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第三章文言文阅读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含解析_第1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第三章文言文阅读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含解析_第2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第三章文言文阅读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含解析_第3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第三章文言文阅读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含解析_第4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第三章文言文阅读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一、分清五类虚词的词性1.代词代词就是代替词、短语和句子的词。它能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共有三类:(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吾、余、予。第二人称:女、汝、尔、而、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厥、彼。(2)指示代词。近指代词:此、是、斯、之、兹、然。远指代词:彼、夫、其。虚指(不定)代词:某、或、莫等。(3)疑问代词:谁、孰、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rc\(\a\vs4\al\co1(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去今之墓而葬焉))B.eq\b\lc\{\rc\(\a\vs4\al\co1(家祭无忘告乃翁,今君乃亡赵走燕))C.eq\b\lc\{\rc\(\a\vs4\al\co1(豫州今欲何至,泣下沾襟,何其衰也))D.eq\b\lc\{\rc\(\a\vs4\al\co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秦王恐其破璧))答案D解析D项均为代词。A项人称代词.同“尔”.你的/连词.表承接。B项人称代词.你的/副词.居然。C项疑问代词.哪里/副词.多么。2.副词副词是指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的词。主要种类有:(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3)表共同:共、同、并、相。(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rc\(\a\vs4\al\co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B.eq\b\lc\{\rc\(\a\vs4\al\co1(其孰能讥之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eq\b\lc\{\rc\(\a\vs4\al\co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eq\b\lc\{\rc\(\a\vs4\al\co1(不出,火且尽,户口逃亡且尽))答案D解析D项均为副词.将要。A项副词.竟然/副词.才。B项语气词.难道/语气词.一定。C项连词.却/副词.用于加强判断.就是。“相”字的用法“相”字有三种用法:①表示双方既施行同一动作.又都受对方动作的支配或影响.译为“互相”。这是最基本的用法。②表示动作、行为一个接着一个实现.表“递相”意。如“亡国破家相随属”中的“相”.意为“一个接一个地”。③表示偏指.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受动作.偏指“我”还是“你”或“他”.要视语境而定。如“吴之民方痛心焉……则噪而相逐”中的“相”就是偏指他(毛一鹭)。3.连词连词是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某种关系的词。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便于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主要有:(1)表并列关系:与、及、而、且、则、以等。(2)表递进关系:而、且、况、尚……况……、非独……亦…….等等。(3)表承接关系:而、以、因、则、遂、即、乃等。(4)表选择关系:如、抑、其……其……、或等。(5)表转折关系:而、然、但、则、虽、顾等。(6)表假设关系:若、苟、如、设、今、而、即、使、纵、诚、令、假令等。(7)表因果、目的关系:以、因、为、而、则、故、是故、是以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rc\(\a\vs4\al\co1(吾尝终日而思矣,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B.eq\b\lc\{\rc\(\a\vs4\al\co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夫夷以近,则游者众))C.eq\b\lc\{\rc\(\a\vs4\al\co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eq\b\lc\{\rc\(\a\vs4\al\co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欲速则不达))答案A解析A项均为连词.表修饰。B项介词.用.拿/连词.表并列。C项连词.表递进.况且/连词.表让步.尚且。D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4.介词介词是指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对象的词。主要有于、以、为、与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rc\(\a\vs4\al\co1(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拔刀斫前奏案))B.eq\b\lc\{\rc\(\a\vs4\al\co1(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C.eq\b\lc\{\rc\(\a\vs4\al\co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而耻学于师))D.eq\b\lc\{\rc\(\a\vs4\al\co1(为击破沛公军,不足为外人道也))答案B解析B项均为介词.凭借……的身份。A项介词.通过/副词.于是。C项介词.比/介词.向。D项介词.替/介词.跟。5.助词助词是古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主要有:(1)结构助词:之、者、所。(2)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也、矣、焉、耳。表疑问语气:哉、乎、邪。句首语气词:夫、唯、盖。另有音节助词.如之、其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rc\(\a\vs4\al\co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B.eq\b\lc\{\rc\(\a\vs4\al\co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C.eq\b\lc\{\rc\(\a\vs4\al\co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D.eq\b\lc\{\rc\(\a\vs4\al\co1(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答案C解析C项均为语气助词.表停顿。A项句末语气词.呢/介词.给.向。B项助词.的/音节助词.无实义。D项代词.……的人/助词.表停顿。复言虚词和文言兼词1.复音虚词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这样的词语有:奈何、无乃、有以(无以)、所以、是故、既而、而况、俄而、无何、相与、至于、于是、孰与等。2.文言兼词所谓文言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某一类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这种词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字的声音的拼合.例如“诸”是“之”与“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但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兼词虽数量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有:焉(“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何不”的合音)、曷(同“盍”.“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音)、旃(音zhān.