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民族交融 专题训练-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唐朝的民族交融 专题训练-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唐朝的民族交融 专题训练-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唐朝的民族交融 专题训练-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唐朝的民族交融 专题训练-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复习之唐朝的民族交融专题训练一、单选题1、唐朝初年,在漠北回纥牙帐和漠南之间修筑了一千多里长的“参天可汗道”,沿途设邮驿六十六所,备有房舍、酒肉、马匹和车辆。路上的商队、使臣往来不绝。草原上的牧民也“老幼不惮遐远,悉手持方贡”南下交易。这说明唐代()A.鼓励与边疆民族的经济交流 B.各民族文化得到包容和发展C.采用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D.对外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2、唐朝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这反映出唐朝的民族政策()A.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B.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护3、640年,灭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附近)后,唐太宗不顾“糜费中华”等反对意见,在高昌故地设州县,并“每岁调发千余人,防遏其地”。这()A.成为西域纳入中国版图的开始 B.促进了民族交融C.实现了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 D.恢复了丝绸之路4、唐朝建立后,在地方控制体系上,分为正州和羁糜府州两大系统。正州县尽可能地实行统一的乡里制度,将民户纳入王朝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控制体系中;而羁糜州则保留边疆地区固有的部族编制或其他固有的社会组织,通过其固有的社会组织方式维持其统治秩序。据此可知,唐朝的羁糜州()A.为后来藩镇割据埋下了严重隐患 B.本质上是因地制宜的社会管理模式C.尚未纳入国家政治经济控制体系 D.实现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5、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是唐穆宗时期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这次会盟()A.体现了唐王朝中央集权的强大 B.表明中央政府对西藏进行有效管辖C.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交流 D.推动了地方行政体制不断得到优化6、下表是唐朝与周边民族或地区交往表(部分)。由下表可知唐朝()时期民族/地区方式具体情况唐太宗东突厥战争东突厥汗国灭亡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西域设置机构设安西都护府回纥册封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唐玄宗粟末靺鞨册封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B.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C.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 D.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7、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平定东突厥,将其内附部族安置在河东代州(今山西代县)地区。“内附诸蕃”缴纳赋税可纳银,亦可纳羊,按户等征收的银钱和羊,省称为“羊钱”。这一政策可以解读为,唐朝时期()A.赋税征收以资产为标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削弱C.边疆与内地经济联系加强 D.边疆治理重视当地实际8、史料记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A.唐朝北方已无边患侵扰之忧 B.长城已经彻底失去防御作用C.唐朝国力虚弱,财政无力支撑 D.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融洽9、贞观四年某日,唐太宗君臣就某项策略进行朝议:(臣)温彦博以为……全其部落,顺其土俗,……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材料所描述的策略最有可能的是()A.设羁縻府州 B.设安西都护府 C.设鸿胪寺 D.建“翁婿”关系10、下图为唐朝阎立本所绘关于唐太宗在步撵上会见吐蕃使者情形的《步辇图》。请问图中左首三人中最前面负责引导者应为唐朝六部中哪一部官员()A.户部 B.礼部 C.吏部 D.兵部11、唐贞观年间,松赞干布将佛教引入吐蕃,并在统一吐蕃后,亲自颁定了包含有“孝亲敬上”“孝顺父母”和“非礼勿动”等条文的《二十条律》。由此可以推断()A.儒家思想主导吐蕃政治 B.三教并行推动民族交融C.民族交往加速文化传播 D.吐蕃沿用唐朝礼仪法典12、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在这一理念下,为管理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他()A.设立西域都护府 B.设置理藩院 C.设置羁縻府州 D.实行土司制度13、唐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下诏:“画野分疆……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世,怀柔远人,义在羁縻,无取臣属……朕祗膺宝图,抚临四极,悦近来远,追革前弊。要荒藩服,宜与和亲。”材料表明唐朝()A.民族政策灵活务实、影响深远 B.有效管辖了少数民族地区C.确立了怀柔羁縻的民族政策 D.地域广阔,民族往来频繁14、这是某碑文内容(部分):“大蕃圣神赞普可黎可足与大唐文武孝德皇帝(唐穆宗尊号)和叶社稷如一统,立大和盟约,兹述舅甥二主结约始末及此盟约节目,勒石以铭……彼此虽有怨隙,问聘之礼,从未间断,且有延续也,如此近厚姻亲,甥舅意念如一,再结盟誓。”上述盟约内容()A.是文成公主入藏的见证 B.消除了唐蕃之间的纷争C.延续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D.符合唐蕃社会发展需要15、唐高祖的生母独孤氏出自带突厥血统的鲜卑家族。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的母亲是汉人,但长孙皇后平常多讲鲜卑语,唐太宗的儿子李承乾出生于武德二年(619年),此时,唐朝已经建立,但是他好讲突厥语,穿突厥衣服。以上史实反映了()A.民族交融影响皇室生活 B.西域风情与中原文化交汇C.华夏认同观念受到挑战 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16、贞观至开元年间,一时以胡服、胡妆为美。男子的胡服除裤褶外多是与汉民族服饰相结合,女子胡服则多是直接取其原来样式。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当时()A.少数民族的强大吸引力 B.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C.