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医患关系
健康心理学第一节:医患关系的界定与结构第二节:医患关系的关键影响因素第三节:医患关系的管理与干预contents目录:第一节
医患关系的界定与结构概念、模式、理论、机制狭义医患关系指参与医护治疗活动中的特定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人际互动过程及结果,是医疗人际关系的关键(阮玲,2021;张黎夫,
2015)。广义医患关系医方不仅仅局限于直接参与救治的医务人员,还包括医疗单位及其医务工作者。患方由过去单纯的患者本人扩展为与患者相关的每一种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社会群体(阮玲,2021;孙连荣,王沛,2019a)。一、医患关系的界定技术性关系指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由于接触医疗设备、病情诊断、药物治疗等具体的医疗行为而产生的医患关系。非技术性关系由具体医疗行为之外的其他因素构成,具体来说包括医院的就诊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医德医风、服务意识与态度、医患沟通与信任等。一、医患关系的界定紧密型(close):表现为医生处理的问题都是设计患者私密的问题技术性(technical):表现为医生对患者的诉求给予正确的指导反馈专业性(professional):表现为医生引导患者进行最优治疗决策的选择医患关系的特点医患关系的本质利益共同体“战胜疾病”的共同目标01基本三模式Szasz和Hollender(1956)将医患关系分为是三种基本模式: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02伦理学四模式Veatch(1972)
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医患关系存在四种模式:工程模式教士模式同僚模式契约模式03二维四类模式王林等(2014)从医生技术方面和患者心理因素两方面提出了二维四类模式:和谐医患关系模式改善医患关系模式不善医患关系模式紧张医患关系模式二、医患关系的模式三、医患关系的理论20世纪60年代前社会决策理论(Parsons,1951)医患关系是基于医生对患者健康问题的处理,公众对医患关系的认识停留在医生在医患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患者处于被支配地位的状态。20世纪60年代后医患沟通理论(Levy,1984)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Moja&Vegni,1998)沟通被视为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基础,医患之间的互动被看作基于协商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的快速转型,原有“医生主导、患者被动”的医患关系模式失去效力,进入了从“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的过程四、医患关系的形成机制医患信任是医患关系和谐的基础和核心从医患人际信任和群际信任两个层面整合关键因素揭示互动机制医患信任关系形成机制的社会心理学模型(李梁越等,2021)第二节
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人际因素和群际因素一、影响医患关系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微系统
中层系统宏观系统外层系统患者与医生之间的直接交往与互动相当于微系统。患者与患者之间存在的互动交流相当于中层系统,这会影响到他们对医患关系的看法,影响到个体层面的医患信任。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对其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媒体正符合这一属性。存在于以上三个系统中的社会文化、亚文化和社会制度等。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嵌套于互相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中,个体在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Bronfenbrenner,1979)一、影响医患关系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和谐医患关系心理机制综合模型(孙连荣,王沛,2019)从人际和群际层面整合医患和谐关系的结构表征与动态建构过程主张和谐医患关系的结构可以医疗满意度、医患信任以及医疗方案服从性等作为基本的心理或行为观测指标动态建构过程
