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天津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拟卷1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天津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拟卷1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天津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拟卷1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天津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拟卷1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天津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拟卷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天津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拟卷1一.选择题(共2小题)1.(2023秋•宁河区期末)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拿来主义》作者鲁迅,他的作品主要有小说集《呐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彷徨》《华盖集》《南腔北调集》等。 B.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C.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又被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同时代的散文家柳宗元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 D.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品有《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欧游杂记》等。2.(2023秋•红桥区期末)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电视剧《山海情》刻画了许多为脱贫而努力工作的年轻人形象,吸引了许多年轻观众,剧中的村支书就是一位农校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年轻人参与扶贫____,____,____,____。年轻人扶贫,其实更是一次知识与文化的“洗礼”。①让新的理想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新的需求信息像潮水一般涌进贫困地区②打开了阻碍城市与乡村流动性最关键的“闸门”③更多的还是他们的年轻、朝气与锐气④他们给贫困地区带来的除了一些硬性的政策支持之外A.②③④① B.②①④③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3.(2023秋•河东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材料二: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的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王佐良《上图书馆》)材料三:关于读书的目的,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作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依黄山谷氏的说法,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我在大学的时代被学校强迫去读《西行记》和《亨利埃士蒙》,可是我在十余岁时候虽能欣赏《西行记》的好处,《亨利埃士蒙》的真滋味却完全体会不到,后来渐渐回想起来,才疑心该书中的风味一定比我当时所能欣赏的还要丰富得多。由是可知读书有两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分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宋儒程伊川先生谈到孔子的《论语》时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这跟一见倾心一样。人家不能叫读者去爱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可是当读者找到了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关于这种发现作家的事情,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著名的例证。有许多学者似乎生活于不同的时代里,相距多年,然而他们思想的方法和他们的情感却那么相似,使人在一本书里读到他们的文字时,好像看见自己的肖像一样。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我们说这些相似的心灵是同一灵魂的化身,例如有人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摘自林语堂《读书的艺术》,有删改)(1)下面对材料一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读书不在于数量,重要的是要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是作者倡导的一种读书观。B.作者认为,要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必须花力气、下工夫读杰作。C.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D.黑塞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一定不能获得教养。(2)下面对材料二的理解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B.第一段交代了作者在清华图书馆读书时的国内环境,表现了它对自己读书生活的影响。C.“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与前面写心情的句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中可以推断出“豁然开朗”的原因是突然明白了读书的意义。D.第二段作者将复杂的情感寄寓在轻描淡写之中,表达了非常复杂的情感。(3)下面是对材料三有关内容的解说,其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开篇以黄山谷所说的话为引子,提出了一个关于读书艺术的话题。B.倒数第二段引用宋儒程伊川谈《论语》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论语》对不同的人有不同作用。C.尾段的“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其中“语法”在文中有特定的意思,是指语言习惯。D.本文语言平实,如同朋友闲谈一般,但旁征博引,见解深刻独到,思路明晰。4.