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2023_第1页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2023_第2页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2023_第3页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2023_第4页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202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2023

目录

1.抗原Ag:......................................................................................................................................2

2.抗体Ab:.....................................................................................................................................2

3.免疫应答:.................................................................3

4.免疫佐剂:.................................................................3

5.单克隆抗体(McAb):..................................................................................................................3

6.双特异抗体(BsAb):..................................................................................................................4

7.Coombs试验:.............................................................14

8.免疫沉淀试验:............................................................14

9.免疫浊度测定:............................................................14

10.放射免疫分析(RIA):.............................................................................................................15

11.放射免疫分析原理:.......................................................16

12.免疫放射分析(IRMA):..........................................................................................................16

1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17

14.ELISA的基本原理.........................................................17

15.ELISA方法建立的基本步骤:..............................................18

16.免疫印迹试验:...........................................................18

17.细胞因子(cytokine):..............................................................................................................18

18.黏附分子:................................................................19

19.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与生物学功能:........................................19

20.细胞因子受体的共同特性:................................................19

21.黏附分子的特性(p201).........................................................................................................20

22.黏附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20

23.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免疫学测定方法学评价:................................20

23.1.优点...................................................................20

23.2.缺点...................................................................21

24.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p218)...................................................................................................21

25.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22

26.补体参与的其他试验(p222)...................................................................................................22

26.1.免疫粘连血凝试验......................................................22

26.2.溶血空斑试验..........................................................22

26.3.胶固素结合试验........................................................22

第1页共29页

26.4.Clq抗体的测定试验..................................................22

27.亲合素和链霉亲合素结合的特点:..........................................23

28.室内质控失控后的处理.....................................................25

29.室内质控品的基本条件.....................................................25

30.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25

31.免疫缺陷病(IDD):.................................................................................................................27

32.免疫缺陷病临床共同特点...................................................28

33.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28

33.1.抗肿瘤的细胞免疫机制................................................28

33.2.抗肿瘤的体液免疫机制................................................28

34.肿瘤标志物(tumormarker):.................................................................................................29

35.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原则:..............................................29

36.常见恶性肿瘤与肿瘤标志物.................................................29

1.抗原Ag:

是指所有能启动、激发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其可被T、B类别细胞表

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产生应答产物(特

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之发生特异性反应。

免疫原性:

是指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诱

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活化的T/B细胞或抗体)的能力;

2.抗体Ab:

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

胞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导B细胞活化并产生特异性抗体。抗原初次进入机体所

引发的免疫应答称为初次应答。初次应答中所形成的记忆细胞再次接触相应抗

原刺激后产生迅速、高效、持久的应答称为再次应答。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中,抗体的产生具有一定的规律:

①再次应答的潜伏期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的1/2

第2页共29页

②再次应答抗体浓度增加快,抗体水平较初次应答高;

③再次应答抗体维持时间长:

④再次应答所需抗原剂量小;

⑤再次应答主要产生高亲和力的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产生低亲和力的

IgMo

3.免疫应答:

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发生一系列反应,并以排出或分解该抗原

为目的的过程。免疫应答的过程包括:

抗原的识别处理、信息传递,免疫细胞的激活、增殖、分化以及产生一系

列的免疫效应分子,以及免疫效应分子的协同作用执行效应功能,从而达到维

持机体内环境的目的。

免疫应答是一个复杂的连续过程,分为识别阶段、活化阶段和效应阶

段)。

4.免疫佐剂:

是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

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5.单克隆抗体(McAb):

通常是指由单一克隆杂交瘤细胞产生的只识别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同源抗

体。

McAb的特点是理化性状高度均一、纯度高、特异性强、少或无血清交叉

反应的特点,易于实验标准化和大量制备。

从理论上讲,一个B淋巴细胞克隆分泌的抗体就是单克隆抗体,然而B细

胞不能在体外无限制繁殖,因此不能长期稳定地制备或生产单克隆抗体。杂交

瘤技术是在细胞融合技术的基础上,将具有分泌特异性抗体能力的致敏B细胞

与具有无限繁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融合为B细胞杂交瘤。这种杂交瘤细胞具有

两种亲代细胞的特性,既保留了骨髓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无限增殖的特点,又继

承了致敏B细胞可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因此,用这种B细胞杂交

第3页共29页

瘤,可制备抗一种抗原表位(决定簇)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是将致敏B细胞和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选择

