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债权的法律适用课件_第1页
涉外债权的法律适用课件_第2页
涉外债权的法律适用课件_第3页
涉外债权的法律适用课件_第4页
涉外债权的法律适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私法第七章涉外债权的法律适用国际私法第七章涉外债权的法律适用1第一节概述一、合同准据法(applicablelawofacontract)的概念(一)合同准据法的概念(涉外)合同的准据法是指根据冲突规范的援引,用以确定涉外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实体法。(二)解决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的方法:1、“分割论”与“单一论(统一论)(unityofcontract)”2、“主观论”与“客观论”:第一节概述一、合同准据法(applicablelaw2(三)历史上关于如何确定合同的准据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1、以缔约地法为主的单纯依空间连结因素决定合同准据法的阶段。(从法则区别说产生后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上半叶)2、以意思自治原则为主,强调当事人主观意向决定合同准据法的阶段。意思自治说自杜摩兰于16世纪提出后一直到1856年意大利民法典的颁布,才在该法典中有了明确的规定。3、以properlaw(自体法)为代表的用更灵活的冲突规范制定合同准据法的阶段。(三)历史上关于如何确定合同的准据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3第二节确定合同准据法的原则一、意思自治原则(Principleofpartyautonomy)意思自治原则是指合同当事人自主选择某一国的法律,适用于他们之间缔结的合同的全部和部分问题的法律适用问题。第二节确定合同准据法的原则一、意思自治原则(Princip4(一)意思自治原则的起源和实践早在罗马帝政之前,乌尔皮亚努斯(DomitusUlpianus)就对公法和私法作了区分,在私法领域,对当事人而言,“协议即法律”。这便是后人称之为“私法自治”原则的最早形态。意思自治原则是私法自治原则在国际私法中的体现。意思自治原则受到广泛重视是在杜摩林重提之后。自从1865年意大利民法典率先在立法中采用之后,在各国立法中也逐步得到采用,我国在1985年也采纳了这一原则。(一)意思自治原则的起源和实践5(二)意思自治原则下的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方式1、书面的法律选择和口头法律选择2、明示的法律选择和默示的法律选择明示的法律选择是指合同当事人以文字、言词所作出的关于法律选择的协议;默示的法律选择则一般是指合同当事人未作出明示的法律选择的情况下,法院根据一定的合同条款、词语和案件事实所推定的合同当事人关于法律选择的意向。当事人可以明示的方式自主选择合同应适用的法律(partyautonomy),已成为世纪公认的原则,但对于默示的方式选定合同准据法,各国的法院和学者的观点则存在分歧。在我国实践中,一般要求合同当事人的法律选择必须是明示的,而拒绝承认默示选择法律方式。(二)意思自治原则下的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方式6(三)当事人协议选择法律的时间和范围1、当事人协议选择法律的时间(1)合同缔结后再选择准据法;(2)合同缔结后变更准据法;我国的立法未对法律选择的时间作出明文规定。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是承认当事人在争议发生后、甚至在法院受理案件后作出法律选择的,不过当事人必须在开庭审理前作出选择。2、当事人协议选择法律的范围当事人根据意思自治原则所选择的法律应是实体法,而不包括冲突法,这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一致准则。在我国,从我国立法及实践来看,选择的应是实体法。(三)当事人协议选择法律的时间和范围73、当事人法律选择的效力多数学者主张当事人法律选择的效力应依当事人所选择的法律确定。4、当事人选择的法律的适用范围当事人选择的法律的适用范围是指当事人根据意思自治原则选择的法律是适用于整个合同关系,还是适用部分合同关系,以及当事人能否就合同的各个部分分别选择应适用的法律。对此,目前多数国家和一些国际公约均持宽松态度。我国虽无明文立法,但在司法实践中大多也允许当事人就合同争议的不同部分分别选择应适用的法律。3、当事人法律选择的效力8(四)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问题1、意思自治要受本应支配合同的法律中的强行法的限制。这种限制已为世界上各国所公认。2、当事人不得选择与合同毫无实际联系的国家的法律。这是许多大陆法系国家立法和实践中对意思自治原则的另一限制方法。但应当注意的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的国内立法以及一些国际公约规定不同。英国判例认为,只要作出选择时动机是“善意”的,合同当事人可以选择与合同没有客观联系的法律。(四)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问题9根据我国《合同法》、《民法通则》来看,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也允许当事人自行选择适用于合同的任何一国的法律。此外,越来越多的国家还对意思自治在以下几种特殊合同的法律适用中作出了限制:(1)雇佣合同。(2)消费合同。(3)保险合同。(4)有关不动产的合同。根据我国《合同法》、《民法通则》来看,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也10案例分析A国的布莱克先生1999年5月与我国东北某石油共公司签订了一个合作开采石油的合同。合同约定凡因本合同引起的纠纷依英国法律解决,后因布莱克违约而发生纠纷,并诉至黑龙江省某法院。