(2023秋•宁河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向儿童学习王开岭每个人的身世中,都有一段能够称得上“伟大”的时光,那就是他的童年。泰戈尔有言:“诗人把他最伟大的童年时代,献给了人类。”或许亦可以说:孩子把他最美好的孩提岁月,献给了成人世界!童年的伟大即在于:那是一个怎么做梦怎么遐想都不过分的时段,那是一个有能力让孩子相信梦想可以成真的年代……一个人的一生中,所能给父母和亲人留下的最珍贵礼物、最难忘的纪念,就是他遥远的童年了。德国作家凯斯特纳在《开学致词》演说中的最后一句话让我激动得几乎颤抖了。他是这样说的:“你们现在想回家了吧?亲爱的小朋友,那就回家去吧!假如你们还有一些东西不明白的话,请问问你们的父母!亲爱的家长们,如果你们有什么不了解的话,请问问你们的孩子们!”请问问你们的孩子们!多么精彩的忠告,多么让人沉思的警策啊!然而,儿童的美德和智慧,常常被大人们粗糙的双目所忽视,常常被不以为然地当废电池一样地扔进岁月的垃圾沟里。而很多时候,孩提时代在教育者那儿,只是被视作一个“待超越”的初始阶段,一个尚不够“文明”的低级状态……父母、老师、长辈都眼巴巴焦急地盼着,盼望他们尽早地摆脱这种幼小和单薄,“从生命之树进入文明社会的罐头厂”(凯斯特纳),尽早地成为和自己一样“散发着罐头味的人”……继而成为具有教育下一代资格的“大人”“成品人”。也就是说,儿童在成人们眼里,一直是被当作“不及格、非正式、未成型、待加工”的生命来关爱和呵护的。这实在是天大的误会,天大的错觉,天大的“自不量力”。1982年,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茨曼出版了《童年的消逝》一书。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即:捍卫童年!作者呼吁,童年概念是与成人概念同时存在的,儿童应充分享受大自然赋予的童年生活,教育不应为儿童未来而牺牲儿童的现在,不能从儿童未来的角度来提早设计儿童的现在生活……“回家问问孩子们!”这并非一句戏言,一个玩笑。在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热爱和平、反对杀戮、保护环境,维持生态……无数方面,有几个成年人能比孩子理解得更真诚、更本色,履行和实践得更彻底更不折不扣呢?当成年人忙于毁灭森林、猎杀珍禽、锯掉象牙、分割鲸肉……忙于往菜单上填“熊掌、蛇胆、鹿茸、猴脑……”的时候,难道不应回家问问自己的孩子们吗?当成年人昧着良心欺上瞒下、言不由衷、对罪恶熟视无睹、对丑行隔岸观火……的时候,难道不应回家问问自己的孩子们吗?有一档电视节目,播放了记者暗访一家“特色菜馆”的情景,当出现一只套铁链的幼猴面对屠板——惊恐万状、拼命向后挣逃的画面时,我注意到:演播室的现场观众中,最先动容的是孩子,表情痛苦最强烈的是孩子!最先失声啜泣的也是孩子!无疑,在很多良知判断上,成年人已变得失聪、迟钝、麻木不仁了。一些由孩子脱口而出的常识,在大人们那里,已开始变得嗫嚅不清、模棱两可、含糊其词了。可以说,儿童在对人间善恶、好歹、美丑的区别,在保持清晰的看法、作出果决的判断和立场抉择方面,比成人要健正、纯粹得多。儿童生活比成人要朴实、要干净、要简单明朗、要有尊严。他不懂得妥协、欺骗、撒谎、虚与委蛇……等“厚黑”技巧,他对危弱者的同情和救援之慷慨、施舍之大方是最令人感动的,堪与最纯洁的宗教行为相媲美。“天真”——这是我心目中所能作出的对人的最高褒评!简单、清澈、不掺杂质即是美!拒绝复杂、浑浊和阴暗即是美!流畅、朴实、纯净、坦然、不折不扣……即是美。比如琥珀,比如玉石,比如婴孩的瞳仁、鸽子的神情、少女的皙肤……那时候,我们以为天上的星星一定能数得清,于是便真的去数了……那时候,我们以为所有的梦想明天都会成真,于是便真的去梦了……可以说,童年所赐予我们的幸福、勇气、快乐、鼓舞和信心……童年所教会我们的高尚、善良、正直与诚实,比人生的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得多。凯斯特纳的《开学致词》固然是一篇捍卫童年的宣言,令人鼓舞,让人感动和感激。但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后来呢?有过童贞岁月的他们后来又怎样了呢?一个人的童心是如何从他的生命中不幸消失的?即使有过天使般的笑容和花朵般的纯净又能怎样呢?倒头来仍免不了钻进其父辈们的躯壳里去,以至你根本无法区别他们……就像“克隆”的复制品一样:一样的臃肿、一样的龌龊、一样的功利、一样的俗不可耐、无聊透顶……一个人的童心宛如一粒花粉,常常会在无意的“成长”中,被世俗经验这匹蟑螂悄悄拖走……然后,花粉消失,人变成了蟑螂。这也就是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所说的“生命丢失”罢。所谓的“成熟”,表面上是一种“增值”,但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看,却实为一种“减法”过程:不断地交出生命中天然的美好元素和纯洁品质,去交换成人世界的某种经验、某种生存策略和实用技巧。就像一个单纯的天使,不断地掏出衣兜里的珍珠,去换取巫婆手中的玻璃球……从何时起,一个少年开始学着嘲笑天真了,开始为自己的“幼稚”而鬼鬼祟祟地脸红了?(有删改)(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读音都相同并且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罪蘖涅槃啮合嗫嚅不清B.塑造漱口宿将夙兴夜寐C.逶迤偎依煨热虚与委蛇D.模具膜拜观摩模棱两可(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段中泰戈尔说“诗人把他最伟大的童年时代献给了人类”,从全文看,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诗作表现的是自己童年的生活。B.“请问问你们的孩子们”,作者反复呼告,是说孩子比大人更真诚、更本色,履行和实践得更彻底更不折不扣,大人应该向孩子学习。C.文中两次提到德国作家凯斯特纳的《开学致词》,第一次是用来指出孩子们拥有美德和智慧;第二次是借此转换文意,指出童心容易消失,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D.文中说“倒头来仍免不了钻进其父辈们的躯壳里去,以至你根本无法区别他们”,表达出作者对童心最终失去的无可奈何的悲叹。(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文章题目是“向儿童学习”,纵观全文,作者主张向儿童学习什么?(5)文章结尾“从何时起,一个少年开始学着嘲笑天真了,开始为自己的‘幼稚’而鬼鬼祟祟地脸红了?”,有怎样的表达作用?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5.(2023秋•河东区期末)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题弟侄书堂杜荀鹤①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说侄子生活贫困却能于乱世中谨守礼道,始终如一,以此刻画出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面貌。B.颔联“干戈地”与“礼乐风”形成对比,既表明弟侄的勤勉好学,也彰显其卓然的个人追求。C.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辈的身份,拳拳告诫、慰勉子侄,情真意切;对后世年青人亦多教诲。D.此诗语言明白晓畅,平易自然,无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与人当面交流,全无雕琢痕迹。(2)请赏析诗歌的颈联。四.默写(共1小题)6.(2023秋•宁河区期末)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3),恍惊起而长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寄蜉蝣于天地,。