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南宁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1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南宁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1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南宁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1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南宁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1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南宁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南宁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1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4秋•青秀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所有的逻辑推理,目的只有一个,即找出事物的真相。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因为真相往往是难以捉摸的。但不探寻真相是荒谬的,那种真相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法同样是荒谬的,它否定了我们所有的努力,使真相沦落为妄想。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为本体真相,一为逻辑真相。所谓本体真相,指的是关乎存在的真相,某个事物被认定是本体真相,那么它必然存在于某处。桌上有一盏灯,这是本体真相,因为它确实是在那里,而不是幻象。逻辑真相是在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中自动呈现出来的真相。肯定一个命题意味着已判断它为真,反之亦然。一个命题如果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那么它就为真。例如一个命题说一艘船泊在码头上,如果这里确实有一艘船,确实有一个码头,而这艘船确实泊在码头上,那么这个命题就是真的。判断一个真命题的过程就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大脑中的观念(主观事实)与相应事物的真实状态(客观事实)联结起来。上例中,如果那个命题所说的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则命题就是假的。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对真相的确认都要去检查别人认定或推测所得的真相在现实中是否存在依据,即确认真相就是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里我们所要关注的焦点是事物的客观情况。如果不能判断一个命题如“狗在车库里”的真假,那么仅仅在大脑中思考狗、车库或者其他相关概念是无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得亲自到车库去看看。从这一点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什么我们说本体真相更为基础。决定命题真假的依据是客观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当人们撒谎时,他很清楚现实世界中真相是什么,而在表述时却有意欺瞒篡改,他知道“A是B”,但他说出来的却是“A不是B”,逻辑真相反映的就是命题内容符合客观事实,即符合论。另一理论——融贯说,则从属于符合论,“融贯说”指如果一个命题与某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理论或思想学说一致(相融贯),那它就是真的。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例,如果说某个关于物质世界的特殊命题是真的,那是因为它与相对论是一致的。使这个命题逻辑上正确的正是相对论本身,因为相对论被认为是真实地反映了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理论,它与真实的物质世界是相符合的。由此可以看出,融贯说如果想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因为符合论更为基础。我们应该注意到,依据融贯说得出来的结论可能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它所依赖的基础并非客观事实,而是某种理论或思想学说。而任何理论或者思想学说都可能是错误的,或者已经过时,与现实世界并不相符。(摘编自D•Q•麦克伦尼《简单的逻辑学•真相》,赵明燕译)材料二: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必须以看到它的本质、揭示它的真相为前提,即人的思想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但是,人们揭示了事物的真相,并不等于对事物获得了真理性认识。揭示了真相,我们的认识仍处在对事物现象的感知阶段,并没有上升到理性阶段,还不能证明我们已经获得了真理性认识,其实,搞清楚事物的真相,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客观世界中,真相与假象是常常混淆着的,以至于人们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真假难分;在实际生活中,甚至可能出现真假颠倒的情况;有的时候,真相与假象常常是并存着的情况——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更增加了人们分辨真假的难度。在对人本身的认识上,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很难,这主要因为人性极端复杂多变。正如一个西方谚语说:“人是什么?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揭示事物的真相有难度,除了自然原因之外,还有社会原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在一些人认为是利害相关的问题上,把问题的真相宣示出来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人们为了揭示事物的真相,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或者刁难,有时,还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哥白尼提出日心说,遭到了当时罗马教廷的强烈反对,认为这一理论违背了圣经的教义。哥白尼坚持自己的观点,被判处火刑,不过,科学已经证明,真理是在哥白尼这一边,可见,在寻找真理的这一步中,即为了充分地揭示出事物的真相,必须要拿出勇气,甚至还要有一种个人牺牲精神。虽然揭示真相是有难度的,但是真相毕竟会被揭示。真相之所以必然会被揭示,是因为人们通过揭示事物的真相,进而认识真理。这个过程中,认识主体即人的素质起决定作用。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真实的自我。所谓真实的自我就是能够勇于正视自己,正视自己的本来面目。只有那些勇于正视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揭示真实的客观世界,才能够真正把握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我们还应该怀着一颗纯真的心,勇于说真话,把揭示真相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摘编自宋惠昌《求真的哲学:真相与真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事物的真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此找出某个事物的真相是个艰巨的任务。B.融贯说从属于符合论,以符合论为基础,融贯说如果要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C.“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说明人性极端复杂,要看清人的真面目难度很大。D.人作为揭示真相、认识真理的主体,既要勇于正视自我,又要怀着一颗纯真的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一艘船泊在码头上”这一命题是假的,说明现实中只有一个空空的码头存在,而没有一艘船停泊在那里。B.本体真相反映的是事物的客观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本体真相比逻辑真相更可靠。C.现实生活中,揭示真相常会遇到各种阻碍,甚至要付出惨痛代价,但只有勇敢地揭示真相,我们才有可能获得真理性认识。D.虽然揭示真相有难度,但真相必然会被揭示,因为我们把揭示事物的真相看作是理所当然的,需要通过揭示真相来认识真理。