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TJ 08-2175-2015 隧道养护技术规程_第1页
DG∕TJ 08-2175-2015 隧道养护技术规程_第2页
DG∕TJ 08-2175-2015 隧道养护技术规程_第3页
DG∕TJ 08-2175-2015 隧道养护技术规程_第4页
DG∕TJ 08-2175-2015 隧道养护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DG/TJ08一2175一2015J13224一2015主编单位:上海市路政局批准部门: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施行日期:2015年12月1日2015上海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文件沪建管[2015]448号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关于批准《隧道养护技术规程》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通知各有关单位:由上海市路政局主编的《隧道养护技术规程》,经审核,现批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统一编号为DG/TJ08—2175—2015,自2015年12月1日起实施。本规范由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上海市路政局负责解释。特此通知。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二。一五年七月一日2015年10月为提高隧道养护质量,保证隧道的正常使用,根据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印发〈2009年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和标准设计编制计划〉的通知》(沪建交[2009]1517号)要求,由上海市路政局主编,上海浦江桥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等参编组成编写组,完成了《隧道养护技术规程》的编制工作。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成员参考了有关的国家、行业规范和规程,并征求了有关专家的意见,经反复修改制定了本规程。本规程共分12章,其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检查与检测;主体结构;路面;附属设施;防渗堵漏;保洁;养护作业安全;突发事件处置;信息管理;文档管理;以及附录和条文说明。各单位在实施本规程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函告上海市路政局(地址:徐家汇路579号;邮政编码:200023;邮箱:jszx@shlzj.sh.cn),以供修编时参考。主编单位:上海市路政局参编单位:上海浦江桥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浦江桥隧隧道管理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商国平张列学吴红军郭瑞池瑜董茂强陶建民王冠男顾霄峰陈予平刘兆吉冯钟敏童文荣刘丽平王维栋周兰兰甘韵堃主要审查人:钱寅泉冯永华朱惠君杨国祥袁文平张中杰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1—1总则 12术语 23检查与检测 43.1一般规定 43.2经常性检查 43.3定期检查 53.4特殊检查 73.5安全保护区检查 83.6盾构法隧道变形检测 93.7沉管隧道变形检测 133.8盾构法双层隧道变形检测 173.9渗漏检测 203.10一氧化碳和能见度检测 213.11混凝土碳化检测 223.12路面平整度检测 223.13路面抗滑检测 233.14评估 244主体结构 274.1一般规定 274.2钢筋混凝土管片及沉管管段 27 284.4应急通道 294.5联络通道 29 30—2—5路面 315.1一般规定 315.2水泥混凝土路面 315.3沥青混凝土路面 335.4路面翻修及改善 356附属设施 386.1一般规定 386.2风塔 386.3排水设施 396.4排水泵房 396.5变电站 406.6光过渡段 416.7装饰层 426.8管理中心 426.9道口设施 437防渗堵漏 447.1一般规定 447.2技术要求 447.3堵漏 458保洁 508.1一般规定 508.2道路保洁 508.3侧墙及装饰层保洁 528.4其他附属设施保洁 529养护作业安全 549.1一般规定 549.2安全作业措施 549.3安全作业要求 5510突发事件处置 57—3—10.1一般规定 5710.2突发事件处置要求 5811信息管理 6011.1一般规定 6011.2运营信息管理 6011.3养护信息管理 6111.4检测信息管理 6211.5安全信息管理 6211.6数据库管理 6312文档管理 6512.1一般规定 6512.2文档资料内容 6512.3文档资料收集归档 66附录A沉降检测方法 67附录B渗漏检测方法及渗漏水点普查记录表 69附录C混凝土路面评价指标 71本规程用词说明 73引用标准名录 74条文说明 75—4—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 12Terms 23Inspectionandtest 43.1Generalregulations 43.2Dailyinspection 43.3Regularinspection 53.4specialinspection 73.5securityprotectionareainspection 83.6Inspectionofshieldtunneldeformation 93.7Inspectionofimmersedtunneldeformation 133.8Inspectionofdoubleshieldtunneldeformation 173.9Leakagedetection 203.10carbondioxideandvisibilitydetection 213.11carbonizationofconcretedetection 223.12Theflatnessdetectionofroadsurface 223.13Theskidresistancedetectionofroadsurface 233.14Evaluationofinspectionanddetection 244subjectstructure 274.1Generalregulations 274.2Reinforcedconcretepipepiecesandimmersedtunnel 274.3Buriedsection,approachingsections,andverticalshafts 284.4Emergencychannel 29—5—4.5connectingpassage 294.6shearconnector 305Roadsurface 315.1Generalregulations 315.2cementconcretepavements 