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徽商的江南活动_第1页
明清时期徽商的江南活动_第2页
明清时期徽商的江南活动_第3页
明清时期徽商的江南活动_第4页
明清时期徽商的江南活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时期徽商的江南活动

江南地区(以下简称江南地区)的经济一直相对先进,尤其是明清时期。原材料经济的高度发展、商业模式的扩大、企业家活动的范围以及企业家资本的积累达到了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峰。这一时期,徽州商人积极参予江南的经济活动,在商品流通领域大显身手,对江南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本文就徽商参予明清江南经济活动,及其在江南的经营状况、作用作一考察,以求教于学界方家和广大读者。明清时期,徽商的活动范围十分广阔,遍及整个中国。万历《歙志》称:、今之所谓都会者,则大之而为两京,江、浙、闽、广诸省;次之而苏、松、淮、扬诸府;临清、济宁诸州;仪真、芜湖诸县、瓜州、景德诸镇……故邑之贾,岂惟如上所称大都会皆有之,即山海,孤村僻壤,亦不无吾邑之人,但云大贾则必据都会耳。”万历《休宁县志《亦称:、概邑中土不给食,大部以货殖为恒产。商贾之最大者,举。次则权母之轻重而修息之,千百中不一二焉。其余藉怀轻赀,遍游都会,因地有无以通贸易,视时半歉以计屈伸。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禹内。”(2)明末休宁人金声也有徽商“足迹常遍天下”的句子。(3)1985年张海鹏、王廷元主编的《明清徽商资料选编》213~257页,类辑有185条资料,说明徽商的活动范围。(4)笔者据此绘制徽商活动范围示意图如下:从示意图不难看出,徽商的足迹虽然遍及全国,但其活动的重点在江南地区及其同江南隔江相望的两淮产盐区。由于《明清徽商资料选编》辑录的徽商活动范围资料,大都限于“都会”和“通都大邑”,至于“山陬海孤村僻壤”则很少辑录,或者辑录了。由于示意图太小,无法标明,因此示意图所表明的徽商活动范围很不完全,尤其徽商在江南活动的情况,有大量遗漏。如丹徒、丹阳、余杭、崇明、桐乡、平湖、石门、长洲、吴兴、于潜、乌程、秀水、川沙、宝山、南汇、海宁等江南邑城徽商的活动,就没有涉及到。关于徽商在乡村市镇活动的情况就更少。其实还有大量的资料,可以为徽商在江南的活动佐证。明弘治间,徽商就曾在石门县开典铺.(5)嘉靖间,休宁人程珽14岁便“偕舅氏贾浙乌程后又设典平湖。(6)程次公贾桐乡,适倭至,“输千金以佐军实”。(7)孙从理明末在吴兴县经营典业,“慎择掌计若干曹,分部而治”,前后增置典铺上百所.(8)歙商毕懋尝,明季“挟赀贾浙之于潜”(9)。胡堦、清季“贾于江苏……乙亥,长洲县饥,施粟赈济”。(10)黄愿益,清中叶“鹑衣食,贾于丹阳”。(11)胡适高祖于清乾嘉间,曾在川沙厅城内创设万和字号茶铺。(12)婺源木商戴振伸,“尝修丹徒江口横越二闸”。(13)程发“幼服贾崇明典业,勤谨诚实”(14)。詹泰圭,“贾余杭,时寄余资置田宅”。(15)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市镇篷勃兴起。在这些市镇中,不乏徽商踪迹。在上海县吴淞镇,歙商郑富伟明嘉靖时便经商该镇,“累赀甚巨,声业懋值”。(16)嘉定县南翔镇,“多徽商侨寓”(17);罗店镇,“徽商凑集,贸易之盛,儿埒南翔矣”(18);钱门塘市;“明时有徽商僦居里中,收买出贩”(19)黄溪镇,万历年间“有徽商某贩缯”(20);外冈镇,“因徽商僦居钱鸣塘收买(棉布),遂名钱鸣塘布”(21);诸翟镇,清中叶因徽商与“各省布商先发银于庄,而徐收其布,故布价贵”(22);杭州塘栖镇,“财货聚集,徽杭大贾视为利薮,发典顿米,贸丝发车者,骈臻辐凑”(23);平湖县新带市。“饶鱼米花布之属,徽商□至”(24);乌程县乌青镇,“茶叶一业,俱系徽籍人”(25);南汇县周浦镇,明万历问就有“新安布商持银六百两”,前往贸易(26);竹桥镇则有休宁人张恒卿在“经理典业”(27);秀水县濮院镇,休宁人江应采“往来濮川,权奇赢”(28);另外,休宁商人程莹,明嘉靖时即;“寓湖州之双林市”(29)程锁“贾吴兴新市”(30);陆远湖在太仓州璜泾镇设有宏享典(31);程文翊、炅赞在常熟县菉溪镇业典致富(32);歙人毕蕃昌在海宁县澉浦镇“业盐策,遂卜居澈川”(33);休宁人汪杰在吴江县平望镇有典铺(34);绩溪人王泰邦“贾于苏之周庄镇”(35)。清嘉庆以前,徽商在吴江县盛泽镇就建有义冢,嘉庆十四年(1809),徽商与邻邑旌德县商人又共建徽守会馆(36)。与盛泽相邻的新滕、王江泾、黄家溪、谢天港、坛丘、周家溪等亦有徽商活动,“亦皆乐善捐输,不限界域”(37)。其他如乌程县南浔镇、德清县新市镇有新安会馆(38);长兴县四安镇有新安公所(39)归安县双林镇有新安义园(40);长洲县黄埭镇有徽商施旅亨堂(41)等。还有大量的徽州行商往来于江南市场和全国其他商品市场之间,“因地有无以通贸易”。