布莱克称:“本人19岁,人的行为能力适用当事人的属人法,按A国的法律属无行为能力人,因而原订合同无效。”问题:1、布莱克签订合同的行为能力应如何认定?2、合同中约定的准据法是否有效?案例分析A国的布莱克先生1999年5月与我国东北某石油共公司11案例分析原告A和被告B订立一项代理协议,原告A是代理人,被告B是委托人,根据该协议,代理人A为B在香港和东南亚寻找买主购买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土地。在这份代理协议中,双方订立有法律适用条款,选择适用香港法。代理人A寻找到买主之后,向委托人B要求得到取得按协议应付的佣金,但委托人B拒绝给付此笔佣金,理由是该代理人A没有得到昆士兰法律所要求的充当不动产代理人的许可证,而且佣金额也超过了昆士兰法律所允许的最高限度,依照昆士兰法律,违反此规定要被罚款。为此,代理人A对委托人B在澳大利亚法院提起诉讼。其理由是,在该代理协议中,双方根据意思自治原则选择了香港法作准据法,所以该合同应适用香港法而不是昆士兰法,依香港法被告B应给付A此笔佣金。案例分析原告A和被告B订立一项代理协议,原告A是代理人,被告12审理此案的法官霍雷认为,当事人选择香港法为准据法是无效的,因为它违反了“意思自治”原则中的一个条件,即合同当事人不能弄虚作假地选择合同的准据法。本案当事人选择法律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昆士兰法关于许可证和佣金的规定,故他们对香港法的选择无效,应适用昆士兰法。问题:1、何为善意的”意思自治“?2、澳大利亚法官为什么要否定当事人对香港法的选择?审理此案的法官霍雷认为,当事人选择香港法为准据法是无效的,因13二、最密切联系原则(Theoryofmostsignificantrelationship)(一)最密切联系原则的产生与发展在英国,20世纪50-60年代,法院才在司法实践中引进“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推定当事人“默示的法律选择”的补充或辅助的方法。在美国,美国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广泛地采用“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的。但几乎是在同时,美国法院也开始在司法实践中采用“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法国,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法国法院才开始转向“最密切联系”原则。在其他国家如挪威、瑞典、丹麦等国家也逐步采用了”最密切联系“原则。二、最密切联系原则(Theoryofmostsigni14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五条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对于依最密切联系原则来选择合同准据法,有的学者主张完全排除“意思自治原则”;而有的学者则主张“最密切联系原则”应是意思自治原则的补充方法。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五条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15(二)特征性履行原则(theDoctrineofCharacteristicObligation/Performance)特征性履行原则的内容是在涉外合同当事人未选择合同准据法时,应按合同的特征性履行性质来确定合同的法律适用。而合同的特征性履行又是指能够使此种合同区别于其他各种合同,即能够反映出合同本质特征的一方当事人的履行行为。(二)特征性履行原则(theDoctrineofCha16对特征性履行方法的规定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在当事人没有选择法律的情况下,把合同按其性质和种类加以划分,根据特征性履行说分别确定各种合同应适用的法律。第二种是在当事人没有选择法律的情况下,根据最密切联系原则来确定合同准据法,而以特征性履行方法确定最密切联系地。《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十一条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合同适用的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履行义务最能体现该合同特征的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其他与该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对特征性履行方法的规定主要有两种方式:17(三)合同要素分析说该学说主张在分析何为合同的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时,应通过对案件事实所反映出来的合同要素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才能在具体案件中确定以“弹性法律推定”方法为指导的“最密切联系”原则。认为应对合同要素的“量的分析”部分与“质的分析”部分进行分析得出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三)合同要素分析说181、量的分析;(第一步)(1)确定有关的具体合同的基本要素总量;如合同谈判地、合同履行地、合同订立地、合同标的物所在地、合同当事人住所地、合同当事人的国籍等等。(2)分析这些合同要素在有关国家中的分布数量。a、相对多数的合同要素集中于一个国家,而其他合同要素则分散于其他国家;b、合同要素相对均衡地分处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还得要进行质的分析。1、量的分析;(第一步)192、质的分析(1)一般分析。即对合同诸要素进行一般性的、抽象性的分析。根据合同基本要素的不同地位,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三类:a、地位较弱的合同要素。