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批量生产单克隆抗体等

1.亲本细胞的选择和融合

2选.择培养基的应用

3抗.原特异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6.双特异抗体(BsAb):

是指同时能与两种不同特异性的抗原发生结合的抗体。

双特异性抗体那些事儿

导读

Lysis

(cytotoxiccytokines)

c

(T-cell)CDS上端

\cellJ

:5\rect^ptor^fl^

01Accessoryi

IcellJ

\(NK-cells,J

macrophages)/

图片来源:cytivalifesciences

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antibody,BsAb),一般来讲是指一种可以特异

第4页共29页

性结合两个抗原或者同一个抗原的两个不同表位的抗体。今天,我们来简单的

浏览一下关于双抗的那些知识,主要从构型以及作用机制和未来趋势三大块来

介绍。

■双特异性抗体的构型

双抗构型(format),主要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由抗原结合区域(Fab)组装起来的融合蛋白,可以避免轻重链

错配等问题,同时由于不含有糖基化修饰的Fc段,可以使用相对简单的原核

或者低等的哺乳动物细胞来进行生产,高产且成本低。不含Fc段的缺点也是

显而易见,由于无法与FcRn结合,在血浆中很快被清除,半衰期非常短,还

有稳定性和易聚集也是开发时需要考虑的问题。目前,该构型有一款双抗

(Blinatumomab)己上市。

60©006©G9£0PQ

scFvbsDbscBsDbscBsTaFvBiTE方飞s^dAb£r\

DNL-F(ab)3

structureofBsAb(图中圈出的为上述介绍中的第一类构型)图片来源:

biying

第二类是对称型,在裸抗基础上融合抗体片段,对称型双抗在分子量和结

构上与裸抗有区别,这有可能会导致稳定性及可溶性等问题。对称型双抗一般

是采用四价2+2。这种抗体两个抗原结合位置由于挨得比较近,可能会影响两

个靶点同时靠近,导致效价降低,对于这种分子可能后期还需要进行优化。

第5页共29页

CH2

CH3

CZ*

structureofBsAb(2+2)图片来源:biying

第三类是非对称型构型,也是目前大多数药企为尽可能保留天然抗体性质

在开发时采用的构型。这种构型模仿天然抗体,缺少非天然的抗体结构域或者

linker,被认为是免疫原性最低的构型。通常,非对称型双抗是二价1+1,也

就是抗体以单价形式结合2个抗原,这种构型的双抗约占50%,其中已1款

Emicizumab已上市,一款上市后由于商业化原因退市(cartumaxomab),另有

多个处于在临床不同开发阶段。

cc

structureofBsAb(1+1]图片来源:biying

第6页共29页

Q

igG样

对称

igG棒

不对称

igG样

structureofBsAb:amechanisticreviesofthepipeline,NatureReviews,

2019

C4tumaxomabBtinatumomab

HybridomatechnologyFirstsolutiontochain-associationissu^approvedintheEUitapprovedintheUnited

pioneeredbyKohierthroughuseofcomplementaryHCswaswithdrawnin2017States;itwasapproved

andMilstein”'(knobsintoholes)andcommonLCs,w*iiforcommercialreasomintheEU»n2015

FirstmentionFirstdemomtrationFintrecombinantDiscoveryth«tFirstorthogonalFab

oftheb$AbofTcellfragment'ba$ednaturalhumanlgG4interfaceassolution

concept,redirection**forma,i”isbispecific”LC-aisociationissue

,FirstdemonstrationInventionoftheFirstsolutiontoDiscoveryandelucidationGenerationof

ofthebsAbconcept,scFvfragment”;LC*as$ociationissueofbispeciftchumanbispecificIgGl

,Firstfragment-basedthroughspecies-lgG4Fab-armexchangethroughFab-arm

format1restrictedLCpairing"processinvivo11,exchangeof

separately

DVD-lgsymmetricformatexpressed

,Hybridhybridoma(quadroma)pioneered”antibodies'kM

pioneeredl,

•Firstasymmetricformat1,«12

FirstsymmetricDomaincrossover

fonnat”'assolutionto

LC-associationissue”

Emicizumab

approvedinthe

LMitedStates:it

wasapprovedin

theEUin2018

Bispecificantibodies:amechanisticreviewofthepipeline

TIPS:什么是效价(valency)?

