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L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
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黄河从青藏高原出发,途经川、青、廿三省,随后切开重重大山,
蓄力北上。紧接着,从晋陕大峡谷奔涌而出,于河洛一带不断建造冲
积平原,这里便是中原。最后,黄河携带着来自黄土高原的肥沃泥沙
倾泻而下,成就了沃野千里的华北大平原c这就是黄河,她与黄土高
原一起“带来,'了中华民族最初的家园。
有了大河,并不一定能产生人类及文明。黄河,在当时就为人类
起源做足了准备。首先,黄河本身就是“养料”。黄河上游兰州以上
的河段被看作黄河的产水区,这一河段主要流经青藏高原。这里气温
低,蒸发弱,因此降水大多转变成河流径流,黄河便在此段汇聚了大
量的水。而黄河中下游的陕西、河南、山东等地都是用水区,虽然河
南、山东的部分支流也给黄河带来了一些水量,但都是“杯水车薪”,
他们每年的用水量远超产水量。在缺水的北方,黄河如母亲一般“滋
养”了大部分的沿线省份,另一个绝佳的条件便是黄河流域的气候。
黄河流经的大部分地区处在北温带,古代气候又比现在温暖,加之黄
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这是全年气温最高、光照最强、作物
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多雨与热季有利于作物生长。此外,黄河下游冲
积平原的土壤肥沃、疏松,在这种土壤里,即使是木、石等原始的工
具,也能发挥出媲美青铜甚至铁农具的耕作水平。
当黄河与气候、黄土搭好了舞台,人要作为主角开始登场,接下
来他们便会上演序幕:耕种劳作。这是黄河流域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
——农业起源,距今七八千年,黄河流域主要孕育以粟、黍主的旱作
农业,而南方则依托长江出现了稻作的萌芽。稻作对水需求量大,古
人控水能力不如现在,因此过去长江流域稻作生产不稳定。与稻作不
同,旱作对水需求不大,适合黄河流域。出外旱作的流程技术更为简
单,不需精耕细作。当时,黄河流域的先祖们还发明了许多适应旱作
的工具,有石铲等生产工具、石磨盘等脱粒工具,可见当时原始的粮
食生产加工已经出现。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铜石并用时代,黄河流域
农业发展趋近成熟,不少地方还出现了大型磨光石斧等磨制石器。
黄河流域农业的发达为文明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文明的雏形
得以诞生。山西的陶寺遗址就是证明。陶寺遗址的耒耙上发现刻有文
字符号,这是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汉字。此外,陶寺遗址已经有了“都
城”的雏形,这里的整体布局分不同功能区,如宫殿区、祭祀区、普
通居民区等,意味着当时这里已出现了阶级分化。至此,黄河流域即
将开启新的篇章一文明时代。
在新石器时期,黄河文明并非一枝独秀,长江流域有良渚文化,
辽河流域有红山文化……可谓"满天星斗”,直到夏商周之后,黄河
文明才凸显出来,成为“众星捧月”般的主体文明。可以说,从夏商
周到唐宋,黄河流域一直都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而黄河文明会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之一,与洪水有很大关系。一
方面,4000多年前尧舜时期世界性的大洪水,导致氏族部落大迁徙,
纷纷向黄河中游的高原山丘一带迁移,最终缔造了黄河中游文明的中
心区,另一方面,洪水治理是大工程,需多人团结协作,更需强有力
的组织来协调,在此过程中,逐步产生了凌驾于一般氏族部落的权力
机构,可以说,治水对夏朝的建立甚至是黄河文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
要作用。
夏朝建立后,都城曾多次迁移,但都集中在今河南、山西中南部
的黄河流域,随后,商取代夏,周取代商,但商周的都城都集中在黄
河流域,三朝建都于此,文明代代相袭。三代文化以“礼制”为主脉,
“夏礼”礼”“周礼”一脉相承,“礼制”文化成为黄河文明的核心,也
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之一。
(摘编自(黄河,为什么能成为中华克族的母亲河)
材料二:
黄河流经世界上最大、最厚的黄土高原,以及黄土冲积形成的大
平原。在文明早期,的确有它的优势,但随着气候变迁,其缺点也逐
渐显现。黄河流域气候整体变干变冷,降水多在夏秋之际,且集中于
中游,加之中游植被破坏严重,土地大片沙化,大而集中的降水冲刷
着疏松的黄土,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黄河中游流速快,泥沙不易淤
积;而下游流速慢,所以每年约几亿吨泥沙堆积于此。天长日久,河
床不断抬高,逐渐形成“悬河”一一河床要比两边的土地都高。随着
河床逐渐淤高,河堤也得不断加高。在河南开封,黄河高出南岸八到
十米,而三五层楼高的水都靠堤坝拦着。堤坝稍有损坏,后果就不堪
设想。历史上黄河的决口几乎每年发生,一些人祸又加剧了这一灾害。
黄河,似乎真的像母亲一样,逐渐走向“衰老”。
那么,黄河的未来如何?黄河文明是否从此衰落呢?从过去的七
十年看,黄河已进入了复兴阶段,首先,七十多年来,黄河保持了安
流,没有再出现大的决口,其次是水土保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黄河流域中游的水土保持获得了成功。此外,还有黄河流域的综合开
发,从上游开始修建了几十座大坝和水利工程,大多是发电、灌溉、
防洪、防凌的综合利用,促使黄河流域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自
然环境也得到保护c随着黄河综合治理不断加强,黄河文明复兴便有
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期待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再度充满活力,并永葆青
