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二次成长因子消整研究_第1页
大学生二次成长因子消整研究_第2页
大学生二次成长因子消整研究_第3页
大学生二次成长因子消整研究_第4页
大学生二次成长因子消整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二次成长因子消整研究

近年来,学生就业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深刻。人们将这归因于高中扩大就业的影响。其实,高校扩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必要做法。大学生就业难涉及经济、人口及高等教育本身的结构等诸多问题,与高校扩招没有必然联系。社会使用学校的应届毕业生缺乏积极性,说明教育成果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了矛盾,这是一种社会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还是教育必须向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大学教育逐步进入国民素质教育阶段,然而普通高校教育的定位似乎并未及时跟进,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才能和条件准备等没有得到明显提高,与此相关的是找工作的茫然和对“毕业就失业”的担忧在不少大学生中存在着。走上工作岗位,直接考验大学教育对他们的知识、品德、心理、能力的培养的效果,但对某些个案而言,他们可能经不住考验出现各种问题甚至走向犯罪。我国现有的大学教育是传统的培养模式,偏重于知识的灌输,而往往忽视大学生社会工作能力的培养。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体系的终端,大学生毕业、就业时期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关键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大学生的成长实际上可以分成两次成长期,在第一次成长期中,主要任务是构建一个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较健全的人格,为顺利完成第二次成长奠定基础。二次成长期的目标是从大学生转变为一个较成熟的公民。在二次成长期的初期,特别需要关注可能出现的反作用因子,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并最终使得大学教育向开放性、服务性方向发展。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二次成长初期可能出现的反向因子进行全面分析,并就如何消整提出建议。一、第一次成才是二次成长的基础人的成长分两方面:生理的成长和精神(心理)的成长。大学阶段学生已经基本完成了生理成长,而精神(心理)成长仍在继续。主要依据精神(心理)成长程度,我们可以把学生的成长分为两阶段:在校期间完成学业的阶段和毕业就业到成为成熟公民的阶段,前者我们称之为第一次成长期,后者称之为第二次成长期。二次成长期的目标应该是有阶段性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目标。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就业并初步了解社会,理解社会、家庭的期待,开始学会思考如何将这种期待和个人的人生理想相结合,有一个初步的职业规划;第二阶段是在已有的工作平台上学以致用,学习和积累一定的工作、生活经验,有一个较为成熟的职业规划并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基本合理的定位并;第三阶段拥有较丰富的生活、生活、成熟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定位。二次成长期与一次成长期是先后承继的。从任务与目标上看,第一次成长期是第二次成长的基础,二次成长的状况是对一次成长期效果的检验。第一次成长期强调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学生个人品格的良性塑造。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个性品格是否符合社会的预期,直接关系到第二次成长是否拥有一个良好的基础从而关系到能否顺利完成第二次成长。二次成长初期是指大学生就业并初步了解社会,理解社会、家庭的期待,开始学会思考如何将这种期待和个人的人生理想相结合直至形成初步职业规划的阶段。这一时期具有以下一些特征。首先,这一时期是大学生开始告别学校学习,步入社会的时期。学校是一个学习知识,完成人生第一次成长的殿堂,十五、六年校园的学习、生活足以使他们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他们基本上掌握了一门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特别是工作经验,大学期间有限的实习、实训基本上只能建立起一个知识运用的初步的感性认识。步入社会,一切对他们而言都意味着新的挑战。能否平稳实现由第一次成长期向第二次成长期的过渡,直接关系到第二次成长的品质。其次,这一时期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特别是信息化高度发达,中国社会仍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冲撞较激烈的情况下,刚准备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们往往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对即将面临的就业等一系列问题的难度估计不足。第三,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等都带有一定的取向性。这种取向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二次成长的品质的影响至关重要。第四,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在这个阶段大学生须要克服诸多负作用因子。第一次直面社会需求,普遍感觉就业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就难上加难。他们可能会感受到自己的专业、学历、院校、性别等情况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协调,其次会感受到竞争压力的巨大,有感自身知识和能力不足,甚至可能遭受到各种歧视,这些都会阻挠大学生成功求职就业,个别人可能开始否定自身或怀疑人生,更加严重的会敌视他人和社会甚至走向犯罪。二、在二次成长的早期阶段,可能存在的负功能因素及其机制二次成长中的负作用因子泛指一切在大学生二次成长过程中起不利影响的因素、分子。这些因子大约可分为内在与外在两大类。(一)内部因素及其功能机制1.大学教育传统的知识缺乏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情况,结构性失业在失业人群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劳动力的知识与技能和胜任就业岗位需要的不适应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是大学生二次成长初期内在的一个影响极大的负作用因子。(1)知识结构缺失。首先,从高中阶段开始就实行的文理分科及大学阶段高度专业化使得大学生比较普遍地存在知识面狭窄,知识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分科教育有利于快速地培养专业人才,但是分科也造成理科生知识面偏窄,有时甚至连基本的文学常识都缺乏,致使可能导致人文精神的缺乏。人文知识的缺乏会导致参与社会人文生活的能力的弱化;而文科生对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缺乏,可能导致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缺失。这种不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得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已有知识应有的作用。