(苏轼《赤壁赋》)(5)韩愈在《师说》中直接阐明从师学习与年龄大小无关的句子是:“,?”五.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7.(2023秋•宁河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李台州传【宋】杨万里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媼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宗质负其母以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选自《杨万里集笺校》)(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罹:遭遇B.愿霁怒霁:停止C.宗质起敬,谢曰谢:感谢D.终身饮恨饮:含着(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宗质以父荫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B.感而为之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C.小憩于茗肆师不必贤于弟子D.至暮,哭而归吾尝终日而思矣(3)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⑥觌无子,子台州之子A.①②⑤B.①③④C.①⑤⑥D.②④⑥(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6)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②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③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8.(2023秋•天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曹雪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不能不说这为他日后创作《红楼梦》奠定了基础。后来遭遇变故生活贫困,过起了的生活。在历史上曹雪芹并不出名,对于像曹雪芹这样以一部作品的人物来说,()毕竟,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先知道《红楼梦》,后认识曹雪芹的。曹雪芹为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们写了不少诗和判词,其中大都预示了她们悲惨的命运,对于喜爱《红楼梦》的读者而言,有时真有点。可是当前《红楼梦》在社会人群中的阅读状况令人担忧,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被读者近年来推举为“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红楼梦》面世以后,曾有过几次集中的被“围观”热潮,与之相伴的学术、艺术争论也不断出现。20世纪80年代,87版电视剧《红楼梦》借助刚刚火热的电视,红遍了整个中国。在当前某个普通事件常常也能流行起来的年代,作为经典的《红楼梦》遭冷遇、不流行、难读,只能说“是不为也,非不能也”。(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一无所有闻名于世不堪卒读莫名其妙B.家徒四壁闻名于世不忍卒读莫名其妙C.家徒四壁闻名遐迩不堪卒读神乎其神D.一无所有闻名遐迩不忍卒读神乎其神(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无疑让《红楼梦》这部作品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被阅读,才是今天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B.人们广泛而深入地阅读《红楼梦》,无疑是今天对曹雪芹最好的纪念方式之一。C.《红楼梦》在今天被更加广泛而深入地阅读,是纪念曹雪芹最好的方式之一。D.今天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无疑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作品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被阅读。(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近年来坐上了被读者推举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B.根据一项调查,《红楼梦》坐上了被读者近年来推举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C.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近年来坐上了被读者推举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D.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近年来登上了被读者推举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七.作文(共1小题)9.(2024春•河西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杨振宁先生曾对弟子翟荟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翟荟教授也说,“宁拙勿巧”是一种科研态度,一方面是说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必须诚实;另一方面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俄罗斯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天津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典型卷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小题)1.(2023秋•宁河区期末)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拿来主义》作者鲁迅,他的作品主要有小说集《呐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彷徨》《华盖集》《南腔北调集》等。 B.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C.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又被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同时代的散文家柳宗元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 D.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品有《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欧游杂记》等。【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表述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A.