(3)下列选项中不可以作为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A.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在一天内的变化微乎其微,而《两小儿辩日》中,一孩童却认为太阳初升时离地球近而正午时离地球远。B.杨贵妃很美吗?在唐朝时期的审美观下,人们认为杨贵妃很美,但是在当代人的审美观下,我们也许不再认为她是美的。C.叶尾壁虎有着枯叶一样的条纹和叶状的尾巴,能够将自己完美地融入周围环境中,乍看上去就像一片在秋风中枯萎的树叶。D.在许多人眼中,“新闻”一度成为“事实”的同义代名词,然而实际上,“虚假新闻”一直困扰着我们。(4)围绕“真相”这一论题,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5)阅读下面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中的情节,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印证了两则材料中的哪些观点。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2.(2024秋•兴宁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焦裕禄(节选)何香久县委常委会连夜召开,会议室里气氛有些紧张,大家一个个神情严肃,烟灰缸里烟头满满的。常委会快接近尾声了,程县长作结论:“关于对张营公社干部大吃大喝、饿死耕牛问题的处理,大家争论了半天,虽然没争出个结果,但是大家都上了一课。这个问题我们就暂时不再讨论了。散会!”常委们走出会议室。程世平留住焦裕禄:“老焦,你晚走一会儿。”焦裕禄又坐下来。程世平说:“老焦,对张营公社干部的问题,是要处理,可牵扯到老洪,我的意见还是……”焦裕禄说:“老程,我这次到张营公社住了两天,在六个村进行了调查,这几个村普遍缺粮,缺柴、缺草、缺钱,公社干部存在着严重的吃喝浪费行为,光用于照顾干部的统销粮就有四千多斤,所以造成了人口外流、耕牛饿死的情况,群众意见太大。我还坚持那观点,必须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一定要处分,不管是谁。”程世平说:“老洪可不是一般的责任人呀!”焦裕禄说:“老程,我们刚从三年严重困难中走过来,父老兄弟正饿着肚子,可一些干部,把民脂民膏一口口吞掉,这样的干部还有没有一点良心?”他说不下去了。老程丢给他一支烟,焦裕禄点上,使劲吸了一口。程世平说:“老焦啊,不是我不愿意挥泪斩马谡,咱们培养个有能力的干部也很不容易呀。你想想,你为了给打成‘右派’受到处分的干部平反,四处探访,八方调查,你是爱护干部的呀!”焦裕禄说:“爱护不是溺爱。侵吞民脂民膏的干部,是干部队伍里的害群之马,老百姓最反感。人民要的是公仆,不是吸他们血汗的老爷。”程世平说:“可你和老洪,不是一般的朋友。”焦裕禄说:“我为这事几宿没合眼了。我这条命是老洪救下来的,我这么做,心里像拿刀子一样啊!可是老洪是社长,不处理他,人家都拿眼盯着我呢。”焦裕禄丢给老程一支烟,老程点上,使劲吸了一口。焦裕禄说:“老程,当年我在尉氏搞土地改革的时候,发下大誓,要让翻了身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可这些年天灾人祸,乡亲们离真正的好日子还远着哪。我们干部队伍里如果蛀虫多了,老百姓就有可能永远过不上好日子啊!”老程走后,焦裕禄痛苦万状地在办公室里踱步。他拼命抽着烟,一根接上一根。抽了一通烟,他摘下墙上挂的那把二胡。这把二胡是老洪送他的。拉二胡时,他的眼前不断幻化出老洪的影子。焦裕禄颓然坐在藤椅上,把头深深埋下去。拉完一支曲子,抬起头来,他泪流满面。他把二胡架在膝上,刚拉了两下,弦“嘀”的一声断了。他回到家,推开门:“妈,俊雅,你们还没睡呀,都半夜了。”徐俊雅问:“老焦,听说你要处分老洪?”焦裕禄说;“工作上的事,家属少掺和。”徐俊雅说:“可这是老洪的事,我不能不说。”岳母说:“裕禄呀,老洪今儿个又来看我了,大老爷儿们,哭得跟个孩子似的。他心里憋屈。人家老洪可是舍出自个儿的命救过你呀。”焦裕禄说:“妈,您知道我心里有多难受?洪哥不是救了我一回,是两回。还有一回掌子面塌方,把我们埋在里边了,洪哥带人扒开巷道,才把大伙儿救了。”徐俊雅说:“你记住了就好,咱得有良心。”焦裕禄说:“你放心,我会把这事处理好的。”岳母又一次叮嘱:“不管怎么说,老洪可不能处分!人在难处,别人送二斤高粱都得记一辈子,何况救命之恩。咱可不能让人说咱忘恩负义。”焦裕禄说:“妈,您睡。我明天开完会就去张营找洪哥。”焦裕禄和老洪谈崩了。老洪很激动,他脸色涨红,挥舞着手臂:“我不服!一千个不服,一万个不服!死了也不服!”焦裕禄说:“洪哥,你坐下!”老洪愤然地说:“我问你,我不就是在馆子里多吃了几顿饭吗?同志们辛辛苦苦跟我工作,吃几顿饭有啥不行?”焦裕禄动情地说:“洪哥,这一年用在你们公社干部身上的统销粮居然有四千多斤,我真是吓了一跳啊,这不明显是多吃多占行为吗?这几个村子人口外流、耕牛饿死,你能说你们没责任吗?洪哥,牛是农民的命啊。牛死了,生产咋搞?杜瓢村的老饲养员王老四说,他最喜欢的一头大犍牛,死的时候满眼是泪,比泥浆还浑的泪。这些日子我夜夜睡不稳妥,一闭眼,就是杜瓢村的那一墙墙的牛皮,还有一双双流着泪的牛眼睛。”他递给老洪一支烟。老洪接过来扔在地上。焦裕禄说:“洪哥,咱们都别忘了,无论什么时候,老百姓都是咱头上顶着的天呀。这个天要是塌下来,会有啥后果?”“焦书记,俺没你那么高的觉悟。”焦裕禄看见,老洪额头上的青筋突了出来。“洪哥,今天就咱哥儿俩,咱们说掏心窝子的话,我这条命是你泼出自个儿的命救下来的。你要是知道你救下来的这个人以后是个鱼肉百姓的贪官,是个不辨青红皂白的昏官,你后悔不后悔?”“别扯那么远。我当初救你是因为你杀了鬼子,是个有血性的后生。人有血性更得有良心,对不对?”焦裕禄点点头。“焦书记,我老洪背上个处分也算不了个哈,我是怕你背上个骂名。连我你都处分了,还有谁跟着你干工作?你要处分,就处分我一个人,我老洪从不拿别人垫背。”说完,老洪摔门而去。焦裕禄怔怔地坐在那里,他已没有一点力气站起身子了。(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焦裕禄对同事程世平直言相告,对岳母则施以安慰,展示出他既秉公办事又体恤亲人的人物形象。B.小说交代了召开会议后焦裕禄的表现,反映出焦裕禄面对“老洪”事件时内心的复杂情感。C.王老四话中“一墙墙的牛皮”“一双双流着泪的牛眼睛”等细节说明了村干部造成问题的严重性。D.老洪说“怕你背上个骂名”,表现他为人着想,“从不拿别人垫背”体现他讲义气。(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设置了多种多样的矛盾冲突,包括情感冲突、利益冲突、观念冲突等,这样写丰满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文章主题。B.焦裕禄拉老洪送给他的二胡表现出其内心的犹豫,用“弦‘喇’的一声断了”引起下文,引出二人谈崩了的情节。C.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立体化,避免脸谱化。如焦裕禄处理老洪时并非心无挂碍,也有痛苦;老洪也并非一无是处,显示出艺术的真实。D.文章注重细节的刻画,如焦裕禄给程世平烟是“丢”,给老洪却是“递”,动作的不同反映了人物心理的不同。(3)本文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都是写焦裕禄的作品,但二者体裁不同,选材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焦裕禄精神”的内涵是“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请从“仁者爱人”的角度,结合选文简要阐述其具体表现。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4秋•兴宁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注】①治平二年五月,苏轼妻子王弗逝世。第二年春,东坡作词以怀念之。②沈郎:南朝诗人,晚年因老病而身体渐渐瘦小,腰上的围带也因此而常常缩紧,此处为词人自比沈约,写出自身的体质弱多病。(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和风吹拂,薄云迅飞,连用3个动词,使整个画面都鲜活起来。B.第二句点明时空,天气初晴,池馆周围,新燕衔泥,软语呢喃,春意盎然。C.第三句词人自比多病的沈约,瘦损不堪,词风从明快变为阴郁,诗人情感出现转折。D.上片开头两句写盎然春景,第三句抒情,自伤消瘦体弱,用的是融情入景的手法。(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本词上下阕,赏析景和情的关系。三.默写(共1小题)4.(2024秋•兴宁区校级月考)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表达了自己希望接纳更多的人才,模仿了管子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②乡村民宿“爱陶居”开业了,房屋周围按照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句意栽种了多种树木,受到游客喜爱。③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两句,描写了骇浪惊涛的壮丽景色。