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题型专练 专练04 文言文阅读(原卷+答案版)_第1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题型专练 专练04 文言文阅读(原卷+答案版)_第2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题型专练 专练04 文言文阅读(原卷+答案版)_第3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题型专练 专练04 文言文阅读(原卷+答案版)_第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题型专练 专练04 文言文阅读(原卷+答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2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题型专练 专练04 文言文阅读(原卷+答案版)专题04 文言文阅读一、(2021浙江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选文(一):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子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 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

2、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

3、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节自李斯谏逐客书选文(二):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稀过赵从车千乘,萧、曹

4、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摩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其秦汉之所及也哉?节自苏轼六国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施:延续B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择:选择C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 归:回归D萧、曹为政,莫之禁也。 禁:禁止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为一组是( )A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B土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5、 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C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谓民可以恃法而治D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开篇就以铺张排比之法写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还把秦四位明君用客(实笔)与“却客不内”(虚笔)进行对比,意在论证客卿有功于秦,驱逐客卿是不当的。B选文(一)中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客卿、把兵器和粮食给予盗贼,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结怨的做法很不理解,他觉得驱逐客卿无异于帮助敌人,对国家安全是不利的。C选文(二)中苏轼说秦在统一天下后就觉得客卿无用,治理国家靠的是严刑峻法,于是就开始驱逐客卿,而秦的

6、这一系列做法使得民间的杰出人士无所依存,最终走向了秦的敌对一面。D两则选文都提到了秦王驱逐客卿的事,也都表达了希望统治者广纳贤才的愿望,但因两位出发点不同,所表达的观点也有所侧重,前者强调广纳贤才的重要性,后者强调国家安全与养士(优秀人才)的关系。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2)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1B2D3B4(1)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2)难道是以秦朝的祸乱为警戒,认为

7、功名富贵不能完全约束天下的士人,因而稍稍放宽对他们的限制,使得有人能够通过这种方法被选拔出(而不留在民间成为隐患)呢?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择”,舍弃,抛弃。句意为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是介词,因为,与“是”连用,因此、所以的意思。/动词,认为,意义和用法不同。B“于”,介词,从。/动词,到,意义和用法不同。C“而”,连词,表顺承,可不译。/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意义不同。D“之”都是结构助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8、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秦王辞退一切客卿、把兵器和粮食给予盗贼”说法有误,原文“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意思是“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是所打的比方,并不是秦王真的这样做了。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是以”,因此;“无”,无论,不分,不论;“所以”,的原因;“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判断句,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2)“惩”,意动用法,以为警戒;“以谓”,认为;“縻”,约束。选文(一):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

9、、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

10、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陛下罗致昆山的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

11、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选文(二)秦始皇起先要驱逐客卿,因为李斯的言论而作罢;吞并天下之后,就认为客卿没有用处了。于是凭借法制而不凭借人治,认为百姓可以依靠法律治理(好),认为官吏不一定要有才能,选择能够遵守自己的法令(的人)就行

12、了。因而毁坏名城,诛杀豪杰,(使得)民众中优秀杰出的人流散回归到田亩之中。先前那些被四公子吕不韦之流的人所供养的人,他们都回到哪里呢?不知道他们是(甘愿)面黄肌瘦地老死在普通百姓之间呢,还是会放弃耕种长声叹息来等待时机呢?(显然是后者)秦朝的动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的时期,然而假如秦始皇知道担忧这四类人,使他们各有各的职守的话,秦国灭亡不至于像这样迅速。把上百万的虎狼放纵到山林中而使他们饱受饥渴,不知道他们将要吃人,世人都认为秦始皇明智,我不相信。楚汉争战的祸乱,老百姓都差不多了,豪杰应当(也)所剩无几了,而代国的丞相陈豨经过赵国的时候,跟随的车辆有上千乘,萧何曹参当政,也没有禁止过。到文帝、景帝

13、、武帝的时候,法令极其严密,但是吴王刘濞、淮南王、梁王、魏其侯、武安侯之类的人,都争相招致宾客。难道是以秦朝的祸乱为警戒,认为功名富贵不能完全约束天下的士人,因而稍稍放宽对他们的限制,使得有人能够通过这种方法被选拔出(而不留在民间成为隐患)呢?至于前代帝王的政治就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君子学习道理就知道爱人,普通人学习道理就容易驱使。”哎,这哪里是秦、汉两代所能比得上的呢?二、(2021浙江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

14、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乙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

15、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东莱左传博议有删节)5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

16、亦何有于郑乎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 贰:二次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陪伴C又欲肆其西封 肆:肆意D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 中:符合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去都相同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B是寡人之过也 讵能若是乎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利有大于烛之武者D夫晋,何厌之有 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8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存亡的危局,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思想,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B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