315.3Asphaltconcretepavements 335.4pavementsresurfacingandimprovement 356Ancillaryfacilities 386.1Generalregulations 386.2ventilationshaft 386.3Drainagefacilities 396.4Drainingpumpstation 396.5substation 406.6Lightingtransitionection 416.7Architecturesurfacelayer 426.8Managementcenter 426.9Tunnelentrancefacilities 437Anti-seepageandleakstoppage 447.1Generalregulations 447.2Techniquerequirements 447.3Leakingstoppage 458cleaningwork 508.1Generalregulations 50 508.3wallsandsurfacedecorationcleaning 528.4Ancillaryfacilitiescleaning 529Maintenanceworksafety 549.1Generalregulations 549.2safetymeasures 54—6—9.3safetyrequirements 5510Emergencyissuesdisposal 5710.1Generalregulations 5710.2Emergencyissuesdisposalrequirements 5811Informationmanagement 6011.1Generalregulations 6011.2operationmanagement 6011.3Maintenancemanagement 6111.4Detectionmanagement 6211.5safetymanagement 62 6312Documentmanagement 6512.1Generalregulations 6512.2Documentationcontent 6512.3Documentationfiling 66AppendicesAsettlementdetectionmethod 67AppendicesBLeakagedetectionmethodandleakagepoint 69AppendicesCCementconcreteroadsurfaceevaluationindex 71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 73Relevantspecification 74Explanationofprovisions 75—1—1总则1●0●1为加强隧道的养护技术管理工作,统一养护技术标准,提高隧道的养护质量,使设施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延长隧道使用寿命,根据国家相关标准,结合上海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上海市道路隧道土建养护。1●0●3隧道的养护工作,除应执行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本市有关标准的规定。—2—2术语2.0.1橡胶止水带rubbersealingstrip隧道暗埋段、引道段结构接缝设置的内置或外贴式止水带。2.0.2防水密封条Waterproofseal用于盾构段管片与管片接缝处的防水材料。2.0.3GINA止水带GINAWaterstop用于沉管隧道管段与管段之间的防水材料。2.0.4横向变形lateraldeformation隧道截面水平方向的变形。2.0.5竖向变形verticaldeformation隧道截面垂直方向的变形。2.0.6牛腿corbels隧道内搁置混凝土板的支承部位。2.0.7敞开段opensection位于引道段与光过渡段之间的无顶部结构。2.0.8光过渡段lighttransitionsection进出隧道适应光线变化的区域。2.0.9管片segments预制拼装形成隧道的混凝土衬砌。2.0.10风塔ventilationshaft隧道设置在地面的送、排风构筑物。2.0.11应急通道emergencychannel遇突发事件紧急疏散人员的通道。2.0.12注浆嘴themouthofgrouting为处理漏水进行注浆时预留的接口装置。—3—2.0.13横截沟transverseditch隧道道路上拦截地面雨水防止进入隧道的排水设施。2.0.14复漏点repeatingleakpoints经处理止漏后,重复渗漏的部位。2.0.15隧道安全保护区thetunnelprotectionzone为防止周边施工作业对隧道的结构安全造成影响,在隧道周边一定范围内划定的水域或陆域。2.0.16标志标线signsandmarkings为隧道运营安全设置的警示标志和标线。2.0.17渗漏水leakwater从外部地下通过结构进入隧道内的水。2.0.18堆载卸载heapingandunloading隧道顶部土体增加荷载与减少荷载。2.0.19管片张开量openingvolumeofsegments指隧道管片与管片之间缝隙的变化量。2.0.20深层标deepmark指隧道进出口处埋设较深的固定测量基准点。2.0.21剪力键shearconnector沉管隧道中控制变形的一种结构。2.0.22双层隧道double-decktunnel在隧道内构建上、下两层车道的隧道。2.0.23注浆grouting将可以固化的浆液注入结构的裂缝或孔隙中,通过置换、充填、挤压等方式达到止水或修补结构的效果。2.0.24Ω止水带Ωwaterstop橡胶止水带的一种,断面形状似Ω。—4—3检查与检测3●1一般规定3●1●1隧道检查应分为经常性检查、定期检查和特殊检查。3●1●2隧道检测的内容应包含变形检测、渗漏检测、一氧化碳含量检测、能见度检测、混凝土碳化检测、路面平整度检测、路面抗滑检测等。3●1●3变形检测内容应包括沉降、水平位移、收敛变形等结构检测。3●1●4每次根据检查和检测的资料情况,做出分析,出具结果报告。3●2经常性检查3●2●1隧道经常性检查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主要检查各结构部件的功能是否完好、有效,运行是否正常。2发现需改善的设施缺陷和对通行有影响的设施缺陷应做好检查记录,并及时处置。3对缺损严重、危及安全运行,且无法判断其损坏原因的,提出特殊检查的要求。3●2●2经常性检查的周期为每天1次,并记录缺陷状况。3●2●3经常性检查内容应包含:1路面及检修道的明显缺陷。2隧道内装饰面砖及其他装饰材料是否有起拱、脱落现象。—5—3变形缝是否有损坏情况。现象。5隧道内设备箱门、通道门、交通信号、标志标线是否完好。6隧道内车行道的渗漏水状况。7构筑物的表面是否清洁。8车行道上是否有影响运行的障碍。3●3定期检查3.3.1隧道定期检查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由从事隧道养护工作的专业工程师组织,配以必要的仪器进行检查。2检查时应填写“设施定期检查表”,记录缺陷状况,并作状态评价。3根据定期检查的情况,编写检查报告,对检查时存在的缺陷进行记录,并对原因、程度、严重性等方面作出分析后进行及时的处理,发现重大病害、隐患应报有关部门。4运营6到10年以上的隧道应进行首次结构服役性能检查鉴定,下一次服役性能检测的时间根据上一次检测的鉴定结果确定。5隧道结构服役性能鉴定的工作内容应包括结构使用条件和结构性能的检查,以及结构服役状态的评定。