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_第1页
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_第2页
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_第3页
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_第4页
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1.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2.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思维导图表达并整理已学的地球知识。2.能通过制作模型表达、概括已学知识。3.能从地球的结构、运动、气候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科学态度目标1.对地球与宇宙空间领域内容探究保持好奇心与探究热情。2.愿意与小组成员分享和交流,有综合考虑他人意见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技术与科学探究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不同材料,动手制作能表达各类地球知识的地球模型。难点:提出感兴趣的关于地球的问题;能较准确地表达出地球结构、地球海陆分布以及地球自转的特征。【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橡皮泥地球结构模型、抹油的小刀(防沾刀)、可以上色的泡沫球或塑料球等球体、笔头较宽的彩色笔、橙子、勺子、吸管、地球仪、抹布、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一份。【教学过程】一、聚焦1.看图引入。展示地球图片,让学生辨认地球,并追问:“你之前学过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你在科普书上又看过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你又有哪些萦绕心中的未解之谜呢?”2.过渡。谈话:相信每位同学都了解过很多关于地球的知识,也会有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你能不能把它们都写在活动手册上?二、探索活动一:写“我知道和感兴趣的地球知识,提出想知道的关于地球的疑问”1.明确活动要求。(1)可在学生活动手册中自行添加气泡。(2)按类别填写气泡图。(3)提出的问题下面留出空白,方便记录答案。2.小组内交流“我们的认知”。学习新的知识,核对自己的分类是否科学,并修改自己的气泡图。3.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在班级记录表上板书学生提到的地球知识以及科学问题。只记录问题,不做解答。活动二: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1.谈话:科学家探索此类问题时,会根据已知的知识,制作出初步的模型,进行各种探究实验,寻找新知,并根据新的知识不断修正模型。而且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那么,我们能依据已知的地球知识做一个地球模型吗?2.讨论:我们能做什么类型的地球模型?表达地球的什么特征?3.出示并介绍制作三种模型的材料;基于这些材料,学生思考如何表达地球的特征。4.动手制作模型。提醒学生一边制作一边对照阅读教科书中的“地球的结构”示意图的数据信息。5.组内展示“我的地球模型”。学生小组内介绍“我是如何制作模型的?我的模型表达了什么知识?”认真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比观察模型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活动三:集体研讨1.小组代表展示“我们的模型”。表达清楚“我们的模型”可能解释关于地球的什么知识。2.对比不同的模型,说出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不同模型表达的地球知识不同,制作方法、材料也不同,适用的范围也是不同的;模型的相同之处是都能表达某一类的地球知识,都有地球的基本特征,都能用于科学研究。3.“我们的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使模型更精确地表达地球知识;让模型更美观;从材料方面改进制作方法;增加表达的知识内容以增强模型功能。三、拓展1.提问:地球仪是我们最常用的地球模型,它与我们制作的模型有什么不同?它又表达了哪些知识?2.小组观察地球仪。3.学生发表观察结果。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复习了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和大气层组成的;地球的表面分布着陆地与海洋;地球仪是最常见的地球模型,地球仪能转动。另外,我们知道了模型是研究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常用工具。今天我们制作的地球模型将会在我们后续学习的探究实验中继续使用。【板书设计】我的地球知识时间:班级:姓名:我知道的地球知识我想知道的地球知识地球地球2.昼夜交替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2.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2.能基于假设,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成因的假设。科学态度目标能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身边许多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有科学解释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用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并了解他人的假设。难点:在认真聆听其他小组汇报后,思考并归纳出各种假设的本质区别是地球运动状态不同。【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手电筒、海陆分布模型、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班级大记录表、彩色笔(记录学生假设)、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看图引入。观察一座城市的白天与黑夜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哪一部分表达的是白昼和哪一部分表达的是黑夜。观察一张昼夜交替的动态图片和一个太空视角的地球昼夜交替的动画,让学生说出这种现象是昼夜交替现象。2.过渡。谈话:昼夜交替现象每天都在上演,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二、探索活动一:学生表达自己的解释1.谈话:如果没有太阳光的照射,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如果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这些都是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必要条件,它还跟什么因素有关?请把你的观点用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中。2.学生在活动手册上把自己的假设用图画表达出来。暂时没有想法的学生,提示其阅读教科书上的常见假设。3.交流我们的想法。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认真聆听他人的观点,并就他人的观点开展研讨,在思考他人的观点后,修改和补充自己的想法。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我们的假设1.明确实验要求。(1)实验目标是验证我们的假设是否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2)昼夜交替现象出现的判断标准。(3)了解实验材料,思考实验操作步骤。2.模拟实验验证假设。3.交流我们实验的结果。4.提问并总结。提问:你的假设成立吗?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小组内统计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各种假设,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最后分析它们有什么不同。活动三:集体研讨1.小组代表展示我们的假设。