明代歙商程澧,“东出吴会,尽松江,遵海走维扬,北抵幽蓟,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矣。吾其坐而之。东吴饶木棉,则用布;维扬在天下之中,则用盐;吾郡瘠薄,则用子钱。”(42)郑石陵,“南游楚,东入吴,北涉淮泗、陈豫”(43)。许尚质,“负担东走吴门,浮越江南,至于荆,遂西入蜀”(44)。方时翔,“往来大江南北间,转移贸易,以时伸缩之。”(45)至于徽商“往来三吴二越之间”(46)、“挟资游二浙三吴”(47)、“往来吴越扬楚间”(48)等语,在《明清徽商资料选编》所辑录的资料中举不胜举。对于徽商以江南为重点、为中心,开展经营活动,明人早有叙述。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96述及嘉靖年间的情况时云:“徽商旅贾遍江左。”谢肇淛亦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49)谢氏不仅指出徽商的主要经营范围在江南,而且指出徽商是江南所有商人集团中的“称雄者”。徽商的经营活动集中于江南,其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江南市场已经形成跨区域的趋势,棉布、丝及丝织品均为全国流通的商品,米、木则又须仰赖外地,商品市场兴盛,舞台广阔,任凭徽驰骋腾挪。明清江南市场的跨区域情况,可以从以下商品流通中见端倪。棉花与棉布。明清江南除湖州府及苏州、嘉兴、杭州府部分地区生产丝绸产品外,几乎都产棉布。而棉布产区,又以松江府为最,次则嘉定、常熟二县。仅松江一府,“所出布疋,日以万计”(50),号称“衣被天下”(51)。所谓自“沂淮而北走齐鲁之郊,仰给京师,达于九边,以清源为绾毅;出长江之口,经楚、蜀而散于闽、粤、秦、晋、滇、黔诸郡国,以芜关为绾毅”(52)。叶梦珠《阅世篇》记载明末清初上海县棉布的运销则更详:“棉花布,吾邑所产,已有三等,而松城之飞花、尤墩、眉织不与焉。上阔尖细者曰标布,……俱走秦晋、京边诸路。每匹约值银一钱五六分,最精不过一钱七八分至二钱为止。……其较标布稍狭而长者口中机,走湖广、江西、两广诸路。价与标布等。前朝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中机客少,资本亦微,而所出之布亦无儿。至本朝,而标客巨商罕至,近米多者所挟不过万金,少年或二三千金,利亦微矣。而中机之行转盛。……更有最狭短者曰小布,单行于江西之饶州等处”(53)。嘉定布,“商贾贩鬻,近自杭、歙、清、济,远至蓟;辽、山、陕”(54)。常熟布,“用之邑者有限,而捆载舟输,行贾于齐鲁之境,常什六”(55)。清代中叶,无锡布脱颖而出,“出布之多,无过于锡者”(56)。《锡金识小录》载:“(无锡)布有三等,一以三丈为匹,曰长头,一以二丈为匹,口短头,皆以换花;一以二丈四尺为匹,曰放长,则以易米及钱。坐贾收之,捆载而贸于淮扬高宝等处。一岁所交易不下数十百万。尝有徽州人言,汉口为船马头,镇江为银马头,无锡为布马头。言虽鄙俗,当不妄也。无锡坐贾之开花布行者,不数年即可致富。盖邑布轻细不如松江,而坚致耐久则过之,故通行最广。”(57)明末江南的布匹行销天下,但原料不足,还须从山东购进棉花。万历《兖州府志》卷4《风土志》郓城县条云:“土宜棉,贾人转鬻江南。”可为佐证。丝和丝织品。湖州一府、杭州、嘉兴府的大部份地区,苏州府西部及环太湖方圆千里之域盛产丝绸。湖丝是明代的主要商品丝,而湖、杭、嘉苏四府及南京则是明代中国主要的丝织品产地。明人郭子章曾说:“东南之机,三吴、闽、越最多,取给湖茧;西北之机,潞最工,取给于阆茧。”(58)湖丝近则销往苏、杭、南京,远则至福建、广东,并输往海外。关于江南丝和丝织品输往外地的情况,见于以下记载。嘉靖《河间府志》卷7《风俗》:“贩缯者,至自南京、苏州、临清”。万历《宣府镇志》卷20载:“先年大市中,贾店鳞比,各有名称。如云:南京罗缎铺、苏杭绸缎铺、潞州铺、泽州帕铺、临清布帛铺、绒线铺、杂货铺。”说明万历时宣府镇已有南京、苏、杭的丝绸。万历《两台奏汉》卷5《复议丝绢折半疏》:“第丝非本省所产,必于浙杭等处收买。说明丝从杭州来。皖北方顶面,乾隆《风阳县志》卷3载:“向来河南货物,由颖河、涡河,舟运至此岸,陆路至浦口,发往苏杭。亦有苏杭?缎杂货,由浦口起早,至长淮雇船,运赴颖,亳、河南等处。”陕西方面,清道光六年(1826)编纂的《皇朝经世文编》卷28载陈宏谋《巡历乡村与兴除事宜檄》说:“陕西为自古蚕桑之地,今日久废驰。绸帛资于江浙,花布来自楚、豫。“福建、广州方面,弘治《兴化府志》卷12、万历《泉州府志》卷3、乾隆《广州府志》卷48亦有仰取湖丝或吴丝的记载。崇祯二刻《拍案惊奇》卷19卷:“国朝天顺甲申间,浙江有一客商,姓蒋,专一在湖广、江西地方做生意。……他原卖得是丝绢、女人生活之类。”指出浙江客商携带丝织品到湖广、江西去销售。此虽为小说家言,但江南的丝织品销往湖广、江西的事实,大概还是存在的。棉布、丝和丝织品是江南的主要外销商品,其他如苏州的布“通行天下,出太仓者为上,昆山次之”(59)。镇江“葛布甲于天下”(60)。无锡酒“奔走天下,每岁数十万斛不止”(61).亦行销全国。与棉、桑等经济作物的增长,以及城市发展相联系的,是粮食商品化。