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741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列宁在1916年的《社会革命与民族自决权》中指出,“民族自决权只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独立权”,不等于“分离、分裂、建立小国家,它只是反对任何民族压迫的斗争的彻底表现”;在提到中国、波斯等半殖民地国家时指出,“社会主义者不但应当要求无条件地、无代价地立即解放殖民地,这个要求在政治上的表现正是承认自决权”。可见“民族自决”A.反映了当时欧美工人阶级的共同性认识B.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斗争高潮阶段到来C.意味着近代被欺凌的中华民族整体自决D.表明了半殖民地革命应由无产阶级领导2、有学者说:“浪漫主义者由于有表现他内心感受的无穷欲望而从事创作,他在自我中看到世界的主要目的。而在世纪末,这个自我崩溃了、英雄主义也行不通了。”下列可用来印证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A.1872年《日出·印象》油画的诞生B.1877年《天鹅湖》芭蕾舞剧的表演C.1880年《思想者》雕塑作品的创作D.1937年毕加索创作了《格尔尼卡》3、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整体上对“天”的态度《周颂》西周初年颂天《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小雅》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骂天《国风》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不理天

A.群众因受教育理性加强B.天道观持续衰落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D.儒家思想影响力扩大4、中古时期,亚洲地区出现许多“撞名”的地点,如朝鲜有江西郡、延安郡,日本有“东京洛阳”“西京长安”的说法。这反映了()A.中华文化的辐射传播B.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C.周边国家的生搬硬套D.华人移民的辛勤开拓5、《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是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观察作品,你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A.当时饮茶之风停留在法国上流社会B.饮茶对法国百姓生活有了很大影响C.茶是中国人的发现,饮茶历史悠久D.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促进了文化交流6、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单位:千人)。年份原住民白人黑人合计17007502232710001820325788417729981——数据来源:《美国历史统计:从殖民地时代到1970》等

①当地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②屠杀;奴役和传染病导致原住民大量死亡。

③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④美国在法律上承认黑人的公民权利导致黑人人口激增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有学者指出,自然法作为一种“原则”,即民主、平等、公平的原则,是构成近代西欧高效制度的关键特征。这种以自然法为基础的制度起源于罗马法的所有权制度,以及由这一制度产生的罗马保民官制度等等,就是保护无权者以对抗掌权者。由此可知A.自然法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B.罗马开创的法律和制度对后世具有深刻影响C.自然法是罗马法律制度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D.罗马法的本质特征是保障无权者对抗有权者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8、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孔于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材料二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揪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美国实行移民限额制度,严格限制外来移民,甚至将50万墨西哥移民逐回墨西哥。二战期间尤其是美国参战后,为了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1942年,美国先后同墨西哥等国签订了引进劳动合同的协议。同时,鉴于中美同盟;抗击日本,1943年,废除了所有的排华法案,每年给予中国105名移民限额。二战结東后,美国决定把移民制度同共产党的实际策略对立起来。1952年颁布的《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中加强了对移民的政治甄别和管理,禁止共产党人入境。20世纪60年代,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美国颁布《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禁止任何政府官员以国籍、种族和宗教为由歧视移民。该法案生效后,引发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移民美国的热潮。1990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

——摘编自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影响移民政策变动的原因。

材料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洋插队”到90年代的“闯东欧”,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2000-2005年,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有35.5万中国人移民美国。海外移民的增长,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1993年完全放开自费留学以后,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学生大幅度增加。据教育部统计,自1978年至2004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81.49万人,留学国别108个。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3.29万人,约占出国留学人数的24.95%。有相当一部分中国留学生通过留学途径转变为国际移民。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新特点,并说明中国海外移民的影响。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外华人变化表。

。年代。

人口(单位:万)

资料来源。

宋代经济中心南移至明代海禁开放的六百多年中。

数万。

厦门大学历史所:

《东南亚论文集》

明代海禁开放至鸦片战争三百多年中。

十几万至一百多万。

1879

300

李长傅:

