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湄潭翠芽到中国现代茶_第1页
从湄潭翠芽到中国现代茶_第2页
从湄潭翠芽到中国现代茶_第3页
从湄潭翠芽到中国现代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湄潭翠芽到中国现代茶

一、来自莫美滩茶文化的比较优势1.湄潭茶业发展历程根据陆夫的《茶经》,“贵州中部的斯西州、播州、费州和宜州……它经常被使用,它的味道很好。”经茶史专家考证,当年《茶经》所载的行政区域应在隋唐时期设置,地域遍及黔北、黔东北等范畴。所指“其味极佳”的茶叶,包括现在湄潭、石阡一带的苔茶。明洪武年间,设容山长官司治理湄潭境地,其间有韩、张二姓每年将本地所产茶叶交播州茶仓,作为播州宣慰使司向朝廷进贡的“方物”。据清代《贵州通志》载:“黔省所属皆产茶……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又据清康熙《湄潭县志》记载:“平灵台,县北四十里……顶上方广十里,茶树千丛,清泉醇秀。”并在其《凡例》中还将茶叶列为湄潭土特产之首,称其“质细味佳,所产最盛”。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了加强茶叶外贸出口创汇,以换取枪支弹药支援抗战前线,决定在西南地区选址建设茶叶科研生产基地。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国民政府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总公司派人在西南五省反复勘察选址,最终决定将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由此推开中国现代茶业的第一扇大门,使湄潭在以后几十年时光里一度成为中国现代茶叶科研和种植推广中心之一,奠定了湄潭在中国现代茶业和贵州当代茶业的历史性和基础性地位。新时期湄潭茶业发展迅猛,二三十年间,不仅在体量上做大做强,在品质上也越做越优。2008年,湄潭县荣获“中国名茶之乡”称号;2009年,湄潭县荣获“全国特色产茶县”和“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至2012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已达40多万亩,涉及茶农近36万多人,近百家茶叶加工企业。所创“湄潭翠芽”茶叶品牌,曾荣获48次全国金奖,并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价值达10亿多元。2.民国时期地方茶的分布、价值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是中华民族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在中国现代茶叶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地方像湄潭这样,汇集了如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徐国桢等国内外茶界最重量级的茶学专家;浙江大学西迁湄潭,被史学家喻称“文军西征”,等比红军长征,是中国文化、教育史的悲壮史诗,新中国的两院院士52人曾在此教、学,也没有哪一个地方的茶叶能够得到当时浙大“湄江吟社”九君子如苏步青、江问渔、王季梁、祝廉先、胡哲敷、张鸿漠、郑晓沧、刘淦芝等一代学界精英的深情赞美,他们当时所作的同题诗词《试新茶》(18首),已成为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的一曲绝唱。上述历史阶段,由中央实验茶场留下了一大批茶叶科研生产旧址及所属茶园等难以估价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在完整保存下来的仍有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场部旧址(义泉万寿宫、水府祠)、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茶树品种园(桐子坡)、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象山(打鼓坡)555亩茶园等4处珍贵的不可移动茶文物,以及茶籽化石、木制茶机具、各类茶树茶病虫标本、图片、手稿、书籍文献等珍贵的可移动茶文物。新中国成立后,带着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基因的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省湄潭茶场,肩负着新时期各自重要的历史使命,都在湄潭留下了贵州省茶叶研究所旧址、湄潭茶场制茶工厂旧址、湄潭茶场囤子岩分场旧址、湄潭茶场五马槽收青室旧址及打鼓坡密植免耕科技茶园和地处永兴镇的永兴茶场制茶工厂旧址、永兴茶场三队综合办公楼旧址及丰产科技茶园等体量巨大和保存较为完好的现代茶工业文化遗产,这不仅在贵州省,而且在全国都极为少见,这既是湄潭县乃至贵州省茶叶发展历史的实物佐证,也是全国不可多得的重要茶文化遗产资源。3.湄潭地区茶文化旅游资源研究开发湄潭民间茶文化丰富,茶俗茶礼普及。湄潭县是我国茶叶主产区之一,茶叶是湄潭县的传统产品,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湄潭产茶、饮茶历史悠久,各种民间茶俗文化也源远流长。逢年过节或结婚喜庆,普遍以茶、酒为礼。无论在城乡,“客来敬茶”已成为普遍的礼仪,各种与茶有关的习俗丰富多彩。比如在湄潭县至今还流传着喝“油茶汤”、吃“油茶稀饭”“油茶汤圆”等与古人“饮茗粥”“擂茶”相同的饮茶习俗。茶文化研究成果初成,文化氛围渐浓。进入21世纪以来,湄潭县成立了茶文化研究会,针对湄潭茶叶发展历史和茶文化资源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工作,并编撰出版了茶文化专题图书《茶的途程》《茶国行吟》等,引起社会和业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大型纪实图书《茶道无边》《茶人访谈录》也即将出版。