江南原本是个鱼米之乡,宋人曾谓“苏常熟,天下足”(62),又说“苏湖熟,天下足”(63).明中期以后,伴随着农田改作桑、棉,粮食开始不足.苏常熟,天下足”,让位给了“湖广熟,天下足”(64)。《广艳异编》卷30载:“天顺甲申岁,浙人卢金蒋,常往来湖、湘间,贩买物货,变易麻豆。”明末,江南的粮食已“半仰给于江、楚、庐、安之粟”。(65)工商业的发展,人口的激增,市民生活的提高。要求增筑和扩建城镇,作坊、商店、亭馆、住宅,需要大量的木材.江南缺少木材,所需木材主要靠外地输入。除了江南市场同外地区的联系外,即在江南本身,商品市场也相当活跃。如浙江嘉定、嘉善织工的棉花靠松江接济,苏、杭、南京的丝仰赖湖州,两浙的盐主要在江南市场调刘,常州米外调浙江(66),湖州米接济杭州(67)等。徽商的经营活动集中于江南,还有一个原因:徽州毗邻江南,道路便捷,而由江南通往其他地区的商路四通八达,使江南成为徽商奔走四方的立足点.民国期间,程宗潮撰《徽人往外经商水陆路线说略》一文(68),对徽人外出经商的主要路线叙述较详,兹录水、陆路线如下:水路线(一)新安江练水自绩城以下,横江自渔亭以下,率水自上溪口以下,皆通舟楫,东由歙之街出口境,下达淳安、建德、杭州、上海及兰溪、金华、衢县各埠。休、黟、歙、绩人由之(为绿茶运往上海路线)。(二)婺水北支自清华以下,东支自江湾以下,皆通舟楫。西由大白入江西乐平,经鄱阳湖至九江、婺人由之。(三)大洪水自祁城以下,通舟楫.西由倒湖入江西,通浮梁、景德、鄱阳,以达九江、汉口。祁人由之(为红茶运往汉口路线)。陆路线(一)老竹岭路东通昌化、分水、桐庐、杭州。歙人由之。(二)余杭路东过绩溪遥遥岩,通昌化、于潜、余杭、杭州各埠.路险峻为栈道。绩人由之。(三)丛山关路此通宁国、宣城、芜湖及沿江各埠。绩人由之。(四)新岭路此通旌德、泾县、南陵、芜湖及沿江各埠。绩人由之。(五)箸岭路北通太平、泾县、南陵、芜湖以达沿江各埠。歙人由之。(六)羊栈岭路北通太平、石埭、青阳、大通以达沿江各埠。休、黟人由之.(七)大洪岭路北经石埭县、贵溪县境,以达殷家汇、安庆及沿江各埠.祁人由之。(八)马金岭路南通开化、遂安、常山、衢州等处。休南、婺东人由之。第一条水路和第一、二条陆路直达江南;第二、四、五、六条陆路达沿江各埠,东抵吴淞,西溯巴、鄂,亦以江南为终点.所有水陆路线,尤以新安江为主动脉.再从以江南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商路来看.往西溯江而上,中达芜湖、安庆,九江、汉口、荆州、重庆、泸州、成都、往北入大运河,近抵淮扬,远达幽燕,由河漕(利用黄河一段)又可东走济南,西走开封,运河沿线的通州、德州、临清、济宁、济南、开封又均为重要的商业城市;往南,由钱塘江而上,至建德折入横港,联结浙南、闽北、;往东入海,南下可抵宁波、福州;、泉州、漳州、广州等都市,远航可达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外邦;北上可达山东、直隶及关东,出海可达朝鲜和日本国。总的来说,明清时期是“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69)的南北货运大流通的时代。江南地区正好处于南北流通的中枢地区,且经济实力雄厚。徽商只要在江南扎住脚根,则可无往而不至.比起在江西、浙南打基础,闯天下,条件要优越得多。明清时期江南市场流通量大的商品,主要是棉布、丝及丝织品、粮食、木材。徽商在江南的经营品种,主要也是这四大宗。明代初期徽商就已经开始在江南经营布业。永乐、成化年间,歙人王道茂“商旅云间”(70)。另据李绍文的《云间杂识》:“成化末,有显宦满载归,一老人踵门拜不已。官骇问故,对曰:‘松民之财,多被徽商搬去,今赖君返之,敢不称谢。’宦惭不能答。”云间为松江府的古称,松江为全国产布最多的府,其产品精美,品种繁多,驰名中外。这里所称“松民之财!,当系指生产棉布而积累的财富。从“多被徽商搬去”一句,可证当时松江徽州布商之多。从成化至明末是江南棉布业发展的兴旺时期,以松江为中心,向苏、嘉、常扩散。从前述徽州布商在嘉定县南翔镇、罗店镇、外冈镇、钱门塘市,南汇县周浦镇等乡村市镇的经营足迹,即可观其之盛。叶梦珠记载明末松江布商的经营情况时,描写到:“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争布商如对时垒。”(71)虽然叶梦珠只是一般地讲,但从当时徽州布商在松江的活动情况来看,其中徽商占很大比重应该是可能的。清初,“新安汪氏设益美字号于吴间”(72)。清嘉庆间,休宁人吴仲和在江西南昌创设新盛绸布庄,并在上海设申庄,将江南的绸布运往江西销售,历经三代不衰(73)。光绪年间,休宁人汪厚庄在上海开设祥泰布庄,聘请同邑汪宽也为经理。“宽也倾注全力,悉心经营,在上海郊区的川沙、奉贤、南江、青浦、松江、金山等县,设立庄口,收购农民自织土布,收购价格高于同行,但质量要求严格,经纬纱支数、幅宽、布长、紧密度等,均有一定规格。并在南市陆家滨之南自设正记染坊,从家乡聘请染工师傅,精染毛蓝布。经同行及用户鉴定,祥泰‘毛蓝布色泽鲜艳,日晒、涤洗永不退色,穿着收汁,凉爽舒适,超过当年信孚洋行的190号阴丹士林布。