《中国殖民史》

1899

400

1905

760

1921

860

《南洋研究》2卷第5号。

1931

1282

《南大与华侨》11卷3号。

1940195619621963

850140016001700

沈已尧:《海外排华百年史》

1975

2200

陈烈甫:《东南亚州的华侨;华人与华裔》

1982

2400

《中国百科年鉴》

1984

近3000

《人民日报》

——朱国宏《论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现象自产生到现代;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代早期的国际迁移,即始发阶段。唐宋元明时期进入自发迁移阶段。明中叶以后,开始进入被迫迁移阶段。“一战”到建国时期,处于推动迁移阶段。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据朱国宏《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的历史观察》整理材料二明代后期;正值西欧殖民者在东亚海域为争夺中国商品而展开激烈的商业竞争时,“隆庆开关”开放了福建漳州的月港一处口岸,允许泉州和漳州的商人对外贸易,并且仍禁止对日贸易。尽管如此,仍使中国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大量的海外贸易船涌向马尼拉等地,以中国的生丝;丝织品换取大量的墨西哥银元和日本白银,随之亦形成了一股海外移民浪潮。

——李金明《明代后期的海外贸易与海外移民》(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后期形成海外移民浪潮对中国的主要影响。12、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与拉丁美洲地区一样,1850年前,美国同样推行这种契约华工制度。1849年9月,加利福尼亚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一种禁止蓄奴制的州宪法。1850年,美国国会各代表经过激烈争论,终于达成了《1850年妥协案》,加利福尼亚作为自由州被接纳加入合众国。英国国会于1855年通过一项《乘客法案》,规定香港为由中国赴美国的唯一港口,而香港早在1841年已被宣布为自由港。基于以上原因,赴美国的移民又出现了一种新形式——“赊单工”。“赊单”系广东话,意为“赊欠船票制”。从香港到旧金山的船费最低每人约40美元,而归还时须偿还大约100美元。这笔钱规定每月在工资中加以扣除。华工必须偿清债务才能回国,否则,轮船公司就不准售给他回国的船票。由于华工在国内一般都有妻室老小,都想工作一段时间后返回故里,所以一般都尽快还清这笔债务。——摘编自陆国俊《美洲华侨史话》(1)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移民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概述其原因。

(2)材料所涉及的前后两种移民形式有何根本区别?有人认为,从华工的角度看后者显然优于前者,试分析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1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希特勒迫害犹太文他精英。

材料二在希特勒统治德国以前;世界的科学教育中心不在美国,而在德国。19世纪后半叶,德国就进入了科学与教育的辉煌时代,超越了英国和法国,成为世界科学文化中心截至1933年,德国共有32名获奖者,美国只有5名获奖者。当希特勒上台以后,推行种族主义政策,使得50万犹太人被迫流亡他乡,美国接收了这些难民中的四分之一,并给难民中的知识精英提供施展才华的环境,使得世界科学文化中心发生了一次洲际大转移,从欧洲转到了北美洲,从德国转移到了美国。到二战结束的1945年,德国的三项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在世者只剩14名,而美国已经有25名。难民知识精英把德国学术体系中最先进的方法。

论和最严谨的学风带到了美国;奠定了美国在全世界科学教育上的领先地位。到夸天,美国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经超过200名,有的年份的三项诺贝尔科学奖甚至被美国科学家包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工真《文化的流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特勒迫害犹太文化精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难民知识精英”对美国发展做出的贡献。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以下是对新加坡三座博物馆的简介:以下是对新加坡三座博物馆的简介:牛车水博物馆:该馆位于新加坡殖民政府规划的早期华人社群聚居之地。此地的中国移民主要是来自闽南、广府、潮州等地的劳工。该馆叙述了牛车水形成之脉络,复原了具有代表性的街区移民职业群体,如人力车夫、红头巾、妈姐等,介绍了“猪仔”、鸦片、私会党、赌博、娼妓等社会恶习,同时也呈现了华人通过辛勤劳动所换来的新生活。土生文化馆:19世纪中叶以来,更多中国移民的到来以及在经济上崛起,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利益与商贸资源,逐渐形成了“土生华人社群”。土生文化馆呈现了土生华人的习俗,展示其所使用的精致、炫丽、华贵的器物,充分展现了一个家族的财富与势力。同时介绍土生华人在慈善事业、社会改革、国家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其族群与英国统治者的关系。华裔馆:该馆坐落于南洋理工大学,馆内常设“何谓华人图片展”,从“自我”“其他华人”“跨越华人”“世界公民”四个主题出发,探索“华人”在不同时代的定义,追寻属于华人的身份认同。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三座博物馆的展品所反映的历史主题。