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4秋•青秀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持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进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竟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节选自《墨子•尚贤上》)材料二: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忠臣危死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此亡之本也。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雠法则可也。(节选自《韩非子•有度》)(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今若A以誉进能B则臣离上C而下比周D若以党E举官F则民务交G而不求H用于法。(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贤”,文中“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的“贤”,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中的“贤”含义相同。B.“奈何”,文中“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的“奈何”,与“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中的“奈何”含义相同。C.“就”,文中“以德就列,以官服事”的“就”的含义,与“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就”含义相同。D.“蔽”,文中“其蔽多矣”的“蔽”的含义,与“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蔽”含义和用法都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从王公大人“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的为政愿望与现实国情不相符谈起,引出观点。B.墨子以上行下效为起点,以不同人的反应为线索,反复论说,层次清晰,使“举义”的观点无可辩驳。C.墨子的尚贤,要求不避富贵贫贱、亲疏远近,这打破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可见墨子思想高远宏大。D.韩非子说理冷峻深刻,在对比中指出君主根据声誉和朋党关系提拔任用人才,会直接导致国家灭亡。(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②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出自《老子<四章>》)(5)先秦诸子的论说都闪耀着智慧光辉。两则材料有讨论的共同话题,但谈论的侧重点有不同,请具体分析。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4秋•青秀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倏地变成了网红词的“躺平”通常是指人因压力大,事情头绪多而被搞得焦头烂额,从而放弃行动而任其自然发展的处事方式。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①____。虽然睡觉采取哪种姿势,是个人的习惯,但对于某些人群和一些特殊情况,需要采取更适宜的睡姿,否则,②____,还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婴幼儿或少儿的骨架柔软,他们的睡姿可以千态万状。③____:经常打鼾的人不宜仰卧入睡,以侧卧位为宜;孕妇最佳的睡姿是左侧卧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常以仰卧和侧卧位为宜,侧卧位时在双下肢下方垫一软枕。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成人正常的睡姿是向右侧卧位,侧卧时,背和双腿像弓一样微微弯曲,手交叉成拱形,就像胎儿呆在母亲腹中,全身容易放松,有利于解除疲劳,提高睡眠质量。由此可见,“躺平”只可一时,打个盹而已。(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下列句子中的“某”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某”,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张某是国有化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B.该文章以某种线索串起了一个故事。C.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D.请转告刘某,做事情不要太过分。7.(2023秋•青秀区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来,苏东坡又火了,之所以用“又”字,是因为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苏东坡深受全国人所喜爱,甚至被网友称为“国民偶像”,他早已不是个古代的文学人物、政治人物,而是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苏东坡从众多文人中①,除了他具有传奇丰富的人生故事、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观和诗文书画俱佳的才华,还因为他塑造了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别?首先,苏东坡虽“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朝堂上,他能在王安石变法时直陈得失,丝毫不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他并不②,更未就此躺平,每到一地,他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其次,苏东坡有着超然物外、③的人格魅力,纵览苏东坡的一生,他名头大,官位大,人生起伏更大,饱受贬谪之苦,但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其实,苏东坡的热度从来消减,历朝历代谈论、研究、追览他的人多得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讲述苏东坡、吟咏苏东坡,也是在呼唤苏东坡身上的那种文化人格。(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并修改。①改为②改为(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六.作文(共1小题)8.(2024秋•兴宁区校级月考)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中国奥运健儿有的突破伤病困扰,坚持参赛;有的突破年龄局限,展现个性风采;有的突破历史记录,摘金夺银……每位运动员都在努力突破自我,刷新个人的起跑线。其实,不只是奥运会,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我们每天也都在努力突破自我,不断刷新自己的起跑线。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观点和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南宁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4秋•青秀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所有的逻辑推理,目的只有一个,即找出事物的真相。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因为真相往往是难以捉摸的。但不探寻真相是荒谬的,那种真相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法同样是荒谬的,它否定了我们所有的努力,使真相沦落为妄想。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为本体真相,一为逻辑真相。所谓本体真相,指的是关乎存在的真相,某个事物被认定是本体真相,那么它必然存在于某处。桌上有一盏灯,这是本体真相,因为它确实是在那里,而不是幻象。逻辑真相是在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中自动呈现出来的真相。肯定一个命题意味着已判断它为真,反之亦然。一个命题如果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那么它就为真。例如一个命题说一艘船泊在码头上,如果这里确实有一艘船,确实有一个码头,而这艘船确实泊在码头上,那么这个命题就是真的。判断一个真命题的过程就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大脑中的观念(主观事实)与相应事物的真实状态(客观事实)联结起来。上例中,如果那个命题所说的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则命题就是假的。