包括就医前零接触的医患关系(指群际医患关系)和医患互动过程中的人际医患关系两大递进性成分;二者相互作用,最终形成阶段性的较为稳定的医患关系。二、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人际层面——常人疾病观1.常人疾病观(Laybeliefs/theoriesofillness)指患方对于某一种类疾病的产生原因、治疗方法、病情发展状况、意义与影响等问题的认知、解释和态度的集合。梅姗姗等(2019)对中国日报等网站的数据分析显示伤医事件最重要的原因是患者认为医生失职,占44%。常人医患观会影响医患信任王丹旸和朱冬青(2015)提出了信息交换的医患沟通模型:常人疾病观和医方专业知识之间的差异造成信息不匹配的“认知鸿沟”,影响沟通效果。医生信息患者传递信息接收/反馈信息常人医患观还会影响医嘱依从性(信息交换医患沟通模型,王丹旸,朱冬青,2015
)伤医原因患者认为医生失职44%情感耗竭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去人格化工作态度消极,对接触的对象越发没耐心、如医护人员对对病人态度恶劣等等。3个人成就感降低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常常迟到早退,甚至开始打算跳槽、转行。二、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人际层面——职业倦怠2.医生职业倦怠(Burnout):职业倦怠指一种的生理上、心理上多维度的综合性症状倦怠,主要特点是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的降低,它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表现产生不良的影响(Akhtar&Lee,2002)。21情感衰竭去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84.9%81.8%研究者对510名医生调查发现:80%的医生出现了高程度的职业倦怠,1/3以上的医生处于重度情感耗竭水平(崔妫等,
2013)。(来源:中度及以上职业倦怠水平,崔妫等,
2013)87.8%二、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人际层面——职业倦怠患者满意度和依从性医生的心理健康患者的需求医患接触质量医生的压力和满意度医疗环境(医患循环模型,Williamsetal.,2006)该模型认为医患关系首先开始于医生的倦怠过程,较差的医疗服务效果会导致患者的低满意度和对于治疗的低依从性
(Williamsetal.,2006)良性的沟通互动使得信息得到更大的共享,使诊断与医治更具针对性,患者配合度更高。要考虑到患者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作用于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以患者为中心”和“共同决策”要注意沟通方式,尊重患者的决策参与权。促进信息交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促进患者参与决策医患沟通的主要目标3.医患沟通二、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人际层面——医患沟通医患双方针对患者的健康问题及诊断治疗进行的信息交流,它包括信息内容和与疾病诊治相关的心理、社会等两个层面,因此,医患沟通也被称为是以医疗信息交流为中心的社会情感交流。医患沟通的重要元素:医疗共情
医务工作者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的情绪进行设身处地的识别、感知和理解,并能将这种理解传达给患者,做出适当回应,使患者感受到的一种能力(杨璐,张曼华,2019;张莹等,2014)“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二、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人际层面——医患沟通认知共情取向认知共情可以转变医患固有思维。去个人中心化破除惯性思维以患者的视角思考情感共情取向情感共情可以调适医患情绪偏差。心理疗愈缓解焦虑和不安行为共情取向行为共情建立起医患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强对医信任促进患者表达自我积极的配合治疗医患不共情医患共情二、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人际层面——医患沟通打破医学专业壁垒
网络的发达为其获取医学知识提供了便利,医生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医患角色和医疗决策模式也发生了改变。改善医患沟通
信息化时代大数据的优势提高了医生信息的处理效率和质量,增加了医患沟通时间、改善了沟通效果。便利医院管理
云计算、大数据为医生诊断和治疗提供数据决策支持,有效降低了误诊率,提高了患者就医满意度,增加了医患信任,改善了医患关系。75.2%网络获取信息60.8%网络评价选院75%网络评价选医二、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群际层面——互联网技术1.