‘洋泰’毛蓝布以其质优价廉行销全国,远销东南亚及法国。因此祥泰布庄跃居上海棉布业之首,全国同业之冠,数年后盈利甚巨,汪厚庄亦因此成为休宁首富”。(74)棉布属于生活必需品,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离不开布,市场需求量大。丝及丝织品则不同,只供那些有钱人享用。因此,在丝及丝织品销售上,徽商首先从开拓海外市场着手。明嘉靖间,歙人王直频繁活动于江南,专运江浙的生丝到日本去卖。他说:“倭国缺丝棉,必须开市”(75);“装载硝磺、丝棉违禁诸物,抵日本、暹罗、西洋诸国互市,……入关万阻,公然纷错苏杭之境”(76),许本善亦、“贩缯航海而贾岛中,赢得百倍”(77)。在内地,祁门商人张元涣则将丝绸贩往江西,“元涣始未来游吴;篚厥绮执,通于豫章”(78)。歙县吴汝拙“以贩缯起博平,业既饶”(79)。徽商在江南经营丝绸业,见于其他记载的还有,龙图公案》卷3《夹底船》:“适有徽州商人宁龙带仆季兴来买缎绢千有氽金,写雇单,赁船只,搬货上船。次日登舟往江西而去。……二人起货往南京发卖,既到南京,将缎绢总掇上铺,得银一千三百两,棹船而回。”《石点头》第八回:“有个徽州姓汪的富商,在苏、杭买了几千金绫罗绸缎,前往川中发卖。”《谐铎》卷7《鄙夫训世》:“新安某富翁,挟千钱至吴门作小经纪。后家日泰,抱布贸丝,积赀巨万”。至于徽商频繁活动于江南丝织专业市镇盛泽、南浔、塘栖、濮院、黄溪、双林市等,前已述,他们主要经营的亦是丝绸。徽州缺米,明以前粮食主要仰赖江南接济,因此徽商在江南从事粮食交易的历史是比较早的.元时,休宁人吴表就曾“贾米于浙”,把江南的粮食,贩入徽州。在江南就地进行粮食交易,最早见载于《新安文献志》卷90《百岁程君实墓表》:明永乐年间(1403~1424),程实“少客江湖间,尝以木易粟,至姑苏贷人。”这则史料很含糊,其一,程实所易之粟,不知是在江南当地,还是江南以外交易。如是在江南以外所易,则说明明永乐时,江南的粮食已不宽裕了。其二,程实的粟不是拿来卖,而是“贷人”,用实物放贷。不知贷粟之人用什么来还贷,仍是粟还是现钱?明天顺以后,江南开始缺粮,徽州粮商的活动增多。嘉靖间,歙人汪敕“贩米至毘陵,适岁祲,名购饥馑状,悉所有赈焉”(80)。万历已丑,新安商人自楚贩米至吴,位岁大旱,斗米百五十钱,讣利已四倍,而意犹未惬”(81)崇祯十三年(1640),歙商吴民仰贩运小麦千余石经过松江,其时松江正在闹饥荒,百姓“鸠形鹄面,相属道中,时麦正栖亩,须半月方可登场,民饥势不能待旦夕”。吴民仰“见之恻然,尽以舟麦散饥人,人各给一斗,得延句日以待食新,所活无算”(82)。休宁人刘淮,清初“客于嘉、湖。岁饥,有囷雇米,或言可乘时获利,淮不可,口:‘孰若使斯土之民得苏之为利大也。’乃减价以贸,又为粥以食饥者”(83)。上述徽商“以义为利”,讲究商业道德,令人称赏。也有一些唯利是图之辈,遇饥荒则加价仍米。万历四十八年(1620),苏州因遏籴,米价腾涨。“一二饥民强借徽商之米,有司稍绳以法,而遂有万人屯聚府门,毁牌殴役,儿致大变”。(84)在众多明清小说笔记中,有不少反映徽商经营粮食活动的描写,足可证明徽州粮商在江南的规模。如《旧小说》已集《诺皋广志》云:“采石有某大姓者,家畜舟,募水手撑驾,以是取利。有徽商某于其家雇舟载米,往吴门粜之,价适腾贵,二三日即尽,获利且倍,超还,再贩至京口。”《虞初新志》卷8《啸虹笔记》:“汪梦龙,休宁西门人。……少时至楚中贩米。”《古今小说》卷1《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记载徽州陈商,“凑了二三千金本钱,来走襄阳贩拿些米豆之类”,运往苏州枫桥销售。关于木商。江南木材来源主要有二条途径,近途为徽州,远途为四川、湖广。宋代,徽州的木材已经销往江南,罗愿说:徽州“山出美材,岁联为桴,下浙江,往者多取富”(85)。清赵吉士亦称:“徽处万山中,每年木商于冬时砍倒,候至五六月,梅水泛涨,出浙江者,由严州;出江南者,由绩溪顺流而下,为力甚易。”(86)明以降,江南市镇的大规模兴起,徽木已远远满足不了江南建设的需要。因此,徽商又远距离地从四川、两湖一带贩木,顺长江而下,抵达江南。新安江是徽木运输的主要通道,明清时期四季可运输,80%以上的徽木由新安江而下,过严州,达杭城,再销往江南各地。杭州是徽州木材的主要集散地。宣统年间刊行的《徽商公所征信录》序称:“浙之侯潮门外徽国文公祠,即徽商木业公所也。乾隆间,创自婺源江扬言先生,其子来喜又于江十购置沙地,上至闸口,下至秋涛宫,共计三千六百九十余亩。”这3690余亩沙地,便是徽商用米停泊木排,堆运木材的栈场。由绩溪青弋江而下入长江的徽木及川广一路木材的集散地在南京。许承尧《歙事闲谭》第18册《歙风俗礼教考》载:“徽多木商,贩自川广,集于江宁之上河,资本非巨万不可。固有移家上河者,服食华侈,仿佛淮阳,居然巨室。”每年四月初句,南京城里出天都会,闹花灯。寓居上新河的徽州木商出徽州灯,“旗帜伞盖,人物花卉鳞毛之属,剪灯为之,五色十光,备极奇丽。合城士庶往观,车马填……”(87)足见南京徽州木商的财势。江南木材市场几乎为徽商所垄断,很少见到外帮商人在江南营木的记载。而徽商“业木姑苏”、“业木金陵”、“运木毗陵”、“业木吴头楚尾”、“为木商多往来临安、云间”等记载俯拾皆是。