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后分层练)-高一《历史》同步课堂(中外历史纲要上)(解析版)_第1页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后分层练)-高一《历史》同步课堂(中外历史纲要上)(解析版)_第2页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后分层练)-高一《历史》同步课堂(中外历史纲要上)(解析版)_第3页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后分层练)-高一《历史》同步课堂(中外历史纲要上)(解析版)_第4页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后分层练)-高一《历史》同步课堂(中外历史纲要上)(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固基培优阶梯训练题目录第一阶教材必备知识精炼——基础通关第二阶易错易混疑难集训——期中期末通关1、甲午国殇,催化了维新思想的发酵和维新群体的聚合,并很快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维新运动。下列事件,拉开了维新运动序幕的是()A.发动“公车上书” B.颁布“明定国是”诏C.签订《马关条约》 D.创办京师大学堂【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以康有为等为首的举人发动“公车上书”,拉开维新运动序幕,故A项正确;明定国是”诏的颁布是维新运动的高潮,即百日维新的开始,不是维新运动的序幕,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的签订是维新运动的历史背景,不是揭开维新运动序幕的事件,故C项错误;创办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内容,不是维新运动开始的标志,故D项错误。故选:A。2、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其中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奋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彩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体现了百日维新()A.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 B.着重于改良空疏之风C.继承了中体西用的框架 D.彻底冲击旧官僚体制【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各学之切于时务者”可知,“明定国是”诏书强调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又主张学习西学,这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这说明百日维新继承了中体西用的框架,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百日维新的主要目的是救亡图存,不仅仅是改良空疏之风,故B项错误;“彻底”说法绝对化,而且材料也没有涉及对旧官僚体制的冲击,故D项错误。故选:C。3、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变法失败后,白话报刊反而更多出现,还出现“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等,更多西方学说被翻译介绍到中国。这表明,维新变法运动是()A.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B.一次反清爱国的政治运动C.一次践行民主共和的改革尝试 D.一次“自强求富”的勇敢探索【答案】A【解析】“维新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白话报刊反而更多出现,还出现‘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等,更多西方学说被翻译介绍到中国”表明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故选A项。题干只提到了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对人们所进行的思想启蒙,并不涉及反清爱国的内容,排除B项。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君主立宪,而不主张民主共和,排除C项。“自强求富”是洋务派的主张,而不是维新派的主张或目标,排除D项。4、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北京议定书”要求惩办“首祸诸臣”:庄亲王被赐死,端郡王被发配新疆终身监禁,毓贤被处决,董将军被革职,已死的刚毅、徐桐、李秉衡身后受辱,被夺回原官;各省共119名官员受到了从死刑到申斥不同程度的惩罚。上述惩罚可能是基于他们()A.支持过太平天国反击侵略 B.反对列强在华投资设厂C.参与或纵容民众反帝运动 D.极力反对光绪维新变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严厉惩罚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因此出现材料中“庄亲王被赐死,端郡王被发配新疆……被夺回原官”的现象,故C项正确。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与反对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无关,排除B项;戊戌变法1898年失败,排除D项。5、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期间,慈禧采取了两面手法。一面煽动盲目排外的狂热情绪,与义和团配合进攻东交民巷;一面又通过清廷驻外公使向列强表白:“照前保护使馆,惟力是视。此种乱民,设法相机自行惩办”,指令荣禄“明攻暗保”,还派官员到使馆慰问。这说明()A.义和团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B.义和团成了清廷利用的工具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农民运动 D.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再致割地赔款【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一面煽动盲目排外的狂热情绪,与义和团配合进攻东交民巷;一面又通过清廷驻外公使向列强表白”可知,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但又向列强示好,说明义和团成了清廷利用的工具,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义和团的阶级属性,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结束后签订条约割地赔款,排除D项。故选B项。6、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爆发,并迅速发展到直隶,在进入京津地区以后,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强烈反响。在长城内外、黄河中下游、长江两岸、两广、西北和西南的边远地区,都有反帝活动与义和团相呼应。