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潮安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潮州市潮安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潮州市潮安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潮州市潮安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潮州市潮安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未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科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要求)1.“北京猿人……打片方法以砸击法为主,锤击法常见,还有磁砧法。……石器的主要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砍砸器、球形器、石锥、石砧等。”材料表明北京人A.结成了群体生活在一起 B.使用石器进行农业生产C.掌握了钻孔和磨制技术 D.制作石器技术比较成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打片方法以砸击法为主,锤击法常见,还有磁砧法”可知,材料表明北京人制作石器技术比较成熟,D符合题意;北京人结成了群体生活在一起,材料中没有体现,A排除;北京人时期还没有开始农业生产生活,B排除;北京人还并没有掌握钻孔和磨制技术,C排除。故选择D。2.根据近代考古发掘,在台湾台南县出土的黑陶,高雄市出土的彩陶,质地、形状同大陆东南沿海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十分相似;特别是一种几何形花纹的陶器,和福建一带的原始文化有着相同的特征。据此可以判断,台湾和大陆的联系开始于A.史前时期 B.尧舜时期 C.夏商时期 D.三国时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质地、形状同大陆东南沿海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十分相似”等信息可知,黑陶和彩陶在我国河姆渡、半坡居民时期存在,并且台湾出现的黑陶、彩陶与大陆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很相似,说明台湾和大陆在史前时期已经有联系,A项正确;尧舜时期处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大约4000多年,晚于史前文明,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夏朝的建立,中国进入了古代文明的时代,而材料内容体现出台湾与大陆在史前时期已经有了联系,C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台湾与大陆在史前时期已经有了联系,而不是三国时期,D项错误。故选A。3.河姆渡遗址共有四个文化层,相互叠压、内涵丰富,堆积层厚达4米。第四文化层,发现大量以稻秆、稻叶、稻谷及稻壳混合的堆积物,出土了大量的木板木桩。其中遗址出土的木板木桩有助于我们了解河姆渡人()A.成熟的耕作技术 B.先进的生产工具C.精巧的房屋建造 D.丰富的生活娱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房屋,其主要的建筑材料是木板木桩,由此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板木桩有助于我们了解河姆渡人精巧的房屋建造,C项正确;河姆渡人的耕作工具主要是耒耜,其材质主要是动物的骨头,并不是木板木桩,排除A项;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磨制石器,而不是木板木桩,排除B项;木板木桩并非河姆渡人的娱乐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4.司马迁编著《史记》时,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此后,历代统治者均祭祀黄帝,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要假托黄帝以明正朔。这体现了A.纪传体例的推广 B.君主权威的神化 C.宗法观念的强化 D.华夏文化的传承【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题干提到历代统治者祭祀黄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要假托黄帝以明正朔,是为了神化君主权威,B选项正确。《史记》是纪传体,但题干没有体现,排除A;CD与材料无关,均不符合题意,排除。5.河南安阳发掘的“妇好墓”(商王武丁夫人墓)中的玉器,经化学成分分析,与新疆和田玉的成分一致。据此推测合理的是A.中原与西北地区存联系 B.中外科技交往历史悠久C.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商朝 D.商朝统治中心远及新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河南安阳发掘的“妇好墓”……中的玉器,经化学成分分析,与新疆和田玉的成分一致”由此推测该玉器有可能来自西北的新疆,进而推测在商朝时,中原与西北地区存在联系,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外科技文化与交流,排除B;丝绸之路开辟是在汉朝,排除C;,商朝统治中心在今天河南一带,排除D。故选A。6.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铭文“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风有商……”《尚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牧野”以上材料指向同一事件,两则材料()A.互为印证 B.互相矛盾 C.孤证不立 D.不足采信【答案】A【解析】【详解】从“‘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风有商’”以及“‘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牧野’”可知,两则材料都指出了武王灭商的时间、结果,且记载的史实一致,因此,两则材料是互为印证的,A项正确;经上述分析,两则材料对武王伐纣的记载基本一致,并无矛盾之处,排除B项;题干中关于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提供了两则材料,并非孤证,排除C项;利簋铭文在史料来源上,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因此,并不能说题干中的两则材料不足为信,排除D项。故选A项。7.下图是西周分封的部分情况示意图。图中受封的对象主要是A.殷商贵族 B.功臣 C.周室宗亲 D.周王母系亲戚【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是宗亲、功臣、先代贵族,根据题干中“西周分封的部分情况示意图”可知,“周王室贵族”、“武王弟”、“成王弟”属于宗亲,而“功臣姜尚”属于功臣,“殷商贵族微子启”属于先代贵族,可知受封对象主要是周室宗亲。故选C;AB不是图中主要受封对象,排除;D不是西周分封制中受封对象,排除。8.下列三幅图片中文物共同反映了A.中原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冶炼技艺精湛 C.剑影徘徊战争不断 D.祭祀礼仪历史悠久【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玉柄铁剑、越王勾践剑、司母戊鼎都体现了金属冶炼技艺精湛,博大精深,B项正确;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湖北,不属于中原文化,排除A;司母戊鼎与战争无关,排除C;玉柄铁剑和越王勾践剑与祭祀礼仪无关,排除D。故选B。9.考古学者发现,殷墟各遗址出土的商代人骨普遍有明显跪坐姿势形成的痕迹,且年龄越大越明显。甲骨文中亦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图)。