(2)假如三家博物馆开展合作举办联展,将各馆展品的精品共同展出,请你为该活动确定一个联展的名称,并为该活动提出两条宣传要点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摘编自关昕《移民、族群与国家一新加坡华人主题博物馆的建构与想象》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72年,一个西班牙名字为“迭戈”的中国人向西班牙法庭请求恢复其自由人身份。法庭记录写道,迭戈自称来自中国,六七岁时被一个西班牙人从故乡带到利马城(今南美秘鲁)”,接着经由陆地到达尼加拉瓜、巴拿马等地,后来又到达葡萄牙里斯本。此后,他因听信塞维利亚有很多中国人,而来到西班牙。在塞维利亚,为了能够返回故乡,迭戈勤奋工作并小有积蓄,但他的主人莫拉雷斯却要将他转卖他人,于是迭戈将其告上了法庭。这场官司前后持续了三年,最后法庭判决迭戈胜诉。——据龚缨晏、胡刚《16世纪发生在西班牙的一场“印第安斯人”诉讼案》材料二1875年,18岁的丁龙被人以“猪仔”的身份从中国贩卖到美国加州。当时的美国正在修建太平洋铁路,大量华工参与铁路建设并在高强度的工作下客死他乡。丁龙在铁路投资者卡朋蒂埃的企业里做工,由于他做事勤恳,赢得信赖,后来成为卡朋蒂埃的管家,并与他结下深厚的情谊。19世纪末美国排华情势加剧,丁龙遂请辞回国,卡朋蒂埃许诺给予丁龙一个愿望。令人惊异的是,丁龙提出希望把他终生积攒的血汗钱12000美元捐献给一所有名的美国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来研究他祖国的文化,推动美国人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在卡朋蒂埃的捐助和努力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丁龙讲座”和“东亚系”,这里后来成为全美研究中国文化的权威机构。——据裘伟廷《丁龙——一位创造美国传奇的华工》编写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迭戈由中国辗转来到西班牙可能的路线,并概述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丁龙被贩卖至美国的历史背景,并说明迭戈、丁龙为代表的海外华人群体的优秀品质。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3题,共30分)16、茶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却在近代时期的英国社会广泛传播开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风在十七八世纪的欧洲曾盛行一时;影响了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茶的西传正是基于这一历史大背景。17世纪上半叶茶传入英国,此时饮茶仅局限于社会上层,消费量较为有限;至18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量猛增,此时几乎所有的家庭账册均记载了饮茶的相关开支。英国人的饮茶偏好逐渐由绿茶转向红茶且添加牛奶与糖,此举逐渐成为英式饮茶的习惯性做法,“下午茶”也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起来。饮茶传入英国后其有益于健康的特质在争论中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可,而加入牛奶与糖更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功效的增加或强化。随着饮茶在英国逐渐传播开来,其在诗歌;小说、散文乃至绘画中也多有体现,更是寄托了英国人对茶的深厚情感,体现出其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不过传播媒介对饮茶的介绍偏重实用功效,至于相关的精神文化内容则几无关注,这与中国茶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的取向不同。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根据材料,从“文化”的角度谈谈你对“茶的西传”的理解。(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张骞第一次通西域往返路线

图2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

图3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殖民掠夺和贸易路线图从以上三幅图片中任选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华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强调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互鉴互通等理念。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华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强调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互鉴互通等理念。中华文化自古以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多元包容,中国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从而不断发展的历史。中华文化在多元包容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有的淘汰了,有的发展了,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富有生命活力。文化交流中需要树立起文化主体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跟其他文化交流,才能更好地吸取其他文化优秀的东西。如果没有文化主体意识,我们就看不到自己文化的长处和短处,也看不到其他文化的长处和短处,不知道怎么取长补短。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中华文化的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摘编自楼宇烈《多元包容的文化生命力》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15分)19、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20、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21、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C【分析】【详解】

