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二十年来白朴研究的戏曲学成就_第1页
论近二十年来白朴研究的戏曲学成就_第2页
论近二十年来白朴研究的戏曲学成就_第3页
论近二十年来白朴研究的戏曲学成就_第4页
论近二十年来白朴研究的戏曲学成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近二十年来白朴研究的戏曲学成就

白飞是原著《杂剧》的四大英雄之一。他的生平史料和著作留下较多,为后人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从13世纪至19世纪,学者多从曲论角度研究他,或考证其生平,或著录其作品,或品评其词曲,虽推崇倍至,但显零碎简括,几乎没有专门系统评论他的文章。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西方学术思想的涌进,学术界开始运用新的观念和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戏曲。20世纪初期的20年,古代戏曲研究取得显著成就,其代表是王国维。王国维从1908年至1912年撰写了8部研究古代戏曲的著作,不仅集古代研究之大成,而且成为现代研究的开山。王国维在这些著作中,高度评价了白朴及其戏曲。王在1912年《宋元戏曲考》中说:“元代曲家,自明代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其曲词,“高华雄浑,情深文明”,“不失为第一流”。王在是书附录《元戏曲家小传》中,据史籍,为白朴作了小传。王在1910年《录曲余谈》中称白仁甫的《梧桐雨》悲壮,可谓千古绝品。王在1908年《人间词话》中称赞“白仁甫《秋夜梧桐》剧,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但否定其词,认为“《天簌集》粗卒之甚,不足为稼轩奴隶”。这就显得偏颇。1919年,“五四”运动掀起的文学革命浪潮,有力地冲击了学术界鄙视小说戏曲的传统观念,故而从1919年至1949年,戏曲研究包括白朴研究较为活跃,出现了一些新的特色,传统的评点式、考据式的治学方法和新兴的社会历史方法同时为学者们运用。继王国维之后,研究戏曲成就突出的首推吴梅。吴梅早在1914年《顾曲麈谈》中说:“元人乐府,盛称关马郑白”,“四家之词,直如钧天韶武之音,后有作者,不易及也”。“仁甫著有《天籁阁集》,博学多才,不仅以词曲名世,集后有“《摭遗》一卷,皆录所作曲也”。“惟其[阳春曲]二支。集中所未刊者,今录见一斑也”,“可谓妙绝”。吴在1922年《瞿安读曲记·梧桐雨》中认为,白朴是真定人,今传杂剧止《梧桐雨》及《墙头马上》。《梧桐雨》“结构之妙,较他种更胜,不袭通常团圆套格,而以夜雨闻铃作结,高出常手百倍”。吴在1925年《中国戏曲概论》中说:“天籁一集,质有其文,《秋雨梧桐》实驾碧云黄花之上”。“碧云黄花”乃指王实甫的《西厢记》。吴梅在1929年《元曲研究》中的“元剧作者考略”中,又称白朴州人。由此可见,吴梅对白朴的杂剧、词曲评价是很高的。惟其时称白朴为真定人,时称其州人,说法不一,他对此似乎未加重视。30、40年代,许多文学史和论曲的著作都论及到白朴,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已有10篇专文评论白朴,既有考辨,又有异议争论。郑振铎在1932年《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说:“《梧桐雨》确是一本很完美的悲剧”,“像这样纯粹的悲剧,元剧中是绝少见到的,连《窦娥冤》与《汉宫秋》那样天生的悲剧,都也勉强的以团圆为结束,更不必说别的了”。郑振铎在1937年《〈词林摘艳〉里的戏剧作家及散曲作家考》中称赞白朴《流红叶》[端正好]一折的结构和文章成就很高。1933年,苏明仁在燕京大学《文学年报》发表了《白仁甫年谱》,这是后世研究者为元代剧作家撰写的第一部年谱。它结合考订白朴现有作品,广泛征集散见于各种正史杂记中的有关资料,比较清晰地显示了这位元曲大家的生平事迹和创作情况,在元杂剧作家身世的考订研究方面具有开创意义。这一时期发表的傅惜华《元代剧作家传略》、邵曾祺《元杂剧前后期作家传略》等,也都为白朴立了传。在评价白朴杂剧和词曲方面,许多研究者都给予很高评价。卢前1935年的《元人杂剧全集·白仁甫杂剧跋》说:“《梧桐雨》与《墙头马上》俊语如珠,是元曲中所罕见者。王国维谓朴似诗中刘梦得,词中苏东坡,婉约豪放,两美盖兼有之矣。”