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万载得胜鼓在仪式中的音乐文化研究.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万载得胜鼓在仪式中的音乐文化研究.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万载得胜鼓在仪式中的音乐文化研究.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万载得胜鼓在仪式中的音乐文化研究.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万载得胜鼓在仪式中的音乐文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音乐学专业论文)万载得胜鼓在仪式中的音乐文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得胜鼓是一种广泛运用于万载民间礼俗仪式中的吹打乐种。本文将选取万 载得胜鼓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民间礼俗仪式中的运用、这一乐种的音乐形态作 系统全面的考察。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万载得胜鼓这一论题的选题动机与研究价值、研究目的 和意义、研究重点与难点及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基本的概述。 第一章对万载得胜鼓乐班进行一个系统的介绍。其中包括乐班生存的地理 环境与文化背景的描述,对乐班的传承脉络及传承方式、乐班的建制管理及其 成员的介绍,对乐班成员及其家庭演出经济状况的记录。 第二章对万载得胜鼓音乐在民间礼俗仪式中的一般性内容和表演过程分 析。以笔者亲历的多次采风为基础,选取了其中最有特色的丧葬仪式、祭祀仪 式以及婚礼,对其仪式过程及乐班在仪式中的表演过程作详细的叙述。 第三章针对万载得胜鼓乐班的演奏乐器、曲牌及其音乐本体形态进行细致、 深入的探究。 结语部分对万载得胜鼓乐班的生存状态进行一个剖析,对本课题之后的研 究空间提出了一系列的设想。 关键诃:万载得胜鼓、仪式过程、音乐形态 a b s t r a c t d e s h e n g g ui sak i n d so fs p e i c a lm u s i ct h a tw i d e l yu s e di nt h ew a n z a i m t i a la n d c u s t o m sc i v i lc e r e m o n y t h i sa r t i c l ew i l ls e l e c tt h e w a n z a id e s h e n g g ua so b j e c to f s t u d yf o rt h e i rr i t u a l sa n dc u s t o m sc i v i lc e r e m o n yi nt h eu s eo ft h i sf o r mo fm u s i c t y p e so fm u s i cf o r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i n s p e c t i o ns y s t e m i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m a i nw a n z a id e s h e n g g us e l e c t i o no ft h et o p i c a n dr e s e a r c ht h ev a l u eo ft h em o t i v e ,p u r p o s e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s t u d y , r e s e a r c h f o c u sa n d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a n dd i 伍c u l ti s s u e $ s u c ha sa no v e r v i e wo ft h eb a s i c t h ef i r s t c h a p t e r o ft h ew i n n i n gm u s i cc l a s s e sw a n z a ias y s t e m a t i c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n c l u d i n gt h es u r v i v a lo fm u s i cc l a s s e sa n d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 sa n d g e o g r a p h i c a ld e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eh e r i t a g eo ft h e m u s i cc l a s s e sa n di n h e r i t a n c ec o n t e x t m e a n st h em a n a g e m e n to fm u s i cc l a s s e sa n di t sm e m b e r sf o r m e d ,t h em e m b e r so f t h em u s i cc l a s s e sa n dt h e i rf a m i l i e st op e r