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近百年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成果丰硕,而整体框架和研究思路都师法鲁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重写文学史”俨然成为文学研究的新风向。受此影响,研究者萌生了“重写小说史”、走出“鲁迅时代”的想法。回顾鲁迅的古代小说研究,不难发现学术来源的多样性。一方面,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继承了明、清两代学术遗产。另一方面,鲁迅小说史植根于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深受西方文学理论影响。时代的浪潮褪去,后来者便能发现,有待商榷之处不少。同时,“重写小说史”绝非一时心血来潮,它是学术演进的必然要求。新文献、新材料的不断发现、整理,也使“重写小说史”成为可能。文学、文本研究的深入、细化,使“重写小说史”变得可行。新范式、跨学科研究的引入、交融,使“重写小说史”更具有价值。以上三条路径,值得研究者深入思考。首先是新文献、新材料的发现、整理。文献之“新”,实有两层含义:一是发现新文献,包括新的小说作品、未见收录的新版本、新的小说史料,弥补了小说史写作中缺失的环节;二是对旧文献的新解读。小说史的更新,更需要从已有文献中寻觅新意。这便要求研究者抱持问题意识,沉潜于文本之中。如鲁迅、胡适认为《西游记》的主题系“游戏之作”。因鲁迅、胡适巨人般的存在,“游戏之作”的观点很快成为定论。明清两代“证道之书”的观点遭到摒弃,后又被“农民起义”“反抗封建”取代。直到近代,学界才重新审视“证道之书”的合理性。学者仔细爬梳文本,发现了许多能够支持“证道之书”的论据。其次,文学研究的深入,使“重写小说史”具有可行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思想解放为小说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很多既往研究忽视的、不被视为“问题”的问题,受到瞩目。文学观的迭代,是“重写小说史”的前提。中国传统学术体系中的“小说”属于子部,虽不乏情节婉转、叙述曲折的作品,但总体而言仍与西方叙事小说不同。因此,以叙事手法成熟与否来衡量古代小说文学性高下,本是强人所难。何况,经典叙事学研究也未必完全适用于古代小说领域。最后,跨学科研究为“重写小说史”开辟了新的道路。从学术传统看,古代小说研究应属于历史研究(最广义上)的一部分。然而,史学研究通常只是将小说视为考察典章制度、社会文化、物质生活、宗教活动的材料,或对小说加以史源学的检讨,极少将古代小说视为兼具文史意义的复合文献。与之相对,文学研究过度强调古代小说的文学性,对小说的社会文化意义有所忽视。单一的文学或史学研究都存在局限,难以推动古代小说研究转向。跨学科、多视角的交叉研究,不仅提升了古代小说的文本价值,也有助于考察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思想与行为模式,进而影响对古代小说的评判,推动小说史写作向前发展。(摘编自霍达《中国特色古代小说史重写的三条路径》)材料二:回顾学术史可以发现,各家小说史基本并未实现所谓“重写”,而是基于前人的“续写”。但是,这种“续写”并不意味着重复,而是一种学术“自觉”。它既是学术史的“自省”,也是小说史作为“史”的“自觉”。石昌渝《中国小说发展史》的产生形成了这种“史”的学术“自觉”,这与其文学史观有密切联系,他撰文指出“文学史的本质是史”“文学史有其特殊性,但又具有史的一般性,文学史的编写应当在这一般和特殊的结合中探索自己的方法,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文学史作为史的科学品格”。《中国小说发展史》的撰写是对“小说史的本质是史”这一小说史理念的进一步具体化,这一具体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坚持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文学本位,注重对小说史实的本体回归。这种“文学本位”既体现在“小说”界定中,也体现在对小说源流的具体梳理中。就“小说”界定而言,著者始终坚持“小说”属于文学范畴,主张与历代史志著录的“小说”概念相区别,并将以传奇文为主体的文言叙事作品作为小说的最初形态。其次,注意小说史文学本位与民族文化、社会生活的关联,注重对小说史演进动力机制的深入开掘。正如本书《自序》中所论,“小说是文学的一部分,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再次,注意求实理念与工作实践的结合。“小说史的本质是史”的小说史理念,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的小说史观念、书写策略中,也体现在文献资料的深入搜集、研究路径的深入探索、疑难问题的深入考察等具体实践中。回顾以往可发现,任何小说史研究的展开都是以文献搜集作为基础的。石昌渝先生不仅与刘世德、陈庆浩等先生合作,搜集流落海外的古代小说版本,也积极组织编纂《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将海内外可见的文言、白话小说汇总编目。此外,石昌渝先生也以文体为切入点,撰写完成《中国小说源流论》,推动小说史研究路径的进一步深入。(摘编自赵鹏程《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看小说史的史学品格》)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百年来,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研究仍然局限在鲁迅对于古代小说研究的整体框架和研究思路之内,创新程度不够。B.有关《西游记》主题的解读呈现出不断更新的现象,出现了“证道之书”“农民起义”“反抗封建”“游戏之作”等多种观点。C.从学术史来看,众多小说史不是“重写”,而只是基于前人的“续写”,这样的“续写”虽然不是重复,但价值实在有限。D.石昌渝的《中国小说发展史》体现了“史”的学术“自觉”,这与其“文学史的本质是史”的文学史观有密切联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中国传统“小说”也有情节婉转、叙述曲折的作品,但总体不如西方小说叙事,因此,我们不能照搬经典叙事学的研究方法。B.随着跨学科、多视角交叉研究的深入,人们会对以前小说研究中忽视的不被视为“问题”的问题重新加以审视。C.学术传统中的史学研究下的古代小说研究只考虑其中的社会历史因素,而忽视其中的文学性,难以推动古代小说研究转向。D.文献搜集是进行小说史研究的前提,石昌渝先生在此方面进行了扎实的实践工作,为小说史的研究者提供了借鉴。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为研究者提供了“重写小说史”三条路径,在阐述这三条路径时采用的是并列结构。B.材料一举鲁迅、胡适之例,论证了对旧文献进行新解读对于重写小说史的重要性。C.材料一比较了史学研究与文学研究对小说的不同态度,并指出两种研究都存在局限。D.材料二通过分析石昌渝的《中国小说发展史》阐明了写小说史要有“史”的“自觉”的观点。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有必要“重写小说史”理由的一项是()A.受“重写文学史”风向的影响,研究者萌生了“重写小说史”的想法。B.随着当下学术的不断演进,“重写小说史”成为一种必然性要求。C.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深受西方文学理论影响,有些地方需商榷。D.发现了新文献,包括新的小说作品、未见收录的新版本、新的小说史料。5.在“重写中国小说史”论坛上,主持人邀请你作为嘉宾就“当下如何进行‘重写小说史’的研究”谈谈自己的看法。请结合材料罗列三条讲话要点。〖答案〗1.C2.D3.B4.A5.①研究者要抱持问题意识,沉潜于文本之中,发现新文献和从已有文献中寻觅新意。②将文学或史学研究结合,进行跨学科、多视角的交叉研究。③要有“史”的“自觉”,并使这一理念贯穿于具体实践之中。〖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这样的‘续写’虽然不是重复,但价值实在有限”曲解文意。根据原文“这种‘续写’并不意味着重复,而是一种学术‘自觉’。它既是学术史的‘自省’,也是小说史作为‘史’的‘自觉’”可知,这种“续写”是有很大的价值的,而不是有限。【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但总体不如西方小说叙事”主观臆断,原文表达的意思是“但总体而言与西方小说叙事不同”。B.“随着跨学科、多视角交叉研究的深入”因果不当,根据原文内容可知,是“思想解放”引发了人们重新审视不被视为“问题”的问题。C.“只考虑其中的社会历史因素,而忽视其中的文学性”说法绝对,原文为“极少将古代小说视为兼具文史意义的复合文献”,说明还是有考虑其中的文学性的。