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临考提分卷二
1.【单选题】(江南博哥)学生在作文中对“借代”的修辞手法使用不当,教师
用课文中正确的例子来进行讲解,下列语句不合适的是()
A.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单选题】阅读某地语文会考试题,按照要求答题。
请结合以下两幅插图,回忆课文内容,分析人物的特点。
A.考查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
B.考查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C.考查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
D.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试题要求学生结合图画和课文内容,分析人物的特点,其目的是考查
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并非要求学生对插画进行美学鉴赏、想象联想和对比分析。
A、B、D三项分析均错误,C项分析正确。
3.【单选题】阅读某教师关于选修课程的教研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高中的所有语文教学中,选修课的教学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最高,而学校中真正有
能力做好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教师少之又少。教师做不到,主要是因为观念陈
旧和素质不高。教师上课单纯是为了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分数,他们往
往会忽视语文这门课程的初衷,即让学生感受生活,感受一切具有情感的人、事、
物。开设选修课的真正目的,就是在应试教育这种大背景下,还原语文课程的一
些真谛。所以,教师应该在这些方面有所改进,应该更确切地认识到选修课的特
点和性质,应该转变原有的思维,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应该全方位地提升自己
的素质。一门选修课教学的成功,与教师有着直接而且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要
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特点和个性,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选择
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选修课的教学才可能成功。但如果学生首先对教师选择的
文章就没有兴趣,那这样的选修课无疑是失败的。
对上述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对授课教师的素养要求很高
B.教学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往往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
C.语文选修课教学能否成功,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
D.成功的选修课教学往往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根据题干教研论文片段可知,“高中的所有语文教学中,选修课的教
学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最高”,A项说法正确。“教师上课单纯是为了帮助学生在
高考中取得更好的分数,他们往往会忽视语文这门课程的初衷”表明许多教师只
看重分数,导致选修课程的教学往往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B项说法正确。“一
门选修课教学的成功,与教师有着直接而且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不能说明“教
师起着决定性作用”,C项说法过于绝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特点和
个性,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这样选修
课的教学才可能成功”,D项说法正确。
4.【单选题】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教师看到学生为诗中焦仲卿和刘兰芝
的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所动容,于是趁机组织学生开展“古代诗词中的爱情”主
题研究,并给出了一些示例。下列诗句中不符合爱情主题要求的是()o
A.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B.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C.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D.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A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自元稹的《离思》,
这是一首悼亡诗,诗人作诗以悼念亡妻,表现了诗人与已故妻子之间坚贞不渝的
爱情。
B项,“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出自韦应物的《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又作《淮
上喜会梁川故人》),此诗抒发了诗人与十年未见的老友重逢的喜悦之情。
C项,“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出自自居易的《长恨歌》,表现了
杨贵妃与唐明皇死别后绵长的相思之“恨”。
D项,“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出自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
夜风),这两句诗历来是表现爱情和相思的名句。
5.【单选题】学习文言文句式时,有一位学生对宾语前置句进行了整理。下列不
应出现在其整理结果中的是()。
A.大王来何操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A项“何”为宾语,置于动词“操”之前。B项“余”为宾语,置于
动词“欺”之前。C项“句读”“惑”为宾语,分别置于动词“知”“解”之前。
A、B、C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D项属于定语后置句。
6.【单选题】教师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指出“左右皆呼万岁”一句中存在
古今异义词,提示学生应关注并整理、总结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下列学生
整理的句子,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是()。
A.奚惆怅而独悲
B.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C,列坐其次
D.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A项“惆怅”,古今含义相同,均为“失意、伤感”。B项“自由”,
古义为“自作主张”;今义为“不受拘束,不受限制”。C项“其次”,古义为
“它(水)旁边”,今义为“次第较后、第二”或“次要的地位”。D项“成立”,
古义为“成人自立”;今义为“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
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7.【单选题】教师组织学生梳理古诗词中以“月”为意象的句子,并体悟其内涵。
下列借“月”来抒发人生感慨、感叹时光易逝的诗句是()。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D.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A项,诗句描绘了山间月夜的美景,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之美,展
现了诗人闲适惬意的生活情趣。B项,诗人感叹故乡的月最明亮,表达了对故乡
和亲人的思念之情。C项,诗句描绘了明月照耀下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用
开阔壮大的景色反衬了诗人孤苦、寂寞的心境。D项,诗句以月引发思考,通过
写今人见不到古时的月,今月却曾照见古人的事实,抒发了诗人对光阴易逝、岁
月不再的人生感慨。
8.【单选题】教学“文言文虚词”专题研究课,教师让学生整理“以”的用法。
下列句子中的“以”用作介词的是()。