这些要素通常对确定合同的最密切联系地没有什么重要意义。如合同使用的文字和合同所约定的支付价金的货币。b、地位较强的合同要素。此种合同要素对于确定“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国家”的连结点是比较关键的。如合同中的法院选择条款。2、质的分析20c、地位变化的合同要素。即在此合同中是重要的要素,但在其他合同中就只是弱势的要素的要素。需要运用下面的特殊分析来分析了。(2)特殊分析指针对具体涉外合同的不同种类和合同争议的不同性质、特点,对合同要素进行的具体分析。a、对于不同种类的涉外合同,同一种类合同要素的地位可能是不同的;b、对于具有不同性质、特点的合同争议,同一种类合同要素的地位也可能是不同的。运用量的分析和质的分析来综合分析与合同的最密切联系的所在国家。c、地位变化的合同要素。即在此合同中是重要的要素,但在其他合21奥廷诉奥廷案原告A(妻子)与被告B(丈夫)于1917年在英国结婚,并且在英国共同生活14年,其间养育两个孩子。1931年,被告抛弃妻儿,只身前往美国,并在墨西哥取得离婚判决,而后与另外一个女子结婚。1933年,原告从英国来到美国纽约,并在纽约与被告达成别居协议。双方在协议中约定,被告每月给原告50英镑,以维持原告和其孩子的生活,妻子(原告)则不得基于丈夫的离婚或再婚向任何有关当局对丈夫提起诉讼。原告随后回到英国,并在英国继续养育孩子。但被告却没有依约定支付生活费。为此,1934年,原告向英国法院提出别居之诉,理由是被告通奸。1938年,英国法院裁决被告向原告给付生活费。奥廷诉奥廷案原告A(妻子)与被告B(丈夫)于1917年在英国22但是,因为被告不在英国,所以英国法院的此项裁决未能奏效,原告于是在1947年向美国纽约州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按双方1933年的别居协议取得被告应给付的款项。被告辩称,原告在英国提起诉讼已使1933年的协议失效。从而结束了原告按照该协议享有得到抚养费的权利。纽约地方法院认为,合同当事人未选择法律,应适用合同缔结地法,别居协议在纽约订立,所以应适用纽约州法。而依纽约州法,原告在英国提起诉讼,获得临时给付的裁决,已取得和否定了原告与被告1933年订立的别居协议。因此,该法院支持了被告的辩护,驳回原告的诉讼。原告不服,提起上诉。受理上诉的法院维持了原判,原告继续上诉至纽约州上诉法院。但是,因为被告不在英国,所以英国法院的此项裁决未能奏效,原告231954年纽约上诉法院在审理此案中,法官福尔德主张适用与案件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而不是合同的缔结地法。该案显然与英国有真正重要的联系,如订立别居协议的当事人是英国公民,他们在英国结婚并生育子女,在英国共同生活达14年之久,等等。而纽约州与该案唯一的联系是别居协议在此订立。此因素纯属偶然。纽约上诉法院最终依据最密切联系原则以英国法作为准据法审理此案。依英国法律,诉讼当事人之间的别居协议决定了一个英国丈夫和父亲的主要责任,不因妻子的诉讼而自动失效。被告(丈夫)应向被抛弃的继续在英国的妻子和子女提供抚养费。纽约上诉法院依据英国法推翻了原审法院的裁决,支持了原告的请求。1954年纽约上诉法院在审理此案中,法官福尔德主张适用与案件24问题:1、什么是“最密切联系原则”?它与“缔结地说”、“履行地说”的区别是什么?2、通过对本案的学习,你认为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最大利弊是什么?3、该案中法官为什么认为英国是最密切联系地?问题:25三、我国有关合同法律使用的规定1、意思自治原则适用范围的限制(1)合同当事人的缔约能力问题及合同形式问题;(2)在我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以及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3)外商投资企业与中国银行签订的借款合同(但中国银行同意的除外);(4)涉外票据的法律适用问题(但支票出票时的记载事项的法律适用。可以适用“意思自治原则”)三、我国有关合同法律使用的规定262、最密切联系原则与特征性履行原则(1)国际货物买卖合同,适用合同订立时卖方营业所所在地法律;(2)银行贷款或者担保合同,适用贷款银行或者担保银行所在地法律;(3)保险合同,适用保险人营业所所在地法律;(4)加工承揽合同,适用加工承揽人营业所所在地法律;(5)技术转让合同,适用受让人营业所所在地法律;(6)工程承包合同,适用工程所在地法律;2、最密切联系原则与特征性履行原则27(7)科技咨询或者设计合同,适用委托人营业所所在地法律;(8)劳务合同,适用劳务实施地法律;(9)成套设备供应合同,适用设备安装运转地法律;(10)代理合同,,适用代理人营业所发力所在地;(11)不动产租赁、买卖或者抵押合同,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12)动产租赁合同,适用出租人营业所所在地法律。(13)仓储保管合同,适用仓储保管人营业所所在地法律。(7)科技咨询或者设计合同,适用委托人营业所所在地法律;28《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十二条消费者合同,适用消费者经常居所地法律;消费者选择适用商品、服务提供地法律或者经营者在消费者经常居所地没有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的,适用商品、服务提供地法律。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十三条劳动合同,适用劳动者工作地法律;难以确定劳动者工作地的,适用用人单位主营业地法律。劳务派遣,可以适用劳务派出地法律。《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十二条消费者合同,适用消费者29马文保险柜公司诉诺顿案一个在新泽西州拥有住所的名叫施瓦茨的人,在宾夕法尼亚州与本案原告马文保险柜公司签订了一个有条件的销售合同。该合同规定,施瓦茨向原告购买一个保险柜,保险柜在签约后交付给施瓦茨,但在付清货款之前,原告保留对保险柜的所有权。后来,施瓦茨在支付了几次货款后把保险柜带到了新泽西州,并在该州将它转卖给本案被告诺顿。