(88)浙江是全国重要的盐场之一,两浙盐业的经营都需经杭州批验,因此,江南盐商基本上都集中在杭州。汪道昆的先世就是经营浙盐起家的,他在《太函集》卷43明故通议大夫南京户部右侍郎程公行状》中记到:、余先大夫,故从公之先大父,以盐贾浙江,相与莫逆。”《太函集》记载徽商在江南经营盐业的还有,卷28《朱介夫传》:“介夫,故儒生也。姓朱氏,名节,休宁屯溪人。父性以盐客武林”。卷32《程长公传》:“长公,……则之浙,贾盐。”黟县汪廷俊,“以业盐侨寓钱塘,晓达政,为台使所倚重”(89)江玉琦,“少贫,三十岁后,业浙家渐康”(90)。歙县鲍雯,“连试有司,不得志,以先世治两浙,至是额引告滞,公私逋如蝟毛,不得已脱儒冠往武林运策以为门户计。……其后渐至赢余。”(91)绩溪章必焕,“壮年随父经商,往来吴越间,以诚信见重于时,后父迈,家居奉养。有休宁朱姓者,业盐策,闻其醇实朴诚,聘委重任,历三十余年,运筹硷,名著两浙。”(92)《嘉庆两浙盐法志》卷25《商籍》记载了35名著名的客籍商人,其中徽人占28名,证明徽商在江南盐界占有决定性优势。陈去病称:“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四者为大宗。”(93)歙人许承尧亦言:“邑中商业以盐、典、茶、木为最著。”(94)这仅是指徽商整体而言。具体到江南地区,业茶并非徽商的重点。明至清中叶以前,徽州茶商主要活动于南北二线。南为广州,外销为主;北为北京,输往非产茶区。江南则罕见徽州茶商的记载。明代记徽州茶商在江南活动,笔者仅见一例,《二续金陵琐事》卷上《茶坊》:“万历癸丑年,新都(按:徽州古称)人开一茶坊于钞库街,此从来未有之事。今开者数处。”清中叶以前,徽商不在江南经营茶业的原因有两条。一是江南产茶,明清之际,茶之佳者。“颇多名品,如吴县之虎邱、钱塘之龙井最著。”(95)但产量不高,既无外销,也无须运入。明代除官茶、贡茶外,茶商都是引商。无花引可领,限制了茶商的发展。二是茶区人喝茶,讲究品味,习惯于喝本地的茶叶,限制了外地茶的引进。顾起元就曾说:“金陵旧无茶树惟摄山之栖霞寺,牛首之弘觉寺,吉山之小庵,各有数十株,然炒法不如吴中,味多辛而辣,点之似椒汤,故不胜也。”(96)徽州茶商在江南活动兴盛起来的时间,约在清乾隆、嘉庆以后,主要是为了适应上海对外贸易的需要。徽州茶商以婺源人为多,道光《婺源县志》卷二十三之四《义行六》载程广富,“少以家贫,佣于苏。旋二弟、三弟至苏贸易,将业交弟经理,自归家,就近业茶,渐致赢余。”光绪《婺源县志》卷34《义行七》记程泰仁,“咸丰间,业茶上海”,齐彦钱,“咸丰年间,售茶上洋”。民国《婺源县志》卷33《孝友七》记戴维城,“售茶中江”;李绪树,“售茶上海”。卷41《义行七》记朱球,“设茶行于上海”。卷42《义行八》记金烈光,“运茶沪、汉”;李汝霖,“业茶至上海”;孙华梁,“嗣就屯业茶,值粤逆蹂躏,梁从间道运申获利”。“上洋”、“申江”、“沪”、“申”均为上海的别称。除婺源人以外的徽州茶商,前记有胡适高祖。另宣统年间刊刻的绩溪《上川明经胡氏宗谱》卷下《拾遗》中,还记有胡景棠清道光间,“尝自吴贸茶返”。书籍亦是明清时期徽商在江南地区的经营重点。江南是全国的出版中心,南京、杭州、苏州等地所刻图书一直很著名。属于商品经济范畴的刻书出版业,自然会引起徽商的注意。特别明中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相当繁荣的局面,产生出一批市民阶层,他们追求精神享受,需要书籍.加之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表现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作品,受到广大市民和进步文人的欢迎,使图书出版物有了空前广阔的市场,徽州书商也就应时而生.如明人胡应麟所说:“近湖刻、歙刻骤精。遂与苏、常争价.”(97)据笔者所知,明清时期徽州著名的书商约有40多名.(98)春中吴勉学,初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204卷,“因而获利,乃搜古今典籍。并为梓之,刻资费及十万。”(99)汪廷讷、胡正言、汪光华等人长期寓居南京,汪廷讷坊名环翠堂,胡正言坊名十竹斋,汪光华坊名玩虎轩,所刻图书图文并茂,校精善。大受市场欢迎.黄凤池长期寓居杭州,坊名集雅斋,亦以刊刻画谱、木本花鸟谱、草木花诗谱而知名当时。以上我们考察了徽商在江南地区经营棉市、丝绸、粮食、木材、盐、茶、书籍的情况,此仅为荦荦大端。其他尚有药、墨、漆、染、瓷、食品、南北货等各种商品,限于篇幅,不再一一细述。至于通常所称徽商以经营“盐、典、茶、木为最著”,其、典”非商品,不属商品经营,我把它列入下节再加以考察.总的来说,徽商在江南地区的商品经营,以棉布、丝及丝织品、粮食、木材为大宗。盐在整个社会商品流通额中所占比重并不大,只因盐是专卖品,利润高,易致大富,徽商趋之若鹜.但江南产盐区无论在产量或行盐范围上,都极有限,因此江南徽州盐商在整个江南徽商群体中的位置和影响,也是有限的.清中叶以前,江南茶业并不为徽商所重.上海口岸的兴起,为茶叶的转口贸易提供了条件,才使徽州茶商异军突起。