC名词解释1、广播电视

一般认为,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传送声像节目,统称为广播。按照传播型号分为广播和电视;按照传输方式分为无线广播或开路广播、有线广播或闭路广播、卫星广播和网上广播;按照覆盖范围分为地方广播、全国广播和国际广播;按照技术标准分为模拟广播和数字广播。2、新闻直播

广播电视的直播,是节目“直接播出”的简称,是指不经过预先录音或录像将事件现场情况、演播室播讲或表演同步播出的广播电视传播形式。3、滚动播出

指广播电视新闻首播之后,以正点为单位增加新闻播出次数,在后续播出时新闻的重要程度增减删改,并随着事件的发展变化,每次播出都增加新信息、淘汰旧内容,而非简单的重播。滚动播出是发挥广播电视传播优势、高密度大信息量播发新闻的重要方式,也是增强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深度和广度的重要途径。4、板块式节目

“板块”是借用地质学中的一个概念,在广播电视学中用于对集合式广播电视节目的一种形象称呼。版块式广播电视节目是指具有基本固定播出时段及周期,节目内容融新闻、信息、服务、文化娱乐等多种节目类型为一体,多采用主持人串连形式播出的大时段节目,亦称“杂志型节目”。有以下特点:板块式节目编排集中,时间长度基本固定;板块式节目子栏目内容相互关联;板块式节目内容具有多元性、多向性的特点。5、广播电视新闻

通过某些特定的电子技术(如无线电波或线缆系统)公开传播的正在变动或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信息。6、深度报道

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深度报道: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新闻体裁,而是一种报道的综合方式;广播电视传播优势的新发展;报道深度体现于对事件背后本质的揭示和信息之间的相关性的分析;深度报道同样要以时效性和现场性取胜。

简答题一、广播电视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优势:1、对象广泛。广播电视传播不受受众文化程度的限制,不受发行渠道和其他自然与社会条件的影响,而是无远弗届,渗透性强。

2、时效性强。广播电视传播与接收几乎是同时的,不必经过一系列的运输、发行环节,更重要的是可以现场实况直播,充分体现出现场事件发生发展、节目播出和受众收听收看这三个环节的共时同步。

3、丰富直观。广播电视综合了各种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段,其传播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广播电视视听传播直观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劣势:

1、接受随意。广播电视节目是按时间线性展开的,必须按照节目播出的时间顺序收听收看,不能自由选择。

2、转瞬即逝。承载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电信号是转瞬即逝、过耳不留

的,广播电视传播的内容是无法被读者反复琢磨,甚至留存为以后查阅之用。二、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特点是什么?

1、广播电视传播时效性强。

广播电视

信息采集、处理与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使许多信息从其发送到为受众所接收的整个过程,可以在同步完成。

2、传播覆盖面广。

3、受众层次分布丰富、面广。下起儿童,上至百岁老人,不论识字与否,基本上都能无障碍地接收到广播电视传播的信息。

4、传播接收方便。广播电视不仅接收方便,还可在多套节目中任由选择。

5、传播的“搭车”效果好

。广播电视中夹杂的广告,板块节目中一次几分钟的信息,令人难以剔除。

6

6、传播的容量大。目前国内已经有24小时全天开通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传播的容量很大。三、经调查,我国受众普遍需要的新闻内容是什么?

1、党和政府的各类方针、政策信息

2、国内外重大事件(包括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军事、卫生、文艺等)信息

3、具有时代精神的各种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经济发展的报道

4、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创造等信息

5、涉及社会难点、疑点和热点的深度报道和系列报道四、广播电视的主功能与多功能分别是什么?

主功能:广播电视通过信息传播实现正确的舆论引导,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多功能:广播电视的服务、娱乐、创收等功能。五、广播电视事业的双重属性是什么?

1、我国的广播电视的基本属性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舆论宣传工具。

2、我国的广播电视同时具有经济属性,即第三产业的产业属性。第三产业的基本性质是服务性,广播电视提供的服务能直接、简接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六、广播电视板块式节目的传播优势是什么?

1、板块式节目具有连贯性强的特点。板块式节目是关联性编排,在某一时段内,节目内容与内容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以主持人串连过渡,起到节目内容之间承先启后的作用。

2、板块式节目具有比较明确的选择性。版块式节目按受众的接受习惯来编排,受众可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接受到其需要的节目,选择性比较明确。

3、受众的接受兴趣集中,有助于收听收视率的提高。版块式节目编排的特点是集中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受众可以通过其有兴趣的板块节目集中满足多层次的需求,因此板块节目较传统式节目更易形成稳固的受众群体,形成较高的收听收视率。七、广播电视新闻栏目的传播优势是什么?

1、从广播电视媒介的地位看,广播电视新闻的栏目化有利于广播电视在新闻传播上保持竞争优势和地位。

2、从广播电视功能上说,广播电视新闻的栏目化能有效地发挥电视新闻各种文化功能。

3、广播电视新闻的栏目化有利于适应不同层次和爱好的受众的需要。

4、广播电视新闻的栏目化有助于广播电视新闻整体水平的提高。八、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的主导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新闻性节目占据主导地位,新闻信息的传播是广播电视媒介的主功能。

2、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的影响力日渐增加,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广播电视获取新闻信息。九、广播新闻传播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优势:1、突破时空限制。这是广播电视区别于印刷媒介的共同优势所在。广播电视新闻在采集、制作过程中受时间空间限制很大,在传播过程中受时间空间限制小;印刷媒介则正好相反,它的新闻采集制作过程中受时间空间限制很小,而在传播过程中受时间空间限制大。

2、抗灾害能力强。广播的抗灾害性体现在战争、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情况下,广播以无线电波为载体的传播方式体现出特有的渗透力和穿透力。

3、普及率高,群众性强。广播是一种对受众要求最低的媒体,这种要求最低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收听广播时可“一心多用”,可以边听广播边做家务,对受众的专注程度要求较低;二是收听广播的费用较低;三是广播对受众的文化水平要求很低。

劣势:1、线性顺序播出,接收选择性差。广播电视的播出时间是预定安排的,错过时间很难再看到原来的节目,而要收听收看第五条信息,就必须等待第四条播送完毕。

2、稍纵即逝,难有深层理解。声音过耳不留,广播的受众无法对某一信息思考和推敲,有时会来不及及时对信息进行深层的理解,广播电视的稍纵即逝同时也造成大量的信息浪费。十、电视新闻传播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

优势:1、信息损耗小,真实可信。电视是通过图像信息为“眼见为实”提供了可能,一个镜头有时能胜过千言万语,图像信息也常常被用作实证的工具。

2、受众参与性强,形象生动。电视新闻受众的参与主要指的是一种心理参与。电视的传播符号可细分为十多种,这些符号的组合为受众构筑龙一个现实的场景,使受众“身临其境”之感。

劣势:1、电视图像的浅显易懂。这既是电视新闻的优点,也是弱点。从图像角度讲,电视是不可能有深度的,而且电视图像的形象也极大抑制了受众的想象和理解。

2、电视图像的多义性。这尤其体现于一些经济报道中,有些生产的画面既可以用于这条报道,又可以用于那条报道。这种“万能图像”的出现是电视新闻较难避免的一个问题。

6

设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主功能与多功能的关系:广播电视的信息传播、舆论宣传主功能不能削弱,同时要积极拓展广播电视的服务、娱乐等多功能。要使广播电视立于不败之地,要加强它的服务性;如何满足受众的文化娱乐需求,也是大众传媒重要的社会功能。在受众选择的自主性逐渐增强的情况下,要更好的发挥主功能,就必须更多的依赖于拓展多功能,实现“寓教于服务”、“寓教于乐”。但多功能的发展不能以冲击、损害广播电视的宣传功能为代价。

广播电视节目的服务功能

服务型节目

广义:即宏观看广播电视的服务型,凡不宜归入新闻、教育、文化娱乐的节目均可划入服务性节目,如天气预报、正点报时、广告、市场信息。

狭义:特指实用的、能直接帮助受众解决工作思想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节目,如“消费者之声”等。

