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北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拟卷3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石家庄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墨子•小取》篇的大部分,是用于讨论“辩”的。它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这段话的前半段是说辩的目的和功用,后半段是说辩的方法。《小取》中还说,辩有七种方法:“或也者,不尽也。假者,今不然也。效者,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或”表示特称命题。“尽”表示全称命题。“假”表示假言命题,假设一种现在还没有发生的情况。“效”就是取法。若原因与效相合,就是真的原因;若原因与效不合,就不是真的原因。这是效的方法。“辟(譬)”的方法是用一事物解释另一事物。“侔”的方法是系统而详尽地对比两个系列的问题。“援”的方法是说:“你可以这样,为什么我独独不可以这样?”“推”的方法是将相同的东西,像归于已知者那样,归于未知者。这一段内“效”的方法,也就是前一段内的“以说出故”。这一段内“推”的方法,也就是前一段内的“以类取,以类予”。这是两种极其重要的方法,大致相当于西方逻辑学的演绎法和归纳法。在进一步解释这两种方法之前,先说一说《墨经》所谓的“故”。它说:“故,所得而后成也。”(《经上》)就是说,有了“故”,某一现象才成其为某一现象。它还把“故”分为“大故”“小故”。“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经说上》)《墨经》所谓的“小故”显然就是现代逻辑学所谓的“必要原因”;《墨经》所谓的“大故”显然是现代逻辑学所谓的“必要而充足原因”。现代逻辑学还区别出另一种原因,即充足原因,可以说是“有之必然,无之或然或不然”,墨家却没有看出这一种原因。在现代的逻辑推理中,若要知道某个一般命题是真是假,就用事实或用实验来检验它。例如,若要确定某细菌是某病的原因,检验它的方法是,先假设一般命题“A细菌是B病的原因”为公式,再进行实验,看假设的原因是否真的产生预期的结果。产生了,它就真是原因;没有产生,就不是。这是演绎推理,也就是墨经中所谓的“效”的方法。因为,假设一个一般命题为公式,就是假设它是“法”,以它来进行实验,就是来“效”它这个“法”。假设的原因产生了预期的结果,就是“故中效”。不产生,就是“不中效“。用这种方法,可以检验一个故是真是假,决定一个故是大故还是小故。至于另一种推理方法,就是“推”的方法,可以以“凡人皆有死”这个论断为例来说明。我们都会做出这个论断,因为我们知道凡是过去的人都已经死了,又知道现在的和将来的人与过去的人都是同一个类。所以我们得出一般的结论:凡人皆有死。在这个归纳推理中,我们用了“推”的方法。过去的人皆有死,这是已知的。现在的人皆有死,将来的人皆有死,这是未知的。所以,说“凡人皆有死”,就是把已知的归予同类之未知的,即“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我们正是在“以类取,以类予”。后期墨家精通“辩”的方法,为澄清和捍卫墨家的哲学立场做了很多工作。后期墨家遵循墨子功利主义哲学的传统,主张人类一切行为的目的在于趋利逊害。《大取》中说:“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非取害也,取利也。……利之中取大,非不得已也。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所以人类一切行为的规则是:“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材料二:《老子》以柔弱为贵,多处谈及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最典型的,如《老子》第七十六章和第七十八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从日常经验看,柔弱的东西似乎更为持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而连绵细雨却往往能经年累月。受这样的经验启发,得出一种智慧的处世态度,是可以的。但若真的将其作为一个普遍的规律和原理,就失之太远了。(节选自杨立华《中国哲学十五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取》篇中“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的说法,旨在阐明“辩”的方法。B.《小取》中认为,辩有“或”“假”“效”等七种方法,其中“推”和“效”是极为重要的两种方法。C.冯友兰先生认为,先说清楚《墨经》中“故”的概念,有助于将“推”和“效”两种方法解释得更为清楚。D.后期墨家精通“辩”的方法,也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为了澄清和捍卫墨家趋利避害的哲学立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墨经》中对“故”和“效”的阐释,我们可以看出墨家比较注重事理逻辑和事实验证。B.在现代的逻辑推理中,如果不用事实或实验来检验,就无法知道某个一般命题是真是假。C.材料一重点阐述了“推”和“效”的方法,可见墨家其他“辩”的方法在现代已经失去生命力。D.杨立华认为,经验中得出的启示不能作为普遍的规律和原理且《老子》两章的推理方式不值得借鉴。(3)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墨家对“大故”的认识的一项是A.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C.当且仅当一个三角形三个角相等,它才成等边。D.如果得了肺炎,就会发烧。(4)墨家对于“辩”的方法的认识,很多地方与现代逻辑推理的某些概念相似。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说明。(5)《老子》两章在谈及“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时,主要运用了哪种“辩”的方法?请指出并做具体分析。2.(2023秋•唐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书生论剑韩静霆古代的兵刃,除去睡在墓穴的和地下的,多半都走进博物馆去歇着了。只有剑器,还常在今人生活里露面。自然,①这剑早已不是那剑,不再是两千多年前的青铜锻造的,剑锋上不再有凶神恶煞的寒光和深紫色的凝血,很难找到那种野蛮、剽悍、豪侠和阳刚之气了,也听不见它在匣中铮铮的鸣叫了。我对那远古的青铜剑器,一向有种感性的敬畏和崇拜。我不知道是古人神化了青铜剑,还是青铜剑本来就神。登上那“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于土石之上”的铜绿山,面对3600年前先祖留下的铜矿竖井、斜井和冷却了的古炼炉,我一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遥想美妙绝伦的青铜古剑飞翔出世的一刹那,亲手制造出奇迹的先民也无法不惊骇万分,纷纷在冲天火光中匍匐在地,谁还能怀疑先民铸剑本身就是传奇呢?山中铜绿色的顽石化成熔浆,获得精气和生命,成为铜剑,成为世之瑰宝,如此这般地采掘、冶炼、铸造的精良技艺,西周先民师承何方神祗?从何得来?也许永远是谜中之谜。《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说,干将莫邪夫妻为吴王铸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精英”,候天伺地,百神临观。古书又说,昆仑山有形似兔子的怪兽,雄的黄色,雌的白色,掘了地道潜入吴国武器库,把兵刃全吃了。吴王下令猎得“双兔”,开其腹,发现怪兽肚里生有“铁胆肾”。遂令工匠将粒粒铁胆肾投入炉中铸剑。冶炼伊始就很玄乎了,铸剑的过程更奇异。据说铸剑大师欧冶子铸剑时,矿石不熔化,夫妻双双投入炉中,熔汁才流将出来。欧冶子的学生干将莫邪夫妻俩铸剑,又碰到了同样的考验。“铁汁”三月不出。这天夜里,夫妻争着往炉子里跳。彼时,②风悲日熏,炉火将衰,莫邪说服了丈夫,站在炉台之上,挥泪诀别。干将简直要疯了,狂呼大叫,命令三百童男童女,把头发、指甲剪下来,扔到炉子里。三百人披麻戴孝,拼命装炭,扯动巨大的牛皮制的风箱,之后,一齐跪倒炉前。莫邪纵身一跃,像一根羽毛投入火中,以身殉剑。