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义易混语词辨析》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近义易混语词辨析》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近义易混语词辨析》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近义易混语词辨析》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近义易混语词辨析》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近义易混语词辨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近义易混语词辨析Close to the righteous easy mixed words课程编码6372F003 学分:2 总学时:36说 明【课程简介】本课程以现代汉语词汇为研究对象,主要讲述汉语语素、词和构词法,词义(词义的性质和构成、义素的分析和运用、语义场、语境和词义),词汇的构成,词汇的变化等问题。同时还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介绍一些有关词汇研究的前沿问题,选取介绍词汇研究领域中几个重点及热点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研究,使学生了解现代汉语语义词汇学的研究现状及研究动态,掌握科学实用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提高词语运用与辨析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

2、学习要求学生深入全面地学习研究现代汉语词汇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主要的分析方法。能正确和熟练运用词汇学理论方法分析解释现代汉语的词汇问题,提高对语言的观察力和解释力,能熟练正确地分析汉语的词汇现象。【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词汇学理论和方法观察和解释大量汉语词汇现象。【先修课程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课程。【能力培养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研究,使学生了解现代汉语语义词汇学的研究现状及研究动态,掌握科学实用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提高词语运用与辨析的能力。【学习总量】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24学时,实践124学时。学生自主

3、学习75学时,另行安排。【教学方法与环境要求】本课程注重实证观察与分析,本课在相应的时间将安排以学生为中心的专题讨论, 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室开展教学。【学时分配】序号内 容学 时 安 排小计理论课时实验课时实践课时习题课时1第一章 语义 词义112第二章 概念与语词的关系2133第三章 词义的认知语言学阐释2134第四章 隐喻与造词法3135第五章 汉语构词理据3136第六章 汉语新词新义辨析2137第七章 近义易混语词辨析11718总 计241236【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 材:现代汉语,黄伯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版参考书:【1】隐喻学研究,束定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4、第1版 【2】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商务印书馆出版,1988年第1版 【3】汉语的语词理据,王艾录 司富珍,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版 【4】现代汉语同义词辨析,游智人等编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大纲内容第一章 语义 词义【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语义和词义的定义和分类,能够区分词和固定短语;理解:语义的特征和由来,明确语义三角,阐述义素和义项的区别;掌握:在理解语义和词义分类的基础上,分析词的义项和词的意义分类;运用:综合运用色彩意义分析和义素分析方法分析词义。【内容提要】 第一节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一、语义的界定 二、语义三角 三、语义单位 第二节 词义的分类 一、理性意义 二、色

5、彩意义 三、单义多义 四、同义反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注意古今贯通 二、注意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的结合 三、注意定性和定量结合 四、注意吸收借鉴现代语言学理论【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现代汉语词义研究概况及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现代汉语语义词义的研究方法。【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 查阅相关参考书的相关知识,形成读书笔记上交。第二章 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概念间的子项外延的范围的重合程度来区分的5种关系全同关系、全异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理解:通过概念间的关系介绍理解概念与语词的差别;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全异关系、交叉关系、属种关系解释近

6、义语词现象;运用:综合运用图示概念的逻辑关系进行解词。【内容提要】 第一节 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一、全同关系 二、包含于关系 三、交叉关系 四、真包含关系 五、全异关系第二节 概念与语词的差别 一、概念的内涵与词义 二、单位的不对应第三节 词语解释方法 一、近义-反义 二、举例-归纳 三、比喻-功能 四、语境-分析 五、定义-描写【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词语解释的方法。 教学难点:概念与语词的差别【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 教师出课后练习题,学生上交答案。第三章 词义的认知语言学阐释【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认知语言学中词义的认知功能,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词义的认知功能;理解:

7、语言与认知的的关系,什么是范畴化;掌握:在理解认知的基础上,运用意象图式与认知模式分析具体问题;运用:分析人类的风俗信仰习惯中体现出的认知特点。【内容提要】 第一节 语言是认知活动 一、社会功能 二、文化功能 三、认知功能 四、认知与语言观 五、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人类认知过程剖析与认知规律探讨 一、联想记忆(经济原则多米诺效应) 二、类推力归纳法(范畴化) 三、焦点的选择 第三节 语言突出认知焦点的方法 一、重音 二、修辞(谐音 对比 排比 比喻 拟人 借代 反复 设问 反问 顶针等) 三、急用先说 四、把字句 五、被字句 六、标记法 第四节 基本词汇与非基本词汇分类的认知依据 一

8、、基本词汇的种类分析 二、非基本词汇的内容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认知特点和语言的认知属性,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和分析语言词汇中的认知体现。 教学难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 课后阅读认知语言学相关书籍,形成读书笔记,针对一些论题进行小组讨论。第四章 隐喻与造词法【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现代隐喻理论,举例说明隐喻认知特点、隐喻的经验根据,根据隐喻形成过程并运用隐喻造词法,分析看待汉字造字法;理解:根据词义的相关概念,阐述词义的延伸和词性的转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析复合造词方式;掌握:通过隐喻、符号和造词法等概念的学习,分析造词中的隐喻;运用:综合

9、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分析词语和各种语言表达形式中的隐喻策略和技巧。【内容提要】 第一节 隐喻概说 一、传统认识 二、现代科学认识 第二节 隐喻的资源人的认知经验 一、近取诸身 二、远取诸物 第三节 隐喻与造词 一、造词法研究的内容 二、造词基础 三、造词理据 四、造词方法 五、造词法与构词法的关系 第四节 隐喻与造词 一、命名 二、词义的延伸 三、词性的转换 四、复合造词【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现代汉语造词法;隐喻及其隐喻造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隐喻及其隐喻造词的方法。【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 对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设计与安排作简单描述。第五章 汉语构词理据【教学目的和要求】

10、了解:通过具体用例分析词的结构,举例说明什么是语素以及语素的分类,举例说明词的构词结构类型;理解:固定短语的结构,阐述固定短语的结构与词的构词结构类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在理解的语素和语素分类的基础上,分析词的结构;运用:以具体词语为例,分析词的构词结构类型以及语素的种类。【内容提要】 一、词的结构1语素2语素的分类3词的构词结构类型4外来词结构分析二、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概况三、新时期汉语外来词的特点1内容涉及面广2音译词增多3字母词增多4外来词语素化四、固定短语的结构1成语2歇后语3惯用语【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现代汉语构词法;语素类别;词的结构类型;汉语外来词的特点。 教学难

11、点:现代汉语构词法;语素类别。【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 对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设计与安排作简单描述。第六章 汉语新词新义辨析【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根据汉语新词新义的性质、范围、产生的途径,举例说明新词语的作用;理解:旧词复活现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新词新义产生中的吸收现象;掌握:举例说明新词新义产生的途径以及分析字母词的产生及优缺点;运用:综合使用已掌握的知识,观察当代语文生活的变化,调查并收集新词语,并举例说明网络词语的特点。【内容提要】一、汉语新词语的性质和范围1.性质几种有代表性的定性角度:以词典为据;划时段;从“史”的角度确定视点。2.范围对新词语中的“语”的范围的认识;对原

12、有词语产生新意现象的认识;对旧词复活现象的认识。3.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二、几种新词语1.网络词语2.字母词3.词语修辞三、新词语产生的途径1.新造2.吸收3.转化【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汉语新词新义的性质、范围以及产生途径。 教学难点:汉语新词新义产生的途径。【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 对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设计与安排作简单描述。 近义易混语词辨析【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近义易混语词的类别、特点;理解:近义易混语词的特征和由来,阐述各类近义易混语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掌握辨析方法后,辨认重难点近义易混语词,并进行辨析;运用:综合使用已掌握的知识,正确辨析近义易混语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内容提要】一、近义易混词分类辨析1.动词近义易混词辨析2.形容词近义易混词辨析3.虚词近义易混词辨析二、近义易混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