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5年中山大学627法律史A卷考研真题
2014年中山大学627法律史A卷考研真题
2013年中山大学626法律史A卷考研真题
2012年中山大学622法律史A卷考研真题
2011年中山大学622法律史A卷考研真题
2010年中山大学612法律史A卷考研真题
2009年中山大学615法律史A卷考研真题
2008年中山大学612法学综合A卷考研真题
2007年中山大学729法学综合A卷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中山大学627法律史A卷考研真题
2014年中山大学627法律史A卷考研真题
2013年中山大学626法律史A卷考研真题
2012年中山大学622法律史A卷考研真题
2011年中山大学622法律史A卷考研真题
2010年中山大学612法律史A卷考研真题
2009年中山大学615法律史A卷考研真题
2008年中山大学612法学综合A卷考研真题
2007年中山大学729法学综合A卷考研真题
及详解
中山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729法学综合A卷
1.法的要素有哪些内容?
答:法的要素是指构成法的基本元素。法的要素的构成包括法律规
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和技术性事项。
(1)法律规则
①法律规则释义。规则,即行为模式,相当于俗称中的“规矩”。法
律规则,从形式上讲,就是具体规定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及法律后果的
行为准则。从实质上看,法律规则往往总是体现或代表一定阶级、一定
集团的利益,或者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的行为规则。
②法律规则较之其它法的要素,有如下基本特征:第一,微观指导
性;第二,可操作性强;第三,预测性强。
③法律规则的结构由假定、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组成。
④法律规则的分类。按照法律规则本身的不同特点。可以作出如下
分类:
a.强行性规则与任意性规则。
b.授权性规则、叉务性规则和权义复合规则。
c.调整性规则与构成性规则;(多确定性规则与非确定性规则。
d.规范性规则与解释性规则。
(2)法律原则
①法律原则就是指那些可以作为规则的思想基础或政治基础的综合
性、稳定性的原理和准则。
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它具有如下特点:
a.宏观上的指导性,能在较大范围内和较长时间内起指导作用。
b.法律原则内容广泛,覆盖的领域宽。
c.法律原则的稳定性强,就一个国家来讲,其法律原则的确定既
要体现国体与政体,也要借鉴人类的优秀法律文化遗产,既不能随便确
立,也不能任意废弃。
②法律原则的分类
按照法律原则内容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政策性原则和公理性原则两
大类。
③法律原则的形式与适用
通观各国法律,其基本原则的表现形式大致有如下几种:序言、法
律规则、法律原则专章、专条和修正案与附则。
(3)法律概念及技术性事项
①法律概念的重要性
a.有利于对法律基本精神和内容的理解。
b.有利于对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执行与适用。
c.有利于法学研究。
d.有利于立法的科学化。
②法律概念的分类
按其涉及的内容,可分为涉人概念、涉事概念和涉物概念。
也有学者把法律概念综合分成六大类:第一类是有关主体的概念。
第二类是有关权利与权力的概念。第三类是有关义务和责任的概念。第
四类是有关客体的概念。第五类是有关诉讼的概念。第六类,其它概
念。
③法律概念的特征:法律性、鲜明性、可操作性。
④技术性事项法律有科学性,也有技术性,称之为法律技术。司法
有技术,立法同样有技术。这里讲的,不是立法的技巧,而是法律文件
中的技术性事项。它虽然为数很少,但又是必要的,涉及的内容大致
有:
a.法律生效的时间。
b.关溯及力问题。
c.有关法律解释权问题。
d.宪法中有关国旗、国徽、国歌的规定等。
2.我国现行宪法(1982年)历次修正案的意义。
答:(1)我国现行宪法历次修正的概述
现行宪法公布实施后,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
巨大成就,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宪法的一些规定与社会生
活的变化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的情况。因而,自1988年以来,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曾先后在1993年、1999年以及2004年四次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
对宪法的序言和部分条文进行了局部的修改和补充。
(2)1988年的宪法修正案
①1988年宪法修正案的具体内容
199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
修正案的第l条和第2条。宪法修正案第l条对宪法第11条增加规定:“国
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
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
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这就从立法上明确了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
和国家对私营经济的政策,有利于促进私营经济的发展。宪法修正案第
2条将宪法第l0条第4款修改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