顷刻间,炉里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火焰腾空而起,照红了半边天,青铜的熔浆开锅了!喷溅而出!“干将”“莫邪”雌雄两剑铸成了。读了这段传奇,感叹一代又一代铸剑师殉剑的悲壮,不由人不相信青铜剑的灵性。匣中的剑在夜里发出嗡嗡的嘶鸣和铮铮的私语,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青铜剑是精灵,是人的精神所化。人在炉中涅槃,再生为剑。剑身上熔铸了人的精气血肉!传奇故事虽然不免张扬,阐释的道理却是颠扑不破的: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山,哪有矿?没有人,哪有炉火?③没有生命,何为剑?人类武库中林林总总的兵器,充其量都是冷面杀手,只会嗜血杀人,唯独剑器身上闪耀着儒雅的文化光彩。它和诗人相亲,与文人结缘。我一闭上眼睛就看见伟大的浪漫诗人屈原佩剑呼号着走来。他流放于穷途,行吟于泽畔。脸黑瘦黑瘦的,塌了腮,形同枯死的槁木。鞋子跑丢了,赤着两脚。衣服扯烂了,袍带乱舞。长发飘飘,连头上的峨冠也不知丢在何处了,可他手里依然紧紧攥着一炳青铜剑!青铜剑成为诗人最后的旅伴儿,唯一可以信任的知己和三闾大夫的证明。屈原身后,钟情于剑器的诗人层出不穷。李白酒酣兴浓时,“三杯拂剑舞秋月”,王维情怀激烈时,“聊持宝剑动星文”,高适忧愤感叹“岂知书剑老风尘”。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活画出一代儒将悲壮而飘逸的胸怀,令后世文人墨客羡慕得死去活来。古代诗人们吟剑,观剑,舞剑,千古绝唱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文人骚客几乎没有不爱剑的,像我这样毫无用处的一介书生也爱剑爱得要命。这一方面是那金属的锋刃,能给柔弱的文人一点精神上的雄性补充,是一味药。另一方面文人可以借题发挥,抒发一些胸中积郁的豪气。更重要的,当然还是剑器本身具有的那种文质彬彬的品格在起作用,一拍即合。剑器又实在,又质朴,又刚直,又不张扬。它在匣中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矜持,晔然出鞘,则犹如明珠出土,光彩四射。人可以挥剑决浮云,又可以把生死托付给它。在先民眼里,剑还不止是剑,更是一种足以避邪的正义、正直的象征。传说中驱魔降妖的钟馗,总是剑不离身的。民间认为一把雕刻的桃木剑挂在房中,百邪皆退。流传很广的“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的诗句,把剑器当成了追求公平、公正的唯一利器。而“宁为折剑头,不作绕指柔”的箴言,又递进了一层,剑器被人格化了。它宁可生命折断,不肯卑躬屈膝,实现着“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最高人生准则。现在,我的眼前,一把青铜宝剑,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一言不发,仿佛正在小憩。它曾经给文人以文采,赐哲人以哲思,让考古学家印证历史。它曾经啸傲疆场,万马军中夺上将首级。它曾经夜夜醒在中军大帐,等待着点兵排阵的料峭的拂晓。它曾经用耀眼的光焰装点着春秋的辉煌!如今春秋时代的辉煌渐渐地黯淡了,冷兵器时代的人唤马嘶远去了……我似乎看见佩剑的先人在遥远的天地之交,正回过头来望着我们,④我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我知道,不论用多么美丽的诗句来歌唱青铜剑器,都过时了。(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将历史上有关“铸剑”的神奇传说与文人骚客的千古绝唱熔为一炉,青铜古剑是理想人格的化身。B.作者想象铜绿山上宝剑出世的场景,使读者联想到青铜宝剑精美绝伦,凸显了中国古代铸剑技艺的精良。C.作者认为剑与文人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剑给文人精神上的雄性补充,文人可借剑抒发胸中积郁的豪气。D.作者借“剑”大发思古之幽情,既有酣畅淋漓的述评,也有直抒胸臆的感慨,还有富含哲理的警句。(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这剑”指现代生活中的剑,“那剑”指古代的青铜剑,作者认为现代剑器身上缺乏历史感和文化光彩。B.句子②通过对环境和炉火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悲凉又紧迫的氛围,彰显了青铜剑铸造的不易和铸剑师的悲壮。C.句子③是一个反问句,强调古代青铜剑的铸造必须以生命为代价,非如此,剑无法融入人的精气血肉而成为精灵。D.句子④“我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是因为在青铜剑的沧桑厚重面前,我的任何认识描述都会显得苍白单薄。(3)文中引用干将莫邪夫妻的悲壮故事,有什么作用?(4)作者说“剑器身上闪耀着儒雅的文化光彩”,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呈现“文化光彩”的?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正定县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定风波•赠杜鹃花①辛弃疾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却解啼教春小住,风雨,空山招得海棠魂②。恰似蜀宫当日女,无数,猩猩血染赭罗巾③。毕竟花开谁作主?记取:大都花属惜花人。【注】①这首词作于词人被革职闲居瓢泉之时,词人虽赋闲在家,仍存恢复之志。②海棠魂,此处指杜鹃花。海棠含苞未放之时特别红艳,与火红的杜鹃花相似。③唐人司空曙《杜鹃行》一诗中有句云:“古时杜宇称望帝,魂作杜鹃何微细。……岂思昔日居深宫,嫔嫱左右如花红。”(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入笔起波澜,明确了时序的变化,以此构成春天到来又归去的两个层次。B.用“海棠魂”体现杜鹃花的精神,表现杜鹃花在风雨中盛开彰显的高洁品格。C.词的下片,在上片的基础上,着重描绘杜鹃花的姿色,并引出词人自己的议论。D.词人问究竟谁能为花做主,此处“花”不仅是自然界的花,“惜花人”也另有深意。(2)本词上片第二句“杜鹃声苦不堪闻”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都以“杜鹃”这一意象抒发悲伤之情,但二者感情颇不相同。请结合两首作品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两首作品所抒感情的不同。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唐山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将进酒》中李白用“,”两句以古照今,表达了自己不为世所用,只能借酒留名的郁愤、失意之情。(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两句指出要关注极小的事,不要沉溺于所爱的人或物。(3)《过秦论》中,秦国凭借六代积累一统天下后,因陈胜起义就陷入“”的境地,连秦王子婴都被杀,其根本原因是“”。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沧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注]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材料二:呜呼,天下之恶梁久矣!自后唐以来,皆以为伪也。至予论次五代,独不伪梁,议者或讥予大失《春秋》之旨,以谓“梁负大恶,当加诛绝,而反进之,是奖篡也,非《春秋》之志也”。予应之曰:“是《春秋》之志尔。鲁桓公弑隐公而自立者,宣公弑子赤而自立者,郑厉公逐世子忽而自立者,卫公孙剽逐其君衎而自立者,圣人于《春秋》,皆不绝其为君。此予所以不伪梁者,用《春秋》之法也。”“然则《春秋》亦奖篡乎?”曰:“惟不绝四者之为君,于此见《春秋》之意也。圣人之于《春秋》,用意深,故能劝戒切,为言信,然后善恶明。夫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其实篡也,书其篡。各传其实,而使后世信之,则四君之罪,不可得而掩尔。使为君者不得掩其恶,然后人知恶名不可逃,则为恶者庶乎其息矣。是谓用意深而劝戒切,为言信而善恶明也。桀、纣,不待贬其王,而万世所共恶者也。