6隧道结构的检查应查明隧道使用条件及其变化、查验与检测隧道结构及其材料的性能、分析隧道结构及其材料的性能变化。7隧道结构性能评定包括耐久性、适用性和安全性三个方面,应采用统一的隧道结构服役状态等级表示。3.3.2定期检查内容、周期和方法应符合表3.3.2中的要求:—6—表3●3●2定期检查内容、周期和方法项目周期方法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强度、平整度、抗滑等指标年仪器沥青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年联络通道年各段间剪力键年竖井与管段接合处年附属设施风塔混凝土是否有缺损、裂缝、沉降,变形缝是否漏水季排水设施沟槽内是否有淤积,金属管道是否畅通及管道腐蚀,盖板是否翘起、碎裂、响声季流效果年光过渡段防水层、侧墙伸缩缝是否漏水,遮阳板是否缺损周年装饰层表面是否完好,是否有缺损、变形、压条翘起,结点是否牢固年3.3.3运营隧道服役性能检查鉴定应包括初步检查、详细检查和服役状态等级评定,应符合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盾构法隧道结构服役性能鉴定规范》DG/TJ08—2123的要求。1初步检查工作应按如下方式执行:1)资料收集;2)现场踏勘;3)编写初步检查报告,并进行技术验收。2详细检查应按如下方式执行:—7—1)执行详细检查前应根据检查要求和初步检查报告编制详细检查的工作大纲;2)详细检查工作大纲应进行技术评审;3)现场工作;4)编制详细检查报告;5)详细检查过程中若发现预定的工作大纲中存在缺项、采样的代表性不足或测试数据存在较大偏差等情况,应进行补充检查。3隧道结构服役状态鉴定工作应包括隧道结构使用条件核定、构件服役状态等级评定、结构连接服役状态等级评定、结构区段服役状态等级评定以及隧道整体服役状态等级评定等内容。4根据检查、评定结果提交隧道结构服役状态鉴定报告。3●4特殊检查3●4●1隧道特殊检查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特殊检查应由专业检测单位进行检查,并做出检查报告,对结构整体性能、功能状况作分析鉴定。2在进行特殊检查时应充分收集资料,包括竣工图、材料试验报告、施工记录、历次定期检查资料和维修资料。3根据隧道病害状况和性质,宜采用适当的仪器设备以及现场勘探、试验等特殊手段和科学方法,查明、阐述检查部位的损坏原因及程度,确定隧道的技术状态,并提出结构部件和总体修理、加固或改善方案。4应急检查应由上级隧道管理机构的专职隧道养护主管工程师主持,专门检查应由专职隧道养护主管工程师主持,委托有资质的检测部门或具有相关能力的科研设计单位、工程咨询单位实施。5隧道在下列情况下应进行特殊检查:—8—1)应急检查:设施遭受车辆撞击、沉船撞击、锚风、火灾、化学剂腐蚀、超限车辆通过等出现结构损伤。2)专门检查:a经常性和定期检查中难以判明是否安全的设施;b为达到或提高设计承载等级而需要进行修复加固以及改建、扩建的设施;c超过设计年限还需延长使用的设施。3●4●2特殊检查内容和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检查内容2)直接影响车辆通行的部位,车行道及通道中的其他附属设施。2检查方法检查;2)专门检查须组织专业人员或委托专业机构进行。3●5安全保护区检查3●5●1隧道安全保护区检查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在隧道安全保护区域内进行限制性施工作业时,在限制性作业期间及后续阶段,应对隧道进行安全监测。2限制性施工作业应按相关规定办理行政许可及签订保护协议。3安全保护区日常巡视由养护单位负责,养护监理单位不定期巡查。4检测应由有隧道检测专业资质的单位实施。3●5●2隧道安全保护区监测内容应包括:—9—1安全保护区域范围内地面沉降、土体侧移。2隧道控制截面的变形检测。3隧道管片张开量、渗水量等。4管理部门认定的影响隧道安全的其他监测内容。3●6盾构法隧道变形检测3.6.1盾构法隧道沉降检测应包含以下内容:1检测要求1)隧道沉降检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检测规范》GB/T12897的要求;2)高程系统宜采用吴淞高程系统;3)应采用基岩标作为越江隧道的高程基准点;4)隧道外埋设的水准检测基准标应为多层套管式深层标,埋设深度应大于隧道底板,特殊情况埋设深度可等于隧道底板;5)深层标每年宜与基岩标联测2次;6)观测精度须按Ⅱ等精密水准标准实施;7)隧道内观测点的埋设,应根据设计要求布置,如设计无明确要求,可按下列要求布置:矩形段每节四个角防撞墙上各设一个测点,圆形段每30m设一个测点,竖井与隧道接合处等特殊部位应增加布设测点。2检测周期1)盾构法隧道沉降检测的周期应为每季1次;2)发现隧道有突变、本次沉降量大于前两次检测平均值2倍以上或隧道保护区域内有地基施工等异常情况应增加检测频率。3检测方法1)布设由基岩标作为起算点的首级高程控制网和以深层—10—标作为工作基点的二级监测网;2)首级高程控制网测量,外业测量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中一等水准的有关要求执行;3)二级监测网测量采用二等附和水准路线,以隧道两端的基准标作为二等水准路线的高程控制点,路线沿隧道上、下行线走向布设,用射灯照明,上、下行线构成小水准路线闭合环。水准观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中二等水准的有关要求执行;4)各点高程值平差计算后,即进行本次变形量和累计变形量计算,各计算数据须经过验算后方可提交使用。4检测评价1)每次检测后,应提交检测结果评价及沉降曲线图等,如发现沉降量大和异常情况,应及时提交分析报告和处理意见;2)每年度应提交年度检测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检测情况介绍、检测精度评定、检测结果评价、异常情况说明、初步结论、沉降曲线图、沉降异常情况的综合分析,提出处理意见。3●6●2盾构法隧道收敛变形检测应包含以下内容:1检测要求1)对隧道管片区域应定期进行横向、竖向收敛变形检测;2)在隧道盾构段与工作井连接处布设1个变形监测断面,盾构段内每100m设置一个变形监测断面;3)收敛变形检测点宜直接布设在隧道环片上。2检测周期1)在隧道通车前,应进行第一次全线所有测点的测量,得到测量的初始值;—11—2)监测频率应为第一年每季1次,以后为每半年1次。3检测方法1)测点布设隧道变形监测点的布设:隧道内离防火板30cm~40cm的距离布设两个点(B点、C点),两个监测点相对水平,并且在一个断面上。距离行道板向上150cm~160cm的两侧个布设一个点(A点、D点),两个监测点相对水平并且在同一个断面上。具体点位图3●6●2-1隧道变形监测点埋设示意图监测点采用固定点的形式埋设,埋设的监测点A、B、C、D,可为小棱镜装置,通过膨胀螺栓将小棱镜固定在环片上。2)横向直径、竖向距离变形观测。隧道横向直径、竖向距离的观测采用独立坐标系,利用全站仪的棱镜模式观测,获得A、B、C、D四点的三维坐标。3)横向直径、竖向距离变形计算。根据三维坐标值计算出A、D两点的距离,以及计算出B、C两点的距离。相邻两次观测的长度变化就是隧道的横向直径变形量(即通过测量B、C两点的长度及A、D两点距离变化反映隧—12—道横向直径的长度变化)。竖向距离即用空间高程计算高差求得竖向距离,即用B点的高程减去A点的高程,求得A、B两点的竖向距离,用C点的高程减去D点的高程,求得C、D两点的竖向距离。