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
让。”
②1988年宪法修正案的意义
a.有利于促使人们节约土地资源和合理利用土地。
b.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包括房地产市场在内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c.有利于更好地吸引外资和扩大对外开放,并为国家、集体筹措
建设资金开辟了新的财源。
(3)1993年宪法修正案的具体内容及其意义
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
修正案的第3至第ll条,对宪法序言有关部分和宪法第7条、第8条第1
款、第15条、第16条、第l7条、第42条第3款和第98条进行了修改。其
主要点为:
①确认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国家生活中的指导地位;
增加了“坚持改革开放”,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表述更
加完整;将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为建
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国家的奋斗目标更为科学和
实事求是。
②确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
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③否定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
标,有利于健康地发展经济。
④取消了“农村人民公社”,确认“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法
律她位。
⑤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以利于发挥县
级政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职能作用。
(4)1999年宪法修正案及其意义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
修正案的第l2至第l7条,对宪法序言有关部分和竞法第5条、第6条、第8
条第l款、第ll条、第28条进行了修改。其主要点为:
①将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写入宪法,确
认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②确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
③确认了我国现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度”。
④取消了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规
定,确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⑤删去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提法,规定“农村集体经
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利于
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
⑥将宪法第28条中的“反革命活动”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
动”,使宪法的表述更为科学,并使部门法的有关表述与之相一致。
(5)2004年宪法修正案及其意义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第四次
宪法修正案,本次修宪是历届修改条数最多、涉及内容最广泛的一次。
第四次修宪的主要内容为涉及党的指导思想、人权入宪、私有财产保护
入宪等多方面内容,使宪法更适应现时期中国的发展。
总之,通过对宪法进行四次局部的修改和补充,及时地把在经济建
设和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成果固定下来,有利于保障经济建设和改革开
放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为各项立
法提供宪法依据。
3.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异同。
答:(1)犯罪中止的概念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的,是犯罪中止。
(2)犯罪未遂的概念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
犯罪未遂。
(2)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比较
①相同点:a.二者都已经实施了犯罪行为。b.二者都没有造成危
害后果。c.二者都有停止犯罪的行为表现。d.都是刑法规定的处罚种
类。
②不同点:
a.行为所处的阶段不同。犯罪中止,它既可能发生在犯罪的预备
阶段,也可能发生在犯罪的实行阶段,犯罪未遂则是发生犯罪分子已经
着手实施犯罪的过程中。
b.对犯罪结果的心理态度不同。犯罪中止的行为人,对犯罪结果
的发生是持否定态度的,即自动放弃自己原来的犯罪意图,不让犯罪结
果发生;而犯罪未遂的犯罪分子,对犯罪结果的发生是抱着希望的态
度,并积极追求犯罪结果发生。
c.犯罪结果没有发生的原因不同。犯罪中止的犯罪结果之所以没
有发生,是由于犯罪分子自动中止的原因;而犯罪未遂的犯罪结果没有