互联网技术与舆情传播网络媒介是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并成为强势主导的舆情传播方式。网络媒介实时性、互动性、发酵式、匿名化网络媒介的特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与片面性媒体“亲弱势群体”的道德价值导向网络媒介对医患关系的负面影响你说出的话你朋友的认知
朋友的朋友听到的
你再次听到二、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群际层面——舆情传播指人们关于某些社会群组所形成的认知结构,这些认知结构包括知识、观念和期望(Macraeetal.,1996)。2.医患刻板印象二、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群际层面——刻板印象两个维度:
喜欢与不喜欢&敬佩与不敬佩医患关系属于是否敬佩维度医患群际认知偏差理论
该理论认为消极的医患社会心态是受由消极的人际及群际刻板印象为核心内容的群际认知偏差所影响,消极的刻板印象是影响双方医患信任的重要影响因素。3.医患群体认同群体认同(Groupidentity)个体认可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身份及其所付诸于该群体上的价值与情绪(Cikara&Bavel,2014)。社会认同理论个体会基于自我认知通过社会分类将自己归于特定的群体,并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张莹瑞,佐斌,2006)。患方群体医方群体二、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群际层面——群体认同人际信任群际信任医患信任患者的常人疾病观、医生的职业倦怠、医-患双方的沟通和共情等心理因素都对人际医患信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较外层系统的影响因素会产生作用在社会层面上形成群际医患社会心态,舆情传播、医患刻板印象、医患群体认同等是群体层面影响医患信任的主要因素。人际信任与群际信任相互影响二、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小结第三节
医患关系管理与干预多管齐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患关系知情权在就诊过程中,医生应当对患者的病情信息和治疗过程进行充分告知,并且回应患者的疑虑,解答患者的疑问。隐私权医疗机构有保护患者隐私的义务,医生对于患者的个人信息和病例等要做好保密工作,谨慎讨论病情。选择权让患者参与自己的医疗决策中,对于保障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促进医患理解与合作有积极的作用。一、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患互信1.尊重患者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言语沟通医患沟通非言语沟通共情与换位思考非言语沟通2言语沟通1共情3注意语速和语调运用得体称呼有技巧的提问注意表情、体态和动作等非言语沟通方式的使用。善于倾听恰当的运用修辞善用认知共情、情感共情和行为共情。2.学会共情,换位思考一、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患互信01和谐医患沟通模式Keller和Carroll提出了医患沟通的E4模型:融入共情阶段教育合作02SEGUE框架Makoul(2001)提出的SEGUE框架:建立沟通信息收集信息提供评估患者结束沟通03四习惯模式Frankel和Stein(2005)提出了四习惯模型:接诊获取患者信息施以同理心结束应诊04以患者为中心沟通模式以人为本是医患交流的重要原则:①考虑患者的需要②提供患者表达、参与诊疗的机会③强化医患关系中的伙伴关系和理解力一、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患互信3.和谐的医患沟通模式056S延伸医患沟通模式候胜田和张永康(2014)提出:预备融入互动教育商定维系1.营造便捷、温馨的诊疗环境患者对医院服务的价值、流程、环境、沟通的感知都会直接影响就医满意度,因此从医院层面,也要坚持以患者为本的思想,不断改善医疗环境,提升自身服务能力,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二、改进医疗服务流程,营造和谐环境个人层面培养兴趣爱好,增强抗压能力,平衡家庭-工作关系,从亲人、朋友、同事中获得社会支持。医院管理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提供更多休假,制定合理可行、员工认可的绩效管理体系,提高医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职业认同。保障体系关注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咨询的渠道,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援助。二、改进医疗服务流程,营造和谐环境2.关注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0203(一)推进法制建设,建立有效的医疗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二)完善社会
