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娱乐化的论文_第1页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论文_第2页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论文_第3页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论文_第4页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论文 放眼今天的中国媒体,伴随着都市报的兴盛繁荣和以湖南卫视晚间新闻 为代表的一批新闻栏目的产生,新闻娱乐化现象已初露端倪。 所谓新闻娱乐化,不同于单纯的娱乐新闻。前者是新闻业自身的走向,通 过不同视角、不同表现手法给受众带来崭新的审美体验,而后者是作为新闻在 题材上的一个内部分类而存在的,与其相对应的是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等等。 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闻的娱乐化走向也包含着娱乐新闻的变革。那么 新闻为什么要娱乐化 首先,新闻娱乐化的产生有其理论根源。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 有四大功能,即监测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和调节身心。以往对新闻的认 识更多的是与监测环境和协调关系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在我国的表现是强调新 闻的舆论监督作用,新闻媒体以党和人民的喉舌自居。调节身心也即娱乐休闲 功能被认为是文艺的领地。然而事实上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告诉我们,任何一种 信息内容在发挥一种主功能的同时有可能附带发挥几种次要功能。也就是说新 闻的几种功能是不冲突的,甚至是水乳交融的。 举例而言,有一幅取名为流动的生命线的获奖新闻照片,照片上是一 起车祸发生后,肇事者和躺在地上的两个受害者在同一时间拿出手机联络外界, 这幅照片所包含的信息不仅仅是一起车祸的发生那么简单,受众还可以从中感 受到科技发展到今天所带来的便捷和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与此同时照片上 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让人有忍俊不禁的感受,从而产生一种愉悦感。这就把传 播的几种功能交叉在一起,很难说哪一种更为重要或突出。 既然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告诉我们娱乐与新闻不是绝对对立的两个方面,我 们就可以从理论上确立新闻有娱乐化的可能,这种可能首先来源于现实的调查。 早在 1992 年山东省在进行受众调查时发现,电视观众的收视目的主要有 四项,即娱乐消遣,了解国内外时事,增长见闻,了解方针政策。其中“经常” 和“总是”以娱乐消遣为目的观众明显高出其它各项,这表明观众的收视目的 趋于一致。选择娱乐消遣节目“感兴趣”和“很感兴趣”的观众合计达 71。2%,仅有 1%的观众对此不感兴趣。这同观众收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娱 乐消遣的结论是一致的。新闻作为电视台的重要节目资源,其娱乐化的趋势是 大势所趋。 这种趋势直接受到市场化的驱使,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方宏进在北京广播 学院的一次演讲中引用了这样一句话: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电视是拍给广告 商看的。这句话多少有些极端,但是不无道理。消费时代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 媒体的生存不再单纯地靠受众的单方投入或者是政府的拨款,市场的介入必然 要改变它的运作,媒体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眼球的争夺战,节目好看了才能 吸引来观众,才能进一步吸引来愿意投资的广告商媒体,才能存在和发展壮大。 以新闻娱乐化走向十分明显的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为例,这个节目在 2000 年、2001 年的全国广告招商及媒介推广会上分别拍卖出了 1888 万和 4888 万的 广告天价,竞争之烈,人气之旺,令人咋舌,也充分证明了消费时代公众对媒 体的支配力量。一言以蔽之,新闻娱乐化就是要让新闻好看。 