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青春须早为》
教学目标:领略不同时代的青春风貌;明确本单元以“意象”贯穿的主线
教学重点:在预习基础上明确“知人论世”的任务
教学难点:认识到青春的不同侧面,明确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青春价值
教学方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具、仪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说:“你们的前途是光明的,你们要代表全国大多数的老百姓,代表一切爱国的人,抗日的人,求中国独立,自由,幸福的人,并且是要永远的代表他们。”他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日月已换新天,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之青年。
二、我们的青春
05后是和网络科技一起飞速成长的一代,而在生活中你们经常听到或看到的网络热词有哪些?
很多同学都说到了“摆烂、躺平、佛、丧、宅……”我们会发现,这些都是封闭内向、现代性焦虑、网络文化、集体狂欢、消解崇高的表现。都说青春是一本书,这本书也许有犹豫、迷茫的色彩,也许有朋友间欢乐的故事、面对升学压力的焦虑,但我们知道,青春远不止这些。高中生活是青春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青春的主人,我们来看看青春的多种侧面。有这样一群优秀的青年,他们在各个领域绽放着自己的青春力量…
(老师有这样一个问题抛给大家)
讨论:除了“我们”,青春的主体还能有哪些?
明确:个人、群体、政党、国家
经过讨论,同学们提出,除了我们个人的青春,还有群体、政党、国家的青春。
三、还有哪些青春?
任务一
讨论: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在第一单元的每篇诗歌和小说中对应出你们找到的“青春的主体”
明确:《沁园春·长沙》——个人、群体、政党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个人、群体
《红烛》——个人、群体
《俄日朵雪峰之侧》——个人
《致云雀》——个人
《百合花》——个人、群体
《哦,香雪》——个人、群体、国家
任务二
讨论:根据预习内容展示每篇作品的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明确:PPT
1.《沁园春·长沙》——个人、群体、政党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他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写作背景:1925年秋,当时一面是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镇压,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向的力量?这些问题引发了诗人的思考。青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词中宣言:“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个人、群体
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影响,决心弃医从文。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之一。
写作背景:1919年,郭沫若27岁写下这首诗。本诗作于五四运动后,狂飙突进的风暴还没有完全止息。五四运动的鲜明标志,就是要毁坏掉一个旧世界,打破一切旧制度、旧传统,描写太平洋就是要将地球推倒,就是对五四运动毁坏一切旧势力的强有力的呼应。
3.《红烛》——个人、群体
闻一多: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盟盟员、民主战士。1923年3月16日,长诗《园内》写定;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1月,诗集《死水》出版。1932年8月,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他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23年,当时国内正逢战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红烛》,并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4.《俄日朵雪峰之侧》——个人
昌耀:14岁参加抗美援朝,1956年到青海文联工作后,长期在农场劳动,1979年复出到青海作协工作。昌耀一生命运坎坷,社会阅历丰富,作品表现出深重的苦难感,命运感和哲学意识。昌耀的诗歌大气豪放、孤绝超拔,有鲜明的个性风格,诗学界有“昌耀体”的说法。
写作背景:1962年8月昌耀26岁时所作,本诗写于特殊年代,昌耀遭不公正的待遇,先后辗转于青海的藏族乡村、西宁的郊区工厂、祁连山等地,生活艰苦,命运坎河。这首诗最后完成在1983年,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这也体现了诗人已经从一个“英雄”的年代大步跨入了真正的“人”的年代。
5.《致云雀》——个人
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其作品热情而富有哲理,自由不羁,惯用象征手法和远古神话题材。他热爱人类自然,崇尚理性,追求真理,主张改革。其优秀的作品有表现革命热情及胜利信念的《西风颂》,支持意大利民族解放斗争的《自由颂》等。
写作背景:《致云雀》是在1820年夏季的一个黄昏,雪菜在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作。《致云雀》定稿于1820年,雪菜当时正处在人生的低谷期,他用诗歌与罪恶的阶级压迫做斗争,他用诗歌预见、期盼着工人阶级的奋起反抗。
6.《百合花》——个人、群体
茹志鹃:1943年参加新四军,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1958年3月在《延河月刊》上发表短篇小说《百合花》,文学前辈茅盾对这篇小说给予热情赞扬,肯定了《百合花》在艺术探索上有突破性意义。
写作背景: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里也如此,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带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利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
7.《哦,香雪》——个人、群体、国家
铁凝:曾被评为“中国最成功女作家”之一。早期作品主要描写普通人和事,着力表现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理想追求、矛盾和痛苦,以细腻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见长,文字柔婉清新。
写作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道主义在中国兴盛起来。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正是产生于这个时候,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总结出第一章文本内容后,我们要用怎样的方法去学习呢?
我们从表格中可以发现,每篇课文就像一颗珍珠,把他们连缀起来的除了“青春”的主题,还有什么可以把文章内容串起来?
很多同学都提到了“意象”。是的,提炼意象是学习诗歌和小说的有效方法。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单元中,主题是青春的,主体是青春的,意象是青春的,总而言之,这是一个青春洋溢的单元,以诗歌小说为基本文体特征单元。希望大家在学习的时候,贯彻心悟、口诵、手写的方法,真正用你青春的心去思考文学作品。
请同学们聚焦本单元作品中的意象和形象,借鉴上一个环节,我们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设计一个聚焦于形象和意象分析的表格。当我们把单元作品当中的形象放在一起,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文学作品阅读极为丰富的意象长廊。这里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意象,从山林到飞鹰,从长江到船只;近在眼前的鱼儿、远方辽阔的北冰洋……
还有很多丰富的形象。这里面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峨日朵雪峰之侧当中的抒情主人公,有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当中的青春群像,有像红烛云雀这样以比喻物为特征的意象式的形象。还有小说当中创作出的人物形象。我们在通过对这些形象进行分析比较的时候,聚焦形象,就能够进一步发现作者寄予在其中的情感。当我们把若干个表格排列在一起,我们就自主研发出一张完整的单元学习任务单。这将是我们在单元的学习当中贯彻始终的一套自主学习的材料。你从中可以去探索,可以去发现单元作品当中不同的内容,比如时代背景,比如刚才说的形象特点,把握作者的情感等等。
任务三
识他人之青春,会青春之价值。请大家结合我们总结出的本单元的形象与意象,找出他们青春的异同点。
每个时代有不同的青春价值。我们看到五四运动狂飙猛进之下,青春的价值是什么?我们的革命领袖在青春时期,他对于一个国家的建设,未来的发展所贡献的青春的价值是什么?乃至欧洲的文学中呈现的青春价值是什么?改革开放之初,一切都像欣欣然又睁开了一双求知的、探索的、发现未来的眼睛。而我们青春的这双好奇的眼睛又是什么样的?
