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论木心《素履之往》中的“素”_第1页
汉语言文学-论木心《素履之往》中的“素”_第2页
汉语言文学-论木心《素履之往》中的“素”_第3页
汉语言文学-论木心《素履之往》中的“素”_第4页
汉语言文学-论木心《素履之往》中的“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素履之往》是木心先生的一本散文小札,此书命名,直接道出作者以素心直面生活的追求,“素履而往,独行愿也”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木心的“素”主要变现为追求文学的纯粹性、追求个人主义文学。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独特的成长经历、心灵上的纯净、生命中的独行。由此可见,木心所强调的“素”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又是他对自我与当前时代的一种期待。因此,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自我,把握自己在当前时代中的节奏。关键词:素履之往;个人主义;本真;独行AbstractThepathofplainshoesisapieceofprosebyMr.Muxin.Thetitleofthisbookdirectlytellstheauthortofacethepursuitoflifewithaplainheart.Towalkaloneisamirrorofhislife,mainlywoodheartforthemtopursuethepurityofliteraturepursueindividualismliteraturetheformingreasonmainlyhastheuniquegrowthexperiencespirituallifealoneso,purewoodheartstresseselementisnotonlyaninheritancetothetraditionalculture,attheselfandthecurrenteraisakindofexpectasaresult,thediscussiononthisissueishelpfulforustobettercognitiveself,grasptheirpaceinthecurrentera.Keywords:Inthepast;individualism;authenticity;walkingalone

TOC\o"1-1"\h\u目录TOC\o"1-2"\h\uTOC\o"1-2"\h\uTOC\o"1-3"\h\u15082一、引言 素”的哲学阐释及具体表现素”的哲学阐释众所周知,“素”美是中国传统文人艺术作品所努力追求的审美品格,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不断积淀和传承中的产物,贯穿于中华文化发展史,体现了文人的审美趣味,而这种审美品格具有经典意义,对人生有着激励意义。但“素”一开始并不具有审美属性,最初指的是没有染色的丝绸,是当时社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材料,主要意指物质的实用性。然而,通过人类的各种社会实践,“素”渐渐具有两种属性,分别是物质属性和审美属性。并且“素”审美属性的形成,正是在这物质属性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通过“素”与人的相互依存关系,“素”逐渐从功能范畴上升到精神范畴,逐步表露出种种平稳而深刻的审美迹象。最早可列为精神层面的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见素抱朴REF_Ref18557\r\h①”,他将“素”与“朴”并举,“见素”即回归自己纯粹的本心,“抱朴”指抱一而不散。主要指向心灵上的纯净、灵魂上的朴素,表达的是一个人的本性不因外界诱惑而改变,有原始本真之意。“朴”、“素”、“朴素”在《道德经》中出现了三十三次,说明了老子对“素”的重视和欣赏。而在儒家体系中,则认为“素”体现的是事物的本质,定义为朴素、单纯的意思,讲究“素”的实用性。“绘事后素”是孔子提出的,“素”是“绘”的前提,“绘”从属于“素”。同样,“素”在佛家有较高的地位,因为“素”中有“玄”与“空”,而“玄”与“空”是修行的较高境界,虽都是没有光鲜,没有闪耀,却最能证明禅的存在。通过以上论述,可总结得出,儒释道三家对“素”诠释的共同点:本然、内在、和谐。后更有晋陶渊明《感士不遇赋》:“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REF_Ref20622\r\h②。”认为“素”是君子内在的“朴”与“静”。