四河南人从事典业典业是徽商经营的四大行业之一。典业不属商品经营范畴,是一种高利贷资本形式.徽州的高利贷由来已久,宋代,“民间皆是出会子,往来兑使.”(100)“会子”作为一种代替现金使用的票据,应是典业发行的钱票。歙人江嘉,因“元末政繁赋重,民不聊生,嘉多周贷.尝放债四都,途遇孕妇.以失金为夫所迫,号泣赴水,因偿金为之解释。并取其乡借券,悉焚之”。(101)徽州高利贷的盛行,为徽商从事典业提供了经验.另外,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贷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功能不断扩大。尤其是江南,已不仅限于工商业领域,而且逐渐渗透到农业生产领域。湖州府农家自植桑叶不足,便从市场上购入,贸易桑叶的市场非常兴旺。“其叶价倏贵倏贱,谚至谓‘仙人难断’,言不可豫料也。其有余则卖,不足则买,谓之稍叶。稍有现有赊,其预立约以定价,而俟蚕毕贸丝以偿者,曰赊稍;其有先时予直,俟叶大而采之,或临其以有易无,胥曰现稍。其不能,或典衣鬻钗以偿之,或称贷而益之”(102)。农民不仅要到市场上去出卖桑叶、丝和丝织品、棉花、棉布,而且还从市场上购买粮食。加上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全国折纳银两,更加促使白银、钱币等贷币在市场上的广泛流通。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徽州典商的盛行,是自然而然的事。经商是非常辛苦的,诚如赵吉士所言:“陆则肩担顶荷之,夫沿崖陟岭,虽隆冬沍寒而汗雨行;水则溯流推挽,从急湍石濑中负舟行上。”(103)如遇风暴、洪水,还有覆舟之危。至于坐贾,亦有减值亏蚀的风险。典业就不同,既无风雨劳顿之苦,又无减值亏蚀之险,可谓“不劳而足”。加上典业的利润又高,遂使徽商不遗余力地从事典业经营。据载,明万历间,河南一地,徽商典铺就达213家。(104)在北京,徽商汪箕一人,就拥有典铺数十处(105)。江南地区的典业儿乎被徽商所垄断.据光绪年间日本人对沪汉各地商帮的调查,、当时典业的掌柜,几乎都是徽州人担任(106)。徽人在江南开设的典铺,不仅面广,而且量大。明嘉靖、万历年间,南京有当铺500余家,其中大部份为徽商所开,且典息较低,“有益于贫民。”(107)徽人程惟清、吴时英、黄钟、陈长者、李大祈等(108),皆曾业典南京。杭州亦是徽州典业活动中心,明末杭州徽典惟善堂掌柜(佚名)曾撰《典业须知》一书,总结了他家世代从事典业的经验,以“质诸同人”(109),足见杭城徽商典业的势力。清末绩溪县人胡雪岩,在杭州从阜康钱庄当学徒起家,后因同浙江巡抚有龄及闽浙总左宗棠相交往,成为著名的“红顶商人”,钱庄、银楼、典铺遍及全国,上海、苏州、镇江等江南大中城市都有他的典铺,被人称为“活财神”(110)。苏州的徽典也很多,婺源人李贤明弘治、嘉靖年间治典苏州,“一日而得千金无喜色,一日而挥千金无吝容。且乐与贤大夫亲,故随所在吴士大夫咸愿与之游。……又尝奏除镇江沿河之积棍,立苏州上下之两牙,以振客纪,且使国课日增,厥功固铭诸石矣。”(111)从李贤挥金如土及在地方上的势力来看,典铺规模一定不小。至于小说家将苏州当铺直称为“徽州当”(112),亦可证苏州徽典之多。明末,歙人汪通保在上海经营典业,“四而开户以居,客至则四面应之”(113),并在其他县设有分店,规模之大,可见一斑。喜兴县,“新安大贾与有力之家……每以质库居积自润。”(114)平湖县,“新安富人,挟资权子田,盘跨其中,至数十家,世家巨室,半为所占。”(115)常熟县,康熙二十年(1681)六月十四日所立《常熟县永禁扰累典铺碑》载有典商37家,其中载明徽籍商人10家,其他大多为程、曹、汪、吴,亦为徽州大姓,估计也是徽人(116)。石门县,明弘治时就有“徽人至邑货殖,倍取民息,……徽人所为货殖者,典铺也”(117)。溧水县,明弘治、嘉靖间休宁人程锁,“居息市中”(118),开设典铺·吴江县,。明万因时城内徽商典铺曾遭到强盗袭击(119).溧阳县,清初祁门人吴文畿曾放贷其间(120)。另外,前述乌程县、吴兴县、崇明县等亦均有徽典.徽商不仅在上述城市开典生息,他们还把高利贷的触角伸到乡镇.明姚士麟《见只篇》载:“有夏姓者,住嘉兴秋泾桥。夏与徽商吴氏纲纪某甲甚昵.甲有私囊五百金,欲籍主人生息,惧为见疑,乃驾言于吴曰:‘邻人夏有少积,欲赖主人废著,冀得子钱,然又不欲使人知也。’吴信而收置,为经营数年,计子母得一千八百矣。”(121)吴江县平望镇、杭州榶栖镇、南汇县竹桥镇、德清县新市镇,太仓州璜泾镇。常熟县菉溪镇等,亦均有徽典,见前述。徽商典铺同江南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学者论及徽典的作用时,认为对社会经济发展危害极大,我以为不能一概而论.典商除了高利贷剥削的一面以外,还有信贷和扶助贫穷的一面.对发展生产,稳定社会,起着调剂作用。参见二、三节,可知明末江南与山东之间曾有棉布棉花的交流。歙商方景真便曾贾齐鲁,将山东的棉花运往江南,“载木棉二艘,三河口(按、武进县境)”(122)。