其次,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专业设置过窄,学科体系不合理等现象也是导致大学生知识不(2)知识厚度缺失。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但是我们的高校专业分科很明确,学科束缚过严使学生缺乏对其他专业的了解,各个专业之间很难互通。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不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与知识广度不足同时存在的还有知识厚度缺失。就业的压力和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使得一些大学生在自身专业知识还不是很扎实的时候就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参加各种职业证书考试,考取某种证书,以期待在以后的择业就业时能多个选择,多条出路。但是,对于有些大学生来说,所考的职业资格与自己的专业、兴趣和以后的职业选择都没有关系,这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生自身对就业等的信心不足。(3)知识运用能力缺乏。高校教育都以书本为主,注重专业基础知识,这确实有利于学生形成过硬的专业理论基础。但是实践太少,光是学习理论,无法使学生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这在以后的就业求职中都是不可忽视的短板。2.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品格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更需要那些富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能与人合作和分享,会关心人,有责任心,有创造力的人才。而处于二次成长期初期的大学生的个人品格并不是很成熟。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矛盾的凸显,又对品格还不是很成熟的青年大学生产生着巨大的冲击,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部分大学生存在个人品格缺陷。个人品格缺陷毫无疑问将直接导致职业品格不健全,这也是用人单位非常关注的一点。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二次发展初期伦理、道德、意志、心理等个人品格中可能存在的负作用因子。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品格缺陷有以下几种:(1)价值观念错位,拜金、享乐之风盛行。当前大学生中不乏这样的现象:学习讲实用,做事先求功利,盲目崇尚金钱和权力,把“挣大钱”、“当大官”作为人生的最终追求,有些大学生贪图享乐,消耗时光,不思进取。(2)法治观念缺失,追求放任自由散漫的生活。高校不管什么专业都有开法律基础课程,但是不少学生并没有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在权利遭到侵犯时不知道在合法的范围内维护自己的权益,平时生活工作中自我意识膨胀,不愿意受太多约束,不能坚持按规章依法办事,个别人甚至还触犯刑法,沦为罪人。(3)荣辱观念错位,诚信助人、团结友爱等道德观受到质疑。部分大学生中可能存在道德问题主要有:以自我为中心,不孝顺长辈父母;花钱大手笔,用物太奢侈,过度攀比;不诚信贷款,作弊剽窃现象严重;是非观模糊,正义感和责任感被冷漠取代;损人利己、惟利是图没有奉献意识等,这些现象时有出现,被社会广泛批评。(4)意志品质下降,缺乏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耐力。不少大学生的口头禅就是郁闷、迷茫。他们的成长环境相对来说比较优厚,不像父辈那样辛苦的劳动,也几乎没经受过大挫折失败的磨练,意志力、承受失败的能力相对较弱。(5)心理素质不高,出现焦虑、冷漠、逆反等多种不良情绪。在马加爵案后,人们更加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高,不少大学生性格孤僻,易怒冲动,不会疏导情绪,遇到委屈心生报复,遇到挫折心灰意冷,遇到不公怨天尤人,可能因为很小的事情而做出过激的举动。3.对毕业生的工作经验要求描述不合理经验缺乏是大学生二次成长初期必须克服的的十分现实的负作用因子。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经济时代,用人单位不愿意招收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目的是为了节约培训成本,希望新招进的员工能熟练操作并迅速转化为提高单位效益服务。但是要求应届大学毕业生有工作经验是一种看似合理却很荒谬的悖论。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有工作经验的,工作经验是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的,要求刚刚跨出校门、步入社会大学毕业生有若干“年”的工作经验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应该认真面对这一悖论,在教育教学及就业指导与服务中有效地化解这一悖论。(二)外部因素及其功能机制1.我国现行主流文化的价值和归位所谓的非主流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一个概念。主流文化是指一定时期在一个地区起主要作用,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流文化是相对比较稳定,带有官方色彩的,覆盖到历史、生活、文学艺术,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的社会现象。我国现在的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非主流文化相对主流文化而言,并不仅仅是主流文化的补充,其具有独特的价值。社会现象是千姿百态的,每个单独的社会个体也是独一无二的,非主流文化体现了文化的多元,社会的包容,也彰显了个性,更有利于社会的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但是一味的叛逆另类、与社会相敌对并不是非主流文化,如黄色文化、灰色文化及黑色文化不是非主流文化,而是极端地反主流文化。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可塑性很强,对社会现象难以全面理解,加之青年人本身心理上偏好刺激,追求独特,难以理性思考和把握非主流文化的实质和内涵,容易受到不良文化影响,不少大学生性格张狂,行事自私,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黄色垃圾,都是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2.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人处在社会环境中就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个体不良的生活环境环境会影响到个人性格、品质的形成,也直接影响就业择业。大学生二次成长初期的生活环境主要有三个方面: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的好坏对一个人的健全人格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品行嗜好对孩子的影响深远。被过分溺爱的学生多数骄横自私缺乏爱心,被过分严厉教养的学生的性格多沉默寡言或性情暴躁,而单亲家庭的学生则更可能容易出现过于敏感,对外部环境缺乏应有的信任。良好的家庭环境应该是给予子女更多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促进子女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在求职应聘中更加自信,就业期望值与自身素质兴趣相符合,使子女顺利就业。学校环境应该是在知识上崇尚自由创新、追求真理,在管理上应该是松弛有度、民主科学。