纵观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媒介的风云变革中国的媒体对新闻的定位也是在不 断的变化之中,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通过调查作出了这样的结 论:中国社会心理需求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后整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是解气阶段,原因是文革过后人们的心理需要释放压抑;从 1989 年至 1992 年 之间是解闷阶段,这一时期因为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心里彷徨、不知所措,而 又无法正面释放,所以“只谈风月,莫谈国是”,从而出现了报刊的周末版大 潮;1992 年以后是解惑阶段,市场经济的来临带给人们极大的心理冲击,人们 需要信息,解答疑惑,所以这一时期应运而生了一批以深度报道见长的栏目, 如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等。 时针指向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众传媒的定位更加多元化。由于改革开放 仍在继续深入,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在所难免,媒体作为公众的“出气 筒”这一功能继续存在;而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 越明显,人们对信息的渴求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媒体所担当的解惑的功能 也得以加强;除此而外,由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努力,人们的生活水准有 了很大的提高,对精神消费的追求也愈来愈多,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大 众媒体的娱乐功能不再是讳莫如深的话题,新闻娱乐化的趋势水到渠成。于是 诞生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栏目,如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第七 日,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等等,由此引发的问题是 新闻如何娱乐化 新闻如何娱乐化,牵涉到新闻自身的定位和一些具体的表现手法,这里以 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作为个案进行分析。 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始创于己于 1983 年,但真正引起各界关注的是 在 1999 年 11 月 2 日改版以后,这其间晚间新闻的总制片潘礼平将栏目定位为 “五性”,既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和服务性。这“五性”最后又 必须通过可看性得以释放。从栏目的定位来看其娱乐化的倾向昭然若揭。 再从目前晚间新闻的报道内容来看,多的是社会新闻,与受众的生活十分 密切,少的是以往新闻节目中常见的会议新闻、领导新闻等政治新闻,这一点 充分体现了“镜子原理”。所谓镜子原理,就是说人都喜欢通过镜子来看自己, 电视和都市报能吸引受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给受众提供了一面 可以看自己的镜子。与此同时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公众认为媒体是高高在上的,与自己相距甚远, 直到 1992 年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的开办,将镜头第一次对准了 普通的老百姓,中国的大众媒体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所谓人文关怀, 是以人为本的传播观,即关注人与人之间以及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一系列复杂 长期和多维的传播关系。 晚间新闻在这一点上体现明显,它所关注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都与 普通人有关,即便是采访大人物,也是从人物身上的普通品质入手。于是观众 从电视上看到了形形色色的普通人,他们中既有辍学在家的山里孩子,也有呕 心沥血的乡村教师;既有见义勇为的“的哥”,也有丧尽天良的家庭暴力犯; 既有身怀绝技的光棍汉,也有出门在外的打工仔。晚间新闻从这些普通人身上 挖掘新闻价值,体现人文关怀,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可以说人文性、贴 近性是晚间新闻好看的首要原因。 除了栏目自身定位上体现了人文性,晚间新闻在表现手法上也别具匠心。 内容与形式向来是不可分割的,好比一道佳肴,既需上好的选料,也需要恰到 好处的烹调方式。 晚间新闻表现手法的独特之处首先表现在新闻叙述情节化、细节化,不受 传统的五个 W 模式的束缚,纯粹以故事吸引人,继而模糊了地域界限。这一点 与美国著名电视人丹拉瑟的瞬间说是一致的。拉瑟认为电视新闻需要瞬间,一 条电视新闻至少应该有两到三个瞬间。所谓的瞬间,拉瑟解释说就是让电视观 众看到新闻事件的同时,能感觉到它,嗅到它,知道它。这些瞬间可以表现为 人物悲哀的泪水、愤怒的拳头、欢乐的尖叫等画面。 以曾引起全国影响的报道张老师,你好为例,报道讲述了一个曾被评 为全国劳模的山村女教师多年把自己微薄的积蓄用于山村小学的建设,而等到 自己身患重病需五六万元才能治愈时,她已身无分文。