据此推测,这种跪坐姿势是A.礼仪规范的结果 B.狩猎生活的需要C.战斗训练的要求 D.刑罚残酷的表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可知,甲骨文中的“女、令、见、光”字,都是一个跪坐的形象,这说明当时跪坐现象非常普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凳子作为一种日常用具,是在隋唐时期由胡地传入,并在宋时成形为现在的式样。所以,在此之前的中国古人,基本是席地而坐,而坐有坐相,站有站姿,跪坐即为一种符合礼数的姿势。因此,甲骨文中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表明这种跪坐姿势是礼仪规范的结果,故A项符合题意;跪坐是汉族古时的居坐的一种方式,即席地而坐,因此,与狩猎、训练和刑罚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10.如图是战国时期主要农业地区分布图,其中农业发达区主要分布在A.农牧分界线以北 B.汉水流域 C.黄河中下游地区 D.长江以南【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看出,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今天的河南、山东等省区。故C正确;根据图片显示农牧分界以北不是农业发达区,故排除A项;汉水流域和长江以南还是不是农业发达区,故排除BD项。故选C。11.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答案】A【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可知,土地所有者已经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可以任意处理自己的土地,说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所以A项符合题意;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不符合史实,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井田制进一步瓦解,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将土地私有化,而非公有化,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12.“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意思是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恰是因为统治者“有为”。这体现的是A.法家的“法治”思想 B.儒家的“仁政”思想C.道家的“无为”思想 D.墨家的“非攻”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因此C项说法正确。材料体现思想是“无为而治”,法家的思想主张是以法治国,故排除A项;儒家思想的主张是“仁政”,故排除B项;墨家的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故排除D项。故选C。13.某同学在研究成语起源时,有如下发现。这说明百家争鸣()成语揠苗助长杞人忧天滥竽充数东施效颦来源《孟子》《列子》《韩非子》《庄子》A.各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 B.在当时引起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C.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顺应战国时期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答案】C【解析】【详解】成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题干所反映的成语的起源,有一部分起源于诸子百家著作可知,百家争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从成语的来源中,并不能看出各家学派提出的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排除A项;成语的来源,并不能直接说明百家争鸣在当时引起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主要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分裂之中,排除B项;从成语的来源中,并不能直接说明百家争鸣顺应了战国时期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14.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御史,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据此推测可知,在秦朝()A.三省彼此牵制监督 B.君主专制制度创立C.地方自主权力过大 D.地方与中央官制一致【答案】D【解析】【详解】秦朝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等事务,从“秦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御史,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可知,秦朝的地方与中央官制一致,D项正确;秦朝时期并无“省”的存在,因此,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题干所给的材料,并不能直接说明秦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创立,排除B项;秦朝的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地方并没有太大的自主权力,且材料中也没有相关内容能说明秦朝地方自主权力过大,排除C项。故选D项。15.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一篇《封诊式》,记载了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A.休养生息的政策 B.分封制度的推行C.法律制度的严酷 D.基层管理的状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土竹简为秦朝时期,而材料描述的是地方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向上汇报的事情,这反映的是秦朝地方基层管理制度,D符合题意。西汉初实行休养生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材料题干没有涉及法律问题。故排除ABC项。故选D。16.《史记》记载,胡亥是赵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立,但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书《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这表明A.《赵正书》缺乏史料价值 B.出土文献更可信C.《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 D.秦始皇刚愎自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史记》认为胡亥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立,而《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这表明《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历史真像仍需考古验证,故C项符合题意;《史记》和《赵正书》均属于文献史料,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因此,A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B项;题干材料无法说明秦始皇刚愎自用,排除D项。