发生,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d.处罚的宽严程序不同。犯罪中止比犯罪未遂处罚要轻。
4.论行政法的原则。
答:(一)行政法原则概述
行政法基本原则是在行政法调控行政权的历史长期中形成,并由行
政法学者所概括归纳的原则。主要分成两大类别,一类主要是调整实体
关系的,称为“行政法的实体性基本原则”;一类主要是调整行政程序
的,称为“行政法的程序性基本原则”。
(2)行政法的实体性基本原则
①依法行政原则
在我国,依法行政原则主要包括下述要求:a.依法行政的“法”,
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规章。b.依法行政要求政府依法的明文规定
行政。依法行政不仅仅要求政府依法的明文规定行政,还要求政府依法
的原理、原则行政。c.依法行政要求政府依法律规定行政,而依法律
规定行政又首先要求依行政管理法的规定行政。d.依法行政要求政府
对行政相对人依法实施管理。
②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既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也是行政法的基本原
则。我国宪法第33条确立了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在行政法领域,这一
原则要求:a.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应充分尊重
行政相对人的人格。b.行政机关应积极履行职权,切实保障公民的各
项基本自由,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以及出版、集会、结
社、游行、示威等自由。c.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行为
时,不得侵犯公民的各项政治权利;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不仅不得自
己侵犯公民的政治权利,在公民政治权利受到其他方面侵犯时,还应依
法采取措施予以排除。d.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应注重保护行政相对
人的财产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继承权。
③越权无效原则
越权无效原则的基本含义是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定权限范围内行为,
一切超越法定权限的行为无效,不具有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
力。我国行政法对越权的解释较窄。越权(超越职权)包括下述四种情
形:
a.无权限。即行政机关做了应由行政相对人自行解决的,或者应
由市场调节解决的,或者应由社会团体、组织自律解决的事项。此种情
形称行政“错位”。
b.级别越权。即下级行政机关行使了应由上级行政机关行使的职
权,或者行政机关的内部机构行使了应由行政机关本身行使的职权,或
者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行使了应由行政机关负责人行使的职权。此种情
形称行政“越位”。
c.事务越权。即主管甲事务的行政机关行使了主管乙事务的行政
机关的职权,如公安机关行使了工商机关的职权,或者行政机关行使了
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职权,如政府制定行政法规、规章规定应由法律
规定的事项,政府裁决应由法院裁决的争议、纠纷。此种情形中前者可
称行政“越位”,后者可称行政“错位”。
d.地域越权。即甲地域的行政机关行使了乙地域的行政机关的职
权。
④信赖保护原则
信赖保护原则的要求主要有四:
a.行政行为一经作出,非有法定事由和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撤
销、废止或改变,即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和公定力。
b.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作出授益行政行为后,事后即使发现有
违法情形,只要这种违法情形不是因相对人过错(行贿或提供虚假资
料、信息等)造成的,行政机关亦不得撤销或改变,除非不撤销或改变
此种违法行政行为会严重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
c.行政行为作出后,如事后据以作出该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
规章修改或废止,或者据以作出该行政行为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撤销、废止或改变已经作出的行政
行为。但是行政机关在作出撤销、废止或改变已经作出的行政行为的决
定前,应进行利益衡量。
d.行政机关撤销或改变其违法作出的行政行为,如这种违法情形
不是因相对人过错造成的,要对相对人因此受到的损失予以赔偿。
⑤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的基本含义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
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为实现行政目标可能对相对人权益造成某种
不利影响时,应使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内,保持
二者处于适度的比例。
(2)行政法的程序性基本原则
①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正当法律程序要求主要有下述三项:
a.自己不做自己的法官。就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处理涉及与
