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统编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从古诗中看士大夫的劳动观念-《芣苢》《插秧歌》联读教学设计_第1页
普通高中统编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从古诗中看士大夫的劳动观念-《芣苢》《插秧歌》联读教学设计_第2页
普通高中统编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从古诗中看士大夫的劳动观念-《芣苢》《插秧歌》联读教学设计_第3页
普通高中统编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从古诗中看士大夫的劳动观念-《芣苢》《插秧歌》联读教学设计_第4页
普通高中统编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从古诗中看士大夫的劳动观念-《芣苢》《插秧歌》联读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共12页第PAGE8页从古诗中看士大夫的劳动观念——《芣苢》《插秧歌》联读【专题阐释】本课中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展现了古人日常劳作的场景,通过朗诵这两首诗,让学生展开想象,感受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其中表达的劳动之美。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描绘劳动的诗篇,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文人士大夫的劳动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预习任务】查询相关材料,了解有关《诗经》内容(风雅颂)和手法(赋比兴)的相关知识。参考课下注释和学习提示,反复朗诵两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节奏和情感。阅读所发的《古代描写劳动场景的诗篇》,概括每首诗包含的作者对劳动(者)的态度。【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检查预习情况——①简介你所了解的《诗经》内容和手法的相关知识。②简介杨万里及其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明确: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②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2.前面课文的学习,我们通常是从劳动者和读者的角度入手,去感受劳动和劳动者之美的。今天我们尝试从作者的角度入手,通过对课文两首诗歌和拓展材料的阅读朗诵,来感受一下,古代文人士大夫对于劳动的态度。二、任务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1.诵读感知。①初读诗文,读准字音。②再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芣苢》翻译参考: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插秧歌》翻译参考: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③把握节奏,朗诵展示。朗诵提示——《芣苢》节拍——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情感把握——节奏明朗、轻快,流露出劳动的喜悦。《插秧歌》节拍——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情感把握——一家人齐心协力、分工合作,透露出吃苦耐劳、勤劳乐观的生活情趣。2.感受品味,对比赏析。(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A组《芣苢》,思考、讨论——①这首诗歌描写了几个画面?②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B组《插秧歌》,思考、讨论——。②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场景?②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得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③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明确:A组①采摘前的喜悦图,一想到如此茂盛的芣苢,即将“采而有之”,不由得心情欢悦,动作轻快,情绪高昂;采摘时的竞技图,慢慢摘取的动作就变成了飞快的拾取,紧接着由手指的动作变成了手指与手掌的协作,从“拾”变成了大把大把的“捋”。采摘结束时的丰收图,飞快地采摘,让她们不得不一手拉起衣襟,一手把捋下的车前子放进去。但这样仍然不够,最后,她们还要把已经沉甸甸像个大包袱似的衣襟塞进腰带里。整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热烈、紧张、繁复,充满欢欣的劳动图景。A组②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B组①抛秧接秧、拔秧插秧、雨中插秧、呼唤早餐、农夫应答。②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③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农妇:你先去回家提防一下家鹅和雏鸡,不要让他们来破坏秧苗。这一句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比较阅读:(2)对比阅读,思考体会:两首诗都是描写劳动场景的,在内容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明确:《芣苢》句式整齐,重章叠唱,回环往复,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善用口语,浅白流畅。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3)再读诗歌,根据你对两首诗歌的理解,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两首诗都充满着劳动者对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者对劳动的热情,体现了作者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是一种对社会安定,百姓丰衣足食的农村生活场景的审美表达。三、任务二:拓展阅读,归纳概括1.朗诵展示。①从所发材料中选择一首比较喜欢的诗歌做朗诵展示准备。②指名两三位同学做朗诵展示,并说说选择这首诗的缘由。2.根据预习情况,再读所发材料中诗歌,按作者对劳动和劳动者态度的不同为其做做归类。明确:①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陶渊明、王阳明、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②对农民辛苦劳作的同情,对坐享农民劳动成果的愧疚。(苏轼、白居易、李绅《悯农(一)》)③揭露残酷剥削,同情农民疾苦。(白居易、李绅《悯农(二)、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④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与讴歌。(翁卷)四、任务三:拓展思考,探究根源1.结合课文和所发材料,概括说明作者的关注点分别落到了劳动者生活的哪些场景上?这些场景有哪些特点?明确:劳作过程(勤劳、专注、齐心)、生活环境(幽静、闲适、自由)、生存遭际(遭受剥削与压迫、生存艰难)2.各位诗人笔下的劳动者生活场景一方面生活闲适、自由,对生活充满热情,另一方面遭受剥削与压迫、生存艰难,到底哪一个更接近于生活的真实?明确:都是真实的生活状态:①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结果,政治清明时期,百姓安居乐业,勤劳可以创造财富,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可以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安适地生活,社会矛盾尖锐或者社会动荡时期,百姓苦不堪言;②作者不同的审美追求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关注视角,陶渊明向往归隐的田园生活,他就会选择展示田园生活之美;白居易关注民生疾苦,他就会选择百姓生存困境。3.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些文人士大夫对于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