诺顿在买这个保险柜时不知道施瓦茨对它并不拥有所有权。原告在新泽西州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索回该保险柜。据查,宾夕法尼亚州法律规定:在动产买卖关系中,动产一旦依销售合同移交给买方,卖方在买方价款未支付以前保留的所有权不能用来对抗买方的债权人或善意的间接买方。新泽西州的法律规定,附条件销售,卖方将货物移交给买方占有,在合同价款未付清以前由卖方保留货物的所有权,这种权利不仅可以直接对抗买方,而且可以对抗买方的债权人以及善意的买方。新泽西州的法律还规定,交易中买方只能获得向他售货的卖方的权利。马文保险柜公司诉诺顿案一个在新泽西州拥有住所的名叫施瓦茨的人30问题:1、施瓦茨与马文保险柜公司订立的合同应受哪一州的法律支配?为什么?2、原告与被告之间的诉讼是合同争议还是物权争议?应该怎样适用法律?3、本案如何判决?问题:31三、合同自体法(ProperlawofContract)(一)合同自体法的发展过程1、“主观论”阶段代表人物为戴赛,主张合同自体法是指合同当事人意欲使其受支配的法律。2、“客观论”阶段代表人物为威斯特莱克(Vestlake)和戚希尔,主张合同自体法是欲与同有最密切联系最真实联系的法律。3、现代合同自体法理论阶段代表人物为莫里斯,主张合同自体法是指合同当事人明示选择或默示选择的法律;在当事人既无明示选择,又不能推定当事人默示选择法律的意图时,合同自体法是指与合同有着最密切最真实联系的法律。三、合同自体法(ProperlawofContract32(二)立法或实践方式合同适用当事人选择的法律,当事人未作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最真实联系的法律。(二)立法或实践方式33甲国公民A与乙国公民B赠与合同纠纷案在我国某外资企业工作的甲国公民A和乙国公民B签订了一项赠与合同,合同规定A赠送给B价值200万元人民币的钻石戒指一只,但条件是B必须和A共同在该外资企业工作10年,并且在10年内B不得与他人结婚,否则A可收回赠送的钻石戒指。双方明示选择甲国法作为该赠与合同的准据法,而依甲国法该附条件的赠与合同是有效的。3年后B与他人结婚,A欲讨回钻石戒指不成,诉至中国法院。问题:1、中国法院对该合同纠纷是否有管辖权?为什么?2、当事人是否可以对该合同的法律适用作出约定?为什么?3、该合同当事人约定适用甲国法是否有效?为什么?甲国公民A与乙国公民B赠与合同纠纷案在我国某外资企业工作的甲34第三节涉外侵权行为的法律使用一、一般侵权行为(一)一般侵权行为之债的法律冲突1、侵权行为的范围不同2、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不同3、损害赔偿的数额及计算方法、赔偿的原则、标准和限额不同第三节涉外侵权行为的法律使用一、一般侵权行为35(二)一般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1、侵权行为地法(1)主张以加害行为地为侵权行为地。此一观点为德国学者所倡导,并为瑞士、意大利等民法典所采用。(2)主张以损害发生地为侵权行为地。此观点为美国第一部冲突法重述所采用。(3)主张凡与侵权事实发生有关的地方,包括行为发生地或损害发生地均可作为侵权行为地,可允许受害人自由选择已发生的整个行为的各项事实的任一项发生地为侵权行为地。前南斯拉夫采用此种观点。(二)一般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362、法院地法侵权行为适用法院地法,主要是德国学者的主张。如萨维尼在《现代罗马法体系》第八卷中就主张对侵权行为适用法院地法。其理由就是因为侵权行为责任与法院地的公共秩序有密切关系。3、重叠适用侵权行为地法与法院地法(或行为人属人法)这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普遍采用的方法。2、法院地法37(三)一般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的新发展1、侵权行为自体法的提出英国当代著名国际私法学家莫里斯于1951年在美国《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了《论侵权行为的自体法》一文,根据“合同自体法”的概念,提出了“侵权行为自体法”(properlawofthetorts)的学说。2、意思自治原则的引入如《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第132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在侵害事件发生后任何时候约定适用法院地法”。3、适用对受害人有利的法律(三)一般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的新发展38(四)我国的立法和实践《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十四条侵权责任,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但当事人有共同经常居所地的,适用共同经常居所地法律。侵权行为发生后,当事人协议选择适用法律的,按照其协议。《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十五条产品责任,适用被侵权人经常居所地法律;被侵权人选择适用侵权人主营业地法律、损害发生地法律的,或者侵权人在被侵权人经常居所地没有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的,适用侵权人主营业地法律或者损害发生地法律。《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十六条通过网络或者采用其他方式侵害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的,适用被侵权人经常居所地法律。