“之焉”的合音)。二、重点掌握的18个虚词《考试说明》规定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因为这18个虚词是考试的重点.所以必须逐个掌握。掌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区分层级.分别对待18个虚词按照其功用大小及考试频率高低可以分为三级:一级高频虚词:以、而、之、其、为、于。这6个词.必须死死掌握。二级次频虚词:乃、所、且、因、则、者。这6个词.必须牢牢掌握。三级低频虚词:乎、何、也、与、若、焉。这6个词.必须牢牢掌握。2.依据位置处理好用法和意义的关系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则“意义”不同。而决定“用法”和“意义”的往往是该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例如“焉”“与”两词.放在句首、句中、句尾.其用法和意义是不同的。因此.位置是判断虚词词性和用法的最重要的依据。3.注意“常见”与“特殊”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而特殊的用法。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4.注重联系课本.系统积累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题目。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尤其要积累高频课文中的虚词。所谓高频课文.是指高考试题从课本中的文言文选例句频率较高的课文。根据近五年的统计.高频课文主要有《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鸿门宴》《师说》《赤壁赋》《劝学(节选)》《烛之武退秦师》《逍遥游(节选)》等。6.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B.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D.为君翻作琵琶行答案B解析B项动词.成为。其他三项均为介词.替、给。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1)()A.eq\b\lc\{\rc\(\a\vs4\al\co1(归而求救国之策,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eq\b\lc\{\rc\(\a\vs4\al\co1(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C.eq\b\lc\{\rc\(\a\vs4\al\co1(失其所与,不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D.eq\b\lc\{\rc\(\a\vs4\al\co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若属皆且为所虏))答案B解析B项均为副词.才。A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目的。C项人称代词.自己的/人称代词.它的。D项连词.尚且/副词.将要。(2)()A.eq\b\lc\{\rc\(\a\vs4\al\co1(犹且从师而问焉,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B.eq\b\lc\{\rc\(\a\vs4\al\co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但以刘日薄西山))C.eq\b\lc\{\rc\(\a\vs4\al\co1(不如因而厚遇之,相如因持璧却立))D.eq\b\lc\{\rc\(\a\vs4\al\co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答案D解析D项均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代词.他/句末语气助词。B项介词.因为/连词.因为。C项副词.趁机/连词.于是。一、“而”字用法准确辨析1.并列、承接、递进关系的辨析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并列B.承接C.递进①蟹六跪而二螯()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④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答案①A②C③B④B①意义辨析“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时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区别是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地位”平等且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则是递进关系。②代入辨析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2.修饰与承接关系的辨析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修饰B.承接①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④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⑦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⑧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答案①B②B③A④A⑤A⑥A⑦B⑧B①意义辨析“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②代入辨析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哪个通顺、合理.就是哪种关系。3.因果与目的关系的辨析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因果B.目的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④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⑥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答案①A②B③B④A⑤B⑥A①意义辨析表示因果关系的“而”前后的短语表示的都是既成事实;表示目的关系的“而”的后一短语未必是事实.只是前一短语的目标或愿望。②代入辨析表示因果关系可以用“因而”“所以”等词代入原句.表示目的关系可以用“来”“用来”“为的是”等词代入原句。二、“以”字连词、介词用法准确辨析1.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①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连词.来②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介词.因为④秦亦不以城予赵:介词.把⑤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介词.因为2.判断下列各组句子中“以”的用法是否相同①eq\b\lc\{\rc\(\a\vs4\al\co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②eq\b\lc\{\rc\(\a\vs4\al\co1(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但以刘日薄西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②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①替换法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②搭配法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如上面第2题第①组前者.“以”后是“险衅”.它是一个词.作“以”的宾语.故是介词;后者.“以”后跟的是“其无礼于晋”这个句子.故是连词。三、“其”字用法准确辨析1.“其”用作人称代词时主语与定语用法的区别判断下列各组句子中“其”的用法是否相同。①eq\b\lc\{\rc\(\a\vs4\al\co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余嘉其能行古道))②eq\b\lc\{\rc\(\a\vs4\al\co1(其见重被看重如此,其翼若垂天之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相同。都作主语.前“其”译为“它”.后“其”译为“他”。②不同。前“其”是代词.作主语.译为“他”;后“其”是代词.作定语.译为“它的”。判断“其”是作主语还是定语.有两个方法。一是看它后面跟的是什么词.如是动词.则作主语;如是名词.则作定语。二是看它在句中的意义.可译为“他”“他们”.作主语;译为“他的”“他们的”.作定语。2.“其”的语气用法辨析说出下列句中“其”所表示的具体语气。