《春秋》于大恶之君不诛绝之者,不害其褒善贬恶之旨也,惟不没其实以著其罪,而信乎后世,与其为君而不得掩其恶,以息人之为恶。能知《春秋》之此意,然后知予不伪梁之旨也。”(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梁本纪二》)【注】践土之会:即践土之盟,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弟子受A春秋B孔子曰C后世知D丘者以春秋E而F罪丘者亦G以春秋。(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根据,按照,与《过秦论》中“因遗策”的“因”词义不同。B.绳,按一定的标准去衡量,与《劝学》中“木直中绳”的“绳”词义不同。C.伪,非正统的,非法的,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中“壮”用法相同。D.其实,它的事实,与《六国论》中“其实百倍”的“其实”都是古今异义词。(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基础,尊奉周王室为正统,借鉴商的旧例,承续夏、商、周的法统编订的。B.孔子在编撰《春秋》时,用词及内容选择非常严谨,以至于让弟子们感觉都不能改动一字一词。C.自梁建立以来,就有很多史书记载了梁通过篡位得来政权的历史,而且世人认为梁罪大恶极,不应承认。D.《春秋》虽然也称鲁桓公、鲁宣公、郑厉公、卫公孙剽四人为“君”,但并没有掩饰他们的过错。(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②用意深,故能劝戒切,为言信,然后善恶明。(5)后人把孔子编撰《春秋》的叙述手法称为“春秋笔法”,其主要特点:不埋没事实,为尊者讳耻,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请结合材料举例说明。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辛集市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倏地变成了网红词的“躺平”通常是指人因压力大,事情头绪多,搞得焦头烂额,从而放弃行动而任其自然发展的处事方式。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躺平其实是一种睡姿。虽然睡觉采用哪种姿势,是个人的习惯,但对于某些人群和特殊情况,需要采取更适宜的睡姿,否则,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婴幼儿或少儿时期骨架柔软,睡姿可以千态万状。成人则不然,经常打鼾的人不宜仰卧入睡,以侧卧位为宜,孕妇最佳的睡姿是左侧卧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常以仰卧和侧卧位为宜,侧卧位时在双下肢下方垫一软枕。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成人正常的睡姿是向右侧卧位,侧卧时背和双腿像弓一样微微弯曲,手交叉成拱形,就像胎儿呆在母亲腹中,全身容易放松,有利于解除疲劳。由此可见,“躺平”只可一时,打个盹而已。(1)下列句子中的“某”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某”,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追在当阳桥前.张飞赶到,高叫:“四弟不必惊慌,某家在此,料也无妨!”B.石家庄部队某团政治处按照党委的要求,准备召集营级干部开会。C.李某因谎称“我要抢劫珠宝店”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7日。D.叶公好龙比喻表面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的爱好它,甚至畏惧它。(2)根据上述材料的内容,下列选项中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经常打鼾的人侧卧,就不会打鼾。B.婴幼儿或少儿,因为没有生活压力,所以什么睡姿都可以。C.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仰卧位时,对缓解症状有帮助。D.孕妇采用左侧卧位睡姿有利于胎儿在子宫里的发育。7.(2023秋•辛集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百年孤独》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像画卷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是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关于《百年孤独》,有一个轶事。一个记者问起贾平凹对这本书的看法,他说他从来没有读过,也不知道好看在哪里。这很有意思。现实生活中,想必不少人有同样的想法,却不敢说出来,就像小资产阶级不敢承认自己对红酒和雪茄一窍不通;可一个完全消费得起红酒和雪茄、但对此不感兴趣的富豪,却可以非常坦然地说出这句话。很多初读《百年孤独》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感觉:乱。这种“乱”的来源,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但你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乱的感觉,也源自于一种被震慑,像是一整个南美洲大陆的掠影,带着烈阳、暴雨和极度难忍的痛楚扑面而来。还没有准备好承受这种痛楚的人,往往会本能地选择闪避。(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是语言表达流畅准确。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句。这种“乱”的来源,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可改写成:“很多初读《百年孤独》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乱的感觉。”从意思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六.作文(共1小题)8.(2023秋•唐县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奔驰和宝马是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前者诞生于1886年,后者始于1916年。长期以来,两者既互相竞争,又彼此尊重,不断超越,成为行业的佼佼者。2016年3月,宝马诞生100周年,奔驰公司发布祝贺海报,写道:“感谢100年来的竞争,没有你的那30年好孤独。”常言道,商道亦人道。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北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3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石家庄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墨子•小取》篇的大部分,是用于讨论“辩”的。它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这段话的前半段是说辩的目的和功用,后半段是说辩的方法。《小取》中还说,辩有七种方法:“或也者,不尽也。假者,今不然也。效者,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或”表示特称命题。“尽”表示全称命题。“假”表示假言命题,假设一种现在还没有发生的情况。“效”就是取法。若原因与效相合,就是真的原因;若原因与效不合,就不是真的原因。这是效的方法。“辟(譬)”的方法是用一事物解释另一事物。“侔”的方法是系统而详尽地对比两个系列的问题。“援”的方法是说:“你可以这样,为什么我独独不可以这样?”“推”的方法是将相同的东西,像归于已知者那样,归于未知者。这一段内“效”的方法,也就是前一段内的“以说出故”。这一段内“推”的方法,也就是前一段内的“以类取,以类予”。这是两种极其重要的方法,大致相当于西方逻辑学的演绎法和归纳法。在进一步解释这两种方法之前,先说一说《墨经》所谓的“故”。它说:“故,所得而后成也。”