服务性节目闭传统大众媒介更具广泛性,服务方式更亲切、生动。受众的广泛性要求触角伸到社会每个角落,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对服务性节目要求新角度、新内容、新观点。

服务性节目一般采用杂志性板块方式,融新闻性、服务性、知识性为一体,在内容衔接上由分割式变为粘连式,增强节目连贯性。

广播电视节目的娱乐功能

娱乐功能对宣传主功能起着补充和辅助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发挥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功能。

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

教育、引导功能。一是直接的教育、鼓舞、激励作用,如革命歌曲,反映时代主题的电视剧。二是渗透作用,即通过艺术感染的方式,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陶冶作用,通过健康、清新的艺术作品,培养人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美好的精神情操。

审美功能。通过生动的形象,揭示事物的美学特征和本质,为人民审美活动提供广阔天地。

休闲功能。缓解压力,提供休闲空间。

寄托和移情功能。发挥抒发、安抚、移情、宣泄的功能,由个体的心理平衡进而形成全社会的安乐和谐。

人们从满足于纯欣赏性娱乐转为追求“自娱自乐”的大众型娱乐方式,娱乐节目呈现多样化趋势。

积极拓展广播电视多功能,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广播电视要由总量扩散向优质高效转轨。1

办台增时热中出现的战线过长、质量不高的问题要交易宏观调控;2要再创新闻优势,精办名牌节目;3转换和完善内部机制,增强在时代挑战面前的应战能力。

加强宣传管理,提高播出质量,精办节目,多出精品,才能有力的促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第三章

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板块化与节目意识的形成

第一节

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板块化

广播电视板块化节目的定义及特点

板块式广播电视节目是指:具有固定播出时段及周期,节目内容融新闻、信息、服务、文化娱乐等多种节目类型为一体,多采用主持人串联形式播出的大时段节目,也称“杂志型节目”。

与传统节目编排方式相比,特点:

板块式节目编排集中,时间长度基本固定;传统节目编排结构分散,时间长度随意性大。如《东广早新闻》,

6点到9点,包含《东广快讯》等子栏目。

板块式节目子栏目内容相互关联,传统结构中节目内容基本互相独立,缺少联系。

板块式节目内容具有多元性、多向性的特点;传统结构的节目内容界定明确,指向单一。

板块式节目内容的组合模式

1

内容集约模式。指受众在某一时段希望获得的信息和普遍有兴趣的内容集中统一编排的板块式节目编排模式。如《东广早新闻》就是典型的内容集约模式。这种节目往往将受众相对集中的需求指向作为其内容相关联的基础。

2

对象集约模式。指按照节目的目标受众群的特殊需要来集中编排节目内容的模式。这种节目的目标受众一般比较明确。并且其目标受众有明确的指向性,其节目内容是为满足特定的受众的多层次、多侧面的广泛需要。如《半边天》、《三五流行音乐》等。

3

混合模式。一般以时段为标志,以多方面的内容来满足多方面的受众的需求,是介于内容集约模式和对象集约模式之间的节目编排的结构模式。其受众群广泛,决定了它内容的宽泛。如浙江卫视的双休日板块。

这三种模式的划分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播出过程不断修正,尤其是混合模式,易转向内容集约或对象集约模式。

广播电视节目的编排方式

1

传统个体式节目编排。即多个节目以简单线性顺序排列,节目个体间缺乏内在联系和联结标志。

优点:简单易操作,个体节目内容清新,制作独立等。

7

缺点:编排缺乏内在联系,易使受众在节目间产生关机意识,节目系统整体效应难以发挥,不利于受众对节目的方便选择。目前应用面较窄。

2传统及板块混合式编排。即基本保持传统个体节目编排的方式,同时划出部分时段用以开办板块式节目。

保留了传统节目编排结构中节目宗旨明确等长处,又发挥了板块式节目的综合优势。更适合电视台制作费用不高,时间长短不一的特点。目前我国大部分电视台,除少数周末节目或专用频道外,多采用此种方式;仍有一些电台保留这种混合模式,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套节目)是这种方式的代表。

3亚板块式节目编排。即把播出时间划分若干比较小的时间单位,再设置针对不同受众及不同内容的节目,节目时间跨度小,一般不超过1小时。

即能充分顾及到受众面,节目内容也容易编排。是当前广播电台使用最多的方式;电视方面,在专业频道有较多使用,如上海有线电视台的体育频道、音乐频道等以此方式编排。

4大板块节目编排方式。即将广播电视播出时间按受众的收听(收视)习惯划分为若干个大的时间段,根据不同受众在不同时段的接受习惯、兴趣,在不同时段安排不同的板块式节目。

节目时间跨度较大,内容丰富,一般由主持人直播串联而成。多用于广播专业电台(频率),如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全天播音24小时,划分为15个左右板块节目,其中《相伴到黎明》长达6小时;除少量周末电视板块外,这种方式少运用于电视节目编排。

以上方式各有长短,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采用哪种方式。确定节目编排方式的基本原则:

1提高黄金时段的收听(收视)率与开发非黄金时段收听收视率相结合的原则。板块式可改变非黄金时段安排节目重播的传统做法,开发非黄金时段的传播效果,增加整体效益。

2

满足普遍受众需求与满足特点受众需求相结合的原则。节目编排的最高宗旨是尽可能满足最广泛的受众需求。内容集约模式、对象集约模式和混合模式的板块节目相互穿插显得十分重要。

3

节目播出分和结合、适度重播的原则。节目稍纵即逝,重要节目有必要重播,但重播全部内容是不必要和不现实的。按分和原则安排重播,将一定需要重播的内容单独在板块里重播,大板块里合,小板块里分;板块节目里合,传统编排节目里分。需完整重播的节目一般仅限于文艺、戏曲、科体育赛事等,新闻、信息类则通过滚动播出,并不断更新。

广播电视板块式节目的传播优势

1

板块式节目有连贯性强的特点。较符合受众收听收看习惯,易于吸引受众的联系注意力。传统编方式的节目间相互割裂,缺乏联系。

2

板块式节目有较明确的选择性。按受众的接受习惯来编排,受众可在短时间内集中接受到其需要的节目,选择性明确。而传统的节目呈散点式分布,受众寻找其需要的节目的费力程度会妨碍他的收听收视兴趣。

3

受众的接受兴趣集中,有助于收听收视率的提高。更易形成稳固的受众群体,形成高收视收听率。

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的板块化

三种代表性的模式:

1

中央台模式。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代表,节目以录播为主,审察严格,制作精良,强调思考型和艺术性的统一,也穿插一些直播板块节目。

优势:权威性高,分类清新,制作严谨。劣势:风格单一、单向传播、缺少必要的反馈等。

2

珠江经济台模式。以1986年推出的主持人中心制和直播大板块节目为代表。1986.12.15开播。

优势:以直播为主,强调双向交流,风格生活化,节目容量大,操作手法灵活。劣势:节目分类不明确,粗放制作,内容随意性大等。

3

东广模式。1992年10月28,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开播,使广播节目的板块化达到了新的高度,其节目设置是较完整意义上的板块节目,采用主持人直播串联,基本实现24小时全天直播。

东广792全部采用板块式,体现出板块式节目的特点,同时强调节目出精品,既一改传统广播训话式的广播腔,又避免了节目流于粗糙、失控的倾向。

广播节目的板块化应该以“新观念、新内容、新形式、新技术”构筑节目体系的思路:

1

以节目主持人魅力体现节目个性;

2

实行制作人制,下放“人事聘用、经费使用、节目操作”三权;

3

注重新闻类节目,构建以大容量信息为主要内容的节目体系;

4

宽窄结合的梯形节目层次:白天节目大众化,定位宽泛;晚间节目受众针对性强,定位精准;