(四)我国的立法和实践39巴伯考克诉杰克逊案1963年9月,住所在美国纽约州的杰克逊夫妇邀请同住一城的巴伯科克小姐同他们一同驱车去加拿大作周末旅行。汽车由杰克逊先生驾驶。当汽车到达加拿大安达略省时,汽车突然失去控制,冲出公路,撞在一堵墙上,致使巴伯科克小姐严重受伤。巴科克小姐回到纽约后,便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杰克逊先生赔偿损失。根据当时安达略省的法律规定,除以盈利为目的运载乘客外,汽车的所有者和驾驶者对乘客因车祸造成的任何损失概不负责。但是,当时纽约州法律规定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被告亦应对原告负赔偿责任。被告以侵权行为地法——这一国际私法原则为理由,要求法院适用安大略省法律,驳回原告提出的赔偿要求。初审法院作出判决支持被告的主张,原告不服遂提出上诉。巴伯考克诉杰克逊案1963年9月,住所在美国纽约州的杰克逊夫40上诉法院维持了初审法院的判决。巴伯考克小姐又上诉到纽约州最高法院。该院法官福尔特认为,侵权行为适用侵权行为地法未免显得呆板、机械,往往忽视侵权行为地以外地地方法律对解决同一问题具有的利益。从该案的实际情况来看,该案的双方当事人均为纽约州的居民,住所也均在纽约州,买汽车、办理驾驶执照和汽车保险均在纽约州,此次旅行的出发点和终点都在纽约州,而加拿大安大略省仅为事故的发生地而且纯属偶然。因此,与加拿大安达略省相比,纽约与本案有更为密切的联系。上诉法院维持了初审法院的判决。巴伯考克小姐又上诉到纽约州最高41福尔特法官进一步认为,安达略省的《高速公路交通法》的立法目的,在于防止乘客与驾驶者相互串通向保险公司提出欺诈性的索赔,显然,这一法律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安达略省保险公司的理由,而不是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和纽约州保险公司的利益。本案当事人均属纽约州人,非安达略省法律保护的目标,因此适用安达略省的法律,并不能增进安达略省的利益。相反,纽约州的法律要求侵权人对因自己的疏忽而引起的伤害负赔偿责任,法院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力以事故发生在本州以外而取消本州立法上给予本州居民的这种保护。因此,作为双方当事人居住地的纽约州法律,应当优先予以适用。由于纽约州法律承认这种情况下免费乘客的损害赔偿权利,故巴伯科克小姐的赔偿请求应予以支持。最后,福尔特法官撤销了初审法院和上诉法院的判决,决定适用纽约州的法律,允许巴伯科克小姐向杰克逊要求赔偿。福尔特法官进一步认为,安达略省的《高速公路交通法》的立法目的42问题:1、法院除考虑侵权行为地这一因素外,是否应考虑其他因素?2、对本案进行分析,你认为此案与何地有最密切联系?为什么?3、按照政府利益分析说,何地法律在本案中存在利益?问题:43案例分析韩国籍留学生金某,借中国公民李某的汽车出去兜风。路上因驾驶不慎,撞伤一个老太太,金某上前询问伤势,得知老太太系侨居在中国的韩国籍公民。金某急忙开车送老太太去医院,慌忙之中忘记锁好车门,发现时,汽车已经被盗。金某拒不赔偿老太太的医药费用和汽车损失,老太太和李某分别将金某告上法庭。法庭经当事人同意,将两诉合并审理。问题:1、对老太太的起诉应如何适用法律?2、对李某的起诉应如何使用法律?案例分析韩国籍留学生金某,借中国公民李某的汽车出去兜风。路上44国际私法第七章涉外债权的法律适用国际私法第七章涉外债权的法律适用45第一节概述一、合同准据法(applicablelawofacontract)的概念(一)合同准据法的概念(涉外)合同的准据法是指根据冲突规范的援引,用以确定涉外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实体法。(二)解决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的方法:1、“分割论”与“单一论(统一论)(unityofcontract)”2、“主观论”与“客观论”:第一节概述一、合同准据法(applicablelaw46(三)历史上关于如何确定合同的准据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1、以缔约地法为主的单纯依空间连结因素决定合同准据法的阶段。(从法则区别说产生后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上半叶)2、以意思自治原则为主,强调当事人主观意向决定合同准据法的阶段。意思自治说自杜摩兰于16世纪提出后一直到1856年意大利民法典的颁布,才在该法典中有了明确的规定。3、以properlaw(自体法)为代表的用更灵活的冲突规范制定合同准据法的阶段。(三)历史上关于如何确定合同的准据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47第二节确定合同准据法的原则一、意思自治原则(Principleofpartyautonomy)意思自治原则是指合同当事人自主选择某一国的法律,适用于他们之间缔结的合同的全部和部分问题的法律适用问题。第二节确定合同准据法的原则一、意思自治原则(Princip48(一)意思自治原则的起源和实践早在罗马帝政之前,乌尔皮亚努斯(DomitusUlpianus)就对公法和私法作了区分,在私法领域,对当事人而言,“协议即法律”。这便是后人称之为“私法自治”原则的最早形态。意思自治原则是私法自治原则在国际私法中的体现。意思自治原则受到广泛重视是在杜摩林重提之后。自从1865年意大利民法典率先在立法中采用之后,在各国立法中也逐步得到采用,我国在1985年也采纳了这一原则。(一)意思自治原则的起源和实践49(二)意思自治原则下的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方式1、书面的法律选择和口头法律选择2、明示的法律选择和默示的法律选择明示的法律选择是指合同当事人以文字、言词所作出的关于法律选择的协议;默示的法律选择则一般是指合同当事人未作出明示的法律选择的情况下,法院根据一定的合同条款、词语和案件事实所推定的合同当事人关于法律选择的意向。当事人可以明示的方式自主选择合同应适用的法律(partyautonomy),已成为世纪公认的原则,但对于默示的方式选定合同准据法,各国的法院和学者的观点则存在分歧。在我国实践中,一般要求合同当事人的法律选择必须是明示的,而拒绝承认默示选择法律方式。(二)意思自治原则下的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方式50(三)当事人协议选择法律的时间和范围1、当事人协议选择法律的时间(1)合同缔结后再选择准据法;(2)合同缔结后变更准据法;我国的立法未对法律选择的时间作出明文规定。