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对真相的确认都要去检查别人认定或推测所得的真相在现实中是否存在依据,即确认真相就是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里我们所要关注的焦点是事物的客观情况。如果不能判断一个命题如“狗在车库里”的真假,那么仅仅在大脑中思考狗、车库或者其他相关概念是无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得亲自到车库去看看。从这一点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什么我们说本体真相更为基础。决定命题真假的依据是客观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当人们撒谎时,他很清楚现实世界中真相是什么,而在表述时却有意欺瞒篡改,他知道“A是B”,但他说出来的却是“A不是B”,逻辑真相反映的就是命题内容符合客观事实,即符合论。另一理论——融贯说,则从属于符合论,“融贯说”指如果一个命题与某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理论或思想学说一致(相融贯),那它就是真的。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例,如果说某个关于物质世界的特殊命题是真的,那是因为它与相对论是一致的。使这个命题逻辑上正确的正是相对论本身,因为相对论被认为是真实地反映了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理论,它与真实的物质世界是相符合的。由此可以看出,融贯说如果想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因为符合论更为基础。我们应该注意到,依据融贯说得出来的结论可能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它所依赖的基础并非客观事实,而是某种理论或思想学说。而任何理论或者思想学说都可能是错误的,或者已经过时,与现实世界并不相符。(摘编自D•Q•麦克伦尼《简单的逻辑学•真相》,赵明燕译)材料二: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必须以看到它的本质、揭示它的真相为前提,即人的思想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但是,人们揭示了事物的真相,并不等于对事物获得了真理性认识。揭示了真相,我们的认识仍处在对事物现象的感知阶段,并没有上升到理性阶段,还不能证明我们已经获得了真理性认识,其实,搞清楚事物的真相,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客观世界中,真相与假象是常常混淆着的,以至于人们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真假难分;在实际生活中,甚至可能出现真假颠倒的情况;有的时候,真相与假象常常是并存着的情况——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更增加了人们分辨真假的难度。在对人本身的认识上,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很难,这主要因为人性极端复杂多变。正如一个西方谚语说:“人是什么?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揭示事物的真相有难度,除了自然原因之外,还有社会原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在一些人认为是利害相关的问题上,把问题的真相宣示出来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人们为了揭示事物的真相,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或者刁难,有时,还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哥白尼提出日心说,遭到了当时罗马教廷的强烈反对,认为这一理论违背了圣经的教义。哥白尼坚持自己的观点,被判处火刑,不过,科学已经证明,真理是在哥白尼这一边,可见,在寻找真理的这一步中,即为了充分地揭示出事物的真相,必须要拿出勇气,甚至还要有一种个人牺牲精神。虽然揭示真相是有难度的,但是真相毕竟会被揭示。真相之所以必然会被揭示,是因为人们通过揭示事物的真相,进而认识真理。这个过程中,认识主体即人的素质起决定作用。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真实的自我。所谓真实的自我就是能够勇于正视自己,正视自己的本来面目。只有那些勇于正视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揭示真实的客观世界,才能够真正把握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我们还应该怀着一颗纯真的心,勇于说真话,把揭示真相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摘编自宋惠昌《求真的哲学:真相与真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事物的真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此找出某个事物的真相是个艰巨的任务。B.融贯说从属于符合论,以符合论为基础,融贯说如果要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C.“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说明人性极端复杂,要看清人的真面目难度很大。D.人作为揭示真相、认识真理的主体,既要勇于正视自我,又要怀着一颗纯真的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A.如果“一艘船泊在码头上”这一命题是假的,说明现实中只有一个空空的码头存在,而没有一艘船停泊在那里。B.本体真相反映的是事物的客观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本体真相比逻辑真相更可靠。C.现实生活中,揭示真相常会遇到各种阻碍,甚至要付出惨痛代价,但只有勇敢地揭示真相,我们才有可能获得真理性认识。D.虽然揭示真相有难度,但真相必然会被揭示,因为我们把揭示事物的真相看作是理所当然的,需要通过揭示真相来认识真理。(3)下列选项中不可以作为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BA.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在一天内的变化微乎其微,而《两小儿辩日》中,一孩童却认为太阳初升时离地球近而正午时离地球远。B.杨贵妃很美吗?在唐朝时期的审美观下,人们认为杨贵妃很美,但是在当代人的审美观下,我们也许不再认为她是美的。C.叶尾壁虎有着枯叶一样的条纹和叶状的尾巴,能够将自己完美地融入周围环境中,乍看上去就像一片在秋风中枯萎的树叶。D.在许多人眼中,“新闻”一度成为“事实”的同义代名词,然而实际上,“虚假新闻”一直困扰着我们。(4)围绕“真相”这一论题,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5)阅读下面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中的情节,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印证了两则材料中的哪些观点。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两则材料侧重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则材料,比较材料的内容,区别其侧重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及题干中的情节,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事物的真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理解有误。原文材料一提到“真相往往是难以捉摸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事物的真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实际上,材料一中指出,“不探寻真相是荒谬的,那种真相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法同样是荒谬的”,即作者认为尽管探寻真相艰难,但它是可以实现的目标,而非可望而不可即。故选A。(2)A.“说明现实中只有一个空空的码头存在,而没有一艘船停泊在那里”错误,如果“一艘船泊在码头上”这一命题是假的,可能是没有船、没有码头或者船不在码头上等多种情况,而不是只有一个空空的码头存在而没有船停泊在那里。B.“本体真相比逻辑真相更可靠”错误,文中材料一只是说本体真相更为基础,逻辑真相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但不能说本体真相比逻辑真相更可靠,选项曲解文意。C.正确。D.“因为我们把揭示事物的真相看作是理所当然的,需要通过揭示真相来认识真理”错误,材料二强调了揭示真相的难度,并指出人们的素质在这种揭示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没有明确将揭示真相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选项于文无据。