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地理(含答案)_第1页
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地理(含答案)_第2页
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地理(含答案)_第3页
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地理(含答案)_第4页
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地理(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第6页机密★启用前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测试地理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相应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作答选考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区域性人口回流是指流动人口由跨省流动转为省内流动,亦或由省内跨市流动转为市内跨县流动的返迁流动行为。下图示意近年我国区域性回流人口在不同行政等级城镇的分布。完成下面小题。1.关于图中叙述,说法正确的是()A.全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接受的区域性回流人口最多B.东部地区的省会城市是区域性人口回流主要目的地C.西部地区的县级城市对区域性回流人口吸引力最强D.中部地区普通地级城市的区域性人口回流占比最高2.与县级城市相比,普通地级城市区域性人口回流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是()①二、三产业发展水平更高②占地面积更广大③工资水平和生活成本更高④公共服务更完善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3.针对我国人口区域性回流现象,下列应对措施合理的是()A.提高直辖市能源工业、重化工业比重 B.扶持技能型劳动力丰富的普通地级城市发展C.调整直辖市产业结构,扩大就业空间 D.全面落实城市落户、住房、医疗、教育等平等化在“走进非洲”地理知识竞赛活动中,某同学抽到如图所示的题卡。请你作为场外援助,与他一起完成下面小题。4.图中甲、乙两处依次填入内容是()①滥垦草地②生态环境恶化③围海造田④自然资源枯竭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当地居民砍伐森林主要是为了()A.扩大聚落规模 B.获取林木资源 C.增加耕地面积 D.修建交通设施6.导致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是()A.粮食产量下降 B.自然灾害频发 C.植被破坏严重 D.人口增长过快图1中的数据为2000—2020年花园口—利津河段的逐年实测累计淤积量(以1999年淤积量为基准),该数据是通过断面法计算得到的,图2展示了黄河下游累计淤积量的平衡值与计算值之间的关系,体现了逐时段累计冲淤量与相应平衡值或计算值之间存在的滞后响应特性。当平衡值小于计算值时,河流处于冲刷状态;当平衡值大于计算值时,河流处于淤积状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年后黄河下游()A.淤积量平衡值均大于计算值 B.淤积量呈增大趋势C.河床的平衡比降呈下降趋势 D.单位水流的冲刷量呈逐渐增大趋势8.2000—2020年花园口—利津河段,河床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先淤积,后侵蚀 B.持续侵蚀 C.先侵蚀,后淤积 D.持续淤积根据地层剖面特征可以推测所在区域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某科研小组在黄河源区某河段沿岸进行地层剖面考察,研究发现:该地层剖面共分四层,最底层是支沟山洪沉积层,由该支沟爆发的山洪沉积而成。其上一层是古洪水沉积层,该层主要由黄河干流泥沙沉积而成,水平层理,分选性好。随着气候变化又先后形成风成黄土层和现代草甸土层。下图示意该考察点位置及剖面地层序列。据此回答下面小题。9.根据材料,下列关于支沟山洪沉积层沉积物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分选性好 B.颗粒细小,多粉砂、黏土C.磨圆度好 D.沉积物层理结构不明显10.根据古洪水沉积层特征推测该沉积层形成期间发生特大洪水事件的次数应该是()A1次 B.2次 C.3次 D.4次11.推断风成黄土层形成至现代草甸土层形成期间,该区域气候变化的特点是()A.由冷干变暖湿 B.由暖湿变冷干 C.由冷湿变暖干 D.由暖湿变冷湿不同视角观察地理事象,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同一半球不同季节的气压带风带可以侧视(图1)或者俯视(图2)进行观察。完成下面小题。12.表示同一气压带或风带的是()A.①与乙 B.②与丙 C.③与丁 D.④与甲13.图1中气压带或风带叙述,正确的是()A.①⑤较易带来降水 B.③⑥多阴雨天气C.④的风向为北风 D.⑥气流受热上升14.图2所示季节()A.北京香山山花烂漫 B.巴西高原草木葱绿C.日本东京落英缤纷 D.南亚西南季风强盛国内首个全绿电供应“虚拟电厂”项目2024年7月在浙江宁波(下图)正式投入运行。