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土地是承载万物的媒介。《礼记》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因为土地的重要性,对土地的依恋也成为人类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心理情结。尽管“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也都有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现象,但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恋土情结”却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传统中国就是乡土社会,如《乡土中国》一书所描述的:“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乡土”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底色。可以说,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作为一种物质和元素,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共识和集体记忆。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中国人不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社”,即土地神,“稷”则是谷神。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即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土地庙,里面伺奉着“土地公公”或“土地奶奶”。在乡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乡土的保护神。“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社会”。可以说,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我们的语言词汇,处处可见“恋土情结”的印记。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不论游子、战士还是商人或移民,他们都会带一包家乡的泥土在身边。“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土地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也是一种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土地给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财富,也是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正是千百年来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影响到了士人的价值观,“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一向是中国圣贤先哲所倡导的一种精神。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也造就了另一个文化基因,那就是平和。固守土地使中国人变得十分温和,乐天知命,安土重迁,这样的民族本能地反对暴力和侵略,追求和平。“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更是把“安土”和“修身”联系在一起,如《礼记》中所言:“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土地与“乡土”情结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观念。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人的社交圈子往往局限在他们生长的那块土地上,“乡土情谊”在中国人的交往观念中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乡谊网络”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的温州人就用“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的方法,把很多同乡和产业带到了世界各地。“乡土文化资本”“乡谊关系”成为华人交往实践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立足新时代,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地建立“文化自信”,并在社会层面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发展。(摘编自潘祥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恋土情结”及其扬弃》)材料二: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文化体制的高度集中,也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因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这是由我们的历史文化决定的。余光中经历了“双重放逐”,先是到因政治因素与大陆相隔的宝岛台湾,后来又赴美留学,在另一个不同文化的海外生活,他先是接受台湾另一种政治形态的熏陶,后又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也曾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但是思维中固存的“落叶归根”的想法让多愁善感的诗人的乡土情结尤为浓重,以致后来他意识到他的西化是苍白和空虚的,然后清醒地回归并坚定传统文化的路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一种乡愁情结中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坚守。余光中对于乡愁的看法是:“所谓乡愁,原有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层次,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乡一镇。地理当然不能搬家,民族何曾可以改种,文化同样换不了心,历史同样整不了容。乡愁并不限于地理,他应该是立体的,还包含时间。一个人的乡愁如果一乡一镇就可以解,那恐怕只停留在同乡会的层次。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径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这段话映射出他认为乡愁中应包含的“文化回归”和对中华民族血脉的认同。“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径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这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投射于他的诗中,更是表现出余光中对故园的渴念以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摘编自傅天虹《诗国的游子—论余光中诗歌的原乡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但在中国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B.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在语言文字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如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就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崇拜观念。