梁乙真1934年的《元明散曲小史》说:白朴散曲“俊逸有神,而小令尤为清隽……其成就则高出其剧曲之上”。王季烈1941年的《孤本元明杂剧序》说:“古今谈曲者,咸以关汉卿为巨擘。以此书论之,则宁推实夫、仁甫,驾而上之。”刘大杰1943年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认为,《梧桐雨》文字过于华丽,诗的效果增多,戏剧效果反而减少。《墙头马上》是一个最富社会性的婚姻问题的剧本,剧中关于李千金坚强个性和革命姿态的描写,在中国旧文学里真是少见的。世人谈《墙头马上》,只是把它看作一个不重要的桃色喜剧,这是错误的。《墙头马上》的结构很完整,对白较为本色通俗。“就戏曲的价值上说,《墙头马上》实要胜过《梧桐雨》”。他还认为“在他的《天籁集》里,表现他在词上有良好的成绩。他的生活严正,品格很高。在他的词里,时现着故宫禾黍之悲”。邵曾祺1948年的《元杂剧六大家评略》,对白朴现存剧作给予全面评价,认为作品最好的是《梧桐雨》。《墙头马上》以结构见长。《东墙记》是白朴的败笔。两个残剧《流红叶》、《箭射双雕》都是上等文字。这期间对白朴的研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的有以下几个问题:关于《东墙记》,多数学者都承认今存《东墙记》系白朴所著,如赵景琛、谭正璧、王季烈等,亦有学者持不同意见。郑骞1947年的《辨今本〈东墙记〉非白朴原作》认为,今存《东墙记》不是白朴作品,系元末明初无名氏之作。关于《金凤钗》杂剧,有学者认为系白朴所作。赵景琛30年代的《白朴的〈金凤钗〉》认为“白朴的‘金凤钗分’不过是[仙吕点绛唇]的首句,并非杂剧的一折,被孙季昌误认为杂剧,便编进《集杂剧名咏情》里,而后人沈伯英以讹传讹,也就认为《金凤钗》为杂剧名了”。赵文考证白朴的“金凤钗分”是散曲,非杂剧,是正确的,但说《金凤钗》不是杂剧就不妥了,因为元郑廷玉有此杂剧,且有传本。关于白朴散曲的艺术风格,赵景琛在《辨白朴非豪放派》一文中不同意任中敏在《散曲概论》中称白朴为“豪放之尤者”。他认为“白朴的散曲属于豪放的只有9首,还不到全部散曲的四分之一,所以因这极少数的豪放散曲而断定为豪放派,是不妥的。其余31首都可以入清丽一派”。“任氏或者是受了王国维的暗示,我想。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中说:‘仁甫似苏东坡’,也是同样不恰当的。即以戏曲而论,白朴传世之作如《梧桐雨》、《墙头马上》等也都属于清丽派而不属于豪放派”。这期间,还发表有豫源的《裴少俊〈墙头马上〉》、隋树森的《〈东墙记〉与〈西厢记〉》、戴不凡的《跋〈天籁集〉》、冯沅君的《元剧中的〈东墙记〉》等文章,也都各抒己见,自陈其说。应当承认,20世纪上半叶,白朴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白朴研究随着古代戏曲研究的深入开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50年来,白朴研究的学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白朴及其著作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卓著成绩,使白朴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50年代初,白朴研究一度沉寂,所有文学史、戏曲史等著作虽然都论及到白朴,但专论白朴的文章直到1956年以后才出现,如陈健的《略论〈梧桐雨〉杂剧》、徐凌云的《元曲家白朴及其创作》、宋荫谷的《论杂剧〈梧桐雨〉》。1957年,《山西师院学报》曾发文讨论白朴的籍贯。陈过在是年该学报第2期发表《元杂剧的山西作家及其作品》一文,因从白朴为真定籍之说,没有提及白朴,于是于霞裳、沈善钧在该学报同年第3期发表质疑文章《白朴籍贯的商榷》,认为白朴是山州人,属晋籍,不是河北真定人。谭正璧的《元曲六大家略传》和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讲座》都说白朴今存杂剧3种,其中有《东墙记》。50年代郑振铎主编的《古本戏曲丛刊》和隋树森编的《元曲选外编》都收录了白朴的《东墙记》。1958年1月12日《光明日报》发表徐凌云的《论现存〈董秀英花月东墙记〉非白朴原作》,“判定该剧并非白朴作品,而是元末明初的无名氏在白朴原作《东墙记》残曲的基础上改窜而成”。这是40年代郑骞的旧论重提。1959年10月《山西师院学报》发表的该院中文系三年级古典文学研究组《白朴和他的杂剧》,则承认《东墙记》为白朴所作。