春0
(摘编自《黄河与中华文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从青藏高原出发,一路奔涌穿越重重大山、峡谷,最终
形成沃野千里的华北大平原。
B.黄河流域有产水区和用水区之分,区别二者的主要标准在于
当地是否有支流提供水源。
C.陶寺遗址出现的文字符号和分不同功能区的“都城”雏形,证
明此处诞生了文明的雏形。
D.黄河下游形成“悬河”,与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土地沙化、下
游流速缓慢等原因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流经区域的自然条件,对于该地区的降水能否转化为黄
河水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B.由于黄河流域的居民有着更强的控水能力,所以黄河流域的
农业曾比长江流域更发达。
C.过去七十年来对黄河进行开发和利用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
和环境保护是可以兼顾的。
0.考察黄河流域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河流的兴衰是自
然与人类共同作用的结果。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
()
A.《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禹治理黄河水患,“通九道,陂九
泽,度九山”,最后“方五千里”都得到安抚并来朝进贡。
B.《汉书•沟湎志》记载,“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而河
为宗”,历史上黄河一直被誉为“百川之首”“四渎之宗”。
C.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黄河水系已具备了一定规模的水
运能力,水运不仅加强了地区联系,还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
D.唐宋时期,黄河流域的长安、汴梁作为当时全球范围内最发
达的都市,其形成的城市文明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4.请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用简明的语言将表格信息补充完整。
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为人类及文明起源所做的准备
自然条件特点作用
水量水量充沛
①__________
气候②有利于作物生长
土壤肥沃、疏松
易于耕种
5.人类活动在黄河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请综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来
王祥夫
今年的杏花开过后,忽然又下了一场雪,雪下得很大,但化得也
很快,才半天,地二的雪就全没了,村里村外,到处是一片泥泞,又
起了雾,远远近近一片模糊。吴婆婆家的人是该回来的都从外边匆匆
忙忙赶回来了,谁让地那么滑,吴婆婆滑了一跤就去了。吴婆婆的小
儿子,也终于带着他在外边娶的媳妇赶回来了,都已经三年了,婆婆
的小儿子三小总说是等过年的时候一定回来把媳妇带绐婆婆看,但他
总是忙。现在三小带着媳妇和已经三岁了的孩子从外边赶回来了。三
小是连走带跑,几步就抢进了院子。屋里忙事的人猛地听到有人从外
边闯了进来喊了一声“妈一一”,接着就是“呜一一”的一声,是三小?
屋里的人马上都白花花地跑了出来,可不就是三小。还有三小的媳妇,
瘦瘦的,而且黑,抱着儿子,跟在三小后边,三个人齐齐跪下,院里
又马上腾起一片哭声。这时婆婆的大儿子出现了,把小弟从她上拉起
来。这么一拉,三小就又大哭了起来,顿着脚。大哥又拉三小,要三
小进屋,却忍不住“呀”了一声,三小回转身来,用另一只手紧紧攀
住了他哥。大哥脸色一下子就变了:“啊呀,三小?”
堂屋里的晚饭已经摆上了,①大灯泡白刺刺地悬在头上。先是三
小站起来,把放在自己面前的那碗炖肉用一只手端起来放在大哥的跟
前,紧接着是大哥亦站起来,把那碗肉又端起来往弟弟三小这边放过
去。然后一家人才开始动筷子吃饭,哑子二哥只盯着三小看,忽然“呀
呀呀”地叫起来,被大哥用手势打住。但哑子二哥还是用手指着自己
的胳膊“呀呀呀”地喊,大哥又把他喊住,用手势告诉他别喊,“吃饭!”
大哥说完这话就不知再说什么,筷子在盘里夹了一下,却什么也没夹,
收回来。
“去,看看香完了没有?”大哥对大嫂说。
三小已经站起身,一迈腿,跨过凳子,抢先出去。
大哥忽然放低了声音,趁三小出去,他想问问三小胳膊的事。
三小的媳妇忽然低了头,三小媳妇说那个厂是做胶鞋的,刚刚开
起,三小出事后给了八千块钱。三小媳妇又停停,说:“三小他咋能
回来?咋也不能回来。”三小媳妇的声音很低,停片刻,又说:“那老
板人其实挺好的,他也没办法,他也没钱J三小现在还在那厂里,
给人家看门,还养了一只羊,是奶羊,给孩子挤奶吃。又说,还在房
后开了一小片地,种菜,给自己吃。不知谁轻轻“唉”了一声,②白
刺刺的灯下,一张张脸都很白很紧,大哥把自己筷子伸过去,有些抖,
他夹菜,夹准了,筷子没收回来,却送到三小媳妇的碗里。大嫂也跟
着夹菜了,夹一块肉,也没收回来,也送在三小媳妇的碗里,又夹一
筷子,想想,放在三小的碗里,然后放下筷子出去了:“三小,三小,
进来吃饭。”大嫂的声音从外边传了进来,声音只是颤,只隔片刻,
大嫂的声音忽然变成了哭声一一她进这屋的时候,三小才三岁。有时
候下地,她后边背着三小,前边抱着自己的儿子。
按这地方的规矩,姑嫂齐了,要看看箱里留下没留下值钱东西,
当着全家,把东西都收拾过,谁也没有闲话。大嫂领着二嫂和三小的
媳妇把吴婆婆的屋子收拾了一遍,把箱子开了。箱子里塞得满满的,
小孩子的衣服,大哥穿过二哥再穿、三小又穿的旧衣服。再有,旧鞋
子,他们父亲的旧鞋子,家做的,穿旧的,而又洗干净的。再一个盒
子,里边都是线,红线绿线黑线蓝线,一轴一轴,一团一团,还有针,