A.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B.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C.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
纳谏》)
D.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
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A项,“以”为连词,表因果,意为“因为”。B项,“以”为介词,
意为“凭借”。C项,“以”为动词,意为“认为”。D项,两个“以”均为连
词,表修饰,可不译。
9.【单选题】教学“成语运用”专题课,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正确使用成语
的语句,建立自己的“成语大全”。下列适合选入的是()。
A.山洪即将到来,迅速转移危险地区的居民是首当其冲的任务
B.你竟然还敢做贪污受贿之事,难道那些因此而遭到惩处的人还不足为训吗
C.他的危言危行,使大家都紧张了起来,然而他自己却不觉得有任何的不妥
D.早就听闻她不仅才气过人,而且有见识、有担当,今日一见,果真名不虚传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A项,“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该成语在句中使用
不正确。
B项,“不足为训”指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该成语在句中使用不正确。
C项,“危言危行”指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该成语在句中使用不正确。
D项,“名不虚传”指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该成语在句中使用正确。
10.【单选题】阅读有关写作教学“创新评价方式”的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
答题。
双评作文批阅发下后,还务必要求学生重读点评过的作品,写自我反思后记。这
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作文评改反馈最终还要回归落实到作者本身。此时作者
再次阅读修改自己的文章,就等于进行一次再创造。因为有针对性评价的对照,
学生每次都可纠正自己的一点错误,每次都可在反馈中前进一步。如此,作文反
馈也就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写作新起点。
对上述教学论文论述重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双评可以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的灵感
B.新颖的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C.反思是一种学习能力,互评后自我反思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D.作文修改的过程等于再创造,可以逐渐纠正缺陷
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A项论述虽然正确,但题干中论文内容所表达和侧重的是自我反思及
评改反馈,其重点不在双评。
11.【单选题】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活动,让学生梳理
状语后置的句子。下列不适合的是()。
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B.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D.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A项,句子为状语后置句、省略句,正常语序为“私见张良,具以事
告(之)”,全句意为“私下会见张良,详细地把事情告诉了他”。
B项,句子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卒使上官大夫于顷襄王短屈原”,全句
意为“最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
C项,句子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全句意为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
D项,句子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微斯人,吾与谁归”,全句意为“如果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2.【单选题】阅读《哦,香雪》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选文的第四部分主要写香雪夜归。请同学们用几个词来总结一下香雪在夜归
路上的心理变化。
生:害怕一一不害怕(满意)一一内疚一一兴奋。
师:非常好。促使香雪由“害怕”变为“不害怕”的因素是什么?
生:铅笔盒。
师:为什么想到铅笔盒就不怕了呢?结合我们之前讲的铅笔盒的象征意义谈一谈。
生:香雪仔细端详了铅笔盒,并装了点东西进去,确信铅笔盒是属于自己的了。
而铅笔盒在这里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拥有铅笔盒是拥抱现代文明的象征,所以香
雪“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
师:谁能来读一下描写香雪感到内疚的句子?
(学生朗读)
师:读得不错。不过老师发现,你也把表现香雪“兴奋”的句子一起读出来了。
那你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香雪最后变得“兴奋”的原因吗?
生:香雪一开始怕娘责怪,但很快找到了“欺骗”娘的办法,她的心情就像“小
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香雪的心理多次发生变化,充分展现了她内心的矛盾与
痛苦,突出了她对现代文明的渴望与追求。
对上述教学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B.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有助于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C.教师要求学生朗读旨在检查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D.朗读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深人理解课文内容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材料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香雪的心理变化及心理发生变化的
原因,鼓励学生结合“铅笔盒”的象征意义来思考问题的答案,既锻炼了学生的
总结概括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朗读
课文,是为了以读促思,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香雪的心理发生变化的原因,而
不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A、B、D三项分析均正确,C项分析不
正确。
13.【单选题】在“古今多不同”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展示了几组包含古今异义
词的句子。下列句子不符合要求的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C.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陈情表》)
D.蟾帖不知春秋(《逍遥游》)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二项,“行李”古义指“出使的人”,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
子等”。B项,“交通”古义指“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C项句子
中无古今异义词。D项,“春秋”古义指“四季”,今义指“春天和秋天”。
14.【单选题】阅读《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纵观全词,满是愁情,下面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抒发词人愁情的句子。从表现
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最后两句直接抒情。词人用口语化的语言反
问“这光景又怎么是一个‘愁’字概括得了的呢?”既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扩大
并深化了主题。
师:归纳得很完整。还有谁要补充?