C.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表现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余光中的经历生动地体现这一点。D.余光中认为乡愁不是系于某人出生地的具体的那个乡镇,而是立体多层次的,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径横纬,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多处引经据典,不仅分析了“恋土情结”在中国文化中的表征,同时也阐释了其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的影响,论证精当有力。B.在中国传统社会,人在死后也会选择“风水宝地”作为归宿,这既体现了中国人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的理念,也体现了迷信落后的一面。C.中国古代有“春祈秋报”的祭祀仪式,即春耕前举行祭祀,祈祷土地神保佑丰收,秋收后举行仪式报答土地神的恩德,这是“恋土情结”的一种体现。D.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如能对其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必然会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作用。(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一项是A.云闲望出岫,叶落喜归根。——(宋)陆游《寓叹》B.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宋)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C.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D.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李觏《乡思》(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恋土情结”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为建设好“美丽乡村”,某地拟“乡情为骨,乡韵为魂”为主题的座谈活动,请根据上述材料为他们提两点建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年关六赋阿成爷爷活着的时候,每逢旧历的春节,老三的父母一定要领着他们生育的四位雌雄,到爷爷的家去过年。爷爷死后,老三这兄妹四人也一定得到父母的家守岁。这是王氏家族的规矩。——题记老三爷爷的也就是后来老三父亲的家,院子很阔。凭栏望去,一任江天浩浩荡荡,爽着肺腑。其住房几经修缮,父亲住着很好,很遂心,很滋润,过得也极有板眼。每值茶余饭后,兄弟几个一律恭恭敬敬,坐在庭院的小凳上,听父亲讲《论语》。老三的父亲是读书人。爷爷活着的时候,早早地把他送到松花江对岸的私塾,读孔子。山东人古来就讲究智力开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再者说,“养不教,父之过”嘛。老三的爷爷是“闯关东”的山东人,后来成为这里的第一户居民。为了供儿子读书,捕了一辈子的鱼,卖了上百吨的鱼虾,真累!每逢星期六,学堂放课,老三的爷爷就早早地摇了船到江南,歇船在柳荫之下,吸着旱烟,等父亲。父子俩见了面:儿子给爹鞠一躬,说:爹——爷爷嘿嘿地傻笑,说:儿子——老三的父亲讲《论语》,从不看书,凭着记性。另外,小方桌上总有一壶清茶,饱饱地候着。“子曰,”父亲说,“就是孔子说。曰,就是说。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做事,不能光靠嘴,要少说。古人说:贵人言语迟。靠什么呢?靠行动,靠作。光说不做,不是仁义人;光做不说,大用之材。记住没?”兄弟几个都点头,不说。“子曰:融四岁,能让梨。”“子曰:温良恭俭让。”“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亲说:“凡‘子曰’,都要背下来,方能成人。”老三的父亲教育子女,层次比较高,很有群体意识。……每逢旧历的春节,除夕的年夜饭,事先一律要祭祖,儿女们要给仙逝的爷爷、奶奶的灵位磕头。父亲还要在灶前烧一沓阴币,恭恭敬敬,说些话。全磕完头,父亲站在一旁,依次给压岁钱,都是新票子:二元、一元、五角不等。儿女们接了钱,很激动,说“谢谢爸”。守岁之夜,不准睡觉,都要精精神神。俗话说:一分精神,一分财;十分精神,抖起来。年夜饭,老三的父亲总要讲些旧话,比如“在家敬父母,胜似远烧香”。讲的是山东泰安一个打烧饼的和一位有钱的少爷,到泰山大成殿争当天下第一大孝子的事。父亲讲得有支有板儿、有景有物,人物实在,对话不多,听了不忘,有较高的审美层次。老三一干儿女,听得入神,觉得很亲切。老三兄弟几个,数老三的大哥最出息。老三的大哥在地方法院工作,是副院长。每值旧历年,他总要早几天把“东西”送到父母的家里。送的东西都很实惠。算一算,一二百元不止,足够老三的父母享一个正月。旧历三十这一天,老三的大哥领着媳妇、女儿回家,事先一定要脱掉法院的制服,换上便装、布鞋,并告诉大嫂:“到家讲话做事要注意,不能乱说,不能神气,也没什么可神气的,是事儿,听着就是了,多干活!”大嫂笑着说:“老王啊,老王……”大哥狠狠地瞪了她一眼。老三的二哥一律是旧历三十的下午,骑着摩托车,驮着二嫂回父母的家过年。老三的二哥也出息得不错,是第一代企业家。现在已是几十万元户,常常去参加市里的一些会议。二哥回家过年,自然提的都是高档货。有山珍,有海味,有洋货,分东洋与西洋,都很名贵,看着浑身痛快。临行前,老三的二哥也一定很严肃地对二嫂说:“回家过年,有几条注意,一不要化妆,全擦掉,土一点没关系。二不能摆阔,首饰什么的,不戴。要有老有少,不准瞎白话。家里的饭,好不好吃,一律认真吃。尤其爸妈做的,要说,真好吃。听见没有?”二嫂笑笑,说:“行,听你的。就当上庙了,一天怎么也忍了。”二哥说:“对!就是这意思。”二哥二嫂回家过年,穿着都很朴素,甚至显得过了,头发也剪得很短,像五十年代的干事。老三家境不富裕,在一家杂志社当助理编辑,也是新潮作家。回家过年,带的礼品就很一般化,是四合礼。有四种奶油蛋糕,很艺术地组装在一个礼品盒子里,并用透明的玻璃纸罩着。老三回家过年,从不戴他的贝雷帽,上衣兜也不插钢笔、油笔。事先也要对媳妇说:“嗯﹣到家,看别人,他们怎样,咱怎样,千万别出挑儿……”老三的媳妇看了看他,轻蔑地说:“熊架①!”……自从老三兄妹四人分别嫁娶后,凡二十余载,都回家过年这事,居在一个城市的兄妹,并不事先通通电话,也不约定一下,基本上都回去。今年过年,兄弟几个都事先做了安排,回家过年。老三的母亲对孩子很好,很平等,也很亲近,总是喜着脸:“三儿回来啦。”“老二回来啦。”“老四也回来啦。”都柔柔的,儿子、女儿瞅着,心里就充满了温馨的阳光。(有删改)[注]①熊架,山东方言,意思是看看你那德行,看看你那样子。(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爷爷去接放学的父亲,作者使用了白描手法,简洁生动地表现出父子之间的温情。B.水说对王氏家族旧历春节“守岁”规矩的叙述,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爱憎。C.老三父亲要求子女凡是“子曰”都背下来,给人不容置疑的感觉,作者赞赏中有调侃。D.小说淡化情节和冲突,在平淡叙事中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家庭生活之美。(2)关于文中回家过年三兄弟叮嘱妻子的情节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大瞪了大嫂一眼,表明他严肃认真的态度;老二的叮嘱表明其夫妻关系和睦。B.因为老三当助理编辑,既无钱也无权,所以老三妻子对他的话很轻视和嫌弃。C.与上文父亲教三兄弟《论语》形成前后照应,体现出崇尚谦虚内敛的民族传统。D.从叮嘱情节可以窥见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期第三代人在价值观念方面的嬗变。