如果大学学习气氛浮躁,学术腐败,管理松散,学生无法在大学里形成扎实的专业基础、独立思考的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二次成长初期进入的工作环境也很重要,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步入社会的年轻人都是很有抱负希望成就一番事业,第一份工作的环境会影响他们看待工作的态度和对待工作的方式,好的工作环境能使人从工作中学到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完善。不良的工作环境却使人染上陋习,不仅使人多走弯路,耽误了大学生毕业后二次成长的时间,同时也可能带来心态和观念上的负面作用,影响个人的长远发展。3.认识不强,初步形成行为年轻人感情相对强烈,做事易于冲动,而在二次成长初期,在求职中或初入工作时面对的一般都是没接触过的新问题新情况,某些偶然事件发生时,大学生在外界强烈的刺激下,认识能力不够,自控能力不强,容易出现过激行为。有时在偶然事件的诱发下,会产生强烈挫折感,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一时失去控制,不计后果地发泄情绪。因不能正确判断事物的性质,极可能导致出现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如有人误入传销组织,有人则不知不觉中被诈骗团伙利用或成为受害人。所以说,突发事件也是大学生二次成长初期不可忽视的负作用因子。三、在学生的第二次成长初期,负担责任的退出(一)结构因子对识结构的作用关注大学生成长,必须重视大学生二次成长初期可能存在的各种负作用因子,并多举措地创造条件帮助大学生消除或调整(如知识结构等)这些因子。消整的途径应该是学校指导下大学生自己充分努力并加上社会支持。在微观上,我们努力的目标是使大学生个体能够具体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健全的品格,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多积累实习见习经验,提高偶然事件应变能力,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方向。宏观上,应该继续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深化高校就业指导并营造更为宽容的社会环境。(二)微观消耗1.大学教育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知识水平知识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可以融会贯通的,大学生顺利度过二次成长初期必须具备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1)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法律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能掌握正确的认识、理解、分析和解决提问的方法和能力。理论高才能眼光更远,在竞争中就能放眼世界。但是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流于形式,学生光会死记硬背理论,却难以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特别是难以自觉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改变传统灌输式的理论教育,要用问题导向研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比较分析和实践中让学生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自觉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法律是刚性的行为规则,是社会道德可以看得见的维度,是人类追求的美好价值的载体。大学生应自觉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培养法治观念,坚守正义,以法维权,始终做一个守法的公民。(2)基础知识。教育具有阶段性和持续性,小学教育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学教育应注重要求学生掌握自然、社会、人文等较为全方面方面的基本知识。而大学教育应更注重于培养专业人才,强调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研发能力。中、学教育是基础基础教育,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起保证作用。(3)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立身之本,也是大学生知识结构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专业知识是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在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现代社会,专业领域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大学生二次成长初期必须更加强调专业知识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4)关联知识。学习不是静止的,知识是无限的,大学生二次成长初期步入社会就有别于以前的学生生活,必然要面对竞争与协作并存的工作气氛,与社会各式各样的人的沟通交流。大学生具备广博的关联知识,能提高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能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同时,广博的关联知识能打开工作思路,扩大视野,刚进入社会的人更应该抱着开放谦虚的态度,广泛地学习,善于自学,学会创新,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如果能利用自己的天赋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掌握某方面知识形成自己的特长,这样能使自己个性张扬,独具魅力。2.大力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民族精神(1)借助传统文化培养良好品格。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应该说在我们任何一个人身上都保留着或多或少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借助传统文化的影响来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品格是可行的。古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之情,“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心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诚信品质,“孔融让梨,黄香温床,卧冰求鲤”的孝义,“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大力弘扬宣传。青年大学生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2)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实践中形成优良品格。多开展理论学习、模范典型学习,让大学生形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观念;开展社会现象分析辩论和演讲活动,锻炼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知美丑的辨别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革对学生的奖惩评价体制,组织开展服务福利院、养老院等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3)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学习、就业压力增大,大学生面临诸多的矛盾和困惑,如果处理不好,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要关心和鼓励大学生的成长,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品质。