故选C项。17.《汉书・景帝纪》“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材料说明()A.汉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教训 B.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C.文景之治是西汉最强盛时期 D.儒家治国思想正统地位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到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现了儒周代康年间一样的太平景象,说明的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汉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教训,A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最强盛时期,C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汉初实行的是黄老无为的治国方略,当时儒学并不是主流思想,D不符合题意;故选B。18.“武帝雄才大略……于是承累朝之培养,既庶且富,相时而动,战以为守,攻以为御……单于称臣,稽玄而朝,两汉之生灵,并受其福。”这表明汉武帝A.攻守结合巩固了政权 B.建立起大一统王朝C.为后世安康奠定基础 D.赢得少数民族尊重【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内容“于是承累朝之培养,既庶且富”“两汉之生灵,并受其福”可知,材料主要强调了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对当时人民及后世的巨大影响,即为后世安康奠定基础,C符合题意;ABD项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故选择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9.下图为西汉疆域图,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西汉()A.将西域纳入了中央政权的管辖 B.以洛阳为都城C.北方与匈奴完全以长城为界线 D.实行郡国并行【答案】A【解析】【详解】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当时的西汉已经将西域纳入了中央政权的管辖,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A项正确;西汉的首都在长安,并不是在洛阳,排除B项;从图中可看出,北方与匈奴并不完全以长城为界线,排除C项;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之后,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且图中也没有国这一行政单位存在,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0.对如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诸侯强大威胁中央【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可知,继位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皇帝长大后,依赖宦官除掉外戚,又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皇帝早逝,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A项正确;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排除B项;“母后主政皇帝无权”体现的只是外戚专权,排除C项;诸侯强大威胁中央出现在西汉初期,与图示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1.章学诚指出,简牍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炼;纸本时代书写载体容量扩大,书写便利,文辞多显冗长枝蔓。由此可知,章学诚认A.使用简牍成本较高 B.专制统治禁锢思想C.纸的应用影响文辞 D.纸张促进文化交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简牍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炼;纸本时代书写载体容量扩大,书写便利,文辞多显冗长枝蔓”可知,章学诚认为纸的应用影响文辞,致使文辞多显冗长枝蔓,C符合题意;A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C。22.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治未病"理论,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活动姿态创编出“五禽戏”。这反映出他们主张A.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B.诊断疾病,望闻问切C.针灸疗法,辨证施治 D.药食同源,用药简易【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治未病"指的是还未发生的疾病,主要体现了对于预防疾病的重视,而根据动物姿态创编的"五禽戏”类似于今天的健身操等强身健体的活动,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B选项中的望闻问切主要是指中医诊断疾病的四种方式,与题意无关故排除;C选项,材料中未曾涉及针灸疗法,C选项不符合题意;D项,药食同源,用药简易主要指病人用药不应该太过复杂,材料中并无此方面的说明,故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23.《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远古传说中被后人尊为帝王的五个部落联盟首领——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尧、舜的事迹,同时也记录了当时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制,远古初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推算历法、编制乐舞等多方面的情况。对上述记载的看法,正确的是A.多数属于神话传说,基本无历史价值 B.属于文献史料,有待实物印证C.《史记》是第一手史料,有参考价值 D.《史记》以信史著称,是完全可信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属于文献史料,是第二手资料,有待实物印证,故B符合题意;神话传说中,也有可参考的史实信息,并非基本无历史价值,故A不符合题意;《史记》是第二手史料,故C不符合题意;《史记》虽以信史著称,但毕竟是第二手史料,有些也需要实物来印证,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4.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如示意图反映出的阶段特征是()A.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 C.繁荣开放 D.国家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图片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蜀吴时期是三国鼎立的时期,属于政权分裂,西晋是短暂的统一时期,后来的东晋时期和南北朝时期都属于政权并立的时期,由此可知,题干图片的内容主要描述的是政权分立的内容,选项B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人类社会大变革的时期,A排除;隋唐时期是繁荣开放的时期,C排除;国家统一与南北朝史实不符,D排除。故选B。