(3)小说中王氏家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4)阿成小说的语言雅与俗相间,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谓在家不可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节选自《曾国藩家书•修身劝学篇》,有删改)材料二:字谕纪泽儿: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尔现读《离娄》,即如《离娄》首章“上无道揆,下无法守”,吾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惕;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爱人不亲”章,往年读之,不甚亲切;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漆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灌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父涤生字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改)(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英文字母。近岁阅A历日久B乃知C治人D不治者E智F不足G也H此切己I体察之J一端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恒如此”与“为国以礼”(《侍坐》)句中都存在介宾结构,且均为后置状语。B.“学问之道无穷”与“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中“穷”字含义和用法都相同。C.“须视书如水”与“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中的“视”字含义不相同。D.“子瞻”是苏轼的字,此处以字称其人:“涤生”则是曾国藩的号,这里以号自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国藩认为学习最应有恒心,他本人往年最缺恒心,近年情况稍好但仍然没有达到成熟的境界。B.曾国藩不仅临帖、抄写而且看书时还注重圈点批注,并且不管多么繁忙也要保证完成当天的任务。C.曾国藩认为如果每个人都遵守道德并以此自居,并且只从心愿出发,那便不会出现以下凌上的情况。D.曾国藩提到的“切己体察”是指读书要结合实际,这有益于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得到更好的检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谓在家不可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②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5)请概括“涵泳”读书法的要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弟侄书堂(唐)杜荀鹤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释]①这是一首题壁诗,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作此诗时,恰逢黄巾军起义,战火纷飞。(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何事”以反问开篇,表明诗人对侄子谨守礼道却一直未能入仕显达的惋惜。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C.尾联是对弟侄的勉励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D.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2)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园田居(其一)》用白描手法静态描写房屋周围树木茂盛特点的句子是“,”。(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宫人早晨梳妆打扮时的情景,她们倒掉洗脸水后,就会出现“”的景象;她们焚香熏衣时,就会出现“”的景象。(3)“雪”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但有时真假难分,如姚鼐《登泰山记》中“”句描绘了雪光照亮了天空的景色,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句则以雪写浪花。​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地养万物。百年变迁,白洋淀的人们在这方水土中,从容地过着祖上传下来的生活。“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①”每种生命都是一个细节,细节又滋生细节,形成一种彼此共存相依的生物链的关系。夏天,红白相间,荷花亭亭;冬天,蹲下身,能听到水波推送冰块的声音,透过忽宽忽窄的冰缝看水下,几乎透明的浅灰色小鱼慢悠悠②其间。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我们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房子,但我们正在失去越来越多的家园。它们都会让行走在白洋淀的任何一个地方的你知道这里仍然是我们的家园,成片芦苇和在③间轻轻摇过的渔舟,形成一幅自然的画卷。白洋淀的生活,像是自然的恩赐。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季芦苇泛金,冬季水泊似玉。正如一位诗人所说的:“白洋淀的广阔空间,就像是一个转动的钟表,在展示时间的流动。”——每个抵达白洋淀的人,都会感到这里似曾相识,像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地方一样。水天一色,④,芦苇连接成片,雄浑、苍凉、壮阔的生命的诗意,写在这片大地上。在白洋淀,你能发现一种隐没已久的简朴的意味。这种简朴来自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传统和历史的尊重和传承,还有日常生活的从容。(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处的标点应该用句号且应放在后引号外面。B.包含语素“游”的词语“家族”有游荡、游弋、畅游等,②处填写“游弋”最合适,弋读音为yì。C.③和④处都可以填写“烟波浩渺”这一成语。D.白洋淀生态状况说明,在现代社会依然可以保留“乡土社会”中的“家园”,延续生态文明。(2)文中画横线句“就像是一个转动的钟表”“像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地方一样”中各有一个“像”字。说说两句中的“像”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当气象学家用不断攀升的数字描摹高温时,生活在高温下的普通人,正用肉身感知着今夏的酷暑。“热射病”这个往年似乎不常见的词语,今年频上热搜。专家指出,热射病其实就是最危险、最严重的中暑,具有很高的致死率。①?从预防劳力型热射病角度来讲,要避免在酷暑下过度地剧烈运动。当然,多大的运动量可以被称作剧烈运动,也要因人而异。所以不要去看所谓的剧烈运动的标准是多少,而是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不要忽视身体感受,一旦有中暑、热射病的症状,就要及时自救。此外很多热射病患者发病前都有基础诱因,比如很多患者在发病前一两天就已经有腹泻呕吐、身体虚弱、睡眠不好等症状,如果已经发生类似症状后依然在高温下工作,②。如果必须长期在高温下工作,应该怎么办呢?专家建议,补水、补盐、多休息。高温作业者要让身体逐步适应高温环境,每天都保持比较一致的工作时长,不要③,一旦出现中暑症状要马上停止工作。(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就是”和“就是下大雨,我们也要按时开工”一句中的“就是”,用法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中,当人们执着于自己的某种想法时,常常会自动忽略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土地是承载万物的媒介。《礼记》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因为土地的重要性,对土地的依恋也成为人类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心理情结。