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民主革命思潮的广泛传播 B.中西方之间矛盾十分尖锐C.反帝反封建顺应时代潮流 D.中国社会矛盾已趋于汇流【答案】B【解析】义和团运动在全国范围内都引起强烈反响,说明当时中西方之间的矛盾尖锐,义和团得到民众的支持,B项正确。义和团宣扬的不是民主革命思想,所以支持义和团并不能说明民主革命思潮的广泛传播,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反帝,没有体现反封建,排除C项;“矛盾趋于汇流”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7、由庚子事变而激起的革命风潮,无处不在,浸浸乎弥漫天下。当革命风潮层浪叠起,聚集以成高山滚石之势时,清王朝“成败兴亡之数”已然铸就。据此可知,庚子事变()A.使义和团运动爆发 B.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D.使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庚子事变”“革命风潮层浪叠起”“清王朝‘成败兴亡之数’已然铸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发起的侵华战争激起了全国的革命风潮,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庚子事变的直接原因,故A项错误;庚子事变虽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这并非材料强调的重点,故排除B项;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D项。8、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改良道路受挫C.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D.洋务运动失败【答案】C【解析】略9、某条约规定:“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据此可知,该条约为()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必须立即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指的是清政府要求自己的官员严禁辖区内民众参加反帝斗争,这意味着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这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故选D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中都没有要求清政府各级官员镇压反帝运动的内容,排除A、B、C三项。10、1900年6月,上海《字林西报》发表消息称东南各省督抚照会各国领事,表示无论北省有何举动,东南各省必当保护各国官商,而各国不得调动军队到东南各省。这表明当时()A.民主革命风潮波及南方各省B.清朝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冲击C.列强势力范围大致划定D.地方可以越过中央进行外交【答案】B【解析】题干所提的时间是在1900年6月,这时八国联军已经开始侵华,民主革命风潮已经出现,但是并没有波及南方各省,故A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在清政府已经向列强宣战的情况下,东南各省督抚居然与各国达成互相保护的共识,说明地方政府并没有与中央政府保持政策的一致,故B符合史实,所以选B;列强的势力范围在此前早已划定,故C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题干信息直接就反映了地方官员与外国领事之间的外交活动,题干中的“表明”需要透过这一现象看到本质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今以来,香港岛割与英国……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材料二日本获得军费赔偿白银二亿两……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条约内容的异同。(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给中国带来的危害。(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列强侵华呈现的发展趋势?【答案】(1)同: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都有割地赔款。异:体现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倾销商品)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开设工厂)为主。(2)危害:刺激列强侵华的更大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国库空虚;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帝国主义控制清政府来侵华(内政外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趋势:侵略中国的国家越来越多;列强在华享有的特权逐步扩大;从以经济侵略为主逐步转向控制中国政府,实行“以华治华”。【解析】(1)同:根据材料一“贸易通商无碍”材料二“只交所定进口税。”可分析出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根据材料一“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可分析出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根据材料一“香港岛割与英国”材料二“日本获得军费赔偿白银二亿两”可分析出都有割地赔款。异:根据材料“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可分析出体现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倾销商品)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开设工厂)为主。(2)危害:结合所学知识《马关条约》签订后刺激列强侵华的更大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国库空虚;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控制清政府来侵华(内政外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趋势: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可概括出侵略中国的国家越来越多;列强在华享有的特权逐步扩大;从以经济侵略为主逐步转向控制中国政府,实行“以华治华”。12.(2023·湖北荆门高一下期末·5)据1902年的《中外日报》记载,在四川,“自变法谕下,坊间辑刻蒙学新书甚夥(多)”;在安徽,各书铺生意异常火,尤以四书、经、史、策论销场为大;在湖北,各书店“销场固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原富》等篇亦渐有购阅者。该记载反映的现象说明()A.维新思想引领社会变革B.传媒推动国人思想觉醒C.民众反帝救亡意识高涨D.