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1页
浙江省丽水市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2页
浙江省丽水市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3页
浙江省丽水市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4页
浙江省丽水市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3学年第一学期丽水发展共同体12月联考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满分52分)1.2023年6月15日上午,19届亚运会火种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大莫角山正式点燃。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出土了精美的玉器②尚未产生贫富分化③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④部落中已经出现权贵阶层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B.礼崩乐坏局面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 D.华夏认同增强3.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下列分别为《春秋列国形势图》(左)和《战国形势图》(右),从图中直接能反映出()①华夏认同②百家争鸣③战争频繁④民族交融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4.云梦秦简《效律》规定:“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黄金衡赢(累)不正,半朱(铢)以上,赀各一盾。”这反映了秦朝()A.严格推行度量衡统一 B.颁行的法律条文繁杂C.民众赋税负担沉重 D.将铸币权收归于中央5.主父偃上书“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书的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 B.扩大地方权力 C.恩泽所有皇族 D.强化君主专制6.以下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其中序号与政权对应完全正确的是()魏西晋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①吴②宋齐③陈A①东汉②蜀③前秦 B.①蜀②东晋③梁C.①前秦②东晋③梁 D.①蜀②前秦③隋7.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几多荣辱沉浮,几度盛衰兴亡。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科技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A.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B.唐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C.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成熟,推动了文明进步。D.元朝王祯编订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领先世界。8.“永徽前,俊、秀二科犹与进士并列;咸亨后,凡由文学一举于有司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材料反映的制度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唐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B.唐太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C.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D.唐玄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9.苏轼曾赞许两税法之立意“因地之广狭瘠腴而制赋,因赋之多少而制役,其初盖甚均也”,但又指出其结果是“有兼并之族而赋甚轻,有贫弱之家而不免于重役,以至于破败流移而知其所往,其赋存而其人亡者,天下皆是也”。这表明两税法()A.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 B.导致通货膨胀严重C.违背了历史发展趋势 D.导致了唐朝的灭亡10.元朝人为地把同一自然地理单元分割给若干个行省,突破了以前按山川自然地形划分政区的传统做法,形成犬牙交错的省界。这一措施()A.便利交通运输B.促进区域经济平衡C.便于行政管理D.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1.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高僧求佛的行路图。对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A.法显带回大量梵文经典 B.发生在贞观年间C.促使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12.有学者指出,辽宋夏金元时期,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整合农耕区和游牧区的统治模式,进行局部的二元制统治模式的探索,从而加强和扩大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A.“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B.“自中书令、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以下,皆命蕃汉人分为之”C.“于时大别人类……为四等。曰蒙兀人,曰色目人,曰汉人,曰南人”D.女真民迁内地“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以给官田,使自播种以充口实”13.下图为某几个朝代的中枢机构简化图。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①②14.唐代,世人多以能与世家大族通婚荣;至宋代,上至宗室高官,下至村氓凡夫,嫁娶无不言财为先,婚姻聘财、嫁妆较之前代,数额更大,“风俗侈靡,日甚一日”。这一变化,说明宋代()A.门第观念基本湮灭 B.商品经济更加活跃C社会风气日趋低俗 D.社会价值观理学化15.“康乾盛世”是封建社会最后的一次太平盛世、繁华高峰,被西方史学界称为“HighQing”(注:清朝的鼎盛)。以下可成为依据的是()A.疆域开拓,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B.经济繁荣,传统农业经济到达顶峰C.对外交往频繁,民间的对外贸易活跃 D.思想文化繁荣,科技成果领先世界16.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下列条约内容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序号信息①“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②“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③“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④“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A.③④②① B.②③①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17.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出现这样的思想观点: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才能达到圣贤境界;强调主观能动性以及以个人的内心为准则等。持此观点的思想家是()A.黄宗羲 B.李贽 C.王阳明 D.朱熹18.“开出晚清思想界之革命,所关尤重”“斯时智慧骤开,如万流沸腾,不可遏抑”“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街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上述言论评价的是晚清时期的()A.