项目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实现光伏、储能、充电桩、工业负荷协同运行,可实现多种电源参考实时经济性智能切换。完成下面小题。15.虚拟电厂运行管理中所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A.GP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B.RS(遥感信息技术)C.BD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D.GIS(地理信息系统)16.虚拟电厂可以利用该地理信息技术()A.增加大电网发电量 B.调节用电总负荷C.管理发、用电设施 D.控制工业总产能二、非选择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构树喜光,适应性强,是一种再生性极强的落叶乔木,吸水性强、韧性大,是造纸的上等原料。经晾晒,浸泡后的构树皮,通过蒸煮处理,再经多道工序,最终可形成防虫蛀,透气性好、柔韧性强的构皮纸。甘肃省陇南市康县李家山村手工构皮纸制作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20世纪80-90年代最为辉煌,鼎盛时期在一条不到1km长的沟谷中就分布有数十家造纸作坊,当地人将该沟谷称为“纸坊沟”。21世纪初手工构皮纸作坊陷入困境,仅有三四户人家还在坚持常年造纸。下图示意李家山村“纸坊沟”的位置及附近等高线分布。(1)分析该沟谷形成“纸坊沟”的有利自然条件。(2)分析21世纪初李家山村手工构皮纸作坊陷入困境的原因。(3)请为李家山村构皮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建议。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的浅海海城。马尔代夫群岛由6组环礁、1192个珊瑚岛组成。与通常的环礁不同,马尔代夫多数环礁瀉湖内也发育岛屿。距今8000-4000年,海平面快速上升。距今4000-2000年,海平面下降,瀉湖内岛屿开始形成。距今2000年以来,海平面再次上升。研究表明,海平面的升降波动对瀉湖内岛屿的发育与维持具有关键意义,瀉湖内岛屿沉积物比环礁礁坪沉积物年代更早。下图示意马尔代夫某环礁及瀉湖岛屿沉积剖面。(1)分析海平面变化促进渴湖内岛屿形成发展的过程。(2)有人认为瀉湖内岛屿组成物质的平均粒径比环礁小,但也有人并不认同。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表明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陆地上的河流流速比较快,带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流到宽阔的海洋后,流速减慢,泥沙就沉积在河口附近,积年累月,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陆地,即河口冲积岛。材料二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变图。材料三长三角地区平原面积占比大,海拔多在10米以下,平原上水网密布,水系发达,是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1)说明形成河口冲积岛的主要外力作用,并描述与古代相比,现代长三角地区海岸线的特征。(2)推测现代沙洲未来将与长江南岸还是北岸相连,并说明理由。(3)结合地表形态对运输方式的影响,简述长三角地区道路建设多高架、桥梁的原因。机密★启用前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测试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答案】1.D2.C3.B【答案】4.A5.C6.D【答案】7.C8.A【答案】9.D10.B11.A【答案】12.D13.A14.B【答案】15.D16.C二、非选择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7.【答案】(1)沟谷北侧为阳坡,适宜构树生长,造纸原料丰富且品质优;靠近河流,用水便利;林地多,蒸煮所需燃料充足、易得;山坡光照条件好,晴天多,适宜晾晒。(2)造纸工序繁杂、生产难度大,从业人数减少;构皮纸遭遇低价工业纸的冲击,市场份额减小;宣传方式单一,宣传力度不足,品牌知名度低;小作坊产量低,伴随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3)挖掘当地文化潜力,发展旅游业,生产特色构皮纸产品,面向游客销售;完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优化产品外运条件;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品牌宣传;邀请知名书画家利用构皮纸创作,举办构皮纸书画展;在大城市开设构皮纸专营店。18.【答案】(1)(距今800-4000年)海平面快速上升,环礁持续向上发育,为后续的侵蚀提供更多珊瑚碎屑;(距今4000-2000年)海平面下降环礁出露海面,海浪、风暴潮将环礁上的碎屑向瀉湖搬运沉积,瀉湖内岛屿形成、扩大;(距今2000年以来)海平面再次上升,环瞧上珊瑚重新发育,环礁扩大、堆高,削弱海浪和风暴潮,瀉湖内岛屿维持稳定。(2)认同。瀉湖内岛屿的物源来自环礁,只有环礁的细小组成部分才能被再次侵蚀、搬运到瀉湖内沉积形成岛屿;瀉湖内风浪较弱,侵蚀较弱,细颗粒物质更易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