时局变化影响文化风尚【答案】D【解析】该记载反映的是维新变法后,各地书店的生意兴隆,民众对新的学习书籍和知识的需求增强,说明时局变化影响了社会风俗习惯、文化风尚,故选D项;尽管维新思想改革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传播,但这并不意味着维新思想引领了社会变革,排除A项;《中外日报》的记载只是描述了当时的书籍销售情况,并不是传媒如何推动国人思想觉醒,排除B项;《中外日报》仅仅记录了书籍的销售状况,对于民众反帝救亡意识的高涨,并未提供足够的证据支持,排除C项。13.(2023·广东揭阳高一下期末·7)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国税华货,进口从其重;中国税洋货,进口求其轻。华人商于西国者,按名纳款,岁有常规;洋人商于中国者,并无此费。”据此可推知,郑观应主张()A.维护中国经济主权B.清朝积极融入世界C.巩固中西对等外交D.打破关税贸易壁垒【答案】A【解析】据题干可知,中国商人在西方经商,“按名纳款”、“岁有常规”,但是外国人在中国人经商却不用纳税,“并无此费”,据此可以推知,郑观应主张要维护中国的经济主权,以保护中国商人的权益,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中国并不是“主动”融入世界,而是“被迫”融入,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自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在外交上一直是屈辱外交,与西方并不平等,排除C项;题干所述内容涉及的是经济主权,而不是贸易关税,排除D项。14.(2023·湖北智学联盟高一下5月联考·8)梁启超说:“言西政,必推本于古,以求其从同之迹。”他于1902年写《古议院考》,论证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类似议院(包括上议院和下议院)的机构和议员的设置,“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康有为等将中国上古的尧舜禹时代比作西方的民主、民权时代。近代黄遵宪、江衡等人说“泰西之学,其源流皆生于墨子”、“泰西之学,实出于中国,百家之言籍其存,斑斑可考。”这些认识()A.固化中学的正统地位B.否认西方制度文化先进性C.揭开西学东渐的序幕D.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答案】D【解析】据材料“泰西之学,实出于中国”可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把西学的源头说成中国的“百家之言”是为了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但是过分强调“古已有之”也不利于彻底进行思想的宣传,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这一认识旨在宣传西学,从侧面反映了西学具有进步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古已有之”,并未否认西方的先进,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西方传教士就已经开启了西学东渐的序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5.(2023·北京朝阳区高一下期末·13)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所起到共同的积极作用是()A.直接促成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B.迫使清政府执政纲领根本转变C.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面对困境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答案】D【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洪秀全等领导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义和团的兴起,缘于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后引发的教民与当地民众的冲突,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二者都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体现出面对困境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缓慢解体,排除A项;两场运动都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下以失败告终,“根本转变”说法错误,排除B项;两场运动都属于农民阶级的斗争,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16.(2023·湖南益阳高一上期末·8)义和团运动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这种矛盾显示了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这场运动()A.大大促进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C.缘于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义和团运动在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进行了顽强抵抗,迫使列强改变了侵华策略,粉碎了列强意图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故选B项;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存在盲目排外的倾向,不利于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的矛头主要指向的是列强侵略,反映了义和团运动是列强加紧侵略中国的产物,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最终被残酷镇压,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17.(2023·浙江衢州高一上期末·21)在1900年6月清廷正式向诸列强国家宣战之后,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主的东南督抚们与列强达成了互保约定,形成了中央对外宣战而地方议和的怪异政治局面。东南督抚们的这一做法()A.迫使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运动B.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C.展现了中国人不畏强暴的精神D.标志着清朝中央权力开始下移【答案】B【解析】本为清廷地方官员的地方督府们对于“宣战上谕”置之不理,转而独自与列强媾和,这维护了东南各省督抚的势力,加强了地方对中央的离心力量,故选B项;1911年5月清政府预备立宪过程中成立以满族皇族为主的责任内阁,即皇族内阁,宣告了预备立宪的骗局破产,立宪派纷纷转而支持革命,排除A项;1900年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义和团运动展现了中国人不畏强暴的精神,排除C项;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湘淮势力兴起,形成督抚专政的局面,清朝中央权力开始下移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排除D项。