(《经上》)就是说,有了“故”,某一现象才成其为某一现象。它还把“故”分为“大故”“小故”。“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经说上》)《墨经》所谓的“小故”显然就是现代逻辑学所谓的“必要原因”;《墨经》所谓的“大故”显然是现代逻辑学所谓的“必要而充足原因”。现代逻辑学还区别出另一种原因,即充足原因,可以说是“有之必然,无之或然或不然”,墨家却没有看出这一种原因。在现代的逻辑推理中,若要知道某个一般命题是真是假,就用事实或用实验来检验它。例如,若要确定某细菌是某病的原因,检验它的方法是,先假设一般命题“A细菌是B病的原因”为公式,再进行实验,看假设的原因是否真的产生预期的结果。产生了,它就真是原因;没有产生,就不是。这是演绎推理,也就是墨经中所谓的“效”的方法。因为,假设一个一般命题为公式,就是假设它是“法”,以它来进行实验,就是来“效”它这个“法”。假设的原因产生了预期的结果,就是“故中效”。不产生,就是“不中效“。用这种方法,可以检验一个故是真是假,决定一个故是大故还是小故。至于另一种推理方法,就是“推”的方法,可以以“凡人皆有死”这个论断为例来说明。我们都会做出这个论断,因为我们知道凡是过去的人都已经死了,又知道现在的和将来的人与过去的人都是同一个类。所以我们得出一般的结论:凡人皆有死。在这个归纳推理中,我们用了“推”的方法。过去的人皆有死,这是已知的。现在的人皆有死,将来的人皆有死,这是未知的。所以,说“凡人皆有死”,就是把已知的归予同类之未知的,即“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我们正是在“以类取,以类予”。后期墨家精通“辩”的方法,为澄清和捍卫墨家的哲学立场做了很多工作。后期墨家遵循墨子功利主义哲学的传统,主张人类一切行为的目的在于趋利逊害。《大取》中说:“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非取害也,取利也。……利之中取大,非不得已也。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所以人类一切行为的规则是:“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材料二:《老子》以柔弱为贵,多处谈及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最典型的,如《老子》第七十六章和第七十八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从日常经验看,柔弱的东西似乎更为持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而连绵细雨却往往能经年累月。受这样的经验启发,得出一种智慧的处世态度,是可以的。但若真的将其作为一个普遍的规律和原理,就失之太远了。(节选自杨立华《中国哲学十五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取》篇中“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的说法,旨在阐明“辩”的方法。B.《小取》中认为,辩有“或”“假”“效”等七种方法,其中“推”和“效”是极为重要的两种方法。C.冯友兰先生认为,先说清楚《墨经》中“故”的概念,有助于将“推”和“效”两种方法解释得更为清楚。D.后期墨家精通“辩”的方法,也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为了澄清和捍卫墨家趋利避害的哲学立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A.通过《墨经》中对“故”和“效”的阐释,我们可以看出墨家比较注重事理逻辑和事实验证。B.在现代的逻辑推理中,如果不用事实或实验来检验,就无法知道某个一般命题是真是假。C.材料一重点阐述了“推”和“效”的方法,可见墨家其他“辩”的方法在现代已经失去生命力。D.杨立华认为,经验中得出的启示不能作为普遍的规律和原理且《老子》两章的推理方式不值得借鉴。(3)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墨家对“大故”的认识的一项是CA.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C.当且仅当一个三角形三个角相等,它才成等边。D.如果得了肺炎,就会发烧。(4)墨家对于“辩”的方法的认识,很多地方与现代逻辑推理的某些概念相似。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说明。(5)《老子》两章在谈及“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时,主要运用了哪种“辩”的方法?请指出并做具体分析。【答案】(1)D(2)A(3)C(4)①“或”“假”二法,分别相当于现代逻辑中的特称命题和假言命题;②“效”“推”二法,大致相当于现代逻辑中的演绎法和归纳法:③《墨经》中所说的“小故”和“大故”,就是现代逻辑学所说的“必要原因”和“必要而充足原因(充要原因)”。(5)方法:“推”的方法。说明:①“推”相当于归纳推理,其特点是由多个具体而类似的事实得出一般的结论。②《老子》由人和草木万物“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的事实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现象,得出“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是典型的归纳推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D.“主要是为了澄清和捍卫墨家趋利避害的哲学立场”错误,曲解文意,结合“后期墨家精通‘辩’的方法,为澄清和捍卫墨家的哲学立场做了很多工作”可知。故选D。(2)B.“如果……就”错误,表述绝对,结合“在现代的逻辑推理中,若要知道某个一般命题是真是假,就用事实或用实验来检验它”可知;C.“已失去生命力”无中生有;D.“《老子》两章的推理方式不值得借鉴”并非杨立华的观点,结合“受这样的经验启发,得出一种智慧的处世态度,是可以的”可知。故选A。(3)C.依据原文“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和“《墨经》所谓的‘大故’显然是现代逻辑学所谓的‘必要而充足原因’”判断,只有C项体现了墨家对“大故”的认识。故选C。(4)①结合“‘或’表示特称命题。‘尽’表示全称命题。‘假’表示假言命题,假设一种现在还没有发生的情况”可知,“或”“假”二法,分别相当于现代逻辑中的特称命题和假言命题;②结合“这一段内‘效’的方法,也就是前一段内的‘以说出故’。这一段内‘推’的方法,也就是前一段内的‘以类取,以类予’。这是两种极其重要的方法,大致相当于西方逻辑学的演绎法和归纳法”可知,“效”“推”二法,大致相当于现代逻辑中的演绎法和归纳法:③结合“《墨经》所谓的‘小故’显然就是现代逻辑学所谓的‘必要原因’;《墨经》所谓的‘大故’显然是现代逻辑学所谓的‘必要而充足原因’”可知,《墨经》中所说的“小故”和“大故”,就是现代逻辑学所说的“必要原因”和“必要而充足原因(充要原因)”。(5)方法:“推”的方法。说明:结合“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可知,“推”相当于归纳推理,其特点是由多个具体而类似的事实得出一般的结论。《老子》由人和草木万物“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的事实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现象,得出“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是典型的归纳推理。答案:(1)D(2)A(3)C(4)①“或”“假”二法,分别相当于现代逻辑中的特称命题和假言命题;②“效”“推”二法,大致相当于现代逻辑中的演绎法和归纳法:③《墨经》中所说的“小故”和“大故”,就是现代逻辑学所说的“必要原因”和“必要而充足原因(充要原因)”。(5)方法:“推”的方法。说明:①“推”相当于归纳推理,其特点是由多个具体而类似的事实得出一般的结论。②《老子》由人和草木万物“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的事实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现象,得出“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是典型的归纳推理。