相邻两次所得的竖向长度值相减,即为隧道竖向距离变形量。测量计算模拟图见图3●6●2-2。图3●6●2-2测量计算模拟图4检测评价1)每次检测后,应提交检测结果评价及位移曲线图等,如发现变形大和异常情况,应及时提交分析报告和处理意见;2)每年度应提交年度检测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检测情况介绍、检测结果评价、异常情况说明、初步结论、位移曲线图、变形异常情况的综合分析,提出要求及处理意见。—13—3●7沉管隧道变形检测3.7.1沉管隧道沉降检测应包含以下内容:1检测要求1)隧道沉降检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检测规范》GB/T12897的要求;2)高程系统应采用吴淞高程系统;3)应采用基岩标作为越江隧道的高程基准点;4)隧道外埋设的水准检测基准标应为多层套管式深层标,埋设深度应大于隧道底板,特殊情况埋设深度可等于隧道底板;5)深层标每年宜与基岩标联测两次;6)观测精度应按Ⅱ等精密水准标准实施;7)沉管隧道内观测点的埋设,应根据设计要求布置,如设计无明确要求,可按下列要求布置:沉管段的每节管段平面四个角各布置一个沉降监测点,如有必要,可在管段中间增加设置,每节管段大于20m时在边侧中间宜增加监测点。2检测周期1)沉管隧道建成早期沉降未稳定(宜为2年内),检测频率为每2周1次;2)沉降基本稳定后(宜为2年后),检测频率为每季1次;频率。3检测方法1)布设由基岩标作为起算点的首级高程控制网和以深层标作为工作基点的二级监测网;2)首级高程控制网测量,外业测量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1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中一等水准的有关要求执行;3)二级监测网测量采用二等附和水准路线,以隧道两端的基准标作为二等水准路线的高程控制点,路线沿隧道上、下行线走向布设,用射灯照明,上、下行线构成水准路线闭合环。水准观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中二等水准的有关要求执行;4)各点高程值平差计算后,即进行本次变形量和累计变形量计算,各计算数据须经过验算后方可提交使用。4检测评价1)检测结果提交的内容为:本次高程、本次沉降量、本次沉2)每次完成检测后应作小结,每年应根据检测情况作分析报告;3)通过分析报告内容与设计数值比较分析后,做出检测评定。3●7●2沉管隧道水平位移检测应包含以下内容:1检测要求1)检测布点应在每节沉管接口及其与两端岸边段隧道的2)检测点应分别布置在每节沉管的四个角上;3)如管段较长时,应在管段中间设水平位移检测点。2检测周期1)检测频率初期为(一般为2年)每月1次,以后为每季1次;频率。3检测方法—15—1)靠近路面的检测点设置成仪器台形式,靠近顶板的检测点采用固定小棱镜的形式;2)检测方法采用自由坐标系,X方向定义为隧道横向,Y方向定义为里程方向,在隧道二道口处各设置一座固定仪器台,作为水平变形检测基准点,隧道内变形监测控制网采用单孔网状布置,并在隧道中部进行联测。4检测评价1)检测结果应包括各检测点的坐标值、各方向本次位移量、累计位移量,并整理成图表形式,作为位移分析评价的依据;2)相邻管段间的相对位移可采用三相位移计读数进行检测,检测布点、周期、报告分析等同水平位移检测。3●7●3沉管隧道垂直剪力键的检测应包含以下内容:1检测要求1)垂直剪力键检测内容为垂直剪力键的上下相对位置变化和橡胶支座接触情况,应进行定期观察记录;2)检测布点应在每节沉管接口及其与两端岸边段隧道的接口。2检测周期垂直剪力键的检测周期应为每月1次。3检测方法采用三相位移计检测。4检测评价1)检测结果应包括各方向本次位移量、累计位移量,并整理成图表形式,作为位移分析评价的依据;2)每次完成检测后应作分析小结,每年应根据检测情况做分析报告。3●7●4沉管隧道管段接缝检测应包含以下内容:1检测要求—16—1)管段接缝应定期观察记录,确定是否开裂、漏水等病害;2)管段接缝损坏的状态应由设计单位根据水平位移和水准检测资料进行换算得出,三相的安全状态应控制在设计提供的警戒值内。2检测周期管段接缝的检测周期应为每2月1次。3检测方法应定期进行观察记录,确定是否开裂、渗漏,并记录外观和水质情况。4检测评价1)检测结果应包括本次开裂情况,裂缝值及历次裂缝值,并整理成图表形式,作为分析评价的依据;2)每次完成检测后应检测终值,每年应根据检测情况作分析报告。3●7●5沉管段接头压缩和张开量检测应包含以下内容:1检测要求1)确定管段接头压缩量是否存在异常;2)确定当前的管段接头压缩量是否在警戒值内;3)检测应包括每个管段接头的压缩量值。2检测周期每周1次,必要时应加密观测频率。3检测方法游标卡尺测量止水带压板之间的垂直间距,若遇到两块压板之间错位的情况,则取垂直距离进行测量。4检测评价1)接头压缩量测量方法、计算方法及警戒值应由该隧道原设计单位提出,管理单位遵照执行;2)每次完成检测后应对比历次数据分析。—17—3●8盾构法双层隧道变形检测3.8.1盾构法双层隧道沉降检测应包含以下内容:1检测要求1)隧道沉降检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检测规范》GB/T12897的要求;2)高程系统应采用吴淞高程系统;3)应采用基岩标作为越江隧道的高程基准点;4)双层隧道外埋设的水准检测基准标应为多层套管式深层标,埋设深度应大于隧道底板,特殊情况埋设深度可等于隧道底板;5)深层标每年宜与基岩标联测2次;6)双层隧道内观测点的布置,应根据设计要求来布置,如设计无明确要求,可按下列要求布置:a圆形隧道从圆形隧道工作井的接头开始,每隔30m在隧道内侧防撞墙上分别设置1个观测点,在连接通道处与隧道两侧防撞墙上布设2个观测点,连接通道内侧墙(地)上布设4个观测点;b工作井的测点布置在防撞墙处,设置4个点;c矩形段的测点布置在防撞墙处,每段平面四个角各设置一个测点。2检测周期1)双层隧道初期沉降未稳定的(一般为2年),检测频率应为每月1次;2)沉降基本稳定后(一般为2年后),检测频率应为每季1次;频率。—18—3检测方法1)布设由基岩标作为起算点的首级高程控制网和以深层标作为工作基点的二级监测网;2)首级高程控制网测量,外业测量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中一等水准的要求执行;3)二级监测网测量采用二等附和水准路线,以隧道两端的基准标作为二等水准路线的高程控制点,路线沿隧道上、下行线走向布设,用射灯照明,上、下行线构成水准路线闭合环。水准观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中二等水准的有关要求执行;4)各点高程值平差计算后,即进行本次变形量和累计变形量计算,各计算数据须经过验算后方可提交使用。4检测评价1)每次检测后,应提交检测结果评价及沉降曲线图等,如发现差异沉降量大和异常情况,应及时提交分析报告和处理意见;2)每年度应提交年度检测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检测情况介绍、检测精度评定、检测结果评价、异常情况说明、初步结论、沉降曲线图,根据检测结果表和资料对沉降的异常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处理意见。3●8●2盾构法双层隧道收敛变形检测应包含以下内容:1检测要求1)对隧道管片区域应定期进行横向、竖向收敛变形检测;2)在隧道盾构段与工作井连接处,布设1个变形监测断面;盾构段内,每100m设置一个变形监测断面;3)收敛变形检测点宜直接布设在隧道环片上。