插在线团上。再翻,居然还有鞋样子,有大哥的,也有二哥的,还有
三小的。大嫂眼红了,想哭一声,却突然叫了起来,一个包,被翻了
出来,用吴婆婆的旧头巾包着,这个头巾包被打开了,她妞三个同时
都“呀”了一声。因为收拾吴婆婆的箱底,③屋里的灯换过了,白刺
刺的,角角落落都亮。屋里的人你看我,我看你,一万五千八百块的
钱在这里。大嫂先哭出来。想起吴婆婆常年就饭的那碟子盐豆,吴婆
婆只说是吃斋,是从不吃肉,但儿子孙子们碗里的剩坂,即使是笨菜,
吴婆婆也会打扫得干干净净。
办完吴婆婆的事,院子门口那株香椿树上的叶子都张开了,那只
鸟的窝也有样子了,三小说什么都要走,也终于带着他的媳妇和儿子
走了,三小和媳妇惦着那边的羊和菜地。家里人虽不愿三小走,但心
里也好受了一些。吴婆婆留下的那些钱,大哥一家同意,二哥一家也
同意,全都给了三小。这天中午,哑子二哥突然在家里”呀呀呀呀、
呀呀呀呀”叫了起来,连带着他那个哑子媳妇也在叫。隔壁大哥以为
发生了什么事,急忙忙地过来。哑子二哥手里拿着那个包儿,是吴婆
婆的那个头巾包,大哥记起了那天晚上三小说的那句话:“可怜我二
哥是个哑子,老来老去比我都可怜。”
“放好放好!”大哥打着手势,“放在谁也看不到的地方J
然后,大哥去打香椿了。大嫂什么也没说,把大哥打下来的香椿,
一小捆一小捆扎好c他们合计好了,明天要进趟城,再买些菜籽。
(选自《新中国文学经典丛书•1949-2019》,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了雪后“一片泥泞”一片模糊”的景象,营造了
阴冷的氛围,与小说中人物此刻回家的心情相契合。
B.大哥拉三小进屋时突变的脸色表明他已发现三小少了只胳膊,
这使得吃保时大哥反复制止二哥的行为显得合乎情理。
C.文中画波浪线处表现了大哥因为与三小长时间分离感情淡漠,
在突然面对他残疾的现实后有些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
D.小说末尾写大哥打香椿,夫妻合计进城买菜籽,表明他们在
经历了老人去世等家庭变故后,重新回到了生活的常态。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用“大、白、悬”等词凸显出灯光的刺眼,使人感受到
时隔三年后家人重聚时涌动的复杂情感。
B.句子②中“白刺刺”的灯光与众人听完三小媳妇讲述后苍白
的脸色相映衬,透露出人物内心的沉重。
C.句子③中吴婆婆房间里那“白刺刺的”、照得四处都亮的灯,
象征着吴婆婆勤劳顾家的美好品德。
D.文中“白刺刺的灯”反复出现、渲染气氛,同《林教头风雪
山神庙)中“风雪”的作用有相似之处。
8.小说什么以“归来”为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人评价王祥夫的小说“闪现着温暖的光芒”,请结合文本谈
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鲁阳虎欲攻三桓。不克而奔齐,景公礼之。鲍文子谏曰:“不可。
阳虎有宠于季氏而欲伐季孙,贪其富也。今君富于季孙,而齐大于鲁,
阳虎所以尽诈也。“景公乃囚阳虎。
或曰:臣主之间,非兄弟之亲也。劫杀之功,制万乘而享大利,
则群臣孰非阳虎也?事以微巧成,以疏拙败。群臣皆有阳虎之心,而
君上不知,是微而巧也,阳虎贪于天下,以欲攻上,是疏而拙也c不
使景公加诛于齐之巧臣,而使加诛于拙虎,是鲍文子之说反也,君明
而严,则群臣忠:君懦而暗,则群臣诈。知微之谓明,无救赦之谓严。
不知齐之巧臣而诛鲁之成乱,不亦妄乎?
或曰:阳虎为乱于鲁,不成而走,入齐而不诛,是承为乱也c君
明则诛,知阳虎之可济乱也,此见微之情也。君严则阳虎之罪不可失,
此无救赦之实也。则诛阳虎,所以使群臣忠也。未知齐之巧臣而废明
乱之罚,责于未然而不诛昭昭之罪,此则妄矣。今诛鲁之罪乱,以威
群臣之有奸心者,鲍文之说,何以为反?
(《韩非子•难四))
文本二:
阳虎奔齐,请师以伐鲁。齐侯将许之。鲍文子谏曰:“鲁未可取
也,上下犹和,众庶犹睦,能事大国,而无天灾,若之何取之?阳虎
欲勤齐师也,齐师疲,已于是乎奋其诈谋,鲁免其疾,而君又收之,
无乃害乎!”齐侯执阳虎,将东之。阳虎愿东,乃囚诸西鄙。尽借邑
人之车,锲其轴,麻约而归之。载懑:灵①,寝于其中而逃。奔晋,适
赵氏。
(《左传定公九年)
文本三:
阳虎议曰:“主贤明则悉心以事之,不肖则饰奸而试之J逐于鲁,
疑于齐,走而之赵,赵简主迎而相之。左右曰:“虎善窃人国政,何
故相也?"简主曰:"阳虎务取之,我务守之。”遂执术而御之。阳虎
不敢为非以善事简主兴主之强几至于霸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①灵:装载衣物的车。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
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阳虎不敢A为非B以善C事D简主E兴主之强F几至G于H霸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克,是战胜、击败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克敌制胜”中的“克”
意思相同。
B.承,接续之意,与《张衡传》中“下有蟾蛛,张口承之”的“承”
意思不同。
C.适,是前往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适得府君书”的“适”
意思相同。
D.相,意为使……为相,其用法与(鸿门宴)中“吾得兄事之”
的“兄”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木一中有人认为,齐国内部也有想法与阳虎类似的大臣,
其行为隐蔽而巧诈,威胁比阳虎更大,更应引起重视。
B.文本一中也有人认为,齐国内部是否存在巧诈之臣尚不明确,
而阳虎的罪行明显,齐景公不应该放任这样的乱臣。
C.文本二中鲍文子认为,当前齐国君臣一心,百姓和睦,风调
雨顺,能侍奉大国,不可听从阳虎的建议去攻打鲁国。
D.阳虎被鲁国驱逐,被齐国怀疑,逃至赵国,面对侍臣的疑惑,
赵简主自信能对阳虎加以控制,并使之为自己所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诛鲁之罪乱,以威群臣之有奸心者,鲍文之说,何以为
反?