5

强调精品意识,推行“直播节目录像化,录像节目直播化”的制作方式;

6加强对热线电话的控制,做到“事先有设计,播前有准备,对象有选择,交流有导向”

7

倡导雅俗共赏,深入浅出的节目形式;

8

多种广播手段和艺术手法的综合使用等。

8

1993年5月1日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开播是电视节目板块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东方时空》作为一个融深度新闻、背景、人物报道为一体的新闻类板块,与《早间新闻》一起组成了早晨新闻节目板块。它的成功,带动了后面一系列的节目改革: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开播,与《新闻联播》一起构成晚间黄金时间的新闻板块;95年4月午间档《新闻30分》开播;96年10点档《晚间新闻》改版,推出以《中国报道》、《世界报道》和《体育新闻》组成的晚间新闻板块。

板块化、杂志型广播电视节目的前景展望

1

新闻、信息类节目的比例将继续逐步增大。

新闻类节目播出时间占总播出时间的百分比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地区)传播业的发展水平,人们衡量一个电台、电视台的水准,首先是比较它的新闻采编能力。

2服务类节目比例应继续稳定增长。

服务类节目具有与受众直接关联的密切性,又很大的潜力。

类型:信息服务:包括提供天气、交通路况、市政、购物广告、旅游、生活常识及节目预告等信息;

经济服务:主要为企业及从事经贸、金融、财政等工作的受众群服务。

特殊服务:是针对社会上特殊群体或弱势群体服务的节目,帮助特定受众群体克服生活困难、舒缓心理压力等。如上海东方电视台1995。12.29开播的电视手语节目《迎着阳光》,专为残疾人服务。

其他服务节目:

包括反馈受众来信、来电,沟通有关部门等。

3

教育类节目保持稳定的发展。

在我国,尤其是不发达地区,广播电视的遥距教育节目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4文娱、体育类节目的专业频率频道机会继续发展,而综合频道频率中的文娱节目稳中有降。

第二节

广播电视新闻的栏目化

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的动因

1

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是受众对广播电视新闻信息需求不断增加的体现。

信息时代,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广播电视新闻根据不同的目标受众、层次、节目内容、性质和功能等因素来划分若干的固定栏目,形成广播电视新闻栏目群体。

2

广播电视新闻制作管理的专业化推动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规范化、栏目化。

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变得生动、简便、快捷,由此带来的新闻制作管理的标准化、专业化,推动其栏目化的形成。

广播电视新闻栏目的传播优势

1

从广播电视媒介的地位看,广播电视新闻的栏目化有利于广播电视在新闻传播上保持竞争优势和地位。

增设广播电视节目并赋予栏目规范化的制作、管理模式是增加广播电视新闻信息密度的有效途径。

2

从广播电视功能上说,广播电视新闻的栏目化能有效地发挥广播电视新闻各种文化功能。广播电视新闻具有认识、教育、审美等基本功能,新闻栏目根据新闻传播的性质、任务、传播对象的不同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即将社会发展所需求的新闻信息,以栏目规范化形式传播给受众,发挥新闻的认识教育审美作用。

3

广播电视新闻的栏目化有利于适应不同层次和爱好者的受众的需要。新闻栏目有规律的传播便于受众收听(收视),有利于培养受众的收听(收视)习惯,使栏目拥有较固定的受众群,也能相对稳定和扩大收听(收视)面。

4广播电视新闻的栏目化有助于广播电视新闻整体水平的提高。栏目化的新闻传播内容的选择比必须要求具有连续性、可持续性发展特点,由于新闻栏目有特定的内涵界定,对新闻信息的质量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广播电视新闻栏目的发展

1

从《电视新闻》到《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时间为1958——1978年

其间的新闻节目初步开始了新闻栏目的尝试,但基本上仍处于非规范化阶段,尤其是新闻节目基本处于“纪录片”的阶段。

1958年5月,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开始能播出一些新闻片,如:第一部新闻片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新闻片《到农村去》。

1960年元旦起,北京台实行固定的节目表,设立了每周三次的《电视新闻》栏目,但只是简单粗燥的新闻片与纪录片的组合。

文革,10年停滞时间。

1976年7月1日,北京电视台重新开始试办固定的新闻节目;

1978年1月1日开办的《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后简称《新闻联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固定栏目,产生了巨大的效应。

2

从《新闻联播》的创办中央电视台的《观察与思考》栏目的开办,时间为1978——1987年,我国电视新闻栏目的兴盛发展期。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并把《新闻联播》栏目作为中央电视台的形象标志,大力加强对《新闻联播》的重点建设,1980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始通过国际卫星收录应该维斯新闻社和合众独立电视新闻社国际新闻,并采用

21

嘉宾谈话冗长枯燥而谈话者本人又未意识到这一点时,主持人应巧妙打断他的话,或者调动其他手段来控制节奏,比如带动观众鼓掌,动用间奏乐作为一小结与修整,由此及彼地使谈话进入下面的内容。

4

主持人应在节目中引导嘉宾说一些引起思考的话,或者对谈话内容作一番总结,即使没有结论,也要使观众能就话题进行深入思考,留有回味余地。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主持艺术

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除了应具有广播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素质外,还有有良好的镜头感。同时要使节目更形象生动,还要求主持人有机智、幽默、大度的气质,要有一种基于丰厚的知识积累上的自如的谈吐。

崔永元认为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要把握两个前提:心态在前,技巧在后。谈话类节目需要的是平民心态;谈话类节目的主持技巧,一是真诚,二是放松。崔希望观众把他看成是“邻居大妈的儿子”,让观众感觉到主持人是一个可以平等对话并乐于平等对话的人。

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特点:

1

平民化的形象定位。谈话类节目的宗旨和风格,决定了主持人从心态到谈话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平民化,减少观众的距离感和隔膜。

2

从“倾诉者”向“倾听者”的角色转化。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与传统意义上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最具转型意义的变化,在于主持人的基本姿态是作为倾听者而不是倾诉者,倾听来自社会的声音。倾听的目的:引导、启发嘉宾和现场观众进入谈话氛围和流程,激发不同的思想观念的交锋,调节谈话的偏差,最终达到“用谈话的形式最大限度地逼近人物心灵”,进而折射出整个社会状态。

3

机智幽默的语言风格。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关键在于语言表达的内涵和技巧,机智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谈话气氛,消除现场观众与嘉宾的紧张感,控制、调整谈话的节奏;可以缓解激烈的言辞交锋中出现的矛盾和尴尬;能巧妙地概括谈话的主题,提炼出正确的观点;表现出生活的哲理和思辨的睿智,体现谈话节目的文化意识和理性精神。

此外,主持人扎实的理论背景,尤其是人文知识、社会科学方面的积累,有助于在节目中从容发挥;主持人高尚、宽容、正直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形象也是赢得观众的主要因素。

第六章

广播电视体育类节目

第一节

我国广播电视体育类节目的回顾

广播电视体育类节目的四种形式:

1

体育动态新闻,可穿插在其他新闻报道中,或独立成为节目;

2

体育深度报道或体育专题节目,多采用板块式结构,主持串联的形式,以大容量和一定深度容纳动态新闻无法容纳的内容;

3

体育赛事节目,可现场直播或录像重播;

4

其他体育类节目,如全面健身节目、运动知识讲座、大赛后的庆功会等其他和体育相关的边缘节目类型。

广播体育类节目的创办与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地人民电台就开办了体育类节目,逐渐发展成固定播出的体育类节目。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55年4月开办的《体育谈话》节目。广播电台已开始就注重体育新闻报道的实效性,如1961年26届乒乓世锦赛上,胡道本淘汰印尼选手,几分钟后,中央电台就在新闻节目中插播这则消息。

新中国第一次的体育比赛实况转播是1951年2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转播的来访苏联男子篮球队和上海队的友谊比赛,收到出乎意外的好效果。