材料中只是列宁的观点,无法体现当时欧美工人阶级的共同性认识,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民族自决对世界民族解放斗争高潮阶段到来的推动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到中国指出“社会主义者不但应当要求无条件地、无代价地立即解放殖民地,这个要求在政治上的表现正是承认自决权”,说明“民族自决”意味着近代被欺凌的中华民族整体自决,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半殖民地革命的领导阶级问题,故D项错误。2、D【分析】【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毕加索创作的《格尔尼卡》属于现代主义艺术,与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不同,体现了“自我崩溃”和英雄主义的过时,D项符合题意;印象派的代表作品《日出·印象》突出的是光色效果,与“自我崩溃了、英雄主义也行不通了”等不符,A项错误;芭蕾舞剧《天鹅湖》体现的是俄罗斯的民族艺术,B项错误;罗丹的雕塑作品《思想者》并非现代主义艺术,C项错误。3、C【分析】【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西周初年到西周中晚期到东周初年再到春秋中叶,对天的态度由颂天到疑天到骂天再到不理天,这个过程中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小,越来越重视人的生活,体现了人文意识的增强,C项正确;西周时期学在官府,群众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排除A项;天道观的转变并非天道观的衰落,排除B项;儒家思想在春秋晚期才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4、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亚洲地区出现许多撞名的地点”可以看出,这些地点基本都是中国的城市,可见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无关,排除B项;“生搬硬套”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华人移民,排除D项。故选A项。5、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盛行现实主义美术,从图中人们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喝茶可以看出,该画作属于现实主义风格,它表明饮茶对法国百姓生活有了很大影响,B项正确;图片画的是普通民众,而不是上流社会的人们,排除A项;CD项无法从图中得到体现,排除CD项。故选B项。6、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00年到1820年,总体人口增多,原住民数量下降,白人与黑人数量增多,当地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殖民者到美洲之后,对印第安人屠杀、奴役以及欧洲人带来传染病,这些导致原住民大量死亡,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黑人人口激增是因为黑奴贸易,美国在法律上承认黑人的公民权利是在1865年南北战争后,时间不符,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7、B【分析】【详解】

材料表明,以自然法为基础的制度起源于罗马法的所有权制度及其衍生的保民言制度,体现了罗马开创的法律和制度对后世具有深刻影响,故B选项正确;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A选项错误;自然法是罗马法的指导思想,不是具体的法律制度,C选项错误;罗马法的本质特征是维护奴隶主的统治,D选项错误。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8、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9、略

【分析】【详解】

(1)据材料一“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以及儒学在各个朝代的发展可归纳为传承性,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据材料一“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可归纳为多样性,古代传统文化领域广阔,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据材料一“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可归纳为包容性和本土性,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据材料一“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后,便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注重人伦秩序,即重伦理。

(2)据材料二“他们碱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可归纳为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据材料二“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结合所学知识,宋代理学要求压抑人的个性,可归纳为由压抑人的个性转为重视人的个性;据材料二“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可归纳为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同时由重等级秩序的旧道德转变为重自由平等的新道德。【解析】(1)传承性: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多样性:古代传统文化领域广阔,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包容性: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本土性: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重伦理: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秩序。

(2)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10、略

【分析】【详解】

(1)趋势;根据材料一“严格限制外来移民1990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放宽;种族歧视、制度完善等方面概括20世纪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的趋势。原因,据材料一“二战期间尤其是美国参战后,为了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鉴于中美同盟、抗击日本把移民制度同共产党的实际策略对立起来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需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内外形势等方面分析影响移民政策变动的原因。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移民人数、主要聚集地、出国留学、人员构成、职业多元化等方面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新特点。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对外开放、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传播、人力资源流失、移民纠纷等方面说明中国海外移民的影响。【解析】(1)趋势:由严格限制到逐步放宽;逐步消除种族歧视;移民制度逐渐完善。

因素: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2)新特点:移民人数有所增加;发达国家为主要聚集地;出国留学人员增多,“留学”移民出现扩大趋势;人员构成发生变化,从事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