要有实效地开展心理咨询,及时对大学生心理进行普查,开展各种主题心理健康活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疏导和自我管理。3.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发挥环境(1)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高校课程设置应有效改革,与社会发展和个性解放需求相联系。多开设方法教育方面的课程,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教学模式应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育,培养、鼓励教师通过带有研究性的实验课、实习课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其次针对现在高校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高校应加强对“双师型”(教师、职业师)教师的培养。同时也可以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给学生上课、办讲座,这样既可以把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又能弥补师资上的不足。而邀请社会政界、企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到高校进行交流和演讲,让学生有学习的榜样,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激发实习热情。(2)规范落实大学生见习实习。大学生实习是为了在毕业进入社会前,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并且完成从学生到职员的过渡。但是现在很多高校并没有重视这部分工作,部门大学生对见习实习的重要性的认识也不深,让本来很好的见习实习流于形式。高校应重视实习,开辟创业专用场地,鼓励大学生创业,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加强对大学生实习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单单是学校的责任,而是包括用人单位在内的整个社会的责任。政府方面,应加大对大学生实习环节的支持力度,对积极接收实习生的用人单位给予财税上的支持。学校方面,应开门办教育,与企业、军队、科研院所等联合培养人才,与用人单位共建实习见习基地等;通过建立法律规章来规范社会支持大学生实践,同时用人单位也要积极配合。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在同等条件下,鼓励民营企业尽可能多地接待大学生实践,特别是对安置大学生实践人数较多的企业要在贷款申请、项目审批、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与更多、更好的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以提高民营企业接待大学生实践的积极性。(3)大学生自己要端正态度,积极主动地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在校期间就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求,尽早明确自己今后的工作方向,做好职业规划。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能主动收集与未来职业有关的各类信息,在业余时间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有意识地和主动与社会相关行业联系,有意识地提前做些积累,为将来就业做准备。4.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从大学校园到社会,大学生要实现一系列的转化,由学生到社会公民;由他律为主到自律为主;由基本上是一个消费者到更强调是一个生产者;更重要的是生活与人格的逐渐独立。要完成这些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生存能力包括以合法方式获取基本生活资料的能力、处理个人日常生活问题的基本技能、应对特别困难的技能与健康的心态。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否在学识、事业上获得应有的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发展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发展能力主要包括自我学习创新能力、协作能力、适应能力等等。所有这些能力一方面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及有限的社会生活中自觉获取,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有计划地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进行相关的培训学习,特别是心理健康辅导及协作技巧的培训。5.偶发事件的处理分适当处理偶发事件需要良好的心态、理性的判断及科学的方法。良好心态的获得需要不断的学习与调适,高等教育中一般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应该获得更多的重视。从一定意义来说,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纳为心理问题。理性判断能力需要以知识作为基础,知识是人类获得解放的真正的力量,处理偶发事件的知识包括法律的、自然科学的、社会的各个方面的知识。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法律知识,法律是现行社会所认可的行为规则,是道德的标注与底线,是我们认识偶然事件性质的依据,只有正确认识了事件的性质,才可能采取正确的态度、立场,从而才会有正确的方法去应对。所有这些知识的获得需要学校有计划地去引导和培养。方法论是效益的关键,偶然事件的处理应该讲究方法,如程序、目标、行动及评价等等。有效方法的获得需要知识、经验,而知识、经验的获得需要有针对性的学习与培训。(三)宏观崩溃1.以素质为本的教学体制,把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纳入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中国教育改革30多年来一直与社会改革相伴随,教育体制改革、高考改革、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从未曾停止却也是异常艰难。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前进。30多年间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得到了政府的极大支持,近年来,中央财政先后支持实施了“985工程”、“211工程”、“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及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等项目,促进了高等学校学科发展、改善了教学科研条件、提升了科研水平,有力地推进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我国高校自身也在推进教学体制改革,学分制的实行、专业培养口径的拓宽、选修辅修课程的设置、联合办学措施的落实都是极大的进步。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总的来说还是管理式的、封闭式的应试教育,学生始终处于被主导的地位,这种被主导地位极大地束缚了大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也限制了他们知识的获取与运用能力的构建。