“杂文集《坟》《彷徨》……”错误,《彷徨》不是杂文集,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故选A。2.(2023秋•红桥区期末)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电视剧《山海情》刻画了许多为脱贫而努力工作的年轻人形象,吸引了许多年轻观众,剧中的村支书就是一位农校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年轻人参与扶贫____,____,____,____。年轻人扶贫,其实更是一次知识与文化的“洗礼”。①让新的理想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新的需求信息像潮水一般涌进贫困地区②打开了阻碍城市与乡村流动性最关键的“闸门”③更多的还是他们的年轻、朝气与锐气④他们给贫困地区带来的除了一些硬性的政策支持之外A.②③④① B.②①④③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解答】②承接前文,总写年轻人参与扶贫的意义,①具体说明,④③用“除了……更多”进一步说明,即:②①④③。故选:B。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3.(2023秋•河东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材料二: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的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王佐良《上图书馆》)材料三:关于读书的目的,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作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依黄山谷氏的说法,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我在大学的时代被学校强迫去读《西行记》和《亨利埃士蒙》,可是我在十余岁时候虽能欣赏《西行记》的好处,《亨利埃士蒙》的真滋味却完全体会不到,后来渐渐回想起来,才疑心该书中的风味一定比我当时所能欣赏的还要丰富得多。由是可知读书有两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分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宋儒程伊川先生谈到孔子的《论语》时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这跟一见倾心一样。人家不能叫读者去爱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可是当读者找到了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关于这种发现作家的事情,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著名的例证。有许多学者似乎生活于不同的时代里,相距多年,然而他们思想的方法和他们的情感却那么相似,使人在一本书里读到他们的文字时,好像看见自己的肖像一样。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我们说这些相似的心灵是同一灵魂的化身,例如有人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摘自林语堂《读书的艺术》,有删改)(1)下面对材料一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DA.读书不在于数量,重要的是要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是作者倡导的一种读书观。B.作者认为,要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必须花力气、下工夫读杰作。C.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D.黑塞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一定不能获得教养。(2)下面对材料二的理解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CA.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B.第一段交代了作者在清华图书馆读书时的国内环境,表现了它对自己读书生活的影响。C.“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与前面写心情的句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中可以推断出“豁然开朗”的原因是突然明白了读书的意义。D.第二段作者将复杂的情感寄寓在轻描淡写之中,表达了非常复杂的情感。(3)下面是对材料三有关内容的解说,其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作者开篇以黄山谷所说的话为引子,提出了一个关于读书艺术的话题。B.倒数第二段引用宋儒程伊川谈《论语》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论语》对不同的人有不同作用。C.尾段的“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其中“语法”在文中有特定的意思,是指语言习惯。D.本文语言平实,如同朋友闲谈一般,但旁征博引,见解深刻独到,思路明晰。【答案】(1)D(2)C(3)B【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分析与概括的能力。首先审读选项,把握选项的关键内容,再回归原文进行比对,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解答】(1)D.“一定不能获得教养”表述绝对,材料一第一段是“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故选:D。(2)C.“‘豁然开朗’的原因是突然明白了读书的意义”错,由第二段末句可知,“‘豁然开朗’的原因是对国内战争胜利感到喜悦”。故选:C。(3)B.“主要是为了说明《论语》对不同的人有不同作用”错误,主要是为了证明阅读中的收获大小与读者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有关。故选:B。答案:(1)D(2)C(3)B4.(2023秋•宁河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向儿童学习王开岭每个人的身世中,都有一段能够称得上“伟大”的时光,那就是他的童年。泰戈尔有言:“诗人把他最伟大的童年时代,献给了人类。”或许亦可以说:孩子把他最美好的孩提岁月,献给了成人世界!童年的伟大即在于:那是一个怎么做梦怎么遐想都不过分的时段,那是一个有能力让孩子相信梦想可以成真的年代……一个人的一生中,所能给父母和亲人留下的最珍贵礼物、最难忘的纪念,就是他遥远的童年了。德国作家凯斯特纳在《开学致词》演说中的最后一句话让我激动得几乎颤抖了。他是这样说的:“你们现在想回家了吧?亲爱的小朋友,那就回家去吧!假如你们还有一些东西不明白的话,请问问你们的父母!亲爱的家长们,如果你们有什么不了解的话,请问问你们的孩子们!”请问问你们的孩子们!多么精彩的忠告,多么让人沉思的警策啊!然而,儿童的美德和智慧,常常被大人们粗糙的双目所忽视,常常被不以为然地当废电池一样地扔进岁月的垃圾沟里。