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心学大师王阳明诞辰550周年(1472-2022)-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周年热点知识回顾与习题演练_第1页
专题01 心学大师王阳明诞辰550周年(1472-2022)-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周年热点知识回顾与习题演练_第2页
专题01 心学大师王阳明诞辰550周年(1472-2022)-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周年热点知识回顾与习题演练_第3页
专题01 心学大师王阳明诞辰550周年(1472-2022)-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周年热点知识回顾与习题演练_第4页
专题01 心学大师王阳明诞辰550周年(1472-2022)-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周年热点知识回顾与习题演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年热点专题01心学大师王阳明诞辰550周年(1472-2022)明代思想家王守仁(1472-1528年),浙江人,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因此、宇宙“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这个“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没有“灵明”,天地万物和社会人生都将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无。由此,他推出了一连串结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由于人人都有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所以只要识得此理,则“满街都是圣人”;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殊强调“知行合一”。1.陆王心学(1)形成: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2)基本特征:①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②主见扫落枝叶,直奔主题。(3)陆九渊:①心学的开创者,他提出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本心体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②于日常生活中直接感悟理,只需内心反省就可得到天理。(4)王阳明: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②生疏论:致良知,知行合一。(强调道德自律)(5)评价: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勉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肯定的公平和叛逆颜色。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1)相同点思想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进展;思想主见: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其次,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地位和影响: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不同点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使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道德主见:理学主见人应当以外在的天理(“格物致知”的方法)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见人应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宋明儒学从理学到心学的进展,体现了文化思想的继承与进展关系。心学的提出,表明白儒家思想有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的转变。儒学的进展也反映出儒学在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有益成分,适应社会进展的需要。3.儒家思想进展历程历程地位缘由春秋战国儒学创立和进展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仁政”“德治”等主见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冲突,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月,其主见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需要秦朝儒学处于受压制时期“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压制秦统一后,儒生照旧遵守旧的主见,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汉代儒学改造时期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在继承先秦儒学“仁”“仁政”等思想的基础上,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心集权的需要宋明儒学处于转型和成熟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照旧如故经朱熹、王阳明等人吸取佛、道的精华,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进展到心学,儒家思想走向了极端,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明清之际的批判继承传统儒学遭到怀疑,但未动摇正统地位商品经济的进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衰落维新变法时期借助儒家思想宣扬变法思想康有为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减小变法阻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猛烈抨击、正统地位动摇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逆流,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解放人们的思想“文化大革命”期间儒家思想进一步遭到批判对儒家文化进行全民的、规模最大的破坏,儒家思想在我国的影响进一步减弱1.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见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同学正确解读史料,猎取关键信息,分析理解问题的力量。王阳明强调异业通心或同道说,即四民业不同但各自尽心于本业,则可以达到通道的境界,符合其“致良知”的心学思想,故D符合题意。材料体现朴实的四民公平观,传统“四民”“秩序”是不公平的,故A不选。B、D两项材料未体现,不合题意。2.王阳明曾说,“原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其弟子王畿认为,后天的功夫和修为会阻碍真性的自然流行,良知应“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据此可知心学()A.拒绝后天学问学习B.暗含思想解放倾向C.反对盲目遵从权威D.主见人人皆有良知【答案】B【解析】“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是心学思想的进一步进展,在肯定程度上强调共性自由,故B正确;“后天的功夫和修为会阻碍真性的自然流行”并非拒绝后天学问学习,排解A;题干主旨并非强调对“权威”的态度,故排解C;题干强调的“良知”进展的趋势,故排解D。3.明朝王阳明的《传习录》记载:“今人却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争辩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日矣。”该主见旨在()A.全面批判否定程朱理学思想B.强调“格物致知”的重要性C.批判只知不行强调知而必行D.强调“知先行后”的重要性【答案】C【解析】材料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视为时弊,强调“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是其知行合一思想,C项正确;该主见是明朝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的思想,心学属于理学的范畴,在本质上是全都的,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知行合一,特殊是行的重要性,B项错误;材料批判的就是当时社会上“知先行后”的思想,D项错误。4.王阳明提出“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酌量利害之多寡,审察人情之顺逆,务求公私两便,经久可行之策”的思想,认为致良知与声色货利等人的日常生活密不行分。这反映了王阳明心学()A.挑战正统思想确定人的正值私欲B.包含了留意有用的思想C.强调道德修养提倡“知行合一”D.强调修身贵在“致良知”【答案】B【解析】依据“认为致良知与声色货利等人的日常生活密不行分”分析可知:王阳明的心学主见与实际是紧密相关的,B正确;A错误,材料无关对人的正值欲求的确定;C错误,材料强调的不仅是道德修养,强调的是联系实际,留意有用;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5.王阳明指出:“学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由此可见,王阳明强调()A.“心外无物”B.“先知而后行”C.“知行合一”D.