f o r mt h ee c o n o m i c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r e c o r d c h a p t e ri io f t h ew i n n i n gw a n z a ic u s t o md r u mm u s i ci nt h ec i v i lc e r e m o n yi n t h ec o u r s eo ft h eg e n e r a lc o n t e n ta n dp e r f o r m a n c ea n a l y s i s ie x p e r i e n c e dm a n y t i m e si nt h eb a s i so fc o l l e c t i n gf o l ks o n g s ,s e l e c t e do n eo ft h em o s tu n i q u e 如n e r a l c e r e m o n xr e l i g i o u sc e r e m o n ya n d t h ew e d d i n gc e r e m o n ya n dt h e i rm u s i cc l a s s e sa t t h ec e r e m o n yo fp e r f o r m i n gt h ep r o c e s sd e s c r i b e di nd e t a i l c h a p t e ri i if o rw i n n i n gw a n z a im u s i c a li n s t r u m e n t sm u s i cc l a s s e s ,a n dm u s i c q u p a id e t a i l e db o d ys h a p e ,i n d e p t hi n q u i r y w a n z a i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o ft h ew i n n i n gm u s i cc l a s s e sf o rt h es u r v i v a lo fas t a t e a n a l y s i so ft h ei s s u e sr a i s e da f t e ras e r i e so fs p a c e v i s i o n k e y w o r d s :w a n z a id e s h e n g g u ,r u t i a l ,m u s i cf o r m 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鲐痧寺 签字日期:7 年歹月罗7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 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万。噼 签字日期:卅年歹月j 日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日 万载得胜鼓在仪式中的音乐文化研究 一、研究对象 己i言 ji 日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已被列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万载得胜鼓吹打乐班。 而在万载现存的5 0 多个民间得胜鼓吹打乐班中,潭埠得胜鼓乐班的规模最大、 影响力最广、历史传承悠久。并且在乐班编制、表演形式及常用曲目方面都具 有典型性,足以反映万载民间吹打乐班音乐一般概貌与特点。 二、选题动机与研究价值 ( 一) 选题动机: 本课题在国内外专业研究领域尚属空白。万载得胜鼓现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并且正在积极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有着积极而长远的意义。为研究与保护我国民间音乐将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 多次回万载进行了针对性的实地考察与田野工作,跟踪采录民间婚丧仪式五场, 民间祭祀仪式一场,由此,搜集梳理以下与课题有关的材料:1 、摄录乐班常用 曲牌四十余首,采集谱例三十六首。2 、将其独特的民间礼俗文化记录并整理成 文字,记载约万字。这些资料多是一手资料。 ( - - ) 研究价值 目前我国对于万载得胜鼓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虽然万载得胜鼓只是中国民 间器乐中的一个小的分支,但从它身上反映出来的却是中国民间器乐共性的缩 写与个性的特写,对其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笔者立此课题,主要是希望 研究工作可以立足于家乡的本土文化对万载得胜鼓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与研 究,以期不仅归纳出这个音乐事项的本质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将音乐与其生存 背景融合起来作一个全面的研究,并试以此为切入点,遵循民族音乐学的学科 理念,从一个新的视角反映和论证万载吹打乐,以期获得对音乐事项文化认识 与文化的音乐阐释。 硕士学位论文 三、研究方法 ( 一) 本论文将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相关理论对万载得胜鼓乐班进行全面分 析。