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是承认当事人在争议发生后、甚至在法院受理案件后作出法律选择的,不过当事人必须在开庭审理前作出选择。2、当事人协议选择法律的范围当事人根据意思自治原则所选择的法律应是实体法,而不包括冲突法,这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一致准则。在我国,从我国立法及实践来看,选择的应是实体法。(三)当事人协议选择法律的时间和范围513、当事人法律选择的效力多数学者主张当事人法律选择的效力应依当事人所选择的法律确定。4、当事人选择的法律的适用范围当事人选择的法律的适用范围是指当事人根据意思自治原则选择的法律是适用于整个合同关系,还是适用部分合同关系,以及当事人能否就合同的各个部分分别选择应适用的法律。对此,目前多数国家和一些国际公约均持宽松态度。我国虽无明文立法,但在司法实践中大多也允许当事人就合同争议的不同部分分别选择应适用的法律。3、当事人法律选择的效力52(四)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问题1、意思自治要受本应支配合同的法律中的强行法的限制。这种限制已为世界上各国所公认。2、当事人不得选择与合同毫无实际联系的国家的法律。这是许多大陆法系国家立法和实践中对意思自治原则的另一限制方法。但应当注意的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的国内立法以及一些国际公约规定不同。英国判例认为,只要作出选择时动机是“善意”的,合同当事人可以选择与合同没有客观联系的法律。(四)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问题53根据我国《合同法》、《民法通则》来看,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也允许当事人自行选择适用于合同的任何一国的法律。此外,越来越多的国家还对意思自治在以下几种特殊合同的法律适用中作出了限制:(1)雇佣合同。(2)消费合同。(3)保险合同。(4)有关不动产的合同。根据我国《合同法》、《民法通则》来看,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也54案例分析A国的布莱克先生1999年5月与我国东北某石油共公司签订了一个合作开采石油的合同。合同约定凡因本合同引起的纠纷依英国法律解决,后因布莱克违约而发生纠纷,并诉至黑龙江省某法院。布莱克称:“本人19岁,人的行为能力适用当事人的属人法,按A国的法律属无行为能力人,因而原订合同无效。”问题:1、布莱克签订合同的行为能力应如何认定?2、合同中约定的准据法是否有效?案例分析A国的布莱克先生1999年5月与我国东北某石油共公司55案例分析原告A和被告B订立一项代理协议,原告A是代理人,被告B是委托人,根据该协议,代理人A为B在香港和东南亚寻找买主购买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土地。在这份代理协议中,双方订立有法律适用条款,选择适用香港法。代理人A寻找到买主之后,向委托人B要求得到取得按协议应付的佣金,但委托人B拒绝给付此笔佣金,理由是该代理人A没有得到昆士兰法律所要求的充当不动产代理人的许可证,而且佣金额也超过了昆士兰法律所允许的最高限度,依照昆士兰法律,违反此规定要被罚款。为此,代理人A对委托人B在澳大利亚法院提起诉讼。其理由是,在该代理协议中,双方根据意思自治原则选择了香港法作准据法,所以该合同应适用香港法而不是昆士兰法,依香港法被告B应给付A此笔佣金。案例分析原告A和被告B订立一项代理协议,原告A是代理人,被告56审理此案的法官霍雷认为,当事人选择香港法为准据法是无效的,因为它违反了“意思自治”原则中的一个条件,即合同当事人不能弄虚作假地选择合同的准据法。本案当事人选择法律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昆士兰法关于许可证和佣金的规定,故他们对香港法的选择无效,应适用昆士兰法。问题:1、何为善意的”意思自治“?2、澳大利亚法官为什么要否定当事人对香港法的选择?审理此案的法官霍雷认为,当事人选择香港法为准据法是无效的,因57二、最密切联系原则(Theoryofmostsignificantrelationship)(一)最密切联系原则的产生与发展在英国,20世纪50-60年代,法院才在司法实践中引进“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推定当事人“默示的法律选择”的补充或辅助的方法。在美国,美国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广泛地采用“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的。但几乎是在同时,美国法院也开始在司法实践中采用“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法国,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法国法院才开始转向“最密切联系”原则。在其他国家如挪威、瑞典、丹麦等国家也逐步采用了”最密切联系“原则。二、最密切联系原则(Theoryofmostsigni58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五条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对于依最密切联系原则来选择合同准据法,有的学者主张完全排除“意思自治原则”;而有的学者则主张“最密切联系原则”应是意思自治原则的补充方法。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五条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59(二)特征性履行原则(theDoctrineofCharacteristicObligation/Performance)特征性履行原则的内容是在涉外合同当事人未选择合同准据法时,应按合同的特征性履行性质来确定合同的法律适用。