故选C。(3)材料二第二段主要讨论的是“揭示了事物的真相,并不等于对事物获得了真理性认识”,并且提到了在实际生活中真假难辨的情况。因此,我们要找的是一个例子,它描述的现象并不直接支持“真假难辨”或者“揭示真相的难度”。A.《两小儿辩日》中的孩童根据直观感觉得出的结论,与科学事实不符,说明了直观感知可能误导人们对真相的认知,符合材料二的观点。B.杨贵妃的美与时代审美观有关,这反映了美的标准随时间和文化的不同而变化,但与揭示真相的难度无关,更多涉及的是主观评价的变化,而不是客观真相的揭示问题,所以此选项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C.叶尾壁虎的例子展示了自然界中的伪装现象,这种现象使得人们难以辨别真伪,从而增加了识别真相的难度,符合材料二的观点。D.“虚假新闻”的存在使得公众难以分辨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这直接反映了信息真假难辨的问题,符合材料二的观点。故选B。(4)材料一围绕“真相”,侧重点在于:明确真相有本体真相和逻辑真相两种基本形态。本体真相指关乎存在的真相,即事物必然存在于某处;逻辑真相是在思维和语言中自动呈现的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反映命题内容符合客观事实即符合论,还提到融贯说从属于符合论且依据融贯说得结论可能荒谬。强调了真相的确认需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并引入了符合论与融贯说两种理论,说明了逻辑真相如何基于本体真相并通过理论体系来验证其真实性。材料一的核心在于通过对逻辑推理的理解来界定什么是真相,并且探讨了如何通过逻辑手段来检验一个命题是否为真。材料二围绕“真相”,侧重点在于:更多地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揭示真相的重要性及难度。指出揭示事物真相不等于获得真理性认识,真相与假象常混淆增加分辨难度,它指出揭示真相不仅是发现事物的本质,还包括面对社会压力和个人牺牲的勇气,揭示真相常遇阻碍甚至要付出代价,如哥白尼的例子。同时强调真相必然会被揭示是因为认识主体即人的素质起决定作用,人要做真实的自我,勇于正视自己,怀着纯真的心勇于说真话,才能更好地揭示真实客观世界并把握真理。(5)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中的这一情节很好地印证了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提到的一些观点,尤其是关于真相的揭示以及人们对真相的认知过程。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人们夸赞皇帝新装漂亮,是一种主观判断,但实际上皇帝什么也没穿,这违背了本体真相。人们为了显示自己称职或不愚蠢,做出了与客观事实不符的判断。而小孩子说出“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反映了基于客观事实的逻辑真相,因为小孩子没有受到成人世界的主观观念影响,直接说出了符合客观实际的话。这符合材料一“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真相的揭示需要勇气:在这个故事中,尽管所有人都看到了皇帝并没有穿衣服,但没有人敢于直接说出真相,因为他们害怕被认为愚蠢或不称职。这反映了材料二的观点,即揭示真相往往需要勇气,甚至可能需要面对社会的压力和挑战。最终,是天真无邪的孩子打破了沉默,勇敢地说出了真相。真相与假象的混淆:故事中的骗子利用了人们的虚荣心和盲从心理,使得所有人相信皇帝穿了一件只有聪明人才能看到的衣服。这导致了一个虚假的现象掩盖了事实的真相,从而造成了材料二中所说的真假难分的情况。皇帝和臣民们都陷入了假象之中,无法认清事实。在这个童话故事中,社会地位和人们对地位的追求成为了掩盖真相的主要因素。每个人都害怕承认自己看不到衣服的事实,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社会地位会因此受损。真相最终会被揭示:材料二指出,尽管揭示真相的过程可能会遭遇困难,但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在这个故事中,尽管一开始没有人敢说出真相,但最终还是由一个孩子揭示了皇帝的裸体,证明了即使是最显而易见的事实也可能被掩盖,但终究会有揭露的一天。答案:(1)A(2)C(3)B(4)材料一围绕“真相”,侧重点在于:明确真相有本体真相和逻辑真相两种基本形态。强调了真相的确认需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并引入了符合论与融贯说两种理论,说明了逻辑真相如何基于本体真相并通过理论体系来验证其真实性。材料二围绕“真相”,侧重点在于:指出揭示事物真相不等于获得真理性认识,真相与假象常混淆增加分辨难度,且揭示真相有自然和社会原因。同时强调揭示真相所需要的道德勇气和个人牺牲精神,以及认识主体的素质在揭示真相过程中的关键作用。(5)①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人们夸赞皇帝新装漂亮,是一种主观判断,但实际上皇帝什么也没穿,这违背了本体真相。人们为了显示自己称职或不愚蠢,做出了与客观事实不符的判断。②真相的揭示需要勇气:这个故事反映了材料二的观点,即揭示真相往往需要勇气,甚至可能需要面对社会的压力和挑战。最终,是天真无邪的孩子打破了沉默,勇敢地说出了真相。③真相与假象的混淆:故事中的骗子制造了一个虚假的现象掩盖了事实的真相,从而造成了材料二中所说的真假难分的情况。皇帝和臣民们都陷入了假象之中,无法认清事实。④真相最终会被揭示:材料二指出,尽管揭示真相的过程可能会遭遇困难,但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在这个故事中,真相最终由一个孩子揭示了皇帝的裸体,证明了即使是最显而易见的事实也可能被掩盖,但终究会有揭露的一天。2.(2024秋•兴宁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焦裕禄(节选)何香久县委常委会连夜召开,会议室里气氛有些紧张,大家一个个神情严肃,烟灰缸里烟头满满的。常委会快接近尾声了,程县长作结论:“关于对张营公社干部大吃大喝、饿死耕牛问题的处理,大家争论了半天,虽然没争出个结果,但是大家都上了一课。这个问题我们就暂时不再讨论了。散会!”常委们走出会议室。程世平留住焦裕禄:“老焦,你晚走一会儿。”焦裕禄又坐下来。程世平说:“老焦,对张营公社干部的问题,是要处理,可牵扯到老洪,我的意见还是……”焦裕禄说:“老程,我这次到张营公社住了两天,在六个村进行了调查,这几个村普遍缺粮,缺柴、缺草、缺钱,公社干部存在着严重的吃喝浪费行为,光用于照顾干部的统销粮就有四千多斤,所以造成了人口外流、耕牛饿死的情况,群众意见太大。我还坚持那观点,必须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一定要处分,不管是谁。”程世平说:“老洪可不是一般的责任人呀!”焦裕禄说:“老程,我们刚从三年严重困难中走过来,父老兄弟正饿着肚子,可一些干部,把民脂民膏一口口吞掉,这样的干部还有没有一点良心?”他说不下去了。老程丢给他一支烟,焦裕禄点上,使劲吸了一口。程世平说:“老焦啊,不是我不愿意挥泪斩马谡,咱们培养个有能力的干部也很不容易呀。你想想,你为了给打成‘右派’受到处分的干部平反,四处探访,八方调查,你是爱护干部的呀!”焦裕禄说:“爱护不是溺爱。侵吞民脂民膏的干部,是干部队伍里的害群之马,老百姓最反感。人民要的是公仆,不是吸他们血汗的老爷。”程世平说:“可你和老洪,不是一般的朋友。”焦裕禄说:“我为这事几宿没合眼了。我这条命是老洪救下来的,我这么做,心里像拿刀子一样啊!可是老洪是社长,不处理他,人家都拿眼盯着我呢。”焦裕禄丢给老程一支烟,老程点上,使劲吸了一口。焦裕禄说:“老程,当年我在尉氏搞土地改革的时候,发下大誓,要让翻了身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可这些年天灾人祸,乡亲们离真正的好日子还远着哪。我们干部队伍里如果蛀虫多了,老百姓就有可能永远过不上好日子啊!”老程走后,焦裕禄痛苦万状地在办公室里踱步。他拼命抽着烟,一根接上一根。抽了一通烟,他摘下墙上挂的那把二胡。这把二胡是老洪送他的。拉二胡时,他的眼前不断幻化出老洪的影子。焦裕禄颓然坐在藤椅上,把头深深埋下去。拉完一支曲子,抬起头来,他泪流满面。他把二胡架在膝上,刚拉了两下,弦“嘀”的一声断了。他回到家,推开门:“妈,俊雅,你们还没睡呀,都半夜了。”徐俊雅问:“老焦,听说你要处分老洪?”焦裕禄说;“工作上的事,家属少掺和。”徐俊雅说:“可这是老洪的事,我不能不说。”岳母说:“裕禄呀,老洪今儿个又来看我了,大老爷儿们,哭得跟个孩子似的。他心里憋屈。人家老洪可是舍出自个儿的命救过你呀。”焦裕禄说:“妈,您知道我心里有多难受?洪哥不是救了我一回,是两回。还有一回掌子面塌方,把我们埋在里边了,洪哥带人扒开巷道,才把大伙儿救了。”徐俊雅说:“你记住了就好,咱得有良心。”焦裕禄说:“你放心,我会把这事处理好的。”岳母又一次叮嘱:“不管怎么说,老洪可不能处分!人在难处,别人送二斤高粱都得记一辈子,何况救命之恩。咱可不能让人说咱忘恩负义。”焦裕禄说:“妈,您睡。我明天开完会就去张营找洪哥。”焦裕禄和老洪谈崩了。老洪很激动,他脸色涨红,挥舞着手臂:“我不服!一千个不服,一万个不服!死了也不服!”焦裕禄说:“洪哥,你坐下!”老洪愤然地说:“我问你,我不就是在馆子里多吃了几顿饭吗?同志们辛辛苦苦跟我工作,吃几顿饭有啥不行?”焦裕禄动情地说:“洪哥,这一年用在你们公社干部身上的统销粮居然有四千多斤,我真是吓了一跳啊,这不明显是多吃多占行为吗?这几个村子人口外流、耕牛饿死,你能说你们没责任吗?洪哥,牛是农民的命啊。牛死了,生产咋搞?杜瓢村的老饲养员王老四说,他最喜欢的一头大犍牛,死的时候满眼是泪,比泥浆还浑的泪。