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件第03章_第1页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件第03章_第2页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件第03章_第3页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件第03章_第4页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件第03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章投影变换3.1换面法的基本概念3.2点的投影变换3.3直线的投影变换3.4平面的投影变换3.5换面法的应用举例

3.1换面法的基本概念

图3-1所示为一三角形铅垂面,在V面和H面投影体系(以后简称为V/H体系)中的两个投影都不显示实形。为使新投影显示实形,取一平行于三角形平面且垂直于H面的新投影面V1,组成新投影体系V1/H,V1与H面的交线成为新投影轴,三角形在V1面上的投影就显示三角形的实形。再以新投影轴为轴,使新投影面V1旋转至与H面重合,就得到了V1/H体系中投影图。图3-1V/H体系变为V1/H体系

3.2点的投影变换

3.2.1点的一次变换

如图3-2(a)所示,点A在V/H体系中,正面投影为a′,水平投影为a。

图3-2(b)表示按上述规律,由V/H体系的投影求V1/H体系的投影的作图。(a)立体图(b)投影图图3-2点的一次变换(更换V面)图3-3表示更换H面,由点A在V/H体系中的投影(a′,a),求其在新体系V/H1中的投影(a′,a1)的作图过程。(a)立体图(b)投影图图3-3点的一次变换(更换H面)3.2.2点的二次变换

点在一次变换时所得出的作图规律也适用于二次变换或多次变换。图3-4为由V/H体系经过V1/H体系而变换成V1/H2体系的立体图和投影图,当然变换次序也可以是V/H→V/H1→V2/H1。(a)立体图(b)投影图图3-4点的二次变换

3.3直线的投影变换

3.3.1直线的一次变换

1.将一般位置直线变为投影面的平行线

在图3-5(a)中,线段AB在V/H体系中为一般位置,若求AB的实长及其对H面的倾角α,则可用一个平行于AB且垂直于H面的V1面来代替V面,此时AB在V1/H体系中成为V1面的平行线,它在V1面上的投影a1′b1′ 反映AB的实长,a1′b1′ 与X1轴的夹角即为AB对H面的倾角α。(a)立体图(b)投影图图3-5一般位置直线变换为投影面平行线(求实长和倾角α)图3-5(b)表示投影图作法,具体步骤如下:

(1)作X1轴∥ab,X1与ab的距离可任取。

(2)根据点的投影变换规律,作出A、B两点的新投影a1′、b1′。

(3)连a1′、b1′ 即得a1′b1′,它反映AB的实长,与X1轴的夹角反映AB对H面的倾角α。若求AB的实长及其对V面的倾角β,则应更换H面,将AB变为H1面的平行线。图3-6表示其投影图作法。图3-6一般位置直线变换为投影面平行线(求实长和倾角β)

2.将投影面平行线变换为投影面垂直线

把投影面平行线变换为投影面垂直线,其目的是使线段的投影具有积聚性,以便于求解某些度量问题。

(a)立体图(b)投影图图3-7将投影面平行线变为投影面垂直线3.3.2直线的二次变换

垂直于一般位置直线的平面一定是一般位置平面,因此,欲把一般位置直线变换为投影面的垂直线,仅一次变换是不行的,必须连续地变换两次投影面,称为直线的二次变换。如图3-8(a)所示,第一次把一般位置直线变为投影面的平行线,第二次再把投影面的平行线变换为投影面的垂直线。

(a)立体图(b)投影图图3-8将一般位置直线变为投影面(H2)的垂直线图3-8(b)表示其投影图的作法,具体步骤如下:

(1)先作X1轴∥ab,求得AB在V1面上的新投影a1′b1′。

(2)再作X2轴⊥a1′b1′,得出AB在H2面上的投影a2(b2),这时a2与b2积聚为一点。

图3-9表示先更换H、再更换V面将直线变成V2面的垂直线的作图过程。图3-9将一般位置直线变为投影面(V2)的垂直线

3.4平面的投影变换

3.4.1平面的一次变换

1.将一般位置平面变换为投影面的垂直面

将一般位置平面变换为投影面的垂直面,目的是使平面的投影具有积聚性,以便于求解某些度量(如求平面与投影面的夹角及与平面有关的距离)和定位等问题。(a)立体图(b)投影图图3-10将一般位置平面变为投影面垂直面(求夹角α)如求△ABC对V面的夹角β,可在△ABC内取一正平线为辅助线,并用H1代替H,则△ABC的H1面投影与X1轴的夹角即为平面对V面的夹角β,如图3-11所示。图3-11将一般位置平面变为投影面垂直面(求夹角β)