大众审美标准的多样化 D.多元开放的社会氛围17、下图是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文成公主庙。该庙始建于1300多年前,系当地人民为纪念文成公主入吐蕃路经此地,向当地人民传播中原文化,造福于当地而建。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①派文成公主入吐蕃的统治者是唐穆宗②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了大批工艺品和医药书籍等③当时吐蕃的赞普是松赞干布④文成公主入吐蕃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8、唐太宗在论述民族关系时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恰,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据此推知,唐太宗时期()A.各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得以强化 B.民族间交融扩大了唐朝的疆域C.开明的民族政策利于边疆治理 D.朝廷实现了对周边的有效治理19、有学者指出:“唐朝时期,部分少数民族政权首领或自称李陵之后,或自称汉之外甥,‘冒姓刘氏’,或自称大禹之后。”这实质上反映出少数民族()A.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B.对民族平等的期盼C.对民族交融的追求 D.对国家统一的向往20、唐朝建立后,边疆部族众多,唐朝的边疆治理措施各有侧重点。下列史实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方位部族唐朝的边疆治理措施A北方靺鞨设立安北都护府B东北回纥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C西北西突厥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D西南吐蕃册封首领大祚荣A.A B.B C.C D.D21、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交流,唐蕃会盟使唐蕃之间基本停止了纷争。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是指()A.唐朝实现了对吐蕃的有效管辖 B.汉藏两族最终实现了民族交融C.唐蕃之间建立了牢不可破同盟 D.唐蕃之间友好关系得到了巩固22、贞观四年,突厥表示归附。唐太宗召集群臣讨论对其如何处置的问题,温彦博主张仿照汉光武帝将归降的匈奴安置在河套地区的做法,将突厥部落整体安排在河南(黄河以南),既保留他们原有的部落编制和民族习俗又远离本土,唐太宗最后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一做法()A.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B.埋下了唐末藩镇割据的祸根C.有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促进了黄河流域经济的开发23、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如图),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隋唐时期在各式各样的家庭用具上,都出现了伊朗、印度以及突厥人的画像和装饰,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一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材料表明了唐代()A.周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B.文化上兼容并包开放博大的精神C.燕乐舞蹈开始呈现民间化趋势 D.国内南北方文化从冲突到交往交融24、史载,贞观时期,国子学“四方学者云集……高昌、吐蕃诸酋长亦遣子弟请人国学”,“长安胡化,极盛一时”,洛阳城内“家家学胡乐”,甚至“胡著汉帽,汉著胡帽”。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唐朝经济繁荣且对外交通发达 B.唐朝推行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C.西域各族文化优于唐朝的文化 D.唐朝重文化而轻视经济和军事25、有学者在吐鲁番考古时发现了大量唐朝文书,其中公文书内容涉及土地、户籍、赋役、军事、诉讼和馆驿等,私文书内容多为借贷、买卖契约等;此外还发现了《千字文》等蒙书。材料反映出当时()A.西域地区全面接受了中原文化 B.唐朝有效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C.西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 D.唐朝实行大一统的文化政策26、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主要活动有:()①对佛教等外来宗教“示存异方之教”②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任用突厥首领③以宗室女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④特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全球史视野下,“汉化”固然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但“胡化”也不容忽视,或言之“同化”更为恰当。作为外来文化,它曾经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如胡服、胡食、胡乐、胡舞、胡骑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的研究“汉化”和“胡化”能够更客观的反映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格局与特征。所谓胡与汉并非是独立的两个民族概念,而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的相互影响、兼并、融合、发展,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文化体系或文化面貌,不可简单地评价为此之琼浆,彼之糟粕。事实上,两者没有贵贱之分、高低之别,仅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面貌。——摘编自《中国古代设计中的“胡化”研究》根据材料,以“民族交融”为主题,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28、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发展,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开放、科技文化高度发展,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成为鲜明对照。——韦尔斯《世界史纲》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材料三: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柳宗元请列举材料一中“唐初诸帝时代”两个盛世的名称。材料一中“中国……威力远被”,请写出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影响日本的任意一个历史事件。材料二中唐太宗盛赞的是哪一制度?材料三中唐太宗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请列举一个他统治时期与西南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事例。