(2)齐侯执阳虎,将东之。阳虎愿东,乃囚诸西鄙。
(二)古代许歌该(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之二)
陆游
月地云阶暗断肠,知心谁解赏孤芳。
相逢只怪影亦好,归去始惊身染香。
渡口耐寒窥净绿,桥边凝愁立昏黄。
与卿俱是江南客,剩欲尊前说故乡。
怀古堂前小梅渐开四首(其一)
杨万里
梅边春意未全回,淡日微风暗里催。
近水数株殊小在,一梢双朵忽齐开。
生愁落去轻轻折,不怕清寒得得来。
肠断故园千树雪,大江西处乱云堆。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领联以“只怪”写出梅的形态之美,又以“始惊”突出了
梅香之幽,
B.陆诗颈联写诗人伫立于桥边,眼见梅花凋落,空余绿枝,愁
情油然而生。
C.杨诗先写梅未开时的期盼,再写齐开的惊喜,最后抒发乡愁,
脉络清晰。
D.两首诗都表现了梅花凌寒开放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
欣赏和怜惜。
15.两首诗的尾联都借梅花抒发了思乡之情,但写法有所不同,
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在描摹水气弥漫,水天相接的景象后,
“,两句,借《诗经》的典故描写了小船在江
面自在飘荡的场景C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句,
以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追索茅草不得后的无奈心情。
(3)小刚漫步锦江之滨,看到水中月影,不禁想起唐宋诗文中
描写此类景象的句子:",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有人指出,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程序员”这一职叱将
不复存在。人们对AI抢夺工作的担心由来已久。在AIGC(人工智能
生成内容)概念火热的2023年,AI抢夺人类工作俨然不再只是预言,
画师、配音、翻译等岗位Ao只是,制造出
AI的程序员如今也难以幸免吗?
技术的突破会带来社会的变革,就像当初汽车出现后,绝大部分
马车车夫_B①日前AI技术的研发及运用,②正在助推了新
质生产力的发展,③在“码农”的领域,④编程神器Copilot早巳大
幅改进他们的工作效率了。倘若AI技术再进一步,只需要几个简单
的业务指令就能生成所有程序,而且自行测试和运行呢?
程序员的工作会受到A1技术影响,这是必然的事情。但是,程
序员不仅仅只是编写代码,更是技术的实践者和创新的推动者,在软
件开发过程中,程序员负责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代码编写、测试调
试等多个环节,这种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AI还无法复制和替
代。因此,_C努力提升自己并积极拥抱AI方是正途。
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
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8.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
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吱吱叫着飞来了,落在门楣上。主人们善意的笑容使它们欣
喜若狂,立即千百次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一一这就是我的燕子季,
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奔向刚刚返青的草地、树林和山溪,追逐蝴蝶,捕
捞蝌蚪。当小燕子能够飞出来,和老燕子一起捕捉小飞虫的时候,田
垄的蛔蛔叫了。蛔蛆季宣告开始,孩子们更加放任和自由了。除了在
水里打扑通的时间,就是编蛔蛔笼,捉蛔蝠,喂蛔蛔,赛蛔蛔。当蛔
蛔不再振翅欢唱的时候,墙缝里出现了新的、彻夜不倦的歌手,那就
是蟋蟀。蟋蟀季更加热闹。白天,孩子们集中在街角里,竞相展示各
自拥有的五虎上将,蟋蟀的战斗打得昏天黑地,一天下来,有人欢喜
有人愁。残兵败将缺了胳膊断了腿,却①有了自由,再也
不会被征召入伍了C夜间,我和孩子们走进坟地。因为大家都认为坟
地里的蟋蟀,十有八九都是猛将。我弯着腰,②,
侧耳倾听,从它们的音色和音量去发现赵子龙式的英雄。有时是为了
复仇,像燕太子丹一样,苦苦地寻找着“荆轲”;有时是为了保持霸
主地位,招募战略后备队。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竞相展示各自满意的蟋蟀,蟋
蟀之间的战斗非常激烈”,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
什么?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
21.语言文字运用I和n中三处引号,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
析。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求助,该怎样描述这张图片的景色”“能表这惊叹的词句有哪
些”新词语这么多,但是我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委婉地夸赞一人人
了”……在这些“求助帖”的背后,不少年轻人正在被词不达意、语
言匮乏困扰,当流行语、表情包等方式不再适用时,“词穷”问题好
像就出现了。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届四川省成都
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
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黄河从青藏高原出发,途经川、青、廿三省,随后切开重重大山,
蓄力北上。紧接着,从晋陕大峡谷奔涌而出,于河洛一带不断婕造冲
积平原,这里便是中原。最后,黄河携带着来自黄土高原的肥沃泥沙
倾泻而下,成就了沃野千里的华北大平原c这就是黄河,她与黄土高
原一起“带来”了中华民族最初的家园。
有了大河,并不一定能产生人类及文明。黄河,在当时就为人类
起源做足了准备。首先,黄河本身就是“养料黄河上游兰州以上
的河段被看作黄河的产水区,这一河段主要流经青藏高原。这里气温
低,蒸发弱,因此降水大多转变成河流径流,黄河便在此段汇聚了大
量的水。而黄河中下游的陕西、河南、山东等地都是用水区,虽然河
南、山东的部分支流也给黄河带来了一些小量,但都是“杯水车薪”,
他们每年的用水量远超产水量。在缺水的北方,黄河如母亲一般“滋
养”了大部分的沿线省份,另一个绝佳的条件便是黄河流域的气候。
黄河流经的大部分地区处在北温带,古代气候又比现在温暖,加之黄