中央台第一次广播体育比赛实况时1951年5月,中央电台转播全国篮、排球比赛大会的实况。

文革期间,广播体育节目受到冲击,很多节目被停播,如中央电台《体育节目》。1972年有所好转,逐渐恢复一些体育节目的播出,如《体育节目》。文革后,广播体育节目走上新的发展之路。1978年11月曼谷亚运会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次实现了从国外传回比赛实况报道。改革开放后,广播体育事业取得空前发展。

电视体育类节目的创办与发展

中央电视台1958年开办后不久就有体育报道,同年开办了不定期的专栏节目《体育爱好者》;文革期间,体育节目一度停办;1971年后逐步恢复,如央视开播《体育爱好者》和《体育之窗》专栏,78年后,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提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对电视台办好体育节目是推动;改革开放后,进入蓬勃发展新阶段。

中国第一次电视体育实况转播:1958年6月,央视转播八一男女篮球队与北京男女篮球队的表演赛。

广播电视体育类节目的发展动因

改革开放后,经济取得巨大发展,广播电视业也取得发展,我国的体育竞技水平及人民物质文化需求都有很大提高,为体育节目的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提出更高的标准。

其次,中国体育水平的提高和飞速发展,即为体育节目的发展提供了素材,也刺激了更多人对体育的兴趣。1981年后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冠军,当时实况转播收视率超过70%

22

再次,我国新闻业的发展,为体育类节目的发展和提高创造了条件。表现在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增加,广播电视技术设备的更新,尤其是卫星转播技术的突破,新闻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等,对体育类节目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另外从时间上看,体育节目所占的播出时间比例不断增高,报道量逐渐增加。

第二节

广播电视体育类节目的兴盛和新特点

体育类节目播出时间的增加

海外较早开辟了体育专业频道,如1979年成立的娱乐与体育节目网ESPN,日本GAORA体育频道,香港卫视体育台,台湾纬来体育台等。我国1995年央视5套节目——体育频道开播。

在增加体育类节目时间和数量方面还有突出的一点:加强对大型、备受瞩目的体育赛事进行现场赛况直播和集中系列报道。

近年来,我国形成电视体育赛事直播及体育报道的桑集团军:实力出众的中央电视台、在地方颇具竞争力的各地无线电视台的合作体,后来崛起的劲旅全国有线电视台转播联盟,即竞争又合作。

体育类节目的繁荣和多样化

1

实效性明显增强。较早的尝试有:1987年5月,赵建华在世羽赛中淘汰对手,央视正在播出《红楼梦》,就采用插播字幕的方式及时编发了这则新闻。

2

体育类节目的报道面拓宽,信息量增加。首先体育栏目做到多样化和丰富多彩;并将报道视点延伸到更多的体育项目,包括竞技性项目和近年新兴的休闲、冒险、极限运动。如冲浪、帆板、F1赛车等。

3

加强体育赛事的现场直播,并向国际规范化的现场直播接轨。1998年汉城奥运会开始,我国对大型赛事的直播开始进入发展期;90年亚运会开始,央视的赛场直播开始制作国际版信号向其他国家电视机构传送。向国外传送的信号的要求:保证1/4决赛以内关键比赛的完整实况;提供不含台标、转播国文字、具有特殊政治、商业或明显倾向性的镜头的净化面;提供无解说的现场背景声;尽量提供必要的制式转换服务。

4

各地涌现出一批较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广播电视体育类栏目。如1995年央视推出的《世界体育报道》,特色在于派出体育记者,及时飞赴世界各地采访体育焦点事件和人物;1995年央视推出的《足球之夜》;上海电视台的《环球体育》等等。上海电台《990空中体坛》从早间新闻独立出来,在正午播出半小时。

体育类节目的社会化、立体化、全方位和深刻化

边缘性体育新闻:体育报道突破传统动态体育新闻的局限,围绕报道内容的深度、背景、解释等方面来探索。是指体育与其他一种或多种内容相结合的报道形式,如与经济、科技、文艺等内容的结合。如赛场分析、专家点评等。

边缘性体育新闻的特性:

1

交叉性。注重挖掘体育新闻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内在联系和交换作用,从社会背景和人文环境中理解体育新闻的现实意义。如八运会期间,上海电视台《外地记者眼中的八运出租车》等。

2

深刻性。体育报道将体育与政治、经济、社会等结合起来,可更好的揭示体育事件产生的原因,预测比赛结果,满足受众的获知欲,引起受众更深的思辨。如央视《足球之夜》对“黑哨”“假球”频传的98中国足坛的回顾。

3

综合性和前瞻性。除赛事本身之外,还注重报道有关的背景资料和发展趋势展望。

4

知识性和趣味性。在报道中介绍运动知识、健身方法、新兴的运动项目,使体育知识普及;将令人捧腹的运动镜头展示给观众,使观众得到轻松和乐趣。

体育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转换

1解说型到评论型的转变。在解说比赛的同时,向受众提供更多的技战术分析、背景资料、比赛知识、预测比赛的进展情况,使受众对比赛由更深的了解。如央视体育评论员黄健翔,以评论95年美洲足球锦标赛转播成名;上海东方电视台体育主持人唐蒙,成为上海极具影响力的体育主持人,格言:足球就是生活。

2

单一主持人向两名或多名主持人的转变。是比赛评论更有立体感,并拾遗补缺、扬长避短。

3

播音员到专家的转变。邀请一些体育专家、学者、教练等参与主持。

4

受众参与主持。如94年美国世界杯邀请普通受众和体育爱好者参与主持。

体育类节目主持人的服务性和产业性

94年央视用价值60万元的广告时段从中国足协获得中国足球甲A联赛在大陆的电视转播权,为加快中国足球的职业化进程,起到推动作用。

西方发达国家媒介介入体育产业的方式:

1

购买大型综合体育比赛的电视转播权。既给体育比赛提供经济保障,又为媒介创造高额商业利润。

2

直接投资体育产业。直接投资各类体育项目、实体和赛事。如各类体育俱乐部、场馆建设、相关产品等体育实体。如国际体育专业电视频道美国娱乐及体育节目网,自创面向青少年的体育比赛“极限运动”。

23

中国体育节目的市场化:

1

广播电台、电视台的体育部门积极参与体育赛事,投资组织适合媒体表现的体育比赛。如央视的CCTV杯中国乒乓球擂台赛,围棋快棋赛等。

2

部分有实力的广电媒体开始投资体育机构或实体,如央视参股辽宁足球俱乐部,上海东方电视台组建东方男女篮球俱乐部等。

3

广播电台、电视台开设体育产品、体育设施介绍的栏目。如央视《体育商城》。

国内能独立制作和现场直播大型体育赛事及有实力购买大型比赛转播权的,仅限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媒体,其他只能和上述媒体进行合作。

第三节

体育类节目在广播电视中的地位和作用

增强广播电视节目的实效观念

新闻媒介的主要特性之一,就是迅速、及时地向受众提供新闻。

体育现场直播的最大特点是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广电媒体的实效性强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增强电视广播直观性强特点,强化生动形象的传播效果

电视与体育的结合是相互促进的结合:电视可以表现体育比赛的热烈场面,体育赛事的转播可以突出电视的直观性、现场性。

电视对体育比赛的现场直播,不仅让观众在赛场之外同样欣赏紧张激烈的比赛,而且可以看得更真切、全面。因为:通过多机位的摄像,可以从不同角度观看关键性场景;电视能够通过画面的特殊处理,对重要的动作、场面慢镜头回放,对精彩瞬间放大、特殊处理,让观众充分领略运动员的表演;运用字幕、图表、双画面特级、资料镜头插播等手法,提供现场解说不能满足的背景资料。

体育事业的社会化、产业化,促使广播电视媒体报道扩大报道面和加强深度

体育社会化,社会各界联手办体育,电视对体育进行全面报道,必然要深入到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

96年出台的中国职业篮球精英联赛CNBA,就是由香港精英公司出资引进NBA教练,视为体育产业化进程中一个重要事件。健力宝公司出资赞助的中国健力宝青年队到巴西学习足球,是企业界办体育的典型。