2检测周期—19—1)在隧道通车前,应进行第一次全线所有测点的测量,得到测量的初始值;2)监测频率为第一年每季1次,以后为每半年1次。3检测方法可参见本规程第3●6●2条中收敛变形检测的检测方法。4检测评价可参见本规程第3●6●2条中收敛变形检测的检测评价。3●8●3牛腿检测应包含以下内容:1检测要求1)牛腿的检查内容为裂缝、缺损、锈膨胀等;2)牛腿的检查部位为沉降和形变变化量较大的位置。2检测周期1)隧道初期沉降未稳定的(一般为2年内),检测频率为每月1次;2)沉降基本稳定后(一般为2年后),检测频率为每季1次;频率。3检测方法1)采用目测法,在检查时对发生的缺陷,应作部位、状况、程度等详细记录;2)检测时如发现影响结构的缺陷,应及时作加固补强处理。4检测评价1)每次检测后,应提交检测结果评价,如发现有裂缝等异常情况,应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意见;2)每年度应提交年度检测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检测情况介绍、检测结果评价、异常情况说明、初步结论。—20—3●9渗漏检测3.9.1隧道渗漏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防水等级应满足设计标准,如设计无明确要求,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中二级防水等级执行。2渗漏检测应连续读数6次,每次读数间隔时间为2h。3测定渗漏水量时须关闭进入隧道的全部水源,停止一切用水作业,雨天应停止进行渗漏水量的测定。3.9.2隧道渗漏检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要求:1隧道渗漏水量的检测应为每2月1次。2渗漏水点的检测应为每月1次。3在发现结构有变形、沉降或有较大漏水点的情况应增加检测频率。3.9.3隧道渗漏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检测集水井在每2h进入的渗漏水容积数来测定,具体检测方法见附录B。2检测仪器可用感应式水位仪,读数精度为士1mm。3检测应在夜间进行。4对隧道渗漏水点的检测应作好普查记录汇总表,内容包括漏水类别、漏水点具体位置、点漏水量、初始发现时间、是否是复漏点等。隧道渗漏水点普查记录汇总表可按照附录B隧道渗漏水点普查记录表填写。3.9.4检测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1每次检测后,应提交漏水点普查记录表,如发现有漏水量超过防水等级规定时,应及时进行堵漏处理。2每年应提交年度检测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检测情—21—常情况说明、初步结论等,根据检测的成果和资料对渗漏的异常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处理意见。3●10一氧化碳和能见度检测3.10.1一氧化碳检测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隧道内应定期检测一氧化碳浓度。2隧道内一氧化碳浓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如设计无明确要求,可按照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道路隧道设计规范》DG/TJ08—2033执行。3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应采用专用气体量测仪、能见度检测仪,也可采用CO/VI自动检测器,安装在隧道边墙上,为隧道监控中心提供隧道内一氧化碳和能见度检测值,作为通风和营运的基本依据。4当隧道采用钠灯光源时,根据设计时速的不同能见度系数k不应超过0.0065m—1~0.0090m—1;能见度系数k达到0.012m—1时,应考虑交通管制等措施;隧道进行养护维修时,能见度系数k不3.10.2一氧化碳检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要求:1一氧化碳的检测周期为每月2次。2当隧道内通车流量超过设计流量的20%时,每月应增加1次检测。3.10.3一氧化碳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一氧化碳含量测定点位置为进出口、隧道内各个井口处以及江中心等。2检测仪器安装高度应按设计要求,一般为3m。3检测应于交通高峰时段进行。3.10.4一氧化碳检测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1每月底提交当月一氧化碳测试记录表、排风设备运转记—22—录和一氧化碳含量曲线图。2每半年提交测试报告,包括测试数据和曲线示意图。3每年底提交全年测试报告、数据表格、图件、文字概述、趋3●11混凝土碳化检测3.11.1混凝土碳化检测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隧道内应定期进行混凝土碳化检测。2隧道内混凝土碳化检测PH值应不小于9。3.11.2混凝土碳化检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要求:1混凝土碳化的检测周期宜为每2年1次(仅对运营时间10年以上的隧道)。2对于混凝土表面有锈迹及PH值变小等情况,应增加检测频率。3.11.3混凝土碳化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混凝土碳化检测可采用X射线法或试剂法。2检测应于夜间进行。3.11.4每次检测应提交混凝土碳化PH值、钢筋锈蚀记录和混凝土保护层情况记录。3●12路面平整度检测3.12.1路面平整度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隧道内应定期进行路面平整度检测。2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的要求,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行驶质量评价根据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国际平整度指数(IRI)或平整度标准差(σ),将隧道路面行驶质量分为A、B、C和D四个等级。—23—3.12.2路面平整度的检测周期为每年1次。3.12.3宜用车载式激光平整度检测仪法对路面平整度进行检测,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E60执行。3.12.4检测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1每年应提交测试报告,提供测试数据和曲线示意图。2根据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国际平整度指数(IRI)或平整度标准差(σ)评价隧道路面行驶质量,相应的评价标准应符合表3.12.4的规定。