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师生关系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_第1页
初中生师生关系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_第2页
初中生师生关系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_第3页
初中生师生关系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_第4页
初中生师生关系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生师生关系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1社会环境复杂高中生的阶段正处于青春期。随着社会变革的日益加速,初中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日益复杂。在初中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其中,师生关系对初中生的学校适应、身心健康及学业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1.1师生交往类型在初中生的发展过程中,师生关系作为初中生社会交往网络中的重要部分,对初中生的发展具有不同于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独特作用。师生交往是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学校是其主要的交往场所。教育和教学活动是其主要的交往内容。教育性是师生关系不同于其他人际关系的重要特点,由于教师角色的特殊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对学生的情感、期望与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认识、社会行为、师生互动及其教育效果;教师的社会角色决定了其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重要性,教师可以创设促进师生交往的情感气氛和机会,对师生交往的方式和师生关系类型有更大的影响。教师身上具有五种社会影响力量,制约着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如教师的教育能力,吸引力量,法统力量,奖赏力量,强制力量等。与教师的社会角色地位相比,学生则相对处于弱势和被动,然而社会交往是交往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学生的情感,社会能力等特点也影响教师的行为,态度和情绪,对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师生交往具有情境性,动态性。师生交往过程受师生双方情绪,认知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师生交往过程中存在着个体-个体交往和个体-群体交往两种形式。在初中生受教育过程中,并不能长时期保持和教师的关系,而教师的教育对象也不是长期固定不变的,因此,师生关系不断处于建立-变化-再建立的状态;就目前教育现状而言,师生交往具有不可选择性和不可回避性。这与同伴交往不同。无论教师与初中生特点如何,无论教师与初中生的相互喜好如何,他们都必须以一定的方式进行交往。对教师而言,与学生的交往是对教师的职业要求,通过有效的交往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社会能力是教师的责任。因此,师生交往对初中生的重大影响及其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必须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1.2亲密性、防范意识与焦虑Pianta&Teinberg(1992)采用教师知觉作为师生关系量表(STRS)的指标来定义师生关系的特征。发现师生关系中有三个直接因素与儿童的学校适应密切相关:亲密(closeness)、依赖(dependency)、冲突和愤怒(conflict/anger):亲密性包含了师生之间的温暖性和开放交流,可以支持儿童的学校环境的适应。亲密的师生关系也可以成为儿童探索环境的安全基地(Bretherton,1985)。师生关系中的亲密性有助于促进儿童的学习与提高学业成绩;依赖性表现为过度地将教师作为支持源,过度依赖教师的学生在探索学校环境及其社会环境中会感到紧张;师生之间的冲突是儿童在学校环境中产生焦虑的重要原因,可能会妨碍其对学校环境的适应。相冲突的师生关系表现为不和谐的交往,缺少情感协调,与教师之间经常产生磨擦,学生很少将师生关系作为支持源,这种师生关系也会触发学生的愤怒等消极情绪,从而导致学校退缩,出现自我意识障碍,如孤独、消极的学校态度等。1.3对中学生关系的考察DongQi(2001)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师生关系不存在性别差异,而且师生关系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着显著的相关。在DongQi(2001)的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结合统计处理的方法从不好(poor)到非常好(verywell)来考察中学生的师生关系特点。李春苗等(1998)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学习兴趣等进行了相关检验的研究。姚计海,唐丹采用自编问卷对中学生的师生关系的结构、类型及发展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此外,很多研究者采用教育理论分析师生关系,有很多仅仅处于思辨的水平,难以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有许多研究仍处于现象描述的水平,既缺乏定性的研究,也很少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师生关系。2学习方法2.1课任教师的访谈本研究被试包括初中生和教师两部分。首先选取牡丹江市两所中学相应的班主任和课任教师作为被试进行访谈;其次采用随机抽样和方便取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牡丹江市两所中学初一至初三学生共400人,发放400份问卷,经过认真筛选有效问卷384份。其中男生200人,女生184人。2.2研究工具2.2.1师生关系问卷的编制参考Pianta(1994)的问卷,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的基础上编制师生关系问卷,初始问卷30题,对样本进行预测,经项目分析,删除与总分相关较低,因素负荷小于0.3的题目,对余下题目进行重新编排,形成由25道题目(其中包括9道反向计分的项目)组成的正式师生关系问卷。问卷使用李克特式五点评分,从“完全不是这样”到“完全是这样”分别记为1-5分。反向计分项目进行处理后,得分越高说明师生关系越好。