17、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挑拨秦晋,施行离间之计。C乙文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有共同利益的时候会合作,反之亦然。D乙文认为如果烛之武用更大的利益来游说秦穆公,秦穆公会犹豫思考,但最终还是会选择有利的一方。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5D6D7B8D9(1)越过其他国家而把远方国家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2)要不是其中的利益非常切合秦穆公的心思(要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

18、不同之处。句中“相与”是一个词语,表示交往的意思,中间不可断开;根据句式相同的特点,“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三个句式相同,故应在它们前后断开,排除AC;“一怵于烛之武之利”意为“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意思完整,“烛之武之利”是定中短语,不能断开,排除B。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的信义也很深了,相互的交情也很厚了,(但)一旦被烛之武说的利益诱惑(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变化),抛弃晋国就像擦眼泪吐唾沫一样容易,(将来)对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贰”,从属二主

19、。句意为依附晋国的同时还依附楚国。B“陪”,增加。句意为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C“肆”,扩大。句意为又要向西扩张它的疆界。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连词,表目的,来。/介词,表原因,因为,意义用法不同。B“是”,代词,这。/代词,这,这样,意义和用法相同。C“于”,介词,对,向。/介词,表比较,比,意义不同。D“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代词,文中指更大的利益。意义用法不同。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如果烛之武用更大的利益来游说奏穆公,秦穆公会犹豫思考”评述错误。原文“他日,

20、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奏穆必翻然从之矣”意为“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奏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其中“翻然”意为“很快转变”,据此可知“秦穆公会犹豫思考”说法错误。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鄙”,边邑,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的国家;“其”,代词,这。(2)“中”,符合;“讵”,怎么;“若”,像;“是”,这样。甲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

21、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

22、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乙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儿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亲附

23、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要不是其中的利益非常切合秦穆公的心思(要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的信义也很深了,相互的交情也很厚了,(但)一旦被烛之武说的利益诱惑(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变化),抛弃晋国就像擦眼泪吐唾沫一样容易,(将来)对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知道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追逐那更大的利益了!三、(2021浙江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桓晋文之事(节选)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

24、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

25、,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26、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10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述说,谈论B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隐藏C独何与 独:偏偏,却D则王许之乎 许:认可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其皆出于此乎12下列句子中“之”作为宾语前置标志的一项是( )A莫之能御也 B臣未之闻也 C何厌之有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问

27、“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孟子用“臣未之闻也”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把行霸道之事撇开而转入了谈论行王道之事。B孟子利用“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齐宣王“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C孟子用启发式解决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因此对孟子说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话表示衷心悦服,从“于我心有戚戚焉”可知宣王的内心感到有所触动。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说明了“不为”与“不能”的根本区别,指出齐宣王没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这些比喻十分精当生动,体现了孟子长于比喻的特点。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8、翻译成现代汉语。(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10B11A12C13C14(1)老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2)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隐:哀怜。句意: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转折,却。B乃:副词,相当于“是”;副词,竟然。C以:介词,用;介词,因为。D其:代词,它的;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代词,它;B代词,这件事

29、;C助词,宾语前置标志,正常语序是“有何厌”;D代词,这样的事。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话并非孟子所说,原文是“诗云”。“夫子之谓也”意思是,(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爱,吝啬。(2)见,被、受;用恩,布施恩德。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徒弟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

30、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民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

31、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对我有这种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老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孟子)说:“没

32、有关系,这是仁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品德高尚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这话)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禀报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认可吗?”(齐宣王)说:“不认可。”(孟子说:)“

33、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火,是不用视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四、(2021高密市第五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贾谊论苏轼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

34、不可以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子夏,申之以冉有。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

35、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惟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悲郁愤闷,超然有远举之志。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哲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贾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猬介之操,一不见用,则

36、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慎其所发哉!(乙)且以谊之所陈,孝文略施其术,犹能比德于成、康。况用于朝廷之间,坐于廊庙之上,则举大汉之风,登三皇之首,犹决壅稗坠耳。奈何俯抑佐王之略,远致诸侯之间?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天,岂曰天年乎?(选自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贤人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B古之贤人/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C古之贤人

37、/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D古之贤人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仅次于公爵;后又泛指达官贵人。绛侯,指汉代周勃。B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也指无学识、有勇无谋的人。文中代指王猛。C廊庙,廊指房屋前檐伸出的部分,可避风雨遮阳,也指殿下屋;庙即太庙。文中指代朝廷。D三皇,上古皇帝,一般指燧人、伏羲、神农。常与五帝合称,都是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文开篇提出观点,接