表3●12●4路面平整度检测评价标准评价指标AB快速路支路快速路支路RQI≥3.6≥3.2≥3.0≥3.0,<3.6≥2.8,<3.2≥2.6,<3.0IRI≤4.1≤5.4≤6.0>4.1,≤5.7>5.4,≤6.6>6.0,≤7.2(mm)≤3.4≤4.5≤5.0>3.4,≤4.7>4.5,≤5.5>5.0,≤6.0评价指标CD快速路支路快速路支路RQI≥2.5,<3.0≥2.4,<2.8≥2.2,<2.6<2.5<2.4<2.2IRI>5.7,≤7.3>6.6,≤7.8>7.2,≤8.3>7.3>7.8>8.3(mm)>4.7,≤6.1>5.5,≤6.5>6.0,≤7.0>6.1>6.5>7.03●13路面抗滑检测3.13.1路面抗滑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隧道内应定期进行路面抗滑检测。2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沥青路面抗滑性能评定根据摆值(BPN)、构造深度(TD)或横向力系数(SFC),将沥青路面抗滑能力分为A、B、C和D四个等级。—24—3.13.2路面抗滑的检测周期为每年1次。3.13.3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横向力系数SFC:可用横向力系数测试车测定。2路面宏观构造深度TD(mm):可用铺砂法测定。3.13.4检测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1每年提交测试报告,提供测试数据和曲线示意图。2根据摆值(BPN)、构造深度(TD)或横向力系数(SFC),评价沥青路面抗滑能力,相应的评价标准应符合表3.13.4的规定。表3●13●4沥青路面抗滑检测评价标准评定指标AB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BPN≥42≥40≥38≥37,<42≥35,<40≥33,<38TD(mm)≥0.45≥0.45≥0.40≥0.42,<0.45≥0.42,<0.45≥0.38,<0.40SFC≥0.42≥0.40≥0.38≥0.37,<0.42≥0.35,<0.40≥0.33,<0.38评定指标CD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BPN≥34,<37≥32,<35≥30,<33<34<32<30TD(mm)≥0.40,<0.42≥0.40,<0.42≥0.35,<0.38<0.40<0.40<0.35SFC≥0.34,<0.37≥0.32,<0.35≥0.30,<0.33<0.34<0.32<0.303.14.1隧道检查检测评估应符合下列要求:1隧道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检查检测评估,及时掌握其基本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2检查检测评估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25—1)检查并记录设施当前状况;2)统计车辆类型和交通量,并应统计重载车量的交通量,分析其变化程度给设施运行带来的影响;3)跟踪结构与材料的使用性能变化;4)对设施状态评估提供相关信息;5)给养护、管理、设计与建设等部门提供反馈信息。3隧道的检查检测评估应根据隧道的日常检查、定期检查、特殊检查及相关检测数据等相关资料,编制年度检查检测评估报告,经专家评审后确定隧道的技术状况。4隧道的技术状况经检查检测评估后,设施有损坏或危及结构安全的缺陷,应对设施进行结构检查或特殊检查,查明原因,尽快修复。5定期整理归档检查检测资料,并提出评价意见。3●14●2检查检测评估应包含以下内容:1对照设施资料卡中的基础数据进行现场校核,如有需要,应对历年积累数据进行分析。2判断损坏原因,估计维修范围和方案。3对损坏严重、危及安全的越江隧道,提出限载或暂时限制交通的建议。4根据检查情况编制常规定期检查报告,并上报有关部门。5对上一年度的维修养护工作质量进行评价。6检查检测评估情况的记录、评分及对养护维修管理措施的建议,均应及时整理、归档;已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的,应及时纳入管理系统数据库。7根据设施状况评定标准,进行结构构件的检测。8通过材料取样试验确认材料特性、退化的程度和性质,分析确定退化原因及对结构性能和耐久性的影响。9对可能影响结构正常工作的构件,评价其在下一次检查之前的退化情况,对具有潜在退化可能的构件,提出相应的养护—26—措施。10评估人员应根据设施养护维修的有关规定,对评定为不合格级的设施,应提出处理措施,并组织修复,必要情况下应限制交通。11编制检查检测评估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基本概述、检查组织、时间背景、工作过程、检查数据与分析结果、评价结论;2)结构使用限制,包括荷载、速度、机动车通行或车道数限制;3)阐述检查部分的损坏原因及程度,评定设施继续使用的安全性;3)提出结构及局部构件的维修、加固或改造的建议方案,及养护维修管理措施;4)进一步监测、试验、结构分析评估的建议。12各部分结构有无损伤、裂缝,剥落、缺损、露筋等情况。13车行道上是否有影响运行的障碍。—27—4主体结构4.1一般规定4.1.1隧道主体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管片、沉管管段、暗埋段、4.1.2主体结构的检查内容为变形、缺损、裂缝、腐蚀、老化等。4.1.3对于主体结构出现的病害应根据不同的损害程度作出相4●2钢筋混凝土管片及沉管管段4.2.1基本要求如下:1钢筋混凝土管片和沉管管段结构不应有严重裂缝、腐蚀等病害。2对于结构出现的病害应及时进行修复处理。4.2.2养护内容及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管片和管段出现露筋应采用不低于原结构材料强度等级的环氧树脂砂浆或水泥砂浆。2管片和管段表面出现的细微裂缝应按表4.2.2处理。表4●2●2管片及管段细微裂缝处理序号裂缝宽度处理方法1≤0.2mm的裂缝封闭处理2>0.2mm的裂缝,但未贯穿扩缝、环氧修补、密封处理3已渗水的—28—3采用扩缝密封处理的裂缝,是先沿裂缝进行凿槽,根据裂缝宽度,凿缝的宽度一般为1cm~2cm。然后用环氧砂浆进行填嵌。4裂缝宽度大于0.2mm,作环氧树脂注浆处理的工艺流程如下:裂缝检查及清理→钻孔埋嘴→嵌缝止浆→压水(气)试验→灌浆。5对管片上牛腿结构的裂缝应及时修复,可采用不低于原结构材料等级的材料修复。6管片中暴露在外部的螺栓、螺帽应定期做重防腐处理,也可用水泥砂浆将暴露部分的螺栓、螺帽密封。4.3.1基本要求如下:1结构不应有裂缝、变形、腐蚀等严重的病害。2对结构出现的病害应及时进行修复处理。4.3.2养护内容及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结构表面包括风道应定期进行清理和保洁工作。2沉降变形在稳定期时可不作处理,在稳定期过后有连续变形趋势和突变差异大的情况,可作地基加固的方法进行处理。3混凝土结构缺损应作及时修补。4混凝土缺损修复可采用环氧树脂砂浆或高标号水泥砂浆,出现露筋时应进行除锈处理后再修复。5结构表面出现裂缝的处理方法应按照表4.2.2执行。6结构变形缝止水带损坏可采用注浆止水后安装外加止水带方法处理。7混凝土壁面的渗漏可采用混凝土渗透结晶剂或环氧砂浆的方法处理。—29—8结构蜂窝,空洞的破损可采用水泥砂浆涂抹法进行处理。9结构表面缺损在进行清理后,根据结构情况分别可采用与原结构相同的水泥,拌制水泥砂浆进行修补,也可采用沉淀土黏结剂和环氧砂浆进行修补。