体育类节目调节广播电视的节目组合

1

体育类节目对精彩的体育赛况的报道,使受众得到力与美的享受,因此具有娱乐性的色彩,具有“软性”节目的特点。可以调节经济报道、政治报道、科技报道等“硬”新闻的分配。

2

体育类节目兼有新闻新闻、教育、文化娱乐节目的功能,自身是丰富多彩的节目板块。

3

体育类节目可较好地处理与广告搭配关系。体育类节目收听率较高,其间插播广告可收到较好效果;体育比赛画面交叉性强、内容转换快、富有节奏的特点,便于在比赛间隙插播广告。

体育类节目促进广播电视媒体相互合作和业务提高

如97年开播的由上海东方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广东电视台联合制作的每周一期的《中国体育报道》,强强联合。

体育类节目是最有活力的节目之一,深受观众喜爱,占重要地位,有助于提高收视率,增强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第四节

广播电视体育类节目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迅速沟通情况,提供丰富信息

体育类节目主功能之一,向受众提供体育赛事进展情况,体育事件、人物和其他相关信息,便于受众了解体育信息。

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发挥实效性;以直观性、现场感和画面性特点,让观众“眼见为实”,增强对信息信任度;

不仅提供体育信息,还提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信息。

增强精神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体育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使一个民族进取精神的象征,蕴藏着爱国主义、团队精神的强大力量。体育类节目是传达这种精神力量的重要途径。

获取知识,转变观念,提高全民素质

体育节目在提供体育知识、促进公众转变观念,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方面有不可替代作用。

满足受众的欣赏要求,发挥娱乐功能

体育节目给人力与美的欣赏享受,有利于提高受众对体育赛事的欣赏水平,提供消遣娱乐功能。

推动体育产业化,为经济建设服务

1体育事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体育类节目对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体育类节目更有效的宣传体育产品或其他相关产品。

3对运动健身产品的介绍。

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全方位交流

通过对外报道和输出节目,起到了宣传中国的国家形象,增强中国对海外的吸引力,推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21

嘉宾谈话冗长枯燥而谈话者本人又未意识到这一点时,主持人应巧妙打断他的话,或者调动其他手段来控制节奏,比如带动观众鼓掌,动用间奏乐作为一小结与修整,由此及彼地使谈话进入下面的内容。

4

主持人应在节目中引导嘉宾说一些引起思考的话,或者对谈话内容作一番总结,即使没有结论,也要使观众能就话题进行深入思考,留有回味余地。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主持艺术

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除了应具有广播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素质外,还有有良好的镜头感。同时要使节目更形象生动,还要求主持人有机智、幽默、大度的气质,要有一种基于丰厚的知识积累上的自如的谈吐。

崔永元认为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要把握两个前提:心态在前,技巧在后。谈话类节目需要的是平民心态;谈话类节目的主持技巧,一是真诚,二是放松。崔希望观众把他看成是“邻居大妈的儿子”,让观众感觉到主持人是一个可以平等对话并乐于平等对话的人。

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特点:

1

平民化的形象定位。谈话类节目的宗旨和风格,决定了主持人从心态到谈话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平民化,减少观众的距离感和隔膜。

2

从“倾诉者”向“倾听者”的角色转化。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与传统意义上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最具转型意义的变化,在于主持人的基本姿态是作为倾听者而不是倾诉者,倾听来自社会的声音。倾听的目的:引导、启发嘉宾和现场观众进入谈话氛围和流程,激发不同的思想观念的交锋,调节谈话的偏差,最终达到“用谈话的形式最大限度地逼近人物心灵”,进而折射出整个社会状态。

3

机智幽默的语言风格。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关键在于语言表达的内涵和技巧,机智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谈话气氛,消除现场观众与嘉宾的紧张感,控制、调整谈话的节奏;可以缓解激烈的言辞交锋中出现的矛盾和尴尬;能巧妙地概括谈话的主题,提炼出正确的观点;表现出生活的哲理和思辨的睿智,体现谈话节目的文化意识和理性精神。

此外,主持人扎实的理论背景,尤其是人文知识、社会科学方面的积累,有助于在节目中从容发挥;主持人高尚、宽容、正直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形象也是赢得观众的主要因素。

第六章

广播电视体育类节目

第一节

我国广播电视体育类节目的回顾

广播电视体育类节目的四种形式:

1

体育动态新闻,可穿插在其他新闻报道中,或独立成为节目;

2

体育深度报道或体育专题节目,多采用板块式结构,主持串联的形式,以大容量和一定深度容纳动态新闻无法容纳的内容;

3

体育赛事节目,可现场直播或录像重播;

4

其他体育类节目,如全面健身节目、运动知识讲座、大赛后的庆功会等其他和体育相关的边缘节目类型。

广播体育类节目的创办与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地人民电台就开办了体育类节目,逐渐发展成固定播出的体育类节目。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55年4月开办的《体育谈话》节目。广播电台已开始就注重体育新闻报道的实效性,如1961年26届乒乓世锦赛上,胡道本淘汰印尼选手,几分钟后,中央电台就在新闻节目中插播这则消息。

新中国第一次的体育比赛实况转播是1951年2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转播的来访苏联男子篮球队和上海队的友谊比赛,收到出乎意外的好效果。

中央台第一次广播体育比赛实况时1951年5月,中央电台转播全国篮、排球比赛大会的实况。

文革期间,广播体育节目受到冲击,很多节目被停播,如中央电台《体育节目》。1972年有所好转,逐渐恢复一些体育节目的播出,如《体育节目》。文革后,广播体育节目走上新的发展之路。1978年11月曼谷亚运会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次实现了从国外传回比赛实况报道。改革开放后,广播体育事业取得空前发展。

电视体育类节目的创办与发展

中央电视台1958年开办后不久就有体育报道,同年开办了不定期的专栏节目《体育爱好者》;文革期间,体育节目一度停办;1971年后逐步恢复,如央视开播《体育爱好者》和《体育之窗》专栏,78年后,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提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对电视台办好体育节目是推动;改革开放后,进入蓬勃发展新阶段。

中国第一次电视体育实况转播:1958年6月,央视转播八一男女篮球队与北京男女篮球队的表演赛。

广播电视体育类节目的发展动因

改革开放后,经济取得巨大发展,广播电视业也取得发展,我国的体育竞技水平及人民物质文化需求都有很大提高,为体育节目的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提出更高的标准。

其次,中国体育水平的提高和飞速发展,即为体育节目的发展提供了素材,也刺激了更多人对体育的兴趣。1981年后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冠军,当时实况转播收视率超过70%

22

再次,我国新闻业的发展,为体育类节目的发展和提高创造了条件。表现在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增加,广播电视技术设备的更新,尤其是卫星转播技术的突破,新闻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等,对体育类节目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另外从时间上看,体育节目所占的播出时间比例不断增高,报道量逐渐增加。

第二节

广播电视体育类节目的兴盛和新特点

体育类节目播出时间的增加

海外较早开辟了体育专业频道,如1979年成立的娱乐与体育节目网ESPN,日本GAORA体育频道,香港卫视体育台,台湾纬来体育台等。我国1995年央视5套节目——体育频道开播。

在增加体育类节目时间和数量方面还有突出的一点:加强对大型、备受瞩目的体育赛事进行现场赛况直播和集中系列报道。

近年来,我国形成电视体育赛事直播及体育报道的桑集团军:实力出众的中央电视台、在地方颇具竞争力的各地无线电视台的合作体,后来崛起的劲旅全国有线电视台转播联盟,即竞争又合作。

体育类节目的繁荣和多样化

1

实效性明显增强。较早的尝试有:1987年5月,赵建华在世羽赛中淘汰对手,央视正在播出《红楼梦》,就采用插播字幕的方式及时编发了这则新闻。

2

体育类节目的报道面拓宽,信息量增加。首先体育栏目做到多样化和丰富多彩;并将报道视点延伸到更多的体育项目,包括竞技性项目和近年新兴的休闲、冒险、极限运动。如冲浪、帆板、F1赛车等。