医疗保障体系。三、加强宏观环境建设,共建良好医疗生态环境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修订完善有关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法律建设规范化的投诉管理和医疗调解机制。让医保覆盖更多的人群,切实缓解百姓看病的经济压力;简化报销程序,健全监督机制,避免款项浪费。040203(三)宣传正面例子,
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四)普及医学常识,祛除患者的不合理信念。新闻媒体应对一些医疗纠纷事件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进行深入调查。个人要加强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不杜撰、散播未经证实的信息,做负责任的网民。社会多进行医疗基础知识的宣传,减少患者不合理信念。个人也应加强学习,提高自我的医学知识储备,更理性对待病情。04三、加强宏观环境建设,共建良好医疗生态环境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患互信尊重患者隐私权、知情权和选择权学会共情,换位思考使用和谐的医患沟通模式改进医疗服务流程,营造和谐环境营造便捷、温馨的诊疗环境关注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加强宏观环境建设,共建良好医疗生态环境推进法制建设,建立有效的医疗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宣传正面例子,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普及医学常识,祛除患者的不合理信念社会生态视角下的医患关系改善和谐医患社会主义和谐医患关系既要“治标”,又要“治本”,既要健全医疗相关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又要完善社会主义伦理秩序,“标本共治”,共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医患关系的发展。ÑĤĥE医患沟通与交流客观环境建设社会法治建设社会生态视角下的医患关系改善第九章疼痛与疼痛管理
健康心理学第一节:疼痛概述第二节:疼痛理论第三节:疼痛管理contents目录:第一节疼痛概述疼痛的定义疼痛(Pain)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有关或类似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国际疼痛协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StudyofPain,IASP,2020)疼痛的关键特征疼痛(Pain)01疼痛是一种个人体验,它会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影响。02疼痛和痛觉是两种不同的现象,不能仅仅从感觉神经元的活动来推断疼痛。03通过个体的生活经历,人们习得了疼痛的概念。04每个人对疼痛经历的报告都应该受到尊重。05虽然疼痛通常起适应作用,但可能对个体功能、社会和心理适应产生不利影响。06语言描述只是表达疼痛的几种行为之一,无法沟通并不代表人类或非人类动物没有经历疼痛。疼痛的意义有效警报寻找病因保护机制ABC促使患者发现自身疾病,并即时就医。一些重大疾病的患者在患病初期往往会表现出相关的疼痛症状,这能够提醒患者,避免疾病进一步恶化。虽然疼痛并不是疾病的特异属性,但是大多数疾病都伴有一定程度的疼痛症状(刘小立,2020)。疼痛的位置、属性、特点等往往能够帮助医护人员更快更好地确定患者的病因并对症下药。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在习得疼痛概念的过程中,由于对疼痛的恐惧,也会习得对可能造成疼痛的事件的回避(吕振勇,2013)。慢性VS.急性六大类疼痛慢性疼痛(chronicpain)是指持续或者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的疼痛。急性疼痛(acutepain)是指近期产生、持续时间较短、有明确病因的疼痛。炎性疼痛(inflammatorypain)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pain)癌性疼痛(cancerpain)
痉挛性疼痛(spasticpain)心因性疼痛(psychogenicpain)
其他疼痛(otherpain)浅表痛(superficialpain)是由机械性、化学性、物理性的不良刺激引起皮肤和黏膜部位的疼痛,如刀割、针刺。深部痛(deeppain)是指内脏、关节、胸膜、腹膜等部位受刺激而产生的疼痛。牵涉痛(referredpain)指由内脏疾病引起的体表相应部位出现的疼痛或痛觉过敏。疼痛的类型浅表痛、深部痛和牵涉痛患者基于量表或问卷选择符合自己疼痛情况的描述,对自身疼痛的程度等进行报告。适用于:成年人或12岁以上儿童eg.麦吉尔疼痛量表(McGillPainQuestionnaire,MPQ)、简版MPQ量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自我报告法疼痛的测量疼痛的测量eg.麦吉尔疼痛量表人们在疼痛的过程中往往也会伴随其它行为表现,如呻吟、面部扭曲及其它可观察到的痛苦的肢体行为等(Fordyce,1974)。因此,相关的行为也被纳入了疼痛的测量范畴。eg.儿童:哭闹、面部表情,躯体动作;东安大略省儿童医院疼痛评分量表;老人:肢体动作、负面声音、面部表情等;非言语性疼痛指标量表行为测量法通过测量生理指标来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如:心率(Loggia,Juneau,&Bushnell,2011;Tousignant,Rainville,&Marchand,2005)、温度(张文征等,2012)、皮肤电导及环境光下瞳孔不稳定(Linetal.,2018)等。eg.红外热成像技术、肌电图、功能磁共振成像……生理测量法疼痛的测量第二节疼痛理论疼痛理论的发展特异性理论(SpecificityTheory)