尽管“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也都有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现象,但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恋土情结”却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传统中国就是乡土社会,如《乡土中国》一书所描述的:“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乡土”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底色。可以说,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作为一种物质和元素,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共识和集体记忆。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中国人不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社”,即土地神,“稷”则是谷神。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即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土地庙,里面伺奉着“土地公公”或“土地奶奶”。在乡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乡土的保护神。“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社会”。可以说,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我们的语言词汇,处处可见“恋土情结”的印记。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不论游子、战士还是商人或移民,他们都会带一包家乡的泥土在身边。“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土地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也是一种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土地给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财富,也是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正是千百年来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影响到了士人的价值观,“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一向是中国圣贤先哲所倡导的一种精神。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也造就了另一个文化基因,那就是平和。固守土地使中国人变得十分温和,乐天知命,安土重迁,这样的民族本能地反对暴力和侵略,追求和平。“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更是把“安土”和“修身”联系在一起,如《礼记》中所言:“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土地与“乡土”情结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观念。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人的社交圈子往往局限在他们生长的那块土地上,“乡土情谊”在中国人的交往观念中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乡谊网络”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的温州人就用“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的方法,把很多同乡和产业带到了世界各地。“乡土文化资本”“乡谊关系”成为华人交往实践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立足新时代,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地建立“文化自信”,并在社会层面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发展。(摘编自潘祥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恋土情结”及其扬弃》)材料二: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文化体制的高度集中,也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因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这是由我们的历史文化决定的。余光中经历了“双重放逐”,先是到因政治因素与大陆相隔的宝岛台湾,后来又赴美留学,在另一个不同文化的海外生活,他先是接受台湾另一种政治形态的熏陶,后又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也曾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但是思维中固存的“落叶归根”的想法让多愁善感的诗人的乡土情结尤为浓重,以致后来他意识到他的西化是苍白和空虚的,然后清醒地回归并坚定传统文化的路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一种乡愁情结中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坚守。余光中对于乡愁的看法是:“所谓乡愁,原有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层次,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乡一镇。地理当然不能搬家,民族何曾可以改种,文化同样换不了心,历史同样整不了容。乡愁并不限于地理,他应该是立体的,还包含时间。一个人的乡愁如果一乡一镇就可以解,那恐怕只停留在同乡会的层次。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径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这段话映射出他认为乡愁中应包含的“文化回归”和对中华民族血脉的认同。“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径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这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投射于他的诗中,更是表现出余光中对故园的渴念以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摘编自傅天虹《诗国的游子—论余光中诗歌的原乡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但在中国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B.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在语言文字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如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就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崇拜观念。C.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表现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余光中的经历生动地体现这一点。D.