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事务或裁决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争议时,应主动回避
或应当事人的申请回避。
b.说明理由。行政机关做出任何行政行为,特别是做出对行政相
对人不利的行政行为,除非有法定保密的要求,都必须说明理由。
c.听取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作出任何行政行为,特别是作出对
行政相对人不利的行政行为,必须听取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
②行政公开原则
基本含义是:政府行为除依法应保密的以外,应一律公开进行;行
政法规、规章、行政政策以及行政机关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
的行为的标准、条件、程序应依法公布,让相对人依法查阅、复制;有
关行政会议、会议决议、决定以及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情况应
允许新闻媒体依法采访、报道和评论。
③行政公正原则
行政公正原则是行政法的另一基本原则。它的基本精神是要求行政
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办事公道,不徇私情,平等对待不同身份、民族、性
别和不同宗教信仰的行政相对人。而实现这种要求的重要保障则是公正
的行政程序。
5.刑事立案的条件。
答:(1)刑事立案的条件的概述
立案的条件是指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立案的理由和根据。《刑事诉讼
法》第86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认为有犯罪事实
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
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
原因通知控告人。
(2)刑事案件的立案条件
①有犯罪事实
有犯罪事实是指有依照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发生,并且该犯
罪事实的存在有一定的证据证明。这是立案的首要条件。具体而
言,“有犯罪事实”有以下两层含义:
a.需要立案追究的只能是依照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
立案是严肃慎重的刑事诉讼活动,公安司法机关一旦决定立案就意
味着刑事追诉活动正式开始,并且相应地会采取侦查行为、强制措施等
限制有关单位和个人权利的行为。因此,司法机关在对有关材料进行审
查,决定是否立案时必须严格把握立案的先决条件——有无犯罪事实存
在,正确区分罪与非罪、刑事追诉与党纪、政纪处分、行政处罚的界
限。
需要说明的是,立案要求的有犯罪事实仅指某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
的犯罪行为发生,并不要求弄清整个犯罪过程、具体的犯罪情节、犯罪
嫌疑人情况,因为立案只是刑事诉讼程序的开始程序,案件尚未进行侦
查或审理,清楚、完全的犯罪事实要由立案后的侦查或审理活动来查
明。
b.犯罪事实必须有相关的证据材料证明。
犯罪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侦查、检察、审判人员随意猜测、
主观臆断出来的,判定是否有犯罪事实发生应建立在客观存在的证据材
料基础上。虽然在立案阶段不要求也不可能要求掌握全部证据,但绝不
是没有证据就可以立案。立案阶段对证据的要求是这些证据能够足以证
明犯罪事实已经发生,证据本身是客观存在,不是捕风捉影、凭空捏造
的。
②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有犯罪事实,还不一定能够立案,因为立案以追究刑事责任,实现
国家刑罚权为目的,但并不是所有发现的犯罪事实都需要追究刑事责
任,依法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就不能立案,只有既有犯罪事实发生又
需追究刑事责任的才能立案。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是指依照实体法和程序
法规定应当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l5条规定,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
责任,不应当立案:a.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b.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c.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d.依照刑法
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e.犯罪嫌疑人、被告
人死亡的。f.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③符合管辖的规定
有犯罪事实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立案必须同时
具备的两个条件。但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立案条件是从总体上对刑事
案件作出的原则性规定,适用于所有刑事案件,具体到某个刑事案件应
由哪一个司法机关立案,还要符合刑事诉讼有关管辖的规定。刑事诉讼
法及有关规定都明确要求司法机关立案的案件应当是属于自己管辖的案
件,对不属自己管辖的,在接受有关文件材料后,移送主管机关,必须
采取紧急措施的,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再移送主管机关处理。