按假设类别,分别请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教师统计每一个假设是否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2.全班分析班级大记录表,找出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的不同之处。学生观察班级大记录表,小组讨论,汇报不同之处。教师小结:每种假设本质的不同就是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不同。3.谈话:我们该如何进一步确认哪种假设是正确的?研究确定地球的运动状态,才能确认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每天都在循环往复,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经过探究,我们发现有多种假设都能解释它的形成原因。经过研讨,我们发现必须先研究、确定地球的运动状态,才能确定哪一种假设与事实相符。【板书设计】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实验记录表运动方式是否产生昼夜交替(是“√”否“×”)1.2.3.4.5.我的发现:有()种情况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我最认可的假设是()号。能模拟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日心说”和“地心说”都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以及宇宙的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学说。2.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3.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科学探究目标1.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2.能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最终的观点。科学态度目标1.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2.乐于参与调查、查阅、实验等科学活动。3.有证据意识,知道所有科学观点都需要众多证据的支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知道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的动力。2.知道的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之不易。【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阅读材料,认识地球的运动状态,了解“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并利用它指导模拟实验,最终成形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解释。难点:认识“日心说”的科学性的证据,理解两种学说的推理过程。【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阅读资料、手电筒、地球模型、记录表。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一套、班级大记录表一份。【教学过程】一、聚焦1.谈话引入。通过上节课的模拟实验,我们发现,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它们的本质不同是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的不同,只有明确地球的运动状态,才能知道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2.过渡。谈话:关于地球的运动状态,历史上有过两种非常经典的学说,让我们走进历史,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二、探索活动一:阅读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1.明确活动要求。方法:对比阅读两种学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要求:一边阅读一边记录关键信息。思考:两种理论模型的科学证据有哪些,小组内交流阅读心得。总结:地球真实的运动状态。2.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开展,在同学面前发表各自的学说观点,并解释是如何让其观点更有说服力的。3.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学生代表发表学说观点并出示让学说观点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教师板书,记录学说中的地球与太阳运动特征。4.小结:地球绕地轴自转,周期是24小时,并同时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即公转,周期是365天。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1.谈话:既然大家都认为哥白尼“日心说”中的地球运动规律与事实相符,那么,我们就按照“地球绕地轴自转,周期是24小时,并同时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观点再次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2.改进我们的地球模型。(1)用一根铁丝贯穿地球模型的南北,当作地轴。(2)在地球模型的几块大陆上,分别贴上几个反光小圆片,并给小圆片标号。(3)用强光照射地球模型,并让地球模型自转。3.学生模拟实验,并用组图形式记录其中一个反光小圆片位置的昼夜交替全过程。活动三:集体研讨1.提问:本次模拟实验与上节课的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2.提问:现在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组图,并陈述自己的解释。教师把学生的解释用组图形成表达在黑板上。三、课堂小结通过阅读材料,我们知道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中有过两个非常经典的学说,即“地心说”和“日心说”。我们认为哥白尼的“日心说”与事实相符,并依据地球自转且绕太阳公转的特点,用模拟实验的方式验证“日心说”的真实性,证明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最终原因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结合我们的生活常识,你还知道哪些相关的科学知识?【板书设计】4.谁先迎来黎明【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2.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地球椅”模拟实验的体验,并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2.能运用各种实验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科学态度目标1.对探寻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2.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处处是科学。【教学重难点】重点:模拟实验证明地球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转,然后得出北京比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的结论。难点:“地球椅”实验条件要求较高,不容易获得好的实验效果。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不足,生活体验不足,影响相对运动的理解,进而影响学生理解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西向东转的关系。【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打印好的“北京”“乌鲁木齐”“东”“西”大字(剪成合适大小)、双面胶、红色圆卡纸、可以旋转的办公椅、手电筒、学生制作的地球模型、小圆片贴纸。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大记录表、地球仪。【教学过程】一、聚焦1.看图引入。