余光中认为乡愁不是系于某人出生地的具体的那个乡镇,而是立体多层次的,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径横纬,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材料一多处引经据典,不仅分析了“恋土情结”在中国文化中的表征,同时也阐释了其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的影响,论证精当有力。B.在中国传统社会,人在死后也会选择“风水宝地”作为归宿,这既体现了中国人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的理念,也体现了迷信落后的一面。C.中国古代有“春祈秋报”的祭祀仪式,即春耕前举行祭祀,祈祷土地神保佑丰收,秋收后举行仪式报答土地神的恩德,这是“恋土情结”的一种体现。D.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如能对其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必然会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作用。(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一项是CA.云闲望出岫,叶落喜归根。——(宋)陆游《寓叹》B.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宋)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C.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D.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李觏《乡思》(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恋土情结”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为建设好“美丽乡村”,某地拟“乡情为骨,乡韵为魂”为主题的座谈活动,请根据上述材料为他们提两点建议。【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句及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材料内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诗句,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不是系于某人出生的具体的那一个乡镇”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乡﹣﹣镇”,是“不必”,不是“不是”。故选D。(2)B.“也体现了迷信落后的一面”于文无据,原文“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并没有体现这是迷信落后的依据。故选B。(3)C.主要表达了诗人的抱负,不能体现中国人“安土重迁”。故选C。(4)根据“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可知,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特别重视故乡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根据“正是千百年来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可知,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根据“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也造就了另一个文化基因,那就是平和”可知,造就了中国人“平和”的文化基因;根据“土地与‘乡土’情结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观念”可知,影响了中国人“乡土情谊”的交往观念。(5)根据“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可知,宣传好“乡土情结”,留住本地人建设家乡;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乡谊网络’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温州人就用‘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的方法,把很多同乡和产业带到了世界各地。‘乡土文化资本’‘乡谊关系’成为华人交往实践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可知,利用好“乡谊网络”吸引在外地发展成功的老乡回乡投资;根据“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可知,挖掘好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环境,吸引人才回归。答案:(1)D(2)B(3)C(4)①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特别重视故乡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②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③造就了中国人“平和”的文化基因;④影响了中国人“乡土情谊”的交往观念。(5)①宣传好“乡土情结”,留住本地人建设家乡;②利用好“乡谊网络”吸引在外地发展成功的老乡回乡投资;③挖掘好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环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年关六赋阿成爷爷活着的时候,每逢旧历的春节,老三的父母一定要领着他们生育的四位雌雄,到爷爷的家去过年。爷爷死后,老三这兄妹四人也一定得到父母的家守岁。这是王氏家族的规矩。——题记老三爷爷的也就是后来老三父亲的家,院子很阔。凭栏望去,一任江天浩浩荡荡,爽着肺腑。其住房几经修缮,父亲住着很好,很遂心,很滋润,过得也极有板眼。每值茶余饭后,兄弟几个一律恭恭敬敬,坐在庭院的小凳上,听父亲讲《论语》。老三的父亲是读书人。爷爷活着的时候,早早地把他送到松花江对岸的私塾,读孔子。山东人古来就讲究智力开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再者说,“养不教,父之过”嘛。老三的爷爷是“闯关东”的山东人,后来成为这里的第一户居民。为了供儿子读书,捕了一辈子的鱼,卖了上百吨的鱼虾,真累!每逢星期六,学堂放课,老三的爷爷就早早地摇了船到江南,歇船在柳荫之下,吸着旱烟,等父亲。父子俩见了面:儿子给爹鞠一躬,说:爹——爷爷嘿嘿地傻笑,说:儿子——老三的父亲讲《论语》,从不看书,凭着记性。另外,小方桌上总有一壶清茶,饱饱地候着。“子曰,”父亲说,“就是孔子说。曰,就是说。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做事,不能光靠嘴,要少说。古人说:贵人言语迟。靠什么呢?靠行动,靠作。光说不做,不是仁义人;光做不说,大用之材。记住没?”兄弟几个都点头,不说。“子曰:融四岁,能让梨。”“子曰:温良恭俭让。”“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亲说:“凡‘子曰’,都要背下来,方能成人。”老三的父亲教育子女,层次比较高,很有群体意识。……每逢旧历的春节,除夕的年夜饭,事先一律要祭祖,儿女们要给仙逝的爷爷、奶奶的灵位磕头。父亲还要在灶前烧一沓阴币,恭恭敬敬,说些话。全磕完头,父亲站在一旁,依次给压岁钱,都是新票子:二元、一元、五角不等。儿女们接了钱,很激动,说“谢谢爸”。守岁之夜,不准睡觉,都要精精神神。俗话说:一分精神,一分财;十分精神,抖起来。年夜饭,老三的父亲总要讲些旧话,比如“在家敬父母,胜似远烧香”。讲的是山东泰安一个打烧饼的和一位有钱的少爷,到泰山大成殿争当天下第一大孝子的事。父亲讲得有支有板儿、有景有物,人物实在,对话不多,听了不忘,有较高的审美层次。老三一干儿女,听得入神,觉得很亲切。老三兄弟几个,数老三的大哥最出息。老三的大哥在地方法院工作,是副院长。每值旧历年,他总要早几天把“东西”送到父母的家里。送的东西都很实惠。算一算,一二百元不止,足够老三的父母享一个正月。