2.(2023秋•唐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书生论剑韩静霆古代的兵刃,除去睡在墓穴的和地下的,多半都走进博物馆去歇着了。只有剑器,还常在今人生活里露面。自然,①这剑早已不是那剑,不再是两千多年前的青铜锻造的,剑锋上不再有凶神恶煞的寒光和深紫色的凝血,很难找到那种野蛮、剽悍、豪侠和阳刚之气了,也听不见它在匣中铮铮的鸣叫了。我对那远古的青铜剑器,一向有种感性的敬畏和崇拜。我不知道是古人神化了青铜剑,还是青铜剑本来就神。登上那“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于土石之上”的铜绿山,面对3600年前先祖留下的铜矿竖井、斜井和冷却了的古炼炉,我一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遥想美妙绝伦的青铜古剑飞翔出世的一刹那,亲手制造出奇迹的先民也无法不惊骇万分,纷纷在冲天火光中匍匐在地,谁还能怀疑先民铸剑本身就是传奇呢?山中铜绿色的顽石化成熔浆,获得精气和生命,成为铜剑,成为世之瑰宝,如此这般地采掘、冶炼、铸造的精良技艺,西周先民师承何方神祗?从何得来?也许永远是谜中之谜。《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说,干将莫邪夫妻为吴王铸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精英”,候天伺地,百神临观。古书又说,昆仑山有形似兔子的怪兽,雄的黄色,雌的白色,掘了地道潜入吴国武器库,把兵刃全吃了。吴王下令猎得“双兔”,开其腹,发现怪兽肚里生有“铁胆肾”。遂令工匠将粒粒铁胆肾投入炉中铸剑。冶炼伊始就很玄乎了,铸剑的过程更奇异。据说铸剑大师欧冶子铸剑时,矿石不熔化,夫妻双双投入炉中,熔汁才流将出来。欧冶子的学生干将莫邪夫妻俩铸剑,又碰到了同样的考验。“铁汁”三月不出。这天夜里,夫妻争着往炉子里跳。彼时,②风悲日熏,炉火将衰,莫邪说服了丈夫,站在炉台之上,挥泪诀别。干将简直要疯了,狂呼大叫,命令三百童男童女,把头发、指甲剪下来,扔到炉子里。三百人披麻戴孝,拼命装炭,扯动巨大的牛皮制的风箱,之后,一齐跪倒炉前。莫邪纵身一跃,像一根羽毛投入火中,以身殉剑。顷刻间,炉里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火焰腾空而起,照红了半边天,青铜的熔浆开锅了!喷溅而出!“干将”“莫邪”雌雄两剑铸成了。读了这段传奇,感叹一代又一代铸剑师殉剑的悲壮,不由人不相信青铜剑的灵性。匣中的剑在夜里发出嗡嗡的嘶鸣和铮铮的私语,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青铜剑是精灵,是人的精神所化。人在炉中涅槃,再生为剑。剑身上熔铸了人的精气血肉!传奇故事虽然不免张扬,阐释的道理却是颠扑不破的: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山,哪有矿?没有人,哪有炉火?③没有生命,何为剑?人类武库中林林总总的兵器,充其量都是冷面杀手,只会嗜血杀人,唯独剑器身上闪耀着儒雅的文化光彩。它和诗人相亲,与文人结缘。我一闭上眼睛就看见伟大的浪漫诗人屈原佩剑呼号着走来。他流放于穷途,行吟于泽畔。脸黑瘦黑瘦的,塌了腮,形同枯死的槁木。鞋子跑丢了,赤着两脚。衣服扯烂了,袍带乱舞。长发飘飘,连头上的峨冠也不知丢在何处了,可他手里依然紧紧攥着一炳青铜剑!青铜剑成为诗人最后的旅伴儿,唯一可以信任的知己和三闾大夫的证明。屈原身后,钟情于剑器的诗人层出不穷。李白酒酣兴浓时,“三杯拂剑舞秋月”,王维情怀激烈时,“聊持宝剑动星文”,高适忧愤感叹“岂知书剑老风尘”。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活画出一代儒将悲壮而飘逸的胸怀,令后世文人墨客羡慕得死去活来。古代诗人们吟剑,观剑,舞剑,千古绝唱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文人骚客几乎没有不爱剑的,像我这样毫无用处的一介书生也爱剑爱得要命。这一方面是那金属的锋刃,能给柔弱的文人一点精神上的雄性补充,是一味药。另一方面文人可以借题发挥,抒发一些胸中积郁的豪气。更重要的,当然还是剑器本身具有的那种文质彬彬的品格在起作用,一拍即合。剑器又实在,又质朴,又刚直,又不张扬。它在匣中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矜持,晔然出鞘,则犹如明珠出土,光彩四射。人可以挥剑决浮云,又可以把生死托付给它。在先民眼里,剑还不止是剑,更是一种足以避邪的正义、正直的象征。传说中驱魔降妖的钟馗,总是剑不离身的。民间认为一把雕刻的桃木剑挂在房中,百邪皆退。流传很广的“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的诗句,把剑器当成了追求公平、公正的唯一利器。而“宁为折剑头,不作绕指柔”的箴言,又递进了一层,剑器被人格化了。它宁可生命折断,不肯卑躬屈膝,实现着“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最高人生准则。现在,我的眼前,一把青铜宝剑,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一言不发,仿佛正在小憩。它曾经给文人以文采,赐哲人以哲思,让考古学家印证历史。它曾经啸傲疆场,万马军中夺上将首级。它曾经夜夜醒在中军大帐,等待着点兵排阵的料峭的拂晓。它曾经用耀眼的光焰装点着春秋的辉煌!如今春秋时代的辉煌渐渐地黯淡了,冷兵器时代的人唤马嘶远去了……我似乎看见佩剑的先人在遥远的天地之交,正回过头来望着我们,④我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我知道,不论用多么美丽的诗句来歌唱青铜剑器,都过时了。(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本文将历史上有关“铸剑”的神奇传说与文人骚客的千古绝唱熔为一炉,青铜古剑是理想人格的化身。B.作者想象铜绿山上宝剑出世的场景,使读者联想到青铜宝剑精美绝伦,凸显了中国古代铸剑技艺的精良。C.作者认为剑与文人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剑给文人精神上的雄性补充,文人可借剑抒发胸中积郁的豪气。D.作者借“剑”大发思古之幽情,既有酣畅淋漓的述评,也有直抒胸臆的感慨,还有富含哲理的警句。(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句子①中“这剑”指现代生活中的剑,“那剑”指古代的青铜剑,作者认为现代剑器身上缺乏历史感和文化光彩。B.句子②通过对环境和炉火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悲凉又紧迫的氛围,彰显了青铜剑铸造的不易和铸剑师的悲壮。C.句子③是一个反问句,强调古代青铜剑的铸造必须以生命为代价,非如此,剑无法融入人的精气血肉而成为精灵。D.句子④“我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是因为在青铜剑的沧桑厚重面前,我的任何认识描述都会显得苍白单薄。(3)文中引用干将莫邪夫妻的悲壮故事,有什么作用?(4)作者说“剑器身上闪耀着儒雅的文化光彩”,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呈现“文化光彩”的?【答案】(1)C(2)C(3)①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文本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②莫邪在炉中涅槃,再生为剑,突出了宝剑是人的精神所化,很好地诠释了宝剑身上的灵性。③每把传奇宝剑的诞生,都凝聚着铸剑人的理想、期待,赞美了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4)①剑与诗人相亲,诗人借剑抒发胸中积郁的情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②文人们欣赏剑本身具有的阳刚之气和文质彬彬的品格,这种品格与文人追求的人格相符。③剑是足以避邪的正义、正直的象征。④剑代表着“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宁折不弯的文人品格。【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看如何写的,达到什么效果。(3)本题考查分析引用的作用的能力。