3

加强体育赛事的现场直播,并向国际规范化的现场直播接轨。1998年汉城奥运会开始,我国对大型赛事的直播开始进入发展期;90年亚运会开始,央视的赛场直播开始制作国际版信号向其他国家电视机构传送。向国外传送的信号的要求:保证1/4决赛以内关键比赛的完整实况;提供不含台标、转播国文字、具有特殊政治、商业或明显倾向性的镜头的净化面;提供无解说的现场背景声;尽量提供必要的制式转换服务。

4

各地涌现出一批较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广播电视体育类栏目。如1995年央视推出的《世界体育报道》,特色在于派出体育记者,及时飞赴世界各地采访体育焦点事件和人物;1995年央视推出的《足球之夜》;上海电视台的《环球体育》等等。上海电台《990空中体坛》从早间新闻独立出来,在正午播出半小时。

体育类节目的社会化、立体化、全方位和深刻化

边缘性体育新闻:体育报道突破传统动态体育新闻的局限,围绕报道内容的深度、背景、解释等方面来探索。是指体育与其他一种或多种内容相结合的报道形式,如与经济、科技、文艺等内容的结合。如赛场分析、专家点评等。

边缘性体育新闻的特性:

1

交叉性。注重挖掘体育新闻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内在联系和交换作用,从社会背景和人文环境中理解体育新闻的现实意义。如八运会期间,上海电视台《外地记者眼中的八运出租车》等。

2

深刻性。体育报道将体育与政治、经济、社会等结合起来,可更好的揭示体育事件产生的原因,预测比赛结果,满足受众的获知欲,引起受众更深的思辨。如央视《足球之夜》对“黑哨”“假球”频传的98中国足坛的回顾。

3

综合性和前瞻性。除赛事本身之外,还注重报道有关的背景资料和发展趋势展望。

4

知识性和趣味性。在报道中介绍运动知识、健身方法、新兴的运动项目,使体育知识普及;将令人捧腹的运动镜头展示给观众,使观众得到轻松和乐趣。

体育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转换

1解说型到评论型的转变。在解说比赛的同时,向受众提供更多的技战术分析、背景资料、比赛知识、预测比赛的进展情况,使受众对比赛由更深的了解。如央视体育评论员黄健翔,以评论95年美洲足球锦标赛转播成名;上海东方电视台体育主持人唐蒙,成为上海极具影响力的体育主持人,格言:足球就是生活。

2

单一主持人向两名或多名主持人的转变。是比赛评论更有立体感,并拾遗补缺、扬长避短。

3

播音员到专家的转变。邀请一些体育专家、学者、教练等参与主持。

4

受众参与主持。如94年美国世界杯邀请普通受众和体育爱好者参与主持。

体育类节目主持人的服务性和产业性

94年央视用价值60万元的广告时段从中国足协获得中国足球甲A联赛在大陆的电视转播权,为加快中国足球的职业化进程,起到推动作用。

西方发达国家媒介介入体育产业的方式:

1

购买大型综合体育比赛的电视转播权。既给体育比赛提供经济保障,又为媒介创造高额商业利润。

2

直接投资体育产业。直接投资各类体育项目、实体和赛事。如各类体育俱乐部、场馆建设、相关产品等体育实体。如国际体育专业电视频道美国娱乐及体育节目网,自创面向青少年的体育比赛“极限运动”。

23

中国体育节目的市场化:

1

广播电台、电视台的体育部门积极参与体育赛事,投资组织适合媒体表现的体育比赛。如央视的CCTV杯中国乒乓球擂台赛,围棋快棋赛等。

2

部分有实力的广电媒体开始投资体育机构或实体,如央视参股辽宁足球俱乐部,上海东方电视台组建东方男女篮球俱乐部等。

3

广播电台、电视台开设体育产品、体育设施介绍的栏目。如央视《体育商城》。

国内能独立制作和现场直播大型体育赛事及有实力购买大型比赛转播权的,仅限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媒体,其他只能和上述媒体进行合作。

第三节

体育类节目在广播电视中的地位和作用

增强广播电视节目的实效观念

新闻媒介的主要特性之一,就是迅速、及时地向受众提供新闻。

体育现场直播的最大特点是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广电媒体的实效性强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增强电视广播直观性强特点,强化生动形象的传播效果

电视与体育的结合是相互促进的结合:电视可以表现体育比赛的热烈场面,体育赛事的转播可以突出电视的直观性、现场性。

电视对体育比赛的现场直播,不仅让观众在赛场之外同样欣赏紧张激烈的比赛,而且可以看得更真切、全面。因为:通过多机位的摄像,可以从不同角度观看关键性场景;电视能够通过画面的特殊处理,对重要的动作、场面慢镜头回放,对精彩瞬间放大、特殊处理,让观众充分领略运动员的表演;运用字幕、图表、双画面特级、资料镜头插播等手法,提供现场解说不能满足的背景资料。

体育事业的社会化、产业化,促使广播电视媒体报道扩大报道面和加强深度

体育社会化,社会各界联手办体育,电视对体育进行全面报道,必然要深入到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

96年出台的中国职业篮球精英联赛CNBA,就是由香港精英公司出资引进NBA教练,视为体育产业化进程中一个重要事件。健力宝公司出资赞助的中国健力宝青年队到巴西学习足球,是企业界办体育的典型。

体育类节目调节广播电视的节目组合

1

体育类节目对精彩的体育赛况的报道,使受众得到力与美的享受,因此具有娱乐性的色彩,具有“软性”节目的特点。可以调节经济报道、政治报道、科技报道等“硬”新闻的分配。

2

体育类节目兼有新闻新闻、教育、文化娱乐节目的功能,自身是丰富多彩的节目板块。

3

体育类节目可较好地处理与广告搭配关系。体育类节目收听率较高,其间插播广告可收到较好效果;体育比赛画面交叉性强、内容转换快、富有节奏的特点,便于在比赛间隙插播广告。

体育类节目促进广播电视媒体相互合作和业务提高

如97年开播的由上海东方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广东电视台联合制作的每周一期的《中国体育报道》,强强联合。

体育类节目是最有活力的节目之一,深受观众喜爱,占重要地位,有助于提高收视率,增强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第四节

广播电视体育类节目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迅速沟通情况,提供丰富信息

体育类节目主功能之一,向受众提供体育赛事进展情况,体育事件、人物和其他相关信息,便于受众了解体育信息。

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发挥实效性;以直观性、现场感和画面性特点,让观众“眼见为实”,增强对信息信任度;

不仅提供体育信息,还提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信息。

增强精神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体育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使一个民族进取精神的象征,蕴藏着爱国主义、团队精神的强大力量。体育类节目是传达这种精神力量的重要途径。

获取知识,转变观念,提高全民素质

体育节目在提供体育知识、促进公众转变观念,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方面有不可替代作用。

满足受众的欣赏要求,发挥娱乐功能

体育节目给人力与美的欣赏享受,有利于提高受众对体育赛事的欣赏水平,提供消遣娱乐功能。

推动体育产业化,为经济建设服务

1体育事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体育类节目对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体育类节目更有效的宣传体育产品或其他相关产品。

3对运动健身产品的介绍。

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全方位交流

通过对外报道和输出节目,起到了宣传中国的国家形象,增强中国对海外的吸引力,推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27

作转化为听众头脑中赏心的图景。

特点:1以声音为表现形式的综合艺术样式,主要运用语言、音乐和音响效果的组合,通过听众想象产生各种情境,来表达剧中的内容;

2

生产周期短,制作成本低廉,具有反映现实生活较快,贴近群众生活的特点;

3

通过广播播出,覆盖面广,接收方式便利,几乎不受任何舞台、场地的限制;