10结构中采用更换外加式止水带的,应采用柔性止水带。11结构中渗水处理应采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4●4应急通道1应急通道应结构完好,标志明显,外观清洁。2应急通道应保持畅通,禁止堆物占用通道。3应急通道内设施应完好,并定期检查通道出入口设施情况。4●4●2养护内容及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急通道应做好日常的保洁工作。2结构混凝土发生缺损,可采用环氧砂浆和高标号的水泥砂浆进行修补。3结构表面出现裂缝应按表4●2●2处理。4●5联络通道1联络通道结构不应有裂缝、变形、腐蚀等严重病害。2对联络通道结构出现的病害应及时进行修复处理。4●5●2养护内容及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联络通道应做好日常的保洁工作,做到干净、整洁,无垃圾和杂物碎片。2联络通道混凝土结构发生缺损应该及时修补。—30—3联络通道防水结构出现渗漏时,根据其施工方法应该及时采取注浆等措施。4变形缝止水带损坏可采用注浆止水后安装外加止水带方法处理。1剪切键及牛腿不应有裂缝、变形、支座脱空等病害。2对剪切键及牛腿出现裂缝的,应对裂缝进行处理。4●6●2养护内容及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剪力键及牛腿应做好日常的巡视、检查工作,做到干净、无附着物。2剪力键及牛腿在日常养护中应注意是否存在显著裂缝、裂缝是否有进一步发展迹象。3剪力键转角的应力集中处出现裂缝,或存在支座脱空、过大转角时,应上报相关单位,并同时加密观测频率。—31—5路面5●1●1路面应进行预防性、经常性的养护和维修措施,保持平5●1●2隧道路面养护包括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水泥混凝土路面及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养护。5●1●3每月应对路面状况巡检2次,每年应对路面结构强度及路面抗滑能力检测1次。5●2水泥混凝土路面1水泥混凝土路面应做好经常性养护,通过经常的巡视检查,及早发现缺陷,查清原因,采取适当措施,保持路面状况良好。2路面行驶状况应每年进行一次检测与评价。3路面修补宜采用快速施工方法,修补材料应符合质量要求。4应及时清除嵌入接缝内的杂物,定期填充或更换填缝材料。5●2●2养护内容及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养护1)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接缝应经常填充或铲除多余的填缝料,保持接缝完好,表面平顺,行车不颠跳;2)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接缝材料应每年冬季养护1次,填缝—32—料局部脱落时应进行灌缝填补;填缝料脱落缺失大于1/3缝长或填缝料老化、接缝渗水严重时应立即进行整条接缝的填缝料更换。2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养护1)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的养护主要有裂缝修复、破裂修2)路面裂缝修复方法a对宽度在3mm以下的非扩展性裂缝,可采用低黏性沥青或环氧树脂等材料灌注,如为扩展性裂缝,应沿裂缝凿槽,注入灌缝材料;b对裂缝宽度大于3mm的裂缝,可用环氧树脂与固化剂等搅拌均匀后直接灌注或喷嘴灌浆修复。3)路面破裂修复方法a水泥混凝土路面破裂应采用凿除,重新铺筑的方法;b开挖后发现有漏水的部位应堵漏后再浇捣混凝土;c铺筑材料应拌和均匀,振捣密实,表面无露骨、麻面,修补采用的水泥应具有早期强度高,收缩性小,耐磨425号;d修复后平整度校验应不超过0●5cm,与平石衔接高低差不超过0●3cm,新老混凝土接边高低不超过0●3cm;e钢筋接头必须符合焊接规范;f路面混凝土的强度应大于设计强度的80%方可通车。4)路面错台处治方法水泥混凝土路面错台的处治可采用机械磨平法、沥青混凝土罩面法等。5)路面板拱起处理方法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板端拱起,但路面板材完好时,可采取将—33—拱起的两侧横缝切宽、切深,释放其应力,然后切开拱起端,将板块恢复原位、封填接缝的方法。3隧道内水泥混凝土路面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应立即修复:1)每平方米中纵横向、斜向裂缝造成板块断裂成2块以上,并有10mm错台;2)每平方米中路面板块破裂超过面积的3/4;3)阳角断裂在20cm内,并有错台;4)接缝或裂缝两边出现高差,错台量大于10mm;5)板块出现直径大于10cm,深度为1●2cm~5cm的坑洞;6)影响行车安全或易损害轮胎的情况。4水泥混凝土路面修补要求如下:1)应采用具有强度高、凝固快、收缩性小和耐磨强的水泥,可用硅酸盐水泥加外渗剂或早强硫铝酸盐水泥,其标号不低于425号;2)应在夜间零点前结束开挖工作,以保证浇捣和路面养护有足够的时间;3)开挖的面积要求大于1m2以上;4)面层应全部开挖至基础;5)开挖后应进行清理,有漏水的部位必须先堵漏后浇捣;6)混凝土拌和宜采用机械搅拌,小面积可采用手工拌和,但必须拌和均匀,快速拌和;7)浇捣完成后必须保证3h以上的养护时间,并做好养护工作。5●3沥青混凝土路面5●3●1基本要求如下:1应经常进行巡视检查,发现病害应及时维修,保持路面整—34—2应定期对路面状况、强度、平整度和抗滑能力进行调查,评定现有路面的行驶状况。3根据沥青路面养护质量评价指标等级确定养护对策,当IRI或RQI评为不合格等级时,必须安排罩面养护,当SFC(或BPN)评为不合格等级时,宜对陡坡、急弯、交叉路口等事故多发地段进行抗滑层处理。4沥青混凝土路面修补应符合圆洞方补、浅洞深补、干洞湿补的要求,密实平整,接茬平顺。5结合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加强对路面情况的检查。6沥青混凝土路面行驶状况应每年进行一次检测与评价,并建立路面状况信息管理档案。5●3●2养护内容及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沥青混凝土路面养护内容主要有日常养护、小修保养。2日常养护1)隧道沥青混凝土路面日常养护应保持路面平整,路容整洁,排水良好;2)应加强巡视,掌握路面情况,排除有损路面的各种因素,发现路面初期病害应及早修理。3小修保养1)隧道沥青混凝土路面小修保养主要包括路面裂缝、路面2)路面小修保养的修理方法见表5●3●2。表5●3●2路面小修保养的修理方法损坏类型维修方法路面裂缝缝宽≤6mm的应采用热沥青或乳化沥青灌缝撒料法封堵缝宽>6mm的应采用砂粒或细砂粒式热拌混合料填充,也可用乳化沥青稀浆封层—35—续表5.3.2损坏类型维修方法路面松散应将沥青面层挖除重铺路面拥包单块面积≤10m2应采取铲除,罩补平顺单块面积>10m2可采用路面铣刨机铣平路面坑槽应按“圆洞方补”原则修补面层路面沉陷因面层不均匀沉降等引起的裂缝和轻微下沉,可采取拉毛、凿方、洒粘层沥青把沉陷部分铺填至原路平齐路面车辙表面性磨损过度出现的车辙可挖除车辙表面一定深度并采用与原路面结构相同的沥青混合料铺筑路面横向推挤形成,横向波形的车辙,且已稳定的应按上面的方法铣高补低恢复路面横坡,如因不稳定夹层引起,则应清除不稳定层,重补面层4碾压成型的沥青混凝土面层应在混合料表面温度低于50℃后方可开放交通。