首先注意引用的内容不同所表达的内容也不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看看各自写出了什么东西。另外注意引文本身在表达上所起到的效果。分开分析,注意结合文章内容。(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应该注重对散文描写部分的理解,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解答】(1)C.“互相依存的关系”错误,“剑给文人精神上的雄性补充,文人可借剑抒发胸中积郁的豪气”都是文人对剑的依赖,文本没有涉及剑对文人的依赖。故选C。(2)C.“必须以生命为代价”错误,“没有生命,何为剑?”是对铸剑师精神的歌颂,没有必须牺牲生命的意思。不能将传说理解为事实。故选C。(3)①讲述故事,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干将莫邪夫妻之间感情深厚,但为了铸剑宁可夫妻分离,宁可舍弃生命,这样就使文本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②结合“莫邪纵身一跃,像一根羽毛投入火中,以身殉剑。顷刻间,炉里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火焰腾空而起,照红了半边天,青铜的熔浆开锅了!喷溅而出!‘干将’‘莫邪’雌雄两剑铸成了。读了这段传奇,感叹一代又一代铸剑师殉剑的悲壮,不由人不相信青铜剑的灵性”可知,这段描写莫邪以身殉剑,在炉中涅槃,再生为剑,突出了宝剑是人的精神所化,很好地诠释了宝剑身上的灵性。③干将莫邪的故事只是古代铸剑故事中的一个,前面还有干将莫邪的师傅的故事,结合“据说铸剑大师欧冶子铸剑时,矿石不熔化,夫妻双双投入炉中,熔汁才流将出来”可知,“铸剑”是铸剑人使命,铸出宝剑是每个铸剑人的理想,可见每把传奇宝剑的诞生,都凝聚着铸剑人的理想、期待,赞美了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4)①画线句后文说“它和诗人相亲,与文人结缘”,然后写了屈原与剑的故事,“青铜剑成为诗人最后的旅伴儿,唯一可以信任的知己和三闾大夫的证明”;再然后“屈原身后,钟情于剑器的诗人层出不穷”,写了李白、王维、高适、辛弃疾等与剑有关的诗句。剑与诗人相亲,诗人借剑抒发胸中积郁的情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②作者分析了“剑”之于“文人”的意义,结合“这一方面是那金属的锋刃,能给柔弱的文人一点精神上的雄性补充,是一味药。另一方面文人可以借题发挥,抒发一些胸中积郁的豪气。更重要的,当然还是剑器本身具有的那种文质彬彬的品格在起作用,一拍即合”可知,文人们欣赏剑本身具有的阳刚之气和文质彬彬的品格,这种品格与文人追求的人格相符。③还写了先民眼中剑的文化意义,结合“在先民眼里,剑还不止是剑,更是一种足以避邪的正义、正直的象征。传说中驱魔降妖的钟馗,总是剑不离身的。民间认为一把雕刻的桃木剑挂在房中,百邪皆退”,引用了流传的诗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把剑器当成了追求公平、公正的唯一利器”可知,可见剑是足以避邪的正义、正直的象征。④最后“而‘宁为折剑头,不作绕指柔’的箴言,又递进了一层,剑器被人格化了。它宁可生命折断,不肯卑躬屈膝,实现着‘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最高人生准则”,剑代表着“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宁折不弯的文人品格。答案:(1)C(2)C(3)①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文本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②莫邪在炉中涅槃,再生为剑,突出了宝剑是人的精神所化,很好地诠释了宝剑身上的灵性。③每把传奇宝剑的诞生,都凝聚着铸剑人的理想、期待,赞美了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4)①剑与诗人相亲,诗人借剑抒发胸中积郁的情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②文人们欣赏剑本身具有的阳刚之气和文质彬彬的品格,这种品格与文人追求的人格相符。③剑是足以避邪的正义、正直的象征。④剑代表着“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宁折不弯的文人品格。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正定县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定风波•赠杜鹃花①辛弃疾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却解啼教春小住,风雨,空山招得海棠魂②。恰似蜀宫当日女,无数,猩猩血染赭罗巾③。毕竟花开谁作主?记取:大都花属惜花人。【注】①这首词作于词人被革职闲居瓢泉之时,词人虽赋闲在家,仍存恢复之志。②海棠魂,此处指杜鹃花。海棠含苞未放之时特别红艳,与火红的杜鹃花相似。③唐人司空曙《杜鹃行》一诗中有句云:“古时杜宇称望帝,魂作杜鹃何微细。……岂思昔日居深宫,嫔嫱左右如花红。”(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句入笔起波澜,明确了时序的变化,以此构成春天到来又归去的两个层次。B.用“海棠魂”体现杜鹃花的精神,表现杜鹃花在风雨中盛开彰显的高洁品格。C.词的下片,在上片的基础上,着重描绘杜鹃花的姿色,并引出词人自己的议论。D.词人问究竟谁能为花做主,此处“花”不仅是自然界的花,“惜花人”也另有深意。(2)本词上片第二句“杜鹃声苦不堪闻”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都以“杜鹃”这一意象抒发悲伤之情,但二者感情颇不相同。请结合两首作品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两首作品所抒感情的不同。【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诗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解答】(1)B.“表现杜鹃花……的高洁品格”错误。“海棠魂”三字在此处是指杜鹃花,海棠含苞未放之时特别红艳,与火红的杜鹃很相似。“却解啼教春小住,风雨,空山招得海棠魂”既写鸟,又写花。在词人的笔下,这杜鹃鸟似乎有了人的灵性,它声声啼血,苦叫不停,虽不堪闻,却是想教春天再在人间“小住”,挽回匆匆归去的春光。结果在风雨之中,在它的声声呼唤之下,杜鹃花芬芳吐艳,把新的春色带给人间。所以并没有体现其精神和高洁品格。故选B。(2)“杜鹃声苦不堪闻”,写词人不堪“闻”“杜鹃”啼鸣。这是词人在仲春时节想象到了暮春的悲凉,词人伤春的情感。结合注释①,可知国家分裂,作者此时被革职闲居瓢泉,进而表现了作者对国家风雨飘摇的哀叹和壮志不能酬的悲凉。白诗,写诗人被贬谪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引发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思考。被贬谪之地偏远,早晚只能听到杜鹃和猿猴的叫声,诗人以此表现此地的偏僻荒凉,表达被贬后内心的哀伤等。答案:(1)B(2)本词主要写词人伤春的情感,也表达了对风雨飘摇的国家的哀叹和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哀伤;②白诗主要表达被贬之地的荒凉僻远,以及被贬后内心的悲凉情感。译文:万紫千红的春光已经远去,杜鹃鸟的声声悲鸣让人不忍心去听。连它也知道,想用啼声唤得春色暂留,怎奈这晚春的风雨无情。满山的杜鹃花,延续了海棠娇艳的神韵。又好似蜀国宫中千娇百媚的嫔妃,花团锦簇数不胜数。那朵朵花瓣好似猩红的绛纱罗巾,杜鹃花在山间自开自落,谁是拥有她们的主人?请记住,世上的花儿多属于爱花之人。赏析:首句是描写仲春时的境况,为描写杜鹃花作了铺垫,次句意在点明杜鹃花开。“百紫千红”指那些早春花卉,“过了春”是说它们过了花期。此时为春三月,杜鹃鸟开始鸣叫,杜鹃花也正在此时开放。词人这里的“杜鹃声苦”实际上便表明杜鹃花开。《成都纪》一书中说:“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华阳风俗录》又载:“杜鹃大如鹊而羽鸟。其声哀而吻有血。士人云:春到则鸣,闻其声则有离别之苦。人恶闻之。”