为了便于司法机关正确掌握和执行法定的立案条件,严格和统一执
法,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还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
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结合司法实践,分别或联合对某些刑事案件制定
了具体的立案标准,将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立案条件在某些刑事案件中具
体化,便于司法工作人员操作和掌握。
6.国家责任的构成要件。
答:(1)国家责任的概述
一个国家对于本国的国际不法行为应当承担国家责任,这是一项国
际法原则。产生国家责任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该行为违背了该国
所承担的国际义务,构成国际不法行为;②该不法行为应当视为国家行
为,国家责任应归咎于该行为国。
(2)国际不法行为的概念
当一国的行为违背该国所承担的国际义务时,就构成国际不法行
为。所以国际不法行为的要素有二:一是该行为按国际法规定可归于该
国,二是该行为构成对该国国际义务的违背。这种行为,既包括作为,
也包括不作为,既可以是一项行为,也可以是多项行为。
(3)引起国家责任的“国家行为”
国际法委员会起草的国家责任条款明确规定:根据国际法,只有可
归于国家国际不法行为才引起该国的国家责任。根据国家责任条款规
定,可归于国家的行为主要有:
①国家机关的行为:国家可能通过其机关或代表进行国家行为。一
个国家机关,不论是立法机关、行政机关、还是司法机关。不论是中央
政府或联邦政府的机关,还是地方行政机关,只要其行为依国际法应视
为该国的行为。他们的行为就应由其本国负责。处于他国境内的一国官
方代表的行为,只能由其所属国负责。
②实际上代表国家行事的个人行为: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在以下情
况下,依国际法亦应视为国家的行为:经确定该人或该团体实际上系行
使政府职权,或该人或该团体,在正式当局不存在和有理由行使政府权
力的情况下,实际上行使这些权力。
毫无疑问,除经国家或政府正式授权外,非代表国家行事的个人行
为不应视为国家的行为。他们损害他国利益的行为只能由英个人负责。
③一国交由另一国家支配的机关所做的行为:一国的机关如果交由
另一国支配,并行使该支配国的政府权力,即使从国家组织结构上看,
这些机关属于别国,但其行为应视为支配国的国家行为,而不是其所属
国的国家行为。
④逾越权限行事的机关的行为:在实践中,国内法上的理由往往并
不能免除有关国家在国际法上所应承担的责任。国际法委员会的条款第
7条规定:国家机关或授权行使政府职权的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在国际法
上视为国家行为,只要它们是在行使政府的职能,即使它们的行为超越
了授权,甚至不符合其指令,也视为国家行为。
⑤叛乱或起义活动的行为:在一国领土或在其管辖下的任何领土内
成立的叛乱运动(起义活动)的行为,依国际法不应视为该国的行为,
但成为一国新政府或导致组成一个新国家的叛乱运动的行为应视为这个
新国家的国家行为。
总之,关于国家行为,国际法并不注重国家内部的政治结构。无论
是立法、行政或司法机关的行为,还是联邦政府或各地方政府的行为,
甚至个人和团体的行为,只要它们是代表其国家的行为,或由国家授
权,实际指挥、控制,它们的行为就具有国际法上的意义,在国际法上
就视为国家的行为。
(3)一国不法行为涉及另一国行为所产生的国际责任的案例主要有
三种情况:一是援助或协助另一国从事国际不法行为,第二种情况是指
挥和控制另一国从事国际不法行为,最后一种情况是胁迫他国从事国际
不法行为。
7.《联合国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对卖方义务的规定及其内容。
答:根据《联合国国际买卖合同公约》的规定,卖方应承担以下义
务:按照合同和公约的规定提交货物及单据以转移货物所有权的义务;
对货物承担担保义务。
(1)提交货物与单据
提交货物和单据是国际货物买卖中卖方的一项主要义务,包括卖方
应在合同指定的时间和地点移交货物和单据。如果合同中对交货时间、
地点未作规定,则应按照公约的规定办理。
①交货地点:
a.卖方营业地。按照公约的规定,卖方没有义务在任何其他特定
地点交付货款。在一般情况下,卖方是在自己的营业所在地向买方提交
货物;买方自备运输工具,将货物运走。公约规定,如果卖方有一个以
上营业地,则以与合同及合同的履行关系最密切的营业地为其营业所在
地;如果卖方没有营业地,则以其惯常居所为准。
b.特定地点。如果合同指的是特定货物或是从特定存货中提取,
或将在某特定地点进行生产制造,则交货地点即是该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校毕业就业合同模板
- 2024年绿色能源充电桩车位租赁与能源结构优化合同3篇
- 2024年度三方合同主体变更与合同争议解决方式协议3篇
- 2024年度公司、企业股权激励计划执行与监控合同2篇
- 焦炉维修合同范例
- 2024版典当质押借款合同(含提前还款条款)3篇
- 雇主移民中介合同范例
- 车子按揭贷款合同范例
- 福州房产合同范例
- 充电桩承包运营合同模板
- GB/T 38119-2019邵氏硬度计的检验
- DL-T 5190.1-2022 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 第1部分:土建结构工程(附条文说明)
- GA/T 914-2010听力障碍的法医学评定
- 《穿井得一人》优秀实用课件
- 中药配方颗粒
- 2022年汽车质量管理工作年终总结范文(集锦6篇)
- 课题工作方案范文模板及进度计划3篇
- 内科学第五章 血液系统疾病
- 《悦纳自我》 教学课件
- 档案袋密封条模板
- 人防工程给排水管道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表(隐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