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个人的法律控制_第1页
危险个人的法律控制_第2页
危险个人的法律控制_第3页
危险个人的法律控制_第4页
危险个人的法律控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危险个人的法律控制

从精神病学、犯罪学和刑法的发展历史来看,危险个人的概念有着初步的影响。正如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言:“就这样,危险个人的主题被铭记在精神病学和司法机构之中。在19世纪和20世纪,刑罚实践以及刑罚理论日益倾向以危险个人作为惩罚性干预的主要目标。19世纪的精神病学也将更加倾向于寻求发现那些标志着危险个人的病理性特征:道德错乱、本能错乱以及生物退化。”诚然,危险个人的产生,一方面为社会稳定带来了威胁,增加了社会受侵害的风险,但另一方面它也促进了社会治理方式的改变,导致刑法知识体系的转型,加速了社会防卫措施的变革。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危险个人不断出现,并严重威胁着社会安全,而由于缺乏对于危险个人理论的充分研究,致使现行的处分措施疲软乏力,由危险个人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危害巨大。那么,哪些人可以称得上是危险个人,如何界定危险个人就成为摆在法学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不能确定哪些人可以称得上是‘危险个人’,劳动教养立法的规制对象就缺乏。不能确定矫正对象,立法从何谈起?如果匆忙立法,必然对矫正对象的确定过宽或者过严,将来法律执行的实际后果就是:要么对社会不利,要么使被矫正人受害。”纵观我国有关危险个人的刑事法理论,多集中于对引进保安处分制度的研究,鲜有对于保安处分规制对象的危险个人概念及基本理论问题的问津。因为对危险个人缺乏明确的认识,对危险个人的法律控制以及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危险概念的分析,立足于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界定危险个人的概念。一、近代法律的定性—危险个人之危险的含义从语义上讲,危险是指“艰危险恶,不安全。谓有可能导致灾难或失败。”而在刑法学中,危险作为一个基础性概念,虽然也包含了“导致危害的可能性”的含义,但基于对处罚根据的不同认识,将其进一步区分为行为人危险和行为危险。前者是指行为人的危险性格或人身危险性;后者是指行为对法益造成损害的可能性。本文所探讨的危险个人之危险即为行为人危险。行为人危险的概念源于刑事近代学派的理论。他们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反对古典学派的自由意志理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根本没有意志自由,意志自由是一种幻想,人的行为是受人类、自然和社会因素所决定。他们还认为,犯罪人承担刑事责任并非道义上应受谴责,而是出于防卫社会的需要。正如日本刑法学家久礼田益喜所指出的那样:“犯罪是危害吾人之社会生活的行为,犯罪人的责任在于实施此害恶事实本身,决不是在于犯罪人之自由意思的原因(社会责任论)。”基于此理论,近代派学者提出了“应受惩罚的不是行为而是行为人”的观点,同时认为“刑罚是与行为人的人格性相联系的,同时刑罚是由行为人对社会的危害性及其程度决定的。行为人不是因为实施了一个行为而有罪,而是因为他是‘一个这样的人’而成为法定责难的对象。”学者普林斯指出:“这样一来,我们把以前没有弄清楚的一个概念,即犯罪人的危险状态的概念,提到了首要地位,用危险状态代替了被禁止的一定行为的专有概念。换句话说,孤立地看,所犯的罪行可能比犯这种罪的主体的危险性小。如果不注意主体固有的特性,而对犯这种违法行为的人加以惩罚,就可能是完全虚妄的方法。”从此,近代学派以消除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为手段,防卫社会为目的,成功地将刑法研究的中心由行为转向了行为人。他们非常重视行为人的性格、人格、意思及动机等主观要素,认为虽然认定犯罪离不开犯罪行为,但这种行为与行为主体紧密联系,它是行为人的行为,是受行为人的动机、意思等主观因素决定的。犯罪是行为人基于其社会危险性格实施侵害法律所保护的利益的行为。因此,刑事责任的本质并非取决于犯罪人的行为,而是取决于其人格。犯罪行为作为犯罪人格的征表,不应作为刑罚的根据,而应以犯罪人的性格、恶性、反社会性或危险性的强弱为标准,对犯罪人进行分类,并据此实行刑罚的个别化,从而达到矫正其行为,消除其人身危险性,保卫社会的目的。二、危险个人的法律界定对危险个人的界定是刑法学及犯罪学中基本的理论问题,关乎当前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及违法行为的矫治,关乎危险个人的权利保障,关乎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但目前,国内关于危险个人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要给危险个人下一个科学、全面、合理的定义确实困难,而作为犯罪预防的基本范畴,明确其内涵及外延又不可避免。笔者以为,界定危险个人应遵循以下指导思想:第一,研究危险个人的目的在于有效地消除危险个人本身存在的危险性,预防犯罪,因而应从刑法学和犯罪预防的角度界定危险个人,不能仅局限于刑法的视野;第二,界定危险个人时应注意考虑主客观因素,以准确概括其特征,并与相关概念相区别;第三,各国的法律制度不同,针对危险个人制定的法律制度有所差异,应立足于我国的法律实践界定危险个人,不应照搬国外的法律制度。借鉴国外危险个人的法律制度并结合我国的法律实践,笔者认为,所谓危险个人,是指基于环境或个体因素的作用形成了犯罪人格,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并存在继续实施违法行为可能性的个体。该概念包含以下内容:(一)人身危险性的概念人身危险性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可能性,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身危险性既包括犯罪人再犯的可能性,也包括具有犯罪倾向的人初犯的可能性;狭义的人身危险性仅指犯罪人再犯的可能性。危险个人的人身危险性具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从主体上看,它仅仅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人,并不包括没有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人,即危险个人所具有的人身危险性为狭义的人身危险性,是行为人再次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可能性。二是从内容上看,它是指一种再犯的可能性。