影响:海外移民的扩大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中国走向开放的重要起点标志;海外移民与其他国家的移民共同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补充作用;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传播。海外移民可以帮助中国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对中国来讲,海外移民也要付出高昂的代价,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流失。移民纠纷有可能演变成国家间政治摩擦的新成因点。1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现象自产生到现代;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并结合材料一中对诸侯国人口迁移的五个阶段的描述可知,中国人口迁移过程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根据材料一海外华人数量变化表可以看出,移民人口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从迁移的方式来看,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性质基本上是和平的;从迁移的动机来看,中国人口国际迁移动机具有经济性和社会性,受国内环境影响;从近现代人口迁移的原因来看,人口迁移的进行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

(2)影响:根据材料“尽管如此,仍使中国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大量的海外贸易船涌向马尼拉等地”可知,海外移民浪潮带动了中国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根据材料“以中国的生丝、丝织品换取大量的墨西哥银元和日本白银”可知,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增加了国民收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银大量流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经济的松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了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封建统治受到一定的冲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国际迁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人口迁移至他国,造成国内人口流失,劳动力减少。【解析】(1)特点:①迁移过程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②移民人口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③迁移性质基本上是和平的;④迁移动机具有经济性和社会性,受国内环境影响;⑤迁移的进行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

(2)影响:①带动了中国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②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增加了国民收入;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经济的松动;④引起了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封建统治受到一定的冲击;⑤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⑥造成国内人口流失,劳动力减少。12、略

【分析】【详解】

(1)“变化”,据材料中“1850年前,美国同样推行这种契约华工制度”“赴美国的移民又出现了一种新形式——‘赊单工’”归纳即可;“原因”应从材料所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和香港三者进行思考。

(2)“区别”,从“契约”的含义和材料中“赊欠船票制”和“华工必须偿清债务才能回国”等关键信息上归纳思考。原因主要是因为按规定华工到美国后不用服一定期限的劳务,而是要用自己的劳动所得来偿还船费及其利息。【解析】(1)变化:由契约华工制到“赊单工”。

原因:美国国内形势的变化;加利福尼亚禁止蓄奴制的州宪法的通过;香港被宣布为自由港;等。

(2)区别:“赊单工”与“契约华工”的根本区别在于将“劳务”契约改为“债务”契约。

原因:按规定华工到美国后不用服一定期限的劳务,而是要用自己的劳动所得来偿还船费及其利息。13、略

【分析】【分析】

试题分析:(1)结合表格中的时间;联系所学知识可归纳出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耳曼“优种论”的传播,掠夺犹太人的财富,为发动世界大战做准备,历史宗教因素。

(2)从材料二中“并给难民中的知识精英提供施展才华的环境;使得世界科学文化中心发生了一次洲际大转移,从欧洲转到了北美洲,从德国转移到了美国”概括出美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科技文化中心;“难民知识精英把德国学术体系中最先进的方法论和最严谨的学风带到了美国,奠定了美国在全世界科学教育上的领先地位。到夸天,美国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经超过200名,有的年份的三项诺贝尔科学奖甚至被美国科学家包揽”概括出为美国开辟了多领域的研究,为美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蓄积了大批人才。

【详解】【解析】(1)原因: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耳曼“优种论”的传播;意图掠夺犹太人的财富;为发动世界大战做准备;历史宗教因素。

(2)贡献:是美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科技文化中心;为美国开辟了多领域的研究;为美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蓄积了大批人才。14、略

【分析】【详解】

(1)牛车水博物馆:根据材料中的“新加坡殖民政府规划的早期华人社群聚居之地”“中国移民主要是职业群体”可知;它反映了早期华人移民新加坡的历史;反映了早期殖民时代中国民众远赴新加坡,成为移民的历史。

土生文化馆:根据材料中的“19世纪中叶以来;更多中国移民的到来以及在经济上崛起,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利益与商贸资源”可知,这反映了土生华人取得一定成绩后的历史;反映了近代移民扎根新加坡后取得了一定经济和政治地位的历史。

华裔馆:根据材料中的“探索‘华人’在不同时代的定义;追寻属于华人的身份认同”可知,它反映了当代新加坡华人对身份认同的追寻。反映了现代新加坡华裔追寻身份认同的历史。