生:“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中的“正伤心”也是直接抒发作者内心
伤感哀愁的句子。此外,作者说南飞的秋雁是“旧时相识”,自己曾在北方见过,
借南飞的秋雁表达了浓重的思乡之情,渲染了冷清孤寂的黯然心境。
师:分析得很仔细。还有谁要补充?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三句话用了七纽叠词来增强节
奏感和音乐美。作者苦寻逝去的美好生活和深爱的恋人无果,只留下失落伤痛,
突出了作者凄凉愁苦的心情。
师:这句话找得很准确,但是分析得还不够全面。你能再结合作者的经历和这首
词的写作背景来详细分析一下吗?
生:此时作者经历了南渡之悲,国家政权崩溃,丈夫病逝,她一个人流离失所、
无依无靠,作者此时“寻寻觅觅”的是曾经的美好家园,“冷冷清清”既指环境
冷清也指心境清冷。“凄凄惨惨戚戚”既指心情凄凉,也是作者一生凄惨命运的
总结。这三句用在开头,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的基调。
师:分析得非常好。接下来请大家有感情地齐声朗读全词,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
一下作者
内心的凄凉愁苦。
(学生朗读)
对上述教学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0。
A.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作的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角度
B.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占用了课堂时间,应转变教学方式
C.“知人论世”对学生深入理解词作内容有较大的意义
D.在深入感悟作者的心境方面,默读比齐声朗读更有效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装师引导学生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作者的“愁情”,为
学生指明了分析词作的正确方向,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不会限制学生的思考角
度,A项分析错误。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回答给予肯定,对学生不完整的回答给予
适当的引导,并且评价语言简洁准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B项分析错误。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经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来分析全词,可以帮助学生更
加深入地体会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C项分析正确。默读与齐声朗读均能帮助
学生感悟作者的心境,且材料中未提及默读,也未将默读与齐声朗读进行优劣对
比,D项分析错误。
15.【单选题】教学《论语》专题,教师安排学生梳理《论语》中的成语,并在
课上展示。下列不适合的是()。
A.不寒而栗
B.不耻下问
C.循循善诱
D.理屈词穷
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A项,“不寒而栗”出自司马迁的《史记》。B、C、D三项成语均出
自《论语》。
16.【案例分析题】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实录片段,回答第16题。
案例:
师:我们现在做个小练习,大家将以下词人按照婉约派和豪放派进行划分。
(PPT展示:柳永苏轼李清照秦观温庭筠辛弃疾岳飞)
(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师:辛弃疾是南宋著名将领、豪放派词人,现存词作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
短句》等传世,有没有同学能够背诵其中一首词作。
(生1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生2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师:看来同学们功课做得很足啊,其他同学来点评一下这两位同学背诵得怎么样。
生3:生1语气很婉约,既然辛弃疾是豪放派,语气就应该更豪放一些,大气磅
礴一些。生2能把自己的感情代入词中,朗读得既流畅又情感充沛,我很喜欢。
师:你点评得很到位呀。无论我们是否理解这两首词的意思和情感,但是辛弃疾
作为豪放派的代表,其创作的词作风格应当是沉雄豪迈的,因此在朗读的过程中
应豪迈一些。我们今天先来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听一下音频,大家
体会一下其语言风格。
(教师播放音频)
师:从刚才的音频中,大家对朗读者读的哪个词或哪一句比较有感触?
生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读出了那种无奈的感觉,很心酸。一想到作
者把“栏杆拍遍”都无人能理解他的登临之意,我就觉得好惨好凄凉呀。
师:那你能表演一下这一场景吗?
(生4表演)
师:表演得很形象,我们都欠你一个“奥斯卡金像奖”啊!刚才这位同学表演的
“辛弃疾”到底在登临建康赏心亭时看到了什么,才发出了“无人会,登,临意”
的感慨。有没有“画家”用口头语言为我们描绘一下他看到的图景?
生5:楚天千里辽阔,秋天冷寂清凉,冷清的江水流入天际,在秋天看起来没有
结束的时候,眺望远处的山岭,那群山像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秋日
的余晖照在亭子里,孤雁凄惨的叫声从天空划过,冷清的秋天里,只有我这么一
个流落江南的游子。
师:很有画面感啊,有VR即视感,感觉身临其境!这景在词人眼里是美的吗?
生:不美。
师:为什么呢?
生6:作者说了,他是“江南游子”,在异乡,又是在秋天,凄凉孤独呀,所以
景色在他眼里不美。
师:他仅仅是因为自己是流落异地的“江南游子”而悲伤吗?