而合同的特征性履行又是指能够使此种合同区别于其他各种合同,即能够反映出合同本质特征的一方当事人的履行行为。(二)特征性履行原则(theDoctrineofCha60对特征性履行方法的规定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在当事人没有选择法律的情况下,把合同按其性质和种类加以划分,根据特征性履行说分别确定各种合同应适用的法律。第二种是在当事人没有选择法律的情况下,根据最密切联系原则来确定合同准据法,而以特征性履行方法确定最密切联系地。《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十一条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合同适用的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履行义务最能体现该合同特征的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其他与该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对特征性履行方法的规定主要有两种方式:61(三)合同要素分析说该学说主张在分析何为合同的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时,应通过对案件事实所反映出来的合同要素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才能在具体案件中确定以“弹性法律推定”方法为指导的“最密切联系”原则。认为应对合同要素的“量的分析”部分与“质的分析”部分进行分析得出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三)合同要素分析说621、量的分析;(第一步)(1)确定有关的具体合同的基本要素总量;如合同谈判地、合同履行地、合同订立地、合同标的物所在地、合同当事人住所地、合同当事人的国籍等等。(2)分析这些合同要素在有关国家中的分布数量。a、相对多数的合同要素集中于一个国家,而其他合同要素则分散于其他国家;b、合同要素相对均衡地分处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还得要进行质的分析。1、量的分析;(第一步)632、质的分析(1)一般分析。即对合同诸要素进行一般性的、抽象性的分析。根据合同基本要素的不同地位,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三类:a、地位较弱的合同要素。这些要素通常对确定合同的最密切联系地没有什么重要意义。如合同使用的文字和合同所约定的支付价金的货币。b、地位较强的合同要素。此种合同要素对于确定“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国家”的连结点是比较关键的。如合同中的法院选择条款。2、质的分析64c、地位变化的合同要素。即在此合同中是重要的要素,但在其他合同中就只是弱势的要素的要素。需要运用下面的特殊分析来分析了。(2)特殊分析指针对具体涉外合同的不同种类和合同争议的不同性质、特点,对合同要素进行的具体分析。a、对于不同种类的涉外合同,同一种类合同要素的地位可能是不同的;b、对于具有不同性质、特点的合同争议,同一种类合同要素的地位也可能是不同的。运用量的分析和质的分析来综合分析与合同的最密切联系的所在国家。c、地位变化的合同要素。即在此合同中是重要的要素,但在其他合65奥廷诉奥廷案原告A(妻子)与被告B(丈夫)于1917年在英国结婚,并且在英国共同生活14年,其间养育两个孩子。1931年,被告抛弃妻儿,只身前往美国,并在墨西哥取得离婚判决,而后与另外一个女子结婚。1933年,原告从英国来到美国纽约,并在纽约与被告达成别居协议。双方在协议中约定,被告每月给原告50英镑,以维持原告和其孩子的生活,妻子(原告)则不得基于丈夫的离婚或再婚向任何有关当局对丈夫提起诉讼。原告随后回到英国,并在英国继续养育孩子。但被告却没有依约定支付生活费。为此,1934年,原告向英国法院提出别居之诉,理由是被告通奸。1938年,英国法院裁决被告向原告给付生活费。奥廷诉奥廷案原告A(妻子)与被告B(丈夫)于1917年在英国66但是,因为被告不在英国,所以英国法院的此项裁决未能奏效,原告于是在1947年向美国纽约州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按双方1933年的别居协议取得被告应给付的款项。被告辩称,原告在英国提起诉讼已使1933年的协议失效。从而结束了原告按照该协议享有得到抚养费的权利。纽约地方法院认为,合同当事人未选择法律,应适用合同缔结地法,别居协议在纽约订立,所以应适用纽约州法。而依纽约州法,原告在英国提起诉讼,获得临时给付的裁决,已取得和否定了原告与被告1933年订立的别居协议。因此,该法院支持了被告的辩护,驳回原告的诉讼。原告不服,提起上诉。受理上诉的法院维持了原判,原告继续上诉至纽约州上诉法院。但是,因为被告不在英国,所以英国法院的此项裁决未能奏效,原告671954年纽约上诉法院在审理此案中,法官福尔德主张适用与案件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而不是合同的缔结地法。该案显然与英国有真正重要的联系,如订立别居协议的当事人是英国公民,他们在英国结婚并生育子女,在英国共同生活达14年之久,等等。而纽约州与该案唯一的联系是别居协议在此订立。此因素纯属偶然。纽约上诉法院最终依据最密切联系原则以英国法作为准据法审理此案。依英国法律,诉讼当事人之间的别居协议决定了一个英国丈夫和父亲的主要责任,不因妻子的诉讼而自动失效。被告(丈夫)应向被抛弃的继续在英国的妻子和子女提供抚养费。纽约上诉法院依据英国法推翻了原审法院的裁决,支持了原告的请求。1954年纽约上诉法院在审理此案中,法官福尔德主张适用与案件68问题:1、什么是“最密切联系原则”?它与“缔结地说”、“履行地说”的区别是什么?2、通过对本案的学习,你认为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最大利弊是什么?3、该案中法官为什么认为英国是最密切联系地?