(2)名称:三座博物馆的展品都涉及华人移民的生活;故主题应与华人有关,新加坡华人主题展。(其他答案,只要契合华人;华裔、中华等概念即可)

宣传要点:博物馆的宣传要点应从展品的特征出发;例如其展品具有丰富性,以及展品的稀缺程度;艺术价值、思想价值、现实价值等,同时兼顾语言的表达,以具有吸引力又符合主题的语言为最佳。

展品的多样性;既有对中下层华人日常生活的展示,也有对上层华人生活的展示。

展品的全面性;既展示了华人移民生活中惨淡;迷茫的一面,也展示了其所取得的成就。

展览的思想性,既有对过去历史的追思,也有对未来华人身份、前途的思考。(有两个角度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以有吸引力的宣传语言为最佳)【解析】(1)牛车水博物馆:反映了早期殖民时代中国民众远赴新加坡;成为移民的历史。

土生文化馆:反映了近代移民扎根新加坡后取得了一定经济和政治地位的历史。

华裔馆:反映了现代新加坡华裔追寻身份认同的历史。

(2)名称:新加坡华人主题展。(其他答案;只要契合华人;华裔、中华等概念即可)

宣传要点:展品的多样性;既有对中下层华人日常生活的展示,也有对上层华人生活的展示。

展品的全面性;既展示了华人移民生活中惨淡;迷茫的一面,也展示了其所取得的成就。

展览的思想性,既有对过去历史的追思,也有对未来华人身份、前途的思考。(有两个角度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以有吸引力的宣传语言为最佳)15、略

【分析】【详解】

(1)路线:结合所学可知;1572年在新航路开辟以后,因此,路线可以从西往东走,即:中国—菲律宾—太平洋—美洲—大西洋—葡萄牙—西班牙;或从东往西走,即:中国——印度洋——非洲——美洲——欧洲。背景:根据“1572年”得出新航路的开辟,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根据“被一个西班牙人从故乡带到利马城(今南美秘鲁)后来又到达葡萄牙里斯本”得出西班牙;葡萄牙向东的殖民扩张活动、跨洋奴隶贸易的兴盛、西班牙成为海上殖民霸主;根据“听信塞维利亚有很多中国人”得出西班牙居住着部分海外华侨。

(2)背景:根据“1875年”结合所学得出19世纪末世界市场逐步确立;根据“当时的美国正在修建太平洋铁路”得出美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修建大量铁路设施,急需劳工;根据“丁龙在铁路投资者卡朋蒂埃的企业里做工”得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急需廉价劳动力;根据“丁龙被人以‘猪仔’的身份从中国贩卖到美国加州”,结合所学,还可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大批农民破产而成为自由劳动力,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优秀品质:根据“做事勤恳”得出吃苦耐劳(或勤奋刻苦);根据“建立一个汉学系,来研究他祖国的文化”得出热爱祖国,心系家乡;根据“希望把他终生积攒的血汗钱12000美元捐献给一所有名的美国大学”得出热心公益;根据“推动美国人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得出促进文化交流。

【点睛】【解析】(1)路线:中国—菲律宾—太平洋—美洲—大西洋—葡萄牙—西班牙(东亚——美洲——欧洲);或:中国——印度洋——非洲——美洲——欧洲。

背景:新航路的开辟;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或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西班牙;葡萄牙向东的殖民扩张活动;跨洋奴隶贸易的兴盛;西班牙成为海上殖民霸主,主导太平洋上的海外殖民贸易;西班牙居住着部分海外华侨。

(2)背景:19世纪末世界市场逐步确立;美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修建大量铁路设施,急需劳工;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急需廉价劳动力;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大批农民破产而成为自由劳动力;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优秀品质:吃苦耐劳(或勤奋刻苦);坚持不懈(或坚韧不拔的毅力);热爱祖国,心系家乡;热心公益;促进文化交流。四、论述题(共3题,共30分)16、略