这些日子我夜夜睡不稳妥,一闭眼,就是杜瓢村的那一墙墙的牛皮,还有一双双流着泪的牛眼睛。”他递给老洪一支烟。老洪接过来扔在地上。焦裕禄说:“洪哥,咱们都别忘了,无论什么时候,老百姓都是咱头上顶着的天呀。这个天要是塌下来,会有啥后果?”“焦书记,俺没你那么高的觉悟。”焦裕禄看见,老洪额头上的青筋突了出来。“洪哥,今天就咱哥儿俩,咱们说掏心窝子的话,我这条命是你泼出自个儿的命救下来的。你要是知道你救下来的这个人以后是个鱼肉百姓的贪官,是个不辨青红皂白的昏官,你后悔不后悔?”“别扯那么远。我当初救你是因为你杀了鬼子,是个有血性的后生。人有血性更得有良心,对不对?”焦裕禄点点头。“焦书记,我老洪背上个处分也算不了个哈,我是怕你背上个骂名。连我你都处分了,还有谁跟着你干工作?你要处分,就处分我一个人,我老洪从不拿别人垫背。”说完,老洪摔门而去。焦裕禄怔怔地坐在那里,他已没有一点力气站起身子了。(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焦裕禄对同事程世平直言相告,对岳母则施以安慰,展示出他既秉公办事又体恤亲人的人物形象。B.小说交代了召开会议后焦裕禄的表现,反映出焦裕禄面对“老洪”事件时内心的复杂情感。C.王老四话中“一墙墙的牛皮”“一双双流着泪的牛眼睛”等细节说明了村干部造成问题的严重性。D.老洪说“怕你背上个骂名”,表现他为人着想,“从不拿别人垫背”体现他讲义气。(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设置了多种多样的矛盾冲突,包括情感冲突、利益冲突、观念冲突等,这样写丰满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文章主题。B.焦裕禄拉老洪送给他的二胡表现出其内心的犹豫,用“弦‘喇’的一声断了”引起下文,引出二人谈崩了的情节。C.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立体化,避免脸谱化。如焦裕禄处理老洪时并非心无挂碍,也有痛苦;老洪也并非一无是处,显示出艺术的真实。D.文章注重细节的刻画,如焦裕禄给程世平烟是“丢”,给老洪却是“递”,动作的不同反映了人物心理的不同。(3)本文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都是写焦裕禄的作品,但二者体裁不同,选材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焦裕禄精神”的内涵是“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请从“仁者爱人”的角度,结合选文简要阐述其具体表现。【答案】(1)D(2)B(3)①《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一篇新闻通讯,体现作为通讯体裁的真实性,因此主要是选取焦裕禄如何克服诸多自然灾害或困难的具体的典型事例。②本文是一篇小说,主要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同时也要使小说更富于戏剧性和艺术张力,因此选取焦裕禄如何力排众议,处理对自己有恩的干部的富有矛盾冲突的故事情节。(4)①焦裕禄作为领导,爱护下级干部,为了给打成“右派”受到处分的干部平反,四处探访,八方调查。②焦裕禄作为党员干部,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发誓要让翻身的乡亲过上好日子,并与各种苦难、阻碍作斗争。③对于老洪曾救过自己的命,他心怀感恩;在处理老洪时内心痛苦,泪流满面。【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选材侧重点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小说,熟悉题干涉及的篇目,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答】(1)D.“为人着想”“讲义气”错误。“怕你背上个骂名”未必是真心话,也许只是老洪想免予处罚的借口,以此判断他“为人着想”理由并不充分,“讲义气”也过于拔高。故选D。(2)B.“焦裕禄拉老洪送给他的二胡表现出其内心的犹豫”分析错误,应是“表现了其内心的痛苦”。另外“引出二人谈崩了情节”错误,应是“暗示了二人谈崩了的情节”。故选B。(3)①《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一篇新闻通讯,记录了焦裕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事迹,主要选取焦裕禄如何克服诸多自然灾害或困难的具体的典型事例,体现作为通讯体裁的真实性。②本文是一篇小说,主要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由“常委们走出会议室。程世平留住焦裕禄:‘老焦,你晚走一会儿。’焦裕禄又坐下来。程世平说:‘老焦,对张营公社干部的问题,是要处理,可牵扯到老洪,我的意见还是……’”“焦裕禄说:‘妈,您知道我心里有多难受?洪哥不是救了我一回,是两回。还有一回掌子面塌方,把我们埋在里边了,洪哥带人扒开巷道,才把大伙儿救了。’……焦裕禄说:‘妈,您睡。我明天开完会就去张营找洪哥’”等可知,小说设置了多种矛盾冲突,包括情感冲突、利益冲突、观念冲突等,类型多样的矛盾冲突丰满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文章主题。同时也要使小说更富于戏剧性和艺术张力,由“焦裕禄说:‘洪哥,咱们都别忘了,无论什么时候,老百姓都是咱头上顶着的天呀。这个天要是塌下来,会有啥后果?’‘焦书记,俺没你那么高的觉悟。’焦裕禄看见,老洪额头上的青筋突了出来”“洪哥,今天就咱哥儿俩,咱们说掏心窝子的话,我这条命是你泼出自个儿的命救下来的。你要是知道你救下来的这个人以后是个鱼肉百姓的贪官,是个不辨青红皂白的昏官,你后悔不后悔”等可知,文本选取焦裕禄如何力排众议,坚决处理对自己有恩的社长老洪这样中心事件,焦裕禄要处理老洪并非心无挂碍,也有痛苦纠结,老洪也并非一无是处,突出矛盾,强化细节刻画,显示出艺术的真实。(4)①“你为了给打成‘右派’受到处分的干部平反,四处探访,八方调查,你是爱护干部的呀!”可见焦裕禄作为领导,爱护下级干部,为了给打成“右派”受到处分的干部平反,四处探访,八方调查。②“公社干部存在着严重的吃喝浪费行为,光用于照顾干部的统销粮就有四千多斤,所以造成了人口外流、耕牛饿死的情况,群众意见太大。我还坚持那观点,必须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一定要处分,不管是谁”“爱护不是溺爱。侵吞民脂民膏的干部,是干部队伍里的害群之马,老百姓最反感。人民要的是公仆,不是吸他们血汗的老爷。”焦裕禄作为党员干部,发誓要让翻身的乡亲过上好日子,坚持处理曾经救过他命的社长老洪,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并与各种苦难、阻碍作斗争。③“我为这事几宿没合眼了。我这条命是老洪救下来的,我这么做,心里像拿刀子一样啊!”“拉二胡时,他的眼前不断幻化出老洪的影子”“您知道我心里有多难受?洪哥不是救了我一回,是两回”对于老洪曾救过自己的命,他心怀感恩;“焦裕禄痛苦万状地在办公室里踱步”“拉完一支曲子,抬起头来,他泪流满面”在处理老洪时内心痛苦,泪流满面。答案:(1)D(2)B(3)①《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一篇新闻通讯,体现作为通讯体裁的真实性,因此主要是选取焦裕禄如何克服诸多自然灾害或困难的具体的典型事例。②本文是一篇小说,主要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同时也要使小说更富于戏剧性和艺术张力,因此选取焦裕禄如何力排众议,处理对自己有恩的干部的富有矛盾冲突的故事情节。(4)①焦裕禄作为领导,爱护下级干部,为了给打成“右派”受到处分的干部平反,四处探访,八方调查。②焦裕禄作为党员干部,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发誓要让翻身的乡亲过上好日子,并与各种苦难、阻碍作斗争。③对于老洪曾救过自己的命,他心怀感恩;在处理老洪时内心痛苦,泪流满面。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4秋•兴宁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注】①治平二年五月,苏轼妻子王弗逝世。第二年春,东坡作词以怀念之。②沈郎:南朝诗人,晚年因老病而身体渐渐瘦小,腰上的围带也因此而常常缩紧,此处为词人自比沈约,写出自身的体质弱多病。(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第一句写和风吹拂,薄云迅飞,连用3个动词,使整个画面都鲜活起来。B.第二句点明时空,天气初晴,池馆周围,新燕衔泥,软语呢喃,春意盎然。C.第三句词人自比多病的沈约,瘦损不堪,词风从明快变为阴郁,诗人情感出现转折。D.上片开头两句写盎然春景,第三句抒情,自伤消瘦体弱,用的是融情入景的手法。(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本词上下阕,赏析景和情的关系。【答案】(1)D(2)①词的上阕是以乐景衬哀情,下阕以哀景衬哀情。②上阕写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天气初晴,衔泥新燕正软语呢喃;春景的生机勃勃反衬出词人瘦削不堪、弱不禁风之状,流露出词人自哀自怜之情。③下阕写不见鸿雁传书,只闻鷓鸪悲啼,但见落花满地;借冷清凄凉之景衬托词人悼念亡妻、弧寂愁苦之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先要分析写了哪些景,再结合注解以及传情的关键词句,分析传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1)D.