2.将投影面垂直面变为投影面的平行面

目的是为了求平面的实形和解决同一平面内的有关图解问题。

由于投影面垂直面已经垂直于一个投影面,所以只要建立一个与已知平面平行的新投影面,即可在新体系中得到该平面的实形。图3-12将投影面垂直面变为投影面平行面3.4.2平面的二次变换

平面的二次变换主要用于把一般位置平面变换为投影面的平行面。因为平行于一般位置平面的平面仍为一般位置平面,所以必须连续交替更换两次投影面才行,即第一次将一般位置平面变换为投影面的垂直面,第二次再将投影面垂直面变换为投影面的平行面。图3-13将一般位置平面变为投影面平行面

3.5换面法的应用举例

3.5.1求解距离问题

【例3-1】如图3-14(a)所示,已知平面△ABC及面外一点M的两面投影,求M点到三角形平面ABC的距离及其投影。图3-14用换面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解】当平面变换成投影面垂直面时,问题得解。

如图3-14(b)所示,当平面变成V1面的垂直面时,反映点

至平面的垂线MK为一V1面的平行线,它在V1面上的投影m1′k1′ 显示实长。一般位置平面变换成垂直面时,只

需一次变换即可。设新投影面V1垂直于H面,以代替V面。

【例3-2】如图3-15(a)所示,已知直线AB及线外一点M的两面投影,求作点M到直线AB的距离及其投影。

【解】当直线变换成投影面的垂直线时,则在该投影面上就直接反映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如图3-15(b)所示。为此,必须将一般位置直线AB经两次变换变为投影面的垂直线,M点也随之变换两次,即可求出距离的实长。图3-15用换面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3-3】求两交叉直线AB、CD的公垂线实长及投影(图3-16)。

【解】两交叉直线之间的最短距离就是它们的公垂线,因此,如果把两交叉直线之一变换成投影面的垂直线,例如将CD变为垂直于H2面(图3-16(b)),则公垂线MN必为H2面的平行线,故m2n2 = MN。据上述分析,实质上是把一般位置直线变换成投影面的垂直线的作图问题。图3-16用换面法求两交叉直线的公垂线及投影3.5.2求解角度问题

【例3-4】如图3-17(a)所示,已知两一般位置平面△ABC和△ABD的两面投影,试用换面法求两平面之夹角f。

【解】任何不平行两平面必相交,其相交之夹角称为二面角。当两个平面同时垂直于某一投影面时,它们在该平面上的投影均积聚为直线,此两直线间的夹角就反映出两平面间的真实夹角。要使两平面同时变换为新投影面的垂直面,必须把它们的交线变换为新投影面的垂直线。从图3-17(a)、(b)中知道,AB是两平面的交线,为一般位置直线,故需要两次变换投影面,才可求出两平面的夹角f

。图3-17用换面法求两平面之夹角

【例3-5】如图3-18(a)所示,已知四边形ABCD和直线EF的两面投影,用换面法求直线EF与平面ABCD夹角θ的真实大小。

【解】作一新投影面和直线EF平行,且与平面ABCD垂直,则在该新投影面上的投影反映θ角。由于平面ABCD处于一般位置,因此,首先将它经过二次变换变为投影面平行面,然后,在其上作新投影面V3与之垂直,并与直线EF平行。故本题共需要变换三次投影面才能获解。(a)已知条件(b)作图过程及结果图3-18用换面法求直线与平面之夹角3.5.3求解定位问题

【例3-6】如图3-19所示,求一般位置直线DE与△ABC平面的交点。

【解】如前所述,直线与平面的交点是直线与平面的共有点,这一共有点可用换面法求出。(a)已知条件(b)作图过程和结果图3-19用换面法求直线与平面的交点

【例3-7】如图3-20(a)所示,求两一般位置平面△ABC和△DEF的交线MN。

【解】只要把两平面之一变为投影面垂直面,问题

得解。(a)已知条件(b)作图过程和结果图3-20用换面法求两一般位置平面的交线

【例3-8】如图3-21(a)所示,已知平面图形的实形及一边AB的投影,求作其正面投影和水平投影。

【解】由平面换面的基本问题可知,将一般位置平面变换为投影面的平行面需经两次变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