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羁縻制度是唐王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重要政策。唐朝建立之初,继承汉朝、隋朝管理边疆地区的经验,以“怀柔远人,义在羁縻”为要义,在东西南北条件较为成熟的少数民族地区大量设置羁縻府州,有记载的最多时数量达800余个。各羁縻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在羁縻府州之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唐王朝在羁縻府州的周边积极开辟互市贸易、屯兵屯田,强化对边疆的统治——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羁縻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代羁縻府州政策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唐朝初年修建一千多里长的“参天可汗道”并设邮驿六十六所,备有房舍、酒肉、马匹和车辆,保障了交通的畅通,使得“路上的商队、使臣往来不绝”,草原上的牧民也“老幼不惮遐远,悉手持方贡”南下交易,因而促进了与边疆民族的经济交流,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经济交流,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关系,而不是对外政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B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消灭了高昌国,不顾及“糜费中华”等反对意见,在原有的高昌国设立了州县管理,结合所学可知,高昌国位于新疆地区,属于少数民族统治区域,唐太宗设立州县管理,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B项正确。西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排除A项;“实现了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丝绸之路,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据材料“羁縻州则保留边疆地区固有的部族编制或其他固有的社会组织,通过其固有的社会组织方式维持其统治秩序”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两大地方控制体系中,羁縻州是唐代根据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与历史文化背景,在边疆地区所采取一种社会控制方式,其中有对于原有边疆地区固有社会组织的保留,故选B项;唐朝在边境和重要地方设置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事大权。自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势力逐渐扩大,不服从唐朝政令,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局面为藩镇割据。材料仅涉及到对于地方控制体系中的两大社会组织体系,没有明确节度使与藩镇的具体事宜,故“为后来藩镇割据埋下了严重隐患”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羁縻州虽然保留边疆地区固有的部族编制或其他固有的社会组织,但仍然受到国家政治控制,属于国家控制体系,排除C项;唐朝在地方控制中实行两套管理体系,其中羁縻州保留了原有边疆地区的社会组织,是中央对于边疆地区的间接管理而非直接,正州系统是直接管理,排除D项。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蕃“长庆会盟”促进了汉藏友好关系和交流,故选C。吐蕃当时是与唐朝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故A、B、D错误,同时A选项,当时为唐朝后期,中央集权遭到削弱。6、答案:C解析: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方式形式多样,既有战争,也有和亲和册封,这说明唐朝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C正确;唐朝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疆域稳定,排除A;战争只是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之一,排除B;D明显与表格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7、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唐朝平定东突厥,将其内附部族安置在河东代州(今山西代县)地区”、“缴纳赋税可纳银,亦可纳羊,按户等征收的银钱和羊”,唐朝平定东突厥后,对当地赋税征收做了特殊的规定,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D项正确;以资产为标准,是唐中期两税法,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制削弱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边疆民族的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8、答案:D解析:长城自秦以来,是抵御少数民族侵扰的军事工程,唐太宗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和谐融洽,不必用长城来防御少数民族,因此唐太宗不修长城。9、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可以看出,温彦博所描述的策略是设羁縻府州,故A正确。安西都护府是设在西域的军政机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鸿胪寺是设在中央的官署,主掌外宾事务,早在南北朝时期已经设立,且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C。建“翁婿”关系即是“和亲”,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故选:A。10、答案:B解析: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下,礼部负责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因此B项正确;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排除C项;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排除D项。故选:B。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松赞干布将佛教引入吐蕃,并在统一吐蕃后,亲自颁定了包含有‘孝亲敬上’‘孝顺父母’和‘非礼勿动’等条文的《二十条律》。”可知,随着唐朝政府对西藏管理的加强,汉葳文化交流增多,汉族儒家伦理思想向西藏传播,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儒家思想对吐蕃政治的主导作用,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道教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说明吐蕃没用汉族礼仪法典,排除D项。