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考点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1945年8月,《大公报》曾报道:“近来国家的喜事接二连三地来,真是令人喜不自禁。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是一喜;中苏订约,结为盟好,是一喜;毛泽东先生翩然到渝,又是一喜。”这则报道中的第三件喜事反映了()A.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B.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已实现C.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已基本完成D.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2.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与此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西安事变 B.日本投降C.北平谈判 D.重庆谈判◆考点二全面内战的爆发3.国民党政府在完成内战准备后,即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于1946年6月悍然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其起点是围攻 ()A.中原解放区 B.陕北解放区C.山东解放区 D.东北解放区4.到1947年2月,经过8个月的作战,国民党军队损失了66个旅(师)的正规军,国民政府在战略上逐渐处于被动地位。为了改变这一不利的战略态势,蒋介石决定将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这意味着()A.人民武装力量已占明显优势B.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阶段C.解放区的战场压力有所减小D.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被粉碎◆考点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5.国民党人陈立夫认为,“(国民政府统治后期)财政上的失败,是帮助共产党把有钱的老百姓变成‘无产阶级’……是我们为什么要到台湾来的最大原因”。“财政上的失败”主要是指 ()A.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B.美国的经济侵略C.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D.官僚资本的压迫6.[2024·浙江嘉兴期末]上海《大公报》在1947年初的一篇时评中写道:“无数青年学生,破衣两袭,旧被一条,两餐白水菜汤半碗,咸菜一碟,窝头三个,随时对着学校催缴学杂费的牌告发愁。”这种困苦局面 ()A.激起了一二·九运动B.源于日军对占领区的经济掠夺C.客观上推动了第二条战线发展D.直接促使解放军发起战略进攻◆考点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7.[2024·浙江杭州月考]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据此可知,三大战役 ()A.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南广大地区B.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C.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D.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8.[2024·浙江北斗星盟月考]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指出:“城乡必须兼顾……但是党和军队的工作重点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与此会议相关的是()A.宣告“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B.提醒“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C.决定“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D.提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9.1945年,重庆的新闻媒体采用了诸如《毛泽东先生来了》《团结在望国家之光——欣闻毛泽东先生抵达重庆》和《迎毛泽东同志来渝》这样的社论标题,对毛泽东到重庆这一事件深切关注并大肆渲染其意义。据此可知,这一事件 ()A.得益于美国调停的重大进展B.有利于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主动C.加速国民党发动内战的进程D.增强了中共的实力10.[2024·浙江慈溪月考]1948年12月,毛泽东发给前线的电报载:“从本日起的两星期内,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例如对张家口、新保安),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隔断诸敌联系,而不作战役包围,例如对平、津、通州),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敌。尤其不可将张家口、新保安、南口诸敌都打掉,这将迫使南口以东诸敌迅速决策狂跑。”此电报指挥的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11.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下列史实发生在西柏坡的是 ()①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②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③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取得胜利④中共中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12.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中呼吁:“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呼吁旨在()A.进一步挫败国民党的全面进攻B.实现中共的工作重心转移C.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D.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3.(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的农民耕种使用。2.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摘自1929年《兴国县土地法》材料二1937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并规定:在未实行土改的地区,允许地主出租土地,但原则上须按照战前的原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承认战前的借贷关系,但年利息一般不得超过一分半,如债务人付息已超过原本一倍者,停利还本,如付息已超过原本两倍者,本利停付,原借贷关系视为消灭。这一土地政策是符合中国共产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积极的、有原则的让步,完全符合挽救民族危亡的现实需要。——摘编自页川《简论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材料三1947年夏,中共中央制定并颁发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该法强调要放手发动群众,依靠农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而不是把土地“恩赐”给农民。但是,大纲中将一切土地平均分配的办法,不仅导致许多地区的土改出现“左”倾错误,中农的利益也大受侵犯。因此,中共后来在新区和全国范围内土改时即加以改变。——摘编自韩广富、曹希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9—1937年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出现的变化,并简述其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的历史意义。(9分)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1.A[解析]根据材料中所列抗战胜利、中苏结盟和毛泽东到重庆以及材料时间“1945年8月”可知,第三件喜事反映了当时民众希望实现和平建国的强烈愿望,A正确;B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新中国的成立标志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完成,排除C;“双十协定”签署时间是1945年10月,排除D。2.D[解析]重庆谈判从1945年8月底开始,历时43天,国共双方代表于10月10日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D项正确。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排除A项;日本投降是在1945年8月15日,排除B项;北平谈判是在三大战役结束后,排除C项。3.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故A项正确;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排除B、C两项;围攻东北解放区不是国民党全面进攻解放区的起点,排除D项。4.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蒋介石对解放区的战略已由战争初期的全面进攻调整为重点进攻,这也就意味着其全面进攻的失败,即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被粉碎,D项正确;人民武装力量占据优势是在辽沈战役后,排除A项;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阶段的标志是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解放区的战场压力有所减小,排除C项。5.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在解放战争时期滥发纸币,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加剧了社会的贫困,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故选C项。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是指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与材料中“财政上的失败”不符,排除A项;美国的经济侵略是造成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经济日益衰败的外部原因,与材料中“(国民政府统治后期)财政上的失败”不符,排除B项;官僚资本的压迫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6.C[解析]据材料时间“1947年”可知这一年处于解放战争时期,符合的史实是C项,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现象客观上推动了第二条战线的发展,C项正确。一二·九运动是1935年发生的事件,排除A项;日军对占领区的经济掠夺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排除B项;战略进攻是在1947年6月开始的,排除D项。7.D[解析]根据材料“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和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D项正确;渡江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南广大地区,排除A项;1947年2月,中共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排除B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C项。8.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次会议是1949年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B项正确;中共宣告“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项;中共决定“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排除C项;中共提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D项。9.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社论标题有利于展现中共对于和谈的诚意,使得中共在政治上赢得更多主动权,B项正确;重庆谈判和美国的调停无太大关系,排除A项;这一事件是为了实现和平建国,并不能加速国民党发动内战的进程,排除C项;这一事件是为了和平建国,和增强中共实力无关,排除D项。10.C[解析]根据“从本日起的两星期内,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例如对张家口、新保安),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隔断诸敌联系,而不作战役包围,例如对平、津、通州),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敌”,结合所学可知,在1948年年底开始的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将国民党军围困于北平(北京)、天津、张家口等地区,予以各个歼灭,C项正确;辽沈战役作战区域是东北,排除A项;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排除B项;1949年4月才开展渡江战役,排除D项。11.C[解析]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故①正确;《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于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故②错误;毛泽东于1948年9月—1949年1月在西柏坡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故③正确;1947年夏,中共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故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②错误,故C项符合题意。12.C[解析]中共主张同各民主党派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旨在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故选C项;1947年初,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进一步挫败,排除A项;1949年,中共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排除B项;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排除D项。13.(1)变化:由强调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到维持土地归地主所有的现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原因:全国抗战的爆发,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和落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两党达成合作。(任答两点即可)(2)历史意义:有利于废除封建性或半封建性的剥削制度,促进了解放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民的思想解放;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有利于保障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为后续土地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任答三点即可)[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的农民”、材料二“以减租减息作为……基本政策……允许地主出租土地,但原则上须按照战前的原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可得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