4

对听众多文化程度以及关注程度要求都较低,有利于普及,群众性强。

广播剧史上轰动的事件:1938年10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水星剧场”节目播出量广播剧《星际战争》,造成恐慌。主要原因是广播剧的逼真音效、气氛的渲染以及真实地名、人名的使用,和以“新闻报道形式”来制作。

广播剧有看不见的局限性,但给听众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艺术魅力。

广播剧的声音要素

广播剧的三要素:语言、音乐和音响效果,三者必须相辅相成,互为依存,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

1

语言

可分为叙述性语言和表现性语言,也可分成解说部分和台词(对白、独白等)部分。

解说是剧作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播剧本身固有的结构要素,与电影、话剧录音的后期加入解说有明显区别:电影、话剧录音剪辑的解说主要是为了弥补转为听觉艺术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损减、丢失,是补充内容,创作过程受原作的约束多,主要作用是填补视觉形象的想象空间;广播剧的解说是与广播剧的角色语言,甚至音乐、音响效果同步创作、综合考虑的,更多的考虑艺术上的要求,与其他部分配合程度更统一。

广播剧的解说不宜写得过满,应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想像力,以启发、诱导、填补等方式,唤起听众的想像力;还要注意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和性格化,并考虑音色、音质的选择,与整个剧情的气氛和谐,达到完整多艺术效果。

广播剧的重点应放在深入描摹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语言的运用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是重要表现手法。

通过独白、幻声和信白来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1

独白,直接将角色的内心活动以语言表达出来;2

幻声,通过混响、回音、叠声等特技效果,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幻觉性的心声;3

信白,将书信中的文字,以写信人的声音直接朗读出来,直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2

音乐

包括专门为剧作谱写的主题歌、插曲、伴奏音乐,或从现成的音乐资料中通过比变奏、节选、剪辑、复制等技巧选配对音乐,统称为广播剧的配乐。

广播剧中的音乐可分为写实性音乐和写意性音乐;或描述性音乐、表情性音乐和情节性音乐;

或者按用途分为:1

主题音乐

2

在开场时构成一个广播剧特有气氛的音乐

3

描写情景的音乐

4

表现和辅助感情的音乐

5

表现动作的音乐

6

表现场面变动、时空转换的音乐

7

表现时间经过的音乐

8

营造特别气氛的音乐

9

作为解说背景的音乐

10

剧终音乐

3

音响效果

从功能上分:

a现实的、写实的音响效果:多数用于台词前后、解说间隙,或者直接和台词、解说配在一起,以达到实证的效果。如,以划水声、桨声,来配合“小船在河道中穿行”这句旁白。

b描写环境情景,形成视觉通感的音响

c交待特定的空间环境,营造空间的纵深感、立体感

d以音响效果交代剧情的时间背景

e表达情绪或比喻的音响效果

音响效果的来源:a实录:最主要的来源之一

b效果录音资料:比较简便、经济、效果逼真的方法,但缺少艺术个性和创造性

c拟音:简单有效的特殊技能,对人员要求有特殊训练。

广播剧的创办与发展

最初产生于英国,1924年1月15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广播剧《危险》。

1933年1月20日《中国无线电杂志》发表了中国第一部广播剧剧本《恐怖的回忆》,同年4月由上海一家广播电台播出,仅在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晚了9年。

广播剧真正得到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解放初期,中央电台和一些省、市电台开始制作广播剧。50年2月7日,为纪念“二七”大罢工,中央电台播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广播剧《一万块夹板》。

54到57年,有较大发展;58至60年,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等政治运动影响,比较萧条;61到文革前市逐步成熟的时期。文革期间,被扼杀。

80年代以后,各地广播电台陆续制作了《渔父和金鱼的故事》等一批立体声广播剧,标志着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特点:1剧目题材更加广泛,反映生活的角度更加丰富,既有大量的现实题材的,也有古代和外国题材的作品;2

节目风格日益丰富,既有正剧,也有悲剧和喜剧,还有童话剧、神话剧、寓言剧等,创造剧目明显增加;

3

创作上敢于触及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敢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加强了作品的深度;4

在体裁、艺术风格和结构方式上作了新的

28

探索,出现了微型广播剧、大型广播剧、儿童广播剧、戏曲广播剧、立体声广播剧、方言广播剧等;5

广播剧的理论研究有了新的发展,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艺术理论体系。

广播剧的现状与趋势

背景:由于新的娱乐方式、多元化的媒体的冲击,广播剧已经不是支撑广播文艺类节目的“半壁江山”,社会影响来已不复存在。所占比重日益减少,缺少资金支持,制作质量很难提高;反过来,由于缺少社会影响力,没有优秀的广播剧,收听率进一步下降,导致恶性循环。

经济方面:广播剧目前很难带来直接的、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样影响了电台及其他部门对创作经费的投入。广播剧跌入谷底引起重视,近年来,广播剧被列入国家级政府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的评选范围,推动了其发展,如上海市政府已决定将广播剧纳入“上海文艺艺术奖”评选项目,对获奖广播剧加大奖励制度。

自身:广播剧的创作手法鲜有突破,以致在传统模式里打转,在客观上失去了部分听众的支持。

发展: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有自身的艺术特性与独特魅力,能迅速反映社会热点生活,更适合表达人的内心感情,其欣赏形式更为简便、快捷,仍是一种发展前景广阔的艺术样式。

第八章

电视文艺类节目

第一节

电视节目的画面要素和声音要素

传播符号,又称传播元素,定义为“能够为人们感知并体现一定意义的传播表现形式”。

电视传播符号构成包括语言符号(包含声音语言和文字语言)以及非语言符号(包含造型符号和音响符号);或者可分为声音符号(语言、音乐及音响)和视觉符号(图像、色彩、图表、新闻照片、字幕、画面特技符号等)。

广播传播符号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

电视画面的特性

1

电视画面的物理性

电视画面通过电视荧屏接受电子束扫描形成,在彩色电视中,红绿蓝三原色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对每个像点进行轰击时,交叉于荧屏前的阴罩上的40万个小孔,汇聚在荧光屏上。

我国使用的是PAL制式。

2

电视画面的特性

画面是电视节目的基本构成单位。电视画面的特性:a

连续性

b

再现性

c

选择性

d

多义性

电视和画面的配合关系

声音和画面共同承担电视媒体的传播功能,使相互辅助的配合关系,声音元素在电视传播中,有利于:1

加强传播内容的现实感、真实感;2

声音叙述内容的自由性,打破了画面的时空局限,使电视传播的表现力增强,传播容量扩充;3

声音能渲染、烘托环境气氛,刻画、描写人物心理;4

声音能发挥结构的功能,使画面连接顺畅自然;

5声音还能补充画面所不能传播的内容,增加电视画面的表现性。

画面与声音的配合方式有:1

声画合一:即声音和画面传播的具体内容完全一致,画中人、物往往就是声音的发声源,或者声音直接具体说明画面中的事物情景;2

声画对位:又称声画队列,指镜头画面与声音按照各自的规律彼此表达不同的内容,又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基础上有机的组合起来,造成单是画面或声音所不能完成的整体效果。

3

声画同步和声画对位的综合运用,使根据世界的需要,对两种组合方式加以综合运用,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其他屏幕传播符号——台标、字幕

屏幕符号作为电视视觉传播元素的一种,在电视传播中起到说明、提示、解释等补充作用,这种作用越来越明显。屏幕符号主要包括屏幕上的文字内容和叠加在电视图像上的图形、图案等内容。

1

台标(包括频道标记、栏目标志等)在屏幕符号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电视屏幕上的台标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频道选择提示和防止非法复制的作用。即能让观众在开机或转换频道时能方便地了解所选择的频道,同时标明节目版权,防止非法盗录,也是宣传电视台形象的重要手段。