大家讨论得十分激烈,有没有小组代表想要分享?
不同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毛润之在正值青春之时勇立潮头,敢于担当时代重任,“粪土当年万户侯”;郭沫若在五四时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他们仿佛有绝对的力量,绝对饱满的热情;闻一多面对反动派与特务的“残风”仍要激动地流泪,用自己的脂膏培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种子;昌耀尽管身处不幸,作为一只弱小蜘蛛,也要与雄鹰猎豹共享大自然的快慰;雪莱如云雀一般欢快,为痛苦的人间带来充满希望的歌声……《百合花》中朴实而热爱生活的小通讯员、纯洁可爱的新媳妇、令人动容的军民鱼水情;《哦,香雪》中泼辣开朗的凤娇,象征着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的香雪……你能找到他们的共同点吗?小组讨论一下:
相同点:他们处在青春的年纪、具备青春的力量、成立青春的政党、建设青春的中国……
是的,五四时期,这样一群代表着中国先进思想与先进力量的年轻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他们为成立真正为人民的政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建设青春的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走出家乡,开放眼界,建设国家……这些都表达他们强劲有力的、敢于拼搏的、勇于征服的情怀。他们赞美奉献、敢于牺牲、向往自由与光明,敢于追求远大的理想!
四、我可以有怎样的青春?
一代有一代之青春,认识完他们的青春后,你认为:我们可以有怎样的青春?
讨论:认识完他们的青春后,你认为,我们可以有怎样的青春?
大家讨论得十分激烈,我听到很多同学都提到了自己对高中生活的期待和设想,有谁能来分享一下?大家都提到了这一点“思想上的青春”和“青春的思想”。我想,有这样一句话可以总结大家讨论的内容:
明确:给岁月以文明,而非给文明以岁月——《三体》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青春价值。给岁月以文明,是一个人好好地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度过自己认为值得的一生,而无所谓能活多久,注重的是人生的内容;给文明以岁月,是一个人整天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注重的是人生的长度。处于新时代的你们,又能释放出怎样的价值,展现青春的力量?
让我们给人生以青春,给岁月以文明。
五、作业
国庆将至,正值新中国成立71周年。同学们恰处在青春年华,高一年级准备举办以“青春”为主题的诗会,现向同学们征集本次诗会的主题名称与宣传语。请你根据本单元的内容进行设计标题与活动宣传语。
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二课时·寻找诗歌中的青春身影(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意象、视角等角度品味诗歌内涵
2.感悟抒情主人公“从个体到群体、从有我到无我”的抒情角度转变
3.体会青春与时代精神相互激荡的、将小我融入大我的青春之美
(一)
导入:
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以后,救亡图存、破旧立新的思想日益成为主流,中国出现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那就是“青年崇拜”。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到《新青年》杂志,“青年”成为了那个年代的关键词,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涌上历史舞台,青春的面貌也被铺展开来,定格在了历史画卷中。青春历来为人们所歌颂,它如绚烂夏花,有不同的模样,不同的风采。但是,怎样的青春才能激荡出最明丽的星火,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华呢?让我们一起走近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去感受青春与时代互相激荡绽放的光彩,寻找诗歌中的青春身影。
同学们,我们学校的海棠摄影社准备拍摄一部青春主题的视频短片。社团成员们共同讨论之后,决定以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长沙》作为蓝本,来进行短片的拍摄。今天,老师就邀请同学们一起来参与这场剧本讨论会,共同商定影片拍摄的细节,以保证影片拍摄的成功。
讨论工作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为短片定下一个主色调
其次,短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或几个场景?
再次,镜头的选取(远景、近景、特写)(视角转换、意象分析)
接着,人物的选取
最后,背景音乐的选取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为短片的画面定下一种主色调。
毛泽东在这首词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描绘秋景。在正式研读这首诗歌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古代的诗人怎样写秋。
·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林黛玉: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崔莺莺: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学生齐读】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悲秋”是一个传统。刘禹锡就说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悲寂寥”是对秋的总的概括,因为秋风萧瑟,万事万物正在从夏季的欣欣向荣之势,向枯寂、衰败的境况转变,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免染上孤寂寥落的情绪。
大家觉得这几句诗歌,从总体上看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呢?“秋花惨淡秋草黄”“碧云天,黄花地”,这些颜色都是淡的,暗的,属于冷色调。
任务一: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诗歌,同时思考这首诗歌的色调应该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
是暖色调。毛泽东在这里实现了一种对于传统文人“悲秋”主题的反叛,他写湘江秋景,着眼点不是枯涩、枯寂的事物,不是落木萧萧、天地暗淡的景色,而是着力描绘了一幅生气勃勃的景象。我们用诗歌中的一句来概括,就是——万类霜天竞自由。这色调不仅暖,而且画面富有动感,极具生命力。
三、再读诗歌,理清思路——短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或几个场景?
任务二:定下色调之后,我们来思考,这部短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拍摄?现在请同学们聆听名家朗诵,感受本词的情感基调、节奏起伏。同时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词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请你用整齐的句式概括这几个部分的内容。
【名家朗诵】
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说一说,这首词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可以用怎样的短语或句子来概括。
【明确】
三个部分:看湘江秋景、怅谁主沉浮、忆峥嵘岁月
抒情主人公独自站在湘江岸边,眺望眼前的秋景,有感而发,发出“谁主沉浮”的怅问;接着,他的思路又回到十年前,回忆自己与朋友一同经历过的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短片就按照这个思路,分成三个部分来进行拍摄。
(一)首先是第一个部分——看湘江秋景
这里秋景描绘的画面十分丰富,为了表现出这些丰富的画面,我们需要关注镜头的转换。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第一个镜头(远景):秋景辽阔,主人公独自站在湘江岸边,欣赏这久违的秋景。
接着,一个“看”字,表明了视角的变化,拍摄的镜头也要进行转换,从远景切换到主人公的视角。那么,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几句诗歌中包含着异常丰富的景物、画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任务三: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电影的拍摄手法呈现湘江秋景的场景呢?