生6:应该是吧。文章中都已经说了。
师:那我们接下来再读读下阕,揣摩一下辛弃疾登临的真正意味。现在大家齐读
下阕,要注意语气和感情哦!
(生齐读下阕)
师:大家找一找下阕中有哪些语句是表达作者情感的?
生:”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掘英雄泪”。
师:辛弃疾,在上阕是一位“江南游子”,在下阕就成为一位感叹流年的老者。
作为将领,作为英雄,他年岁渐增,想要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不能实现,担心
国家安危却只能徒增悲愁。他登临之时,只能把栏杆拍遍,借拍打栏杆来发泄情
感。
问题:
⑴请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做练习和播放朗读音频的教学意图。
⑵请简要分析教师是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
我的回答:
参考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做练习的教学意图:
①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该教学案例中,教师将划分词
人派别的练习作为导入环节,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宋词这一古代文学体裁之前,了
解学生对于宋代词人中婉约派与豪放派的知识储备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同时一,这也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②拓宽课堂资源,丰富学生课外知识积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该教学案例中,
教师引入关于宋词流派划分的练习,使课堂教学不局限于纯文本的分析,丰富了
课堂教学资源,关注学生语文学习内容“面”的广度,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③为本课教学奠定情感基调,为单元教学内容做铺垫。教师加入划分豪放派与婉
约派词人的练习,能让学生明确辛弃疾词作的语言风格,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情
感基调有大致的把握,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和整个单元教学打下了基础。
教师播放朗读音频的教学意图:
①这既是对学生背诵环节的承接,也是对学生体会词句语言风格的有效导入。该
教学案例中,教师播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音频,是对生1、生2背诵
情况的总结和启发,也是对接下来学生根据音频朗读节奏研读重点词句环节的重
要衔接。
②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以声人情。该教学案例中,音频不仅能够生动地传
达出文本的语言风格,提高学生朗读古诗词的能力,也能够使学生在有感情地朗
读中受到感染,通过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③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使课堂教学立体化、多样化,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该教
学案例中,教师播放音频,使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感悟文本,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
改变了传统的纯知识灌输的课堂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2)①教师将教学内容问题化,通过有层次的提问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师生
在平等对话中开展教学活动。该教学案例中,教师以问促思,启发学生进一步研
读文本,针对学生对文本的多样化解读,教师采用幽默生动的教学语言给予了学
生积极有效的反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例如,“表演得很形象,我们都
欠你一个‘奥斯卡金像奖‘啊"。师生双方处于平等的教学地位,教师只是课堂
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语文课堂的真正主体。
②教师通过组织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实现了“生
态课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很自然地成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引
导学生做练习,请学生背诵辛弃疾的词作,引导学生品读自己有感触的词句、表
演词人情态、口头描述词的画面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参
与研读文本的机会,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让学生在更宽广的选择空间中
发展各自的语文特长和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能够与教科书编者、文本、作者对
话的主体。
③教师合理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
过程,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丰富、更立体、更长效,从而更好地内化为自己的知
识,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和知识的掌握者。
材料题根据以下材料,回答17T8题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回答第17〜18题。
案例:
且以作品论英雄
①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
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
以作品论英雄。
②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
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
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
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
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腹之言?伟大的心灵,投映在文学上,
必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③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的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
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读安东尼奥人品上的美与善良一一但事实上呢?