总之,“素”体现了一种美好的志趣、抱负,是用来评价文人的美好品格和操守。在论述了“素”的基本内涵之基础上,再观本文主要的论述对象——《素履之往》,我们可以说书名中所说的“素”主要是从精神范畴的角度出发来论述的。《周易·履卦》中有“初九:素履往,无咎。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REF_Ref18750\r\h③。”意思是人以一种简朴坦率的方式行事,可以达到没有过失的境界,后用以形容简净无华、守洁任真的处世态度。“独行愿也”,更进一步表明心志:我愿顺乎本性,坚守初心,即使一人独行,也无怨无悔。这也是木心在艺术创作和为人处世方面的准则。观其一生,他是喜“素”的,以素为雅,以朴为真,《素履之往》内容上的“素”美,包含了真、善、美三个维度,“真”在文的纯粹性、个人主义色彩浓厚,“善”在对人生命存在和终极命运的博大关怀,“美”在心灵上的纯净、灵魂上的独行。(二)素”的具体表现1.追求文学的纯粹性“素”,元代的周易学者曾以素作“诚”之意思来做解释,用这一解释来形容木心追求文学的纯粹性,再合适不过了。最能体现木心先生“诚”的一点是他的随感式散文,《素履之往》作为代表,当之无愧。一打开书,就见木心在此书的《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道,这是对诗意和哲理一类零碎明灭的思考,是一种纯粹属于个人的看法,完全是一种自我的行为,再往后看下去,读者经过陌生化的阅读体验后,才知他明里暗里都在说的是这本书就是纯粹不时有感而作,别讶异它的零碎断续。书的每个章节是长短句交错组合而成的,有的章节极短,短到只有几个字;有的章节极长,长到占了整本书的大半部分,更像是木心对文学、艺术和哲学的随感笔记,各个篇章之间也没有很强的联系,思想跨度大,观点极多。尽管是随感,写的都是琐碎零散之事,但却囊括了艺术、生活、哲学等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精辟之词处处可见。木心先生学贯中西,既深深执着于守护传统文化,又不断学习汲取西方人文精神,不变的是,他初心不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因此,在他的散文中,常常有尼采、拜伦、莎士比亚等人的身影,他将这些前贤作为自己的榜样,小评小赞,并且付诸笔端,从而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写作方式。长长短短,随心而至,信手拈来的长句处处闪烁着哲思的智慧,晦涩拗口的短语深思通透后又成了充满诗意的格言。《序言》末,他又强调了言为心声,自在独行的写作初心,带着真诚的自由去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审美感受。这就呼应了书名——《素履之往》:从心所欲,心怀敬意,一个人的朝圣之路静静走去,没有太多华彩,也无可炫耀,最终回首,会看到一片朴素而真挚的美景。在艺术面前,他从不妥协,他有一己的趣尚和极为崇高而近乎严苛的美学标准。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获得理解,求取快乐,会心与乐趣都是他自己的,独一无二。木心文中那份粗辣,那份豪直,那份张扬与旷达,是他的一大特点。他从不以文学家自居,与各种文学流派、文学活动、文学组织、文学家离得很远,却恰恰离文学最近。终其一生,木心将自己热诚、纯粹地放入文学中,让自己也在放入文学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他的“诚”是带有诗意的,有着对本真的不懈追求,他所写之文是爱憎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对生命本质的自由思考,是对审美独有的观照,而不是哗众取宠、博人眼球。且他的精神建立在人类广阔的精神文化背景之上,不局限于个人情感,集中体现在对万物万事的垂询与探索。在木心那里,事物是有规律性的,他透过现象显现出本质,从普遍中得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在“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这两条路中间是有原则界定的。比如,他提倡艺术的纯粹性,表示了艺术只能是艺术本质,是关于性情与人性的解读,不能是掺杂了杂质的东西。他尊重艺术、敬畏艺术,虔诚服从艺术自身的律令,在当代的写作世情中呈显出不一样的特点,这些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木心对文本、对自我生命的“诚”的态度,亦即他的纯粹性之重要体现。2.追求个人主义文学个人主义是一种试图反抗集体规则的种种束缚,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的哲学。