我们经常说要舍弃应试教育而发展素质教育,但实际上,我们真正进行的还是应试教育,因为很多人还是没弄清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能力是学生在内化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外显的行为方式表现的做人、处事、做学问的本领;素质是知识能力在学生身上的内化、外化、人格化,是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一体化、个体化。知识、能力和素质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递进包涵关系。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传授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是不可能发展能力的;学习知识是为了发展能力,而能力的提高会促进知识的学习。知识和能力又是素质存在和提升的逻辑前提。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是太过于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考察多于倚重学业成绩的考核,这种教学体制有三大弊端,首先,这种考试大多采用纸笔测验的方式,更多强调学生的复述、记忆知识的程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也不足为奇。其次,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要求主要是“趋同”,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够,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第三,这种评价体制只需要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停留在“知道是什么”的水平,学生难以形成批判精神。所以要解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确实不易,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难而深刻的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大学教育必须坚持改革,而且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为导向,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重新建立评价制度,最终使得大学生自身的知识与能力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1)由只注重知识积累向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观念转变。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被知识所武装的头脑确实更容易找到成功的方法,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能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我们的大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甚至存在根本性的方法论问题,如果方法不当,教给学生的知识不但不能被学生所用,反而会限制人自身的潜能。消解大学生二次成长初期教育方面的负作用因子必须依靠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对社会有更准的判断力,对人生有更强方向感,懂得运用已有的知识为实现人生价值服务,这个过程中就自然地积累和创造了更多的知识。美国伟大的作家、职业成功学家阿尔伯特·哈伯德认为大学仅仅是教育的开始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要转变教育观念,更多强调思维训练、方法掌握,淡化知识记忆和具体的专业技能训练,体现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培养创新性人才。(2)由灌输式向启发、训练式的教学方式转变。教育必须尊重个体,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的完成任务式的教学是不可取的。中小学教育只是基础教育,而大学教育却直接与社会接轨,大学教育就更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行动力的塑造,增强教育活力。(3)由纸质测试的评价制度向全面激励性的评价制度转变。评价制度是对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效果的检验,最终又会反过来作用于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我国目前纸质测试的评价制度不全面,也极不灵活,内容上应该由传统的“德、智、体、美、劳”向“德、智、体、美、劳、能”的全面评价转变,用人单位看重的毕业生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急应变能力等都是可以在大学里得到训练和提升的。评价手段也应更加多样化,增加健全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手段。对评价结果的公布和运用也应该是鼓励人发展,尊重个性特征,培养多样化人才。总之,评价制度应该是能使学生发现自身并超越自身,而不是使人忘却自身,阻碍人性的不断生成与完善。因为,当代教育所缺乏的正是自觉引导超越性生存的文化精神。2.就业指导工作应不断深化高校就业指导是高等教育的末端指导,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大学是实现学生身份到职员身份转化的必要预备。大学在帮助学生形成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们完成“工作准备”、形成个人就业的“配置能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已有十余年,学校、中介机构通过网站、平台为大学生求职就业提供丰富的信息,也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多种形式的指导和服务,为企业和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搭建了沟通和合作的桥梁。整体上看,一个相对完整的就业指导信息与服务平台已经建立起来,成效也比较明显。尽管如此,指导工作仍需不断深化,在形式上、内容上都有改进的空间。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需要注重以下几点:(1)就业指导服务时间可以进一步延展,时间要从入学一直持续到学生毕业成功就业,甚至可以延展至大学生成为成熟的公民,即整个第二次成长过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应尊重市场人才需求,及时地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传达给学生,在学生入学时就开始实行全程和全面指导,并始终根据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进行调整,实现学校教育与市场就业接受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创新特质也要求在就业指导中不断加强学生自主创业的指导与服务。(2)指导内容针对不同年级对就业指导课进行合理设置。在就业指导内容上要注重实用性、实效性及前瞻性。部分大学生对高校就业指导这门课程的教学满意度不高,主要是因为课程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没有满足学生的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