记者在表现这一事件时 仅用了几个镜头,首先是记者走进病房一眼发现张老师正把她那仅剩下的 38.6 元钱摊在床上,那神色令人心酸;其次是那个装衣服的塑料袋竟是一个装猪饲 料的袋子,还有唯一的营养品是一瓶桔子罐头。这几个镜头突显了事实的本质 将张老师的艰难处境真实地表现出来,从而引发了观众的同情心,以至于全国 十几个省市观众汇款支援,十几天后张老师的 6 万多元医疗费就齐了。以情动 人,以细节使人信服,正是晚间新闻的成功之处。 晚间新闻的另一个成功之处表现在语言的特色上。这种特色表现为打 破以往媒介视听语言的一本正经,追求幽默、平实、生动,乃至怪异。熟悉 晚间新闻的观众会发现每天节目的导语和结束语都不一样,比如“大家好, 估计大家已经做了准备,订好了计划,开始舒舒服服休长假。”“恭喜恭喜, 恭喜小朋友过六一。”“今天给大家说点好听的。”“明天这个时候等着李锐” 。这种唠家常式的语言风格,剔除了形式上的客套和疏离感,观众感觉如沐春 风,接触信息也更为直接。 除了导语风格与众不同,晚间新闻同样注重突显记者的价值,在每一 条新闻的结尾处加上一两句从记者立场出发的点评,人情味十足,诸如“晚间新 闻记者某某号召大家”“晚间新闻记者某某想跟大家说”之类的结束 语已经突破了以往的套路,甚至有些违反新闻学所强调的客观原则,但是收到的 效果却是出人意料的好,记者不再是屏幕下角冷冰冰的几个字,而是每天与观 众息息相通的、令人信赖的信息采集者。 正如湖南台的领导同志所提示的那样:晚间新闻就相当于晚报,要让人喜 闻乐。晚间新闻的成功与它的晚报风格有很大的渊源,具体体现在新闻题目的 制作上,不仅韵味十足,而且朗朗上口,浅显易懂,比如美丽的桃花源,鸡 犬能升天张艺谋要求演员一个都不能真,希望观众一个都不能少为了 钱包鼓鼓的,车厢塞得满满的,这次摔的重重的,类似的标题比比皆是,往 往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从中已经看不到新闻写作学以往强调的主次之分、虚 实相应的原则,有的只是注重观众的感受,娱乐效应极佳。 晚间新闻的成功同样离不开两位主持人,他们的作用不可忽视。如果 将栏目本身比喻成一道菜,幕后的编辑记者是这道菜的厨师,主持人就是端菜 的服务员,他们的表现同样为节目增光添彩。男主持李锐时不时做出的小动作, 让看惯了正襟危坐的新闻播报方式的观众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亦庄亦谐的主持风 格;而女主持张丹丹在感情的把握上堪称一绝,往往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表现, 在播报某某乡村民违法砍树的新闻时,张丹丹是这么说的“万水千山总是情, 乱砍乱伐可不行。”一则原本很沉重的新闻经张丹丹这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观众听起来也舒服。 实际上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作用向来不可忽视,国外一些著名的新闻主持人 往往是节目灵魂,有的更是具有生杀予夺的决策权,比如六十分钟的主持 人克朗凯特、丹拉瑟等人。在电视市场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将栏目主持人明星 化,从而吸引住受众,已经成为一种必要而有效的运作模式。 晚间新闻的娱乐化特征最为明显的是它借鉴了其它领域的表现手法,首创 了 MTV 式的新闻。这种 MTV 式的新闻被制片人潘礼平称之为“加演片”,“它 无需解说,完全原汁原味,配上画龙点睛的字幕,既传递了新闻信息又避免了 用解说影响现场声音的负作用,有的加演片玩了一些花样,配了好听的音乐, 简直象一个电视文艺小品,是新闻性与文艺性嫁接的早期试验。”这种试验引 来好评如潮,以至于晚间新闻形成了“情到高潮处,必有音乐起”的创作规律。 1999 年 8 月 2 号至 4 号推出的六集连续报道叔叔的期望,就是因为这种 MTV 式手法的运用获得当年度的湖南省广播电视新闻一等奖。 此外,晚间新闻借鉴了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段,使用慢镜、回放等手法, 极尽“煽情”之能事,充分发挥了视听语言的长处。 总结湖南卫视晚间新闻的娱乐化走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走“边缘新闻”路线,以社会新闻为主,注重细节化、情节化、故 事化,加大人文关怀力度,视角新颖独特。 第二,语言风格平实,力求生动幽默,打破传统框框的束缚,以亲民姿态 导入,尽大众传媒本色。 第三,将栏目人格化,实行主持人明星化策略,由播新闻过渡到说新闻, 进而“戏说”,不再板起面孔说话。 第四,多种手法杂交,融合新闻的客观性与文艺的主观性于一炉,探索全 新的新闻报道方式,不落俗套。 应该说湘视晚间新闻在探索新闻娱乐化的路线上确有成功之处,但并 不是新闻娱乐化的唯一方式,在它之前有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初露锋芒, 同期的有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第七日,都是以贴近受众、视角独 特而著称。而且晚间新闻在一些做法上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例如让主持人 唱歌,脱离新闻范畴,变新闻报道为单纯的风景片,如对山西王家大院的报道。 