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
挖空、知识梳理与过关训练
专题"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01器安利练
《大学之道》/《礼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
而后有定,定而后能皆(),静而后能去();安而后能廨(),
虑而后能得()o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吝()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舛()。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重奉()皆
以修身为本()。
《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即()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亭()之掌上。两个()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垮修()愀哆()之心一非药«
()内来()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零()誉于乡党朋友也,非当()
其声而落()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渗半()之心,非人也;无辞
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强()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
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败()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
我者,知皆扩而存()之矣,若火之始落(),泉之始达()。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02和钠机双
《大学之道》
一、文学常识
关于《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
圣所编,是中国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
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
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是“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之一、“五经”(《诗经》《尚书》《礼
记》《周易》《春秋》)之一,“十三经”(《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
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之一。
东汉郑玄作“注”位居“三礼”之首。
关于《大学》:《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
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
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其他知识:①天子指古代臣民对帝王的尊称。②庶人指平民百姓。
二、文言知识归纳
(一)古今异义
/.大学之道
古义: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二)词类活用
/.在明明德(形作动,弘扬)
2先齐其家(使动,使……整齐)
(三)一词多义
/•明
(1)在明明德(动词,彰明)
(2)在明明德(形容词,美好的)
2.道
(/)则近道矣(名词,规律、道理)
(2)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
(3)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
(4)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
3修
(1)先修其身(动词,修养)
(2)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整治)
(3)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
(四)状语后置
/.在止于至善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人皆有不忍之心》
一、文学常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仁政”、
“王道”,反对“霸道”的主张。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把伦理与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
是政治的根本。
2、《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写而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
政、王霸之辩、民本、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
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孟子》作为一部儒家经典,宗旨宏远、逻辑清晰、气
势磅礴、语言生动,不仅使孟子在当时即享有雄辩家的盛誉,而且对后世政论、文学的发展,
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等几个有名的帝王。
二、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纳”,接纳,交纳)
2若火之始然(同“燃”,燃烧)
(二)古今异义
/.自贼者多
古义:伤害今义:偷东西的人
(三)一词多义
/.所以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施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介词,用来……的、的凭借)
2.是
(/)人之有是四端也疗旨示代词,此;
(2)斯是陋室(判断词,同今义)
3.事
(/)不足以事父母(动词,侍奉)
(2)今日之事何如(名词,事情)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2)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3)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4)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6)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7)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8)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状语后置
(7)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03述)利表||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致知在格物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庶人:指一般人。
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惊骇、恐惧。
D.犹其有四体也四体:四肢。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先无其心
A.见货思齐焉B.在明明德C.自贼者也D.先诚其意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
B.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人非生而知之者
C.人而不仁,如礼何登高而招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足以事父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
8.请事斯语矣事:听从
C.致知在格物格:推究
。恻隐之心,仁之牛也端:萌芽,发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募“恕”乎欲齐其家者
B.人而不仁,如礼何物格而后知至
C.小人喻于利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D.迩之事父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敏于事而慎于行敏:勤勉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言:一个字为一言
③天下归仁焉归:归属,归依
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家安:安逸
⑤迩之事父迩:近
⑥君子喻于义喻:比喻
⑦章愚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概,一律
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端:萌芽,发端
4.①⑤B.②⑦C.③⑥D.④⑧
7.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4恰天下可塔之掌上
①治:治理②运:运动
B.今人乍见孺子将△于井
①乍:刚刚②入:掉进
C.恻幅之心,仁之牛也
①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②端:萌芽,发端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①始:开始②达:到达
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D.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4《诗》可以兴邑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个子何莫学夫《诗》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4质胜文则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见贤思齐常盘盘焉,困困焉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若火之始然
H.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由悬观之悬非之心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而青于蓝
D.自贼者也贼其君者也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其恕乎
谓基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在止于至善
C.仁以为己任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D.知皆扩而充之矣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4就有道而正焉
B.天下归仁焉
C.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D.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14.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4止于至善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就有道而正焉(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致知在格物(谋划事情)
B.人质不仁(如果)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才)
C.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恻隐之心,仁之靖也(萌芽,发端)
D.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靠)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败者也(伤害)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
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乘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
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
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
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
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
数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
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
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可处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今室》)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
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
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
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军港;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4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喏责民所不为青虽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