得胜鼓乐班的生存背景繁复,音乐事项广泛,礼俗深厚,研究中历时性与 共时性并存,必须兼顾历史传统脉络的延伸与多样性民俗文化的共时呈现。因 此本文主要以曹本冶先生的“信仰一仪式行为一仪式中的音声”这研究信仰 体系中的仪式音乐理论定位和角度为主,在此框架内用“近远内外”定 活 这三个基本的两极变量的境域作为方法学方面的思维方法来解析和理解仪 式音乐。另外,笔者也将借鉴其它的一些民族音乐学理论如梅里亚姆( a l a n m e r r i a m ) 的经典范式、赖斯( t i m o t h y r i c e ) 在经典范式基础上提出的“重建 型范式 即s o u n d - - - c o n c e p t i o n - - b e h a v i o r 的立体三角模式。以及我国一些著名 音乐学家的理论著述。 ( 二) 论文将结合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等研究方法对“万载民 间吹打乐得胜鼓进行考察与研究。如采用个案研究、比较研究与实地考察法 相结合的方式对万载文化事业单位及万载现有的得胜鼓演奏乐班进行逐个调 查,并收集、整理与万载得胜鼓相关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访谈的形式与万载音 乐文化研究人员及得胜鼓乐队成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谈话来寻求研究资 料。通过所搜集的资料对得胜鼓的演奏形式,曲式结构及曲牌进行归纳分析, 以进一步地探讨它的历史沿革以及发展演变的过程,研究其产生的环境和对当 地人文生活的影响。本论文坚持音乐本体分析和文化背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以免造成理论的枯燥空洞而背离实践意义。意在反复强调音乐是与社会生活水 乳交融的文化活体观念,具体说就是要求对音乐文化作综合性描述,将文化背 景( c o n t e x t ) 与音乐现象放在同等重要的的位置上思考和分析。 ( 三) 本论文写作将坚持实证主义方法论,所有观点、结论都是在材料、谱 例的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提出,尽量避免由主观臆想而导致背离研究对象真实 情况的结论。 四、研究意义 万载吹打乐班与其所依存的赣西文化背景都存在着诸多共性,因此,通过对 万载得胜鼓乐班音乐现象作麻雀式个案分析,可透视到整个赣西地区以至更广 范围内民间乐班发展的原动力、内在机制和风格特色。同时,赣西地区又是湘 赣交界地带。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赣西地区音乐是江西乃至湖南部分地区 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它,对于了解江西地方民间音乐的发展规 律,充实江西地方文化的内容,发掘并发扬江西地方音乐文化的特色与优势, 2 万载得胜鼓在仪式中的音乐文化研究 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民族器乐发展的历程离不开不同地区民间乐种的 发展,是由诸如万载得胜鼓乐班这样的众多地方乐种所组成。对万载得胜鼓进 行区域性研究,将有利于我国各地吹打乐队的发展与现关的微观认识与宏观把 握,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乐种研究体系。 五、研究重点分析 ( 一) 探析万载得胜鼓音乐的材料构成及来源,研究其形态风格及地方特色, 以加深认识和了解得胜鼓音乐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力。 ( - - ) 对于万载大型吹打乐得胜鼓的曲牌的分析与研究。万载得胜鼓的常用 曲牌五十多首。多为单曲,也有若干联缀体的套曲。对于这些曲牌渊源的考究、 曲牌的特色旋律音调与当地民歌,灯彩等其它民间音乐或艺术形式的关联以及 得胜鼓乐队演奏的曲牌与周边地区诸如萍乡等地的民间吹打乐曲牌之间是否存 在内在的联系等问题的研究尚属空白。 ( 三) 在文化方面,将以实地考察为基础,重点分析当地信仰体系及其仪式 传统、分析其依赖于师徒相授为发展途径的仪式传统、把仪式中的“音声 作 为其仪式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对“音声 及其运用场合的全面理解。 ( 四) 探索万载得胜鼓音乐与诸生态环境因素真实具体的关联性,正确评估 得胜鼓音乐在社会文化中的真实地位和价值,引导其不断向前健康发展,更好 地继承和弘扬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六、研究难点分析 ( 一) 是从文章的整体架构来说,对万载得胜鼓的分析如何做到音乐文化与 音乐本体并重。对于音乐本体的分析,本来就是音乐学习者的专长,但是在历 经了侧重于对音乐本体分析到侧重于对音乐整体文化的分析再到音乐整体文化 与音乐本体并重的过程之后,对于音乐本体分析的回归,应该将音乐本体的分 析放置于历史演绎的过程中,放置于地方整体文化环境中进行探讨。需要透过 音乐本体的分析来反观音乐整体文化,从而对于音乐的整体文化达到更深层次 的理解。 ( - - ) 对于万载得胜鼓乐班及其音乐对当地民俗的独特影响研究,在这方面 研究有一定的难度。万载得胜鼓作为一种仪式音乐,在形式上与风格上是与特 定仪式的环境、情绪、目的相吻合的。它形成于万载这个独特的地方区域,受 万载这个地区的文化传统的影响,( 形成了其独特的音乐风格) ,并且依存、归 属与受制于这个特定的文化传统。但相关文字记录与仪式实景资料缺乏都有待 于进一步加强田野作业与文字资料的考证。