国内外台标的形式:1

文字式台标

2

字母组合式台标

3

汉字式台标

4

图案式台标

台标运用中的不周之处:一方面,台标作为选择频道的标志,应以不干预观众收看节目为原则,然而多数国内电视台的台标往往色彩浓艳,有时会与电视画面相冲突,甚至会直接破坏电视节目的整体气氛。另一方面,国内电视台的台标,都采用不透明的色彩,面积又往往较大,会遮挡住一部分电视画面,会妨碍受众对于电视画面的完整了解。

2

文字字幕的功能变得日益强大和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交代时空、人物、背景等作用外,还具有渲染气氛、提醒、警示等作用。

形式上,文字字幕也变得多变,字体、字号、文字的特殊效果(阴影、立体、光影、材质效果、加底板)变得越来越丰富,手法也更

29

多样。

第二节

电视文艺类节目的性质与特点

电视文艺类节目的概念与特点

在我国传统提法中,电视文艺类节目一直和新闻类、社教类节目一起,被视为电视荧屏的“三大支柱”。

电视文艺的概念内涵较为宽泛,包括电视上的所有文学艺术的节目样式,如电视文学、电视戏剧、电视艺术片、电视综艺等各类电视文艺类节目;有时也会特指电视综艺节目,如电视晚会,电视音乐节目,电视游戏节目。

特点:1

文艺性、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电视文艺类节目是电视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服务于整个电视传播的根本性质和宗旨。不仅要符合艺术欣赏、审美功能上的要求,在风格、内容、格调、价值观等方面保持与整个广播电视舆论宣传的一致性,不能出现产生负面效应的内容。

2

声画并茂,更为形象化、现场感强。电视文艺类节目声画并茂,具有很强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能完整再现生活场景,是其他媒体所不具有的特征。

3

可创造更为完整的艺术效果。除了声音和画面本身的表述功能外,通过声画合一、声画对位的多种组合手段,可创造出更完整的艺术效果。

4

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普及性。电视文艺类节目具有传播速度快、渗透性强和覆盖面广的特点。同时因为其声画并茂的特点,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普及性。

电视文艺类节目的社会功能

与广播的社会功能基本相同,具有审美、娱乐、舆论导向、塑造典型、设定社会范式等社会功能,不同的知识程度上的差别。

1

舆论导向,道德规范功能。通过听众在审美、欣赏、娱乐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培养道德风尚等社会功能。

2

文化及审美功能。市电视文艺类节目的艺术性特征决定的,由提高和培养受众的审美能力及艺术情趣的社会功能。

3

传播知识及信息,塑造社会行为范式。通过更形象化的方式,直接将情景模式表现在受众面前,起到增加听众社会经历、开阔眼界的作用。电视文艺的普及程度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普遍感兴趣的话题,有助人际交往的质量。

4

娱乐及消遣功能。是最重要的一项社会功能。可以缓解受众压力,解除疲劳,实现受众娱乐、消遣的目的。

5

心理认同和移情功能。受众通过电视文艺类节目,感受喜怒哀乐,实现心理上的认同和移情作用,实行心理宣泄。

电视文艺类节目的种类

1

电视晚会及综艺节目。是一种综合调动歌唱、舞蹈、小品、曲艺、杂技等多种文艺表演样式,通过一定的编排和串联,营造出整体效果的大型电视文艺节目。特点:综合性高、娱乐面广、可看性强。电视台经常制造的一种文艺样式,如“春节联欢晚会”。

2

电视音乐节目。以各类歌唱、音乐为主的电视文艺样式。如中央台《东南西北中》,上海有线电视台的音乐频道。目前电视音乐节目在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原创力量薄弱,流行音乐比重过大,表现手法较单一等。

3

电视戏曲及曲艺节目。以戏曲或曲艺表演样式为主导的电视文艺节目。包括各类戏曲剧目或唱段、曲艺节目的播出,及有关戏曲或曲艺艺术的流派、历史、演员等方面知识介绍的专题节目。如《曲苑杂坛》、《戏曲大舞台》等,及戏剧电视频道。今年来影响力有所下降,但仍拥有相当的爱好者。

4

电视游戏类节目。是电视文艺中的新兴品种,以各类游戏性节目为主线,穿插一些文艺节目或片断合成的电视文艺节目。特点:参与性强,有较强的娱乐性。如《快乐大本营》《非常周末》《欢乐总动员》等。

5

电视剧及电影节目。一直是重要形式。电视剧和电影在表现手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电视剧具有电视传播的特点,又电影不同的样式,如电视小品系列剧、电视连续剧等。近年来出现一种介于电视剧和电影之间的新样式,“电视电影”(小电影),即以电影手法、设备拍摄的,主要供电视节目播放的影片。在制造方式上和电影基本相同,在内容安排、场面调度、长度设计等表现手法上更倾向于电视剧,一般只在电视台播映。

6

其他电视文艺节目。如文艺专题,及边缘性的文艺节目等。电视文艺节目的品种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出现新的品种。

第三节

电视文艺类节目的发展

电视文艺类节目的创办与起步

1

中央电视台的早期电视文艺类节目。从58年5月1日开播以来,就开始播出文艺节目。初创阶段的文艺节目,主要是现场播出演播室里节目演出。开播第一天的文艺节目,有诗朗诵《工厂里来;了三个姑娘》,舞蹈《四个小天鹅》、《春江花月夜》等,都是在演播室直播的。

58年6月15日,中央台试播一个月后,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由中央广播电视实验剧团演播。

除演播室的节目外,早期相当一部分电视文艺节目是直接转播剧场里的演出。

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在现场转播规模较大的文艺演出:59年国庆十周年,通过电缆传送,现场转播了天安门广场的文艺晚会实况。60年,第一次播出了综合性春节文艺晚会我国第一次使用录像技术制造播出文艺节目:64年底,中央电视台用黑白录像机录制了常香玉主演的豫剧《朝阳沟》、京剧《红灯记》,在迎接65年元旦的文艺晚会播出。结束了我国电视文艺节目因技术限制而全部使用电视直播的局面,使表现手法更丰富。

66至76文革期间,电视文艺类节目十分单调,基本以转播“样板戏”或“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舞台演出为主,加上《地道战》《地雷战》等少数故事片,构成了当时电视文艺节目的全部。

73年后,中央台引进彩色录像设备和转播车,使制作能力有了新的飞跃,文艺节目能制成录像,得以保留和交流。为文革后发展奠定基础。

2

地方电视台的早期电视文艺类节目。也主要是集中在演播室节目的现场播出和转播剧场里的文艺节目。58年12月31号,上海电视台播出第一部电视综艺晚会—除夕晚会《欢庆新年》,63年《支持亚非拉人民反帝斗争》晚会。

地方台自办的戏曲、曲艺节目,音乐舞蹈节目是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播了电视剧,如上海电视台58年10月成立后,播出了第一部直播电视剧〈红色的火焰〉。

文革期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以“样板戏”等革命文艺为主。文革后大批文艺节目重新上演,节目来源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后电视文艺类节目的发展

复苏、初步发展阶段78——86年,各地电视台纷纷组建,积极参与电视文艺节目的制作,尤其是电视剧方面,出现了《新闻启示录》《走向远方》《巴桑和她的弟妹们》《红楼梦》《努尔哈赤》等优秀电视剧,使电视剧占重要地位。

蓬勃发展阶段87年至今。开始逐步走向世界,越来越的国家和地区购买中国优秀电视文艺节目的播映权和录像权,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等在美、日、欧和东南亚国家播映。

改革开放以来,培养造就了一批中国电视文艺的编导演摄录美等专业人才队伍。

新的特点:1

传统电视文艺类节目的表现手法、制作质量等艺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现很多艺术精品;

2

产生一些符合时代特色的新型电视文艺节目,如电视游戏类节目、边缘性的电视综艺类节目;

3

电视文艺更强调参与性和互动性,不局限于“你播我看”的传统模式,强调受众参与性、互动反馈等;

4

电视文艺品种种类增多,受众兴趣有分众化的趋势,针对不同目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