25.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这一记载可以佐证()A.农业技术的成熟 B.江南地区的开发C.北朝政权的更替 D.《齐民要术》的传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两晋时期,由于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人南迁,促进了南方的发展,北方的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在南方种植,故B符合题意;北人南迁促进了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故A不符合题意;北朝政权的更替造成社会动荡,故C不符合题意;《齐民要术》在当时的影响主要在北方,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6.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东晋初年南迁的北方贵族主要参与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初年,南迁的北方士族社会基础有限,南方土地资源被当地士族所占据,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所以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选C;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故排除A;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口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故排除B;材料说明的是南方本地贵族排除北方贵族,故排除D。27.陈寅恪先生指出“胡人原来只有名,而无字和号,孝文帝改胡人姓、名,其与名,是赐给他们一个汉名或雅名。”如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的胡名为“佛里伐”,“焘”就是其雅名。胡人使用“雅名”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鲜卑族放弃了原有生活习俗 B.鲜卑族主动学习汉族文化C.改汉姓是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D.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干关键信息“孝文帝改胡人姓、名,其与名,是赐给他们一个汉名或雅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鲜卑族主动学习汉族文化。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因此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材料表述无关,因此排除,选择B。28.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民族交融加强 B.商业贸易繁荣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致使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即“五胡”到隋唐时期已经汉化,与汉族无异。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9.魏晋以来,民间多以谷物、布帛易物。北魏孝文帝铸太和五铢,诏“京师及诸州镇皆同行之”,结果仅得以流通于京师一带。这表明A.币制混乱激化社会矛盾 B.孝文帝改革的效果不佳C.各区域间经济联系断绝 D.分裂战乱阻碍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从魏晋时期民间以物易物,钱不入市,而北魏孝文帝时期本该在-国运用的货币,仅在京师一带流通,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材料中民间以物易物,国家下诏铸造流通的货币无法流通全国,不是“市制的混乱”,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租税制度制约金属货币流通,B项与题意不符;即使战乱时期,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也不会“断绝”,C项说法绝对。30.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得益于()A.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其代表作《兰亭集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被后世争相收藏与临习,由此可知,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得益于其高超的书法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A项正确;经上述分析,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得益于其高超的书法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而不是因为他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且该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皇帝的好恶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社会对艺术的评判,但却无法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时代的选择与否才是对艺术评判的关键,排除C项;王羲之千百年来在中国书法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由此可知,朝代更替并不影响人们对艺术的评判标准,排除D项。故选A项。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3分,32小题13分,33题14分,共40分)3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智慧结晶。请你加入历史探究小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摘编自赵吉惠《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材料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材料三东汉末年疫病大流行,他目睹百姓的痛苦,“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出了著名的医药学著作。这部著作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材料四汉字书写在东汉以后发展成为专门的艺术,东晋时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下图是东晋时期的代表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材料五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摘自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春秋时期哪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思想被其弟子整理成书,书的名字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对中华民族的贡献。(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诸子百家熠熠生辉”是指什么局面?文中“释”于何时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什么影响?