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这是全年气温最高、光照最强、作物
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多雨与热季有利于作物生长。此外,黄河下游冲
积平原的土壤肥沃、疏松,在这种土壤里,即使是木、石等原始的工
具,也能发挥出媲美青铜甚至铁农具的耕作水平。
当黄河与气候、黄土搭好了舞台,人要作为主角开始登场,接下
来他们便会上演序幕:耕种劳作。这是黄河流域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
——农业起源,距今七八千年,黄河流域主要孕育以粟、黍主的旱作
农业,而南方则依托长江出现了稻作的萌芽。稻作对水需求量大,古
人控水能力不如现在,因此过去长江流域稻作生产不稳定。与稻作不
同,旱作对水需求不大,适合黄河流域。此外旱作的流程技术更为简
单,不需精耕细作。当时,黄河流域的先祖们还发明了许多适应旱作
的工具,有石铲等生产工具、石磨盘等脱粒工具,可见当时原始的粮
食生产加工已经出现。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铜石并用时代,黄河流域
农业发展趋近成熟,不少地方还出现了大型磨光石斧等磨制石器。
黄河流域农业的发达为文明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文明的雏形
得以诞生。山西的陶寺遗址就是证明。陶寺遗址的耒耙上发现刻有文
字符号,这是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汉字。此外,陶寺遗址已经有了“都
城”的雏形,这里的整体布局分不同功能区,如宫殿区、祭祀区、普
通居民区等,意味着当时这里已出现了阶级分化。至此,黄河流域即
将开启新的篇章一文明时代。
在新石器时期,黄河文明并非一枝独秀,长江流域有良渚文化,
辽河流域有红山文化……可谓"满天星斗”,直到夏商周之后,黄河
文明才凸显出来,成为“众星捧月”般的主体文明。可以说,从夏商
周到唐宋,黄河流域一直都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而黄河文明会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之一,与洪水有很大关系。一
方面,4000多年前尧舜时期世界性的大洪水,导致氏族部落大迁徙,
纷纷向黄河中游的高原山丘一带迁移,最终缔造了黄河中游文明的中
心区,另一方面,洪水治理是大工程,需多人团结协作,更需强有力
的组织来协调,在此过程中,逐步产生了凌驾于一般氏族部落的权力
机构,可以说,治水对夏朝的建立甚至是黄河文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
要作用。
夏朝建立后,都城曾多次迁移,但都集中在今河南、山西中南部
的黄河流域,随后,商取代夏,周取代商,但商周的都城都集中在黄
河流域,三朝建都于此,文明代代相袭。三代文化以“礼制”为主脉,
“夏礼”礼”“周礼”一脉相承,“礼制”文化成为黄河文明的核心,也
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之一。
(摘编自(黄河,为什么能成为中华克族的母亲河)
材料二:
黄河流经世界上最大、最厚的黄土高原,以及黄土冲积形成的大
平原。在文明早期,的确有它的优势,但随着气候变迁,其缺点也逐
渐显现。黄河流域气候整体变干变冷,降水多在夏秋之际,且集中于
中游,加之中游植被破坏严重,土地大片沙化,大而集中的降水冲刷
着疏松的黄土,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黄河中游流速快,泥沙不易淤
积;而下游流速慢,所以每年约几亿吨泥沙堆积于此。天长日久,河
床不断抬高,逐渐形成“悬河”一一河床要比两边的土地都高。随着
河床逐渐淤高,河堤也得不断加高。在河南开封,黄河高出南岸八到
十米,而三五层楼高的水都靠堤坝拦着。堤坝稍有损坏,后果就不堪
设想。历史上黄河的决口几乎每年发生,一些人祸又加剧了这一灾害。
黄河,似乎真的像母亲一样,逐渐走向“衰老二
那么,黄河的未来如何?黄河文明是否从此衰落呢?从过去的七
十年看,黄河巳进入了复兴阶段,首先,七十多年来,黄河保持了安
流,没有再出现大的决口,其次是水土保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黄河流域中游的水土保持获得了成功。此外,还有黄河流域的综合开
发,从上游开始修建了几十座大坝和水利工程,大多是发电、灌溉、
防洪、防凌的综合利用,促使黄河流域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自
然环境也得到保护c随着黄河综合治理不断加强,黄河文明复兴便有
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期待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再度充满活力,并永葆青
春。
(摘编自《黄河与中华文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从青藏高原出发,一路奔涌穿越重重大山、峡谷,最终
形成沃野千里的华北大平原。
B.黄河流域有产水区和用水区之分,区别二者的主要标准在于
当地是否有支流提供水源。
C.陶寺遗址出现文字符号和分不同功能区的“都城”雏形,证明
此处诞生了文明的雏形。
D.黄河下游形成“悬河”,与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土地沙化、下
游流速缓慢等原因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流经区域的自然条件,对于该地区的降水能否转化为黄
河水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B.由于黄河流域的居民有着更强的挖水能力,所以黄河流域的
农业曾比长江流域更发达。
C.过去七十年来对黄河进行开发和利用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
和环境保护是可以兼顾的。
D.考察黄河流域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河流的兴衰是自
然与人类共同作用的结果。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
()
A.《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禹治理黄河水患,“通九道,陂九
泽,度九山”,最后“方五千里”都得到安抚并来朝进贡。
B.《汉书•沟池志》记载,“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而河
为宗”,历史上黄河一直被誉为“百川之首”“四渎之宗”。