【分析】【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需对材料信息进行解读,从“茶的西传”出发,形成一定的历史认识,然后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形成的认识进行分析,总体上可以按照“理解一论述一总结”的结构来作答。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总结能体现历史认识的提升。如根据材料“中国风在十七八世纪的欧洲曾盛行一时,影响了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茶的西传正是基于这一历史大背景。17世纪上半叶茶传入英国”、“饮茶传入英国后其有益于健康的特质在争论中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可,而加入牛奶与糖更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功效的增加或强化。随着饮茶在英国逐渐传播开来,其在诗歌、小说、散文乃至绘画中也多有体现,更是寄托了英国人对茶的深厚情感,体现出其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等,可拟定论题:东西方经济联系促进文化交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如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东西方的经济联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作为东方商品之的茶在西方的传播也得到逐渐加强,其影响范围从17世纪的社会上层扩展至18世纪的几乎所有家庭。此后,饮茶逐渐发展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一,并与文学作品相结合,形成英国自身的茶文化特点,这说明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东方文化随之传播到西方,并逐渐与西方本土文化结合,从而呈现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局面。最后总结:综上,世界经济的联系对文化的发展会产生推动作用,推动文化多元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可以从“世界文化发展的本土化以及多元化趋势。”等角度,论述对“茶的西传”的理解。【解析】理解1:东西方经济联系促进文化交流。

论述: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东西方的经济联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作为东方商品之的茶在西方的传播也得到逐渐加强,其影响范围从17世纪的社会上层扩展至18世纪的几乎所有家庭。此后,饮茶逐渐发展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一,并与文学作品相结合,形成英国自身的茶文化特点,这说明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东方文化随之传播到西方,并逐渐与西方本土文化结合,从而呈现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局面。

总结:综上;世界经济的联系对文化的发展会产生推动作用,推动文化多元化的形成和发展。

理解2:世界文化发展的本土化以及多元化趋势。

论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东西方的经济联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作为东方商品之一的茶在英国的传播也得到逐渐加强,由于英国自身社会生活习惯和與论以及文学的影响,饮茶在英国形成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这说明英国茶文化逐渐呈现本土化的趋势。同时,英国茶文化的内容,和中国传统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并不一样,这也体现茶文化在传播到西方之后发展成为另一种新型茶文化,这说明文化交流传播和发展中的多元化趋势。

总结:综上,世界文化在传播中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因时因地有所不同,进而得到不断丰富发展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题干中提供了三幅图片,图1是古代中国的张骞第一次通西域的往返路线,图2是近代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3是19世纪末英国在海外进行殖民掠夺和贸易交流的图片。题干的要求是任选两幅图片,提炼一个主题:如果选择图1和图2,我们可以把主题定位为“交通线路的开辟,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联系”,如果选择图1和图3,我们可以把主题定位为“中西方选择了不同对外贸易方式”,如果选择图2和图3,我们可以把主题定位为“世界经济发展走向一体化、整体化”。在具体论述的时候,要着重分析所选择的两幅图片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之上,还要进一步分析二者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在结尾之处,要做一个小结,来照应论题,使得结构更加完整。【解析】示例一:

选择:图1和图2

主题:交通线路的开辟;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联系。

说明:汉代张骞通西域;由此开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连接中国和中亚;西亚地区、南亚地区,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先进的丝织品、造纸术逐渐向外传播,推动欧洲、印度的发展。同时西域的葡萄、苜蓿等农作物品种,印度的佛教等传入中原地区,影响中国文化。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第一次把世界各大洲连为一个整体。人类文明联系进一步加强,欧洲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思想文化逐渐渗透到亚非拉地区。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玉米、马铃薯等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总之;交通线路的开辟成为联结各民族各地区的纽带,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有力地推动了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与发展。

示例二:

选择:图2和图3

主题:世界经济发展走向一体化;整体化。

说明:16世纪初;麦哲伦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第一次把世界各大洲连为一个整体,欧洲的殖民扩张;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19世纪末,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以英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以廉价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成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工业革命带来交通运输业的革命,轮船等交通工具先后发明,远洋运输公司大量出现,不仅促进国际间人口和资本流动,还促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总之;新航路开辟以后,在西方国家的殖民征服;殖民掠夺下,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逐渐走向一体化、整体化。

示例三:

选择:图1和图3

主题:中西方选择了不同对外贸易方式。

说明:中国古代以和平友好的方式展开对外贸易。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不仅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也是沟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