(3)材料三中所述的“他”是谁?他写了哪一部著名的医药学著作?被后世尊称为什么?(4)材料四中作品的作者是谁?后人尊称他为什么?(5)根据材料五,概括指出习总书记要求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答案】(1)鲁国:《论语》: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2)局面:百家争鸣。时间: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圣”。(4)王羲之;“书圣”。(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先辈们汗水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意1点,观点正确,意思相近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被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从“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可知,孔子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主要是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诸子百家熠熠生辉”指的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大繁荣局面。文中的“释”指的是佛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小问3详解】从“这部著作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可知,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张仲景,他写了《伤寒杂病论》这一部著名的医学著作。由于张仲景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被后世尊称为“医圣”。【小问4详解】从“是东晋时期的代表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可知,这幅作品是《兰亭集序》,它的作者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小问5详解】从“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先辈们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2.秦汉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秦汉王朝大事年表》秦朝汉朝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定都长安,建立汉朝公元前221年,把全国分成36郡,以后又陆续增至40多郡。公元前127年颁布推恩令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无力对抗中央。公元前215年,蒙恬率兵三十万打败匈奴,收复黄河以南土地。公元前127至公元前119年,汉军三次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取得大胜,使北部诸郡得以安宁。材料三秦王朝的建立可以说是历史的一座里程碑,但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绝对无法稳固的。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灭掉最后一个齐国,只用短短十年就迅速完成了之前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情。——《秦国有力统一却无力治国》材料四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良种马、香料、玻璃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1)观察材料一的两幅地图,说说图二与图一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地图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2)根据材料二指出,为了解决分封王国带来的弊端,秦朝和西汉王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据此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王朝在巩固统一方面的共同点。(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秦统一六国后,为建立民族共同体采取的最具深远意义的文化举措是什么?西汉时期在秦疆域的基础上,向西有了巨大拓展,西汉政府是怎样对这一地区加强管辖的?(4)材料四中所指的“这条路”指什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条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作用。【答案】(1)诸侯国数量减少(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时期被韩、赵、魏三国所取代);战国出现少数民族匈奴;战国出现长城。(任答一点即可)特征:争霸兼并,社会动荡。(2)秦朝:实行郡县制;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共同点:结束了分裂状态,实现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开疆拓土,疆域扩大;加强对边疆民族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任答两点即可)(3)统一文字;设置西域都护。(4)丝绸之路;作用:它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解析】【小问1详解】对比材料一的两幅地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图二与图一相比,诸侯国的数量明显减少,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时被韩、赵、魏三国所取代,另外,少数民族匈奴以及长城也在战国时期出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争霸兼并,社会动荡不安。【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分封王国所带来弊端,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西汉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从“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定都长安,建立汉朝”可知,秦汉王朝在巩固统一方面,都结束了分裂状态,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从“公元前221年,把全国分成36郡,以后又陆续增至40多郡”“公元前127年颁布推恩令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无力对抗中央”可知,秦汉王朝在巩固统一方面,都加强了中央集权;从秦汉都曾与匈奴发生战争可知,秦汉王朝在巩固统一方面,都加强了对边疆民族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对文字进行了统一,以小篆作为全国标准的文字,文字的统一,对建立民族共同体具有深远意义。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小问4详解】从“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良种马、香料、玻璃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