而很多时候,孩提时代在教育者那儿,只是被视作一个“待超越”的初始阶段,一个尚不够“文明”的低级状态……父母、老师、长辈都眼巴巴焦急地盼着,盼望他们尽早地摆脱这种幼小和单薄,“从生命之树进入文明社会的罐头厂”(凯斯特纳),尽早地成为和自己一样“散发着罐头味的人”……继而成为具有教育下一代资格的“大人”“成品人”。也就是说,儿童在成人们眼里,一直是被当作“不及格、非正式、未成型、待加工”的生命来关爱和呵护的。这实在是天大的误会,天大的错觉,天大的“自不量力”。1982年,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茨曼出版了《童年的消逝》一书。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即:捍卫童年!作者呼吁,童年概念是与成人概念同时存在的,儿童应充分享受大自然赋予的童年生活,教育不应为儿童未来而牺牲儿童的现在,不能从儿童未来的角度来提早设计儿童的现在生活……“回家问问孩子们!”这并非一句戏言,一个玩笑。在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热爱和平、反对杀戮、保护环境,维持生态……无数方面,有几个成年人能比孩子理解得更真诚、更本色,履行和实践得更彻底更不折不扣呢?当成年人忙于毁灭森林、猎杀珍禽、锯掉象牙、分割鲸肉……忙于往菜单上填“熊掌、蛇胆、鹿茸、猴脑……”的时候,难道不应回家问问自己的孩子们吗?当成年人昧着良心欺上瞒下、言不由衷、对罪恶熟视无睹、对丑行隔岸观火……的时候,难道不应回家问问自己的孩子们吗?有一档电视节目,播放了记者暗访一家“特色菜馆”的情景,当出现一只套铁链的幼猴面对屠板——惊恐万状、拼命向后挣逃的画面时,我注意到:演播室的现场观众中,最先动容的是孩子,表情痛苦最强烈的是孩子!最先失声啜泣的也是孩子!无疑,在很多良知判断上,成年人已变得失聪、迟钝、麻木不仁了。一些由孩子脱口而出的常识,在大人们那里,已开始变得嗫嚅不清、模棱两可、含糊其词了。可以说,儿童在对人间善恶、好歹、美丑的区别,在保持清晰的看法、作出果决的判断和立场抉择方面,比成人要健正、纯粹得多。儿童生活比成人要朴实、要干净、要简单明朗、要有尊严。他不懂得妥协、欺骗、撒谎、虚与委蛇……等“厚黑”技巧,他对危弱者的同情和救援之慷慨、施舍之大方是最令人感动的,堪与最纯洁的宗教行为相媲美。“天真”——这是我心目中所能作出的对人的最高褒评!简单、清澈、不掺杂质即是美!拒绝复杂、浑浊和阴暗即是美!流畅、朴实、纯净、坦然、不折不扣……即是美。比如琥珀,比如玉石,比如婴孩的瞳仁、鸽子的神情、少女的皙肤……那时候,我们以为天上的星星一定能数得清,于是便真的去数了……那时候,我们以为所有的梦想明天都会成真,于是便真的去梦了……可以说,童年所赐予我们的幸福、勇气、快乐、鼓舞和信心……童年所教会我们的高尚、善良、正直与诚实,比人生的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得多。凯斯特纳的《开学致词》固然是一篇捍卫童年的宣言,令人鼓舞,让人感动和感激。但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后来呢?有过童贞岁月的他们后来又怎样了呢?一个人的童心是如何从他的生命中不幸消失的?即使有过天使般的笑容和花朵般的纯净又能怎样呢?倒头来仍免不了钻进其父辈们的躯壳里去,以至你根本无法区别他们……就像“克隆”的复制品一样:一样的臃肿、一样的龌龊、一样的功利、一样的俗不可耐、无聊透顶……一个人的童心宛如一粒花粉,常常会在无意的“成长”中,被世俗经验这匹蟑螂悄悄拖走……然后,花粉消失,人变成了蟑螂。这也就是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所说的“生命丢失”罢。所谓的“成熟”,表面上是一种“增值”,但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看,却实为一种“减法”过程:不断地交出生命中天然的美好元素和纯洁品质,去交换成人世界的某种经验、某种生存策略和实用技巧。就像一个单纯的天使,不断地掏出衣兜里的珍珠,去换取巫婆手中的玻璃球……从何时起,一个少年开始学着嘲笑天真了,开始为自己的“幼稚”而鬼鬼祟祟地脸红了?(有删改)(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读音都相同并且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A.罪蘖涅槃啮合嗫嚅不清B.塑造漱口宿将夙兴夜寐C.逶迤偎依煨热虚与委蛇D.模具膜拜观摩模棱两可(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A.第一段中泰戈尔说“诗人把他最伟大的童年时代献给了人类”,从全文看,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诗作表现的是自己童年的生活。B.“请问问你们的孩子们”,作者反复呼告,是说孩子比大人更真诚、更本色,履行和实践得更彻底更不折不扣,大人应该向孩子学习。C.文中两次提到德国作家凯斯特纳的《开学致词》,第一次是用来指出孩子们拥有美德和智慧;第二次是借此转换文意,指出童心容易消失,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D.文中说“倒头来仍免不了钻进其父辈们的躯壳里去,以至你根本无法区别他们”,表达出作者对童心最终失去的无可奈何的悲叹。(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文章题目是“向儿童学习”,纵观全文,作者主张向儿童学习什么?(5)文章结尾“从何时起,一个少年开始学着嘲笑天真了,开始为自己的‘幼稚’而鬼鬼祟祟地脸红了?”,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答案】(1)C(2)A(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个人的童心比作花粉,把世俗经验比作蟑螂。蟑螂拖走了花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世俗经验对一个人童心的侵蚀,表达了作者惋惜悲叹之情。(4)学习儿童的智慧和美德。在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热爱和平、反对杀戮、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等方面,理解得更真诚、更本色,履行和实践得更彻底更不折不扣;儿童在对人间善恶、好歹、美丑的区别,在保持清晰的看法、作出果决的判断和立场抉择方面,比成人要健正、纯粹得多;儿童生活比成人要朴实、要干净、要简单明朗、要有尊严;童年赐予我们幸福、勇气、快乐、鼓舞和信心,童年教会我们高尚、善良、正直与诚实。(5)①“开始学着嘲笑天真了”“为自己的‘幼稚’而鬼鬼祟祟地脸红了”,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少年失去了童心。②表达了作者为生命中失去天然美好元素和纯洁品质而痛惜。③用问句的方式,增强了情感表达,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童心”这一话题更深入的思考。【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和字形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各个选项词语进行比对,尤其要注意多音字和形近字,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句子的含义,结合相关文句从内容、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结尾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章结尾,结合全文从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1)A.都读作niè,“罪蘖”的“蘖”应为“孽”。