而且新闻娱乐化并非要一味的软,一些题材大、意义深厚的硬新闻也同样会令 观众兴奋不已,关键是能否抓住合适的角度,采用恰当的表现手法,比如现场 感强烈的突发事件,画面清晰的战争场面,难得一见的偷拍新闻都是新闻娱乐 化的好素材。 举例而言,北京电视台在 1996 年获得中国电视新闻奖短消息一等奖的一 行人横穿马路被撞身亡,内容是京通高速公路上,两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 弃天桥不走,横穿高速公路,结果其中一人被当场撞死。该场景刚好被北京电 视台记者抓拍到,那人被汽车撞飞弹到地上的画面经慢放特技处理,尤为触目 惊心。这种活生生的事实带给观众的震撼,要远远超出任何言辞上的说教。由 此引发的一个问题是 新闻娱乐化应该如何定位 新闻娱乐化现象甫一出现,就引起了学界的广泛注意,有人为此高兴,有 人为此忧心。忧心者考虑的是新闻一旦走娱乐化路线会不会与文艺混为一体, 最终丧失自身的立场。 面对一些媒体软新闻比重加大,娱乐新闻地位急速上升,新闻视角出现肤 浅化、庸俗化,新闻的舆论功能、宣传功能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损害,其权威 性、严肃性也遭到削减,应当说这种忧虑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一切与消费时代 媒体过分追求眼球经济,最终丧失自身立场,导致新闻庸俗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新闻庸俗化在今天看来并不新鲜,也不是现代人首创,早在廉价报纸诞生 初期的美国就已出现。1833 年创办在纽约的太阳报曾凭借报道“低级、庸 俗、耸人听闻的东西,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任意编造”而站稳脚跟。到了近代 普利策与赫斯特的报业大战,更是将新闻庸俗化推向了极致,由此引发的报道 方式被斥之为“黄色新闻”。 回首新闻庸俗化的诞生过程会发现,黄色新闻的诞生大多与经济发展有密 切联系。新闻庸俗化往往出现在由政党报刊向大众报刊转化过程中和市场经济 高度发展过程中。前者是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以便站稳脚跟,后者是恶性竞 争的结果。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出现一些庸俗化的现象也就 不足为奇。 由于我国对媒体的控制仍旧严格,并没有出现因竞争而过分庸俗化的现象。 但是一些打着娱乐化的幌子行庸俗化之实的行为已浮处水面,其中一个重要表 现是对名人隐私的热衷。 发生在 2000 年的某歌星被刺事件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作为中国大陆知名度 较高的歌手遭到歹徒行凶,这事件本身应该是严肃而沉重的,但是不少新闻媒 体借机大肆渲染被刺内幕,甚至不惜造谣中伤,将矛头对准了该歌星的性取向, 进而大炒特炒,上演了一出闹剧。一时间对歌星本人隐私的关注反而超过了对 行凶者应有的谴责,媒介的导向发生严重偏差,失去了大众传媒应有的正义感, 滑入庸俗化的深渊,脱离了新闻的本质,更不能称之为新闻娱乐化。 在港台方面这方面的例子不乏少数,其教训也是沉痛的。有的甚至已经干 涉到社会正义能否得到声张,社会公德能否得到认同。远的有前几年的白小燕 事件,近的有璩美凤事件。1997 年 4 月,台湾知名艺人白冰冰的 17 岁女儿白 晓燕遭犯罪集团绑架,勒索 500 万美元。军警几乎总动员来侦办,但围捕不果, 凶徒撕票,将白晓燕铁锤殴毙弃于荒山。而近百家新闻媒体集中人力、资源, 日以继夜密集追踪报道这起绑架撕票案,也凸显了台湾社会的荒谬。接到绑匪 电话的白冰冰出门交赎金。但由于路上有两家电视台的车子跟着,绑匪一直没 有露面。警方驱赶其中一个记者时,他竟然说:“他们不撤,我们也不撤!” 一份杂志封面报道:“白冰冰重演 7 年恶梦,茶饭不思捶心肝 168 小时”,致 使警方花钱四处收购这份杂志,希望不要惊动绑匪。其后与绑匪的约定因白家 门口挤满了采访车,均未成交。 4 月 26 日,警方公布案情,希望知情者提供线索。媒体像解禁的囚犯,疯 狂的、巨细无遗地报道了追踪多日的内情,刊登了警方十多天来录下的绑匪电 话通话过程,显示台湾媒体“全程监控”这起绑票案。28 日晚,才找到了白晓 燕的尸体。而嫌凶也因窃听到警方的搜捕电话,闻风而逃,直至 1997 年 11 月 才逮捕归案。对此,有人指责台湾新闻媒介害了白晓燕。 如此看来新闻娱乐化好比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就会偏离正常轨道,滑向 庸俗化的渊薮,大众媒体堕落为公众偷窥隐私的工具。 反观大陆目前几家打着娱乐化大旗的媒体,虽然也以社会新闻、市民新闻 为主,但是仍能不落庸俗化的窠臼,这与栏目本身的把关人作用行使的到位有 很大关系。作为大众的娱乐工具也好,信息来源也好,媒体都不能忘记自身肩 负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媒体从业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发生在澳大利亚 的一起诉讼案让我们看到了这方面典范。 嘉娜温特被称为澳大利亚的瑰宝级电视新闻明星,她主持的时事新闻类节 目素以尖锐泼辣著称,节目受到数百万观众的赞赏,但是她已从荧屏上消失很 长时间了,原因是嘉娜与雇佣她的电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