“融情入景”的手法表述有误。“沈郎”即南朝名相沈约,沈约常体弱多病,诗人化用典故,以“沈郎”自比,“以乐景写哀情”,使得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弱形成强烈反差。故选D。(2)上阕写“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雨后初晴燕子在池沼边衔泥筑巢”。作者用轻快的笔触三涂两抹,就把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描绘出来。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而此时的作者多病不能承受衣物之重,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很明显这是美景、乐景,属于以乐景衬哀情。下阕“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在沙上没有收到鸿雁传来的书信,竹林间时时听到鹧鸪悲啼。这是属于“哀景”,是哀景衬哀情。“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晓了。“鹧鸪”这个意象,和思乡有关,它的叫声凄切,听到鹧鸪悲鸣,作者想起了故乡。“落花”这个意象,让人想到一片凋零的景象,深感凄凉。作者借助落花这个意象去表达内心的悲情,进一步强化身在异乡的思乡之情,内心充满孤寂和凄凉。答案:(1)D(2)①词的上阕是以乐景衬哀情,下阕以哀景衬哀情。②上阕写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天气初晴,衔泥新燕正软语呢喃;春景的生机勃勃反衬出词人瘦削不堪、弱不禁风之状,流露出词人自哀自怜之情。③下阕写不见鸿雁传书,只闻鷓鸪悲啼,但见落花满地;借冷清凄凉之景衬托词人悼念亡妻、弧寂愁苦之情。译文: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雨后初晴燕子在池沼边衔泥筑巢。沈郎身弱多病不能承受衣物之重。在沙上没有收到鸿雁传来的书信,竹林间时时听到鹧鸪悲啼。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晓了。赏析:“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用轻快的笔触三涂两抹,就把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描绘出来。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几样景物,感染力很强,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按理说,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也应该心情振奋、逸兴遄飞了,但紧接着一句却是“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竟自比多病的沈约,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首句连用三个动词“压”“贴”“飞”,构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季节是春天(由燕争泥可推知),天气是初晴,地点在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这一喜、一忧、一扬、一抑,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诗意到此出现了巨大转折,为过渡到下片做好了准备。“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鸿雁传书,用《汉书•苏武传》中典故,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鸿雁不捎个信来,而鹧鸪啼声,更是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此情惟有落花知!”落花本无知;但由于作者的移情作用,竟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其中含蕴的“韵外之致”(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就耐人寻味了。唐代皎然《诗式》说:“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这句则至少包含了三重意思:一、“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作者的心情都不明了;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相似;三、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全词仅上片开头两句写景,第三句抒情,用的是先实后虚的手法。下片则虚实结合,情中见景。在苏轼笔下,不仅“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而且于情语中也往往见景物。这是一种很高妙的手法。三.默写(共1小题)4.(2024秋•兴宁区校级月考)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达了自己希望接纳更多的人才,模仿了管子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②乡村民宿“爱陶居”开业了,房屋周围按照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句意栽种了多种树木,受到游客喜爱。③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两句,描写了骇浪惊涛的壮丽景色。【答案】①山不厌高海不厌深②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③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尤其要注意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解答】故答案为:①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重点字:厌)②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重点字:荫、檐)③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重点字:堆)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4秋•青秀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持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进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竟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节选自《墨子•尚贤上》)材料二: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忠臣危死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此亡之本也。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雠法则可也。(节选自《韩非子•有度》)(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今若A以誉进能B则臣离上C而下比周D若以党E举官F则民务交G而不求H用于法。(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贤”,文中“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的“贤”,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中的“贤”含义相同。B.“奈何”,文中“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的“奈何”,与“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中的“奈何”含义相同。C.“就”,文中“以德就列,以官服事”的“就”的含义,与“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就”含义相同。D.“蔽”,文中“其蔽多矣”的“蔽”的含义,与“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蔽”含义和用法都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墨子从王公大人“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的为政愿望与现实国情不相符谈起,引出观点。B.墨子以上行下效为起点,以不同人的反应为线索,反复论说,层次清晰,使“举义”的观点无可辩驳。C.墨子的尚贤,要求不避富贵贫贱、亲疏远近,这打破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可见墨子思想高远宏大。