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试卷题号一二总分23242526得分得分评卷人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在长期的劳动中,人类逐渐学会如何说话、制作工具和使用火,从而进化成了‘人’。”这里的“进化”应发生在(

)A.旧石器时代 B.河姆渡文化时期 C.半坡文化时期 D.尧舜禹时代2.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了解中国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最可靠的史料应是(

)A.神话传说 B.甲骨卜辞 C.遗迹遗存 D.史书记载3.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中有大量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稻谷外形完整,颗粒大小接近现代的栽培稻。这可以证明河姆渡人(

)A.懂得人工取火B.人工栽培水稻C.饲养多种家畜D.使用铁制农具4.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探究学习时,根据收集到的下列资料,分别得出了一些推论。其中正确的是(

)资料①东海峪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杯②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③陶埙④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推论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稻作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仰韶文化时期是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A.① B.② C.③ D.④5.据考古发现,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公共墓地中,大型墓的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并有整猪骨架;中型墓的随葬品有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有猪下颌骨;小型墓大多没有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A.贫富分化现象已经出现 B.农业生产技术较先进C.长江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D.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6.“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炎帝、黄帝等部落频繁交往于长江流域B.炎帝、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C.以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逐渐发展为华夏族D.华夏族是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融中逐渐形成的7.对图所示权力交接情况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甲、乙、丙处传位都是禅让 B.乙处传位主要是因禹治水有功C.丙处传位是因启是贤德之人 D.丁处传位后形成“公天下”8.制作年代标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A.①商朝 B.②春秋 C.③西周 D.④夏朝9.2024年掀起龙年寻“龙”热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A.夏朝文明 B.商朝文明 C.西周文明 D.东周文明10.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

)A.巩固了西周疆土 B.确立了等级制度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民族交融11.下列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

)A.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B.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C.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D.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12.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双方主力在长平地区进行战略决战,史称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发生于(

)A.公元前3世纪 B.公元前2世纪 C.公元前7世纪 D.公元3世纪13.观察下面两幅地图,对比发现历史的发展趋势是(

)A.部分国家实力衰落 B.国家争霸战争不断C.秦国势力不断增强 D.国家逐步走向统一14.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中出土了两件木牍。木牍是战国晚期参加伐楚的秦军士兵黑夫兄弟写给长兄的家书。在家书里,他们特地询问,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立功文书是否收到,相关待遇是否落实。这封家书佐证了商鞅变法(

)A.建立县制 B.奖励军功 C.鼓励耕织 D.废除特权15.《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尤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一史料可用于研究(

)A.灵渠的开凿 B.都江堰的修建C.黄河的治理 D.大禹治水16.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提出一个问题:有没有一个观念一个人一生都应该践行?孔子说有,这个观念就是“恕”。孔子认为,“恕”就是人与人相处,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表明孔子主张(

)A.无为而治B.仁者爱人C.以法治国D.民贵君轻17.有学者认为“自周之襄、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该学者意在说明(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学术思想蓬勃兴起C.奖励军功普遍实施 D.官学兴起开启民智18.这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这部著作是(

)A.《易经》 B.《道德经》 C.《诗经》 D.《黄帝内经》19.《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名称及其功能(图)。据此可知,当时青铜器(

)A.种类丰富 B.功能单一 C.工艺简单 D.象征皇权20.下图是甲骨文“男”字的构形及释文。据此推测,古代“男”字的出版可能源于(

)A.劳动生产 B.分封制度 C.兼并战争 D.祭祀礼仪21.考古研究发现,三星堆文化广泛吸收了来自黄河流域夏商文明的青铜铸造技术等,同时吸收了来自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玉锥形器,来自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的观念、制度、技术和具体器物等。这说明(

)A.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C.大江大河流域文明发达 D.中华文化领先世界22.下列一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焚书坑儒秦代的刑具大泽乡起义A.儒家思想的发展 B.严刑峻法的危害C.秦朝的巩固措施 D.秦朝灭亡的原因得分评卷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23题14分,24题14分,25题12分,26题16分,共56分)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下表是北京人遗址考古的重要发现。发现的骨器在北京人遗址中,有许多鹿角被分割成两段,显然是加工过的。截断的鹿角根粗壮而结实,可以做锤子用。遗址中出土的完整的鹿的头骨有成百件。发现的石器北京人遗址共出土了约十万件打制石器。石器种类很多,主要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考古学家研究出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方法:锤击法(最常用)、磁击法、碰砧法。发现的用火遗迹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多处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遗迹。灰烬层最厚的达6米。灰烬中含有烧过的朴树籽、烧石、各种动物骨骼。(1)阅读上述相关史料,你可以获得哪些北京人的历史信息?(写出3个信息)(6分)材料二:

距今约3万年,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类。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相同,属于晚期智人。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他们”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考古学家把材料二中的“他们”命名为什么人?(2分)根据这两件文物,推测当时他们已经掌握了哪些生产和生活的技能。(4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请你提炼出一个学习主题。(2分)24.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证实了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14分)【中国标准定文明起源】材料一:我们提出的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包括: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国家出现的标志为都城、规模巨大且制作考究的宫殿或神庙、规模大且随葬品丰富的墓葬、形成了表明尊贵身份的礼器和礼制、宽大壕沟或高大城墙以及大量武器随葬反映出的战争频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提出的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是什么?(3分)【考古史料证文明起源】材料二:良渚遗址(距今5300——4300年)④葬随葬级别呈现出社会等级阶层(自上而下:王和王族、贵族、工匠和武士、平民)(2)据材料一中的“中国标准”,判断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是否进入文明社会?(2分)并模仿以下示例,选取材料二中2个考古材料,说一说你的理由。(6分)示例:①——良渚遗址中发现的古城及外围相对完整的水利系统证明了当时的良渚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城市,这是中国定义的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认识。(3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国语·齐语》记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金属)以铸锄、夷、斤、㔉,试诸壤土。”(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的表现。(2分)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方伯指的是一方诸侯之长)。——《史记·周本纪》(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政治格局呈现的新面貌。(4分)并列出当时两位强大的“方伯”。(4分)材料三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出现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以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2分)26.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16分)材料

秦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是谓“六王毕,四海一”,因此也被史学家称为“万事开基”。秦朝废除了周代的政治制度,将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又增设了闽中、南海、桂林、象郡等4郡,郡守和县令都由朝廷任免。此外,秦始皇还北伐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一项伟大的工程__________,现已成为中国的象征。然而,秦始皇过于乐观,其所推行的多项政策虽然利大于弊,但过度征用民力,人民疲惫不堪,加上秦二世的昏暴无能,致使人民揭竿而起,迅速推翻了秦朝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