1959年上海市戏曲学校将白朴的《墙头马上》改编为昆曲重新搬上舞台,从而促进了学者对杂剧《墙头马上》的研究,相继发表了流诣的《论元曲〈墙头马上〉和昆曲改编本》、吴新雷的《试论白朴的〈墙头马上〉》、陈辽的《〈墙头马上〉主题的积极意义》、赵景琛的《〈墙头马上〉的演变》。这些文章多对《墙头马上》的思想和艺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吴文认为“《墙头马上》的思想意义无疑是在《梧桐雨》之上的,即就艺术技巧而言,不论结构文辞,都有胜过《梧桐雨》的地方”(《光明日报》1960年11月13日)。陈文认为“剧本的反封建精神大大地超过了《西厢记》,在艺术上也是可以与《西厢记》相颉抗”(《新华日报》1961年11月5日)。这期间还发表了孙楷第《元曲家考略续编·白仁甫》、茅扬《金元戏曲家白朴》、汪正章《白朴散曲简论》和羊春秋《谈白朴[寄生草]》。应该说,建国至1966年17年中,发表了14篇白朴研究的专文,成绩是不错的,是白朴研究的一大进步。“文化大革命”的10年,给白朴研究造成一片空白。粉碎“四人帮”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学术界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正确方针指导下,逐步摆脱了极左思想的桎梏,白朴研究也开始出现了蓬勃生机。1985年,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在郑州成立,在学会组织与推动下,先后召开了4次学术讨论会和多次专题讨论会,对于促进古代戏曲研究其中包括白朴研究起了积极作用。20年来,对白朴研究无论在研究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上,还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较之以往都有长足进步,成果丰硕,新见迭出。20年来,出版专著3部: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吴乾浩《白朴评传》(1987年中国戏剧出版社)、胡世厚《白朴论考》(1991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发表论文上百篇。此外,还有多种文学史、戏曲史著作,论及白朴及其著作。这些论著,对白朴的生平、思想、杂剧、散曲、词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研究者在学术民主的气氛中,各抒已见,既有许多新的见解,又有许多争论的意见,这是白朴研究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这一时期的白朴研究,研究者关注和争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关于白朴的生平,这一时期发表了39篇文章,其中仅“年谱”就有叶德均、王文才、李平、李修生、胡世厚撰写的5种。在这些文章中,涉及到白朴的生平、卒年、籍贯、家世、思想、交游等许多问题,虽然意见纷纭,但在卒年和籍贯上有突破性进展。白朴卒年,历来有1285年、1291年以后,1306年以后,1307年、1312年以后多种说法。80年代以后,卒年在1306年以后的说法开始占据了主导地位。李平、徐济宪《白朴卒年考辨》(《复旦学报》1981年6期)、胡世厚《白朴卒年考辨》(《文献》1981年9辑)和《关于白朴生平的几个问题》(《中州学刊》1983年5期)等文,都旨在论证白朴卒年在1306年以后的正确性。李文认为“1306年以后之说,更接近白朴卒年的真实”。胡文认为白朴卒年当在1306年以后不远。他们的主要依据是《天籁集》中《水龙吟·丙午秋到维扬途中值雨甚快然》一词的系年。事实上,判定该词作于何年,关键在于对题中“丙午”所指年代的准确理解。他们根据史料考证白朴游维扬只能在元成宗大德十年的“丙午”即1306年,因此卒年当在其后,并否定了白朴卒年的其它诸说。此后诸多论著多沿用或采用了卒年在1306年以后之说。白朴的籍贯,历来有真定人;州人;州人,后寓真定,或后寓建康;本州或祖州,后流寓真定,故又为真定人等诸说。80年代胡世厚又提出开封人的新说。胡世厚在《关于白朴的籍贯》(《河南师大学报》1982年5期)和《关于白朴生平中的几个问题》二文中,认为考察一个人的籍贯,应以其出生地为准。基于这种认识,他根据大量史料考证出白朴出生于金都南京汴京(今河南开封),少年时代也是在开封度过的。