【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论证了对旧文献进行新解读对于重写小说史的重要性”说法错误,论证的是研究者要抱持问题意识,沉潜于文本之中。【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文中信息地能力。A.说的是“重写小说史”的现状,而不是理由。【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探究文中的问题,并给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试题要求考生针对“当下如何进行‘重写小说史’的研究”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说,我们应当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进行研究的态度、做法等方面给出合理化建议。比如,文中“小说史的更新,更需要从已有文献中寻觅新意。这便要求研究者抱持问题意识,沉潜于文本之中”强调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由此我们可归纳出建议:研究者要抱持问题意识,沉潜于文本之中,发现新文献和从已有文献中寻觅新意。此外,材料一“跨学科、多视角的交叉研究……推动小说史写作向前发展”充分说明了“跨学科、多视角的交叉研究”的有益经验,这也〖提示〗我们,应当将文学或史学研究结合,进行跨学科、多视角的交叉研究。材料二开头指出“但是,这种‘续写’并不意味着重复,而是一种学术‘自觉’。它既是学术史的‘自省’,也是小说史作为‘史’的‘自觉’”,这也启示我们:要有“史”的“自觉”,并使这一理念贯穿于具体实践之中。(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新年漫想徐志摩小孩子们最喜欢年。新年固然有趣,过年也是有景致的。送灶,请菩萨,打年糕,年三十半夜里吃熟荸荠,那样都是好玩。尤其是因为年脚下先生散馆或是学堂放假,孩子们这回玩儿,简直是奉旨,再不用害怕长辈的骂。是的,孩子生活上唯一的镣铐只是上学,这一放松,他们的自由是完全的了。他们跑,他们叫,他们在野地练操,坟台上比武,他们的快活是没有边际的。难怪孩子们就爱年,就巴望年。他们往往在一个新年还不曾过完就急着问下一个新年该几时来。但他们渐次长大时,他们对“年”的趣味也就逐渐的减淡。等到成了人,生活的负担安上了肩背,“年”的面目就会不期然从喜笑转成忧郁,从嫩色暗成深色。这一深可就不易再往回淡的了。到年节边你去看看,尤其是这类年头,哪个人脸上不显着“心事”的口痕?就算足下是快活人,过年用不着担心,但一个年头的消亡至少给我们一种不愉快的警告。他仿佛说:“先生,麻利点儿罢,你又短了这么些了。”“年”是不能给我们成人们欢喜的,沉沉镣铐着的心不能感着天然的愉快,习惯娇养坏了的身体不能感着天然的愉快,环境和生活仿佛通谋侵蚀人们天赋的特权。可怜的生灵们,笑不再是他们的分,跳不再是他们的分。季候的循环,春的启示,秋的黄金,夏的富丽,冬的威严,都不能警醒他们的迷梦或是解放他们的忧郁。一年里的时节,可爱的有诗意的点缀都消失他们原来的意义,只剩下空廓的惯例,落在老妈子们的手中迎送。无光彩不止是新年,什么端阳,花朝,中秋,重阳,都萎成了日历上的蟢窝,再没有力量因缘时序的推移,鼓励人们光荣的游戏的本能。这是一种病征,并且我怕,不是不严重的病征。生活已经皱缩到枯窘的边缘,想像脱尽了翱翔的健翩。一堆泥,一团私欲,一球肮脏的心肝,一副残喘苟延的面目——这是现代人们的缩写,再没有别的说了。这当然只是一种看法,同时我们不疑惑仅有好为诡辩的为我们解说这普遍的消沉的气象。“这正是东方人的秉性使然,”他们说,“不比西方人一逢着芝麻大的事情就会兴奋到毛发耸动。这外表的沉静或许正是内心沉着的征象,悲观者的结论是没有充分根据的。”阿,谁愿意无端诅咒自身?谁不愿意“悲观者的结论是没有充分根据的”?但不幸这时代不但有病而且不浅的征候已显到不容否认。不说别的,在你我自身的脉搏上,就可以按出这可惊的消息。转瞬间又是一年生,土地还是有生命的。我们敢说,枯草尽多转青,梅枝尽有着绿的希望,但人事呢?我们在光阴的齿牙间挣扎的目标,一天模糊似一天。同时我们觉着生命在我们身上一寸寸的僵化,苦恼,烦闷,悲哀,谁忍得住不高声的叫喊,在我们还有声息的俄顷?前面我说过孩子们是有完全生命的,他们在天真的自由中欢迎时令的流转,赞美自然的荣华。在他们,正如山林里的雏鹿,游戏的本能得到了无阻拦的表现。文化的一个使命是在保存这健康的本能的永生,它的又一个使命是在更进一步意识的导引。这部分内在的精力化生创造的神奇,附带的柔化人生的枯瘠。不止一个思想家曾经警告我们文明的危险,他们救济的方案虽则各有不同,但他们要我们摆脱物质的累赘,解放性灵的本真,以谋建设健康的优美的活泼的人生,却是往往一致的。圣法兰西士永远伸着他那温柔的手指指引我们到小草花与孩童中间去领悟真理与实在。西方的圣哲点着孩子们对成人们说:“这些是你们应得跟着学的。”他们也说“人的生活”,应分是“花朵儿似的”。东方的圣哲不也是珍重“赤子之心”与“婴儿”的深远的涵义?庄敬的华茨华斯告诉人们“孩子是成人的父亲”,他也在小草花身上发见“眼泪所不能宣泄的强烈的情绪”。小草花,小孩童,我们自身的卷曲,我们自身的臃肿,在这霜浓星澹的冬夜,我不由的感着不易形容的局促不安,“堕落”。户外的枯木仿佛在晚风中微喟“堕落”,残破的希望的鬼影也仿佛在我周遭揶揄的回响。“新年”,这音响何尝不像是寒夜的鸡鸣,对昏梦的人间,报告一缕新起的曙光?又是一度更新的机会,但我们能接受这福音不?小花草,小孩童,“道不在远”,但我们有力量回复本真不?在绝望的边缘我们不期然发见,我们徘徊的踪迹,这就是我们选定的归宿。1928年1月1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孩子们最喜欢年,一是因为过年有送灶、请菩萨、打年糕等景致,一是因为学堂放假了,完全自由了。B.“尤其是这类年头,哪个人脸上不显着‘心事’的口痕?”反映了作者对时局下人们生存状态的忧虑。C.在作者看来,东方人的秉性使得当时的人呈现出一堆泥、一团私欲、一球肮脏的心肝、一副残喘苟延的面目。D.作者对孩子们的生命力进行了赞美,认为孩子们正如山林里的雏鹿,保存着游戏的本能,值得保存。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小孩过年起笔,勾画出了过年的欢快氛围,其目的是引出对新年和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入思考。B.“先生,麻利点儿罢,你又短了这么些了”一句作者将“年”人格化,表达了对个体生命的思考。C.文中多次引用东西方圣哲的话,认为成人要向孩童学习,这样,人生才不会枯瘠,文明或许才能被挽救。D.文章最后连用三个反问句,意在强调对昏梦的人间尚未绝望,处于徘徊之中,或有一缕微弱的更新的可能。8.作者认为年味之变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9.本文和《再别康桥》一样,整体上情绪“哀而不伤”,请据此加以分析说明。〖答案〗6.C7.D8.①小孩天性追求自由和快乐,却没得到充分的认识。②成人容易因负担变得忧郁和僵化。③现代人身上充斥着各种魔鬼般的丑态,人们在生活中苦苦地挣扎,却不知道如何去解放生活,创造一种优美的人生。9.①作者认为所处时代不但有病而且不浅的征候已显到不容否认,因而感到灰心,显露了一些彷徨时代的哀伤情绪;②但在孩子们对年的渴望中,作者又看到了生命的本真状态,加之东西方先贤的哲语,又给了作者莫大的启迪,因而对生活抱有一丝希望,表现出“哀而不伤”。〖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在作者看来,东方人的秉性使得当时的人呈现出……”张冠李戴,这不是作者的看法,而是人们的解释。【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D.“连用三个反问句”错,后两句并非反问,而是疑问句,意在启发人们展开思考。【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文章一开始充分展现了小孩子过年时因为能无拘无束游戏的自由快乐,但结合后文作者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可知孩子们之所以如此快乐,是因为对过年的概念只有吃好喝好,再无其他更充分的认识。结合文中所说的“但他们渐次长大时……等到成了人,生活的负担安上了肩背,‘年’的面目就会不期然从喜笑转成忧郁”,则可以直接概括出:成人容易因负担变得忧郁和僵化。文章后半部分,作者结合时代特征,对于现代人的各种丑态进行了充分的揭露与批判,如“一堆泥,一团私欲,一球肮脏的心肝,一副残喘苟延的面目——这是现代人们的缩写”“但不幸这时代不但有病而且不浅的征候已显到不容否认”。对于这种种魔鬼般的丑态,人们在生活中苦苦地挣扎,却“一寸寸的僵化,苦恼,烦闷,悲哀”,不知道如何去解放生活,创造一种优美的人生。【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试题要求考生分析本文“哀而不伤”的特征与表现,对此,可分别针对“哀”“不伤”这两点加以分析。“哀”,说明作者对于社会现状中的不足、丑陋有深刻的洞察与批判。比如文中作者先从孩子过年的快乐引入成人过年的不快乐,然后对成人这不快乐进行了逐层深入的分析。