老师给大家三个提示——
提示一:思考电影影像在形状、体积、颜色、质地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运动等因素。也就是说,形状、体积、颜色、质地、时间、空间等,就是我们思考的角度。
提示二:视角转换速度要平稳、缓慢,感受作者是在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
提示三:勾勒出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等景物的轮廓。
【明确】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远景
拍摄要点:色彩。远处山上层层的枫叶像是人工染成一般,景色壮美。描绘出秋色之深、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近景
拍摄要点:动态。生动地表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
“鹰击长空”——仰望、高景
拍摄要点:力量。“击”,是搏击的意思。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强劲有力。
“鱼翔浅底”——俯视、低景
拍摄要点:灵动。上文“漫江碧透”的“透”写出了江水的清澈,因此,这里的“浅”字也应该理解为江水清澈见底。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儿在水中灵动、自在地畅游,像是在空中翱翔,一个“翔”字为这样的景象赋予了崭新的审美想象空间。
最后以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作为总括,这个“竞”字突出了寒秋严霜之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便呼之欲出。
(二)接着是第二个部分——怅谁主沉浮
在这个部分,要着重展示影片的第一主人公,也就是抒情主人公毛泽东的形象。面对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抒情主人公感物抒怀。但是他的抒怀角度却十分特殊,他并没有被湘江美景所左右,而是表现出一种远大的抱负和责任感;同时,这种胸怀天下的抱负和责任感,又因为周围景物的映衬而愈发显得深沉、博大。
诗人因寥廓而感叹,发出一句怅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诗人为什么会怅问呢?
诗歌创作背景:创作《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毛泽东32岁。这一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组织农民运动,8月从韶山到长沙,9月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
面对一派生机勃勃湘江秋景,再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怎能不激起万端思绪?自然的盛衰荣枯将由谁主宰?民族国家的命运又该由谁掌握?这是只有像毛泽东这样胸怀天下、怀着极高的革命热情的开拓者、引路者才能生发出的感慨。
如果我们进行拍摄的话,这个部分应该给主人公一个特写,这个主人公身形伟岸、表情沉郁,而沉郁中又混合着一种乐观与信心。
接着我们再想一想,这个短片的主人公只有毛泽东一个人吗?不是,本词的下阙出现了更多的青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青年的群像。我们接着来看第三个部分。
(三)最后是第三个部分——忆峥嵘岁月(分析下阕,找意象,感诗情。)
任务四:最后一个部分,也就是本词的下阙,表现的是“忆峥嵘岁月”。请同学们齐读下阕诗词,思考以下问题:“忆”字领起下阕哪几句?这几句的内涵是什么?下阙的中心意象是什么?
【明确】
领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风华正茂(祖国的花朵、希望、未来;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意气风发,豪气奔放)
挥斥方遒(强劲有力,有为青年)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发展,针砭时弊)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封建军阀,敢于斗争)
任务五:“同学少年”是不是一个意象?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一意象?
【明确】
“同学少年”是一个意象,而且是青年的群像。我们要理解、表现这一意象,就需要明确这一意象的深层内涵。如果将青春视作一个发现自我、并逐渐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那么,这首诗歌恰恰表现出一个小我融入大我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便是青春最耀眼的身影。正值青春年少的青年们,才华横溢,志向远大,意气风发。他们热情奔放,敢说敢做,斗志昂扬,面对大好河山,指点评论,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将旧军阀、统治者视作粪土。这“同学少年”里既有诗人自己的青春印记,同样也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个青年的青春缩影。
诗歌开篇那个独立于湘江岸边的抒情主人公,以博大的胸怀观览万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是“有我”的境界;而诗歌的第二个部分与第三个部分,视角由自我逐渐转移到群体、到国家民族的未来,以“怅问谁主”和“回忆往昔”连接诗人自我与青年群体。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结尾收束诗歌,构成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意指要勇敢地投身于革命浪潮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因此,本词的下阙强化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不仅有诗人气质,青春激情,更有领袖情怀,家国豪情。
诗歌的三个部分“看湘江秋景”“怅谁主沉浮”“忆峥嵘岁月”,从“个人”到“群体”,“有我”到“无我”,在逻辑上构成层层递进的关系,抒情主人公逐渐融入时代之中,从“有我”的境界,逐渐进入一种“无我”的境界,为青春的主题做了一次升华。这些中流击水的青年才俊,代表的正是主宰世界的新生力量,而这正是最美丽的青春身影。
(四)
整体感悟——从有我到无我
最后,完成短片的色调选取、人物选取与拍摄之后,我们还要为短片选择一首背景音乐。同学们有三种类型的音乐可以选择:优美、壮美、悲壮。
【明确】选择壮美风格的音乐
(五)
作业布置:为《沁园春·长沙》寻找背景音乐,并录制配乐朗诵音频。
(六)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寻找诗歌中的青春身影(二):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联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分析诗歌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特点。
2.通过诗歌内容并结合创作背景,思考诗歌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深层内涵。
3.感受作者的情感,领悟诗歌中蕴含的青春精神,激发学生青春的热情,帮助学生理解青春的价值。
一、导入
本单元的第一首诗歌《沁园春长沙》从“有我”的境界出发,展现了同学少年的群像,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这两首诗歌中,则分别以一个鲜明的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的青春身影。
这里的“我”是加引号的,应当是指文学作品中的“我”,那么这个“我”在诗歌中呈现为怎样的形象?它又与不加引号的我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呢?今天就让我们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比较阅读中,思考、解决这个问题,一起来寻找这两首诗中那个青春的“我”,勾勒出“我”的青春身影。
二、初读诗歌,寻“我”
任务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两首诗歌的内容。朗读后,请你完成下面这个表格,重现“我”的活动场景,并概括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活动场景“我”的形象
放号
雪峰
【明确】
在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中,我们不难看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抒情主人公“我”是一个放歌者(放号者)的形象,《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抒情主人公“我”是一个登山者的形象。但解读至此,还远远不够。要对“我”的形象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我们需要仔细研读诗歌内容,通过仔细分析诗歌的细节、语言等内容,一步步将“我”的形象读深入、读立体。
三、品读诗歌,析“我”
在对诗歌进行深入品读的时候,我们要思考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都与哪些要素有关?