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万载得胜鼓乐班及其社会文化背景概述 一、万载得胜鼓乐班生存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 ( 一) 研究地点之地理概述 万载县位于江西省西部偏北,宜春市西部,其西部与湖南接壤,与上高、 宜春、铜鼓、宜丰、浏阳诸县毗邻,为湘赣两省交通要冲。东西长6 l 公里,南 北宽5 2 公里,总面积约1 7 1 8 平方公里。万载辖9 乡、7 镇、1 个街道办事处。, 有汉、壮、满、侗、瑶、白、回、苗、蒙9 个民族,总人口4 8 万。万载属于亚 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霜期短。县境地 势,南部和西北部高,东部偏低,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山地面积约占全县 三分之境内海拔8 0 0 米以上的山峰3 6 座,大小河流被称为“三江两河十八水”, 属低山丘陵地区。全县耕地面积23 7 万公顷,森林面积1 1 万公顷,森林覆盖 率为6 31 。地下矿产资源甚多已探明的有煤炭、石灰石、瓷土、花岗岩、 石英砂、金矿、铜矿、铁矿、钨矿、方铝矿等。1 引自1 9 8 7 版万载县女) 爹 参黉籀 一 万载得胜鼓在仪式中的音乐文化研究 图1 1 万载县地图2 本文选取万载县县潭埠镇潭埠村的得胜鼓吹打乐班进行考察与研究。潭埠 镇位于县境西南,距县志3 4 公里,属半丘陵地,总面积9 6 8 9 平方公里。辖潭 埠街居委会,潭埠、新开、排江、茵果、圾源、芳林、天杨、池溪、濠田、新 田、陂田、昌集、山塘等1 3 个村委会。2 9 9 个村民小组,2 个居民小组,6 2 9 6 户, 3 1 6 4 8 人。乡政府驻地潭埠街。潭埠镇是一个中国传统型结构的农村,以农林 业为主,辅以夏布、花爆当地传统手工业。3 ( 二) 得胜鼓乐班所地之文化背景 l 、万载县历史文化概述 万载历史悠久,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民间礼俗丰厚的南方小城,据境内出 土的大批商、周文物考证,距今约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在此繁衍、劳 作。古时曾先后为吴、越、楚之属地。孙吴黄武年间( 2 2 2 2 2 9 年) 开始单独设县, 名阳乐。杨吴顺义元年( 9 2 1 年) 置万载县,始用“万载 县名。宋徽宗时, 更名建成,宋高宗绍兴元年( 1 1 3 1 年) 复名万载,至今末变。万载物产丰饶: 盛产粮食、木竹、茶油、茶叶颇为有名;花爆、表芯纸、夏布三大特产和百合、 三黄鸡、辣椒三大名产驰名中外。悠久古老的万载民俗文化,受社会生产力、 物质文化水平和地域的影响,显示出与其它地区的同异性。如民间传承悠久的 仪式舞蹈“跳魈”;民间广泛运用的吹打乐得胜鼓;灯彩中的花灯、鹊鹿蜂猴、 笑菩萨戏狮子、春牛灯;地方戏曲“万载花灯戏:也有像玩游堂、评话与春锣 等曲艺在民间流传。其民间音乐文化丰富多彩。这些都显示出浓郁地方风格与 特色。 2 、本地文化与客家文化的融合 笔者自小在万载长大,所以想把自己家乡富有特色的民间音乐作一个搜集与 梳理。在采风与乐班成员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得胜鼓乐班成员对我虽然讲 的是本地话,但是他们之间内部交流却是用客家话。对于这一点,笔者是相当 意外的。没想到在自己家乡采风竟然遇到语言上的障碍。笔者误以为得胜鼓乐 班成员都是客家人,问清楚后才知道在万载乡间都是本地话和客家话通用的, 大多数潭埠人都会讲本地话和客家话。 在万载县人口史上,有过土籍客籍之分。客家先民原聚居于中原黄河流域, 由于战乱等原因,东晋开始,中原人口多次南迁,散居于福建、广东、江西等 大片地区,唐中叶以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的开发,从赣中北或其他地域迁入 赣中南、赣西南的汉移民,因血缘混化、文化融合,形成了闽粤赣三地各族姓 居民之间血缘上千丝万缕的联系。历数百年,至宋末元代,三省交界地逐渐形 2 图片来自于h t t p :# w w w m a p t o w n e n c h i n a m a p m j a 4 n t m h o t e l i n d e x h t m l 3 引自1 9 8 7 版万载县志 5 硕士学位论文 成了一个新民系客家。受闽粤赣交界地居民多有迁入西南诸省的影响,已 迁入赣南或由赣南转徙万载的闽粤移民客家,有曾、彭、张、徐、黄、叶、刘、 韩等2 0 余个姓氏,共有4 8 4 个村,各社场均有分布。从南部岭东经白良到东北 罗城一线,包括县城在内的东南一隅相对较少,大都在3 至8 个村,仅南部高 城有3 8 个村。其他社场大部分密集,如北部高村5 9 个村,中部茭湖5 9 个村, 西南潭埠4 6 个村、西部仙源4 7 个村、白水4 6 个村。占全社自然村比例的1 2 至1 5 的除上述各地外,还有万载西北部的西坑和官元山等地。明朝嘉靖三年 ( 1 5 2 4 年) 后,闽、粤部分无业游民相继流寓于江西东南部、南部、西部、西 北部以及湖南东部及边缘山区,结棚而处,凿山种麻,春来冬归:史称“棚民”。 ( 对夏布生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初时人数不多,后增至十万。为免于 春集科归跋涉之劳,宜春万载棚民逐渐挈妻小定居。从民清交替时期至民国后 期的2 0 0 多年间,万载客家已繁衍日盛。他们纷纷聚族而居,均立祠堂以尊祖 报本。万载棚民与赣地其它客家人一样,虽本质上仍属流民,然已不同于此前 时代的流民,他们虽然仍属小农,但封建宗法意识已见削弱,反封建意识较强, 举行了持续不断的棚民起义,并与佃农一道要求减租及抗租,作出了争取永佃 权的斗争。