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_第1页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_第2页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_第3页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_第4页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23.2.15--1901.11.7)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乎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梁启超《李鸿章传》(1901年)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1能梳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等相关历史事件的过程或者内容;2能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的联系,并能对三者作出合理的评价。3能从分析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和战败的原因中,树立民族危机感,增强维护国家主权的意识。重点洋务运动和甲午战争的影响难点正确认识近代化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关系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1.太平天国与地方势力的崛起一、“三千里外欲封侯”1843年,刚刚结束的鸦片战争似乎没有对李鸿章的生活产生影响。这一年,少年科场得意的他写下了“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豪迈诗句。其后他考中了进士,并入职了前途远大的翰林院。1851年,一场狂飙突进的社会动荡打乱了他的传统升官之路,却给他“封侯”提供了可能性。——摘编自苑书义《李鸿章传》“社会动荡”是何事?李鸿章能实现“封侯”的愿望吗?思考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依据材料和初中所学知识,思考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有哪些不太平的现象?反映了哪些社会矛盾?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银价激涨,洋货涌入造成传统手工业破产,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所以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思考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加剧自然灾害地主阶级农民阶级阶级矛盾激化外国侵略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1、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2、清政府吏治腐败,各级官吏大肆搜刮人民,阶级矛盾激化;3、两广地区自然灾害连年不断;4、1843年洪秀全通过其创立的拜上帝教来发动群众。(一)归纳: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组织基础外部原因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二)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发展阶段时间1851185218531864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全盛:北伐和西征(1853-1856年)发展:永安建制转折:天京事变后期防御战1857—1863失败:天京陷落兴起:金田起义1856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摘自《天朝田亩制度》(1)目的:建立“四有两无”的社会。(2)内容: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生产资料私有)

②圣库制度分配产品(劳动产品公有)(3)评价:革命性: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体现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未超越封建主义范畴;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成为无法实现的空想(战争环境,未能实施)。(三)太平天国的纲领: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1)内容:政治: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选举产生。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文教:设立新式学堂。外交:主张与外国平等交流,反对干涉中国内政。(2)评价:①进步性:向西方学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②局限性: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无法调动农民积极性;缺乏相应的社会条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推行。《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希望借助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来振兴太平天国提出的,是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项目

《天朝田亩制度》(1853)

《资政新篇》(1859)产生背景经济主张

群众基础

作用

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比较:相同点:1、都体现反封建;2、都脱离实际,未能实施。太平天国处于强盛时期太平天国处于衰落时期主张消灭私有制主张发展私有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没有引起农民强烈反应未能付诸实施,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对后人有启迪作用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发展标志着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具有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1861年,李鸿章率淮军奔赴上海,不久后任江苏巡抚。①农民阶级的局限:a.农民是小生产者(空想、落后、腐败);b.无科学理论(拜上帝教);c.组织涣散(天京变乱);d.战略失误(孤军北伐)。(四)失败原因:②时代的局限性: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会剿”。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

1864年时,清政府的10名总督中汉人占9名,15名巡抚全部由汉人担任。从1861年至1890年之间,清廷任命的44个总督中,汉人占34个;挑选来担任巡抚的117个人中,汉人占104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财权和兵权渐渐地落到了地方督抚手中,朝廷的权力也慢慢只剩下了任官命将一项(这一项权力后来也受到了侵蚀)……兵要自己调,勇要自己募,响要自己筹。——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

太平天国与清王朝的对抗是一场异常严酷的阶级斗争……对灭亡的恐惧,对胜利的渴望,迫使各集团不同程度的借鉴先进,促使各派政治力量开始分化,从不同营垒中走出的开明之士不约而同地迈开了走向新时代的步伐,开始了顺应历史方向的新竞争。——姜新《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助产士—兼论特殊环境下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根据下列材料及教科书P96-97,你认为太平天国带来了哪些“改变”?思考(五)太平天国的影响:“改变”①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了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汉人权力增长、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②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二、“劳劳车马未离鞍”1.洋务运动与边疆危机的加剧(19世纪60年代以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边疆危机纷至沓来。李鸿章在著名的《筹议海防折》中写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列强是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对此,他提出了“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洋务总纲。——摘编自苑书义《李鸿章传》19世纪后期边疆危机有何表现?李鸿章如何应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他成功了吗?思考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1864年新疆内乱,英、俄势力介入。1883年法国入侵越南;1884中法战争爆发,法军入侵西南及东南边疆;1885年,李鸿章与法签订《中法新约》。1894年日本入侵朝鲜,战争爆发,日军入侵环渤海地区及台湾。次年,李鸿章与日签订《马关条约》。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中日签订《台事专条》。19世纪后半期期间“边疆危机”示意图1860年前后,沙俄强占我国东北及西北边疆15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展洋务运动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内忧外患(一)洋务运动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直接:解内忧——镇压农民起义;排外患——抵御外来侵略。2.根本:“师夷长技以自强”,即维护清朝统治。(二)洋务运动的目的: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奕䜣(中央)

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自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中国文物制度,事事远在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