2.2.2关于职高学生学业成绩调查问卷施测前对主试进行严格培训。主试按指导语向学生说明填写问卷的要求,回收问卷并逐一审核获取数据。收集与问卷调查时间最接近的语文、数学、英语的统考成绩作为考察初中生学业成绩的指标。所有数据由spss13.0进行录入、处理和分析。3结果与分析3.1探索性因素分析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O统计量为0.801,球形假设检验的统计量为1153.928,P=0.000,即球形假设被拒绝,说明本研究的数据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为了方便说明各个因子都由哪些变量解释,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进行分析,根据因子负荷矩阵中各变量对主成分的贡献率及特征根λ大于1抽取出三个因素(见表1),累计贡献率为51.94%。三个因素分别命名为:亲密性、冲突性、依赖性。(见表1)。3.2问卷结构效度检验该问卷的Cronbacha信度系数为0.8970,分半信度为0.8696,表明该问卷具有很好的信度。以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来估计问卷的结构效度。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各纬度之间都具有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各维度彼此间相关不高说明相对独立;而各维度与总均分之间都具有强正相关且高于各维度之间的相关,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本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3.3异质性在冲突性方面的异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师生关系在亲密性、依赖性方面差异不显著,在冲突性方面差异极其显著。进一步作线性图表明初一到初三师生关系在亲密性上有缓慢上升的趋势,在依赖性上有缓慢下降的趋势,在冲突性上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见图1)。3.4各维度下生的学业成绩差异的原因调查和分析对初中生师生关系问卷总分与学业成绩总分作皮尔逊相关,结果为显著的正相关(r=0.624**,p<0.01),即初中生与教师的师生关系越好,学业成绩越高。为了进一步分析各个维度上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差异,将成绩按年级转化为Z分数,并按Z>1,-1≤Z≤1和Z<-1,把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分为三种水平:优秀,中等和不良。然后在各个维度上,做不同学业成绩水平的师生关系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学业水平的师生关系在冲突性方面差异显著,在亲密性和依赖性方面差异不显著(见表4)。4讨论4.1对中小学生师生关系的重本研究通过因素分析发现初中生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出三个维度:亲密性、依赖性、冲突性。这三个因素构成了初中生师生关系的主要结构,也体现了初中生师生关系的特点。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初中生师生关系仍然保持着与小学生类似的冲突性、亲密性和依赖性,这与Pianta&Teinberg的儿童师生关系研究相一致。由于初中生刚刚脱离小学阶段,仍然保持着与小学阶段相同的师生关系结构,但初中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不同于小学生的依赖,初中生对教师的依赖是向师性的体现,主要体现为对教师的尊重,钦慕和积极关注。4.2生中生对教师和被教育者的依赖性状况研究表明不同年级师生关系在亲密性、依赖性方面差异不显著,在冲突性方面差异极其显著。进一步做线性图发现从初一到初三在亲密性上有缓慢上升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说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加亲密和谐;在依赖性上有缓慢下降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说明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显著的发展,对老师的依赖慢慢减少,特别是到了初三,依赖性的下降很明显;在冲突性上差异显著,初二的均分最低,表明这个时期学生与教师的冲突高于初一和初三。究其原因,青少年期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与同一性混乱相冲突的时期,他们常常会陷入困惑、矛盾的心理冲突之中,而初二正是中学生认知发展的转折期,其思维批判性有较快的发展,由于认识水平仍比较幼稚,同时处于叛逆期,认识问题容易偏激,因此容易引起师生冲突。4.3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研究表明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师生关系越好其成绩也越好。进一步做方差分析发现学业成绩在冲突性方面差异显著,在亲密性和依赖性方面差异不显著,这表明初中生与教师的冲突会影响其学业成绩。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责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通过师生关系体验到尊重、友善、理解、支持。充分认识初中生师生关系的特点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有助于教师端正教育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5重视学生的情感,将学生选择积极的态度,寻求正确的师生关系通过以上研究表明,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时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初中生的学业发展尤为重要。教师可以使用下面几种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自我扩展教育。自我扩展教育简写为SEE(SelfEnhancingEducation),是由西方学者兰道福和郝维提出的。理解是形成良好、有效的师生关系的基础。进行扩展性教育的具体方法是“反应性听取”,即教师听取学生表达内在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情感,并用有效的方式对待之。使用反应性听取的方式很容易和学生达到相互理解,最后达到心理相融。共同活动法。这种活动可以由一个教师和一个学生组成,也可以由一个教师和几个学生组成,目的是解决问题。如当某教师和某学生之间存在分歧或矛盾时,可以通过师生一对一的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