5●4路面翻修及改善5.4.1基本要求如下:1当日常养护无法满足沥青路面混凝土整洁、平整、完好的要求时,应当进行路面翻修及路面改善。2路面改善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准则。3沥青路面翻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中的要求。要求。—36—5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采用翻修或改善进行养护。6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路面进行预防性养护,提高路面使用5.4.2养护内容及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路面改善主要包括防滑层封层、微表处及超薄沥青加罩。1)防滑层封层在现状沥青面层上喷撒5mm改进型环氧树脂薄层,一般设计标高控制在比现状道路抬高5mm。2)微表处a微表处应使用改性乳化沥青和专业摊铺机施工,厚度宜控制在15mm以下,不应大于40mm;b厚度大于15mm时,应分两层铺筑;c微表处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中相关要求执行。3)超薄沥青路面加罩a超薄沥青罩面厚度应控制在15mm以上,最大厚度不大于40mm;b超薄沥青罩面宜使用热拌沥青混合料并进行机械摊铺;c超薄沥青罩面施工前应对原路面裂缝、坑塘等病害进行修复,车辙深度大于15mm的路段应进行预先处理或填充。2路面翻修1)铣刨机铣刨原有沥青路面至混凝土基层,基层必须彻底清除浮灰;2)沥青路面使用的各种材料运至现场后必须取样进行质量检验,经评定合格方可使用,不得以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或商检报告代替现场检测;3)最佳碾压温度及开放交通温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37—4)沥青混合料宜采用温拌沥青混合料,并进行机械摊铺;5)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中相关要求执行。—38—6附属设施6.1一般规定6.1.1隧道的附属设施包括:风塔、排水设施、排水泵房、变电6.1.2隧道的附属设施应结构完好,并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6.1.3附属设施的饰面应保证清洁,定期作好保洁工作。6.1.4结构的损坏缺损应及时修复。6.2.1基本要求如下:1风塔应结构完好,外观清洁。2风塔上部送排风口应保持畅通,不得堵塞。6.2.2养护内容及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主塔应做好日常的保洁工作,并根据不同的装饰材料定期做好外观的清洗、复涂。2结构混凝土发生缺损,可采用环氧砂浆或高标号的水泥砂浆进行修补。3结构裂缝小于0.2mm可采用环氧封闭处理,大于0.2mm裂缝应灌浆处理,也可采用扩缝后的封缝处理(参照表4.2.2)。4主塔与主井接缝的变形缝漏水可采用注浆止水,外加止水带的方法进行处理。—39—6●3排水设施1隧道内的排水设施主要有排水明沟、横截沟、水池、管道等。2排水设施应畅通,不应有淤泥和堵塞;排水设施应保证清3排水的金属管道应定期做好防腐处理工作。4横截沟畅通,不应积水;盖板与底座不应跳动。5排水管道不应腐蚀渗漏;各管段控制阀门标识清晰;设备完好。6●3●2养护内容及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排水明沟应定期清扫。2隧道排水横截沟盖板不应有翘起、碎裂、搁置不平、塌陷、边缘混凝土出现碎裂,影响路面平整时,应及时修理和更换。3在隧道井接缝处的明沟应经常检查,如有破损,可进行嵌缝处理。4金属排水管道接口、阀门处不应有漏水情况,发生漏水应及时进行清理和更换,管道保持畅通,并定期进行疏通,必要时进行更换。5金属管道应做好防腐工作,每5年进行一次防腐处理。6隧道内的集水池应每季1次做好池底淤泥清排。6●4排水泵房1隧道排水泵房包括主道、匝道的进口、出口位置的雨水泵房、工作井及江中心位置的废水泵房等。—40—2排水泵房应保持设施整洁、设备完好,发现故障缺损应及时进行修复。3泵房水池内的淤泥应定期进行清理,管道应定期进行疏通。4排水泵房出水口压力窨井应定期进行检查和清理。5排水管道应畅通,集水池无淤积,液位控制正确完好。6.4.2养护内容及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排水泵房清扫、保洁工作应定期进行,每季进行1次清扫保洁。2排水泵房结构部位发生裂缝、开裂、起壳、脱落等缺损,应及时进行修补。3排水泵房管道及阀门配件发生锈蚀,应及时进行防腐和更新处理。4排水泵吊装孔盖板应完好,排水泵吊装位置的导轨和挂钩应牢固。5排水泵出水压力窨井应每1年进行1次疏通,井盖板与井座的橡胶密封垫老化应进行更换。6泵房内结构出现缺损,修补按本规程第4章执行;地下结构的渗漏水处理按本规程第7.3节执行。6.5.1基本要求如下:修理。2站内控制柜基础应完好、无倾斜、无沉陷,构架无氧化,电缆支架、桥架无锈蚀。3电缆沟完整、整洁,盖板平整齐全,应有防水、排水措施。4穿墙(线缆等)孔、洞与变电站室内连接部位,应封堵严—41—密,不得渗漏、积水。5桥架安装应牢固、无塌陷,不影响控制柜运行。6●5●2养护内容及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变电站清扫、保洁工作应每季进行1次。2变电站墙面部位发生裂缝、开裂、起壳、脱落等缺损,应及时进行修补;变电站内应保持干燥。3变电站内地坪发生起壳、碎裂、凹凸不平整等缺陷时,应及时进行修补。4变电站门、窗关闭应严密;门、窗变形应及时修复。5变电站内结构出现缺损,修补按本规程第4章执行;地下结构的渗漏水处理按本规程第7●3节执行。6●6光过渡段1光过渡段的防水层应加强养护,保证完好。2光过渡段的遮阳板应保持清洁、美观。6●6●2养护内容及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光过渡段的防水层应牢固、无松动和不漏水。出现漏水等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防水层的修补可用防水涂料或者防水卷材,采用手工抹压涂刷或喷涂施工,同时对接缝应做好嵌缝工作。2光过渡段的伸缩缝出现漏水应及时修复,可采用注浆止水或嵌缝止水的方法进行处理。3光过渡段的遮阳板应保证完好、清洁、明亮,如出现缺损等情况应及时修复,可采用环氧砂浆或高标号水泥砂浆进行修复。—42—1隧道装饰层应保持外观清洁和结构完好。2对于不同的装饰层材料应采取相应的养护方法,发现缺损应及时进行更换。6●7●2养护内容及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装饰层发生缺损、变形和压条翘起等应及时更换,结点有损坏或不牢固应进行焊接加固。2瓷面砖装饰层缺损应及时进行修补。3涂料装饰层局部起壳、脱落可进行修补处理,大面积发生脱落、风化、玷污,严重时应进行表面处理后复涂。4装饰层处的伸缩缝和沉降缝发生渗漏应及时进行堵漏处理。5装饰层处的伸缩缝和沉降缝的嵌缝材料应采用柔性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