最终,他发现“一堆泥,一团私欲,一球肮脏的心肝,一副残喘苟延的面目——这是现代人们的缩写……这普遍的消沉的气象”,并且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不幸这时代不但有病而且不浅的征候已显到不容否认”“我们在光阴的齿牙间挣扎的目标,一天模糊似一天……僵化,苦恼,烦闷,悲哀”。作者认识到他当时所处时代不但有病而且不浅的征候已显到不容否认,因而感到灰心,显露了一些彷徨时代的哀伤情绪。对于“不伤”,则说明作者的情绪并未有一味消沉下去,而是在悲哀、批判之外,还能有一丝希望、一点建议,从而促使人事尽量向好向善发展。比如,在文中,作者虽然认识到儿童对年的快乐与向往尚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但又不可否认我们能从中获取极大的精神力量。而在文章最后,作者就从东西方哲人的箴言中,找到“珍重‘赤子之心’与‘婴儿’的深远的涵义”的希望与救世之方,并最终发出“我们徘徊的踪迹,这就是我们选定的归宿”的积极感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白,字太白,山东人。毋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瞻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幸,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幸、李适之、汝阳王琏、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需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选自《唐才子传·李白传》,有删改)材料二: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竞,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贺又见其《乌栖曲》,叹赏苦吟,曰:“此诗可以泣鬼神矣。”(选自唐·孟棨《本事诗·高逸》,有删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遂荐A于玄宗B召见C金銮殿D论E时事F因G奏H颂一篇。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谢曰”和“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谢”字意思相同。B.“乘酒捉月”和“乘醉听箫鼓”(《望海潮》)两句中的“乘”字意思相同。C.舍,住,与“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中的“舍”字意思不同。D.泣,“使……哭泣”,与“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难》)中的“凋”字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母亲梦见长庚星出现而生下了他,因此就用“白”为他取名,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救助穷人。B.李白生性洒脱,客居任城时与孔巢父等人交往,号称“竹溪六逸”,在京城时与贺知章等人并称为“饮酒八仙人”。C.李白有一次醉醺醺地路过县衙门口时故意羞辱县令,县令派人把李白押解到公堂上责问,后来知道是李白就把他放了。D.李白在并州时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后来李白因受永王一事牵连入狱,郭子仪向皇帝请求解除自己的官职来赎免李白的死罪。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2)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14.两则材料对李白与贺知章交往一事起因的记载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答案〗10.BDF11.A12.C13.(1)高力士认为受到侮辱,(于是)摘录李白所写《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故意歪解词意)以此来激怒杨贵妃。
(2)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就在那里。现在有二十卷文集流行于世。14.①材料一记载李白把自己所作的诗投递给贺知章看;
②材料二记载贺知章知道李白的声名,先去旅馆看他。〖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之后又向唐玄宗举荐李白,唐玄宗很快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为此献上颂文一篇。“荐于玄宗”意思是“向唐玄宗举荐”。“于”,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是“玄宗”,应该在B处断开;“金銮殿”为“召见”的地点,前面省略了介词“于”,“召见金銮殿”语意完整,应该在D处断开;“论时事”为动宾短语,应该在F处断开。【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道歉;告诉,告知。句意:(宰相)连忙行礼道歉说。/我要郑重地告诉后来的人。B.正确。都解释为“乘着”。句意:乘着酒兴想要捕捉月亮。/乘醉听吹箫击鼓。C.正确。住;舍弃,离开。句意:住在旅馆中。/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D.正确。都是使动用法。句意:这诗可以使鬼神哭泣了。/叫人听到这些使脸色突变。【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故意羞辱县令”说法错误,从文中可知是县令认为李白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口不合礼制。【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耻”,以……为耻;“摘”,摘录;“以”,来。(2)“悦”,喜欢;“焉”,兼词,在那里;“行世”,流行于世。【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①根据材料一“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幸,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可知,李白到长安后,主动结交贺知章,把自己所作的诗投递给贺知章看,深得贺知章的赏析;②根据材料二“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可知,李太白从蜀地到京城后,住在旅馆。贺知章知道李白的声名,主动先去旅馆看李白。参考译文:材料一: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他母亲梦见长庚星出现而生下了他,因此就用“白”为他取名。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高逸。李白喜欢纵横天下,练习剑术只为行侠仗义,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救助穷人。甚至还离开家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隐居在徂徕山中,天天设宴畅饮,号称“竹溪六逸”。唐天宝初年,李白从蜀地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名气尚未惊动四方,他把自己所作的诗投递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时,不禁赞叹道:“你,简直就是谪居到人间的仙人啊!”于是就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拿去换酒,与李白整天饮酒赋诗为乐。之后又向唐玄宗举荐李白,唐玄宗很快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为此献上颂文一篇。唐玄宗看完非常高兴,当即赐给他美味御膳,并亲手为他调匀羹汤,下诏封李白为供奉翰林。后来曾有一次李白在皇帝面前大醉,受命起草诏书时,李白让高力士为自己脱靴。高力士认为受到侮辱,(于是)摘录李白所写《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故意歪解词意)以此来激怒杨贵妃。从此后,皇帝每次想要赐官给李白,杨贵妃总是出面阻止这件事。李白更加傲慢放诞,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后来他恳求回归山野,唐玄宗便赏赐他大笔黄金,颁诏放他回家。