B.“漱口”的“漱”的读音为shù,其余读作sù。C.都读作wēi。D.“模具”的“模”的读音应为mú,其余读作mó。故选C。(2)A.“诗人通过诗作表现的是自己童年的生活”错误,结合原文内容“童年的伟大即在于:那是一个怎么做梦怎么遐想都不过分的时段,那是一个有能力让孩子相信梦想可以成真的年代”,应该理解为,诗人通过诗作表现的是梦想。故选A。(3)“童心宛如一粒花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童心”,喻体为“花粉”,比喻词为“如”;“世俗经验这匹蟑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世俗经验”,喻体为“蟑螂”。花粉清香美好,蟑螂损人利己令人厌恶,把一个人的童心比作花粉,把世俗经验比作蟑螂,蟑螂拖走了花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世俗经验夺走了珍贵的童真,是对一个人童心的侵蚀,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经验的厌恶,对童真失去的惋惜悲叹之情。(4)“然而,儿童的美德和智慧,常常被大人们粗糙的双目所忽视”,句中以转折的形式表明,应学习儿童的智慧和美德。“在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热爱和平、反对杀戮、保护环境,维持生态……无数方面,有几个成年人能比孩子理解得更真诚、更本色,履行和实践得更彻底更不折不扣呢”,在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热爱和平、反对杀戮、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等方面,理解得更真诚、更本色,履行和实践得更彻底更不折不扣;“儿童在对人间善恶、好歹、美丑的区别,在保持清晰的看法、作出果决的判断和立场抉择方面,比成人要健正、纯粹得多”,儿童在对人间善恶、好歹、美丑的区别,在保持清晰的看法、作出果决的判断和立场抉择方面,比成人要健正、纯粹得多;“儿童生活比成人要朴实、要干净、要简单明朗、要有尊严”,儿童生活比成人要朴实、要干净、要简单明朗、要有尊严;“童年所赐予我们的幸福、勇气、快乐、鼓舞和信心……童年所教会我们的高尚、善良、正直与诚实,比人生的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得多”,童年赐予我们幸福、勇气、快乐、鼓舞和信心,童年教会我们高尚、善良、正直与诚实。(5)“开始学着嘲笑天真了”“为自己的‘幼稚’而鬼鬼祟祟地脸红了”,表明人们不再“天真”,不再“幼稚”,失去了童心,照应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少年失去了童心。文章题目是“向儿童学习”,作者认为童心可贵,儿童的智慧和美德是值得大人学习的,如今失去了,反过来要嘲笑,为之脸红,实在是很遗憾,表达了作者为生命中失去天然美好元素和纯洁品质而痛惜。“从何时起,一个少年开始学着……了?”用问句的方式,增强了否定的情感表达,同时问句也引人思考,引发读者对“童心”这一话题更深入的思考。答案:(1)C(2)A(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个人的童心比作花粉,把世俗经验比作蟑螂。蟑螂拖走了花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世俗经验对一个人童心的侵蚀,表达了作者惋惜悲叹之情。(4)学习儿童的智慧和美德。在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热爱和平、反对杀戮、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等方面,理解得更真诚、更本色,履行和实践得更彻底更不折不扣;儿童在对人间善恶、好歹、美丑的区别,在保持清晰的看法、作出果决的判断和立场抉择方面,比成人要健正、纯粹得多;儿童生活比成人要朴实、要干净、要简单明朗、要有尊严;童年赐予我们幸福、勇气、快乐、鼓舞和信心,童年教会我们高尚、善良、正直与诚实。(5)①“开始学着嘲笑天真了”“为自己的‘幼稚’而鬼鬼祟祟地脸红了”,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少年失去了童心。②表达了作者为生命中失去天然美好元素和纯洁品质而痛惜。③用问句的方式,增强了情感表达,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童心”这一话题更深入的思考。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5.(2023秋•河东区期末)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题弟侄书堂杜荀鹤①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联说侄子生活贫困却能于乱世中谨守礼道,始终如一,以此刻画出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面貌。B.颔联“干戈地”与“礼乐风”形成对比,既表明弟侄的勤勉好学,也彰显其卓然的个人追求。C.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辈的身份,拳拳告诫、慰勉子侄,情真意切;对后世年青人亦多教诲。D.此诗语言明白晓畅,平易自然,无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与人当面交流,全无雕琢痕迹。(2)请赏析诗歌的颈联。【答案】(1)B(2)①绿竹摇曳影落书案,泉水潺潺声来耳边,“竹影”与“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周遭景致的清幽。②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下弟侄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静内心的体现。③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专注求学态度的赞美之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景交融妙处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诗,结合颈联的景物描写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即可分析出其情景交融的妙处。【解答】(1)B.“也彰显其卓然的个人追求”错误,诗歌中没有表达。故选:B。(2)颈联的意思是:窗边绿竹摇曳影落书案,屋外泉声潺潺水入砚池。描写了弟侄书房周围清幽的景致,让人感到这是一个读书的清雅之所。清幽雅致的环境和纷乱的世道形成对比,衬托弟侄不为外物所扰、勤勉求学的宁静美好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弟侄卓尔不群的形象。作者借书房周围清些的环境赞美弟侄在乱世中静心好学、崇德尚礼的美好品格。答案:(1)B(2)①绿竹摇曳影落书案,泉水潺潺声来耳边,“竹影”与“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周遭景致的清幽。②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下弟侄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静内心的体现。③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专注求学态度的赞美之情。