因此说白朴祖州,生于汴京(即开封),较为合适,说他是开封人,亦无不可。当前有关研究白朴的论著都接受或采纳了祖州,生于开封之说。此外,关于白朴的思想,拒仕元朝之因、暮年北返、交游等问题,也有不少学者著文,发表不同意见。如么书仪《白朴年谱补正》、胡世厚《试论白朴拒仕元朝之因》、张志江《也谈白朴拒荐之因》、杜桂萍、于建慧《论白朴拒荐原因及其对杂剧创作的影响》、李修生《白朴交游考》、徐凌云《白朴交游考辨八题》等等。关于《梧桐雨》研究,这一时期发表了20篇论文。对《梧桐雨》的评价。历来很高,今日亦然,但对其主题的认识,对唐明皇、杨贵妃的评价意见不一。对《梧桐雨》的主题,多年来有“歌颂爱情”、“评判政治得失”、“表达沧桑之感”诸说,新时期对诸说仍持有这些不同意见。吴乾浩《白朴评传》认为《梧桐雨》是“有血有肉的风流天子的爱情悲剧”。吴新雷《论白朴名剧〈梧桐雨〉》说“他是通过李杨悲欢离合的故事,谴责统治集团的淫逸乱政,总结了历史兴亡和政治成败的教训”(《名作欣赏》1981年2期)。么书仪《山川满目泪沾衣——〈梧桐雨〉的时代特征》认为《梧桐雨》“是要借李杨故事抒发他的一种在词作中反复表现过的‘沧桑之叹”。王季思《白朴论考·序》说:胡世厚认为作品的主题是“通过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的悲剧,深刻揭露和鞭挞了骄奢淫逸、昏庸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王朝盛极必衰的历史发展规律,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敢于抗击叛军、共赴国难的爱国精神,深切地同情了被侮辱损害的杨玉环,这与其他同志的看法相比,又有一些独到之处”。对唐明皇的评价,褒贬不一。李修生认为“白仁甫对明皇既有讽刺批评,又有赞赏同情,而以后者为主”(《白仁甫及其创作》,《北京师大学报》1981年6期)。黄澄海认为唐明皇“主要性格特征是昏聩、荒淫和自私”(《梧桐雨主题新议》,《艺谭》1981年2期)。对杨贵妃的评论是毁誉参半。吴新雷认为,“白朴是以否定态度来处理杨妃形象的,他只着眼于杨妃的‘淫乱’这一点,把她当成了‘亡国祸根’”。胡世厚认为“杨贵妃是封建社会里一个受侮辱、受损害、受压抑而又陷于污泥不能自拔的妇女形象”,“她的命运是悲惨的,是值得同情的”。“以往的评论家,对杨妃安禄山的私情都不予原谅,指责她不贞洁,人格堕落,这样评论是不公允的……杨妃敢于和安禄山有私情,是向封建礼教的大胆挑战,是对压抑妇女的封建道德的反抗”(《论白朴的历史剧〈梧桐雨〉》,《河北学刊》1985年2期)。此外,还有多篇文章论述或比较《长恨歌》、《长生殿》与《梧桐雨》的,也有和《汉宫秋》比较的文章。关于《墙头马上》,历来毁誉尽有,新时期发表了14篇专文,评价仍然不一。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前言》认为《墙头马上》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封建婚烟”,李千金对封建势力也无法完全冲破”。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十大喜剧集》在《墙头马上》的后记中说:白朴“把裴、李幽会、私奔看成自由择配的合理现象,因而大大提高了作品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邓绍基主编的《元代文学史》说:“李千金的思想性格却闪烁出异样的光彩。比起《西厢记》中崔莺莺这样的人物来,李千金具有新的性格因素,她的感情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有民间市井女子的豪爽、率直和泼辣的特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对《墙头马上》的艺术成就,学者多为推重,认为它戏剧性更强。陈健认为“作者善于组织戏剧冲突和设置悬念,通过波澜起伏的情节,迅速的将矛盾引向高潮,结构简练,结局合理,全剧始终洋溢着感人的魅力”(《白朴的优秀杂剧〈墙头马上〉》《江苏戏剧》1982年10期)。此外,沈惠东还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发表了《〈墙头马上〉与〈驿站长〉比较谈》,李春祥发表了《简论白朴〈墙头马上〉对流传故事的发展》,颜长珂、袁新文、黄先与黄石还分别著文专论《墙头马上》的喜剧风格和喜剧特色。关于《东墙记》的研究,百年来一直有争论。