清顺治年f 爵,明末遗将据守闽粤沿海一隅,反复争内地。时赣湘边 缘山地,人烟寥绝,自需移民垦植,万载岭多山广,迁入甚多。清朝中叶,朝 廷因学额进取分配不公,常起争端,造成“土客”分歧,发展至不准“客民 迁入城内,互不缔结婚姻等。康熙年间,“占美田宅,与土著争富 ( 袁州府 志) 。万载为规避客家与土著争富,开始驱逐棚民,禁止给“棚民 立户籍图册, 致使万载不少客家人被迫到邻县避难。明清时,万载转村4 7 7 个,其中迁入袁 郡慈化、丰顶山、金瑞三社有1 4 1 个,转迁宜丰8 9 个,转迁高安、分宜等地若 干。他们暂居或定居一段时间后,全家或部分族人再迁西南诸省。据民国1 0 年 ( 1 9 2 1 年) 本昭萍萧氏族谱记载,清初,后裔有彰公避康熙兵燹,从于都 迁万载获富,耕读数载,再迁萍北洲田口与田头等地,雍正年间入籍萍邑安平 里二图二甲。由此可见万载有客家聚散中转地的地位。从各姓氏族谱中支系迁 徙的移民客家可以看出,迁徙原因相近,规模大,历时长,多非一次性定居, 呈现跳跃式的迁徙态势。直至雍正2 年( 1 7 2 4 年) ,万载才将这些迁来的棚民 入籍造册,并设客都、客图、客保区别之。雍正三年( 1 7 2 5 年) ,朝廷首次准 许万载入籍棚民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清朝中叶,因朝廷学额取进分配不公,土 著与客家之间常起争端,互相抵触,造成分歧,并发展至不准“客民一迁居城 内,“土客 互不缔结婚姻等。延至民国时期,万载“土客”分歧阴影尚存。延 至民国时期,本县“土客”分歧阴影尚存。为化除“土客界限,土地革命时, 县苏维埃政府颁布的政纲中,明确规定必须“彻底打破土客界限 ,1 9 3 6 年,是县政府又明令打破城居,互通婚姻,共修县志,合办教育。新中国成立 6 万载得胜鼓在仪式中的音乐文化研究 后,党和政府通过多方向的工作,已消除“土客 分歧。 4 笔者在采风过程中与一般村民接触,问及土客居民的问题,大多数村民 都表示,改革开放都这么多年了,随着时代变更、社会的融合,本地与客家的 差异已无已。生活习惯、通婚与否都不会太过讲究。 3 、在当地根深蒂固的传统宗族文化核心观念 中国的宗族制度肇始于先秦殷周。5 万载县共有1 0 8 个姓氏,建有宗族祠堂 5 0 余栋,有宗族理事会或相关类似的民间组织3 0 多个。长期以来,万载的宗 族势力活动主要集中在株潭、黄茅、潭埠三个乡镇。在笔者采访过程中发现, 万载宗族一般都有三部分构成,第一个为整个宗族的指导性和规定的族训族约, 第二个是由约正长史赞司保组成的执行机构,第三个为议事办公场所,祠堂同 时还是家族会议议事的场所,宗族中的大事都在这里召集家族成员讨论解决, 即便简陋的祠堂也都设立了专业的议事场所。祠堂也是实施家法、惩戒有过失 的族人的地方,在宗族内部调解内部纠纷。万载礼俗活动中宗族色彩浓厚,如 常见的婚丧嫁娶、祭祀祈镶等,都与宗族密不可分。很多仪式甚至都是由族里 帮衬着才能完成。宗族亦称“家族”、。族”。指父系单系亲属集团,即以一成 年男姓为中心( 称“宗子”或“族长”) ,按照父子相承的继嗣原则上溯下延, 这是宗族的主线。主线旁有若干支线,支线排列的次序根据与主线之间的 血缘关系的远近而决定。族内有家,因此族又是家庭的联合体。家之父受 制于族之宗子,即所谓“父,至尊也”,“大宗,尊之统也”。宗族是一单系结 构,其世系是按男姓而非由男女两姓共同排列的。宗族中的所有女姓都是 男性的附庸,所谓“妇女有三从之义,无专门之道”。当代学者将宗族定义 如下:“依据传统的宗法制度,所谓宗族就是由同宗和同族两部 分亲属构成的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人群共同体。始祖以下的后裔 称同宗高祖以下的后裔称同族,合称宗族。6 宗族是中国民间传 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权力形态,是中国基层社会中重建伦理首先秩序的重 要手段。也是万载当地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万载“得胜鼓”概念界定及其乐班概述 ( 一) 对“得胜鼓 的概念的界定 1 、大型民间吹打乐套曲曲牌得胜鼓 得胜鼓是一支广泛流传于万载地方、极富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的大 型民间吹打乐曲牌,属多牌衍体型套曲结构。整个乐曲主要来源于民间灯彩与 4 引自徐小明万载客家迁居始未 5 徐杨杰:中国家族制度史p 1 6 5 1 6 6 6 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p 3 6 7 硕士学位论文 民间锣鼓,即从“花灯、龙灯、狮灯、战鼓、十样锦、三百鼓”等锣鼓经中提炼 出来的。这支曲牌曾是作为万载民间灯彩( 俗称古装戏) 得胜鼓的伴奏曲牌, 但随着时间的消逝,古装戏得胜鼓已经消亡了,但是这支伴奏曲牌却得以 完整地保存下来,流传至今。从其内部的曲牌构成来看,整个得胜鼓曲牌 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题材。得胜鼓故事原取材于唐朝7 7 5 年间安禄山同部 将史思明在范阳( 今北京西南) 发动叛乱,安禄山在洛阳登上皇帝宝座不久, 攻打潼关与唐将哥舒翰交战,哥舒翰兵败,唐明皇李隆基出逃四川的故事。乐 曲采用吹打乐来表现两军交战、获胜的场面。描述了唐朝将士出征、交战、凯 旋、庆功等故事情节。全曲由“请战 “四将 “皇帝登台”“二将游兵”“下 战 “进城 登台退位”“大小圆台”这九段富有戏剧性情节的段落组成,每一 段落用不同的小曲牌来表现这一特定场景。 2 、民间吹打乐班潭埠得胜鼓乐班 民间吹打乐在万载有着深厚的基础和渊源。在江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的音乐专项中,收录了由万载潭埠镇得胜鼓乐班所吹奏的多牌衍体型套曲结构 的器乐曲牌得胜鼓。