播放一张昼夜交替的动态图,提问:“地球不停地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会相同吗?”学生回答问题。2.过渡。谈话: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是有先后的,那么,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哪座城市先迎来黎明呢?二、探索活动一:谁先看到“太阳”1.猜测。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2.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3.模拟实验。实验组:小组成员手拉手围成圈模拟地球,一位学生贴“北京”“东”纸片,一位学生贴“乌鲁木齐”“西”纸片。在围成圈的地上,中心画点模拟地轴,外面画圈模拟自转轨道,一位同学站在圈外,举着红色圆卡纸模拟太阳。请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记录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记录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观察组:记录实验结果。4.研讨“谁先迎来黎明”。观察组成员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班级大记录表上记录结果。5.小结。如果地球自西向东转,北京先迎来黎明;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转,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只有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才能知道谁先迎来黎明。活动二:转椅体验活动1.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坐在汽车上看到两边车窗外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车向东,树木向西;车向西,树木向东。2.让学生说出坐在转动的椅子上,看到的周围物体是什么运动规律。椅子自西向东转,周围的景物会自东向西转;椅子反转,景物就会自西向东。3.“地球椅”模拟实验。一位学生举着红色圆卡纸代表“太阳”,一位学生坐在椅子上,教师转动椅子,学生说出“太阳”的运动方向。4.推理: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东升西落的,这说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并汇报。5.小结: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并且形成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6.研讨: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活动三:利用地球模型验证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1.改进实验条件。在地球模型上,用反光小圆片贴在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2.明确实验方法。手电筒模拟太阳,让地球模型自西向东旋转。观察贴在北京位置的小圆片和贴在乌鲁木齐位置的小圆片哪个在照射下先闪烁。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4.研讨: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活动四:集体研讨1.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你是如何知道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2.小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现象,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因此地球自转一周,地球上的每个位置只迎来一次黎明。四、课堂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绕地轴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24小时。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也形成了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板书设计】5.影长的四季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正午时,物体影子随季节变化呈有规律的变化。2.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科学探究目标1.能复制古代天文仪器,模拟测量四季的影长。2.能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帮助我们发现四季影长的变化规律。科学态度目标有创新精神,勇于采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材料有创意地完成圭表的制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科学技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改造生存环境,顺应自然规律,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通过复制古人仪器,感受古人的智慧,体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圭表的工作原理,制作圭表并测量影长四季的变化。难点:确定四季正午时刻太阳的位置高度。【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A3纸条、卡纸、长尺、双面胶、剪刀、手电筒、“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标志物。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看图引入。同时展示两幅图,一幅早晨的太阳照射下的树和树影,一幅正午时刻太阳照射下的树和树影。提问:请说出图片分别是在一天中什么时候拍摄的?两幅图太阳高度与影子长度有什么变化规律?早晨和傍晚时,太阳高度比较低,物体的影子很长;正午时,太阳在正头顶,物体的影子很短。2.过渡。谈话:同学们,日影长度在一天中有规律地变化。那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影子长度会有规律地变化吗?二、探索活动一:查阅资料,了解圭表1.提问:四季中同一时刻的影子长度会有规律地变化吗?呈什么样的规律?学生发表观点。2.明确阅读要求。关于日影的四季变化,中国早在汉代就有人发明了一种名叫“圭表”的天文仪器观测一年四季日影的变化。下面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一下圭表的结构特点以及工作原理。3.学生阅读资料。4.分享阅读心得。汇报圭表的结构特点以及工作原理。5.小结:中国古代使用名叫“圭表”的天文仪器观测日影长度,圭表由圭和表组成,圭是有刻度的平面,表是立在圭面上的一根棍子。正午时,表会在圭面上投射出暗影,经过长期观测记录,人们发现影子长度在四季会呈规律变化,人们还根据影子长短制定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活动二:制作简易的圭表1.过渡。科学讲究实证精神,所以我们一起复制古人制作圭表,并测量验证影子的四季变化规律好吗?2.出示并介绍制作的材料;学生思考如何有创造性地利用这些材料。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在保证圭表的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同时,制作有个性的圭表。活动三:利用圭表模型测量日影的四季变化规律1.确定正午时刻太阳的位置。(1)提问:平时,我们有观察过一年四季太阳的位置变化吗?学生回答。(2)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每一个季节正午的太阳位置。2.播放实验示范操作。一位同学观察并记录,要求把实验结果记录到活动手册中,另一位同学手拿手电筒模拟太阳,两人确定“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太阳位置。3.学生模拟实验。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5.学生分析全班实验结果,并进行小组研讨,得出日影四季变化规律的结论。同一地方,正午影子长度呈有规律的变化,夏至——秋分——冬至影子逐渐变长,冬至——春分——夏至影子又逐渐变短。