旧历三十这一天,老三的大哥领着媳妇、女儿回家,事先一定要脱掉法院的制服,换上便装、布鞋,并告诉大嫂:“到家讲话做事要注意,不能乱说,不能神气,也没什么可神气的,是事儿,听着就是了,多干活!”大嫂笑着说:“老王啊,老王……”大哥狠狠地瞪了她一眼。老三的二哥一律是旧历三十的下午,骑着摩托车,驮着二嫂回父母的家过年。老三的二哥也出息得不错,是第一代企业家。现在已是几十万元户,常常去参加市里的一些会议。二哥回家过年,自然提的都是高档货。有山珍,有海味,有洋货,分东洋与西洋,都很名贵,看着浑身痛快。临行前,老三的二哥也一定很严肃地对二嫂说:“回家过年,有几条注意,一不要化妆,全擦掉,土一点没关系。二不能摆阔,首饰什么的,不戴。要有老有少,不准瞎白话。家里的饭,好不好吃,一律认真吃。尤其爸妈做的,要说,真好吃。听见没有?”二嫂笑笑,说:“行,听你的。就当上庙了,一天怎么也忍了。”二哥说:“对!就是这意思。”二哥二嫂回家过年,穿着都很朴素,甚至显得过了,头发也剪得很短,像五十年代的干事。老三家境不富裕,在一家杂志社当助理编辑,也是新潮作家。回家过年,带的礼品就很一般化,是四合礼。有四种奶油蛋糕,很艺术地组装在一个礼品盒子里,并用透明的玻璃纸罩着。老三回家过年,从不戴他的贝雷帽,上衣兜也不插钢笔、油笔。事先也要对媳妇说:“嗯﹣到家,看别人,他们怎样,咱怎样,千万别出挑儿……”老三的媳妇看了看他,轻蔑地说:“熊架①!”……自从老三兄妹四人分别嫁娶后,凡二十余载,都回家过年这事,居在一个城市的兄妹,并不事先通通电话,也不约定一下,基本上都回去。今年过年,兄弟几个都事先做了安排,回家过年。老三的母亲对孩子很好,很平等,也很亲近,总是喜着脸:“三儿回来啦。”“老二回来啦。”“老四也回来啦。”都柔柔的,儿子、女儿瞅着,心里就充满了温馨的阳光。(有删改)[注]①熊架,山东方言,意思是看看你那德行,看看你那样子。(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爷爷去接放学的父亲,作者使用了白描手法,简洁生动地表现出父子之间的温情。B.水说对王氏家族旧历春节“守岁”规矩的叙述,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爱憎。C.老三父亲要求子女凡是“子曰”都背下来,给人不容置疑的感觉,作者赞赏中有调侃。D.小说淡化情节和冲突,在平淡叙事中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家庭生活之美。(2)关于文中回家过年三兄弟叮嘱妻子的情节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老大瞪了大嫂一眼,表明他严肃认真的态度;老二的叮嘱表明其夫妻关系和睦。B.因为老三当助理编辑,既无钱也无权,所以老三妻子对他的话很轻视和嫌弃。C.与上文父亲教三兄弟《论语》形成前后照应,体现出崇尚谦虚内敛的民族传统。D.从叮嘱情节可以窥见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期第三代人在价值观念方面的嬗变。(3)小说中王氏家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4)阿成小说的语言雅与俗相间,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语言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运用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其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强烈的爱憎”错误。对打着深深传统文化烙印的“规矩”,作者并没有明显的褒贬,更谈不上强烈的“爱憎”。故选B。(2)B.“既无钱也无权,所以很轻视和嫌弃”强加因果,从选文信息不能判断出老三妻子的“轻视、嫌弃”与“老三的无钱无权”有因果关系。故选B。(3)①王氏三代人学习传承儒家传统文化。结合“每值茶余饭后,兄弟几个一律恭恭敬敬,坐在庭院的小凳上,听父亲讲《论语》”“老三的父亲是读书人。爷爷活着的时候,早早地把他送到松花江对岸的私塾,读孔子”“”老三的爷爷送老三的父亲去私塾学习孔子,老三的父亲给孩子们讲《论语》、年夜饭旧话等情节体现了儒家传统文化在家庭中代代相传。②王氏家庭伦理关系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结合“每值茶余饭后,兄弟几个一律恭恭敬敬,坐在庭院的小凳上,听父亲讲《论语》”“自从老三兄妹四人分别嫁娶后,凡二十余载,都回家过年这事,居在一个城市的兄妹,并不事先通通电话,也不约定一下,基本上都回去”“老三的母亲对孩子很好,很平等,也很亲近,总是喜着脸……儿子、女儿瞅着,心里就充满了温馨的阳光”子女对父母孝顺,家族成员之间联系紧密,祖孙三代人亲情浓郁,都源于儒家文化的影响。③王氏家庭重视中国年节文化(民俗文化或节日文化)。结合“爷爷活着的时候,每逢旧历的春节,老三的父母一定要领着他们生育的四位雌雄,到爷爷的家去过年。爷爷死后,老三这兄妹四人也一定得到父母的家守岁”“除夕的年夜饭,事先一律要祭祖,儿女们要给仙逝的爷爷、奶奶的灵位磕头。父亲还要在灶前烧一沓阴币,恭恭敬敬”“全磕完头,父亲站在一旁,依次给压岁钱,都是新票子:二元、一元、五角不等”“守岁之夜,不准睡觉,都要精精神神”王氏家族有旧历春节守岁的规矩,小说以此展开人物活动,展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祭祖、给压岁钱、守夜等习俗,呈现出一副年味浓郁的中国民俗画。(4)①雅:雅,就是文雅,叙述语言使用文言词和书面语。如“凭栏”“方能”“一任江天”“颇为”“遂心”“每值”等词语,在叙述性语言中成功地使用文言书面语,读来古朴高雅,富有韵味,使语言富于文采。②俗:俗,就是通俗,人物语言使用方言和口语。如“瞎白话”“熊架”“咱怎样”“出挑儿”“票子”等对话语境中多使用方言与口语,语言简洁明快,地方色彩浓郁,使小说生活气息浓郁。③“雅”与“俗”融为一体,使语言既富有文采,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的通俗与高雅是一种既相对又融合的关系,表现在小说中,既有文雅、高贵的特点,又有通俗、浅近的一面,适合不同读者的口味,使叙事风格独特,能很好地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答案:(1)B(2)B(3)①王氏三代人学习传承儒家传统文化。老三的爷爷送老三的父亲去私塾学习孔子,老三的父亲给孩子们讲《论语》、年夜饭旧话等情节体现了儒家传统文化在家庭中代代相传。②王氏家庭伦理关系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子女对父母孝顺,家族成员之间联系紧密,祖孙三代人亲情浓郁,都源于儒家文化的影响。③王氏家庭重视中国年节文化(民俗文化或节日文化)。王氏家族有旧历春节守岁的规矩,小说以此展开人物活动,展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祭祖、给压岁钱、守夜等习俗,呈现出一副年味浓郁的中国民俗画。(4)①雅:叙述语言使用文言词、书面语。如“凭栏”“方能”“一任江天”“颇为”“遂心”“瞅着”“每值”等词语,读来古朴高雅,富有韵味。②俗:人物语言使用方言、口语。如“瞎白话”“熊架”“咱怎样”“出挑儿”“票子”等方言与口语,简洁明快,使小说生活气息浓郁。③“雅”与“俗”融为一体,使语言既富有文采,又充满生活气息,呈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日常生活之美,叙事风格独特,能很好地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谓在家不可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节选自《曾国藩家书•修身劝学篇》,有删改)材料二:字谕纪泽儿: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尔现读《离娄》,即如《离娄》首章“上无道揆,下无法守”,吾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惕;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爱人不亲”章,往年读之,不甚亲切;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漆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灌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父涤生字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改)(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英文字母。