①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表反问②其李将军之谓也:表推测③吾其还也:表委婉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表反问⑤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表委婉“其”作语气副词.辨析是个难点。如何辨析它是表推测、反问、委婉、期望中的哪种语气呢?主要看位置和语境。看位置.“其”表推测、反问语气.一般放在句首;同为句首.到底是表推测还是反问.又要结合语境。“其”表委婉、期望语气.一般放在主谓之间;至于是表委婉还是期望.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四、“焉”字用法准确辨析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①焉用亡郑以陪邻:语气副词.表反诘.哪里.怎么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助词.不译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兼词.于之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助词.不译⑤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于之⑥置杯焉则胶:兼词.于之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⑧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⑨始速祸焉:助词.不译⑩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之辨析“焉”的用法.主要看它在句中的位置。放在句首.一般作疑问代词或语气副词;放在句尾.一般作语气助词。放在不及物动词后.一般作兼词;放在及物动词后.一般作代词。放在名词后.一般作助词。当然.也有例外.如上面第⑥句。这时.要结合语境辨析。另外.“焉”同在疑问句中.同是作“哪里”讲.却有语气副词和疑问代词的区别。如上面第①句与第⑧句。我们可以比照“安”字来判断。“安”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作语气副词.相当于“哪里”“怎么”.而在“沛公安在”中作疑问代词.“哪里”。遇到实际例子.需要注意利用语境.借助翻译。五、“与”字连词、介词用法准确辨析判断下列句中“与”是哪一种用法:A.连词B.介词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②竖子不足与谋()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④彼与彼年相若也()⑤欲呼张良与俱去()⑥谷与鱼鳖不可胜食()答案①A②B③A④A⑤B⑥A“与”作介词.可译为“和”“同”;作连词.也可译为“和”“同”。面对这意义相同、用法不同的“与”.该如何辨析呢?连词“与”.表示并列关系.可以删去.也可颠倒前后位置.均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反之.则是介词。六、“其”“之”作人称代词的区别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②其曲中规:人称代词.它的③项王曰:“赐之彘肩!”:人称代词.他④吾属今为之虏矣:人称代词.他“其”“之”作人称代词时.多是第三人称.有时活用为第一、二人称代词.但在用法上稍有不同。“其”可作主语.译为“他(们)”“它(们)”.也可作定语.译为“他(们)的”“它(们)的”;“之”只能作宾语.译为“他(们)”“它(们)”.不能译为“他(们)的”“它(们)的”。如上面第④句中的“之”就是作“为”的宾语.译为“他”.不可作定语。七、“者”字用法准确辨析说出下列句中“者”的意义和用法。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指代.可译为“……的地方”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表指代.可译为“……的人”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表停顿.与“也”字构成判断④曩者辱赐书:表时间.有补充音节作用.可不译⑤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表倒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⑥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表数量.跟在数词后.类似于今天的“个”“样”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用在否定词后.表假设.可译为“……的话”“者”.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仅其词性.就有多种说法。应如何区别呢?1.不去强调其词性.而用“指代者”等称谓说明其用法。请看下表:用法例句说明指代者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跟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后.将它们转化为名词性短语.“者”相当于“……的人”。停顿者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出现在句中.尤其是判断句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倒装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跟在后置定语后.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数量者此三者.吾遗恨也。跟在数词后.功能类似于“个”“样”.量词。时间者昔者/今者/曩者/古者多出现在单音节时间名词后.用法类似于音节助词“之”.不译。状貌者貌若甚戚者。跟在表示状貌的词语后.相当于“的样子”.可不译。2.“者”的用法中.“指代者”与“停顿者”易混.可以用删减法:能删去而意义不变的.则为“停顿者”;反之.则为“指代者”。八、“乃”字表承接关系与条件关系用法准确辨析说出下列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①良乃入.具告沛公:副词.于是.就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副词.于是.就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副词.才④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副词.才⑤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副词.才⑥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副词.于是.就“乃”字用法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同作副词.表承接关系与表条件关系的用法有时辨析不清。具体来说.辨析的办法有二:一是从意义上辨析.“乃”表承接关系.表示的是时间、动作的承续衔接.即便有时表示前后的条件.那也是充分条件;“乃”表条件关系.条件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二是用代入法检验.把表承接的词语“于是”“就”与表条件的词语“才”“这才”分别代入句中.看哪一组词语更符合文意与逻辑。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因为”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以便”“用来”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可译为“按照”④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五人墓碑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可译为“用(凭)……身份”⑤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⑥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⑦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介词.表示“在……时候”⑧欲以客往赴秦军(《魏公子列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⑨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⑩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至”⑪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由于”⑫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同“已”.副词.“已经”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①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刺客列传》)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连词.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可是”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