活动四:实验观察我们的结论是通过模拟实验得出的,模拟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事实,但它毕竟不是事实。为了结论的严谨性,我们还要把圭表放到太阳底下,实际观察四季的变化规律是否跟我们模拟实验的结论一致,让我们拭目以待。三、拓展1.过渡。观察教科书第32页右边“北京地区日出日落时间和正午太阳仰角变化表”表格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2.学生观察数据。3.学生发表观察的结果。4.小结:同一地点,不同的季节,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正午太阳仰角等有相同有不同,使得物体的影长呈一定变化规律。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圭表是中国古代观测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圭表由圭和表组成,圭是有刻度的平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同一地方,正午影子长度呈有规律的变化,夏至——秋分——冬至正午影长逐渐变长,冬至——春分——夏至正午影长又逐渐变短。我们还了解到了日出、日落时刻以及正午太阳仰角的四季变化规律。【板书设计】6.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2.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特征模拟地球在太阳系的运动。2.通过研讨知道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特征中地球与太阳距离变化无关。科学态度目标1.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2.为完成探究活动,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四季变化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地球公转的各种特征,并尝试用模拟实验表达出地球运动的全部特征。难点:全面了解地球公转的特征,并推理出四季变化应该与地球公转有关【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乒乓球、油性笔、圆盘、地球模型。教师准备:地球公转的资料、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过程】一、聚焦1.看图引入。(1)展示昼夜交替图片,请学生说出成因是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教师总结,我们观测到的众多天文现象都与地球运动有关。(2)展示四季代表性图片,请学生辨认季节。教师总结,四季变化是四季交替,年年循环,周期是一年。2.过渡。提问:你认为四季变化是因为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吗?还是与地球公转有关系?二、探索活动一:了解地球公转1.学生猜测。关于地球的运动,你都知道哪些?学生自由发表观点。2.过渡。提问:什么是公转,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公转的周期多长,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公转还有其他特点吗?3.小组阅读。小组一起阅读,立即分享,讨论存疑。4.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学生汇报公转特征。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公转特征。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总是不变的,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5.播放视频介绍地球的公转特点。活动二: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谈话:经过刚才的学习与讨论,我们知道了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是24小时,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同时,地球又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总是不变;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存在一个近日点和一个远日点。我们还猜测公转可能产生了四季变化。那么,我们能想出一个办法来模拟地球同时自转和公转的运动吗?2.学生讨论,并汇报方法。3.教师出示材料,出示操作步骤,明确实验要求:尽可能模拟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4.进行模拟实验。5.小组汇报。6.提问:你设计的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实验,体现了地球的哪些特征?你对地球的运动有什么认识和问题?7.小结地球的运动特征。活动三: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1.研讨: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特征,那么四季变化与公转有关吗?你的证据是什么?2.学生发表意见。教师不对学生观点进行否定评价,只提炼学生发言的观点和证据。证据1:与地球公转有关,四季循环一次是一年,公转一周也是一年。证据2: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不是保持不变的。3.出示地球公转轨道距离与时间表。学生阅读。4.学生发表意见。5.出示南北半球的季节示意图。学生阅读。6.学生发表见解。7.小结:距离近时,恰好是我们最冷的1月初;距离远时,恰好是我们最热的7月初。而同一时间,地球处于同样的位置,地球的南北半球却是不同的季节,而且季节恰好相反。看来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不能作为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的证据。8.延伸思考:你现在还认为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吗?为什么?学生发表见解。教师总结,四季变化确定与公转有关,但是四季的成因具体是怎么样的,我们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探究。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自转一周是24小时,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同时,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总是不变的,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四季变化还与地球公转有关,具体怎么形成四季变化的,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究。【板书设计】周期:24小时周期:24小时周期:一年周期:一年产生四季变化方向:自西向东产生四季变化方向:自西向东方向:自西向东方向:自西向东?公转自转?公转自转地轴倾斜角度不变近日点、远日点产生昼夜交替、天体东升西落现象绕轴自转,地轴倾斜方向总是不变的 地轴倾斜角度不变近日点、远日点产生昼夜交替、天体东升西落现象绕轴自转,地轴倾斜方向总是不变的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2.地球运动和地球上的一些现象有因果关系。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网络学习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2.能利用思维导图总结归纳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科学态度目标1.了解自然之妙,感受生命之坚强、生命之美,形成自然敬畏之心。2.有总结归纳知识的习惯,有建构知识网络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知道产品的投产必须经过对环境和自然影响的论证。【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昼夜交替现象和四季变化给生物带来的影响。难点:用思维导图归纳整理本单元的知识。【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连接网络的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