C.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黄河水系已具备了一定规模的水
运能力,水运不仅加强了地区联系,还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
D.唐宋时期,黄河流域的长安、汴梁作为当时全球范围内最发
达的都市,其形成的城市文明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4.请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用简明的语言将表格信息补充完整。
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为人类及文明起源所做的准备
自然条件特点作用
水量水量充沛
①__________
气候②有利于作物生长
土壤肥沃、疏松
易于耕种
5.人类活动在黄河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请综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B2.B
3.A4.①.能滋养缺水的用水区②.温暖,降水
集中在夏秋两季
5.①发展农业,为黄河文明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治理洪水,
建都于黄河流域,促进黄河文明成为主体文明。③加强对黄河的综合
治理,为黄河文明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区别二者的主要标准在于当地是否有支流提供水源”分析有
误,从文中看,上游兰州以上的河段被看作黄河的产水区,中下游的
陕西、河南、山东等地都是用水区,支流不是区别依据。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B.文中没有信息表明“黄河流域的居民有着更强的控水能力”,
也不能据此说明黄河流域比长江流域农业更为发达。从材料一第三段
看,黄河流域农业发达的原因在于这里主要孕育以粟、黍为主的旱作
农业,对水需求不大;而由于“稻作对水需求量大,古人控水能力不
如现在,因此过去长江流域稻作生产不稳定”。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六段主要表明洪水导致的迁徙和对洪水的治理对黄河
文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两个内容。
A.”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最后“方五千里”都得到安抚
并来朝进贡,可见河渠修复,促进交流,符合第六段内容。
B.只强调了黄河的价值。
C.只强调黄河不仅加强了地区联系,还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
D.强调了黄河流域的长安、汴梁都城的作用。
故选A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结合“在缺水的北方,黄河如母亲一般‘滋养’了大部分的沿线
省份”可知,黄河水量丰沛,流经之处,能给缺水的地区带来用水,
故其作用应填写“能滋养缺水的用水区
结合“另一个绝佳的条件便是黄河流域的气候。黄河流经的大部
分地区处在北温带,古代气候又比现在温暖,加之黄河流域降水多集
中在夏秋两季”可知,黄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气候温暖,
作物生长旺盛,其特点应填“温暖,降水集中在夏秋两季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内容和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耕种劳作。这是黄河流域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一一农业起源,
距今七八千年,黄河流域主要孕育以粟、黍主的旱作农业,而南方则
依托长江出现了稻作的萌芽……"黄河流域农业的发达为文明的出现
奠定了物质基础,文明的雏形得以诞生“,人们利用温暖的气候、肥
沃的黄土和充足的水源,发展农业,使黄河流域农业发展趋近成熟,
使用在当时较为先进的农耕工具,为黄河文明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而黄河文明会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之一,与洪水有很大关系。
一方面,……可以说,治水对夏朝的建立甚至是黄河文明的发展都起
到了重要作用”……商取代夏,周取代商,但商周的都城都集中在黄
河流域,三朝建都于此,文明代代相袭”,先民治理洪水,团结协作,
产生了组织机构,治水对夏朝的建立甚至是黄河文明的发展都起到了
重要作用;建都于黄河流域,文明代代相袭,促进黄河文明成为主体
文明。
“首先,七十多年来,黄河保持了安流,没有再出现大的决口,
其次是水土保持,……此外,还有黄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从上游开始
修建了几十座大坝和水利工程,……”,加强对黄河的防洪、保土治
理,促使黄河流域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为黄河文明复兴奠定坚实基
础。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来
王祥夫
今年的杏花开过后,忽然又下了一场雪,雪下得很大,但化得也
很快,才半天,地二的雪就全没了,村里村外,到处是一片泥泞,又
起了雾,远远近近一片模糊。吴婆婆家的人是该回来的都从外边匆匆
忙忙赶回来了,谁让地那么滑,吴婆婆滑了一跤就去了。吴婆婆的小
儿子,也终于带着他在外边娶的媳妇赶回来了,都已经三年了,婆婆
的小儿子三小总说是等过年的时候一定回来把媳妇带给婆婆看,但他
总是忙。现在三小带着媳妇和已经三岁了的孩子从外边赶回来了。三
小是连走带跑,几步就抢进了院子。屋里忙事的人猛地听到有人从外
边闯了进来喊了一声“妈一一”,接着就是“呜一一”的一声,是三小?
屋里的人马上都白花花地跑了出来,可不就是三小。还有三小的媳妇,
瘦瘦的,而且黑,抱着儿子,跟在三小后边,三个人齐齐跪下,院里
又马上腾起一片哭声。这时婆婆的大儿子出现了,把小弟从地上拉起
来。这么一拉,三小就又大哭了起来,顿着脚。大哥又拉三小,要三
小进屋,却忍不住“呀”了一声,三小回转身来,用另一只手紧紧攀
住了他哥。大哥脸色一下子就变了:“啊呀,三小?”
堂屋里的晚饭已经摆上了,①大灯泡白刺刺地悬在头上。先是三
小站起来,把放在自己面前的那碗炖肉用一只手端起来放在大哥的跟
前,紧接着是大哥亦站起来,把那碗肉又端起来往弟弟三小这边放过
去。然后一家人才开始动筷子吃饭,哑子二哥只盯着三小看,忽然“呀
呀呀”地叫起来,被大哥用手势打住。但哑子二哥还是用手指着自己
的胳膊“呀呀呀”地喊,大哥又把他喊住,用手势告诉他别喊,“吃饭!”