中国传统文化拒绝个人主义,提倡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主流思想,意思是穷困潦倒时要积极进取,管好个人的品德修养,提高个人能力。如果飞黄腾达了,个人具备一定能力,就要惠及他人,关心民计民生,造福人民,服务于公众和社会,更看重的是“达”和“济”。木心对“个人主义”有自己的思考:在他看来,个人主义的观念是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他把“独善”作为“兼济”的前提,认为先有个人的自我实现才有后来的服务于集体,他其实是对“独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个人要努力发挥自己最大力量。因此,后面他还进一步提出个人主义是自我的修炼,本质是塑造自己,实现自己,不介入其他论题。但最后他又不无遗憾地说了祖国没有个人主义。是的,中国传统历史上没有个人主义,个人意识的觉醒是被宗族观念视为反叛的,比起西方,我国社会文化中,“共识”的覆盖范围非常宽泛,对个体也具有更强的约束力。中华民族的基本共识,有“公”“仁”“义”“均”等,都是先“公”后“私”。建国后,更加强化了国家、集体的观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不崇尚个人主义。出生于江南水乡乌镇颇有名望的书香世家的木心,本来也是在集体主义教育氛围中长大的,但木心自我接受的是一种追求个人价值的教育,迥异于当时日渐上升的集体价值观。木心的作品让人觉得惊奇,不知道从何而来。它有一个原始的抒情的灵魂,表面平静淡然,内里万千沟壑。在《素履之往》中便充分体现了其写作风格的个人化。个人化体现如下,其一:文体特征模糊,形式标新立异。虽是归为散文集,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人们所熟悉的散文集子。书中,他蓄意将散文、诗歌、小说混合在一起,追求“以印象表呈主见”的艺术效果。整本书分为三辑十七节,一辑都以《周易》中的卦爻辞为标题,而《朱绂方来·我在餐厅中开了一枪》有时间、地点、人物、场景,却更像是在写小说。二辑《一饮一啄》中,妙语短句尤多,更像是诗歌,颇值得玩味。怪不得李宗陶称木心的作品像钻石,每一种文体都是一个切割面,光芒璀璨耀眼。其二:书中他还常用断语式的语言表示见解,如“文学上的人真有味,生活中的人极乏味REF_Ref27751\r\h④。”他的断语式表达铿锵有力,醍醐灌顶,让人信服,启人深思。尽管读来更像是一瞬间的顿悟而非深思熟虑,具有直觉式的特点。让人通过其文字看到了“存在之真”的文学,在同期文学创作中少见,这也使得读者为他所折服的。其三:他借鉴了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这是一种“人”的价值占据核心地位的传统。他对人类的智慧、自由和美感抱有无限的野心,主张超功利地探索宇宙和自我的种种奥秘。并且,他的观点纯然出自个体,与所谓民族、西方、社会等群体、地域概念无涉。这是他作为人文主义之子自生发出来的观点——那种努力超越历史、国族和私我之局限的自觉的“世界人”观点REF_Ref25831\r\h⑤。正如文中木心自评他把最大的求知欲、好奇心、审美力,都耗在“人的身上,那么这个“人”究竟是中国人呢?还是西方人?是个怎么样的人?当我们试图定义这个所谓的“人”时,便是在贴标签,这违背了木心的初衷,应该说,他观照和思考的是全人类的命运。也正是因为他创作的出发点是历史的世界的,使得他的文学具有较高的当代价值。其四,反体系,其形而上意味普遍而浓烈。木心在艺术上,无派;在精神上,无党。他的写作很自由,很随性,其中的思考大多是联想式的,用木心的话来说,就是由文字引出的思想。文中较多运用主观化、观念化的内容,这样的思考,没有太多的体系性。文中自序便表达了他对蒙田不事体系思想的深深赞同。他反体系,一入体系,遂成模式,便无足观。在《素履之往·庖鱼及宾》里,木心对古典、浪漫、唯美、象征、现实、超现实等各种“主义”进行了各种揶揄,可见木心对“主义”是不屑的,认为用“主义”来分门别类反而使艺术失去亮点,但他又诙谐顽皮给体系“分门别类”。看似木心给了我们答案,事实上他只提供给我们另外的独到视角,告诉我们不光可以这么看,还可以那样看,而不同的“看法”所呈现的是不同的“世界”,只不过他所呈现出来的“世界”如此与众不同罢了。不可不提的是,他与中国当代主流作家有着强烈差异,后者身上普遍存在的是社会性、客观性、民族性的视野,木心身上带有的则是精神性、个体性、世界性的视野。同时,他对自我本真的追求,对政治的疏离,让其散文避免了焦灼与浮躁,成为了美华文学中的异数。他对信仰持一种理性的态度,他的世界观,我以为是怀疑的、悲观的立场,他怀疑哲学,认为哲学家的终局是碰壁,还说:哲学作为群体看,无所谓好处,所以不值得凭吊,他又不无绝望地提出文学家害死文学。因为反体系,故而他也反众人的主义,反众人的信仰。但反信仰不意味着无信仰,他信仰本真的自我。他是一个真正的个人主义者,他的存在深具意义,尽管他离我们那么远,但还是给了我们关于自由、个人和世界关系的生动启示。