词人这里说“杜鹃声苦不堪闻”便是由此生发出来的。接下来几句:“却解啼教春小住,风雨,空山招得海棠魂。”既写鸟,又写花,立意新颖别致。在词人的笔下,这杜鹃鸟似乎有了人的灵性,它声声啼血,苦叫不停,虽不堪闻,却是想教春天再在人间“小住”,挽回匆匆归去的春光。结果在风雨之中,在它的声声呼唤之下,杜鹃花芬芳吐艳,把新的春色带给人间。“海棠魂”三字在此处是指杜鹃花。海棠含苞未放之时特别红艳,与火红的杜鹃很相似。词的下片,在上片的基础之上,着重描绘杜鹃花的姿色,并引出词人自己的议论。“恰似蜀宫当日女,无数,猩猩血染赭罗巾。”这几句词主要从杜鹃花颜色上着笔。唐人司空曙《杜鹃行》一诗中有句云:“古时杜宇称望帝,魂作杜鹃何微细。……岂思昔日居深宫,嫔嫱左右如花红。”这里边后两句便是“蜀宫当日女”一句的由来,以美人姿色形容花色,生动形象。“猩猩血”为鲜红色,“赭罗巾”即红罗巾,这一方面是继续描写杜鹃花色,同时以“罗巾”喻花,更进一步表现出杜鹃花的轻盈柔美之态。词的最后几句,是词人的议论:“毕竟花开谁作主?记取:大都花属惜花人。”“毕竟”,即究竟。杜鹃花开得如此艳丽,可究竟谁能为它做主,谁真正珍视它呢?词人提请人们记住:花是属于惜花之人的,只有真正的惜花人才能为花做主。应该说,这最后几句词已不单单是就花谈花了。在辛词中,花有时含有特殊的意义。词人在《摸鱼儿》一词中就写道:“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花的荣谢象征着国家时局。“惜春”是他忧虑国家时局的代名词,所以,本词中的“惜花人”也即“惜春”之人,实际上是词人自己心忧国家时局,不甘寂寞的真实写照。而这几句议论的实质是在表明苟安妥协、不关心国家时局、不关心民族命运的南宋朝廷不能掌握时局变化,不配做国家的主人。辛词虽以豪放为主要特色,但有时也以婉约取胜,本词就是如此,无一直白之语,皆以婉媚出之。写杜鹃花开,不着一个“开”字,而用“杜鹃声苦”来暗示。写红杜鹃之色,不着一个“红”字,而用蜀宫女色和猩猩血来暗示。至于词末的几句议论就更为委婉含蓄了。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唐山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将进酒》中李白用“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两句以古照今,表达了自己不为世所用,只能借酒留名的郁愤、失意之情。(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两句指出要关注极小的事,不要沉溺于所爱的人或物。(3)《过秦论》中,秦国凭借六代积累一统天下后,因陈胜起义就陷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境地,连秦王子婴都被杀,其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答案】(1)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重点字:寞)(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重点字:溺)(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重点字:隳)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沧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注]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材料二:呜呼,天下之恶梁久矣!自后唐以来,皆以为伪也。至予论次五代,独不伪梁,议者或讥予大失《春秋》之旨,以谓“梁负大恶,当加诛绝,而反进之,是奖篡也,非《春秋》之志也”。予应之曰:“是《春秋》之志尔。鲁桓公弑隐公而自立者,宣公弑子赤而自立者,郑厉公逐世子忽而自立者,卫公孙剽逐其君衎而自立者,圣人于《春秋》,皆不绝其为君。此予所以不伪梁者,用《春秋》之法也。”“然则《春秋》亦奖篡乎?”曰:“惟不绝四者之为君,于此见《春秋》之意也。圣人之于《春秋》,用意深,故能劝戒切,为言信,然后善恶明。夫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其实篡也,书其篡。各传其实,而使后世信之,则四君之罪,不可得而掩尔。使为君者不得掩其恶,然后人知恶名不可逃,则为恶者庶乎其息矣。是谓用意深而劝戒切,为言信而善恶明也。桀、纣,不待贬其王,而万世所共恶者也。《春秋》于大恶之君不诛绝之者,不害其褒善贬恶之旨也,惟不没其实以著其罪,而信乎后世,与其为君而不得掩其恶,以息人之为恶。能知《春秋》之此意,然后知予不伪梁之旨也。”(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梁本纪二》)【注】践土之会:即践土之盟,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弟子受A春秋B孔子曰C后世知D丘者以春秋E而F罪丘者亦G以春秋。(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因,根据,按照,与《过秦论》中“因遗策”的“因”词义不同。B.绳,按一定的标准去衡量,与《劝学》中“木直中绳”的“绳”词义不同。C.伪,非正统的,非法的,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中“壮”用法相同。D.其实,它的事实,与《六国论》中“其实百倍”的“其实”都是古今异义词。(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基础,尊奉周王室为正统,借鉴商的旧例,承续夏、商、周的法统编订的。B.孔子在编撰《春秋》时,用词及内容选择非常严谨,以至于让弟子们感觉都不能改动一字一词。C.自梁建立以来,就有很多史书记载了梁通过篡位得来政权的历史,而且世人认为梁罪大恶极,不应承认。D.《春秋》虽然也称鲁桓公、鲁宣公、郑厉公、卫公孙剽四人为“君”,但并没有掩饰他们的过错。(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②用意深,故能劝戒切,为言信,然后善恶明。(5)后人把孔子编撰《春秋》的叙述手法称为“春秋笔法”,其主要特点:不埋没事实,为尊者讳耻,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请结合材料举例说明。【答案】(1)BCE(2)C(3)C(4)①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将凭借什么让我的思想在后世显现呢?②因为用意深刻,所以才能劝诫恳切,所说的诚信真实,然后才能使人善恶分明。(5)①“四君”历史上曾做过国君,《春秋》就称他们为“君”。②晋文公在践土会盟,实际上是召周天子入会,《春秋》中避讳说“天王狩于河阳”。③吴、楚之君自称为王,在《春秋》中仍贬称为子爵。【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举例分析。【解答】(1)句意:弟子们听孔子讲《春秋》时,孔子说:“后世要了解我孔丘需要凭借《春秋》,而要责怪我孔丘也要凭借《春秋》。“弟子受春秋”结构完整,作状语,B处断开;“曰”后面引出孔子说的话,故在C处断开;“知丘者以春秋”“罪丘者亦以春秋”为并列结构,“而”表转折,与“罪丘者”联系紧密,故在E处断开。故选BCE。(2)C.“用法相同”错误。“皆以为伪也”的“伪”是形容词,非正统的,非法的,句意:都把它称为伪朝。“壮”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豪壮。句意: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豪壮。故选C。(3)C.“自梁建立以来,就有很多史书记载了梁通过篡位得来政权的历史”错,文中无据,且不承认它的政权也是在“后唐以来”。故选C。(4)①“不行”,不能实行;“何以”,宾语前置句,凭借什么;“自见于后世”,状语后置句,让我的思想在后世显现。译文: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将凭借什么让我的思想在后世显现呢?②“故”,所以;“切”,恳切;“明”,分明。译文:因为用意深刻,所以才能劝诫恳切,所说的诚信真实,然后才能使人善恶分明。(5)①由“惟不绝四者之为君,于此见《春秋》之意也……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可知,“四君”历史上曾做过国君,《春秋》就称他们为“君”。