大哥说完这话就不知再说什么,筷子在盘里夹了一下,却什么也没夹,
收回来。
“去,看看香完了没有?”大哥对大嫂说。
三小已经站起身,一迈腿,跨过凳子,抢先出去。
大哥忽然放低了声音,趁三小出去,他想问问三小胳膊的事。
三小的媳妇忽然低了头,三小媳妇说那个厂是做胶鞋的,刚刚开
起,三小出事后给了八千块钱。三小媳妇又停停,说:“三小他咋能
回来?咋也不能回来。”三小媳妇的声音很低,停片刻,又说:“那老
板人其实挺好的,他也没办法,他也没钱J三小现在还在那厂里,
给人家看门,还养了一只羊,是奶羊,给孩子挤奶吃。又说,还在房
后开了一小片地,种菜,给自己吃。不知谁轻轻“唉”了一声,②白
刺刺的灯下,一张张脸都很白很紧,大哥把自己筷子伸过去,有些抖,
他夹菜,夹准了,筷子没收回来,却送到三小媳妇的碗里。大嫂也跟
着夹菜了,夹一块肉,也没收回来,也送在三小媳妇的碗里,又夹一
筷子,想想,放在三小的碗里,然后放下筷子出去了:“三小,三小,
进来吃饭。”大嫂的声音从外边传了进来,声音只是颤,只隔片刻,
大嫂的声音忽然变成了哭声一一她进这屋的时候,三小才三岁。有时
候下地,她后边背着三小,前边抱着自己的儿子。
按这地方的规矩,她婢齐了,要看看箱里留下没留下值钱东西,
当着全家,把东西都收拾过,谁也没有闲话。大嫂领着二嫂和三小的
媳妇把吴婆婆的屋子收拾了一遍,把箱子开了。箱子里塞得满满的,
小孩子的衣服,大哥穿过二哥再穿、三小又穿的旧衣服。再有,日鞋
子,他们父亲的旧鞋子,家做的,穿旧的,而又洗干净的。再一个盒
子,里边都是线,红线绿线黑线蓝线,一轴一轴,一团一团,还有针,
插在线团上。再翻,居然还有鞋样子,有大哥的,也有二哥的,还有
三小的。大嫂眼红了,想哭一声,却突然叫了起来,一个包,被翻了
出来,用吴婆婆的旧头巾包着,这个头巾包被打开了,她妞三个同时
都,,呀,,了一声。因为收拾吴婆婆的箱底,③屋里的灯换过了,白刺
刺的,角角落落都亮。屋里的人你看我,我看你,一万五千八百块的
钱在这里。大嫂先哭出来。想起吴婆婆常年就假的那碟子盐豆,吴婆
婆只说是吃斋,是从不吃肉,但儿子孙子们碗里的剩饭,即使是笨菜,
吴婆婆也会打扫得干干净净。
办完吴婆婆的事,院子门口那株香椿树上的叶子都张开了,那只
鸟的窝也有样子了,三小说什么都要走,也终于带着他的媳妇和儿子
走了,三小和媳妇惦着那边的羊和菜地。家里人虽不愿三小走,但心
里也好受了一些。吴婆婆留下的那些钱,大哥一家同意,二哥一家也
同意,全都给了三小。这天中午,哑子二哥突然在家里”呀呀呀呀、
呀呀呀呀”叫了起来,连带着他那个哑子媳妇也在叫。隔壁大哥以为
发生了什么事,急忙忙地过来。哑子二哥手里拿着那个包儿,是吴婆
婆的那个头巾包,大哥记起了那天晚上三小说的那句话:“可怜我二
哥是个哑子,老来老去比我都可怜J
“放好放好!”大哥打着手势,“放在谁也看不到的地方J
然后,大哥去打香椿了。大嫂什么也没说,把大哥打下来的香椿,
一小捆一小捆扎好C他们合计好了,明天要进趟城,再买些菜籽。
(选自《新中国文学经典丛书•1949-2019》,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了雪后“一片泥泞"一片模糊''的景象,营造了
阴冷的氛围,与小说中人物此刻回家的心情相契合。
B.大哥拉三小进屋时突变的脸色表明他已发现三小少了只胳膊,
这使得吃坂时大哥反复制止二哥的行为显得合乎情理。
C.文中画波浪线处表现了大哥因为与三小长时间分离感情淡漠,
在突然面对他残疾的现实后有些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
D.小说末尾写大哥打香椿,夫妻合行进城买菜籽,表明他们在
经历了老人去世等家庭变故后,重新回到了生活的常态。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用“大、白、悬"等词凸显出灯光刺眼,使人感受到时
隔三年后家人重聚时涌动的复杂情感。
B.句子②中“白刺刺”的灯光与众人听完三小媳妇讲述后苍白
的脸色相映衬,透露出人物内心的沉重。
C.句子③中吴婆婆房间里那“白刺刺的"、照得四处都亮的灯,
象征着吴婆婆勤劳顾家的美好品德2
D.文中“白刺刺的灯”反复出现、渲染气氛,同《林教头风雪
山神庙)中“风雪”的作用有相似之处。
8.小说为什么以“归来”为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人评价王祥夫的小说“闪现着温暖的光芒”,请结合文本谈
谈你的理解。
【答案】6.C7.C
8.①小说情节紧扣“归来”展开:吴婆婆去世,家人“归来”
奔丧,因遭遇意外多年未归的三小也最终回到了家乡。
②以“归来”为题使主题更加深刻:长时间未团聚的家人再相聚,
亲情“归来”,彼此感情更加深厚;每个人在经历家庭变故后又重新
回到了生活常态,显示出生命的韧性。
9.①面对不易的生活,母子之间、兄弟之间、她娃之间相互扶
持、相互关爱,温暖而深厚的亲情让人动容。
②面对生活的困境,三小乐观积极,努力改变现状;担心家人因
自己的遭遇而伤心,他三年不归,独自承受,这一份坚韧与担当凸显
了人性的美好,令人温暖给人激励。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因为与三小长时间分离感情淡漠”分析有误,此处主要表现
出大哥内心震惊、难过却不知怎样表达的状态.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象征着吴婆婆勤劳顾家的美好品德”分析有误,此为实景,
渲染凄凉的气氛,没有象征义,此项属于过度解读。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标题的作用可从情节、主题、艺术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从情节结构上:结合“吴婆婆滑了一跤就去了。吴婆婆的小儿子,
也终于带着他在外边娶的媳妇赶回来了,都已经三年了……”可知,
小说情节紧扣“归来”展开,写吴婆婆去世,家人“归来”奔丧,因
遭遇意外多年未归的三小也最终回到了家乡,标题交代了主要的事件。
从主题角度:“都已经三年了,婆婆的小儿子三小总说是等过年
的时候一定回来把媳妇带给婆婆看,但他总是忙。现在三小带着媳妇
和已经三岁了的孩子从外边赶回来了"把那碗肉又端起来往弟弟三小
这边放过去''"但哑子二哥还是用手指着自己的胳膊'呀呀呀'地
喊,……"可知,长时间未团聚的家人再相聚,亲情“归来”,大哥心
疼小弟,二哥关心小弟,他们彼此感情更加深厚,“归来”隐喻着亲情