莎士比亚在成名后的岁月一直为钱财奔波。他敛钱如命,甚至发放高利代敛资,
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
“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
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
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④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
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
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
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一一你无
法从作品中推知一一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
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不是“不朽的作品”,而是“不朽的文人”。
⑤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
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善良的不竭力量。
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
泽古今。作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
问题:
查看材料
17.【案例分析题】请从第②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
并分别修改。
我的回答:
参考解析:错别字:第②段中“肺腹”的“腹”应改为“腑”,第③段中“高利
代”的“代”应改为“贷”。
病句: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不是“不
朽的作品”,而是“不朽的文人”。
上述病句逻辑混乱,内容颠倒,应改为: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
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不是“不朽的文人”,而是“不朽的作品”。
查看材料
18.【案例分析题】请指出习作的两个优点,并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我的回答:
参考解析:①观点辩证。对于人品与作品,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肯定一方,否定另
一方,而是做了理性的思考:“作者或许能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
我们,它保存的,不是‘不朽的文人‘,而是‘不朽的作品”'。这就跳出非此
即彼的思维局限,显得冷静、客观,充满理性的思辨色彩。
②层次鲜明。文章从作品反映人品起笔,接着反转一笔: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
一定是脱俗之人。在此基础上,作者往前推进一步:“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
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作者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展开论证,
不游离,不枝蔓,并靠论证带动材料,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层次清晰,结构严
谨。
材料题根据以下材料,回答19-21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第19-21题。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
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
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
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
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
虚诞,齐彭殛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课文介绍
本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三单元第一课,同单元另外两篇课文为《赤
壁赋》《游褒禅山记》。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
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
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
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
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
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
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相关要求
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
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查看材料
19.【教学设计题】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
据(不可照抄材料)0
我的回答:
参考解析:(1)教学目标
①积累相关文言实词、虚词,了解相关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结合注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准确翻译文本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②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生死观及其豁达的胸怀。
③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相关文学常识,鉴赏本文的行文思路与艺术手法,梳理
课文情节,划分层次,分析课文内容。
④体会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增强对古典文学的学习兴趣,学习作者豁达的
胸怀,从容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
⑵设计依据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相关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阅读文言文,要注意
“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
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
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兰亭集序》借山水之美和聚会时的欢乐之情
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作品所传递的情感,掌
握重点文言常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②文本分析
《兰亭集序》是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三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山水游记类散
文。《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文人雅士的一次大集会,表达的是他们的共
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
部分叙事、写景,语言优美;后一部分抒情、议论,含义深刻,阐发了作者的生
死观,极具启示意义。
③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
工具书自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使学生提升结合语境或利
用工具书理解文言文重点词句的含义。另外,《兰亭集序》中作者的情绪经历了
转变,作者阐发了自己的生死观。由于生活经历的限制,学生在理解作者情感时
可能会有难度。
查看材料
20.【教学设计题】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
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我的回答:
参考解析:【参考设计】教学目标: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相关文学常识,鉴赏
本文的行文思路与艺术手法,梳理课文情节,划分层次,分析课文内容。
教学片段设计:
一、新课导入
故事导入:讲述“东床快婿”的典故。
二、背景链接
PPT展示以下内容。
1.王羲之个人介绍及文章写作背景。
2.关于“序”这一文体的知识。
三、重难点研读
(一)划分层次
小组合作,在朗读全文的基础上,按照文章内容划分层次。小组代表回答,教师
点评。
明确:
第一层(1—2自然段):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描绘兰亭周
围优美的自然环境。
第二层(3—4自然段):由欣赏良辰美景、享受流觞畅饮,引发对乐与忧、生与死
的感慨。
(二)分层次研读本文内容及艺术手法
1.学生朗读第一层,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
⑴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字音、字形、字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
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尝试翻译重点句子。
⑵梳理:按照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环境、活动、天气、心境等要素梳理
集会盛况。
小组合作,列表格填写文中原句,小组代表回答,其他小组补充,教师点评并总
结。明确:时间为“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地点为“会稽山阴之兰
亭”;事由为“修禊事”;人物为“群贤毕至,少长成集”;环境为“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活动为“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
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天气为“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心境为“游目骋
怀”“视听之娱”:
⑶思考:“信可乐也”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明确:“信可乐也”是因为名士济济、环境优美、活动雅趣、天朗气清。
过渡语:天气和畅,作者与兰亭群贤,欣赏美景,进行高雅有趣的活动,由景生
情,抒发了议论。
2.学生朗读第二层,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
⑴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字音、字形、字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
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文言知识。尝试翻译重点句子。
⑵讨论:作者感到“岂不痛哉”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代表以文中原句作答,其他小组补充,教师点评并总结。
明确:作者的“痛”是“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人生短暂之痛;是“所之既
倦”“情随事迁”的世事无常之痛:是“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的往事不再之
痛;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生死无常之痛。
⑶思考:第4段中作者感慨“悲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水电工程环境保护与环保设施建设合同3篇
- 2024版汽车融资租赁合同模板
- 2024高效能企业策略咨询及人才培养服务协议版B版
- 2024科技公司云服务合同
- 2024模特担任时装周开场模特服务合同样本3篇
- 2024版艺术品买卖及展览合同
- 2024年劳动管理制度
- 2024电商安全合作合同:核心内容探讨版B版
- 2024药店药品销售区域负责人聘任合同样本3篇
- 2024药品行业竞争分析与合作合同
- 2025新外研社版英语七年级下Unit 1 The secrets of happiness单词表
- 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2024 年版)
- 小龙虾高密度养殖试验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桥梁工程计算书》word版
- 中考《红星照耀中国》各篇章练习题及答案(1-12)
- 下肢皮牵引护理PPT课件(19页PPT)
- 舒尔特方格55格200张提高专注力A4纸直接打印版
- 施工单位现场收方记录表
- 流动资金测算公式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习总结报告
- 卫生院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