李白从此云游四方,打算登览华山,这一天他醉醺醺地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口,县宰不认识李白,大怒,派人把李白押解到公堂上责问:“你是什么人,竟敢如此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道:“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县宰一看,又惊讶又惭愧,连忙行礼道歉说:“不知是翰林大人到此。”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李白曾乘船与崔宗之一起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廷锦袍坐在船头,旁若无人。安禄山发动叛乱时,唐明皇避难逃到蜀中,委任永王李璘为统管东南地区的节度使。那时候李白正高枕无忧地隐居在庐山饮酒作乐,不久后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不想随从就潜逃回到彭泽。李璘起兵失败被杀后,李白受牵连被关进浔阳监狱。在此之前,李白漫游到并州时,见到过郭子仪,李白感到此人是个奇才,后来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这个时候,郭子仪向皇帝请求解除自己的官职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帝下诏将李白改判为长期流放夜郎。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有一次乘船夜渡牛渚矶,乘着酒兴想要捕捉月亮,结果掉进水中淹死了。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就在那里。现在有二十卷文集流行于世。材料二:李白(字太白)从四川初来长安,住在旅馆中。秘书监贺知章知道李白的声名,先去看他。贺知章先为李白的容貌所惊奇,再请李白出示作品。待读李白的《蜀道难》,还未读完,就屡屡赞叹,称李白为“谪仙”,解下腰间金龟换酒,与李白欢饮大醉,以后几乎天天见面,李白由此声誉大盛。贺知章又念了李白的《乌栖曲》,再三吟诵赞赏,说道:“这诗可以使鬼神哭泣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薄幸吕渭老青楼①春晚,昼寂寂、梳匀又懒。乍听得、鸦啼莺弄,惹起新愁无限。记年时、偷掷春心,花前隔雾遥相见。便角枕②题诗,宝钗贳酒③,共醉青苔深院。怎忘得、回廊下,携手处、花明月满。如今但暮雨,蜂愁蝶恨,小窗闲对芭蕉展。却谁拘管。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腰支渐小,心与杨花共远。〖备注〗①青楼:指女子闺阁。②角枕:用兽角装饰的枕头,用角枕题诗相赠,表示感情深厚。③贳酒:赊酒,这里指用金钗换酒。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词起调处就开始捕捉少女的“愁”,以“春晚”点出节候,烘托伤感之情。B.“昼寂寂、梳匀又懒”承“春晚”而来,昼长人静,女子百无聊赖,孤独寂寞。C.“鸦啼莺弄”一句以乐景衬哀情,本是春光美好,却“惹起新愁无限”。D.“记年时”一句总领下文,下片围绕女子所“记”内容叙写,写得极富情致。16.“如今但暮雨,蜂愁蝶恨,小窗闲对芭蕉展”三句情景交融,请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答案〗15.D16.①“暮雨”纷纷萧萧,如丝如麻,景象暗淡凄清而纷乱,表现了女主人公心情的烦乱与凄苦。②“蜂愁蝶恨”,明写蜂蝶,暗写女主人公心情的愁苦。③“芭蕉”寄寓了寂寞、悲伤的情感,“小窗闲对芭蕉展”着一“闲”字,抒写了女主人公内心的伤感。〖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总领下文,下片围绕女子所‘记’内容叙写”说法错误。下片中“如今但暮雨”之后为眼前景象,非所“记”内容。【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这首词核心落在一个“愁”字。题干中三句是主人公所见之景,也蕴含了她浓浓的愁思。主人公所见第一重景是“暮雨”。黄昏的细雨纷纷萧萧,如丝如麻,暗淡凄清而纷乱。而她对恋人的思念也如这雨一样。景中暗藏女主人公心情的烦乱与凄苦。主人公所见的第二重景是“蜂愁蝶恨”,“蜂”“蝶”本是无知无觉的昆虫,而作者在这里用“愁”“恨”这两个表示心理情感的词语来形容,意在说明雨水之下百花凋零,连蜜蜂和蝴蝶都难免生出忧愁怨恨之心。其实这里明写蜂蝶,暗写女主人公心情的愁苦。主人公所见第三重景是“芭蕉展”。芭蕉表达人的孤独与愁思。作者在这里选用了“芭蕉”这一个典型意象,又特意着一“闲”字,则充分展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伤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作诗,善用“空”字。如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又如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一句。(2)李白《蜀道难》中,讲述了蜀道的形成过程充满了神奇的色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姜夔的《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空山凝云颓不流隔叶黄鹂空好音(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在发达的欧洲,②在发展中的亚洲和非洲,③有中国餐馆,必定有一道色香诱人的中国名菜,那就是扬州炒饭。当一盘色彩斑斓、鲜香扑鼻的扬州炒饭呈现在面前,令人欣喜雀跃,两眼发亮。看看米饭,颗粒分明,晶莹透亮。端详配料,有海参、干贝、虾仁、冬菇、春笋、火腿、鸭肫、鸡脯、精肉、鸡蛋、青豆诸等。真是海里长的、河里游的、土里生的、地上跑的、山里出的鲜美精华大荟萃。一盘红红绿绿、黄黄白白、黑黑橙橙的炒饭,在艺术家的眼里,简直就是珍珠、玛瑙、琥珀、翡翠、白玉、锆石、黄金、白银的大烩炒。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扬州炒饭始创于隋朝,系饭菜合一的佳肴。它是我国四大菜系淮扬菜中的一道名菜,并冠有中餐馆第一名菜的美誉。它不仅在长城内外大展风采,更在世界各地魄力四射。许多从未来过扬州的食客,他们从唐诗中认识了扬州,从扬州炒饭中了解了扬州。一道扬州炒饭,它令八方食客闻香而动,见物垂涎。虽然一盘炒饭早已吃得盘底朝天,但食客们仍在举箸,仍在持勺。此情此景,怎一个“香”字了得,怎一个“鲜”字了得,怎一个“美”字了得。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使语言表达通顺流畅。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化用了李清照的“怎一个‘愁’字了得”,形成排比,请据此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无论
②还是
③只要19.①化用名句,彰显文采。②运用排比,突出了扬州炒饭“香”“鲜”“美”的特点。③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读起来朗朗上口。〖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常见的关联词语的能力。①②句后的内容“发达的欧洲”“发展中的亚洲和非洲”都是地理概念,且根据后文可知,这两个地理位置之间应是并列的关系,说明两个地方都有,并且与后文构成条件关系的复句,故①②处可填“无论”“还是”。③处,根据后文“必定有……”可知,前面的关联词应是表示条件关系,说明前者“有中国餐馆”成立,后者“有一道扬州炒饭”则也成立,故可填“只要”。【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题干明确说明画线句化用了李清照的诗词名句“怎一个‘愁’字了得”。从语句的来源来看,作者化用李清照的名句,能够使语段语言典雅,富于文采。其次,从化用后的内容来看,作者连用“怎一个……字了得”,分别突出了扬州炒饭“香”“鲜”“美”的特点,这是运用了排比手法,在内容上能吸引人眼球,使读者明显注意到“香”“鲜”“美”这三个特点。而在艺术表现力上,排比手法的运用,使语句节奏鲜明,层次清楚,表述全面,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气呵成之感。(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汉语中“差一点(怎么样)”或“差一点(没怎么样)”是一种常用的句式,但是表示的意思却并不都一样。比如“差一点摔倒了”和“差一点没摔倒”意思相同,都是说没摔倒。但是“差一点考上了”和“差一点没考上”意思就不相同,前者是说没考上,后者是说考上了。那么,为什么“差一点怎么样”和“差一点没怎么样”的句子会表达出不同意思呢?主要是看所说的事情是说话人所企望的还是不企望的:凡是人们不企望发生的事情,两种说法意思就一样;凡是人们企望发生的事情,①。