【提示】描写、情节、环境、意象、创作背景
明朝胡应鳞在《诗薮》里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诗歌含蓄蕴藉,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意象都是十分重要的赏析角度。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是浇筑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今天就从意象的角度入手,去分析这两首诗歌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深层内涵。
(一)任务二:聚焦关键意象,勾勒、分析“我”的形象
请同学们聆听老师的范读,在聆听朗诵的同时,要思考这样两个问题——这两首诗歌中分别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在整体上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并填写下表。
放号雪峰
意象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太阳、石砾、罅隙、岩壁,雄鹰、雪豹、蜘蛛
整体特点宏大、雄奇、气势磅礴壮丽、高大、崇高
1.找意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
《峨日朵雪峰之侧》:太阳、峨日朵之雪、滑坡、石砾、雄鹰、雪豹、蜘蛛
2.这些意象有着怎样的特点?带给你怎样的整体感受?
《立》:雄奇磅礴,给人以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暗示狂风暴雨般的变革力量。
《峨》:意象基本表现为壮丽、高大,透露出征服过程中的艰辛和痛苦;“小的可怜的蜘蛛”却又让人们看到渺小生命的无穷力量,体会到作者对生命力、对生命平等的赞颂。
(二)任务三: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为例,通过分析情节结构、描写角度、手法、时代特征这几个因素,看看诗歌中的“我”这个形象,有怎样的特点?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919年9、10月间作
1.情节结构
全诗分为三节:本诗第一、二行为第一节,描绘出一幅海天汹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第三、四行为第二节,这里由景入情,完成过渡,引发了诗人面对壮丽景象的“破坏”与“创造”的主观感受。第三节是第五、六、七行,诗人面对大海奔腾的波涛,生发出对宇宙与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力”的讴歌与赞美。
2.描写角度
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站在地球边上,但是这个形象并没有在诗歌的一开篇就出现,诗歌的开篇展现了北冰洋、太平洋雄伟壮丽的景色。但这些真的就只是客观的景色描写吗?
【提示】作者以自然景象的描写,为后面歌颂自然的伟力铺垫。但同时也可以将开头两句理解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我”的呼喊声。“我”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在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进而歌颂这伟大的力量。它既指排山倒海般的洪涛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指其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这同样是“我”歌颂的内容——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3.手法
(1)拟人(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表现出诗人大胆的想象力)
(2)反复、排比(力哟!力哟!不断的毁灭,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彰显力量的毁灭和创造的双重作用。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将力量转化成多维物体,让读者从多个侧面感受这前所未有的力量。)
诗人在塑造“我”这个形象时,以大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来进行创造,同时营造了壮阔、恢宏的意境。诗人想象“我”站在地球的边上,眼观大洋,耳听海涛,并把太平洋想象成为一个力大无穷的勇士,竟然要把地球推倒,把相距遥远的北冰洋和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天空的云海和海洋的洪涛联结起来,创造出一种阔大而超越的意境。这些神奇的想象、壮丽的场景背后,是抒情主人公“我”身上迸发出的进取、乐观的精神,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与憧憬。
4.时代特征
至此,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与诗歌作者我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呢?我们来看诗歌的创作背景。
(1)社会背景:写作这首诗的时候,郭沫若正在日本留学,那时五四运动刚刚爆发不久,这场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越过太平洋,震动了远在日本的郭沫若。作者面对日本横滨海岸,感慨万千,创作了这首诗歌。因此,我们可以把诗中洪涛滚滚的景象理解为“五四”运动“狂飙突进”的巨大声势的象征。五四运动之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2.作者自身: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上半年是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一个高潮时期,作家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多创作于这个时期,从这些诗歌中我们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而且,据作者说,在那段时间里,“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我的作诗的经过》)
阅读这首诗,读者最突出的感受正是这种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像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气势汹涌,灼热逼人。作者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他的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一下子就把我们全部感染了。因此在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自然的景观与诗人的主观世界达到了交融一体的境界。
总结:《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变革世界的先锋的形象。
(三)任务四:请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分析方法,自主分析《峨日朵雪峰之侧》,看看这首诗歌中的“我”这个形象,有着怎样的特点?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962.8.2初稿
1983.7.27删定
1.情节结构
全诗分为两个不甚均衡的部分——
第一部分的起笔很突兀:“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给读者一个攀登者的形象,但是这一形象不是绝对高大的,他并未登上山顶,所以说“仅能征服”。接着描绘了攀登时周围的环境,攀登者所遭遇的险情,表现出攀登者的挣扎与努力,画面与动作都极具冲击力。
而简短的第二小节,使诗意发生了陡转,不继续写攀登过程如何艰难,而是宕开一笔,用攀登者偶然的一瞥,将视角转换到“蜘蛛”这个小生命上,攀登雪山这样极困难与极宏大的事物,与疲惫的登山者和蜘蛛这样极渺小的事物并置在一起,一节宏阔,一节渺小。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这里,“可怜”与“默享”两个词显得单薄、孤独。但是,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颂,全通过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彰显。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2.描写角度——环境描写:
作为攀登者的“我”,攀附于雪峰之侧,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我”看到了太阳,听到了石砾滑坡,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这一派嚣鸣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
滑坡的动态与落日的动态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向上攀援正好相反,在读者的生理上引发一种紧张感。千军万马般的厮杀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就决非易事。
接着诗句立即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也就是说,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
3.手法:
①比喻: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形象地表现了征服过程中的凶险;指关节像铆钉,则彰显出诗人作为征服者的力量、坚强、不屈服的意志。
②视听结合:太阳是视觉,太阳决然地跃入一片山海,让读者感受到太阳的力量感,展现出异常壮丽的视觉画面;石砾滑坡是听觉,一块石头的下落引发更多的石头下落,地震一般,发起巨大的声响,像军队的喊杀声,让读者不寒而栗。
③对比:太阳跃入山海,从高处往下;石砾滑坡,从上向下迅速滚落。两者均属向下的自然之力,难以阻挡。征服者的攀登是一种不断向上的生命力量,与前者形成了对抗。读者能感受到征服者的强大,和他内心深处的坚毅。
诗人脑海中虚构出自己渴望结伴的是雄鹰和雪豹,和眼前的蜘蛛形成对比。一个强大,一个弱小,一个高贵,一个卑微。对比之中,读者能够感受到万物有灵,无论生命多么渺小,都同样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蜘蛛默享自然的恩赐,是生命平等的彰显。
4.背景:本诗于1962年8月2日完成初稿,于1983年7月27日最终删定。有评论家认为,1962年作者在群众性反右派斗争中遭遇不幸,蒙受了人生的苦难,那么他笔下的“我”更多的是对英雄的渴望与追慕,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痛苦。经过20多年的沉淀,他变得更加理智、清醒,当他重新删定这首诗时,我们看到原来那个英雄的“我”,被一个弱小的、平凡的,小到只有一只小小蜘蛛相伴的“我”所取代了。岁月的洗礼,个人的成熟,使得作者完成抒情主人公“我”的变化与成长。
总结:敢于征服自然的英雄,这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
四、悟读诗歌,体会青春内涵
任务五:我们通过意象、环境、手法等角度赏析了诗歌,寻“我”,析“我”,勾勒出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那么,把这两个“我”结合,我们能感悟到什么?