80年代之后,专论《东墙记》的文章虽然只有4篇,但在众多的文学史、戏曲史及其它有关著作中都论及到这部杂剧,争论的问题主要有三:一是关于《东墙记》的隶属。邓绍基主编的《元代文学史》说:“另传白朴的《东墙记》疑非白朴原作”。李修生《元杂剧史》说:“白朴的《东墙记》现存剧本情节极似《西厢记》,可能是后人模拟的作品,非白仁甫原作”(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胡世厚《论白朴的杂剧〈东墙记〉》认为“《东墙记》是白朴的作品,应是确信无疑的”,“《东墙记》在流传演出过程中,确实为后人改动过,但不能因此就断定它不是白朴的原作”(《吉林大学学报》1982年1期)。吴乾浩在《白朴评传》中说:对于《东墙记》,“在没有确切否定材料之前,我们不要轻易剥夺白朴的‘著作权’”。二是关于《东墙记》与《西厢记》的关系。顾学颉在《元明杂剧》中说:“《东墙记》有蹈袭《西厢记》之嫌”(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79年)。聂石樵认为《东墙记》是从《西厢记》脱胎而来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王季思在《白朴论考·序》中说:胡世厚认为“白朴的年代和他的戏剧创作时期,都早于王实甫二、三十年”,“那么,对于《东墙记》和《西厢记》之间的关系,就该倒过来看了”,“他认为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白朴可能是受董解元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的影响,并与之抗衡、争胜而创作《东墙记》的;王实甫是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借鉴了白朴的杂剧《东墙记》而创作《西厢记》的。今后学者在进一步讨论问题时,不能不考虑胡世厚同志的这个独得之见”。吴乾浩说,有人说《东墙记》蹈袭《西厢记》,其理由也不充分,要是它是白朴的少作,生活时代晚于他的王实甫为什么不可以从中汲取养料和教训而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呢?李玉莲和王岳红还发表专文《论〈东墙记〉对〈西厢记〉的影响》,进一步从主题、情节关目、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论述了《西厢记》借鉴了《东墙记》,并认为历来论者都只从《董西厢》论到《西厢记》,而对白朴的《东墙记》只字不提,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因而是不公正的(《晋阳学刊》1995年11月)。三是对《东墙记》的评价。王文才认为“作为白朴的剧本,应该看作败笔。”胡世厚认为《东墙记》反封建的主题是鲜明的,在艺术上亦有突出成就,“它虽然还有缺点和不足,但作为戏剧的早期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能够取得那样的成就是难能可贵的”。《流红叶》残曲,学术界公认为白朴所作。对于《箭射双雕》残曲,严敦易《元剧斟疑》曾怀疑是否为白朴所作和是否是杂剧的问题。庄一拂1979年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和邵曾祺1985年的《元明北杂剧总目考略》以及其它有关论著,都承认是白朴杂剧的残曲,但无专文论述。胡世厚《试论〈流红叶〉与〈箭射双雕〉,对两部杂剧残曲的本事流源、思想艺术成就进行了全面评析,认为“《流红叶》主题是鲜明的、进步的,艺术性也是很高的”,“好像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箭射双雕》是一部武打戏……从中可看出作者创作时选材广泛题材新颖的一个侧面”(《中州学刊》1988年2期)。白朴的散曲,历来评价很高,但全面深入分析的文章不多。80年代以后,发表了12篇文章,而多数是赏析个别小令的,如陆联星《读白朴和马致远的两首[天净沙]小令》、王星琦《白朴小令[仙吕·寄生草·饮]赏析》、孙丕文《读白朴[越调·天净沙·春]》、周懋昌《三首[天净沙]对读》、李简《读白仁甫[天净沙·秋]》。此外,还有王宜瑗《白朴词和散曲的比较研究》、徐凌云《白朴散曲和词的比较研究》。这些文章或从一首数首小令或从散曲与词比较论述白朴散曲。胡世厚《论白朴的散曲》则比较全面深入地论述了白朴散曲的思想与艺术成就,认为白朴“对散曲这种新的文学样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