①企望还是不企望不是固定不变的,②一件事情因为往往具体的条件和环境不同,③有时希望它实现,④有时不希望它实现。比如久旱不雨,就盼望着下雨;可是雨下得太多了,又希望不要再下。所以“差一点下雨了”和“差一点没下雨”,有时是一个意思,有时则是两个意思。此外,②。比如甲乙两方赛足球,射球入甲方球门是乙方球迷所企望的,站在甲方球迷的立场上,却不希望它实现。因此甲方说“差一点射进去了”“差一点没射进去”意思相同,都是说没射进去;同样两句话,③,“差一点射进去了”是说没有射进去,“差一点没射进去”是说射进去了。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依据第一段内容,仿照“差一点(怎么样)”“差一点(没怎么样)”句式,另选对象,写一组意思相同的句子和一组意思不相同的句子。〖答案〗20.第②句,修改:一件事情往往因为具体的条件和环境不同。21.①两种说法意思就不同;②企望不企望也因人而异;③由乙方来说则意思不同。22.①意思相同:“差一点儿打破了杯子”;差一点儿没打破杯子”意思都是没打破杯子。②意思不相同:“差一点儿及格了”,意思是没及格;“差一点儿没及格”,意思是及格了。〖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②句的语病:语序不当,“往往”是时间性状语,应放在“因为”所组成的介词短语所形成的状语的前面,故将“往往”放到“因为”的前面。修改为:一件事情往往因为具体的条件和环境不同。【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凡是人们不企望发生的事情,两种说法意思就一样”可知,此处应表达另一面的意思,也就是企望发生两种说法的意思就不一样了,故此处可填“两种说法意思就不同”。②根据“比如甲乙两方赛足球,射球入甲方球门是乙方球迷所企望的,站在甲方球迷的立场上,却不希望它实现”可知,不同的人因立场不同对同一件事有企望的也有不企望的,故此处可填“企望不企望也因人而异”。③根据“因此甲方说‘差一点射进去了’‘差一点没射进去’意思相同,都是说没射进去”可知,乙方与甲方立场不同,乙方是企望进球的,那乙方用这两种说法时意思也就不一样了,故此处可填“由乙方来说则意思不同”。【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①意思相同:根据“凡是人们不企望发生的事情,两种说法意思就一样”可知,所选择的彷写对象应当是人们不企望发生的事情,例如:“差一点儿打破了杯子”;“差一点儿没打破杯子”意思都是没打破杯子。②意思不相同:根据“凡是人们企望发生的事情,两种说法意思就不同”可知,所选择的彷写对象应当是人们企望发生的事情,例如:“差一点儿及格了”,意思是没及格;“差一点儿没及格”,意思是及格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刘兰芝是这样评价自己的:“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焦仲卿是这样评价刘兰芝的:“女行无偏斜。”而焦母是这样评价刘兰芝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也难免会被人评价,我们应如何看待他人的评价呢?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近百年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成果丰硕,而整体框架和研究思路都师法鲁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重写文学史”俨然成为文学研究的新风向。受此影响,研究者萌生了“重写小说史”、走出“鲁迅时代”的想法。回顾鲁迅的古代小说研究,不难发现学术来源的多样性。一方面,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继承了明、清两代学术遗产。另一方面,鲁迅小说史植根于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深受西方文学理论影响。时代的浪潮褪去,后来者便能发现,有待商榷之处不少。同时,“重写小说史”绝非一时心血来潮,它是学术演进的必然要求。新文献、新材料的不断发现、整理,也使“重写小说史”成为可能。文学、文本研究的深入、细化,使“重写小说史”变得可行。新范式、跨学科研究的引入、交融,使“重写小说史”更具有价值。以上三条路径,值得研究者深入思考。首先是新文献、新材料的发现、整理。文献之“新”,实有两层含义:一是发现新文献,包括新的小说作品、未见收录的新版本、新的小说史料,弥补了小说史写作中缺失的环节;二是对旧文献的新解读。小说史的更新,更需要从已有文献中寻觅新意。这便要求研究者抱持问题意识,沉潜于文本之中。如鲁迅、胡适认为《西游记》的主题系“游戏之作”。因鲁迅、胡适巨人般的存在,“游戏之作”的观点很快成为定论。明清两代“证道之书”的观点遭到摒弃,后又被“农民起义”“反抗封建”取代。直到近代,学界才重新审视“证道之书”的合理性。学者仔细爬梳文本,发现了许多能够支持“证道之书”的论据。其次,文学研究的深入,使“重写小说史”具有可行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思想解放为小说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很多既往研究忽视的、不被视为“问题”的问题,受到瞩目。文学观的迭代,是“重写小说史”的前提。中国传统学术体系中的“小说”属于子部,虽不乏情节婉转、叙述曲折的作品,但总体而言仍与西方叙事小说不同。因此,以叙事手法成熟与否来衡量古代小说文学性高下,本是强人所难。何况,经典叙事学研究也未必完全适用于古代小说领域。最后,跨学科研究为“重写小说史”开辟了新的道路。从学术传统看,古代小说研究应属于历史研究(最广义上)的一部分。然而,史学研究通常只是将小说视为考察典章制度、社会文化、物质生活、宗教活动的材料,或对小说加以史源学的检讨,极少将古代小说视为兼具文史意义的复合文献。与之相对,文学研究过度强调古代小说的文学性,对小说的社会文化意义有所忽视。单一的文学或史学研究都存在局限,难以推动古代小说研究转向。跨学科、多视角的交叉研究,不仅提升了古代小说的文本价值,也有助于考察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思想与行为模式,进而影响对古代小说的评判,推动小说史写作向前发展。(摘编自霍达《中国特色古代小说史重写的三条路径》)材料二:回顾学术史可以发现,各家小说史基本并未实现所谓“重写”,而是基于前人的“续写”。但是,这种“续写”并不意味着重复,而是一种学术“自觉”。它既是学术史的“自省”,也是小说史作为“史”的“自觉”。石昌渝《中国小说发展史》的产生形成了这种“史”的学术“自觉”,这与其文学史观有密切联系,他撰文指出“文学史的本质是史”“文学史有其特殊性,但又具有史的一般性,文学史的编写应当在这一般和特殊的结合中探索自己的方法,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文学史作为史的科学品格”。《中国小说发展史》的撰写是对“小说史的本质是史”这一小说史理念的进一步具体化,这一具体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坚持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文学本位,注重对小说史实的本体回归。这种“文学本位”既体现在“小说”界定中,也体现在对小说源流的具体梳理中。就“小说”界定而言,著者始终坚持“小说”属于文学范畴,主张与历代史志著录的“小说”概念相区别,并将以传奇文为主体的文言叙事作品作为小说的最初形态。其次,注意小说史文学本位与民族文化、社会生活的关联,注重对小说史演进动力机制的深入开掘。正如本书《自序》中所论,“小说是文学的一部分,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再次,注意求实理念与工作实践的结合。“小说史的本质是史”的小说史理念,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的小说史观念、书写策略中,也体现在文献资料的深入搜集、研究路径的深入探索、疑难问题的深入考察等具体实践中。回顾以往可发现,任何小说史研究的展开都是以文献搜集作为基础的。石昌渝先生不仅与刘世德、陈庆浩等先生合作,搜集流落海外的古代小说版本,也积极组织编纂《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将海内外可见的文言、白话小说汇总编目。此外,石昌渝先生也以文体为切入点,撰写完成《中国小说源流论》,推动小说史研究路径的进一步深入。(摘编自赵鹏程《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看小说史的史学品格》)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百年来,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研究仍然局限在鲁迅对于古代小说研究的整体框架和研究思路之内,创新程度不够。B.有关《西游记》主题的解读呈现出不断更新的现象,出现了“证道之书”“农民起义”“反抗封建”“游戏之作”等多种观点。