“素”的特质形成的原因分析木心的一生可谓是逆流的一生,纵有满怀豪情,才华横溢,仍旧不抵命运敌手,先生独行其愿,以其心灵上的纯净,得以逆流寻梦,一苇以航,实现灵魂上的独行,是吾辈学习之楷模。(一)独特的成长经历木心生于三十年代的大户人家,父亲是银行经理,母亲出自书香门第,是教授他传统文化的启蒙老师,他是家族中深受宠爱的独子。家庭生活的优渥,使得他较早接受西式教育,学习钢琴、绘画等西洋科目,又因为木心勤学,酷爱读书,尤爱阅读西方名著,因此小小年纪便学贯中西。19岁之后,木心并未遂父母意从商从政,而是反其道而行,去了上海、杭州学绘画,曾师从刘海粟、林风眠两位先生。毕业后,他有过短期稳定的生活,是一所中学的美术老师。但他却毅然决然放弃安逸的教书生活,带着简单的行李,钻进人迹罕至的莫干山,在恶劣的环境下潜心学习。他自始至终地要和文学、艺术相伴一生。但无奈,生不逢时,时代巨变,他不得不历经中国近当代的各种战乱运动。1957年,第一次入狱;1966年,再次入狱;1977年,第三次入狱,那一年他已是50岁。70年代末,他已过“知天命”之年,却不惜以年过半百之身,漂洋过海,追逐着文学和艺术,哪怕孑然一身,身处异乡。2006年,木心在阔别家乡24年后,回到乌镇定居,终于归根故里,在他的“晚晴小筑”里结束了他一生的孤岛之旅。(二)心灵上的纯净意境的组合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孩童般不加矫揉的直觉,而木心对美有着非凡的感受力,常常能直抵人心,一语中的。文中,木心先生这样写他深刻又简洁的快乐,独特又质朴的浪漫:“凡林荫道转角有一小教堂的都很美REF_Ref19426\r\h⑥。”他竭尽全力去营造一个清澈随性的意境,展现出一种洒脱和不羁。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内心的纯净与丰富,此二者木心兼而有之。其内心上的淡然和纯净,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物欲的诱惑,反抗权威,拒绝媚俗迎合,从而忠于了内心的真实。拒绝媚俗是木心最大的特点,他还专门状告媚俗,将“俗”分为“可耐”和“不可耐”,用很智慧的说法,阐释可耐与不可耐之俗的区别所在,木心的可耐与不可耐从其人生经历来看能隐隐得知。显而易见,于他而言,外界的因素是可耐的,内心的原则追求却是不能轻易背弃妥协的。对画画的喜爱是不可放弃的,莫干山上的艰苦生活是可耐的。为此,他更是声色俱厉下断语,俗是内脏。正是木心的坚决不媚俗,让他踽踽独行。他提供了好的文学,展现了“存在之真”的文学,但在其长久的写作生涯中,没有读者,没有知音,没有掌声。在喧嚣浮躁的今天,很少能有作家真正做到“于他都是无妨,他只管写啊写”,勤勤恳恳,守着初心,不求回报地写作。即使到了晚年,散文陆续面世后,他的声名在台湾和海外远播,他也安于欣欣然沉寂。他在“灯光与黎明之间写作”,写得比以往多,却不再用来宴飨读者,而是宴飨自己。我很是欣赏他的以自我抒写为出发点,他并不考虑畅销与否,他并不致力于自我推销,他并不做作,他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作家,亦或是认为“作家”一词不足以形容他吧。尽管他没有鲁迅博大的气象,但他有一颗爱憎分明、不愿绝望而善感的心。木心把他的人格放进了字里行间,不媚俗。他以自己的洒脱,书写着精神上的自由。另一层面上的内心纯净,是拒绝世故。他论及人生的不同阶段,分为“新晴细履平沙、乱分春色到人家、暗随流水到天涯”三句唱词,都自秦观的《望海潮·洛阳怀古》,情感上由喜及悲,“初艾、及壮、垂暮”带来的心境早已截然不同,分别对应着三种难以描述只可意会的境界,木心不知世故吗?无非是知世故而不世故。(三)生命中的独行木心的自画像是:“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他在无边的寒冷里,自产温暖,在无边的黑暗里,自产光芒,用梦想抵抗了现实,实现了灵魂上的独行。他在《素履之往·丽泽兑乐》中高度赞赏了陶渊明、莫扎特身上独有的“那种东西”,“那种东西”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事实上,陶渊明、莫扎特的“那种东西”指的是形而上的气质,也是木心终其一生所追求的。少年木心,在家接受私塾教育并饱读西方经典,因向往丰富的人生经历离开故土,从此“人生模仿艺术”,开始了“美学的流亡”,期间虽历经坎坷,但始终不辜负艺术的教养。木心晚年结束漂泊,离开生活了二十四年的纽约,落叶归根于阔别六十多年的故乡乌镇,以潜心创作度过了余下的时光。他的生命之旅与艺术之旅相行相伴,始于乌镇,终于乌镇。于他而言,回到乌镇,不仅仅意味着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记忆的复归,更意味着一颗艺术心灵的复归—归真返璞。所以,木心是名副其实的游子,游于世界,游于艺术,游于心灵。逍遥游的游子之心,即清凉无染的赤子之心。