——李鸿章(三)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洋务派(四)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制度)西用(技术)。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上海)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崇厚天津机械制造局李鸿章开平矿务局(唐山)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汉阳铁厂李鸿章上海机器织布局①“自强”旗号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官办企业)②求富”旗号下,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官督商办或者官商合办)洋务派官僚鉴于“既不能禁华商之物搭洋船,又何必禁华商之自购轮船”,所以允许商办交通运输业;但又怕完全商办“久恐争利滋弊”;于是把商办置于封建官僚监督之下。其次,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又必须辅以近代工矿、交通运输业,但是到19世纪7O年代初,政府财政竭蹶,兴办这种近代工业“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而当时社会上拥有资本的买办商人,大都殷富诡寄洋行”。于是洋务派官僚瞩目于这些“诡寄洋行”的资本,用“商为承办官为维持”的办法吸引私人资本。拓展史料:洋务运动中民用工业中采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形式的原因。(五)洋务运动的内容: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④筹划海防,创办三支海军(北洋、南洋、福建)③兴办新式教育: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京师同文馆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留美幼童从上海出发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唐绍仪詹天佑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半殖半封都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内涵。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检验洋务运动成果李鸿章曾国藩湘军、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1864年新疆爆发反清起义;1865年初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1876年左宗棠发兵新疆平乱;1878年收复新疆南北路;1884年新疆建省,西北度过危机。1883年8月法国控制越南,将矛头对准中国;1883年12月中法战争打响;1884年8月法军进攻台湾未果,转而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船政局;1885年3月镇南关大捷;1885年6月签订中法《越南条约》,法国占领越南。同年,台湾省。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成功了吗?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三、“秋风宝剑孤臣泪”“乌云”指什么?李鸿章的“声望的阳光”是否永远掩盖起来了?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日)田中义一(一)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直接: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日本借机派兵入朝。根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在“大陆政策”指引下,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1860年左右,崔济愚创立了东学教,以对抗传入朝鲜的西方文化,并致力于帮助贫困农民争取权益,口号为“惩治贪官污吏”和“斥倭斥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思考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二)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①爆发:日本在丰岛偷袭清运兵船。1894年,

战争爆发。②重要战役a.平壤战役:清军失败。b.黄海战役:北洋舰队英勇作战,

邓世昌、林永升。

李鸿章

“避战保船”,北洋海军失去制海权。c.旅顺大屠杀:1894年11月d.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北洋舰队覆灭,洋务运动破产。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

邓世昌(1849—1894),广东番禺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黄海海战时,邓世昌任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舰长)。在“致远”多处受伤,船身倾斜之时,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主力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后中鱼雷,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光绪为邓世昌所题挽联项目参战舰艇(艘)火炮(门)兵力(人)舰船损失伤亡人数中方1019120525艘沉没1200日方1227235665艘重伤300黄海之战中日战况简表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项目内容影响和危害脱朝鲜割三地赔二亿开四口设工厂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军费2亿两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内地加深掠夺,资本输出,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三)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中国再败,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1895.4)承认朝鲜独立便于日本控制朝鲜进一步侵略中国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1895年5月---10月:抗击日军50000余人,打死打伤32000余人,击毙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山根信成少将。《春愁》丘逢甲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1)这首诗写与那一年?(2)为什么“四万万人同一哭”?(3)“春愁”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目抒发了怎样的情怀。1896年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强占台湾领土被割的悲愤和爱国之情清末诗人丘逢甲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1)政治上: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2)经济上:资本输出: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内容: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②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1899年,美国政府针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提出的对华政策。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与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兼顾中国。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6日训令美国驻英、德、俄、法、日、意六国公使,向各驻在国政府提出这一政策照会。门户开放政策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侵略趋势:东南沿海——内地危害:侵略势力不断深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商品输出(鸦片战争后)要求: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资本输出(马关条约后)要求:开设工厂、修路、开矿、直接贷款给中国列强经济侵略: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黄海大战后,清军主力尚存。1895年,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李鸿章下令:“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程也。”战争以如此结果收场,李鸿章不禁老泪纵横。其实李鸿章了解中日海军的实力对比,并不主张开战。在甲午战争初期,李鸿章曾上了《覆陈海陆兵数》的奏折,其中说:“自光绪十四年后,并未添购一船。操演虽勤,战舰过少。”慈禧:哪管国家兴亡,生日非过不可。“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明治天皇:以饿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饭,鼓动着他的臣民为战舰捐出口袋里的最后一个铜板。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思考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影响有哪些?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对中国:①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②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救亡运动不断高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影响有哪些?思考◆对日本:①获得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②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和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对远东:打破东亚旧格局,列强在远东矛盾加剧,争夺为主。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思考内因:统治腐朽,制度落后(根本);清政府避战求和政策;未能充分动员民众。外因:日本蓄谋已久,且制度先进;西方列强对日本的默许或支持。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思考伊犁收复了;日本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偃旗息鼓了;中法战争做到“不败”或者“稍胜一筹”了,……清王朝的统治虽然没有他们预期强盛,但也未被淹没掉。这些表明,洋务运动在抵御外敌上也已经部分地达到了目的。——夏东元《洋务运动史》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梁启超《李鸿章传》李鸿章引进西方的“物质文明”,并由此而引发的同顽固派的论争,对于传播资本主义、改变重农抑商故习、转移社会风气起了有益的作用。李鸿章创立新式企业、设立洋学堂和派遣留学家,积累了经营管理经验,产生了一批使用机器的近代产业工人,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所有这些,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

——苑书义《李鸿章传》结合以下材料及教科书第97页,思考洋务运动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成功之处:①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③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失败之处:“只学器物,不学制度”,无法使中国真正走向富强。

(六)洋务运动的影响: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1.(2021·泸县三模)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体现了()A.中国近代国家民族意识萌发B.东西方文明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C.时人“天朝上国”观念瓦解D.洋务运动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答案】B【解析】材料的观点是“中体”为“西用”能进入中国奠定了基础,即认为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这是东西方文明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近代国家民族意识萌发的信息,排除A;C项说法错误,国人还保留有“天朝上国”观念,排除;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排除D。故答案为:B。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新课讲授本课小结【答案】D【解析】根据“慈圣与醇邸有意改革,诸臣墨守旧规,不足振兴”可得出洋务运动面临守旧派的阻扰,面临困境,D符合题意;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地方的控制,A不符合题意;B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