效价指抗体分子中抗原结合位点的数量。双特异性抗体构型的设计会影响

每个靶标的结合位点数量。每个靶标具有一个结合位点的二价bsAb表示为

第7页共29页

l+lo掺入其他结合位点可导致三价(2+1)和四价(2+2或1+3)设计。

antibodyformat,biying

第8页共29页

a&o-ib「

□Non-cancer□Withdrawn

□Solidtumours■Market

HSolidtumours(CD3-based)[]PhaseIII

OHaematologicalandsolidtumours□PhaseII

□Haematologicaltumours□Phasel/ll

■Haematologicaltumours(CD3-based)OPhaseI

□INDactive

Bispecificantibodies:amechanisticreviewofthepipeline

■双特异性抗体的作用机制

目前双抗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两大类:桥接两种细胞类型(in-

transbinding)和结合一个细胞的两个分子(in-cisbinding),,目前双抗主流的

治疗领域主要分为抗肿瘤、自身免疫病及其他疾病三类,其中以抗肿瘤产品居

多,而CD3T细胞衔接子双抗又占了双抗的半壁江山。

第9页共29页

aBridgingcellsbReceptorinhibitionCReceptoractivation

(in-trans)(in-cis)(in-cis)

TargetcellTumourcellBrownadipocyte

ExamplesofobligatemechanismsofactionofbsAbs.

桥连细胞一一T细胞招募

最初双抗就是用于T细胞重定向的,利用双抗桥连T细胞与肿瘤细胞,通

过结合TCR复合物中的CD3e使T细胞可以绕开MHC分子直接活化,活化后

的T细胞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杀伤肿瘤细胞。尽管这种想法在体外已经

被验证,但是却没有持续的临床效果。由于并发症以及双抗本身不稳定,后续

双抗开发受阻。在此不得不提到安进的blinatumomab,该抗体的出现极大的

推动了整个领域的发展。该双抗是单链抗体,不含Fc段,仅有55kDa,血浆

半衰期1.25±0.63小时。当通过连续静脉注射达到低谷水平时,NHL病人显

示出较好的响应,对于复发及难治ALL,其完全缓释率达到43%。

影响T细胞杀伤的因素,主要分为几个,肿瘤靶点与T细胞的距离将直接

影响免疫突触的形成,而这与T细胞最终在体内进行有效杀伤直接相关。二价

的靶点结合由于提高了对靶点结合的亲和力,可以增强T细胞对肿瘤的杀伤,

目前罗氏有一款1+2双抗,在I期临床展示出非常好的效果。这种双抗在设计

时,应充分考虑到CD3一端的亲和力,过高的亲和力会让双抗占住细胞CD3

的抗原,持续活化该细胞,最终导致T细胞耗竭,而低亲和力会使双抗不断与

第10页共29页

不同细胞的CD3结合并解离,与T细胞的反复结合产生瀑布效应可以使T细

胞成簇,最终导致大量的T细胞活化,最终杀伤肿瘤细胞。另外,CD3亲和力

过高,会让双抗更集中在脾脏等组织,从而难以抵达肿瘤组织,相当于分散了

火力。

Bi-specificT-cellengager,Wikipedia

FCreceptor

Accessorycell

Examples:NKcells.Macrophages

treatmenteffect:1(antibodyforcancercell)+l(antibodyforTcell)>2

结合双抗原表位的双抗:不同于结合两个不同抗原的双抗,这种双抗则是

第11页共29页

选择结合同一个抗原不同的两个抗原表位,通过抗原交联和聚集增强结合强

度,从而模仿抗体混合物和多克隆抗体的效果。目前国内百济神州引进的双抗

ZW25(Zanidatamab)就是这种作用机制,通过结合两个非重叠的HER2表位

可以双重阻断HER2信号、增强结合并去除细胞表面的HER2蛋白、强有力的

抗体效应子功能,以加强在患者中的抗肿瘤活性。

模拟辅因子:罗氏一款双抗便是通过模拟辅酶因子(FVIII),将酶

(FIXa)与底物(FX)拉近,从而使酶对底物进行活化,最终形成活化的底

物,用来治疗因为FVW缺失而造成凝血障碍的罕见病A型血友病。该药2017

年于美国上市,可以有效地减少血友病的出血量及出血频率。由于该药作为预

防性治疗,年治疗费用高达40万美元,目前上市仅四年,销量就达到了24亿

美元,国外机构预测2022年,年销售达45亿美元。

(/article/10.1007/sl2185-018-2545-9;