棉商需要资金量大,休宁人汪海兄弟二人便“质剂息子钱,一居云间(按:松江),一居东省(按:山东),业益起”(123),这对远距离的商品交流,起了促进作用。又如歙人程锁,明嘉靖间经商溧水县。“其俗春出母钱,贷下户,秋倍收子钱,长公居息市中,终岁不过什一,细民称便,争赴长公。癸卯,谷贱伤农,诸贾人持谷价不予,长公独予平价囷积之。明年,饥,谷踊贵,长公出谷市诸下户,价如往年平,境内德长公,诵义至今不绝”(124).所谓下户,系指生活比较贫苦的佃农.按文意,大概程锁春耕时将资金贷给佃农,作为秋收时购买粮食的预付金。利息一分,秋收加倍收利息。嘉靖二十二年(即癸卯年),由于是个好年景,稻谷卖不起价,其他商人又不收购。程锁仍按平价收购囤积起来。第二年饥荒,程锁又以平价卖给佃农,博得佃农阶层的信用。如果说程锁低息放贷,是出于竞争的需要。那么,丰年不压价收购粮食,平年不压价收购粮食,荒年又不涨价卖粮食,无疑对扶助贫穷,稳定社会,起积极作用。在有关徽商的传记中,可以经常看到有关“焚券”的记载如婺源汪拱乾一次焚券竟达数千张,“众皆颂祝罗拜,……今(按:明末)大江南北开质库或木商、布商,汪姓最多,大半皆其后人,当为本朝贷殖之冠。”(125)对于焚券,徽商黄彦修有一段议论:“赢则不贷,贷则不赢,重以岁凶,索之何益?冯侠客,犹能归德孟尝,公等休矣,吾不遑椎中。”(126)黄彦修的话,道出了徽州典商的内心世界。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低息、平粜、遇贫或灾荒免除本息,从客观效果看,有利于贫民。当然,也有徽州典商从事高利盘剥的。平湖县,“田是典利三分,视京师及他郡邑为独重。商横民凋,湖人之,其足徽人之嗜吸耶。”(127)常熟县,“细民质贷子钱以应催科,科成不足尽偿。”(128)农民“秋收不足尽偿”,可见典息不低。在这些徽典的高利盘剥下,不少农民经济状况愈来愈差,甚至被推向破产的边缘。剩下的,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徽州商业资本同高利贷资本难解难分,徽商经营的资本来源,相当一部份便是来自高利贷。明末,徽人“虽挟赀行贾,实非已赀,皆称贷于四方之大家,而偿其什二三之息。但以运赀于其手,则俨若如其所有,而以为此民赀也。”(129)如明代歙县“某姓某名,正德某年以贫故,偕弱息贷富翁白金若干,贩盐来旌德。”(130),明成化、弘治年间,婺源李迪,“其贻谋甚远,出囊借贷,共集不赀。”(129)清初,婺源江汝元,“自幼食贫,以驾诚故,或贷赀令就商。元拈据经营,家稍裕。”(132)另一位婺源人潘某,向邻乡王悠炽“贷四百金商于苏,未几亏蚀,意不欲归。悠复贷之银两俾归里。又闻归后迫债成疾,造其门取券焚之,诸索逋者亦感而纾缓焉。”(133)其他还有歙人鲍尚志贷金“往丹阳贩米”(134);婺源程鸣岐“贷赀贩木”(135);詹汉“贷赀营业”(136);詹有辉“贷本经商”(137);祁门倪应瑞“贷金作贾”(138)等。另一方面,商业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又大量转入高利贷。明嘉靖、万历时,休宁人查杰,“独往来吴越扬楚间三十余年,业果骎骎起。”(139)后其以雄厚的商业资本投入高利贷,“有贷千金者死,视其殓,取券焚之;有以业质千金者,怜其祖址,折券不责偿。”(140)亦有经商与放贷集于一身者,如歙人黄谊,“转毂于温、于杭及汴、扬都会之区,盐与子钱并举。(141)需要指出的是,原始高利贷资本同商业高利贷资本是不同的。原始高利贷,是以土地所有关系为媒介,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并在经济以外的因素强制下,对于佃户所缔结的高利贷关系。商业高利贷则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一种金融信贷,对于大宗商品的远距离流通,及对自然经济的分化瓦解,起促进作用。五清道光年间江南地区的繁荣为党的群众、农业、教育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徽商在江南的活动,对江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其在经济方面的作用加以探讨。1、促进了江南市镇的兴起。明以前,江南县以下市镇进行交易的,基本是短距离的农产品及部分手工副业产品。有的商品交易场所只是一些临时的,定期聚散的集、市、墟。明代,随着江南棉花、棉布、丝及丝织品等经济作物和手工业产品的发展,这些市镇开始发展成为较大规模的工商市镇。江南市镇的兴起,同徽商的活动分不开。前述有徽商活动足迹的就有南翔镇、塘栖镇、吴淞镇、黄溪镇、外冈镇、诸翟镇、周浦镇、竹桥镇、璜泾镇、溪镇、乌青镇、王江径镇、濮院镇、周庄镇、平望镇、盛泽镇、四安镇、黄埭镇及双林市、新市、钱门塘市、新带市、新塍、黄家溪、谢天港、坛丘、周家溪、秋泾桥等,这些市镇的兴衰无不与徽商有关。如徽商王泰帮与周庄镇的关系。绩溪《盘川王氏家谱》记载清乾隆时,绩溪商人王泰邦,“弱冠后,贾于苏之周庄镇,创设商业,经营筹划,亿无不中,获利颇丰。于是推广营业,扶植后进,为久远计。”(142)后人有对王泰邦的颂文:“我祖泰邦公,作贾在吴中。