近岁阅A历日久B乃知C治人D不治者E智F不足G也H此切己I体察之J一端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有恒如此”与“为国以礼”(《侍坐》)句中都存在介宾结构,且均为后置状语。B.“学问之道无穷”与“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中“穷”字含义和用法都相同。C.“须视书如水”与“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中的“视”字含义不相同。D.“子瞻”是苏轼的字,此处以字称其人:“涤生”则是曾国藩的号,这里以号自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曾国藩认为学习最应有恒心,他本人往年最缺恒心,近年情况稍好但仍然没有达到成熟的境界。B.曾国藩不仅临帖、抄写而且看书时还注重圈点批注,并且不管多么繁忙也要保证完成当天的任务。C.曾国藩认为如果每个人都遵守道德并以此自居,并且只从心愿出发,那便不会出现以下凌上的情况。D.曾国藩提到的“切己体察”是指读书要结合实际,这有益于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得到更好的检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谓在家不可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②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5)请概括“涵泳”读书法的要点。【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近些年来阅历渐渐深了,才明白治人者不能治人,是因为智力不够的原因,这一点我深有体会。“阅历日久”为主谓结构,后面断开,即B处断开;“者……也”表判断,应在“者”“也”后面断句,故EH处断开。故应在BEF处断句。(2)A.正确。正常语序为:如此有恒/以礼为国。句意:如果能这样有恒心/用礼治理国家。B.错误。穷尽/走到尽头。句意:学海无涯,没有穷尽。/又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C.正确。看/目光。句意:必须把书看做水/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D.正确。故选B。(3)C.“并且只从心愿出发,那便不会出现以下凌上”错误。原文是“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如果每个人都以遵守道德自居,只从心愿出发而不遵守法律,就会以下凌上。故选C。(4)①“此巧于卸责者也”,判断句;“巧”,找借口。译文:说在家读不能用功,不过是推卸责任的借口而已。②“乃”,才;“上之人”“下之人”,在高位的人、在低位的人;“揆”,掌握、遵守。译文:这些年在外办事,才知道处于高位的人必须遵守道德,处于低位的人应当遵守法规。(5)文本二对“涵泳”的“涵”字进行解读时,多次强调“适中”,说明读书也要做到恰到好处的理解。文本二对“涵泳”的“泳”字进行解读时,提到鱼儿嬉戏于水中十分快乐以及左太冲、苏子瞻等人的诗句都是人天性喜欢水的一种快乐,说明带着快乐的心情读书很重要。文本二提到善于读书的人,必须把书看做水,而把这种心情看做鲜花等事物,说明要带着收获的心情来阅读。答案:(1)BEH(2)B(3)C(4)①说在家读不能用功,不过是推卸责任的借口而已。②这些年在外办事,才知道处于高位的人必须遵守道德,处于低位的人应当遵守法规。(5)①要恰到好处的理解。②带着快乐的心情读书。③带着收获的心情读书。参考译文材料一:学海无涯,没有穷尽,总要以有恒心为主。为兄往年最缺恒心。近年情况稍好,但仍然没有达到成熟的境界,从七月初一至今没有一天间断,每天临帖一百个字,抄写一百个字,看书少的时候也必须有二十页,多的时候就不说数量的限制。从七月起到现在,已看《王荆公文集》一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一百卷,都用红笔加以圈点批注。虽然很是繁忙,也要保证完成当天的功课,不因为昨天耽搁而今天补做,也不因为明天有事而今天预先做。各位弟弟如果能这样有恒心,则即使像四弟这样的中等天资,也会有所成就,何况六弟、九弟这种上等的天资呢?第二年学习的地方,不知定下来没有?说在家读不能用功,不过是推卸责任的借口而已。我现在在京城,天天事务繁多,而仍然坚持读书从不间断,何况家中怎么也不会如我这里事务繁杂!千万不要以家里的琐事为由而间断看书的功课,更不要以考试临近为借口间断看书的功课。材料二:你虽然在读《四书》,但却没有什么心得体会,原因是不能做到“虚心涵泳,深切体察”。这两句话说的是朱子教人读书的方法,而且最为精辟。你现在读《离娄》,就应当用心体会,就应当像《离娄》第一章的“上无道揆,下无法守”。我当初读到这里也没有深入理解。这些年在外办事,才知道处于高位的人必须遵守道德,处于低位的人应当遵守法规。如果每个人都以遵守道德自居,只从心愿出发而不遵守法律,就会以下凌上。“爱人不亲”这一章,以前我读到这一章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贴切的,近些年来阅历渐渐深了,才明白治人者不能治人,是因为智力不够的原因,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涵泳二字的含义,理解起来很困难。我曾解释说:涵者,就像春雨滋润鲜花,又像清澈的渠水浇灌稻田。雨水滋润鲜花,太少了就不容易浇透,太多了就会全部倒下,不多不少才能使花儿得到充足的水分;渠水灌溉稻秧,太少了稻秧就会因缺水而枯死,太多了就会造成洪灾,不多不少才能使稻秧茁壮成长。泳者,就像鱼儿嬉戏于水中,像人在水中洗脚。程子说“‘鱼跃进水潭’,非常活跃”;庄子说“‘在濠梁上看鱼’,怎么知道它不快乐?”这是鱼在水中的快乐。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的语句,苏子瞻有《夜卧洗足》诗,还有《浴罢》诗,这些诗句都是人天性喜欢水的一种快乐。善于读书的人,必须把书看做水,而把这种心情看做鲜花、稻秧、鱼儿、洗足之类的事物,这样对涵泳二字,就能有所体会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弟侄书堂(唐)杜荀鹤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释]①这是一首题壁诗,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作此诗时,恰逢黄巾军起义,战火纷飞。(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首联“何事”以反问开篇,表明诗人对侄子谨守礼道却一直未能入仕显达的惋惜。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C.尾联是对弟侄的勉励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D.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2)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表明诗人对侄子谨守礼道却一直未能入仕显达的惋惜”说法错误,表明诗人对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的赞美之情。故选A。(2)首联叙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这一联告诉我们求学需要沉心静气,不受外部环境影响。“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对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这一联告诉我们求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尾联是对侄子的劝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尾联告诉我们求学需要勤奋,珍惜点滴光阴。全诗前句谆谆教诲,年轻时不要怕经历辛苦磨难,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后句是危言警示,不要在怠惰中浪费光阴,说明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答案:(1)A(2)①求学需要沉心静气,不受外部环境影响。