C.从学术史来看,众多小说史不是“重写”,而只是基于前人的“续写”,这样的“续写”虽然不是重复,但价值实在有限。D.石昌渝的《中国小说发展史》体现了“史”的学术“自觉”,这与其“文学史的本质是史”的文学史观有密切联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中国传统“小说”也有情节婉转、叙述曲折的作品,但总体不如西方小说叙事,因此,我们不能照搬经典叙事学的研究方法。B.随着跨学科、多视角交叉研究的深入,人们会对以前小说研究中忽视的不被视为“问题”的问题重新加以审视。C.学术传统中的史学研究下的古代小说研究只考虑其中的社会历史因素,而忽视其中的文学性,难以推动古代小说研究转向。D.文献搜集是进行小说史研究的前提,石昌渝先生在此方面进行了扎实的实践工作,为小说史的研究者提供了借鉴。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为研究者提供了“重写小说史”三条路径,在阐述这三条路径时采用的是并列结构。B.材料一举鲁迅、胡适之例,论证了对旧文献进行新解读对于重写小说史的重要性。C.材料一比较了史学研究与文学研究对小说的不同态度,并指出两种研究都存在局限。D.材料二通过分析石昌渝的《中国小说发展史》阐明了写小说史要有“史”的“自觉”的观点。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有必要“重写小说史”理由的一项是()A.受“重写文学史”风向的影响,研究者萌生了“重写小说史”的想法。B.随着当下学术的不断演进,“重写小说史”成为一种必然性要求。C.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深受西方文学理论影响,有些地方需商榷。D.发现了新文献,包括新的小说作品、未见收录的新版本、新的小说史料。5.在“重写中国小说史”论坛上,主持人邀请你作为嘉宾就“当下如何进行‘重写小说史’的研究”谈谈自己的看法。请结合材料罗列三条讲话要点。〖答案〗1.C2.D3.B4.A5.①研究者要抱持问题意识,沉潜于文本之中,发现新文献和从已有文献中寻觅新意。②将文学或史学研究结合,进行跨学科、多视角的交叉研究。③要有“史”的“自觉”,并使这一理念贯穿于具体实践之中。〖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这样的‘续写’虽然不是重复,但价值实在有限”曲解文意。根据原文“这种‘续写’并不意味着重复,而是一种学术‘自觉’。它既是学术史的‘自省’,也是小说史作为‘史’的‘自觉’”可知,这种“续写”是有很大的价值的,而不是有限。【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但总体不如西方小说叙事”主观臆断,原文表达的意思是“但总体而言与西方小说叙事不同”。B.“随着跨学科、多视角交叉研究的深入”因果不当,根据原文内容可知,是“思想解放”引发了人们重新审视不被视为“问题”的问题。C.“只考虑其中的社会历史因素,而忽视其中的文学性”说法绝对,原文为“极少将古代小说视为兼具文史意义的复合文献”,说明还是有考虑其中的文学性的。【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论证了对旧文献进行新解读对于重写小说史的重要性”说法错误,论证的是研究者要抱持问题意识,沉潜于文本之中。【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文中信息地能力。A.说的是“重写小说史”的现状,而不是理由。【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探究文中的问题,并给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试题要求考生针对“当下如何进行‘重写小说史’的研究”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说,我们应当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进行研究的态度、做法等方面给出合理化建议。比如,文中“小说史的更新,更需要从已有文献中寻觅新意。这便要求研究者抱持问题意识,沉潜于文本之中”强调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由此我们可归纳出建议:研究者要抱持问题意识,沉潜于文本之中,发现新文献和从已有文献中寻觅新意。此外,材料一“跨学科、多视角的交叉研究……推动小说史写作向前发展”充分说明了“跨学科、多视角的交叉研究”的有益经验,这也〖提示〗我们,应当将文学或史学研究结合,进行跨学科、多视角的交叉研究。材料二开头指出“但是,这种‘续写’并不意味着重复,而是一种学术‘自觉’。它既是学术史的‘自省’,也是小说史作为‘史’的‘自觉’”,这也启示我们:要有“史”的“自觉”,并使这一理念贯穿于具体实践之中。(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新年漫想徐志摩小孩子们最喜欢年。新年固然有趣,过年也是有景致的。送灶,请菩萨,打年糕,年三十半夜里吃熟荸荠,那样都是好玩。尤其是因为年脚下先生散馆或是学堂放假,孩子们这回玩儿,简直是奉旨,再不用害怕长辈的骂。是的,孩子生活上唯一的镣铐只是上学,这一放松,他们的自由是完全的了。他们跑,他们叫,他们在野地练操,坟台上比武,他们的快活是没有边际的。难怪孩子们就爱年,就巴望年。他们往往在一个新年还不曾过完就急着问下一个新年该几时来。但他们渐次长大时,他们对“年”的趣味也就逐渐的减淡。等到成了人,生活的负担安上了肩背,“年”的面目就会不期然从喜笑转成忧郁,从嫩色暗成深色。这一深可就不易再往回淡的了。到年节边你去看看,尤其是这类年头,哪个人脸上不显着“心事”的口痕?就算足下是快活人,过年用不着担心,但一个年头的消亡至少给我们一种不愉快的警告。他仿佛说:“先生,麻利点儿罢,你又短了这么些了。”“年”是不能给我们成人们欢喜的,沉沉镣铐着的心不能感着天然的愉快,习惯娇养坏了的身体不能感着天然的愉快,环境和生活仿佛通谋侵蚀人们天赋的特权。可怜的生灵们,笑不再是他们的分,跳不再是他们的分。季候的循环,春的启示,秋的黄金,夏的富丽,冬的威严,都不能警醒他们的迷梦或是解放他们的忧郁。一年里的时节,可爱的有诗意的点缀都消失他们原来的意义,只剩下空廓的惯例,落在老妈子们的手中迎送。无光彩不止是新年,什么端阳,花朝,中秋,重阳,都萎成了日历上的蟢窝,再没有力量因缘时序的推移,鼓励人们光荣的游戏的本能。这是一种病征,并且我怕,不是不严重的病征。生活已经皱缩到枯窘的边缘,想像脱尽了翱翔的健翩。一堆泥,一团私欲,一球肮脏的心肝,一副残喘苟延的面目——这是现代人们的缩写,再没有别的说了。这当然只是一种看法,同时我们不疑惑仅有好为诡辩的为我们解说这普遍的消沉的气象。“这正是东方人的秉性使然,”他们说,“不比西方人一逢着芝麻大的事情就会兴奋到毛发耸动。这外表的沉静或许正是内心沉着的征象,悲观者的结论是没有充分根据的。”阿,谁愿意无端诅咒自身?谁不愿意“悲观者的结论是没有充分根据的”?但不幸这时代不但有病而且不浅的征候已显到不容否认。不说别的,在你我自身的脉搏上,就可以按出这可惊的消息。转瞬间又是一年生,土地还是有生命的。我们敢说,枯草尽多转青,梅枝尽有着绿的希望,但人事呢?我们在光阴的齿牙间挣扎的目标,一天模糊似一天。同时我们觉着生命在我们身上一寸寸的僵化,苦恼,烦闷,悲哀,谁忍得住不高声的叫喊,在我们还有声息的俄顷?前面我说过孩子们是有完全生命的,他们在天真的自由中欢迎时令的流转,赞美自然的荣华。在他们,正如山林里的雏鹿,游戏的本能得到了无阻拦的表现。文化的一个使命是在保存这健康的本能的永生,它的又一个使命是在更进一步意识的导引。这部分内在的精力化生创造的神奇,附带的柔化人生的枯瘠。不止一个思想家曾经警告我们文明的危险,他们救济的方案虽则各有不同,但他们要我们摆脱物质的累赘,解放性灵的本真,以谋建设健康的优美的活泼的人生,却是往往一致的。圣法兰西士永远伸着他那温柔的手指指引我们到小草花与孩童中间去领悟真理与实在。西方的圣哲点着孩子们对成人们说:“这些是你们应得跟着学的。”他们也说“人的生活”,应分是“花朵儿似的”。东方的圣哲不也是珍重“赤子之心”与“婴儿”的深远的涵义?庄敬的华茨华斯告诉人们“孩子是成人的父亲”,他也在小草花身上发见“眼泪所不能宣泄的强烈的情绪”。小草花,小孩童,我们自身的卷曲,我们自身的臃肿,在这霜浓星澹的冬夜,我不由的感着不易形容的局促不安,“堕落”。户外的枯木仿佛在晚风中微喟“堕落”,残破的希望的鬼影也仿佛在我周遭揶揄的回响。“新年”,这音响何尝不像是寒夜的鸡鸣,对昏梦的人间,报告一缕新起的曙光?又是一度更新的机会,但我们能接受这福音不?小花草,小孩童,“道不在远”,但我们有力量回复本真不?在绝望的边缘我们不期然发见,我们徘徊的踪迹,这就是我们选定的归宿。1928年1月1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孩子们最喜欢年,一是因为过年有送灶、请菩萨、打年糕等景致,一是因为学堂放假了,完全自由了。B.“尤其是这类年头,哪个人脸上不显着‘心事’的口痕?”反映了作者对时局下人们生存状态的忧虑。C.在作者看来,东方人的秉性使得当时的人呈现出一堆泥、一团私欲、一球肮脏的心肝、一副残喘苟延的面目。D.作者对孩子们的生命力进行了赞美,认为孩子们正如山林里的雏鹿,保存着游戏的本能,值得保存。