“开眼看世界” B.洋务新政运动C.百日维新运动 D.辛亥革命运动19.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下:这一变化过程表明()注:常关负责管理水路沿岸与主要内陆贸易,收入归中央;厘金局负责管理地方贸易,收入主要归地方。A.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 B.列强资本输出缓慢增加C.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 D.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20.下图是近代某文章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断该书应该是()A.魏源《海国图志》 B.张之洞《劝学篇》C.严复《天演论》 D.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21.鸦片战争后,面对外来侵略,魏源主张在必要时以守内河为主,放弃对外洋和海口的控制。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认为,在“近日财用极绌”的情况下,务必“统天下全局通盘合筹”,必要时主张弃新疆而保海疆。这反映了()①列强对华侵略重点转移②中国人海权意识的觉醒③晚清国防实力较为有限④太平天国牵制清朝精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2.优秀文学作品既饱含情感之真和道德之善,亦具有史料价值。下列诗文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①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②往事何堪说?征衫血泪斑…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③年年风雨惯悲秋,今岁秋风散尽愁。郢唱一声天下和,居然光复旧神州。④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古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A.①④②③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23.1900年7月14日,闽浙总督许应骙同俄、英、美、日等六国签订《福建互保协定》,提出“鉴于两江、两湖、两广及安徽等省督抚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磋商后,现已同意采取互保措施……福建省当局已决定按照两江及上述各省所达成的协议行动”。这一协定()A.使中外反动势力走向联合 B.缓和了帝国主义华矛盾C.加速了清政府的对外屈服 D.促成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24.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25.下文是近代中国某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摘录,该条约“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一、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A.与英、德、法、俄等八国签订于1900年 B.要求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C.割地面积和赔款数额都超过了之前的条约 D.刺激列强瓜分中国野心,掀起了瓜分狂潮26.研讨会上,学者争论清朝前期成功统治帝国的原因,有两类解释:第一类认为是统治者在不同地区,包括新疆、西藏、蒙古、关内,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统治策略,形成统一多民族帝国。第二类认为是统治者采取汉化政策,才能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以下说法较为合理的是()A.第一类解释的证据是实施八旗制度、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B.第二类解释的证据是动员学者编纂《四库全书》,开科取士C.第一类学者采取多元主义观点,解释较空疏,不具学术意义D.第二类学者站在华夏中心主义,立场相对客观,解释较可靠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满分48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AB图为西周克益,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球璃遗址铭文节选:王曰;“太保(召公)!……余大封乃享(供享),令(命)克(召公长子)侯于偃(燕)。”

后武王封之(召公)北燕,在今幽州蓟县故域是也。亦以元子(嫡长子)就封。——(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材料二:北京的帝王权威的结构是逐步完善的。如果说明初朱元璋将中央集权的、等级制的皇帝统治推进到了逻辑上的极限,那么清初的雍正(胤禛)则在这个结构中完善了内部的可操作装置,并将君主的地位尽可能提升到了最高点。其他的皇帝,比如明永乐(朱棣)和清康熙(玄烨),则起了逐步推进和改良的作用。——摘编自朱剑飞《中国空间策略:帝都北京》等材料三:幽燕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连朔漠,气候属温带。金朝迁都燕京,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忽必烈初到燕京时,蒙古贵族霸突鲁就曾劝说:“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衅之所,非燕不可。”汉族谋士郝经等人也劝忽必烈迁都燕。忽必烈采纳众议,迁都燕京,以燕京为大都。满族崛起东北,当其入主中原,面临与元朝同样的问题,故顺理成章地选择北京作为都城。北京为元明清之中国首都,既是农耕、游牧对峙矛盾的产物,又是农牧两大地带趋向经济文化上的一体化,实现政治大一统的当然结果。——摘编自甘霖《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1)材料中的两则史料,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__(填写字母),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__(填写字母)。阅读史料,写出它们所共同反映的史实,结合所学,指出所体现主要政治制度的影响______。(2)根据材料二的提示,结合所学,完成图表绘制,概述“帝王权威结构”完善所产生的主要政治影响。(3)根据材料三,梳理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历史合力的角度,简要说明北京为元明清之中国首都的主要原因。28.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变法历时十余年,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商鞅强调以法治国,将奖惩机制贯彻到法令的各个方面,为了使秦国迅速强大,商鞅将举国之力集中到农业和军事上,实行强有力的农战结合的战略。——摘自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富强目的的活动。因此,不管清政府从事改革的洋务派自觉或不自觉、意识或不意识,他们的言行,在一定时期里是体现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的。——夏元东著《洋务运动史》材料三:“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摘编自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商鞅变法在经济和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举措,并分析该变法对历史发展进程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运动的目的,并结合所学写出两个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简要谈谈你对洋务运动“在一定时期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