故选:C。12、答案:C解析:唐太宗时期采取宽容的政策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羁縻府州是唐太宗设置,为安置边境地区内附的少数民族部落而设置的一种特殊行政区划,包括羁縻都护府、羁縻都督府、羁縻州、羁縻县四级,C项正确。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的机构,排除A项;理藩院是清朝时设置的,是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排除B项;土司制度是元、明、清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地方政权组。13、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体现政策影响深远,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实施该政策后的效果,排除B;无取臣属”“追革前弊,要荒蕃服,宜与和亲”体现了唐朝对少数民族实行怀柔安抚为主,武力镇压为辅的政策,联系所学可知羁縻政策中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所以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政策,而不是民族政策实施的原因,排除D。故选:C。14、答案:D解析: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大蕃圣神赞普可黎可足与大唐文武孝德皇帝(唐穆宗尊号)和叶社稷如一统”“甥舅意念如一,再结盟誓”可知,材料中盟约发生在9世纪中期,此次会盟后唐朝与吐蕃之间的纠纷基本结束,这适应了唐蕃社会的发展需要,D项正确;A项“文成公主入藏”发生在唐朝前期,排除;B项“消除了”说法太绝对,排除;此次会盟发生在唐朝后期,故C项错在“盛世”。15、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史实都展现了北方民族交融对于李唐皇室重要成员日常生活的影响,A项正确;鲜卑源出东北地区,不属于西域文化,排除B项;材料中相关人物的行为是受到时代和家族风气的影响,并不能说明其不认同华夏文化,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排除D项。故选A项。16、答案:D解析:材料“男子的胡服除裤褶外多是与汉民族服饰相结合,女子胡服则多是直接取其原来样式”强调的是民族服饰的融合,这主要是因为唐朝时期的多元开放的社会氛围,D项正确;当时汉族的吸引力明显高于周边少数民族,排除A项;材料与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大众审美标准的多样化无关,排除C项。17、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文成公主入吐蕃时,确实带去了大批工艺品和医药书籍等,当时吐蕃的赞普是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②③④正确;派文成公主入吐蕃的统治者是唐太宗,排除①。故选:D。18、答案:C解析:题干所示为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有关言论记载“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表明唐朝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这一政策有利于边疆治理,C项正确;A项说法尽管符合史实,但和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题干仅仅是唐太宗有关言论的记载,还不能说明“民族间交融扩大了唐朝的疆域”,排除B项;D项中“实现了”说法欠妥,排除D项。故选:C。19、答案:A解析: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争取民心,证明其政权的正统性,自称汉人后裔,壮大声势,本质上是对汉文化的一种认同,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不是少数民族的主观愿望,排除。2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政府在西北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突厥的管理,故选C项;靺鞨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唐玄宗册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故排除A、D两项;回纥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松赞干布是吐蕃藏族首领,故排除B项。21、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蕃会盟后双方为甥舅关系,双方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蕃之间友好关系得到了巩固,D项正确;唐朝并没有实现对吐蕃的有效管辖,排除A项;吐蕃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由于地域的限制,“实现了民族交融”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唐蕃之间没有建立同盟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22、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唐太宗对于归附的突厥等少数民族部族采取集中安置、内部自治的羁縻政策,这一做法基本沿袭借鉴了汉代以来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经验理念,有利于缓和民族关系,便利民族交流,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项正确;少数民族封建化主要体现在典章制度、生产关系等方面的重大变革,材料所述“保留他们原有的部落编制和民族习俗”不符合这一主题,排除A项;唐末藩镇割据与中唐以来中央集权弱化、地方势力膨胀等密切相关,排除B项;隋唐时期,黄河流域尤以中下游地区作为国家经济中心,经济相对发达,“开发”一词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C项。23、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唐朝文化中融入来自伊朗、印度、突厥等许多异域文化的元素,体现了唐朝开放包容文明自信的时代精神,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及少数民族的农耕、汉化等与封建化相关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唐朝人们的生活习俗爱好,而非单纯的音乐舞蹈,排除C项;材料涉及周边各国家政权而非国内南北文化,排除D项。24、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周边少数民族到唐朝经商、学习,以及胡汉习俗相互融合,这反映了此时的民族交融情况,这种民族交融与唐朝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直接相关,B项正确;A项表述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表述错误,唐朝也非常重视经济和军事,排除。故选B项。25、答案:B26、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任用突厥首领、以宗室女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