的“归来”;小三要回打工的地方,大哥继续种地,每个人在经历家
庭变故后又重新回到了生活常态,显示出生命的韧性,以“归来”为
题使主题更加深刻,在平凡中看到了不一般的主题,用一个平常的“归
来”,是呼唤,也是歌颂。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解答时抓住题干中“温暖”一词,结合文本分析表现在哪些方面。
面对不易的生活,婆婆省吃俭用,把钱积攒下来,把爱留给了家
人;大哥把肉留给小弟,兄弟们把钱留给了小弟,兄友弟恭,温暖感
人,读之感同身受,感动不已;岫婢之间相互扶持、相互关爱,温暖
而深厚的亲情让人动容,生活情景真实感人,很有生活气息。
结合“……三小现在还在那厂里,给人家看门,还养了一只羊,
是奶羊,给孩子挤奶吃。又说,还在房后开了一小片地,种菜,给自
己吃”等信息,面对生活的困境,三小乐观积极,努力改变现状;他
担心家人因自己的遭遇而伤心,他三年不归,独自承受,这一份坚韧
与担当凸显了人性的美好,令人温暖给人激励,从前文回家后在母亲
灵前的大哭,可知公三对母亲的爱和愧疚,但怕母亲心疼自己受伤独
自承受,那种情感朴素而真切,读此文令人感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鲁阳虎欲攻三桓。不克而奔齐,景公礼之。鲍文子谏曰:“不可。
阳虎有宠于季氏而欲伐季孙,贪其富也。今君富于季孙,而齐大于鲁,
阳虎所以尽诈也。”景公乃囚阳虎。
或曰:臣主之间,非兄弟之亲也。劫杀之功,制万乘而享大利,
则群臣孰非阳虎也?事以微巧成,以疏拙败。群臣皆有阳虎之心,而
君上不知,是微而巧也,阳虎贪于天下,以欲攻上,是疏而拙也c不
使景公加诛于齐之巧臣,而使加诛于拙虎,是鲍文子之说反也,君明
而严,则群臣忠:君懦而暗,则群臣诈。知微之谓明,无救赦之谓严。
不知齐之巧臣而诛鲁之成乱,不亦妄乎?
或曰:阳虎为乱于鲁,不成而走,入齐而不诛,是承为乱也c君
明则诛,知阳虎之可济乱也,此见微之情也。君严则阳虎之罪不可失,
此无救赦之实也。则诛阳虎,所以使群臣忠也。未知齐之巧臣而废明
乱之罚,责于未然而不诛昭昭之罪,此则妄矣。今诛鲁之罪乱,以威
群臣之有奸心者,鲍文之说,何以为反?
(《韩非子•难四))
文本二:
阳虎奔齐,请师以伐鲁。齐侯将许之。鲍文子谏曰:“鲁未可取
也,上下犹和,众庶犹睦,能事大国,而无天灾,若之何取之?阳虎
欲勒齐师也,齐师疲,已于是乎奋其诈谋,鲁免其疾,而君又收之,
无乃害乎!”齐侯执阳虎,将东之。阳虎愿东,乃囚诸西鄙。尽借邑
人之车,锲其轴,麻约而归之。载意灵①,寝于其中而逃。奔晋,适
赵氏。
(《左传定公九年)
文本三:
阳虎议日:”主贤明则悉心以事之,不肖则饰奸而试之逐于鲁,
疑于齐,走而之赵,赵简主迎而相之。左右曰:“虎善窃人国政,何
故相也?”简主曰:“阳虎务取之,我务守之。”遂执术而御之。阳虎
不敢为非以善事简主兴主之强几至于霸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①灵:装载衣物的车。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
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阳虎不敢A为邪B以善C事D简主E兴主之强F几至G于H霸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克,是战胜、击败意思,与现代汉语“克敌制胜”中的“克”
意思相同。
B.承,接续之意,与《张衡传》中“下有蟾除,张口承之”的
“承”意思不同。
C.适,是前往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适得府君书》的
“适”意思相同。
D.相,意为使……为相,其用法与(鸿门宴)中“吾得兄事之“
的“兄”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有人认为,齐国内部也有想法与阳虎类似的大臣,
其行为隐蔽而巧诈,威胁比阳虎更大,更应引起重视。
B.文本一中也有人认为,齐国内部是否存在巧诈之臣尚不明确,
而阳虎的罪行明显,齐景公不应该放任这样的乱臣。
C.文本二中鲍文子认为,当前齐国君臣一心,百姓和睦,风调
雨顺,能侍奉大国,不可听从阳虎的建议去攻打鲁国。
D.阳虎被鲁国驱逐,被齐国怀疑,逃至赵国,面对侍臣的疑惑,
赵简主自信能对阳虎加以控制,并使之为自己所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诛鲁之罪乱,以威群臣之有奸心者,鲍文之说,何以为
反?
(2)齐侯执阳虎,将东之。阳虎愿东,乃囚诸西鄙。
【答案】10.BEF11.C12.C
13.(1)现在诛杀鲁国犯罪作乱的大臣,来威慑有奸邪之心的
群臣,鲍文子的说法怎么会是违背(事实)的呢?
(2)齐侯逮捕了阳虎,将把他送往东边(囚禁)。阳虎(也)希
望去东边,于是齐侯将他囚禁在西部边境。
【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豪雅新乐学合同内容
- 工程类施工合同法条
- 2025年海口货运资格证考试口诀
- 山东能源设施建设合同
- 渔业设施个人承包施工合同
- 节能建筑招投标模板
- 运输合同中装卸义务解析
- 电子信息企业消防管理规章
- 保利影视基地招投标操作指南
- 旅游景点食堂租赁合同
- 2024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绿色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
- 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培训模板
- 《第八课 我的身体》参考课件
- 四川省巴中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
-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目标自我分析职业定位实施计划
- 全科教学查房糖尿病620课件
- 行政复议意见书
- 环境土壤学课件
-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知识考题及答案
- 看图猜成语完
- 汽车尾灯控制电路的设计仿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