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景观提升研究_第1页
乡村旅游的景观提升研究_第2页
乡村旅游的景观提升研究_第3页
乡村旅游的景观提升研究_第4页
乡村旅游的景观提升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村旅游的景观提升研究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城市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城市居民承受着环境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所以人们回归自然、回归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风景如画的乡村景观和强烈的乡土文化氛围吸引了城市居民。乡村凭借着其独特的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风光为旅游吸引物,吸引了众多旅游者前往观光、体验、娱乐、休闲、度假,是游客体验乡村劳作、了解乡土民俗、领略自然风光的最佳方式,迎合了新世纪“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大趋势。而乡村景观作为乡村旅游的吸引物自然受到人们的关注,学者们对乡村景观的研究兴趣逐渐日浓,相关的研究文献、著作不断出现。本文拟对近年来国内乡村景观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试图系统化研究国内乡村景观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1中文期刊本文分析的收录文献主要来源于近年来中国期刊网上所收录的公开出版发行的自然科学类、科学技术类、旅游类等中文期刊。本文文献选取遵循以下原则:乡村景观文献;已经发表的论文、学术综述以及研究简报;文献发表年份、刊数、作者及作者单位等项内容齐全。所涉及的文献共70余篇。2乡村旅游业的兴起发展历程在1999—2007年间,文献发表年份的1999—2002年较平缓,2003年度后迅速上升(图1),这个趋势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是相一致的。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是指发生于乡村地区,以乡村自然性(包括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在西方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并不是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早在19世纪乡村旅游就作为现代人逃避工业城市的污染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发展起来。我国的乡村旅游是近十多年才发展起来的。在2000年以前乡村旅游业发展比较缓慢,但是当皖南的西递、宏村在2000年开始相继被评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以及2001年6月6日APEC会议在江南水乡周庄的召开使周庄名气大增,乡村旅游业开始迅速发展,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由于文献发表的滞后性,文献在2003年以后数量才大幅增加。3内容分析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在所选取的70篇论文中,研究内容大致分为8个方面(表1)。3.1乡村景观的概念李士太、孟东生对乡村景观的现状及景观规划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的原则,应用这些原则,以单个村庄的景观规划为例,对其具体的实施要点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的目标。李德芳认为,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在快速的发展中,城市郊区及近郊乡村已纳入到城市的规划中,乡村景观资源的规划及开发利用成为我们需要研究探讨的课题。刘黎明、李振鹏、张虹波界定了乡村景观的概念和内涵,指出了我国乡村景观的主要特征;然后探讨了乡村景观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认为乡村景观规划是未来我国乡村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最后系统地讨论了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谢花林、刘黎明、李蕾等探讨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对我国开展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陈波、包志毅介绍了日本的一种乡村环境管理评价方法,并对其优点与不足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借鉴相关的环境管理评价方法,提出了乡村景观规划中的一种环境综合评价方法,希望能对我国的乡村景观规划和环境管理与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刘滨谊、陈威针对乡村景观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徐琴、陈月华、熊启明等对乡村植物的内涵、景观特征及应用进行了探讨,并列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乡村植物种类。葛丹东、赵国裕、张磊经过深度的哲理思索,借鉴传统的诗画之手法,在景观概念规划的实践中建构并尝试了“写意—造境”的构思途径,并在案例中予以详解。3.2乡村景观生态评价谢花林、刘黎明、李振鹏从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特征出发,根据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所具有的3个层次功能,构建了包括社会效应、生态质量、美感效果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评判模型,并将此应用于北京市海淀区5个乡镇进行研究。刘滨谊、王云才运用景观规划学、景观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综合观点,阐述了乡村景观的概念,探讨了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乡村景观可居度、可达度、相容度、敏感度、美景度以人居环境为导向的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谢花林、刘黎明、徐为认为,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加开放的乡村发展环境,乡村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并根据乡村景观的特点,提出了一套分层次的乡村景观美感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应用于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村景观美感评价,取得了满意的结果。谢花林、李蕾、刘黎明研究选取若干较为公认的景观生态质量指标,依据其意义建立了类型识别的物元评判模型,并应用于北京市海淀区7个乡镇生态质量评价,结果较好。谢花林探讨了乡村景观功能评价的内涵,并根据乡村景观所具有的3方面功能,初步构建了由项目层、因素层和指标层所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综合评判模型,以北京市顺义区9个乡镇作为评价对象,得到如下结果:评价结果基本与实际相符,说明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是可行的。于淼、李建东运用RS和GIS技术以及景观分析方法,以辽东山区桓仁县典型的6个乡镇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选取乡村聚落斑块数、斑块面积、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等5个景观指数,从乡村聚落用地、规模、形态、分离度4个方面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3.3景观格局与土地利用刘文全、李首成、韩敬、贺波用GIS和地统计学方法相结合,对川中丘陵区乡村农户磷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样区养分分布具有相似趋势,不同样区养分分布差异较大。