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阶式“趣探”蚱蜢_第1页
三阶式“趣探”蚱蜢_第2页
三阶式“趣探”蚱蜢_第3页
三阶式“趣探”蚱蜢_第4页
三阶式“趣探”蚱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三阶式“趣探”蚱蜢王兰萍

幼儿年龄较小,身心发展尚未成熟,需要教师特别的关心与爱护。教师在带领幼儿进入自然环境时,需要通过观测与发现锻炼幼儿的综合能力,特别在偶发性事件中,幼儿的深度学习更加需要教师的支持。一、发现问题

九月份的某一天,孩子们在菜地周边溜达,突然发现菜地里有几只可爱的“小精灵〞,大家讨论纷纷,赶快过去看:“咦,这是什么呀,绿绿的?〞“它会跳。〞“它和青草的颜色一样,我怎么抓也抓不住它。〞于是,教师告诉幼儿:“这是蚱蜢!它是一种昆虫。〞孩子们对于这种生物很感兴趣,但教师只是简单地告诉了幼儿这种生物的名称及属性。

幼儿园的好多活动内容虽然来自幼儿的兴趣,但是好多时候教师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在活动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忽视了幼儿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没有给幼儿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师要充分抓住偶发事件的教育契机,具备支持幼儿偶发性事件深层探究的能力与行为。〞基于此,我们以中班主题下偶发性事件“我和蚱蜢的故事〞为例,思考教师如何在这次偶发事件中,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引导幼儿进行深度学习,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幼儿能力与特性的全面发展。二、策略跟进

(一)一阶:以“趣〞激“探〞

不久之后,孩子们再次来到菜地附近玩耍,发现了草丛中出现一群熟悉的“小精灵〞,于是他们便展开了好玩儿的对话:“虫子不是之前我们见过的嘛,绿绿的。〞“我敢抓它,你们敢不敢?〞“我有点畏惧,万一它拉大便了怎么办,哈哈哈!〞“抓也抓不住,它在草堆里,和青草的颜色一样诶。〞“要不然我们比赛,看谁能抓到更多的虫子吧。〞

孩子们在日常活动中通过观测蚱蜢,对蚱蜢的存在和特征产生了猛烈的好奇心。为了继续激发幼儿观测探究的欲望,把握住良好的教育契机,生成有效的主题活动,教师需要在活动探究中耐心凝听幼儿之间关于蚱蜢的好玩儿探讨。最终教师决定让孩子们把两只蚱蜢带回了教室,但是这些蚱蜢本身应当是在大自然中自由生长的小生命,所以针对毕竟要不要喂养这些蚱蜢成了孩子们共同探讨的话题。

“要养它们,会是一个好玩的游戏。〞“很可爱,可以做好朋友呢!〞“很好玩儿,放到地上,会上下跳动。〞“它的脚会动,很搞笑。〞“它们会不会说话呢?〞“我不太想养,要不还是放回去吧。〞在关于要不要在教室里养蚱蜢的话题探讨中,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共享着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与同伴相互辩论着。最终孩子们决定采用少数听从多数的方法,进行举手表决,结果为赞同养蚱蜢的票数更多。于是,孩子们决定在教室养蚱蜢。

(二)二阶:以“欲〞导“究〞

把蚱蜢带回教室后,小朋友们把蚱蜢放在了密封的玻璃瓶里,短暂的一天过后,玻璃瓶里的小蚱蜢就失去了生命。于是,就有聪明的小朋友提出了玻璃瓶密封,空气进不去,缺少氧气,蚱蜢才会死的看法。针对幼儿提出的“玻璃瓶太密封缺少氧气〞的想法,我抛出问题:“但是不把玻璃瓶密封好的话,可能蚱蜢会逃跑,那该怎么办才好呢?〞于是孩子们便围围着“要给蚱蜢建造一个适合的家〞这个话题展开了强烈的探讨,有孩子提出,“蚱蜢生存需要氧气,可以用大大的玻璃瓶,上面找个盖子,戳几个洞洞,就会有氧气进去了。〞

在给蚱蜢造家的过程中,氧气明明已经充沛,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发现蚱蜢还是失去了生命迹象,这又是为什么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发现班里平日不太乐意思考和动脑的小朋友也开始思考和探讨:“氧气充沛,但蚱蜢还是死了,毕竟还需要什么呢?〞于是有了我们的其次次造家活动——“食物之家〞。