38、着指出贾谊的仕途遭遇,为他虽然是帝王的辅佐之臣却未能施展才华而倍感痛惜,语意深沉。B苏文第二、三段围绕“待”与“忍”,列举孔子得君之勤,孟子惜君之厚、爱身之至等事例,反思贾谊行为,得出结论。C苏文第四段写绛侯、灌婴功高势大,而贾谊仅一少年,地位低微,不可能使文帝采纳自己的主张,从而实现人生抱负。D苏文对贾谊之志未能施展详尽评论,同时提醒君主,像贾谊这样的臣子,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1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将之荆,先之以子夏,申之以冉有。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19对于贾谊不被重用的原因,

39、苏轼和欧阳修的看法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15C16B17C18(1)将到楚国时,先派子夏前往,再派冉有去陈说。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2)如果您放弃灭郑的打算,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19苏轼:不能惜君以厚,没能做到不弃其君;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欧阳修:汉文帝不能用才,疏远贤才。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句意为: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的原因,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有可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可致之才”作“有”的宾语

40、,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D。“卒”在此处是最终的意思,作副词修饰“不能行”,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文中代指王猛”错误,文中代指苻坚。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C“不可能使文帝采纳自己的主张”曲解原意,原文说的是“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惟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可知,认为他只要交游皇帝大臣,得到他们的信任,便可以从容施展自己所为,并非“不可能使文帝采纳自己的主张”。故选C。18

4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注意以下关键字词的正确翻译:(1)之:第一个为到,第二三个为代词,第四个为助词,主谓间取独。申:陈说。得:得到重用。勤:殷勤。(2)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指出使的人。共:同“供”,供给。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1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分别在原文找到相关段落进行分析。苏轼认为“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即他不能使自己施展才能。他是从贾谊自身的角度来分析的,有以下论点:“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42、。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可知,他认为贾谊一遭受挫折便放弃努力,没有做到对君主殷勤与情谊深厚,也没有为自己施展才华而倍加努力;“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更是直接点出贾谊本身的问题。欧阳修则是从汉文帝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奈何俯抑佐王之略,远致诸侯之间”“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天,岂曰天年乎”可见,他认为是文帝远离贤才,不重用贾谊。(甲)人要有才能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实在不容易。可惜啊,贾谊虽然能够做帝王的辅佐之臣,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君子要想达成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

43、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的原因,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有可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既然这样,那么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子夏去接洽,再派冉有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

44、,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全抛弃

45、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他的新主张,也太困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郁结烦闷,心绪不宁,努力超脱表露出退隐的思想。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啊!古

46、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因此没有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地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立身处世啊!(乙)并且用贾谊的主张,孝文帝只要稍微运用一下,(达到的效果)还能与周成王、周康王的功德比美。况且坐在

47、朝廷上使用他的主张的话,就重振大汉的风气,超过三皇的功绩,犹如决堤放水、稗草成熟后的子粒脱落一样容易了。可怎奈(孝文)却抵制辅佐王道的策略,远远地疏远了他。所以贾谊路过长沙作赋一篇临汨罗江凭吊屈原,而司马迁在屈原之后为其作传,以昭明贾谊同屈原一样忠君爱国却遭摒弃放逐。但班固不但不讥抨汉文帝疏远贤才,痛惜贾谊不受重用,却说贾谊是命里寿短才去世的。再说贾谊是因为怀志不遇忧伤抑郁而意外早死,怎么能说他寿命短呢?五、(2021辽宁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杨业,并州太原人。弱冠事刘崇,以骁勇闻。宋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

48、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年节度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诸军连拔云、应、寰、朔四州,师次桑乾河,会曹彬之师不利,诸路班师,美等归代州。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护车土优沮具议,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

49、志乎 ”业曰:“业非避死,益时月未利,徙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逐为契丹所擒。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业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

50、同甘苦。代北苦寒,人多服毡罽,业但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间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选自宋史杨业传)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B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C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D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

51、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B中使,帝王宫中派出的使者,多由宦官充任。C君侯,秦汉时对列侯而为丞相者的尊称,后用于对达官贵人的尊称。D寅、巳,古人用来纪时的十二地支,其中“寅”排在地支的第一位。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业为保百姓、劝主投降。宋太宗征讨并围困太原城,使得太原城成为孤城,杨业为了保全城中的生灵,劝服他的主子刘继元向宋太宗投降。B杨业戍边有功,遭人妒忌。杨业将侵入雁门关的契丹军队打得大败,让契丹军队一看见杨业的军旗就立即逃走,引起了束手边关主将的妒忌,有人偷偷上书诽谤他。C杨业受人责难