设市周庄镇,居然端木风。春季市茶叶,冬季海贷通。”(143)王泰邦在周庄镇,春卖茶叶,冬贩海鲜,因地设市,应时经营,对于周庄镇的发展,贡献可谓大矣。再如盛泽镇,明初仅是五六十家的小村庄。嘉靖时,也只是百多家的小市,居民“以绫为业。”(144)明末,“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145)至清康熙时,发展至“居民万有余家,蕃阜气象诸镇中推为第一。”(146)其中离不开徽商的贡献。清道光十二年(1832),徽州府属六县和宁国府属一县商人“七邑董事会”共立《吴江盛泽镇徽宁会馆缘始碑记》,据《碑记》载,徽宁会馆始建于嘉庆十四年(1809),至道光十二年,前后达20余年方才告竣,可见规模之大,徽宁会馆在盛泽镇不但有房产、田产、义冢,还有供装御货物用的驳岸。除这些公产外,徽商在盛泽还有大量的财产。仅“七邑董事会”,徽商就有46名董事,加上普通徽商坐贾及大批行商,估计盛泽镇上徽商有数百家。镇上的市镇建设,离开这些徽商的投资(会馆公产投资、私产投资、公益投资),不可能达到“蕃阜气象诸镇中推为第一”的规模。马克思指出:“商业依存于城市的发展,和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以商业为条件。”(147)江南市镇的勃兴,正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徽商以这些市镇为起点,从事于各种商业活动,从而获得巨额利润。同时,徽商又将其一部分商业资本返回给这些市镇,为这些市镇的繁荣作出贡献。2、改变了江南产业结构。徽商以长途贩销的形式互通有无,使江南地区的商品流通渠道畅开,扩大了江南商品市场同国内各大市场的联系。如歙商李某,以嘉定为据点,将嘉定布贩往山东临清销售。归有光《例授昭勇将军成山指挥使李君墓志铭》载:“嘉定南翔大聚也,多歙贾,君遂居焉,亦时时贾临清,往来江淮间,间岁还敛,然率以嘉定为其家。”(148)徽商汪某则把江南的丝绸产品远销到四川一带,“徽州姓汪的富商,在苏、杭收买了几千金绫罗绸缎,前往川中去发卖,来到荆州。”(149)祁门商人张元涣,“筐厥绮纨,通于豫章”(150)),将江南丝绸贩运到江西。更有甚者,将丝织品贩到海外。徽商许本善,“贩缯航海而贾岛中,赢得百倍。”(151)由于徽商的纽带作用,促进了江南棉布和丝织品生产,同时也为江南地区带来了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上的变化。如前所述,粮食生产由“苏常熟,天下足”,过渡为“湖广熟,天下足”,约起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这说明江南地区粮食种植面积和棉花、桑树的种植面积,天顺年间开始易位,大量的耕地被转用植棉花和桑树。嘉靖年间(1522~1566),江南植棉区迅速发展,棉花生产商品化。昆山、嘉定等县,棉花逐渐成为当地的主要作物(152)。到了清代,嘉定县甚至“地不产米,止宜木棉,民必以花成布,以布贸银,以银米。”(153)从整个松江府和太仓州来看,清乾隆中期,棉田儿占全部桃地十之七八(154)。以上是苏南东部植棉区发展的情况,我们再看浙西植桑的情况。明末,湖州府已是“桑麻万顷”(155)。而环太湖各村镇,“乡人比户蚕桑为务”(156)。甚至一户植桑达万株,“湖俗以桑为业,而(茅)处士治生业喜种桑,则种桑万余唐家村上.”(157)造成植棉、桑而不种粮食的原因,在于棉、桑的产值高,比种粮食有利可图。明嘉靖初,湖州“大约良地一亩可得桑八十,每二十斤为,计其一岁垦锄培之费,不过二两,而其利倍之。”(158)隆庆、万历之际,嘉湖一带桑田,每亩收桑叶多者可达二千斤,可卖银五两(159)。五两银子可买米七至八石,产值超过稻田的两倍。江南棉田的产值未见记载,但参考山东运城棉田的产值:“五谷之利不及其半。”(160)植棉的效益大大高于种粮。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又促使了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明末清初,松江府城乡棉纺织业普遍发展,“至于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疋,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161)罗店镇周围农村,“四乡土产稻三棉七,农民生计惟赖木棉。”(162)故该镇四乡农家,“种田之暇惟以纱为布”(163)“妇女昼夜纺织,公私诸费皆赖之。”(164)吴江县盛泽、黄溪镇甚至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者.“绫绸之业,至明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织,日夕治丝。”(165)棉、桑均为商品性经济作物,收获以后必须仰懒商人的购销,才能转变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