②由“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可知,晋文公在践土会盟,实际上是召周天子入会,《春秋》中避讳说“天王狩于河阳”。③由“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可知,吴、楚之君自称为王,在《春秋》中仍贬称为子爵。答案:(1)BCE(2)C(3)C(4)①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将凭借什么让我的思想在后世显现呢?②因为用意深刻,所以才能劝诫恳切,所说的诚信真实,然后才能使人善恶分明。(5)①“四君”历史上曾做过国君,《春秋》就称他们为“君”。②晋文公在践土会盟,实际上是召周天子入会,《春秋》中避讳说“天王狩于河阳”。③吴、楚之君自称为王,在《春秋》中仍贬称为子爵。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不行啊,不行!君子最担忧的就是死后没有留下好的名声。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将凭借什么让我的思想在后世显现呢?”于是就根据鲁国的史书作了《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止鲁哀公十四年,共包括鲁国十二个国君。以鲁国为中心记述,尊奉周王室为正统,以殷商的旧例为借鉴,推而上承夏、商、周的法统。全书文辞简约而旨意广博。所以吴、楚的国君自称为王的,在《春秋》中仍贬称为子爵;晋文公在践土与诸侯会盟,实际上是召周天子入会的,而《春秋》中却避讳说“周天子巡狩来到河阳”。依此类推,《春秋》就是用这一标准来衡量当时的人物、事件的。贬损的意义,在于后来的君主推崇并推广开来。《春秋》的义法通行,天下那些乱臣奸贼就都害怕起来了。孔子担任官职审案时,文辞上如果有需要和别人商量的,从不肯擅专独行。到了他编撰《春秋》时,认为该记录下来的就记录下来,该删减的就删减,即使像子夏这样(长于文采)的弟子都不能改动一字一词。弟子们听孔子讲《春秋》时,孔子说:“后世要了解我孔丘需要凭借《春秋》,而要责怪我孔丘也要凭借《春秋》。”材料二:唉,天下人痛恨梁的统治已经很久了!自后唐以来,都把它称为伪朝。到我写五代史,独不把梁作为伪朝,有人讥笑我失掉《春秋》的宗旨,说什么“梁罪大恶极,应当口诛笔伐,却反而加以肯定,是褒奖篡夺,不符合孔子《春秋》的大义”。我回答说:“这是符合《春秋》大义的。鲁桓公弑隐公而自立,宣公弑子赤而自立,郑厉公赶走世子忽而自立,卫公孙剽赶走国君衎而自立,孔圣人在《春秋》一书里都称他们为君。这就是我之所以不称伪梁的原因了,是依照《春秋》的惯例而这样做的。”“那么《春秋》也奖励臣下篡权吗?”我回答说:“只要看到称前四者为君,就可知孔子《春秋》用意之深了。孔子作《春秋》,因为用意深刻,所以才能劝诫恳切,所说的诚信真实,然后才能使人善恶分明。想要在后代使他们的罪恶显著,就在于不掩饰真实情况。他们实际上曾是君主,就记载他们是君主。他们实际上是篡位,就记载他们是篡位。分别记载他们的真实情况,才能使后人相信,那么四君之罪,就不可能掩盖了。使为国君的人不能掩盖他的罪恶,然后使后人知道恶名不可逃,那么为恶的人就会改正恶习了。这就是《春秋》用意之深而劝诫真切,为的是尊重事实使善恶自明啊。桀、纣,用不着贬他们的王号,却是人们万世都厌恶的人。《春秋》对于罪恶的君主照实写出,并不影响其褒善贬恶的宗旨,只要将其罪恶事实写出来,为后代所相信,记载他们曾作为君主而不能掩盖他们的罪恶,这样就可劝诫恶人改正错误。知道了《春秋》的这种用意,也就知道我写书不称伪梁的用意了。”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辛集市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倏地变成了网红词的“躺平”通常是指人因压力大,事情头绪多,搞得焦头烂额,从而放弃行动而任其自然发展的处事方式。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躺平其实是一种睡姿。虽然睡觉采用哪种姿势,是个人的习惯,但对于某些人群和特殊情况,需要采取更适宜的睡姿,否则,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婴幼儿或少儿时期骨架柔软,睡姿可以千态万状。成人则不然,经常打鼾的人不宜仰卧入睡,以侧卧位为宜,孕妇最佳的睡姿是左侧卧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常以仰卧和侧卧位为宜,侧卧位时在双下肢下方垫一软枕。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成人正常的睡姿是向右侧卧位,侧卧时背和双腿像弓一样微微弯曲,手交叉成拱形,就像胎儿呆在母亲腹中,全身容易放松,有利于解除疲劳。由此可见,“躺平”只可一时,打个盹而已。(1)下列句子中的“某”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某”,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追在当阳桥前.张飞赶到,高叫:“四弟不必惊慌,某家在此,料也无妨!”B.石家庄部队某团政治处按照党委的要求,准备召集营级干部开会。C.李某因谎称“我要抢劫珠宝店”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7日。D.叶公好龙比喻表面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的爱好它,甚至畏惧它。(2)根据上述材料的内容,下列选项中推断正确的一项是CA.经常打鼾的人侧卧,就不会打鼾。B.婴幼儿或少儿,因为没有生活压力,所以什么睡姿都可以。C.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仰卧位时,对缓解症状有帮助。D.孕妇采用左侧卧位睡姿有利于胎儿在子宫里的发育。【答案】(1)D(2)C【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根据题干要求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正确推理。【解答】(1)文中画线句中的“某”指不定的不说明的人或事物。A句中“某”是自称之词,指代“我”或本名,旧时谦虚的用法;B和C句中“某”指一定的不明说的人或事物;D句和划线句相同。故选D。(2)A.主观臆断,文中只说“经常打鼾的人不宜仰卧入睡,以侧卧位为宜”。B.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婴幼儿或少儿时期骨架柔软”可知是因为骨架柔软。C.正确。D.主观臆断,文中只说“孕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意外伤害和解草案
- 二零二五年度大型商场消防安全巡查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版权购买合同with购买版权作品、购买价格、交付方式等2篇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耗材配送与废旧回收利用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教育资源共享购买合同范本3篇
- 员工社会保障管理计划
- 二零二五年度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提升聘用合同2篇
- 2024版建设工程挂靠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班组人员劳务承揽合同范本2篇
- 新能源行业助理工作总结
-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
- 建筑施工承插型盘扣式钢管脚手架技术标准
- 相反国课件-大班
- 2023-2024学年新疆乌鲁木齐130中学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 小学英语名词单数变复数的语法规则及练习题含答案
- 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25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物理试卷含解析
- 合法退婚协议书模板电子版
- 三化一稳定严进严出专案报告
- 七年级上册历史小论文
- 2024至2030年中国工业地产市场全景调查及投资咨询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