毫无疑问,游子木心始终是一个人走着一条路,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死,他不可谓不孤独。但他并未曾因此而变得萎靡不振,他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品尝着寂寞。他在独自流浪中,走向了古时代的艺术家,以精神上的高度忠贞嘤嘤求友,用文字一字一字救出自己。好在更高的意义上,孤独是一种品性,偶尔一见於极少数艺术家、思想家的高贵的品性。读着先生的书,想到他的经历——不是不苦的。而他的书写表达中,苦涩极少,甚至都品不出苦。木心十分克制,鲜少述及自己的经历,对于自己的苦难是一语带过,他更多写的是遭遇苦难之后的平静和思考。文革对木心的创伤,主要来自一种价值观上的压制,此后木心的反抗和救赎,都是在重申个人的价值取向,寻找个人的生命意义。木心是铁了心要独自走出一条路来,他对人生赤诚的认真,以诚诚恳恳的态度行事,遵循本心,欣赏自为自在、行我所行的生命价值观。值得一提的是,他十分欣赏陶渊明,归隐田园是在陶渊明身上由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升华为一种浑然天成、不事雕琢的人格理想。在东晋时期,陶渊明可谓与众不同,自成一家,他爱读书,不为功名,以诗言志,让自己的真人格和真性情活在文字中。渐渐地,陶渊明不单单是隐逸诗人的代表,他更象征着一种生活方式,代表了一种恬然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耽世荣、超然物外的状态,木心对陶渊明所处生活是具有向往之情的。他从来笑对一切,并未怪罪于时代,也并未怪罪自己。他的哀与愁都化作悲悯而不是悲观,笑对人生的苦难与喜乐,慈悲一切。观其一生,无论身处任何环境,他都以不辜负对艺术的衷心为己任,以一个朝圣者的姿态在艺术欣赏的路途中独自跋涉,并且以一个修道者的践行精神在艺术创作的体悟中,实现着心灵的复归之路。长期的艺术熏陶,使得木心有了与众不同的气质,他有着赤子之心,这颗艺术心灵晶莹剔透,不迎合世俗,奔赴心灵的自由,也是木心“素”精神的内在性。“素”的思想意义无论是在艺术还是人生道路上,木心始终保持着灵魂上的独行,在先生身上,我看到了“素”的精神。“素”的精神,是淡然谦下、不着名利;是真诚敬畏、雅致低调,并且善于发现放大周围的美,并尽力去培育这种美的自我净化;是不事雕琢、返璞归真、勇于践行、敢于担当。它向外散发出鼓舞人心的正能量,告诉我们要勇于摆脱物欲的羁绊,尝试着去做人生当中的减法,减少不必要的欲望,不必要的交际,专注于一点。慢慢地,我们会对自己人生的方向和归处十分确定以及笃定。梵乐希企盼着旅途的终点是闪耀的,但那是诗歌,是艺术,而人生的实际是什么都不闪耀,乃为终点。但先生又岂会不知呢?回望其有生之年,壮年时期入了监狱,狱中断了三指,琴弦再难奏起,辛苦写就的作品惨遭毁灭,是何其孤独又何其无助?他以独有的优雅精致和执著坚守,写下65万言的《ThePrisonNotes》,即使身陷囹圄,不忘手绘喜爱的黑白琴键,不断无声“弹奏”着最爱的莫扎特与巴赫。先生无愧“牧心”二字,也无愧“素履之往”四字。终其一生,他都在流浪,是个局外人,是个异乡者,本无归宿的他,在写作中,自成一派,写写诗歌俳句,用写作给自己创造了独一无的精神家园。他的写作,没有咄咄逼人的推论,也没有良苦用心的教训,仅仅是自己对人、对事、对文学艺术的看法。正如,清代戚惠琳的诗云:“素履之往,其行天下。士如皓月,其心朗朗。素履之往,彼道坦坦。士如昭日,其姿阳阳。”这便是木心一生真实的写照,他虽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且悲悯的心态,积极乐观地创造了诗意的文学与书画艺术人生。正是对“素”美的追求使得木心对艺术始终怀有坚持不渝、源源不断的热爱与牺牲精神,同时还赋予了他在文艺上独特的创造力与代表性。他不寻求你的同意,但仿佛有另外一个更高的要求:你也可以如他一样,去爱艺术,去创作艺术。因此,“素”给了木心一个完全独立且强大、不被破坏的精神世界。结语木心走了,对他来说幸运的是,民国和现代他都经历了,祖国和欧美他都待过了。他受到传统文化的哺育和滋养,又在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环境下尽情创作。对于读者来说幸运的是,用他的眼睛见到跨越时空界限、突破固执单一的陌生世界,其文微小而不琐碎烦闷,广阔而不空泛乏味,奇特而精妙,读来口齿噙香,意味深长,心披甘露,受益匪浅。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人类与真艺术渐行渐远,然而木心始终坚持做自己、热爱文学和艺术,不断和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从而创作出惊艳世人的作品。木心的意义,在于他的孤独与坚守,他有自己独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