18.(2023·山西太原高一上期末·6)1900年,英德两国签订的《英德扬子协定》规定,“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各种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这反映出()A.英德首先提出“门户开放”B.列强扩大在华资本输出C.列强在华利益争夺加剧D.中国利益得到一定维护【答案】C【解析】由《英德扬子协定》的内容可知,这是协调列强在中国江河及沿海各口岸贸易及其他经济活动的协定,尤其是提到英德两国之间“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反映出当时列强在华利益争夺加剧,故选C项;最先提出门户开放的是美国,而不是英德,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关于贸易和领土方面的问题,不属于资本输出,排除B项;1900年正值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中外矛盾比较尖锐,作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利益不可能得到保护,排除D项。19.(2023·浙江精诚联盟高一下5月联考·3)下图所示形势的出现与近代某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下列与该条约无关的是()A.允许鸦片以“洋药”名义的纳税进口B.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各国派兵驻守C.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的所有炮台D.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与诸国仇敌之会”【答案】A【解析】据材料“京师”“廊坊”“大沽”“山海关”可知图片指的是《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取得了京师附近的驻兵权,而允许鸦片以“洋药”名义的纳税进口是《天津条约》的相关内容,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辛丑条约》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各国派兵驻守,不许中国人居住,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辛丑条约》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的所有炮台,使清政府落入了列强的武力控制下,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辛丑条约》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与诸国仇敌之会”,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0.(2023·浙江杭州高一上期末·20)晚清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此番各国“合而谋我”()A.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B.使列强实现了在华鸦片贸易合法化C.导致了洋务运动的破产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答案】D【解析】紧扣“刘坤一”“匪徒藉口仇教”“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并纲要上册所学可知,“此次战事”是八国联军侵华,其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选D项;“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使列强实现了在华鸦片贸易合法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破产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排除C项。21.(2023·湖北荆门高一下期末·5)据1902年的《中外日报》记载,在四川,“自变法谕下,坊间辑刻蒙学新书甚夥(多)”;在安徽,各书铺生意异常火,尤以四书、经、史、策论销场为大;在湖北,各书店“销场固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原富》等篇亦渐有购阅者。该记载反映的现象说明()A.维新思想引领社会变革B.传媒推动国人思想觉醒C.民众反帝救亡意识高涨D.时局变化影响文化风尚【答案】D【解析】该记载反映的是维新变法后,各地书店的生意兴隆,民众对新的学习书籍和知识的需求增强,说明时局变化影响了社会风俗习惯、文化风尚,故选D项;尽管维新思想改革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传播,但这并不意味着维新思想引领了社会变革,排除A项;《中外日报》的记载只是描述了当时的书籍销售情况,并不是传媒如何推动国人思想觉醒,排除B项;《中外日报》仅仅记录了书籍的销售状况,对于民众反帝救亡意识的高涨,并未提供足够的证据支持,排除C项。22.(2023·江苏淮安高一上期末·41)明清时期,西方殖民者来到东方,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危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近代,西方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刺激了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现代化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葡萄牙殖民者来到东方,西方传教士也接踵东来。为了取信中国士大夫,找到传教的门径,传教士往往介绍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火器制造等知识。与殖民者稍后而来的是美洲农作物,玉米的产量远比麦类高,番薯更是每亩可产数千斤。葡西殖民者围绕中国的商品开辟了商业航线,中国的出口商品以生丝和丝织品为主,而进口的只有少量香料之类的商品。由于出现这种结构性的贸易逆差,美洲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于是,中国江南丝织业市镇进一步发展,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加速形成,白银货币化的进程也随之开始。——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和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材料二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封建统治阶级“天朝上国”的迷梦破灭。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经世派,以求实的精神,提出了带有现代化萌芽意识的思想。19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封建地主阶级中有识之士倡导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