这表明行为人已经实施了一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应当受到刑事或行政制裁,并存在继续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可能性。三是从目的上看,人身危险性虽然体现了行为人的人身特征,与行为人的特定的人格相联系,但其目的并非在于惩罚行为人,而是在于盯住个人,保卫社会。易言之,对于人身危险性的研究,从根本上讲,是为了通过制裁措施的适用而遏制行为人不再犯罪。这种制裁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惩罚已然之罪,而主要在于前瞻犯罪的可能,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犯罪。因为人身危险性具有可预测性,可以通过危险个人实施危害行为的动机、目的、罪过形态等个性心理因素,有无前科、实施违法行为的起因、手段、后果及行为后的表现等客观因素以及个人生活经历、受教育、职业状况等其他因素综合衡量判断。(二)危险个人的实施控制危害社会的行为既包括轻微的违法行为,也包括严重的犯罪行为。如果没有现实的危害行为,一般不能认定其为危险个人。之所以需要以实施一定的违法行为作为认定标准,是因为一定的违法事实不仅是危险个人所具有的人身危险性的客观外在表现,而且,其作为一个独立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可度量性,可以有效防止无辜者被随意贴上危险个人的“标签”,并制约自由裁量权的任意行使,从而在公民的人身自由权与公权力之间添设一道安全的法律屏障。至于危害行为的具体种类和程度则需要根据我国社会治安状况和国家对于危险个人实施控制机构的规模和物质条件情况在立法上做出适当和具体的规定。当前,我国存在大量的反复违法或者犯罪、屡教不改的人员,对社会具有高度危险的精神病人以及需要教育保护的未成年违法者。这些人的存在,一方面给家庭、他人以及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社会安全稳定受到了很大威胁;另一方面如果不对这些人进行法律控制,其自身的权利也得不到保障。因此,从维护社会稳定、预防犯罪、保障社会大众安全以及危险个人的权利出发,应当对这些人进行法律控制。在决定采取控制措施时,既要考虑到已有行为造成的危害,又要预见到未来再次实施危害行为的可能性,以满足预防犯罪的要求;实施法律控制时,要根据危险个人的不同人身危险性,区别对待,实现处罚的个别化,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从各国法律规定来看,通常将下列几种人规定为危险个人:一是无责任能力和限制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二是特殊危险者,主要指累犯、常习犯和常业犯;三是刑罚不适应者,主要指嗜酒者、嗜毒者、习惯性卖淫者等;四是未成年犯。借鉴国外的规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以为应将以下人员列为危险个人:一是具有再次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精神病人;二是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但受过限制人身自由强制措施或处罚的人;三是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家长或监护人无法管教的人;四是违反治安管理法规不够刑事处罚,多次受过限制人身自由强制措施或处罚的人;五是虽不够成犯罪,但严重危害社会的违法者,主要包括吸毒成瘾者和屡次卖淫人员。危险个人的客观表现是认定其主观状态的重要根据,只有从客观表现的角度来规范法律措施的适用,才能使法律控制措施有明确的标准可循,防止其落入人治的窠臼。(三)犯罪人格的特征所谓犯罪人格是指个体所具有的促使其实施犯罪行为的反社会心理。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犯罪人格具有反社会性。反社会性表现为个体缺乏道德意识,缺乏责任感及罪恶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冷漠无情,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冲动,行为不计后果。第二,犯罪人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犯罪人格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期的积累过程,大多在形成后比较稳定,持续时间长,难以改变。第三,犯罪人格具有犯罪的可能性。具有犯罪人格的个体具备了实施犯罪的潜在可能性,“对社会而言,不啻构成一种威胁,以故具有实施犯罪可能性之性格,亦称为社会危险性”。第四,犯罪人格具有可预测性。虽然犯罪人格是一种特定的心理特征,但毕竟是一种客观存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同样可以进行预测。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投射测验、自陈量表、主体测验和行为评估技术进行人格测评。我国学者运用自陈量表和结构性访谈方式,对犯罪人格进行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危险个人所具有的这种犯罪人格,往往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受环境因素、个体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1.个体层面: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发展个体人格环境是人们所处的外部世界。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邻里、婚姻、职业等社会环境因素。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首先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家庭,特别是父母的正确引导下,个体正常的心理需求结构、道德标准及价值观念开始形成,并逐步内化为其社会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同时,个体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知识、逐渐掌握适应社会的生活技能,为今后的美好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倘若个体生活在破裂或缺陷家庭,并且家庭未能充分发挥教育子女的职能,就会影响个体正常的人格形成,使其缺乏责任心、同情心、自信心,形成孤僻、冷漠、忧郁、自卑的性格,从而极易形成犯罪人格,同时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将大大降低,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将无法完成。