译文:虽然住的屋子简陋但知识却没有变少,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故乡虽然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水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赏析:首联先叙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规范,重视修身立德,“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对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尾联是对侄子的劝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令你不能不佩服诗人的艺术之高超。这是就全篇来说的,若就其佳句来说,真如行山阴道上,令人应接不暇。“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人砚池中”,写景诗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却又自然晓畅。同时,这首诗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的是杜荀鹤的一个显著艺术特征。杜荀鹤是唐末时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诗学杜甫、白居易,以揭露弊政,反映民生疾苦为宗旨,注重弘扬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四.默写(共1小题)6.(2023秋•宁河区期末)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3)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5)韩愈在《师说》中直接阐明从师学习与年龄大小无关的句子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答案】(1)万类霜天竞自由(2)无边落木萧萧下(3)忽魂悸以魄动(4)渺沧海之一粟(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万类霜天竞自由(重点字:竞)(2)无边落木萧萧下(重点字:萧)(3)忽魂悸以魄动(重点字:悸)(4)渺沧海之一粟(重点字:渺)(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重点字:庸)五.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7.(2023秋•宁河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李台州传【宋】杨万里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媼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宗质负其母以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选自《杨万里集笺校》)(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罹:遭遇B.愿霁怒霁:停止C.宗质起敬,谢曰谢:感谢D.终身饮恨饮:含着(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A.宗质以父荫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B.感而为之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C.小憩于茗肆师不必贤于弟子D.至暮,哭而归吾尝终日而思矣(3)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B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A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⑥觌无子,子台州之子A.①②⑤B.①③④C.①⑤⑥D.②④⑥(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6)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②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③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答案】(1)C(2)D(3)B(4)A(5)B(6)①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②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③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赋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在理解整句话及其语境的基础上,针对题干要求做具体分析。(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特征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仔细比对各个句子,作出正确的选择。(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解答】(1)C.“谢”,道歉。句意:宗质站起来恭敬地道歉说。故选C。(2)A.“以”,介词,因为;/介词,在。句意:宗质因为父亲功勋取得入仕权利。/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B.“之”,代词,他;/结构助词,的。句意:内心触动,为他作传。/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吗?C.“于”,介词,在;/介词,引出对象。句意:才在茶楼休息一下。/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D.“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句意:到天黑,哭泣着回来。/我曾经整天地思考。故选D。(3)句意:他们有母亲,未曾失去母亲,有母亲,不用等待寻找母亲,母亲健在有的人却忽视并且不尊敬她,亦或者违背甚而不爱惜(她),他们这是什么心啊?“未尝”是“失”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不待求母”为动宾短语,“求母”作“待”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B。(4)③李台州说愿倾其所有为老乞婆祝寿,但这时李台州并不知晓老乞婆就是自己的母亲,不能表现李台州“至孝”。④写李台州袒露右臂来证明自己,不能体现出“至孝”。⑥叙述的是曾觌将李台州的儿子作为自己的儿子,和李台州“至孝”无关。①②⑤表现李台州“至孝”。故选A。(5)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错误。文中倒数第二段和第三段内容“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等内容说杨万里是在李台州去世后,在与丞相京公的交谈中才了解李台州至孝之名。故选B。(6)①“秩满”,为官期满;“复”,仍然;“然”,这样;“竟”,最终。译文: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②“揖”,作揖;“礼”,礼待;“礼以客主”,状语后置,以客主礼。