在之后的活动探究中,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一些青草、桑叶、肉等食物给小蚱蜢吃。家长们也参与养护小蚱蜢的队伍当中,给孩子们在蚱蜢的“家〞上面(屋顶)戳了洞洞,周边(窗户)也戳了洞洞。随着活动的深入,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平日不乐意参与活动的幼儿也能主动参与进来,积极地为小蚱蜢建造适合的生存环境。一切准备好后,通过多日的观测,小蚱蜢终究能够维持生存,在玻璃瓶中存活了下来,孩子们也为之开心雀跃,并懂得了环境对于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三)三阶:以“点〞创“面〞

1.在养护中观测,聚焦问题,生发摸索能力。在养蚱蜢的活动过程中,幼儿开始关注蚱蜢的食物,并且还对蚱蜢是否会游泳提出了质疑。带着这些问题,教师要勉励幼儿继续进行深入探究,让幼儿在蚱蜢的“家〞内放些水(玻璃瓶的一半),持续观测三天后,假如发现蚱蜢还活着,这就验证了蚱蜢会游泳的观点。孩子们陆不断续地从草地里抓蚱蜢放入玻璃瓶中,突然有一天,问题又产生了。孩子们发现抓来的蚱蜢有两种颜色——绿色与褐色。有的幼儿提出有一条可能是蝗虫,孩子们对此产生疑问。于是我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调查表,让幼儿向爸爸妈妈寻求帮助,通过调查和反馈的方式,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蚱蜢头又尖又小,蚂蚱的头又圆又大,两者的共通之处是都属于蝗虫科,但颜色有绿色和褐色之分。

2.给蚱蜢画个像,爱心迸发,生发艺术表现力。孩子们平日对蚱蜢的养护和爱护,养成了时刻观测的习惯。于是,孩子们利用空闲时间自发组织了一次“给蚱蜢画个像〞的活动。在活动中,有的孩子会利用水彩笔描绘蚱蜢吃食物的图画,也有的孩子通过观测蚱蜢的形态与自然习惯,画出蚱蜢在晴朗的天气下晒太阳的样子,更有孩子拿着放大镜在仔细心细地观测蚱蜢的生活情景变化。在这次绘画活动中,孩子们的绘画能力与表现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心,帮助孩子们运用手中的画笔加强了艺术表现力。

3.蚱蜢你快回家,情感聚焦,生发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孩子们通过持续观测蚱蜢在玻璃瓶中的变化,发现有蚱蜢不吃东西也无法动弹,他们开始担忧蚱蜢的生命问题。于是,幼儿通过自主思考,提出还是将蚱蜢们放回原来的草坪,还给蚱蜢自由的生活,让它们回到原来的自然环境中继续自由逍遥的生活。孩子们表现出了对蚱蜢极度的留恋和不舍,心情也十分低落,但是想到假如继续圈养蚱蜢会让蚱蜢失去生命。最终,孩子们选择在晴朗的天气将蚱蜢送回了大自然。

4.养护引发心声,情感迁移,我会好好珍惜,乖乖长大。蚱蜢已经回归到了大自然,可是孩子们的内心都有些恋恋不舍。“明年这个时候,会有另外一群蚱蜢陪我们,但还是有些舍不得。〞男孩说道。其他小朋友也触景生情,通过与蚱蜢的分别联想到了自己身边的家人与好友,回忆起他们陪伴在自己身旁的时光,甚是想念。也有孩子意识到自己以前的不懂事,表示以后要对家人好一点,尽量不惹大人生气,在幼儿园里要乖乖听老师的话,上课认真听讲,逐渐地、乖乖地长大。三、收获与思考

我们强调课程故事要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在不断创生的过程中,话题应当来源于幼儿自己。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领的推动者、积极的旁观者、高质量的陪伴者等角色的作用。好多時候,我们会发现一个孩子拥有的好奇心会变成一群孩子的好奇心,一个孩子对一个问题的困惑,会引来一大群孩子的关注,所以教师要更加关注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小组学习,支持幼儿进行深度学习。

蚱蜢主题探究活动始于偶发性事件中的科学探究,终究对幼儿的情感萌发。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规律思维能力在探究中不断提升,而幼儿的情感是在观测、养护蚱蜢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由此可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