在其申报材料之中,对于万载民间的吹打乐队统称为得 胜鼓乐队。在去年出版的万载县文化志中也将万载民间吹打乐队称为得胜鼓乐 队。但是在笔者对于康熙、同治、民国以及1 9 8 7 版的县治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 理的过程中,除八七版的县志,剩余的县志对民间音乐只在民间风俗这一项中 有只言片语的记载。而八七版的县志中,也只是记载了一些八四年由文化局搜 集整理的一些民间曲牌,并没有把万载吹打乐班称为得胜鼓乐班。在对得胜鼓 乐班班主张包炎师傅的采访中,谈及此事,他只是很模糊地说得胜鼓这个名字 以前就有。因此笔者推断,得胜鼓作为一个乐班的名字可能是近十年才开始使 用。其名称来由根据是来源于得胜鼓这支曲牌。现在万载全县只有潭埠的 得胜鼓乐班能完整地演奏得胜鼓这支曲牌,潭埠得胜鼓乐班也因这支曲牌 而闻名遐耳。 ( 二) 得胜鼓乐班的源流与传承脉络 在万载地方,吹打乐是民间礼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凡是逢年过节、婚 丧嫁娶、赛会祈禳、祭奠祖先、欢庆丰收、生日祝寿、新屋落成等重要仪式, 都会雇请民间吹打乐班参与其中。正是由于当下农村传统音乐与民间礼俗以及 宗族文化传统的这种依附与共生的现象,使得万载潭埠的得胜鼓吹打乐班在传 承过程中对其乐队编制、演奏曲牌保存的相对较完整。 1 、潭埠得胜鼓乐班的源流 对于万载民间吹打乐的起源,目前并无可靠的史料记载,但是据康熙二十 二年( 1 6 8 3 年) 的县志记载,在风俗志的送棺仪式这一段落的记载中,提及“金 乐鼓吹声震雷鸣”。在同治十年( 1 8 7 1 年) 的县志记载中,在风俗志的“冠婚” 万载得胜鼓在仪式中的音乐文化研究 “丧礼祭礼”“祀禳”“赛会”等仪式的记载中都对吹打乐的运用有所提及。 可见最晚在清代,民间吹打乐已广泛流传于万载并且在民间礼俗仪式中起到了 不可或缺的作用。 据万载潭埠镇得胜鼓乐班现任班主张包炎师傅介绍,其爷爷张端牙是跟一 个为躲避抓壮丁而从万载县城逃避到潭埠镇的师傅学习的吹打技艺。由此可以 推断出潭埠镇得胜鼓乐班音乐是从万载县城中流传过来,至于县城得胜鼓音乐 的源流,我们现在己无从考究。但时过境迁,几十年后,随着城镇化的进程, 当万载县城吹打乐的声音逐渐从人们的耳旁消失之时,潭埠镇的得胜鼓乐班却 可以以高超的技术技巧完整地演奏整个得胜鼓曲牌。 2 、潭埠得胜鼓乐班的传承方式及其传承脉络 “口传心授 音乐语法的本质,是中国传统汉族民间音乐和各少数民族音 乐的共同属性。跟中国其他大多数地区的民间音乐样,潭埠得胜鼓乐班的演 奏艺人们也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着该乐种。乐班里无人识谱,全凭师傅手 把手按指法教。据班主张包炎师傅介绍,在他小的时候,曾听过其伯父张芳翼 曾经念诵工尺谱,但随着其伯父前年去世,工尺谱现已失传。万载潭埠得胜鼓 乐班的传承主体是具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以家族传承为主体,以师徒相授为 辅。其乐班的全部成员均为男性。从得胜鼓成员的学艺过程来看,学艺的顺序 是先打双芯、小镲、云锣,再是学打云鼓、花鼓、梆子,在清楚打击乐的板眼 后,最后学习吹唢呐。 据潭埠得胜鼓乐班班主张包炎讲述:潭埠得胜鼓乐班至今已传承了四代, 在当地已颇具盛名。其爷爷张端牙师傅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掌握了大量的曲 牌,吹奏技术在当地也是数一数二的。之后便将技艺传与其两个儿子张芳华与 张芳翼。而现在得胜鼓乐班的班主张包炎、张包如两兄弟则是张芳华的儿子。 潭埠得胜鼓乐班班主历代传承如下: 姓名生卒年特长师承关系 张端牙 1 8 9 0 年不详唢呐锣鼓 张芳华1 9 2 2 年不详唢呐张端牙之子 张芳翼1 9 1 0 年- - 2 0 0 6 年唢呐 张端牙之子 张包炎1 9 5 4 年一唢呐锣鼓张芳华之子 张成根1 9 5 8 年一唢呐锣鼓张芳翼之孙 表1 1 ( 三) 得胜鼓乐班传承方式与乐班编制的原生性 潭埠得胜鼓乐班相对完整地保存了其原有的曲牌、保持了其原生性的乐队 编制,在师徒相授的过程之中,师傅对于徒弟的要求是相当苛刻的。细致到锣 鼓经的板眼,唢呐吹奏时指法的变换,吹奏的方法与气喉气息的控制。笔者在 9 硕士学位论文 采风前搜集了大量前人搜集整理的万载民问器乐曲牌,也找寻了一定数量的音 响资料。特别是对根据张芳翼师傅的吹奏而整理的得胜鼓梅花三弄大 开f - j ) ) 万年荒等曲牌在采风前就已经仔细地分析过。可是在采风过程中却发 现:二十多年过去了,吹奏的主要曲牌曲调几乎没有变化。得胜鼓乐班吹奏的 曲牌多以完整传统的器乐曲牌为主,偶尔一时兴起会吹奏一两首流行小曲,但 张师傅讲:流行音乐的节拍感受与吹打乐的不同,不好压板。 在当地办白喜事时都会请电声乐队来烘托气氛,可潭埠本地并没有电声乐 队。当地办白喜事所请的电声乐队都多是邻村镇的。在笔者和电声乐队一位小 号吹奏手聊天时,发现他竟然也是唢呐吹奏者,只是现在行情不好,也同时搞 搞电声乐队小号吹奏的“兼职”,挣些外快。在采风过程间隙时,不难发现,在 潭埠地方,民众对于传统吹打乐的接受喜爱程度非常之高。在当地农贸市场旁 的音像店中,播放的并不是流行金曲或热门电影,而是传统的民间吹打乐和戏 曲音乐,围观的人却非常之多,当地民众对这些音乐抱有深厚的兴趣。笔者在 空闲时分拿着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音乐工作者整理出版的民间器乐曲牌在电 声乐队的电子琴上弹奏时,办白喜事人家族里的一些管事竟然也跟着哼唱,并 且如数家珍地指出曲牌的名称。正是由于万载地方的地理位置与其文化环境背 景都相对较为封闭性,加之其与中国农村传统宗族制度的关联,使得万载潭埠 镇得胜鼓乐班在其传承方式与乐班编制方面都完整地保持着其原生性。 ( 四) 乐班建制管理与乐班成员 1 、乐班建制管理形式 万载民间得胜鼓乐班采取的是适应农村市场需要松散自由式的管理。其乐 班并无固定的成员。它主要是以一两个吹奏能手( 班主) 为核心,随着市场的需 求进行人员的安排与组合。它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临时集中组合成乐队。人员 随着场面需求大小增加而增加、减少而减少。这样符合农村追求低成本高效益、 以及具有技艺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如电视台采访需要演奏得胜鼓这支曲 牌时,需要十人到场,这时班主张包炎师傅便会召集镇里部分的民间音乐吹打 乐手穿好配套行头集中起来进行演奏。而像一般的民间的红喜事则固定为两吹 两打。红白喜事,场面根据大小需要四至六人进行演奏。即使在一场红事或白 事中的人员也并不是固定的,具有人员流动性大、易于安排的特点。并且乐队 中的人多是多面手,不仅可以吹奏唢呐笛子等乐器,对打击乐也十分精通。但 是在一场仪式中,其上下手唢呐的人员一般是固定的。在笔者观察的这两场白 喜事中,乐队成员不仅需要完成乐队本身在仪式中的演奏,如迎宾接客等任务。 在白喜事中,还要配合当地的道士在举行仪式过程中的吹奏。 2 、潭埠得胜鼓乐班的部分主奏成员 ( 1 ) 得胜鼓乐班的成员构成 l o 万载得胜鼓在仪式中的音乐文化研究 由于潭埠得胜鼓乐队采取的是适应农村需要的的松散自由式的管理模式, 形成了其成员不固定的特征。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管理形式,使得潭埠地方上 的大部分吹打乐手形成了以班主张包炎师傅为核心,由其安排、分配与调度场 面的组织方式。这样对于农村红喜事旺季来讲,就不会产生由场面太多而赶不 赢场的局面。在笔者采风过程中,听完一场张包炎师傅吹奏的结婚喜事后,回 去的路上,听见另一个乐班在吹奏得胜鼓这支曲牌,跑去一看,才发现原 来是由其弟弟张包如师傅为首带领另一乐班在为镇上一老太太祝寿辰而吹奏。 潭埠镇得胜鼓乐班演奏得胜鼓这支曲牌时的主要参与演奏成员:( 非固定) 姓名 性别出生年月身份文化程度演出分工 张包炎男1 9 5 41l 班主农民初中唢呐( 高) 张包如 男 1 9 6 032 8 农民初中唢呐( 低) 张德伟男 1 9 8 748 农民小学司鼓 刘根牙男 1 9 8 412 4 农民高中唢呐( 高) 彭开庭男 1 9 6 582 0农民 初中司鼓 彭开民男农民初中唢呐( 低) 张成根男 1 9 6 529 农民初中唢呐 刘新民男 1 9 6 882 3 农民初中司鼓 张明根男1 9 7 451 4 农民高中唢呐 张胜平男 1 9 6 892 0 农民初中司鼓 谢应海男1 9 6 912 5农民 初中司鼓 表1 - 2 ( 2 ) 班主张包炎师傅 在潭埠镇潭埠村,以张包炎师傅为班主的得胜鼓乐班是最具盛名的。张包 炎师傅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打击乐,对得胜鼓音乐耳濡目染,2 0 岁开始学习唢呐 吹奏技术。以其吹奏唢呐声音明朗、字眼“清白”、气息悠长而出名。作为乐班 的领导核心,其具有“允事 的资格。并且负责接受、分配酬金、酬物的原则。 ( 五) 得胜鼓乐班活动状况与经济概况 1 、得胜鼓乐班的活动状况 万载潭埠得胜鼓乐班与本地区其他地方乐班的旺淡季大致相同,农历二三 四五六七月为淡季,八九十十一十二一月为旺季,据班主张包炎师傅讲,在淡 季中,基本上只有白喜事做,并且一月能做上四场就算是很不错了,问及分淡 旺季的原因,张师傅谈了三点,一是下半年多是农闲季节,地里的事没那么忙。 其二是乡下的食品保鲜措施不是很好,所以请客吃饭若在夏季很多饭菜容易变 质,而在冬天则要好得多。其三是很多老人本来身体就不好,加上冬天阳气不 足,很难熬过冬天。因此冬季红白喜事都会更多。另外,随着现在外出打工的 硕士学位论文 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回乡结婚的时间多选择在过年长假之间。一是吉利日子 多,二是有充裕的时间准备婚事,由于中国人对传统“家”的概念的寻求,在 过年期间,外出务工的人大都回来,参席的宾客也会较多,热闹一些。 潭埠得胜鼓乐班在下半年尤其是春节前后的演出档期都排得满满的,这归 功于得胜鼓乐班的演奏技艺高超,并且信誉口碑极好,正是由于这两点原因, 方圆十里的乡亲都愿意雇请他们。 2 、得胜鼓乐班演出的经济收入 得胜鼓的乐班成员都并不是职业艺人,多是当地的农民,平日里抽空将做 法事当成“挣外块 的机会。得胜鼓乐班的师傅去东家帮忙一般是白喜事为三 天,红喜事为两天。一般一场法事每人平均收入为三百元。东家把红包给班主 后,再由班主分发给班里的成员。一般都是按乐班成员的辈分高低,兼顾技艺 水平,按等级分配。 1 2 万载得胜鼓在仪式中的音乐文化研究 第二章民间礼俗仪式中万载得胜鼓音乐的一般性内容和 表演过程分析 民间信仰与民间习俗是密不可分的整体,随着社会的进程这一体现人类 思维本质的行为与符号表述,在经历了现代与传统的遭遇和碰撞以及不断持 续的危机和复兴过程后,依然传承并保留下来,其中像宗族祭祀、人生礼仪 等构成了当今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组成了城乡社会中丰富多彩的 生活图景。关注其中的民间仪式及其音乐,尤其是重新审视民间礼仪生活以 及伴随其中的音乐形式在现代复杂社会中的实际存在方式和运用,走向田野 去真切地观察和细心地体验民众如何创造传承了他们的文化,揭示其当今的 文化意义,显得极为重要。 一、万载得胜鼓与农村传统土葬仪式 ( 一) 万载传统丧葬习俗概观 1 、同治十年( 1 8 7 1 年) 的县志载有: 丧礼。始没,慎衣衾,择吉而敛,擗踊哭泣,日夜守柩旁,三时上食,金 鼓罗拜。