“道德的自觉”【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可以看出王阳明主见君子之学在言行关系上要“言行全都”,即强调“知行合一”,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心外无物”,故A项错误;朱熹主见“先知而后行”,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道德的自觉”,故D项错误。6.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以下言论是他的观点有()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②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③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④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王守仁是心学的代表人物,“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都是其心学的主见,反映出其心学的本体论、方法论等内容,D项正确,排解BC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是陆九渊的主见,排解A项。7.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理”即是“天理”,强调了它的道德性质,其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同时,他又反对思想僵化,大力提倡“致良知”。后来有些思想家对此作了改造,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独立思考。这说明()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其观点与程朱理学有本质上的不同C.这种观点包含了强调人的个体意识的因素D.理学解决了儒学衰微的问题【答案】C【解析】依据“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独立思考”可知,王守仁的这种观点包含有强调人的个体意识的因素,具有进步作用,故C正确;王守仁的心学是对儒家思想的进展,故A错误;王守仁的心学与程朱理学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只是生疏理的途径不同,故B错误;D夸大了理学的作用,排解。8.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时,大量发布“告谕”,制订“乡约”,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随、和顺乡里、死丧相助……为政者抚辑下民,为民者当心以奉官法。让人们弃恶从善,永为良善之人。据此可知,王阳明意在()A.提倡道德自觉风尚B.继承儒家伦理规范C.遵循传统宗法观念D.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答案】A【解析】据所学学问,“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主旨,“良知”即道德意识。材料反映出王阳明提倡官民的道德自觉,故A选项正确;“为政者抚辑下民,为民者当心以奉官法”与儒家伦理规范、传统宗法观念无关,B、C选项错误;材料说明,王阳明发布“告谕”,制订“相约”,让人们弃恶从善,永为良善之人。可见其目的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无关,D选项错误。9.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良知”就是隐蔽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为私欲所遮挡   ,需要重新发觉、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由此可知,王守仁的“致良知”()A.蔑视理学权威教条B.通过格物致知以明理C.激励人们奋勉立志D.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陆王心学。材料反映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认为“理”就在人的心中,只要人们“重新发觉、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这一主见特殊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激励人们奋勉立志的乐观意义,也隐含肯定的公平叛逆颜色,故选C项。王守仁的思想进展了理学,A项说法错误,排解;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主见,认为“理”在心外,不符合题意,B项排解;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学术与现实的关系,D项排解。10.乡约是中国民间社会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依靠习惯和道德力气发挥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民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争辩》等材料二王阳明平南赣叛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部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留意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争辩》材料三当前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乡规民约不谋而合,全国各地不同地方有着不同习俗,民风民情也千差万别,若只是以法律的方式做出统一规定,难免引起“不适”,乡规民约源于世代民众生活沿袭下来的习俗和传统,更适应本地方的现实需要,也更简洁被人们接受。——摘编自刘宇《论“吕氏乡约”的社会治理作用》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简要指出《吕氏乡约》的特点,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宋代乡约消灭的缘由。(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订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该乡约所体现的王阳明的思想主见。(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争辩古代乡约的现实价值。【答案】(1)特点: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规范乡民的道德行为(道德教化);强调互助互勉;强调自治。缘由:理学的形成;科举制的推行,学问分子进入国家政治体系;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的增加。(2)社会价值: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思想主见:知行合一;致良知。(3)现实价值: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美德;有利于农村基层自治制度的完善;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可知体现的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依据材料一“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可知体现的是重视规范乡民的道德行为(道德教化)强调互助互勉;依据材料一“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可知体现的是强调自治。其次小问,依据材料一“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可知是宋朝,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宋朝乡约消灭的缘由需要从理学的形成、科举制的推行、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的增加等方面进行思考。第(2)题,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可知体现出宗族互助,和谐乡里;依据材料二“‘一念而善’的善人,留意修身,内察自省”可知体现出教化百姓,移风易俗;依据材料二“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可知体现出奖善劝诫,稳定秩序。其次小问,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王阳明的思想主见核心是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第(3)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乡约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需要从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美德、有利于农村基层自治制度的完善、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进行思考。11.【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王阳明(1472-1529年),名守仁,明代有名思想家、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王守仁提倡心学,主见“知行合一,以致良知”,世称“姚江学派”,于明中叶后,影响甚巨,播扬东瀛。弘治十二年赐进士,观政工部。历任左检都御史,巡抚南赣,总督两广,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1506年,宦官刘瑾擅政,王守仁上疏论救,因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任驿栈驿丞。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依据风俗开化教育当地人,受到民众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