郭文华、郝晋珉、侯满平等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景观多样性、斑块密度、景观优势度等指标对比乡村景观和城市郊区景观的格局,并从景观格局角度计算其城市化水平,分析结果表明城市郊区景观比乡村景观更为破碎、多样性指数更高,优势度组分显著不同,景观城市化指数差异显著。这一研究将为加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景观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为乡村景观规划提供指导。周再知、蔡满堂、许勇太依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粤西南华农场3个时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生产性用地中,斑块类型、斑块数目与面积变化较大。李翅、刘佳燕探讨了基于乡村景观认知格局的村落改造方法。3.4对乡村景观格局的把握周心琴对西方国家近20多年来乡村景观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单回顾与总结,认为西方的研究内容主要从乡村景观变化、乡村景观感知、乡村景观保护、乡村景观评价、乡村景观规划、乡村景观中的性别研究等从多个视角进行探讨,尤其是对景观的社会、文化解释以及人的行为研究近年来明显增多,扩大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值得我国学者思考与借鉴。刘黎明、杨琳、李振鹏等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通过研究乡村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的组合、结构、功能以及变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乡协调、全盘布局和保留自身特色等相应的生态规划治理措施和对策,尽可能使乡村景观格局呈现多样性、异质性,并在功能上表现出稳定性和连续性,最终实现城乡景观和谐发展的局面。袁梅、林萍、刘洋等对云南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配置现状及其对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乡村旅游地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分析了云南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配置缺乏统一规划、缺少从植物景观角度提升乡村旅游地的文化及自然品味等现状,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乡村旅游地的植物配置应突显乡土特色,选取植物景观配置合理的乡村旅游地为示范区等相应解决策略和方法。刘滨谊、陈威等针对中国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提出乡村景观园林的问题,阐述了乡村景观园林的定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进而提出了作者关于我国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其预期成果。3.5乡村景观的旅游开发杨载田、邱国锋针对闽粤赣边三角地带客家乡村古民居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认为这里的民居风格独特、造型奇异、功能多样、文化内涵深厚,潜藏着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应深入调查研究,择优开发,全面保护。梅燕论述了现代乡村景观旅游开发。冯淑华分析了乡村景观体系中聚落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的旅游价值,提出了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并以婺源为案例,从旅游实践角度进一步研究了乡村景观的旅游开发。冯淑华、方志远从乡村聚落景观体系入手,分析了景观体系中聚落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的旅游价值,提出了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开发模式。通过案例分析,从旅游实践角度进一步探讨了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开发。徐清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景观的内涵分析,指出乡村景观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乡村旅游资源,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和密切的联系。同时,重点论述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景观危机表现,剖析乡村景观出现危机的总根源在于乡村旅游开发目的的本末倒置,并对合理协调乡村旅游开发与景观建设的关系,提出相应管理对策,以期对我国乡村旅游地的景观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3.6积极探索乡村景观生态发展刘黎明、李振鹏、马俊伟认为: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和乡村的交错结合带,是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矛盾冲突的区域,科学地规划好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对城市和乡村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他们论述了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特征,分析了该区域乡村景观功能的科学定位问题,探讨了乡村景观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边缘区应重点开展的景观生态建设。张建华在“关于乡村景观建设的若干思考”中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乡村景观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规划,发展产业支撑,形成部门联动,坚持农民自愿等建议。张安蒙进行了“当古村落成为景区的时候——保护村落景观建设景观村落”研究。3.7乡村景观特色的形成原因分析钱迪飞从乡村景观的概念入手,从政治、经济、文化、价值形态等几个方面的影响来研究传统乡村景观特色的形成,并通过对乡村景观特色形成原因的分析,挖掘出乡土园林的“根”,进而探求现阶段致力营造乡村景观特色的努力方向。刘之浩、金其铭认为乡村文化景观是一种以自然因素为基底,又打上了人文作用烙印的文化景观,乡村文化景观的构成复杂,景观类型多样,地域差异也十分显著,并应用一些相关指标,分析了乡村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演化。3.8土地整理项目的景观多样性李林峰、朱德举、刘黎明等在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分析软件的支持下,以江西省信丰县大塘埠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采用斑块多样性(斑块大小和数量、斑块形状)、景观类型多样性(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景观格局多样性(破碎度、聚集度)等指标,分析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后项目区景观多样性的变化,综合考虑土地整理对区域景观生态的影响;焦加国、武俊喜、杨林章等研究了不同区域人口密集的乡村景观中土地利用对土壤氮磷的影响;尹晓丽对新中国电影视野中的乡村景观进行了研究探讨;杨华认为加快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可破解“三农”问题”。4中外乡村景观研究的比较从以上研究内容可见,目前我国乡村景观研究多集中在自然与经济范畴,对其它方面探讨甚少。而近年西方乡村景观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乡村景观变化、乡村景观感知、乡村景观保护、乡村景观评价、乡村景观规划、乡村景观中的性别研究等方面,具有三大特点:重视生态环境研究、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