Emicizumab,ahumanizedbispecificantibodytocoagulationfactorsIXaandX

withafactorVllla-cofactoractivity)

■已上市或在HI期临床中的双特异性抗体

第12页共29页

2020年销售额(相较

靶点名称公司适应症开发阶段

2019年增比)

2017年上市

Emicizumab艾美赛珠

FIXaxFX罗氏A型血友病2018年中国上24亿美元(+68%)

单抗注射液

2014上市

Blinatumomab博纳图

CD19xCD3安进r/rALL2020年12月进3.79亿美元(+21%)

单抗

入中国市场

Ang2X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

Faricimab(RG7716)罗氏III期国内同时开展III期

VEGF-A斑变性(nAMD)

CD3Catumaxomab卡妥索凌腾

伴腹膜转移的晚期胃癌I/III国内同时开展in期

xEpCAM单抗医药

EGFRx

Amivantamab强生癌,非小细胞肺癌III国内同时开展川期

cMET

■双特异性抗体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许多处于发展初期有前途的概念已崭露头角。

1、IGMBiosciences公司借助带有J链(例如IgM和IgA)抗体类的自然

结构,在J链上连接了效应细胞靶向臂,这样就可以组装成1+10的双抗,目

前已有一款双抗处于临床I期阶段,其中14人中有9人肿瘤明显缩小,展示出

了比较好的临床效果。

2、另外一个比较新颖的双抗概念是,递送mRNA,DNA到体内转录后表

达双抗,均在动物体内展示出较好的肿瘤清除。在工业制备上,mRNA和DNA

的生产要比蛋白更快,这极可能会加速新双抗的临床开发。尤其是DNA相对

于mRNA或者抗体蛋白,不仅生产成本低,稳定性高,对于长期保存及运输提

供了极大便利。这种定向的双抗DNA递送可用于抗病毒、细菌感染,极有可

能成为病毒疫苗的安全替代品。

3、另外一种新概念则是给溶瘤病毒或者CAR-T加装双抗或者受体蛋白,

达到靶向递送,并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功能。

第13页共29页

7.Coombs试验:

抗球蛋白参与的红相胞免疫凝集试验是在间接免疫凝集试验的基础上进行

改进的一种试验方法,由Coombs于1945年建立,故又称为Coombs试验

不完全抗体,多数是7s的IgG类抗体,能与相应抗原牢固地结合,但因

其分子量较小,不能起到桥联作用,在一般条件下不能出现可见反应。

直接Coombs试验:

用于检测结合于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取患者红细胞制成悬液,直接

加入抗人球蛋白抗体试剂,若红细胞表面结合有不完全抗体,即可出现凝集现

象。

此试验可用玻片法作定性测定,也可用试管法作半定量检测。临床常用于

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症、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贫血以及医源性溶血性

疾病患者红细胞上存在的不完全抗体的检测。

间接Coombs试验:

用于检测游离在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将受检血清与正常人0型红细胞混

合,如受检血清中有不完全抗体,即可吸附于红细胞上,形成致敏红细胞,再

加入抗人球蛋白抗体,与致敏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结合,使红细胞凝集。

此试验多用于检测母体Rh(D)抗体,以便及早发现和避免新生儿溶血症的

发生,也可用该方法对红细胞不相容输血后所产生的血型抗体进行测定。

8.免疫沉淀试验:

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在适当条件下出现的沉淀现

象。

免疫沉淀试验的基本原理是将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置于温度、酸碱度适

宜的定电解质溶液中,两者按适当比例形成沉淀.产生浊度,或在琼脂等凝胶中

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并根据所形成的沉淀物计算待测抗原或抗体

的含量。

9.免疫浊度测定:

原理为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两者在比例合适和增浊剂作用

第14页共29页

下,可快速形成较大的免疫复合物,使反应液出现浊度当反应液中保持抗体迁

筑自浓度固定时形成的免疫复合物随抗原量增加而增加,反应液的浊度也随之

增加,即待测抗原量与反应液的油度是正相关:

与标准曲线比较,即可计算出待测抗原的含量。

免疫浊度测定方法:

1透射免疫比浊试验

2散射免疫比浊试验

(①终点散射比浊试验

②速率散射比浊试验)

3胶乳增强免疫浊度测定

什么是免疫浊度测定法呢?很多人都想知道,继续教育网,为大家整理了

免疫浊度测定法的相关知识,内容如下:

免疫浊度测定的基本原理是:抗原抗体在特殊缓冲液中快速形成抗原抗体

复合物,使反应液出现浊度。当反应液中保持抗体过量时,形成的复合物随抗

原量增加而增加,反应液的浊度亦随之增加,与一系列的标准品对照,即可计

算出受检物的含量。

免疫浊度测定法按照仪器设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即比浊仪测定

(turbidimetermeasure)和散射比浊仪测定(nephelomitermeasure)。比浊

仪测定是测量由于反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吸收或散射引起的入射光衰减,

其读数以吸光度A表示。A什反映了入射光与透射光的比率(A=2—loglOT,

T代表浊度百分比)。散射比浊仪测定是测量入射光遇到质点(复合物)后呈

一定角度散射的光量,该散射光经放大后以散射值表示。

10.放射免疫分析(RIA):

是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小分子抗原为特征,让待检抗原和标记抗原竞争性结

合限量特异性抗体,通过测定与抗体结合的标记抗原的放射性强度反映待检抗

原的含量。

放射免疫分析法是临床医学检验技士中有可能考到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

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能对您通过考试有所帮助,并祝愿您顺利通过考试。

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RIA)应用竞争性结合的原理,应作

第15页共29页

放射性同素标记抗原(或抗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通过测定抗原抗

体结合物的放射活性判断结果,本方法可进行超微量分析,敏感性高,可用于

测定抗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本法常用的同位素有125I和131I。

放射免疫分析常用的有液相法和固相法两种:

(1)液相法:将待检标本(例如含胰岛素抗原)与定时的同位素标记的

胰岛素(抗原)和定时的抗胰岛素抗体混合,经一定作用时间后,分离收集抗

原抗体复合物及游离的抗原,测定这两部分的放射活性,计算结合率

在反应系统中,待检标本的胰岛素抗原与同位素标记的胰岛素

竞争夺战性与胰岛素抗体结合。非标记的抗原越多,标记抗原与抗体形成的

复合物越少。非标记抗原含量与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的量呈一定的函数关系。

预先用标准的非标记抗原作成标准曲线后,即可查出待检标本中胰岛素的含量

(2)固相法:将抗原或抗体吸附到固相载体表面,然后加待检标本,最

后加标记抗体。测定固相载体的放射活性,常用的固相载体有澳化氟(CNBr)

海豹化的纸片或聚苯乙烯小管。

放射免疫分析法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多种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

腺素等)维生素、药物、IgE等。

11.放射免疫分析原理:

当标本中无待检抗原时,抗体全部与标记抗原结合,并存在游离标记抗

原:

当标本中含有待检抗原时,待检抗原与抗体结合,致使标记抗原与抗体结

合受到抑制,抑制程度与待测抗原含量成正比:

换言之,待测抗原含量与最终测量的结合标记物('AgAb)的放射性强度呈反

比函数关系。

12.免疫放射分析(IRMA):

于1968年由Miles和Hales首创,此分析方法的特征是用放射性核素标记

抗体为特征,待测抗原和过量标记抗体发生非竞争性免疫结合反应,采用固相

免疫吸附方式分离结合标记物(B)和游离标记(F)。免疫放射分析虽然也是用放

射性核素为标记物,但为了与放射免疫分析相区别,发明者将其称之为免疫放

第16页共29页

射分析

(表格内容背诵,大题小题选择都可能)

放射免疫分析与免疫放射分析是放射免疫技术中的两种重要类型,分别是竞争性分析

和非竞争性分析的典型案例,分析理解两者特点对于常握酶免疫分析、发光免疫分析中相

似的分析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放射免疫分析与免疫放射分析的主要特征详见表7-3,,

放射免疫分析免疫放射分析

标记物标记抗原标记抗体

抗体用量限nt过量

分析模式竞争性分析林竞争性分析

测定时间十几小时几小时

分岗技术双抗体-PEG法固和吸附法

数学由数反比例即数正比例的数

线性范阐较窄较宽

应用范围小分子半抗原大分子抗厢或抗体

1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是以酶作为标记指示物,以抗原抗体免疫反应为基础的固相吸附测定方