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B.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喏责民所不为青虽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
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C.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喏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
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D.君子农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喏责民所不为青虽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
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4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B.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C.入官:旧指把罪犯的财产没收入官府,也指从政、做官,文中是第二个意思。
D.四海,可指全国各地,指天下、全国,也可指世界各地。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4“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拟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
就越担心有灾患,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依据。
8.“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为政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
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
C.“先虚其内”“以身先之”“以道御之”是说上位者虚心听取意见、率先示范、用正确道理进
行教化,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
是非心”是人应有的四种德行,读来气势酣畅。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20.“孔孟”本为一家,那么这两个文段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2・湖南郴州•校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
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牧。物格而
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
——摘选自《大学之道》
(二)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
落①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
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诚,虽欲无进,得乎哉?少3反是,致乱而
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
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
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日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日直。趣舍无定
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于役物,小人役于物。”
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
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夫骥一日而千里,莺马十智则亦及之矣。
故蹉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③成;厌④其源,开其渎,汪迎可竭;一进一退,
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⑤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
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
【注】①蓄:同“灾”,灾害。②折阅:折本,亏损。③崇:同“终”。④厌:同“压”,堵塞。
⑤县:同"悬"。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4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B.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序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C.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他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D.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4《大学之道》中“格物”“致知”等于今天所说的追求知识和真理,也是修身必须具备的基
本文化素养。
B.《荀子・修身》中的“小人”与儒家定义的“君子”相对,是指社会地位低的人。诸葛亮《出
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中的“小人”也是这个意思。
C.江河,现在一般是大河的泛称。但在古代主要是指长江和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
河南,臣战河北”和《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中的“河”皆指黄河。
D.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叫“一驾”。《荀子•劝学》“弩马十驾,功在不舍”和本文“夫骥一日
而千里,弩马十驾则亦及之矣”中的“驾”含义相同。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道德修养的
最高境界。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
物。
C.修身的人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重视道义轻视王公贵族;内心
省却了杂念,就会觉得外物很轻。
D.在对待是非上,明智的人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愚蠢的人却否定正确的,肯定错
误的。正直的人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
2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2)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25.上述两篇选文均强调了修身的重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秋•浙江嘉兴•高二统考期末)
大学之道
《礼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用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本,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与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
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
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尽々,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
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原道(节选)
(唐)韩愈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
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
食者日: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
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
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
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4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B.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C.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加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D.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加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4“本末”,“本”指树根,代表事物的根本,“末”指树梢,代表事物的细枝末节。
8.“国”,即诸侯国,是指分封制下诸侯的封地,与“诸侯各爱其国”的“国”同意。
C.“麻人”,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地位比较低,在中国古代社会属于下层阶级。
。“传”,指传于后世的传记,此处指《礼记》,与“六艺经传”的“传”意思相同。
2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止而后有定侣鱼虾面友麋鹿
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句读之不知
C.欲治其国者假舟楫春
D.曷不为葛之之易也师道之不传出久矣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儿在《大学之道》中,“格物”“致知”是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的两个步骤,推究事物原理才
能使认识更充分。
8.韩愈反对“无为而治”,批评古人修身养性、置家国天下于不顾的做法,指出他们对纲常
伦理的破坏作用。
C.韩愈在《原道》中所提出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与《大学之道》
中所强调的观点一致。
D.孔子修订《春秋》,把“用礼”作为评判标准,如果诸侯用夷礼就列入夷狄,如果诸侯用
中国礼就列入中国。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
(2023秋・天津•高二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在方。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
则必学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衡;万民
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
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展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
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在民,不责民多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
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停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
过,必求甚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
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
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财务管理盈利能力答辩
- 2023四年级数学上册 3 角的度量第1课时 线段、直线、射线和角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2023二年级数学下册 五 加与减第8课时 算得对吗2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 药店执照转让协议与药店承包经营合同6篇
- Unit2第1课时Section A (1a~Pronunciation)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2023三年级数学上册 一 生活中的大数 学会购物教学设计 冀教版
- 激光表演协议与激光设备买卖合同5篇
- 10 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部编版)
- 6《仙人掌与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三年级下册冀人版
- 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当代文学第一章1949-1966年的文学思潮
- 抽油井检泵作业课件
- 2022年06月2022年广东肇庆广宁县司法局招考聘用政府雇员名师点拨卷V答案详解版(3套版)
- a320飞机空调系统工作原理与使用维护分析
- 施工机具进场检查验收记录
- HSK标准教程4上第1课课件
- 《液压与气动技术项目教程》高职配套教学课件
- 民俗学概论 第一章 概述课件
- 2022年七步洗手法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 过敏性紫癜的护理PPT课件(PPT 33页)
- 基础降水井封井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