52、,愤然出战。杨业被护军王侁讥讽,愤然出战,并让潘美、王侁等人在谷口做好接应,结果潘美、王侁等人为了争功,离开了谷口,杨业战败被擒。D杨业敢于吃苦,爱护部下。代州北部地区寒冷,而杨业在露天处理军务时旁边不生火,而且神情愉快,毫无寒冷的样子;他对部下有恩德,士兵都乐意为他所用。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师次桑乾河,会曹彬之师不利,诸路班师,美等归代州。(2)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24皇帝是如何对待边关主将诽谤杨业的奏疏的20B21D22C23(1)大军驻扎在桑乾河,适逢曹彬的军队失利,各路军队收兵返回,潘美等回到代州。(2)身上负伤几十处,士兵们几乎战死,杨业还

53、亲手杀了几十上百个敌人。24皇帝看见这些奏章都不问,把这些奏章封好交给杨业。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翻译:杨业因此叹息说:“皇帝待我恩厚,本期望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却被奸臣逼迫,导致朝廷军队大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于是绝食,三天后遇难。“厚”是“遇”的补语,补充说明皇帝对待杨业的态度,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CD;“王师败绩”是“致”的具体内容,做“致”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故选B。2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其中寅排在地支的第一位”错误。排在地支的第一位的是“子”。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结果

54、潘美、王侁等人为了争功”说法错误。由原文“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可知,从寅时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瞭望,以为契丹败走,想要争杨业的功劳,就领兵离开谷口。潘美不能制止,就沿着灰河向西南前进二十里。由此可知,原文“美不能制”说明潘美并没有争功。故选C。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次:驻扎。会:适逢。班师:收兵返回。(2)被:遭受。殆:几乎。犹:还。手:名词做状语,亲手。刃:名词用作动词,杀。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原文“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

55、,封其奏以付业”可知,戍守边境的主将大多忌恨他,有人暗中上书诽谤他,皇帝看见这些奏章都不问,把这些奏章封好交给杨业。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

56、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翻译:杨业,并州太原人。二十岁侍奉刘崇,以骁勇闻名。宋太宗征伐太原,素来听说杨业的名声,曾经悬赏要得到他。不久太原这座孤城难以守住,杨业劝他的主上刘继元投降,以保全生命。刘继元投降后,皇帝派遣宦官召见杨业,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皇帝认为杨业对边防事务熟悉,再次升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适逢契丹入侵雁门,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兵自西路出发,由小路到雁门北口,从南面背后攻击他们,契丹大败。从此,契丹的军队看见杨

57、业的军旗就领兵离开。戍守边境的主将大多忌恨他,有人暗中上书诽谤他,皇帝看见这些奏章都不问,把这些奏章封好交给杨业。雍熙三年,大军北征,任命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任命杨业为他的副职。各军接连攻下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四州,大军驻扎在桑乾河,适逢曹彬的军队失利,各路军队收兵返回,潘美等回到代州不久,下诏迁移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四州的百姓到内地,命令潘美等率领的军队护送他们。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兵更强大,不可与他们交战。派一千强弩手在谷口列阵,用骑兵在半路救援,那么三州的百姓就万无一失了。”护军王侁反对他的主张,说:“您平时号称无敌,如今见到敌人逗留徘徊不与他们交战,难道有其

58、他的意图吗 ”杨业说:“我不是贪生怕死,是因为时机不利,白白地使士兵伤亡而不能建立功业。如今您责备我不愿牺牲,那我就先于各位出战。”于是指着陈家谷口说:“各位在这里安排好步兵和强弩手,分为左右两翼来支援,等我杨业转战到这里,就用步兵夹击救援我,否则,将全军覆没。”潘美就与王侁率领部下在谷口布阵。从寅时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瞭望,以为契丹败走,想要争杨业的功劳,就领兵离开谷口。潘美不能制止,就沿着灰河向西南前进二十里。不久听说杨业失败,立即指挥军队撤退。杨业奋力作战,从中午到傍晚,果然到了陈家谷口。望见没有人,就捶胸大哭,再次率领部下士兵奋力战斗,身上负伤几十处,士兵们几乎战死,杨业还亲手杀

59、了几十上百个敌人。马受重伤不能前进,于是杨业被契丹军捉住。杨业因此叹息说:“皇帝待我恩厚,本期望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却被奸臣逼迫,导致朝廷军队大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于是绝食,三天后遇难。杨业没有读过书,忠烈武勇,足智多谋。练习攻防战术时,与士卒同甘苦。代州北部地区苦于寒冷,人们大多穿皮毛衣,杨业在露天处理军中事务,旁边不生火,侍从几乎要冻僵倒下,而杨业神情愉快,没有寒冷的样子他处理政务简要,统领部下有恩德,所以士兵乐意为他所用。六、(2021安徽省怀宁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60、:“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