【提示】同学们可以认为两首诗中不同的抒情主人公“我”,是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青年的写照;也可以在自己、同龄人和阅读过的文学作品的人物身上找到这些不同的青春的“我”。在讨论、争鸣中激发青春的热情,引起对青春价值的多元思考。
五、作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形象,请同学们结合时代特征,塑造一位新时代“我”的青春形象。要求200字左右。写作指导:1.为“我”选择身份,如诗中“放号者”“攀登者”。2.为“我”设置活动的场景,烘托“我”的形象。3.结合时代特征,塑造新时代“我的形象”。
六、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红烛》《死水》联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红烛的意象,掌握借意象表情达意的方法。
2、分析诗歌中不同层次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对青春的困惑与希望,对理想的坚定追求,对祖国深沉的爱与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归纳提炼“红烛”意象的特征;感受本文的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归纳提炼“死水”多角度描写与反讽手法。
【教学方法】
1、理解红烛的意象,掌握借意象表情达意的方法。
2、分析诗歌中不同层次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对青春的困惑与希望,对理想的坚定追求,对祖国深沉的爱与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学习法
对比阅读法
导入
(1)2020年初,网络上流行这样一段文字:医者,此去欲何?战病疫,救苍生。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这简单的两问两答中,展现了医者什么样的情感?这位同学说得十分准确:
明确:舍生取义,无私奉献。
(2)医者的此种牺牲自我、健康他人的精神,转换为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便是李商隐笔下的春蚕和蜡烛。面对这样的奉献与牺牲时,高尚的人总会为之而洒下热泪。然而,作为当事人,在义无反顾地走向奉献与牺牲时,他们的心中除了涌动起崇高或者悲壮的情感,或许还会思考一些其他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闻一多先生的《红烛》,就是要透过红烛的牺牲,体察诗人内心中丰富复杂的情感。
知人
论世
闻一多
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这首诗写于1923年,是闻一多的第一本诗集《红烛》的序诗,在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涯中具有奠基性地位。《红烛》这本诗集编入了他从“五四”运动到留美初期的部分作品。创作《红烛》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着历史的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中华儿女的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
观看视频《闻一多家书》
补充资料: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北洋政府签署了“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的《凡尔赛条约》。消息传出,5月4日下午,北京3所高校3000多名学生代表群情激奋,上街游行,并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1919年5月5日清早,僻处城郊的清华大学。前一天晚上才从进城的同学那里听说天安门前掀起风潮的清华学生,惊奇地发现:食堂门口贴出了一张大红纸,上面用工楷整整齐齐地抄着岳飞的《满江红》。这一下,平静的清华园也沸腾起来了。
贴这张《满江红》的,是高等科二年级学生闻一多。
清华园沸腾是从5月5日这天开始的。接下来的整个五四运动中,闻一多虽在其中“大露头角”,“却不是公开的领袖”。据梁实秋介绍,清华最初的学生领袖是当年即将毕业留美的陈长桐,继之者是与闻一多同级的罗隆基,至于闻一多,“则埋头苦干,撰通电,写宣言,制标语,做的是文书的工作”。
这期间,闻一多接连接到家中两位哥哥来信,说父亲希望他回乡度假。原来此时远在湖北老家的父亲,由于无法了解北京真相,出于对爱子的担心,要求他暑假返乡。
事实上,闻一多自1912年冬进入清华以来,每年暑假都回乡省亲,因在家要度过两个多月,故将自己书房名之为“二月庐”,而在这里写成的文章亦冠以《二月庐漫记》之名。然而,对于父亲的此番催促,他却没有答应。个中原委,都被他写进了1919年5月17日,他寄给父母的一封长篇家书中。
家信最容易流露真挚的感情。闻一多在这封信中围绕回乡还是留校、尽孝还是尽忠所坦露的情怀,可以说是五四青年最突出的时代特征。这时的闻一多年仅20岁,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与个人的一切相比,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____________
文本
初读
1.初读诗歌,体会“抑扬”起伏。
(1)学生听录音朗读,感受诗歌中起伏的情感。
(2)学生自读诗歌,并思考:有人说,《红烛》的情感始终是在“抑扬”错杂中起伏。诗歌的九个章节中,哪几个章节是“扬”,又有哪几个章节是“抑”?
明确:四“扬”三“抑”。
第1节“扬”:歌咏“红”的本色。第2节“抑”:抒写“烧”的困顿。
第3-4节“扬”:颂扬“光”的意义。第5-6节“抑”:追思“泪”的价值。
第7节“扬”:展望“花”的快乐。第8节“抑”:感叹“果”的“灰心”。
第9节“扬”:点明红烛的精神本质。
2.再读诗歌,自主思考
在这四“扬”三“抑”中,诗人提出了哪几个问题?
三个问题:为什么是“红”的烛?为什么要烧蜡成灰才放出光?为什么要流泪?
答案分别是:牺牲与奉献的本心。“这正是自然的方法”,是蜡烛生命存在的价值所在。为不能更好地奉献与牺牲而流泪,为培育出慰藉的花儿而流泪。
3.细读鉴赏
第1节:诗人是如何歌咏“红”的本色的?
明确:“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追问:这句中的“诗人”是闻一多吗?“吐”字让你联想到哪一个成语?“吐”可以替换成其他动词吗?
【提示】“诗人”指向所有愿意为时代鼓与呼的人。成语是“呕心沥血”。“吐”最为恰当,能体现出一种忘我的奉献。
第2节:“烧”的困顿是指什么?请用文中的诗句进行回答。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追问:如何理解“一误再误”?诗人心中的矛盾是什么,冲突又是什么?
【提示】这一节中诗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所以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
诗人心中的矛盾在于作为个体的蜡烛,为什么必须牺牲自我才能实现奉献的目标;冲突则可能包含了传统道德与新文化主张在“人”的意义认知上形成的对立。
第3节: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对光的意义的认识发生的根本性转变?