特异性理论认为每种感觉都有特定的神经通路,每条通路都存在一个特定的受体和相关的感觉纤维(初级传入),这一感觉纤维只对某个特定的刺激敏感(Moayedi&Davis,2013)。
特定的感觉器官(伤害性感受器)具有达到或接近有害水平的阈值,其激活程度随着有害刺激的强度而增加(Perl,2007)。不同形式的冲动沿着不同的路径传递,选择性地与特定的脊髓和脑干投射神经元相连(Perl,2007)。疼痛理论的发展强度理论(IntensityTheory)
强度理论认为外周感觉器官没有低阈值和高阈值之分,传入纤维通过产生低水平的电冲动传导无害刺激,通过更高水平的放电信号传导有害刺激(Perl,2007)。经过强度编码的初级传入纤维进一步激活具有广泛阈值范围(Widedynamicrange,WDR)的投射神经元,在这里投射神经元的弱激活被编码为无害刺激,强烈激活被编码为有害刺激(Perl,2007)。疼痛理论的发展模式理论(PatternTheory)
模式理论认为每个传入神经元对不同强度的刺激存在独特的反应模式以及广泛的反应范围,特定身体区域纤维群的激活模式决定了该刺激的性质和位置信息,这些信息进一步被中枢投射神经元识别和编码。疼痛的闸门控制理论闸门控制理论认为外界刺激引发的神经冲动将传入三个脊髓系统(孟景等,2011):
脊髓背角的胶状质细胞(substantiagelatinosa,SG)
投射到大脑的背柱神经系统
背角中的中枢传导细胞(centraltransmissioncell,T细胞)神经系统中存在可以控制感觉输入并选择性激活大脑的中央控制触发器(centralcontroltrigger)。注意力、情绪以及过去的经验等心理因素也能够通过闸门控制系统影响疼痛反应和感知(Melzack&Wall,1965)。123疼痛的现代理论疼痛的生物-心理-社会视角心理神经生物理论(Psychoneurobiologicaltheory)
将疼痛描述为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多维动态的相互作用,强调了心理过程与神经生物学途径的联系。疼痛的现代理论恐惧-回避模型(FearAvoidanceModel,FAM)疼痛是由与恐惧相关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相互作用引起的,对疼痛的恐惧会导致一系列有害后果(Edwards,etal.,2016)。没有解释疼痛恐惧是如何形成的,并且未能识别出导致疼痛的普遍途径。除此之外,目前仍然缺乏对该模型因果机制影响的明确证据。“对抗(confrontation)”和“回避(avoidance)”是个体对疼痛的恐惧的两种行为反应。疼痛的生物-心理-社会视角疼痛的心理模型及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模型(Operantconditioningmodel)假设所有的行为都对环境非常敏感,强调强化物在解释疼痛方面的作用。外周生理模型(Peripheralphysiologicalmodel)强调放松训练和生物反馈干预。认知和应对模型(Cognitiveandcopingmodel)在已有行为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认知干预以解决慢性疼痛问题(Jensen&Turk,2014;Turketal.,1983),并形成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中枢神经生理学模型(Centralnervoussystemneurophysiologicalmodel)为开发针对中枢神经生理学的心理治疗提供了基本原理。马克•詹森(MarkP.Jensen)和丹尼斯•特克(DennisC.Turk)将与慢性疼痛相关的心理学模型分为四大类疼痛的心理模型及应用第三节疼痛管理疼痛综合症13偏头痛是一种会引起剧烈搏动或搏动性疼痛的原发性头痛,通常发生在头部的一侧,伴有恶心、呕吐,对光和声音极度敏感等症状,一旦发作可以持续数小时到数天,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与生活。紧张性头痛是最常见、同时也是人们最为忽视的一种原发性头痛,指一种弥漫性的、轻度到中度的头部、面部以及颈部疼痛。患者通常描述“自己头上像有一条紧带或夹子在挤压头部”,因此也被称为压力性头痛。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是一种以单侧剧烈疼痛为特征的原发性头痛。依据疼痛的持续时间、频率特征以及对于药物的不同反应,可以将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分为四类:丛集性头痛、阵发性半侧颅痛、连续性半侧颅痛、短暂单侧神经痛样头痛。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头痛2疼痛综合症腰疼