问题:69三、我国有关合同法律使用的规定1、意思自治原则适用范围的限制(1)合同当事人的缔约能力问题及合同形式问题;(2)在我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以及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3)外商投资企业与中国银行签订的借款合同(但中国银行同意的除外);(4)涉外票据的法律适用问题(但支票出票时的记载事项的法律适用。可以适用“意思自治原则”)三、我国有关合同法律使用的规定702、最密切联系原则与特征性履行原则(1)国际货物买卖合同,适用合同订立时卖方营业所所在地法律;(2)银行贷款或者担保合同,适用贷款银行或者担保银行所在地法律;(3)保险合同,适用保险人营业所所在地法律;(4)加工承揽合同,适用加工承揽人营业所所在地法律;(5)技术转让合同,适用受让人营业所所在地法律;(6)工程承包合同,适用工程所在地法律;2、最密切联系原则与特征性履行原则71(7)科技咨询或者设计合同,适用委托人营业所所在地法律;(8)劳务合同,适用劳务实施地法律;(9)成套设备供应合同,适用设备安装运转地法律;(10)代理合同,,适用代理人营业所发力所在地;(11)不动产租赁、买卖或者抵押合同,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12)动产租赁合同,适用出租人营业所所在地法律。(13)仓储保管合同,适用仓储保管人营业所所在地法律。(7)科技咨询或者设计合同,适用委托人营业所所在地法律;72《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十二条消费者合同,适用消费者经常居所地法律;消费者选择适用商品、服务提供地法律或者经营者在消费者经常居所地没有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的,适用商品、服务提供地法律。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十三条劳动合同,适用劳动者工作地法律;难以确定劳动者工作地的,适用用人单位主营业地法律。劳务派遣,可以适用劳务派出地法律。《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十二条消费者合同,适用消费者73马文保险柜公司诉诺顿案一个在新泽西州拥有住所的名叫施瓦茨的人,在宾夕法尼亚州与本案原告马文保险柜公司签订了一个有条件的销售合同。该合同规定,施瓦茨向原告购买一个保险柜,保险柜在签约后交付给施瓦茨,但在付清货款之前,原告保留对保险柜的所有权。后来,施瓦茨在支付了几次货款后把保险柜带到了新泽西州,并在该州将它转卖给本案被告诺顿。诺顿在买这个保险柜时不知道施瓦茨对它并不拥有所有权。原告在新泽西州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索回该保险柜。据查,宾夕法尼亚州法律规定:在动产买卖关系中,动产一旦依销售合同移交给买方,卖方在买方价款未支付以前保留的所有权不能用来对抗买方的债权人或善意的间接买方。新泽西州的法律规定,附条件销售,卖方将货物移交给买方占有,在合同价款未付清以前由卖方保留货物的所有权,这种权利不仅可以直接对抗买方,而且可以对抗买方的债权人以及善意的买方。新泽西州的法律还规定,交易中买方只能获得向他售货的卖方的权利。马文保险柜公司诉诺顿案一个在新泽西州拥有住所的名叫施瓦茨的人74问题:1、施瓦茨与马文保险柜公司订立的合同应受哪一州的法律支配?为什么?2、原告与被告之间的诉讼是合同争议还是物权争议?应该怎样适用法律?3、本案如何判决?问题:75三、合同自体法(ProperlawofContract)(一)合同自体法的发展过程1、“主观论”阶段代表人物为戴赛,主张合同自体法是指合同当事人意欲使其受支配的法律。2、“客观论”阶段代表人物为威斯特莱克(Vestlake)和戚希尔,主张合同自体法是欲与同有最密切联系最真实联系的法律。3、现代合同自体法理论阶段代表人物为莫里斯,主张合同自体法是指合同当事人明示选择或默示选择的法律;在当事人既无明示选择,又不能推定当事人默示选择法律的意图时,合同自体法是指与合同有着最密切最真实联系的法律。三、合同自体法(ProperlawofContract76(二)立法或实践方式合同适用当事人选择的法律,当事人未作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最真实联系的法律。(二)立法或实践方式77甲国公民A与乙国公民B赠与合同纠纷案在我国某外资企业工作的甲国公民A和乙国公民B签订了一项赠与合同,合同规定A赠送给B价值200万元人民币的钻石戒指一只,但条件是B必须和A共同在该外资企业工作10年,并且在10年内B不得与他人结婚,否则A可收回赠送的钻石戒指。双方明示选择甲国法作为该赠与合同的准据法,而依甲国法该附条件的赠与合同是有效的。3年后B与他人结婚,A欲讨回钻石戒指不成,诉至中国法院。问题:1、中国法院对该合同纠纷是否有管辖权?为什么?2、当事人是否可以对该合同的法律适用作出约定?为什么?3、该合同当事人约定适用甲国法是否有效?为什么?甲国公民A与乙国公民B赠与合同纠纷案在我国某外资企业工作的甲78第三节涉外侵权行为的法律使用一、一般侵权行为(一)一般侵权行为之债的法律冲突1、侵权行为的范围不同2、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不同3、损害赔偿的数额及计算方法、赔偿的原则、标准和限额不同第三节涉外侵权行为的法律使用一、一般侵权行为79(二)一般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1、侵权行为地法(1)主张以加害行为地为侵权行为地。此一观点为德国学者所倡导,并为瑞士、意大利等民法典所采用。(2)主张以损害发生地为侵权行为地。此观点为美国第一部冲突法重述所采用。(3)主张凡与侵权事实发生有关的地方,包括行为发生地或损害发生地均可作为侵权行为地,可允许受害人自由选择已发生的整个行为的各项事实的任一项发生地为侵权行为地。前南斯拉夫采用此种观点。(二)一般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802、法院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