将葬,讣亲友,开堂设奠,主人裂白布酬宾,酒席尚丰腆,亦不俭其 亲之意也。士夫家少延僧道,余则竟尚斋醮,声容既类歌舞,忏悔亦涉诬亲, 积习成风,曾莫之怪,至旧志称“惑溺风水,久停不葬”近则奠毕引发,随时 安厝,有异前所云者。 2 、民国时期( 1 9 4 0 年) 的县志载有: 民国时期,万载城乡的丧礼繁琐人将死时,其子孙及直系亲属须守于床 前,听取临终遗嘱,日“送终”。人死即为死者洗抹身躯,穿衣戴帽( 一般五个 领,三个头) ,日“装死”。把尸体抬入厅堂,日“出堂一铺设横床,设立灵堂 ( 年过花甲者前三天灵堂披红,后改素) ,子,女,媳、长孙等披麻戴孝,手执 “雪棒”,亲朋族友前来吊唁,日“作吊”、“烧香”。入棺,日。小殓”。把棺木 抬出屋外,日“出殡”,送棺木上山日“还山”,棺木入土日“落厝”。一般三日 内出殡还山,不须择日期。如子孙多且富有,应请卜卦师先择日期,日“开书”。 墓地须请勘舆师用罗盘择定风水。人死,一般人家请道士起符、戒灯,救苦、 硕士学位论文 超度亡灵。富户豪门建醮半天至七天不等,或请僧尼念经,烧纸化簧。出殡前 一般开堂设宴,行三献礼,而祭之。人死后,每隔七天,要给死者焚香、烧纸、 供饭,直到七个七为止。逢一、三、五、七须请道士做道场,称“迎七”。人死 后第一个春节,后人须置纸扎灵屋,灵屋前摆设纸扎“八仙”( 或盆花) 与“看 碗”( 多用猪肚子做兔子,腊鸡做钓鱼老人,以及肘肉) ,亲朋前来拜年( 或携 香、烛) 称“拜大年”( 行跪拜礼) 。 ( 二) 现今的土葬仪式同一物质空间的多重音乐呈现 万载丧葬仪式从时间上分为日半醮、二日半、三日半。在民间,一场丧葬 仪式都会同时雇请三个民间班社:一为唢呐吹打乐班,其二为道士乐班( 照当 地土话分为道教道士与佛教道士两种) ,其三为西洋或中西乐队。三个民间班在 仪式中各司其职。 在一场仪式中表现出多种宗教及文化形式的融合。万载丧葬仪式分按礼俗 为祭与悼两个部分,祭礼指的是亲朋好友对死者的祭奠仪式,用祭品向死者致 祭。祭礼由家庭成员主持。做祭时的音乐部分,则是由得胜鼓乐班负责,在祭 礼的不同环节,吹奏不同的音乐来表现。 做悼在当地指的是为死者的亡灵做超度的仪式,在当地,做悼分为先天教 ( 道教) 与佛教两种形式。主持这些仪式的是万载当地的道士乐班,本地人称 其为道教道士与佛教道士( 笔者曾针对佛教道士这一名词的说话查询过很多资 料,都未曾听说过有佛教道士这一说法,这应该是当地独特的客家文化与土文 化的结合的产物) 。这些道士是进行阴阳醮事活动的人,都是当地农民,每个道 士乐班的成员都是基本固定的,道士乐班内部也有着明确细致的分工。但佛教 仪式与道教仪式的内容完全不同。佛教仪式分为:慈悲、会放、超度、筵开、 恭迎、圣驾、不二、法门、云封、宝殿、月照、禅林、请祖、召亡、追念、宗 女、开咽、普门、插放、路烛、沿途、光明、纳库、填曹、法事、一中这些仪 式过程。道教( 先天教) 仪式分为:放师、告臼、荡秽、发奏、迎真、接驾、 开启、卫坛、竖幡、张榜、放烛、流灯、召亡、沐浴( 以上为日半醮之仪式) 、 宿放、早朝、诵经礼忏、十王过案、劈破血湖、元晨受生、签凭画字、朗赞药 师、祭赏车夫焚箍财、章醮一中这些过程。在丧葬仪式中,佛教道士乐班成员 分为做法事的与负责吹打的两部分。而道教道士则是自备打击乐器如京锣、小 锣等,仪式中乐曲的吹奏一般都是由得胜鼓乐班成员负责。因此一般在佛教道 士参与的丧仪中,得胜鼓乐班一般有四人参与,而在道士乐班负责的丧仪中, 乐班则会增至五至六人。 中西乐队也是当地现今丧葬仪式中必不可缺的一个部分。中西乐队成员一 般为四至五人,其中三名男性,一至二名女性。女性在西洋乐队中多充当歌手 的角色,一个西洋本队的受欢迎程度与否,与歌手的演唱水平的好坏有着密不 1 4 万载得胜鼓在仪式中的音乐文化研究 可分的联系。中西乐队的规模主要是依据其乐队的乐器配置来看的。一般而言, 地方上的西洋乐队主要乐器有长号、小号、电子琴、架子鼓,小军鼓等。一些规 模较大的乐队不仅有上述乐器,还兼备有萨克斯、电子鼓、二胡、噗呐、京胡、 锣、钹等乐器。规模较大的乐队不仅可咀演唱流行歌曲,还可以根据末家的要 求演唱戏曲t 或是完整的哭丧凭吊。 同一场丧葬仪式除了会出现阻上三个乐班外,很多办白喜事的人家自身会 备一个公放音箱,里面播放着一些哭丧的曲调或是殡仪馆的丧葬音乐,据东家 介绍碟片就是肌镇上买回来的,用来烘托气氛。 在一场丧葬仪式中,这四种不同的音乐声此起彼伏。根据各自不同的仪式 过程,表达着不同的音乐意义。几个乐班成员在空闲时也经常会坐在一起聊天, 切磋技艺,亦或拿各自独具特色的乐器出来比较展示。 ( 三) 万载民间传统土葬仪式中的音乐对潭埠得胜鼓吹打乐班的的田野调童 采录时间:2 0 0 7 年1 1 月2 2 日_ 2 0 0 7 年1 1 月2 4 日 采录地点:潭埠镇山塘村高古岭黄家活动内容:丧葬仪式 乐班名称:潭埠得胜鼓乐班 得胜鼓班成员:张包炎( 班主) 、张包如、彭开民、刘根牙、张德伟、张胜平 采录者:万双午 图2 - 1 参与此次仪式的乐班成员 月载民自j 乡风浓郁、乡民朴实,虽然笔者之前并不认识得胜鼓乐班的成员, 也不认识当地的人,但是第一次见面通过自我介绍并把证件给张包炎师傅看后, 他很快接纳了我并把我介绍给全体乐班认识。在提出要求后,他也很爽快地将 笔者带到东家,并介绍给东家人认识。使笔者能有幸对整个丧葬仪式进行更好 的观察。 东家的房屋属于典型的万载民居,红砖青瓦,坐北朝南。座落于湘赣公路 旁边。以主屋为轴,旁边坐落着其他的几户民居。东家的房屋建成于1 9 9 4 年, 是由全族人募捐建成。东家屋前几十平米的院子里摆放了十张圆桌,以备宴席。 其主屋由厅堂和厢房组成厅堂又吼天井为界分为上堂和下堂。其结构如下: 硕士学位论文 图2 - 2 上堂摆放的是祖先牌位及道士作法的香案。道士香案上摆放了玉皇大帝的 牌位,点有蜡烛并贡有水果。在上堂的四周墙壁上,挂满了由道士乐班带来的 神像画,有玉皇大帝、张天师、八仙、二郎神等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