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小孩过年起笔,勾画出了过年的欢快氛围,其目的是引出对新年和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入思考。B.“先生,麻利点儿罢,你又短了这么些了”一句作者将“年”人格化,表达了对个体生命的思考。C.文中多次引用东西方圣哲的话,认为成人要向孩童学习,这样,人生才不会枯瘠,文明或许才能被挽救。D.文章最后连用三个反问句,意在强调对昏梦的人间尚未绝望,处于徘徊之中,或有一缕微弱的更新的可能。8.作者认为年味之变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9.本文和《再别康桥》一样,整体上情绪“哀而不伤”,请据此加以分析说明。〖答案〗6.C7.D8.①小孩天性追求自由和快乐,却没得到充分的认识。②成人容易因负担变得忧郁和僵化。③现代人身上充斥着各种魔鬼般的丑态,人们在生活中苦苦地挣扎,却不知道如何去解放生活,创造一种优美的人生。9.①作者认为所处时代不但有病而且不浅的征候已显到不容否认,因而感到灰心,显露了一些彷徨时代的哀伤情绪;②但在孩子们对年的渴望中,作者又看到了生命的本真状态,加之东西方先贤的哲语,又给了作者莫大的启迪,因而对生活抱有一丝希望,表现出“哀而不伤”。〖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在作者看来,东方人的秉性使得当时的人呈现出……”张冠李戴,这不是作者的看法,而是人们的解释。【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D.“连用三个反问句”错,后两句并非反问,而是疑问句,意在启发人们展开思考。【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文章一开始充分展现了小孩子过年时因为能无拘无束游戏的自由快乐,但结合后文作者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可知孩子们之所以如此快乐,是因为对过年的概念只有吃好喝好,再无其他更充分的认识。结合文中所说的“但他们渐次长大时……等到成了人,生活的负担安上了肩背,‘年’的面目就会不期然从喜笑转成忧郁”,则可以直接概括出:成人容易因负担变得忧郁和僵化。文章后半部分,作者结合时代特征,对于现代人的各种丑态进行了充分的揭露与批判,如“一堆泥,一团私欲,一球肮脏的心肝,一副残喘苟延的面目——这是现代人们的缩写”“但不幸这时代不但有病而且不浅的征候已显到不容否认”。对于这种种魔鬼般的丑态,人们在生活中苦苦地挣扎,却“一寸寸的僵化,苦恼,烦闷,悲哀”,不知道如何去解放生活,创造一种优美的人生。【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试题要求考生分析本文“哀而不伤”的特征与表现,对此,可分别针对“哀”“不伤”这两点加以分析。“哀”,说明作者对于社会现状中的不足、丑陋有深刻的洞察与批判。比如文中作者先从孩子过年的快乐引入成人过年的不快乐,然后对成人这不快乐进行了逐层深入的分析。最终,他发现“一堆泥,一团私欲,一球肮脏的心肝,一副残喘苟延的面目——这是现代人们的缩写……这普遍的消沉的气象”,并且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不幸这时代不但有病而且不浅的征候已显到不容否认”“我们在光阴的齿牙间挣扎的目标,一天模糊似一天……僵化,苦恼,烦闷,悲哀”。作者认识到他当时所处时代不但有病而且不浅的征候已显到不容否认,因而感到灰心,显露了一些彷徨时代的哀伤情绪。对于“不伤”,则说明作者的情绪并未有一味消沉下去,而是在悲哀、批判之外,还能有一丝希望、一点建议,从而促使人事尽量向好向善发展。比如,在文中,作者虽然认识到儿童对年的快乐与向往尚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但又不可否认我们能从中获取极大的精神力量。而在文章最后,作者就从东西方哲人的箴言中,找到“珍重‘赤子之心’与‘婴儿’的深远的涵义”的希望与救世之方,并最终发出“我们徘徊的踪迹,这就是我们选定的归宿”的积极感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白,字太白,山东人。毋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瞻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幸,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幸、李适之、汝阳王琏、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需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选自《唐才子传·李白传》,有删改)材料二: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竞,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贺又见其《乌栖曲》,叹赏苦吟,曰:“此诗可以泣鬼神矣。”(选自唐·孟棨《本事诗·高逸》,有删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遂荐A于玄宗B召见C金銮殿D论E时事F因G奏H颂一篇。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谢曰”和“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谢”字意思相同。B.“乘酒捉月”和“乘醉听箫鼓”(《望海潮》)两句中的“乘”字意思相同。C.舍,住,与“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中的“舍”字意思不同。D.泣,“使……哭泣”,与“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难》)中的“凋”字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母亲梦见长庚星出现而生下了他,因此就用“白”为他取名,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救助穷人。B.李白生性洒脱,客居任城时与孔巢父等人交往,号称“竹溪六逸”,在京城时与贺知章等人并称为“饮酒八仙人”。C.李白有一次醉醺醺地路过县衙门口时故意羞辱县令,县令派人把李白押解到公堂上责问,后来知道是李白就把他放了。D.李白在并州时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后来李白因受永王一事牵连入狱,郭子仪向皇帝请求解除自己的官职来赎免李白的死罪。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2)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14.两则材料对李白与贺知章交往一事起因的记载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答案〗10.BDF11.A12.C13.(1)高力士认为受到侮辱,(于是)摘录李白所写《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故意歪解词意)以此来激怒杨贵妃。
(2)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就在那里。现在有二十卷文集流行于世。14.①材料一记载李白把自己所作的诗投递给贺知章看;
②材料二记载贺知章知道李白的声名,先去旅馆看他。〖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之后又向唐玄宗举荐李白,唐玄宗很快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为此献上颂文一篇。“荐于玄宗”意思是“向唐玄宗举荐”。“于”,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是“玄宗”,应该在B处断开;“金銮殿”为“召见”的地点,前面省略了介词“于”,“召见金銮殿”语意完整,应该在D处断开;“论时事”为动宾短语,应该在F处断开。【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道歉;告诉,告知。句意:(宰相)连忙行礼道歉说。/我要郑重地告诉后来的人。B.正确。都解释为“乘着”。句意:乘着酒兴想要捕捉月亮。/乘醉听吹箫击鼓。C.正确。住;舍弃,离开。句意:住在旅馆中。/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D.正确。都是使动用法。句意:这诗可以使鬼神哭泣了。/叫人听到这些使脸色突变。【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故意羞辱县令”说法错误,从文中可知是县令认为李白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口不合礼制。