【提示】不误,不误!“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
追问:“自然的方法”有何含义?
【提示】“自然的方法”即应该有的方法。蜡烛本就为燃烧而诞生,这是蜡烛的天赋使命。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第4节:“光”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以“梦”之虚幻缥缈描绘世人对社会的非理性认知,以“烧沸”的期盼呈现世人普遍性的冷血。“监狱”更多指向囚禁进步思想和现代文明的精神牢狱。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光的意义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第5、6节:⑥“红烛”为何而“伤心流泪”?
【提示】是还有“残风”的存在。“残风”是邪恶的势力的象征。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上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毫无敬意,相反“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第7节:既然“红烛”可以“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为何还会“灰心”?
【提示】花与果只是理想中的产物,并非现实。现实人生的更大可能,在于虽有奉献牺牲,却依旧无法改变沉沉暗夜。面对无边黑暗,灰心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第8节:如何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提示】从红烛的主观意愿而言,其所有的付出并不希望带来自身的任何回报,但它渴望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肥沃中华的土地,为了这样的愿望,它竭尽全力地燃烧,努力发出最大的光亮。但现实的黑暗总是超过理想的光芒,沉沉暗夜之中,红烛所有的牺牲却并未催生出灿烂的光明,于是红烛只能拥有“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的悲凉结局。这样的结局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属于无法改变的命运悲剧,当社会不再拥有公平正义时,“创造光明”的美好动因,注定无法结出幸福快乐的果实,只能换来“灰心流泪”的苍凉落寞。
第9节:如何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提示】
这是一种“不可为而为之”的道德主张,呈现的是传统文人一以贯之的忠诚。诗歌再次走向振作,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行动宣言,将现实人生的各种“灰心”毅然决然地抛诸脑后,只留下一颗执着的心,在理想与幻灭并存的大地上无怨无悔地耕耘。
综合探究
《红烛》是一首咏物诗。咏物,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闻一多借“红烛”这一意象,言了何志,抒了何怀?
【提示】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牺牲自我;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各种苦痛;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价值诉求,追寻将个体无私奉献于并不美好的时代的决心……红烛的这些品质,代表的是诗人内心中秉持的价值观念。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社会大变革中,诗人怀揣赤诚的爱国爱民之心,可能通过自身的奉献而唤醒世人沉睡的灵魂,为世界带来“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果子”。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对比阅读
与《死水》进行对比学习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小组讨论:用我们刚才学习《红烛》寻找意象并进行对比的方法,找出《死水》中的几组意象?
明确:破铜-----翡翠;铁锈-----桃花;油腻-----罗绮;霉菌-----云霞;死水-----绿酒;白沫-----珍珠
师:你们如何解释这些一一对应的意象?
生:对比鲜明,用不同物体的不同特点描绘死水。
明确:我们可以看出死水的外表华丽,但内在丑恶,外表与内在存在极大的反差,而这表面上的华美,正是作者有意装饰,这在表面上是一种反语。丑的美化,使丑更昭彰了,更丑,从而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越能够引起读者的反感,从而使我们去反思隐藏在诗人华美文字后要表达的这真实感情。这就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种新的表现手法:反讽。
师问:如果说红烛是正面的歌颂,那么死水则是反讽的手法。除了反讽的手法,作者还调动了多种感官,来多角度描写死水的特点,你能找到吗?
生:视觉、嗅觉、听觉
明确:第二节:用视觉写死水之脏。“翡翠”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绣,“罗绮”是油腻的光泽,“云霞”是霉菌的色彩。“翡翠”“桃花”等本是华美、温润鲜艳,但在这里读者却一点都感受不到,反而令人恶心。
第三节:主要用嗅觉写死水之臭,写死水发酵时的情景:“死水如酒,臭气熏天。泡沫如珠,乱蚊成群。
第四节:主要用听觉写死水之死寂。青蛙的鸣叫不是清醒者的呼叫,也不是丑恶者的挽歌。而是一种装饰,一种衬托,着死水中的蛙鸣,让人感受到死一般的寂静。
通过强烈的对比我们发现,诗人理想中的“美”与现实生活中的“丑”的尖锐对立,诗人对死水的彻底绝望,期望旧社会的毁灭。
拓展:全班同学自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死水呢“死水”究竟象征了什么呢
PPT提示:
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第二重意义: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死水》虽然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其原意如上所述。那么,到了1926年4月,身在北京的闻一多先生,才特意把它拿出来发表,又有什么新的含意呢?1926年3月18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
艺术
表现
这两首诗歌的表现形式,你觉得有怎样的特点?
《红烛》: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红烛,表达了自己对青春的困惑与希望,对理想的坚定追求,对祖国深沉的爱与奉献精神。诗句长短错落有致,诗歌具有形式美和节奏感。闻一多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死水》:反讽。通过对死水不同角度、不同特点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当时北洋政府的厌恶与诅咒。
语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闻一多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但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说:“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闻一多先生用诗文展现了在祖国水深火热之时,当时青年的不怕牺牲、奋起反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那个年代的青春力量。请大家一起欣赏这首融汇了闻一多先生大多诗作的说唱作品,体会闻一多诗歌中的青春力量。
作业
找到一个能代表你的青春的意象,并从至少三个角度说明你选择它的理由。
第五课时《致云雀》教学设计
导入
如果我们把第一单元的诗歌进行有教师自我个性的分类,我愿意把《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归为一类,称为时代之诗,是为民族和国家的,表达一片拳拳之心。把《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归为一类,我们称它为人生之诗,为自己和心灵的,在探索人生应该有的姿态,是生命的宣言。如果说《峨日朵雪峰之侧》是伟大生命的宣言,那《致云雀》是怎样的生命宣言呢?
一、整体感知
自由朗诵诗歌,概括云雀的特点。
以一、二节为例。
致云雀(江枫译)
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你似乎从不是飞禽,
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
以酣畅淋漓的乐音,
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
从地面你一跃而上,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掠过蔚蓝的天心,
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诗人笔下的云雀善于飞翔、歌唱,是欢乐、美丽、光明、自由的象征。
二、对比阅读
读查良铮、郭沫若、江枫三位不同译者的《致云雀》,感受诗歌意象、情感、韵味等的不同。以一、二节为例。
致云雀(查良铮译)
祝你长生,欢快的精灵!
谁说你是只飞禽?