肌肉骨骼疼痛(musculoskeletalpain)是发生在肌肉、关节、肌腱、骨骼以及软组织的疼痛,其中腰痛最为常见,此外还包括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Brennan-Olsenetal.,2017;Briggsetal.,2018)。腰痛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症状,它由疼痛的位置定义,通常在下肋骨边缘和臀部皱褶之间,是指腰骶部的急性或慢性疼痛,常伴有单腿或双腿疼痛,部分腰痛患者还伴有下肢神经症状(Dionneetal.,2008)肌肉骨骼疼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综合症骨关节炎“关节”是两根骨头连接在一起的地方,骨头的末端覆盖着一层叫做“软骨”的保护组织,当患有骨关节炎时,意味着软骨部位受到了破坏,此时关节内的骨头相互摩擦,患者就会感到疼痛、肿胀、肌肉无力,还可能产生疲劳、抑郁等心理困扰(Hunter,McDougall&Keefe,2009)。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关节炎症和关节疼痛。与骨关节炎的磨损性损伤不同,类风湿关节炎会影响关节内层,引起疼痛的肿胀,最终导致骨侵蚀和关节畸形,相关炎症也会损害身体的其他部位。疼痛综合症幻肢痛截肢后,人们常常清楚地感觉到被截肢的肢体仍然完好无损,产生一种“幻肢”(phantomlimb)现象,许多截肢者会在幻肢中体验到刺痛、灼烧或痉挛感,称为“幻肢痛”(phantomlimbpain,PLP)。幻肢痛在截肢者中的患病率约为40%-80%,具体取决于截肢部位、患者人群和截肢时间。疼痛部位并不局限于四肢,几乎所有身体部位(包括眼睛、牙齿、胃肠道等)被去除后都会出现幻肢痛(Weeks,Anderson-Barnes&Tsao,2010)。据推测涉及截肢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Lenggenhager,Arnold&Giummarra,2014)。一般发生在手术后不久,疼痛通常是间歇性的,持续时间因人而异(Ehdeetal.,2000;Kernetal.,2012)。幻肢痛的持续存在很可能是由躯体、心理社会因素驱动的多因素过程,与其他慢性疼痛疾病相似(Fuchs,Flor&Bekrater-Bodmann,2018)。疼痛控制的医疗技术药物途径镇痛药(analgesicdrugs)是指能够减轻、缓解疼痛的药物,可以通过特殊的机理作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并有选择性地抑制痛觉中枢,同时对其他感觉中枢影响较少,不会使患者失去意识。适用范围:中度或重度疼痛作用机制:阿片类物质可以附着在神经细胞特异性受体的蛋白质上,阻断身体通过脊髓向大脑发送的疼痛信息。副作用:成瘾性、耐受性及其它副作用(烦躁、呼吸抑制、恶心与呕吐等)适用范围:轻度至中度疼痛病症常用类型:对乙酰氨基酚
非甾体抗炎药副作用:相比于阿片类药物,副作用较小,但仍需注意使用量。
非阿片类药物
阿片类镇痛药vs通常二者可以联合用于治疗多种严重的疼痛病症(Munir,Enany&Zhang,2007)。疼痛控制的医疗技术解剖疗法种类繁多,纠正导致疼痛综合征的潜在结构异常。一旦病因被清除,疼痛通常会立即缓解或消失。eg.微血管减压术:通过消除血管对颅神经的压迫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等病症消融疗法治疗顽固性疼痛的最后手段,更适用于伤害性疼痛以及阵发的神经性疼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高职单招英语2016-2024历年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公共营养师考试专项知识梳理试题及答案
- 健康管理师考试的心理健康辅导技巧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初级会计师考试内容总览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春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18.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8.2.3正方形知能演练提升新版新人教版
- 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案2新人教版
- 2025年初级会计师考试研究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健康管理师学习与讨论策略探讨试题及答案
-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常见疾病考点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选考科目调整探讨试题及答案
- 农村宅基地和建房(规划许可)申请表
- 区域新能源集控中心建设方案
- 英语四线三格Word版
- 行政公文写作-决定(应用文写作课件)
-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治进展
- DB35∕323-2018 厦门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管道沟槽开挖专项施工方案
- 小学英语-He is playing the suona,but the phone rings.教学课件设计
-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法期中试卷1
- 12J12 天津市建筑标准设计图集(2012版)无障碍设施
- 妊娠合并HIV感染孕产妇入院后处理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