【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耻”,以……为耻;“摘”,摘录;“以”,来。(2)“悦”,喜欢;“焉”,兼词,在那里;“行世”,流行于世。【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①根据材料一“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幸,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可知,李白到长安后,主动结交贺知章,把自己所作的诗投递给贺知章看,深得贺知章的赏析;②根据材料二“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可知,李太白从蜀地到京城后,住在旅馆。贺知章知道李白的声名,主动先去旅馆看李白。参考译文:材料一: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他母亲梦见长庚星出现而生下了他,因此就用“白”为他取名。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高逸。李白喜欢纵横天下,练习剑术只为行侠仗义,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救助穷人。甚至还离开家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隐居在徂徕山中,天天设宴畅饮,号称“竹溪六逸”。唐天宝初年,李白从蜀地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名气尚未惊动四方,他把自己所作的诗投递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时,不禁赞叹道:“你,简直就是谪居到人间的仙人啊!”于是就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拿去换酒,与李白整天饮酒赋诗为乐。之后又向唐玄宗举荐李白,唐玄宗很快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为此献上颂文一篇。唐玄宗看完非常高兴,当即赐给他美味御膳,并亲手为他调匀羹汤,下诏封李白为供奉翰林。后来曾有一次李白在皇帝面前大醉,受命起草诏书时,李白让高力士为自己脱靴。高力士认为受到侮辱,(于是)摘录李白所写《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故意歪解词意)以此来激怒杨贵妃。从此后,皇帝每次想要赐官给李白,杨贵妃总是出面阻止这件事。李白更加傲慢放诞,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后来他恳求回归山野,唐玄宗便赏赐他大笔黄金,颁诏放他回家。李白从此云游四方,打算登览华山,这一天他醉醺醺地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口,县宰不认识李白,大怒,派人把李白押解到公堂上责问:“你是什么人,竟敢如此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道:“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县宰一看,又惊讶又惭愧,连忙行礼道歉说:“不知是翰林大人到此。”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李白曾乘船与崔宗之一起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廷锦袍坐在船头,旁若无人。安禄山发动叛乱时,唐明皇避难逃到蜀中,委任永王李璘为统管东南地区的节度使。那时候李白正高枕无忧地隐居在庐山饮酒作乐,不久后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不想随从就潜逃回到彭泽。李璘起兵失败被杀后,李白受牵连被关进浔阳监狱。在此之前,李白漫游到并州时,见到过郭子仪,李白感到此人是个奇才,后来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这个时候,郭子仪向皇帝请求解除自己的官职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帝下诏将李白改判为长期流放夜郎。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有一次乘船夜渡牛渚矶,乘着酒兴想要捕捉月亮,结果掉进水中淹死了。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就在那里。现在有二十卷文集流行于世。材料二:李白(字太白)从四川初来长安,住在旅馆中。秘书监贺知章知道李白的声名,先去看他。贺知章先为李白的容貌所惊奇,再请李白出示作品。待读李白的《蜀道难》,还未读完,就屡屡赞叹,称李白为“谪仙”,解下腰间金龟换酒,与李白欢饮大醉,以后几乎天天见面,李白由此声誉大盛。贺知章又念了李白的《乌栖曲》,再三吟诵赞赏,说道:“这诗可以使鬼神哭泣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薄幸吕渭老青楼①春晚,昼寂寂、梳匀又懒。乍听得、鸦啼莺弄,惹起新愁无限。记年时、偷掷春心,花前隔雾遥相见。便角枕②题诗,宝钗贳酒③,共醉青苔深院。怎忘得、回廊下,携手处、花明月满。如今但暮雨,蜂愁蝶恨,小窗闲对芭蕉展。却谁拘管。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腰支渐小,心与杨花共远。〖备注〗①青楼:指女子闺阁。②角枕:用兽角装饰的枕头,用角枕题诗相赠,表示感情深厚。③贳酒:赊酒,这里指用金钗换酒。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词起调处就开始捕捉少女的“愁”,以“春晚”点出节候,烘托伤感之情。B.“昼寂寂、梳匀又懒”承“春晚”而来,昼长人静,女子百无聊赖,孤独寂寞。C.“鸦啼莺弄”一句以乐景衬哀情,本是春光美好,却“惹起新愁无限”。D.“记年时”一句总领下文,下片围绕女子所“记”内容叙写,写得极富情致。16.“如今但暮雨,蜂愁蝶恨,小窗闲对芭蕉展”三句情景交融,请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答案〗15.D16.①“暮雨”纷纷萧萧,如丝如麻,景象暗淡凄清而纷乱,表现了女主人公心情的烦乱与凄苦。②“蜂愁蝶恨”,明写蜂蝶,暗写女主人公心情的愁苦。③“芭蕉”寄寓了寂寞、悲伤的情感,“小窗闲对芭蕉展”着一“闲”字,抒写了女主人公内心的伤感。〖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总领下文,下片围绕女子所‘记’内容叙写”说法错误。下片中“如今但暮雨”之后为眼前景象,非所“记”内容。【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这首词核心落在一个“愁”字。题干中三句是主人公所见之景,也蕴含了她浓浓的愁思。主人公所见第一重景是“暮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郑州轨道工程职业学院《软装面料再造》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动画技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区块链确保食品追溯透明
- DB2201T 67-2024 架子牛引进质量控制规范
- 数学启蒙游戏课
- 房地产经纪综合能力-《房地产经纪综合能力》点睛提分卷2
- 七夕节的传统与现代模板
- 农学研究答辩模板
- 二零二五年房地产广告策划合同1200字模板2篇
- 课题申报书: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研究
- 岩土工程勘察课件0岩土工程勘察
- 《肾上腺肿瘤》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典当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融资策略分析报告
- 《乘用车越野性能主观评价方法》
- 幼师个人成长发展规划
-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高二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及解答参考
- 批发面包采购合同范本
- 乘风化麟 蛇我其谁 2025XX集团年终总结暨颁奖盛典
- 2024年大数据分析公司与中国政府合作协议
- 一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汇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