你从天庭,或它的近处,
倾泻你整个的心,
无须琢磨,便发出丰盛的乐音。
你从大地一跃而起,
往上飞翔又飞翔,
有如一团火云,在蓝天
平展着你的翅膀,
你不歇地边唱边飞,边飞边唱。
云鸟曲(郭沫若译)
欢乐之灵乎!汝非禽羽族,
远自天之郊,倾泻汝胸膈,
涓涓如流泉,毫不费思索。
高飞复高飞,汝自地飞上;
宛如一火云,振翮泛寥苍,
歌唱以翱翔,翱翔复歌唱。
致云雀(江枫译)
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你似乎从不是飞禽,
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
以酣畅淋漓的乐音,
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
从地面你一跃而上,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掠过蔚蓝的天心,
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对比阅读:哪个译本想象力最为丰富呢?
查良铮译本:好像是名门的少女,在高楼中独坐,为了抒发缠绵的心情,便在幽寂的一刻,以甜蜜的乐音充满她的绣阁;
郭沫若译本:宛如一闺秀,藏在金屋里,幽夜怀所欢,肠断魂难慰,独自抚鸣琴,芳情漾幽阃;
江枫译本:像一位高贵的少女,居住在深宫的楼台,在寂寞难言的时刻,排遣为爱所苦的情怀,甜美有如爱情的歌曲溢出闺阁之外。
藏在金屋里,让我们想起了华丽的房屋,绝世的容颜,动人的爱情,极富有想象力,而且又充满中国古典之美的意蕴。独自抚鸣琴,让我们好似看到一位名门闺秀手抚古琴,好似听到琴韵悠悠,整个意境显得古典雅致、幽深静远。
三、想象力
江枫的译本,是想象力的典范。以下哪个最有想象力呢?
1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2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3像昼空里的星星,虽然不见形影,却可以听得清你那欢乐的强音。
4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箭。
5像一位诗人,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
6像一位高贵的少女,居住在深宫的楼台。
7像一只金色的萤火虫,在凝露的深山幽谷,不显露它的行止影踪。
8像一朵让自己的绿叶荫蔽着的玫瑰……以至它的芳菲以过浓的香甜使鲁莽的飞贼沉醉。
9否则你的乐曲音流,怎能像液态的水晶涌泻?
10地平线下的太阳,放射出金色的电光。
11你沐浴着明光飞行,似不具形体的喜悦开始迅疾的远征。
12淡淡的紫色黄昏,在你的航程周围消融。
13整个大地和大气,响彻你婉转的歌喉,仿佛在荒凉的黑夜,从一片孤云背后,明月射出光芒,清辉洋溢遍宇宙。
14也降不下这样美的雨,能和你出现时降下的乐曲甘霖相比。
15甜美有如爱情的歌曲,溢出闺阁之外。
像一位诗人,隐身
在思想的明辉之中,
吟诵着即兴的诗韵,
直到普天下的同情
都被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
老师认为这一句最有想象力,诗人不仅用彩虹的云间滴雨、萤虫的山谷流光、玫瑰花的暖风飘香等等来比喻云雀的形象和叫声,还说云雀像诗人,正因为距离的遥远才让我们更记住了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最好的想象力不是无边无际、无缘无故,我认为是遥远和切至的最佳结合点。
四、浪漫与现实
雪莱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但任何优秀的作品,都不是乘着浪漫主义的羽翼而一飞冲天的,都是充满现实情怀或者对现实充满对抗和批判的。雪莱更是。《西风颂》,“把我当作你的竖琴吧,有如树林,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他不到30岁的生命陨落在海上,是去见记者亨特和诗人拜伦,和他们商量创办《自由人》杂志的事儿,不幸在返航途中遇到了致命的风暴。所以我们再回到开头,表面上这是一首歌唱人生理想的诗,隐性里其实也是他艺术理想、社会理想的外化,是他对时代光明和自由的呼唤,也是对一切黑暗和钳制的反抗。
第六课时
《百合花》《哦,香雪》
——时代脉搏中的青春印记
教学目标:
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故事情节
解读错位情节,品析小说意蕴
鉴赏诗化小说,感悟青春律动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导入:
青春是一首诗,她有斑斓的色彩,有无限的梦想,有蓬勃的力量;
青春是一篇文,她有敏感的心灵,有脆弱的生命,有崇高的理想。
前几节课我们徜徉于青春的诗歌中,今天来一起品鉴两篇书写时代脉搏中青春印记的优秀小说。
任务一: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故事情节
我们昨天布置了预习作业,就是运用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的基本知识,尝试概述这两篇小说的故事情节,现在我们一起看看这两位同学的预习作业,并对他们的作业进行点评。
《百合花》
生1:
1946年的中秋,因前方战况需要,我被借调到离前线不远的包扎所,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前往,就派了一名小通讯员送我去,在去的路上我看到了田间清新甜美的景色,还故意逗小通讯员。到达包扎所后,因为战备物资紧缺,熬得两眼通红的乡村干部让我们去老百姓家里借被子,小战士帮我一起借被子。小战士第一次去借新媳妇的被子没借到,后来跟我一起去借才借到,小战士抱着被子出门时候还把衣服挂了个口子。借完被子以后小战士就回了团部,回去之前他还给我留了两个干硬的馒头,这是极其珍贵的口粮。因为战事需要,新媳妇也来到包扎所帮忙,还询问同志弟去哪了,说自己给小通讯员气受了,小媳妇把她的百合花被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敌人发起总攻前,乡干部来给我们送上家做的干菜月饼,我才想到今天是中秋夜节,回想起以前在家乡,每逢中秋夜,家家户户都会摆供桌烧香炷祭供品给月奶奶,小孩子会边唱边跳等着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想到前几年小通讯员也还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吧。夜里敌人发起了总攻,前线不断有伤员抬到包扎所,其中就有小通讯员,他是护送伤员的,敌人往担架队里扔了一颗手榴弹,小通讯员为了保护其他人,自己趴在手榴弹上,自己牺牲了。新媳妇伤心而认真地为死去的通讯员缝着肩膀上的破洞,并且最后把自己的新婚百合花被盖在了小通讯员身上。
生评:故事情节讲述的很完整,就是有点太长了,不够概括,只需要保留主要人物、事件、情节就行了,比如“熬得两眼通红的乡干部”就是次要人物不必出现,像“中秋拜月”这样回忆的文字也可以不要,再比如“留下两个干硬馒头”这样细小的事也可以删去
师评:这位同学说的很棒,基本上掌握了概括故事情节的要领,按他说的这个标准,我们对这位同学的预习作业进行删减,然后得出这样一篇故事梗概,是不更加简明扼要,很好啊