法。结合在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其免疫学活性,酶标记的抗原或

抗体既保留其免疫学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

病情分析: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可以了解到患者体内是否存在流

感病毒、腮腺炎病毒、肺吸虫、狂犬病毒、风疹病毒、轮状病毒、结核杆菌、

肝吸虫、血丝虫脊髓灰质炎病毒、疟原虫、脑炎病毒、黄热病毒、麻疯杆菌、

霍乱弧菌、疱疹病毒、肠道病毒、淋球菌、巨细胞病毒等病菌或寄生虫。从而

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脑肺吸虫病、阿尔茨海默病、衣原体

感染症、脑膜炎等病症。

病情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一般检查是否存在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

肺吸虫以及狂犬病毒等,而且也可以检查是否有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以及狂

热病毒等。如果感染了腮腺炎病毒会引起腮腺、舌下腺肿大,而且还会出现头

痛、发热的症状,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病毒的药物来治疗。在治疗期

间不要吃辛辣以及油腻的食物。

14.ELISA的基本原理

将待测标本(含待测抗原或抗体)和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按一点程序加入反

应体系中,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或抗体反应形成固相化的抗原抗体酶复

合物,用洗涤的方法将固相抗原抗体酶复合物与其他成分分离,结合在固相载

第17页共29页

体上的酶量与标本中特测物质的量呈定比例:

加入酶反应底物后,底物被固相载体上的酶催化生成有色产物,产物的量

与标本中待测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呈色的深浅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15.ELISA方法建立的基本步骤:

主要包括待测物选择、免疫原的设计与合成、抗体的制备、ELISA方法类

型的建立及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评价等步骤。

cut-off值也称为临界值,简写为CO.常通过S/co的比值判断检测阴性和

阳性反应结果,如在ELISA方法类型中,夹心法、间接法和捕狂法结果判定

S/CO21为阳性反应,SlCO^l为阴性:

而在竞争法中,结果判定S/CO<1为阳性反应。(plOl)

在ELISA测定中确定合适的cutoff值,对减少假阴性和假阳性具有重要意

义。

ELISA既可用于测定抗原,又可用于测定抗体。根据测定抗原和抗体的不

同可采用夹心法、间接法,竞争法和捕获法四种基本类型。

16.免疫印迹试验:

是一种将高分辨率凝胶电泳和免疫反应相结合的检验技术,因与Southern

早先建立的检测核酸的印迹方法Southernblot相类似,又称为Westernbloto

蛋白免疫印迹原理是将混合抗原样品在凝胶上进行单向或双向电泳分离,

然后取固定化基质膜与凝胶相贴,在印迹膜的自然吸附力、电场力或其他外力

作用下,使凝胶中的抗原组分转移到固相载体上,如NC膜、尼龙膜等。固相

载体以非共价键形式吸附蛋白质,且能保持电泳分离的多肽类型及其生物学活

性不变。以固相载体上的蛋白质或多肽作为抗原,/与对应的抗体进行抗原和

抗体反应再与酶、荧光素、发光剂或放射性核素等标记的第二抗体进行反应,

经过底物显色、荧光或发光检测或放射自显影对特异性蛋白进行检测和分析

17.细胞因子(cytokine):

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表达并分泌,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

小分子蛋白质或多肽。

第18页共29页

细胞因子是一类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蛋白质

或小分子多肽。

为了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防止肿瘤发生,机体

的许多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会合成和分泌许多种微量的多肽类因子。多肽

类因子可以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调节细胞的生理过程,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在异常情况下也有可能引起发烧、炎症、休克等病理过程。这样一大类因子被

发现的种类已经有上百种,统称为细胞因子,包括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

单核细胞产生的单核因子、各种生长因子等。

细胞因子的作用具有网络性的特点,即每种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多种细胞;

每种细胞可受多种细胞因子的调节;不同细胞因子之间具有相互协同或相互制

约的作用,由此构成了复杂的细胞因子免疫调节网络。

18.黏附分子:

是由细胞产生、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结合的分子。

细胞因子的种类细胞因子种类繁多,已发现有200余种,按结构和功能分

为以下六种功能大类:白细胞介素(nereukin,IL)、干扰素itneferonIFN)、集

落刺激因子Colom-stimulatingfactor,CSF)、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

factor,TNF)、生长因子(growthfactor,GF)和趋化因子(chemokine)。

19.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与生物学功能:

细胞因子多为低分子量、可溶性的多肽或糖蛋白,大部分为单体,少数以

二聚体、三聚体或四聚体形式存在,半衰期短。细胞因子通常以自分泌、旁分

泌或内分泌方式作用于自身细胞、邻近细胞或远处细胞,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相

应的受体结合发挥功能,具有高效、多效性、重叠性、网络性、协同性和拮抗

性等作用特点。作为体内免疫调节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胞因子参与调控免

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和功能:

参与调控免疫应答,发挥机体抗感染、抗肿瘤及诱导细胞凋亡等功能。

(p200)

20.细胞因子受体的共同特性:

第19页共29页

细胞因子受体为跨膜蛋白,由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质区三部分构成。根

据细胞因子受体的结构特点分为1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I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

族、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免疫球蛋白受体超家族和趋化因子受体家连,受

体的组织分布及密度决定了其对细胞因子反应的特异性。细胞因子必须与其相

应受体结合后才能启动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发挥相应的生物学效应。除膜

型受体外,大多数细胞因子还存在可溶型受体,可与相应的膜型受体竞争性结

合抑制细胞因子的功能。

21.黏附分子的特性(p201)

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均为跨膜糖蛋白,由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质区三部

分组成,根据其结构特点分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nouliniupefamilIgSF)、整

合素家族(integrinfamily)、选择素家族(electinfamil)和钙黏蛋白家族(cadhein

family)等。

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可脱落下来进入血液或体液,成为可溶型黏附分子。

可溶型黏附分子缺少跨膜区和胞质区,但具有黏附分子的结合活性,在调节细

胞黏附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某些疾病状态时,体内可溶型黏附分子水平可

显著增加,其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或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监测疾病病程或

预后的指标。

22.黏附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黏附分子参与机体多种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如参与免疫细胞的分化和

发育、参与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参与伤口愈合与血栓形成、参与淋巴细胞的

归巢、参与调节细胞凋亡等功能。

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常用的测定方法有: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化学发光酶免疫试验、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斑点试

验等。

23.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免疫学测定方法学评价:

23.1.优点

第20页共29页

1.免疫学测定法影响因素较少,特异性高,特别是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2.操作简便、快速,易于推广。目前大部分细胞因子均有商品化试剂盒,

极大地方便了临床实验室开展检测。

3.重复性好,实验结果稳定。

23.2.缺点

1.免疫学测定法

检测的是细胞因子的蛋白含量不能区分生物学活性与非生物学活性的物

质,与生物学活性不一定呈正相关,有时与临床症状不一致。

2.由于不同厂家试剂盒所用的抗体来源不同(即识别同细胞因子的不同表

位)及与抗原结合的亲和力不同,导致对同标本测定结果可能不同,即实验室

之间结果可比性差,难于进行质量控制及标准化。

3.本法的敏感性相对较低,不如生物学测定法。

4.标本中细胞因子的可溶型受体,会影响特异性抗体对细胞因子的结合;

存在于标本中的某些细胞因子结合蛋白血清中可结合细胞因子的载体蛋

白,都会对测定产生干扰。

24.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p218)

测定原理:

CP-CH50是检测血清中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溶血活性,与补体C1-C9各

组分的量及活性均有关:

其原理是利用绵羊红细胞(sReepredbloodcell,SRBC)与相应抗体(溶血

素)结合成复合物后,可激活血清中的补体,导致SRBC表面形成跨膜小孔,使

胞外水分渗入,引起SRBC肿胀而发生溶解(即溶血)。费SRBC和溶血素量定

时,在规定反应的时间内,溶血程度与补体量及活性呈正相关但并非直线关

系。以溶血百分率为纵坐标、补体(常用豚鼠血清)含量为横坐标作图可得特殊

的s形曲线(图18-2)。从S形曲线图可见,在轻微溶血和接近完全溶血时,对

补体含量的变化不敏感;

在30%~70%之间几乎呈直线,补体含量稍有变动就会造成溶血程度的明

显改变。因此,实验常以50%溶血作为判定终点,它比100%溶血更敏感,故

第21页共29页

该实验方法称为50%补体溶血实验(50%complementhemolysis,CH50)。弓I

起50%溶血所需要的最小补体量为一个CH50单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