译文: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③“酾酒”,斟酒;“临”,面对;“固”,本来;“安在”,宾语前置,在哪里。译文: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赋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答案:(1)C(2)D(3)B(4)A(5)B(6)①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②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③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赋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参考译文:李台州名宗质,字某,是北方人,但不知是哪个郡邑的。母亲姓展,是父亲的妾,生下宗质后,遭遇靖康之乱,母子失散。宗质因为父亲功勋取得入仕权利,长大后,做官所到之处必定寻找母亲,但终无所获。他的姻亲司马季思到蜀地做官,宗质说:“我寻找母亲,找遍东南一带都没有,会不会在蜀地呀?”(于是)跟随司马季思到西面去。船只经过的各州,若是郡县、村市,他一定登岸,遍地大声呼号,喊“展婆,展婆”。到天黑,哭泣着回来,也不肯吃饭。司马家人也为他哀痛,必设法宽慰劝解他,他才一边抽泣一边勉强吃点东西。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到达荆州,又是这样。每天早晚哭号,直至咽喉疼痛,气息虚弱,才在茶楼休息一下,哭泣流泪。坐了一会儿,一个老年女乞讨者走到他跟前,躬身作揖说:“大人给我一两文钱吧。”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喝过茶后,问她的居处、姓氏。老人却勃然大怒说:“大人能给我几个钱,何必急忙问我姓名?我并非乞丐。”宗质站起来恭敬地道歉说:“我内心惶恐,触怒了阿婆。希望你平息怒气,不妨说说,有什么害处呢?恐怕是邻里或者亲戚,我愿倾其所有为您祝福。”老人面露喜色说:“我姓氏特别,不可对他人说。”宗质极力恳求,她忽然说:“我姓展。”宗质惊讶地站起来,抱着她大哭,说:“您是我的母亲啊。”老人说:“大人不要误会,我的儿子有胎记,右边腋下有颗紫痣,大小若杯口。”宗质起身拜了拜说:“对。”袒露右臂让她看,于是母子两人拉着手哭了。观看的有上百人,无不感叹哭泣。宗质背着他的母亲回来,季思与家人子也哭了。从此边做官边奉养母亲十多年,母亲以高龄寿终,宗质也老了。宗质在乾道庚寅时在洪州任副职,当时我做奉新县令,多次拜访他,不知道他们母子分离的事。第二年,我在中都做官,宗质到达朝廷,被授予台州知州。朝中大臣说:“李台州,是曾觌的亲家。曾觌没有孩子,就把李台州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我见了一次不敢见第二次,我也不知道他的孝迹。十七年后,李台州已经去世,我与丞相京公同朝辅政。谈话间,京公为我说起李台州母子的事。我八岁时,母亲去世,一生饱含遗憾。听到他的事,我哭泣不止,内心触动,为他作传。评论说:孔子说:“对父母至孝、对兄弟至爱可以与神明相通。”就像李台州,生下来不知有失散的母亲,长大后懂得寻找母亲,寻找而不得,找不到又不停止,走遍大半天下,到老才找到母亲。当年苏东坡颂赞朱寿昌,至今咏叹,传为美谈。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吗?若不是至孝怎能与种明相通,若非与神明相通怎能找到母亲?我每次对士大夫说起这件事,听到的人必定哭泣。谁没有母亲?有母亲的谁没有这个心呢?那不曾失去母亲、有母亲在不必寻找母亲、对母亲的存在疏忽且不孝敬母亲或是悖逆、不关爱母亲的人,又居心何在呢?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8.(2023秋•天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曹雪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不能不说这为他日后创作《红楼梦》奠定了基础。后来遭遇变故生活贫困,过起了的生活。在历史上曹雪芹并不出名,对于像曹雪芹这样以一部作品的人物来说,()毕竟,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先知道《红楼梦》,后认识曹雪芹的。曹雪芹为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们写了不少诗和判词,其中大都预示了她们悲惨的命运,对于喜爱《红楼梦》的读者而言,有时真有点。可是当前《红楼梦》在社会人群中的阅读状况令人担忧,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被读者近年来推举为“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红楼梦》面世以后,曾有过几次集中的被“围观”热潮,与之相伴的学术、艺术争论也不断出现。20世纪80年代,87版电视剧《红楼梦》借助刚刚火热的电视,红遍了整个中国。在当前某个普通事件常常也能流行起来的年代,作为经典的《红楼梦》遭冷遇、不流行、难读,只能说“是不为也,非不能也”。(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BA.一无所有闻名于世不堪卒读莫名其妙B.家徒四壁闻名于世不忍卒读莫名其妙C.家徒四壁闻名遐迩不堪卒读神乎其神D.一无所有闻名遐迩不忍卒读神乎其神(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DA.无疑让《红楼梦》这部作品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被阅读,才是今天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B.人们广泛而深入地阅读《红楼梦》,无疑是今天对曹雪芹最好的纪念方式之一。C.《红楼梦》在今天被更加广泛而深入地阅读,是纪念曹雪芹最好的方式之一。D.今天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无疑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作品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被阅读。(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CA.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近年来坐上了被读者推举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B.根据一项调查,《红楼梦》坐上了被读者近年来推举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C.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近年来坐上了被读者推举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D.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近年来登上了被读者推举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答案】(1)B(2)D(3)C【分析】(1)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和正确运用。正确理解与运用常见成语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