修改版:1946年的中秋,因前方战况需要,我被借调到离前线不远的包扎所,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前往,一名小通讯员送我去。到达包扎所后,因为战备物资紧缺,小战士帮我一起借被子。小战士第一次去借新媳妇的被子没借到,后来跟我一起去借才借到,借完被子以后小战士就回了团部。因为战事需要,新媳妇也来到包扎所帮忙。夜里敌人发起了总攻,前线不断有伤员抬到包扎所,其中就有小通讯员,他为了保护其他人,自己牺牲了。新媳妇伤为死去的通讯员缝着肩膀上的破洞,并最后把自己的新婚百合花被盖在了小通讯员身上。
来看第二位同学的概括,《哦,香雪》
生2:
台儿沟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这里的人们贫困、落后、愚昧,基本上与外界隔绝。突然有一天,火车开进这个小山村,并在这里停留一分钟,村里的年轻姑娘们每天都会精心打扮,然后一起去几里外的铁路站台,去看火车,听火车上的故事。慢慢的她们开始拿家里的土特产跟火车上的人交换,有的换来挂面,有的换取头花,还有人想换到心心念念的自动铅笔盒,她就是香雪,香雪是村里唯一的女学生,她在县城里上学,她的同学经常拿她“一天吃两顿饭”“用着木质的铅笔盒”而嘲笑她,香雪因为这很受伤,她也想拥有和他们一样的自动铅笔盒,为此,香雪在看到火车上的铅笔盒后毅然踏上了火车,在火车上用四十个鸡蛋跟在矿业学院上学的女生交换,终于得到了心仪已久的自动铅笔盒。下了火车后,香雪拒绝了“北京话”的建议,没去找北京话的女朋友,她觉得那是对凤娇的背叛,然后香雪独自踏上回台儿沟的三十里夜路,这一路上,她的情绪不断变化着,最后香雪的好姐妹们接到了香雪,她们的欢呼声震动山谷。
相比较第一位同学,这个概括还是比较简洁的了,但也有些需要删减,比如“这里的人们贫困、愚昧、落后”这是我们阅读的感受,不是故事情节,可以删去;再如对香雪是村里唯一的女生生这一部分,属于背景介绍,可以不要;还有那四十个鸡蛋换铅笔盒是细节描写,拒绝“北京话”的建议,都是细枝末节,可以删掉。
找得很准确,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
老师总结:概述故事情节需要对全文内容进行必要地保留和恰当的删减,保留的是与小说主旨紧密相关的“主要的情节,典型的事件,核心的人物,重要的背景;删除的是与小说主旨关系不紧密的次要情节,次要人物,以及与这相关描写、抒情、议论等内容。
任务二:解读情节错位,品析小说意蕴
情节梳理下来大家会就现,文章的主要情节很简单,没有太大的波澜起伏,缺少激烈的矛盾冲突,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就这个标准来看,这两篇小说应该是不惹人喜欢的,可实际上这两篇小说都是自发表以来就备受读者喜爱,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进入我们这节课的第二个任务
“情节错位”指的是,小说在看似不相干情节部分的延宕、关键情节的倒置或与其他部分内容有较大反差,形成打破常规的情节错位效果。请大家快速浏览《百合花》,找出文中的“错位情节”,并对其进行赏析,我先给大家做个示范。
示例:
“他穿了一件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出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枪”是暴力、战争、残酷的代表,但小通讯员却在放枪的“枪筒”里边插上几根树枝甚至是一枝野菊花,“树枝”“菊花”象征着自然、美好、和平,残酷的战争并没能磨灭小通讯员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说明这是一个热爱生活,天真质朴的大男孩,也说明近在咫尺的战争也不能改变他从容不迫的性格与积极乐观的心态。
下面,大家就前后6人一小组,找到文中的“错位情节”并加以分析,最后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同学代表进行发言。
预设学生答案:
生1: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跨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了!”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
“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老师刚才赏析的句子里,有很珍贵的物资——两个干硬的馒头,小战士是在包里摸索了半天才找到的口粮,从这里可以看出物资的匮乏,条件的艰苦,但即使如此,小战士还是在自己也还没吃饭的情况下,把馒头留给了“我”,在那个战争的岁月里,这两个馒头是挺珍贵的,这更加能看到毫不犹豫地把它们留为我的小战士是有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他是如此的关心同志,体贴他人。馒头是干硬的,人心却是温暖而体贴的。
然而这两个干硬的馒头再次出现,却是在小通讯员为救战友而牺牲之时,“我”无意中碰到这两个馒头,睹物思人,物在人亡,几个小时前还活蹦乱跳温暖他人的鲜活生命此刻却冷冰冰的躺在那里,毫无生机,让人痛心难过。并且前后两处“干硬馒头”的呼应,使情节更加连贯紧凑。
师:是啊,越是艰难时刻越能看出人性的宝贵。给予别人的温暖还在,而温暖的人却已逝去,这不能不让人痛心难过,但正是美好事物的逝去才让人们更加向往和平,反对邪恶与黑暗,小战士的逝去同样给了人们战斗下去更大的力量。
这组同学很细心,找到这两处细节描写的地方,还注意到情节的连贯紧凑。还有没有其他组的同学是找的细节描写。
生2:
这组同学找的是“衣服上的破洞”。“我手里已经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北京2024版物业公司转让合同:价格、流程与标的物
- 二零二五版自然人之间文化创意作品授权合同2篇
- 屋顶租赁违约金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液化气站送气工劳动合同书3篇
- 二零二五版本二手房买卖合同含房屋交易资金监管条款3篇
- 二零二五年高端活动赞助广告发布合同模板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离婚协议书起草与财务规划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汽车租赁行业担保函制定与法律效力确认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车库购置与车位租赁及产权登记服务合同样本2篇
- 二零二五年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合同3篇
- 2023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山西省太原市重点中学2025届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充电桩项目运营方案
- 2024年农民职业农业素质技能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高考对联题(对联知识、高考真题及答案、对应练习题)
- 新版《铁道概论》考试复习试题库(含答案)
- 【律师承办案件费用清单】(计时收费)模板
- 高中物理竞赛真题分类汇编 4 光学 (学生版+解析版50题)
- Unit1FestivalsandCelebrations词汇清单高中英语人教版
- 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