首联“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告诉我们不管局势再动荡,处境再窘迫,都要静下心来做学问。②求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常修礼乐风”可以看出即使身处“干戈地”,仍需要坚定志向,坚持修身养性。③求学需要勤奋,珍惜点滴光阴。尾联“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直接告诉我们,做学问就需要珍惜时光,积累“寸功”。译文:为什么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故乡虽然饱受战乱之苦,可是弟侄仍然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赏析:全诗前句谆谆教诲,年轻时不要怕经历辛苦磨难,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后句是危言警示,不要在怠惰中浪费光阴,说明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首联先叙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规范,重视修身立德,“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对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尾联是对侄子的劝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令你不能不佩服诗人的艺术之高超。这是就全篇来说的,若就其佳句来说,真如行山阴道上,令人应接不暇。“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人砚池中”,写景诗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却又自然晓畅。同时,这首诗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的是杜荀鹤的一个显著艺术特征。杜荀鹤是唐末时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诗学杜甫、白居易,以揭露弊政,反映民生疾苦为宗旨,注重弘扬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园田居(其一)》用白描手法静态描写房屋周围树木茂盛特点的句子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宫人早晨梳妆打扮时的情景,她们倒掉洗脸水后,就会出现“渭流涨腻”的景象;她们焚香熏衣时,就会出现“烟斜雾横”的景象。(3)“雪”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但有时真假难分,如姚鼐《登泰山记》中“明烛天南”句描绘了雪光照亮了天空的景色,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卷起千堆雪”句则以雪写浪花。【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书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重点字:檐)(2)渭流涨腻烟斜雾横(重点字:腻)(3)明烛天南卷起千堆雪(重点字:烛)​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地养万物。百年变迁,白洋淀的人们在这方水土中,从容地过着祖上传下来的生活。“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①”每种生命都是一个细节,细节又滋生细节,形成一种彼此共存相依的生物链的关系。夏天,红白相间,荷花亭亭;冬天,蹲下身,能听到水波推送冰块的声音,透过忽宽忽窄的冰缝看水下,几乎透明的浅灰色小鱼慢悠悠②其间。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我们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房子,但我们正在失去越来越多的家园。它们都会让行走在白洋淀的任何一个地方的你知道这里仍然是我们的家园,成片芦苇和在③间轻轻摇过的渔舟,形成一幅自然的画卷。白洋淀的生活,像是自然的恩赐。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季芦苇泛金,冬季水泊似玉。正如一位诗人所说的:“白洋淀的广阔空间,就像是一个转动的钟表,在展示时间的流动。”——每个抵达白洋淀的人,都会感到这里似曾相识,像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地方一样。水天一色,④,芦苇连接成片,雄浑、苍凉、壮阔的生命的诗意,写在这片大地上。在白洋淀,你能发现一种隐没已久的简朴的意味。这种简朴来自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传统和历史的尊重和传承,还有日常生活的从容。(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①处的标点应该用句号且应放在后引号外面。B.包含语素“游”的词语“家族”有游荡、游弋、畅游等,②处填写“游弋”最合适,弋读音为yì。C.③和④处都可以填写“烟波浩渺”这一成语。D.白洋淀生态状况说明,在现代社会依然可以保留“乡土社会”中的“家园”,延续生态文明。(2)文中画横线句“就像是一个转动的钟表”“像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地方一样”中各有一个“像”字。说说两句中的“像”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相关标点、词语、字音、内容理解等方面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相关内容,结合语境仔细比对,正确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要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含义,再结合句子的语言特色,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3)本题考查的是长句变短句。首先将长句的主干提取出来作第一句,然后将其他定语改写成独立的短句。【解答】(1)A.“应放在后引号外面”错误,此处是完全引用,独立成句,故句号应放在后引号里面。故选:A。(2)“就像是一个转动的钟表”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白洋淀”是本体,“转动的钟表”是喻体,“像”是比喻词,起打比方作用,结合语境“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季芦苇泛金,冬季水泊似玉……就像是一个转动的钟表,在展示时间的流动”可知,形象地写出了白洋淀良好的生态特点。“像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地方一样”中的“像”是一种猜测、想象,写出每个抵达白洋淀的人对这里感到似曾相识,让“似曾相识”之感具象化。(3)首先提取句子的主要内容:它们都会让你知道,这里仍然是我们的家园。然后把定语“行走在白洋淀的任何一个地方的”变为“行走在白洋淀的任何一个地方”使之单独成句,最后表述为:行走在白洋淀的任何一个地方,它们都会让你知道,这里仍然是我们的家园。答案:(1)A(2)①“就像是一个转动的钟表”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季节特征分明的白洋淀比作转动的钟表,形象地写出了白洋淀良好的生态特点。②“像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地方一样”中的“像”是一种猜测、想象,写出每个抵达白洋淀的人对这里感到似曾相识,让“似曾相识”之感具象化。(3)行走在白洋淀的任何一个地方,它们都会让你知道,这里仍然是我们的家园。​(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当气象学家用不断攀升的数字描摹高温时,生活在高温下的普通人,正用肉身感知着今夏的酷暑。“热射病”这个往年似乎不常见的词语,今年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