其次,学校教育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校不仅承担着发展学生智力、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任务,而且还肩负着培养学生与社会相适应的价值体系与行为模式,以使其成为好公民、社会有用之才的重任。因此,学校教育应立足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充分发挥学校的社会化功能,避免只注重学生智力的培养,忽视思想品德、规范意识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性格,顺利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生活。此外,不良的邻里关系、缺乏感情的婚姻生活及管理混乱、诱惑强烈的职业环境等,都可能成为促使犯罪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2.遗传因素的存在是限制犯罪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犯罪人格的形成不仅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且更离不开作为载体的个人,个体因素是犯罪人格形成的基础。个体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生理、心理因素。遗传因素是人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并为人格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或遗传潜势。事实证明,“不存在遗传的侵犯本能,但存在对不同情况的各种复杂行为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遗传结构影响的。基因提供了侵犯性甚至暴力性行为的潜在可能性。”可见,犯罪虽然不能遗传,但面对复杂情形的应变能力及情绪控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遗传的。“有两种素质在某种程度上作为遗传的因子促成了犯罪行为的发生。这就是智力和个性。大量的研究都表明,这些基因遗传得越多,那么它们彼此间在智力和个性方面也就越相似。”因此,遗传是影响犯罪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生理、心理方面的个体因素对犯罪人格的形成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智力上的缺陷会影响个体的认知能力、意志控制力及情绪体验,容易造成个体在认知、需求、情感等方面产生偏差,从而导致犯罪人格;二是身体上的缺陷往往限制了个体的发展,使其行动、能力受限,这样就使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略势,产生生存压力,极易形成自卑心理,以致产生犯罪人格;三是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会影响个体正常反应客观世界的心理活动,导致识别判断事物的能力及控制能力降低,形成犯罪人格;四是人格发展过程的不成熟或畸形,形成个体以不良的方式持久对待周围环境和作出极度的情感反应,社交及职业功能严重受损,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发展成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进而形成犯罪人格。此外,内分泌失调,物质代谢异常也会导致个体的情绪、意志甚至理智发生变化,出现人格障碍,形成犯罪人格。3.危险个人的犯罪人格形成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作用危险个人所具有的犯罪人格形成于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但这些因素之间并不是简单机械地组合,或者是单独、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如日本刑法学家西原春夫所言:“一定的遗传素质和环境相结合,就会不断地产生一定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和环境相互作用,最终产生欲求。”同时,这些因素的联系和作用不是并列的,而是分主次的。其中,个体因素是犯罪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社会环境则对其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因素不是一个简单、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具有能动性和选择性的主体。在危险个人的犯罪人格形成过程中,不良心理因素对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加以积极能动的反应、吸收,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也侧重于有利于犯罪实施的一面,使其心理持续向不良的方向转化,以致形成犯罪人格。环境因素是犯罪人格形成的外部动力,即个体的生理、心理因素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与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导致犯罪人格的形成。在特殊的情况下,环境因素也直接推动了犯罪人格的形成,这在偶犯、初犯犯罪心理的形成中表现尤为突出。特别是当个体不良生理、心理因素受到外界出现的有利于犯罪条件的强烈刺激的情况下,个体心理常常会发生突变,极易形成犯罪人格,从而实施犯罪。因此,这也因应了犯罪学家的断言:“除非认为犯罪是特定生理和心理结构在特定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作用的结果,不能对犯罪作出任何其他科学解释。”三、危险个体的概念产生于犯罪人理论的危险个人概念,在英语中称为dangerousindividual,有学者译为“危险个体”,与之相关的概念还有危险犯、治安高危人员、重点人口等。为避免相关概念之间的混淆,准确识别危险个人,正确适用法律,应注意将危险个人与危险犯、治安高危人员及重点人口相区别。(一)危险个人的危险危险个人与危险犯都是以危害社会的可能性的存在为前提,对社会尚未造成实际的损害,但两者存在本质的区别:危险犯是指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显而易见,危险犯中的危险指的是行为危险,准确地讲,是危险行为所引起的危险状态,尚未造成危害结果,如果已经造成了实际的危害结果,则构成实害犯,而不是危险犯,因此,危险犯对应的是实害犯;而危险个人中的危险指的是具有犯罪人格的行为人危险,是指行为人的危险性格或人身危险性。一旦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构成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