D.韩非子说理冷峻深刻,在对比中指出君主根据声誉和朋党关系提拔任用人才,会直接导致国家灭亡。(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②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出自《老子<四章>》)(5)先秦诸子的论说都闪耀着智慧光辉。两则材料有讨论的共同话题,但谈论的侧重点有不同,请具体分析。【答案】(1)BDF(2)C(3)D(4)①官员并不永远富贵,百姓也不是一直贫贱,有能力就提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②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得到敬重)。(5)①两则材料的共同话题是:为政治国的人才的任用问题。②论说的侧重点:墨子主张崇尚才德,让有才德的出来做官。韩非子主张用法制来选人,用法制来衡量功劳。【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现在如果根据声誉来选拔人才,那么臣下就会背离君主而在下面结党营私;如果根据朋党关系来推举官吏,那么百姓就会致力于结党勾结而不再在法律的规定内凭功劳求得任用。这段文字由两个“若……则……”句式构成,根据句式对称的特点断句,即在“能”“周”“官”后断句。故选BDF。(2)A.有才德的人,含义相同。B.怎么样,含义相同。C.排列/靠近,含义不相同。D.隐藏/被蒙蔽,含义不相同,用法也不相同。故选C。(3)D.“直接导致”错误。由材料二“忠臣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可知,这种结果才是“亡之本也”,这是直接原因。君主不依法衡量功过、选拔任用人才,会导致忠臣退隐,奸邪之臣进用做官的结果,因而君主的选择间接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故选D。(4)①“常”,永远,长久;“终”,一直;“举”,提拔;“下”,罢免。译文:官员并不永远富贵,百姓也不是一直贫贱,有能力就提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②“伐”,夸耀;“功”,建功;“矜”,夸耀;“长”,长久,得到敬重。译文: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得到敬重)。(5)由原文材料一“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和材料二“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可知,两则材料讨论的共同话题是为政治国中的人才任用问题。由原文材料一“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和材料二“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可知,论说的侧重点:墨家主张崇尚有才德、才能的人出来做官;韩非子主张用法制来选人,用法制来衡量功劳。答案:(1)BDF(2)C(3)D(4)①官员并不永远富贵,百姓也不是一直贫贱,有能力就提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②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得到敬重)。(5)①两则材料的共同话题是:为政治国的人才的任用问题。②论说的侧重点:墨子主张崇尚才德,让有才德的出来做官。韩非子主张用法制来选人,用法制来衡量功劳。参考译文:材料一:墨子说:“现在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都希望国家富强,人民众多,政治清明。但是他们得到的却是贫穷而不是富强,人口稀少而不是众多,社会混乱而不是清明,这就是他们想要的没有得到,反而得到了他们所厌恶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接着说:“这是因为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不能做到崇尚贤能并以此来治理国家。”有人问:“那么,如何才能使贤能之人增多呢?”墨子回答说:“比如,如果想让一个国家的善射箭驾车的人增多,就必须使他们富裕、尊贵、受到尊敬和赞誉,这样国家的善射箭驾车的人就可以增多了。更何况那些品德高尚、言辞犀利、学识渊博的贤士呢!这些人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国家的辅佐,也必须使他们富裕、尊贵、受到尊敬和赞誉,这样国家的贤士也就可以增多了。”所以古代的圣王治理国家说:“不义的人不能让他富裕,不义的人不能让他显贵,不义的人不能给他信任,不义的人不和他接近。”因此国家中富贵的人听了,都返回谋划说:“当初我们所凭借的,是富贵,现在国君提拔仁义的人而不避贫贱的人,那么我们不能不做仁义的事了。”被国君所信任的人听了,也返回谋划说:“当初我们所凭借的是被信任,现在国君提拔仁义的人而不避关系疏远的人,那么我们不能不做仁义的事了。”在国君身边的人听了,也返回谋划说:“当初我们所凭借的是在国君身边,现在国君提拔仁义的人而不避身处远地的人,那么我们不能不做仁义的事了。”直到边邑郊外的臣子、宫中的侍卫、城内的百姓、四方边境的百姓听了,都争着做仁义的事。这是什么原因呢?答道:“君主用来驱使臣下的,只有尚贤一种方法;臣下用来事奉君主的,也只有仁义一条途径。”所以古代圣王治理国家,以德行给予位次并且崇尚贤能的人,即使是农民或工匠,只要有才能就提拔他。在那个时候,以德行来排列位次,按官职来处理政事,按照功劳来决定赏赐,衡量功绩而分发俸禄。官员并不永远富贵,百姓也不是一直贫贱,有能力就提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材料二:所以现在这个时代,能够除去臣下谋取私利的歪门邪道而追求实施国家法令的国家,百姓就安定,国家就太平;能够除去个人的任意妄行而实行国家法令的国家,就会兵力强大而敌人弱小了。所以,仔细考察是非得失时掌握了法度规定的君主,凌驾在群臣之上,那么君主就不可能被臣下用狡诈虚伪的手段欺骗。现在如果根据声誉来选拔人才,那么臣下就会背离君主而在下面结党营私;如果根据朋党关系来推举官吏,那么百姓就会致力于结党勾结而不再在法律的规定内凭功劳求得任用。所以官吏不称职,他的国家就会混乱。(这些人)结交广泛、党羽众多,在朝廷内外结成私党,即使犯了大罪,为他们掩盖罪责的人也很多。忠臣遭受危难而死亡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有罪,那么贤良的臣子就会隐匿了;行奸作恶的臣子平安得利并不是因为有功,那么奸臣就能得到进:这是国家衰亡的根本原因啊。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状况,是由于君主在上位不按法裁决事情,而听任下面的大臣任意为之。所以英明的君主用法制来选择人才,不凭自己的感觉来提拔;用法制来衡量功劳,不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来估量。有才能的人就不会被埋没,败坏事情的人就不能掩饰,徒有虚名的人就不能进用,遭受非议的人就不会被降职或罢官,那么君臣双方都能够明确地辨别功过是非,而国家也就容易治理了,所以君主用法就可以了。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4秋•青秀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倏地变成了网红词的“躺平”通常是指人因压力大,事情头绪多而被搞得焦头烂额,从而放弃行动而任其自然发展的处事方式。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①____。虽然睡觉采取哪种姿势,是个人的习惯,但对于某些人群和一些特殊情况,需要采取更适宜的睡姿,否则,②____,还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婴幼儿或少儿的骨架柔软,他们的睡姿可以千态万状。③____:经常打鼾的人不宜仰卧入睡,以侧卧位为宜;孕妇最佳的睡姿是左侧卧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常以仰卧和侧卧位为宜,侧卧位时在双下肢下方垫一软枕。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成人正常的睡姿是向右侧卧位,侧卧时,背和双腿像弓一样微微弯曲,手交叉成拱形,就像胎儿呆在母亲腹中,全身容易放松,有利于解除疲劳,提高睡眠质量。由此可见,“躺平”只可一时,打个盹而已。(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下列句子中的“某”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某”,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张某是国有化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B.该文章以某种线索串起了一个故事。C.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D.请转告刘某,做事情不要太过分。【答案】(1)①“躺平”其实是一种睡姿②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③成人则不然(成人的睡姿则有所讲究)(2)B【分析】(1)本题考查对段落的理解能力和句子的补写能力。解答时,需要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