茶旅一体化方向明确,后发态势喜人。由浙江大学驻湄办学的遗址,包括浙大师生当年居住或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的场所,诸如文庙、万寿宫、西来庵、永兴浙大教授楼等文物和城区、城郊。各处胜景遗迹,遍及百里秀美湄江河畔,均因茶而显。坐拥世界最大连片茶林的“茶海”和世界吉尼斯认证的“天下第一壶”地标,更是宝贵资源。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湄潭新农村建设取得引人瞩目的成果,近年方兴未艾的乡村旅游,几乎都离不开茶业。二、休闲茶馆项目的功能定位建议1.根据是否涉及的空间条件对茶园进行改造和建造以县城南郊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场部旧址(万寿宫、水府祠)、贵州省茶叶研究所旧址、贵州省湄潭茶场旧址、湄潭茶场制茶工厂旧址、桐梓坡茶树品种园等为核心区,另包括地处湄江镇的湄潭茶场囤子岩分场旧址、湄潭茶场五马槽收青室旧址及打鼓坡2.20亩密植免耕科技茶园、永兴茶场制茶工厂旧址和永兴茶场三队综合办公楼及永兴茶场2.30亩丰产茶园等,对其不可移动文物建筑进行维修保护,对其设备设施等按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整理复原后规范安装,并修建相关配套保护设施后,将其对外开放,吸引外来人员参观了解湄潭乃至贵州茶工业发展历史。2.茶产品加工产业园集聚区的建立本区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工业园区重点茶叶加工企业为核心,尽量将新建茶叶加工企业在此区域内集聚,形成茶产品加工产业园集聚区。另一部分以“中国茶城”综合市场为核心,将茶叶销售企业在此汇集,形成茶叶专业贸易和中心交易市场。3.重点打造茶叶科研基地以桐梓坡茶树品种园(贵州省茶叶种质资源圃)和原湄潭茶场子校旧址为核心,将原湄潭茶场子校旧址改造修建为茶叶科研培训中心或基地,并修建完善其他相关配套设施,为全省提供茶叶科研培训服务。4.增设生态茶园以象山(打鼓坡)茶园为核心,另包括永兴万亩茶海、核桃坝、金花、龙凤、云贵山等生态茶园,修建完善观光旅游配套设施,整治区域内人居环境,形成风光优美的茶文化生态公园,吸引外来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和休闲,感受茶文化生态的魅力。5.“桥式”人文景观本区也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以老湄水桥至苦练塘一带为核心,利用湄江河水资源优势,在桂花湖引水渠两岸修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仿古建筑群或步行小街等,形成“廊桥水乡”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利用其房屋建筑开设茶馆、茶艺馆、茶楼等,集度假、休闲、旅游为一体,吸引人们在此居住、品茶、观看茶艺表演和大型茶文化文艺表演等。另一部分以三道河为核心,充分利用三道河自然风光和农业资源,建设原生态农耕文化保护体系,植入湄潭乃至全省各民族茶俗文化元素,打造民族茶俗文化活态展示区,让游客置身其间,亲身体验民族茶俗文化。三、短期和长期规划设计根据建设规模,分近期和远景设计规划。1.强化内部基础设施建设(1)搭建“湄潭县茶文化产业园”管理中心,完成市级文化产业园申报工作。(2)制定《贵州湄潭茶工业旧址和茶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做好省级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调查统计和整理完成可移动茶文物资源,完善保护区内基础设施建设。(3)制定《贵州湄潭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规划》。(4)完成茶产品加工贸易区内中国茶城综合市场主体工程及茶文化信息中心建设,整合工业园区重点茶叶加工企业参观旅游线路及产业文化资源。(5)完成茶文化资源展示区内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中心馆馆舍的设计方案和项目建设用地土地征用、拆迁、整理。挖掘、收集、整理、研究可移动茶文物资源,编制完成陈列布展大纲,做好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信息中心的布展工作。(6)完成茶科研试验培训区、茶生态观光旅游区、茶生活休闲体验区内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和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建设用地土地征用、拆迁、整理工作。2.湄潭茶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建议(1)完成省级文化产业园申报工作。(2)将茶工业遗产保护区内重要的茶工业旧址申报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逐步申请国家文物保护资金,对其进行全面修缮保护。(3)继续完善好茶产品加工贸易区内中国茶城综合市场延伸工程及其他相关配套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工业园区茶叶深加工企业的建设。(4)提升并全面完成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内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中心馆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并全面对外开放。(5)逐步实施和完成茶科研试验培训区、茶生态观光旅游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