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时世》中的功利主义批判_第1页
《艰难时世》中的功利主义批判_第2页
《艰难时世》中的功利主义批判_第3页
《艰难时世》中的功利主义批判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艰难时世》中的功利主义批判

一《艰难时世》中狄更斯的功利主义哲学斯莱特德里斯是英国19世纪的一位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多年来,他受到中国外国文学批评家的高度赞扬。《艰难时世》发表于1854年,它是狄更斯在其创作生涯的第三个时期,即创作全盛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这是一部以劳资矛盾为主要内容的重要作品,是一部典型的“工业小说”。这部小说写的是某种十分具体的问题,是一部有关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的小说。《艰难时世》在狄更斯的创作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前苏联文学批评家安·瓦·卢那察尔斯基曾把这本小说称为“当代文艺上所给予资本主义的最有力的打击,也是一般所给予它的最有力的打击之一”(P296)。虽然《艰难时世》从未像风趣得令人捧腹的《匹克威克外传》或自传小说《大卫·科波菲尔》那样受读者欢迎,也从未像狄更斯早期创作的社会小说《奥列佛·退斯特》那样受到过批评家的高度评价,但是利维斯博士在其经典著作《伟大的传统》中却独具慧眼把狄更斯纳入他精心挑选出的伟大的英国小说家之列,原因就是狄更斯创作了这部不朽的《艰难时世》。利维斯在书中写道:“在狄更斯的所有作品中,《艰难时世》却是囊括了其天才之长的一本书,同时还有一个其它作品都没有的优点,即它是一件完全严肃的艺术品。”(P377)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流行着功利主义哲学思想和曼切斯特派经济学家的理论。功利主义思想是由英国著名的道德学家和法学家耶利米·边沁首创的。他认为道德就是追求快乐,而快乐的根源则在于利益的满足,利益和功利是人们行为的唯一目的和标准,是人类幸福的基础,凡是能满足个人利益和使个人快乐的就是合理的,否则就是不合理的,从而得出资产阶级的个人利益是唯一的道德标准。而曼切斯特派经济学家是功利主义的信徒和继承者,他们认为人是物质的东西,是经济的动物,是挣钱的机器,是追求自利的生产力,用一些数据和几张表格就足以说明一个社会的一切问题。狄更斯本人对此提出了强烈的批驳,他认为这是对人的歪曲和贬低,而这种歪曲和贬低将造成可怕的社会罪恶。《艰难时世》以批判边沁功利主义和曼切斯特派政治经济学思想为出发点,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有力的鞭挞,而作者最终目的是为了宣扬情感和爱的力量,重新唤起人们对人性的正确认识。在《艰难时世》中,狄更斯“看到了维多利亚时代文明的残酷无情乃是一种残酷哲学培育的结果;这种哲学放肆地表达了一种没有人性的精神”(P379)。狄更斯在小说中把强烈的讽刺对准了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葛擂硬和庞得贝,通过对葛擂硬的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展现,以及庞得贝和其周围人物之间的矛盾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功利主义哲学的非人性化和危害性。其实在这部小说中,狄更斯主要通过对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塑造,突出反映了资产阶级功利主义哲学的破产。“在小说中,葛擂硬是资产阶级功利主义者在思想领域的代表;而庞得贝则是实业界号称‘硬头皮,铁拳头’的凶狠人物,是葛擂硬哲学思想的坚定支持者和追随者。他们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主宰着那个烟雾弥漫,象征大不列颠的焦煤镇。”(P49)对这部小说的仔细分析发现,正是这两个极端的功利主义者“顽固”地信奉和实践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哲学思想,造成了其本人和小说中与之相关的其他人物的悲剧结局。二对葛充公利他学的功利主义教育后果的分析,结果对于一个“一个普通的”葛擂硬是个五金批发商,退休后成了焦煤镇的议员,他是个功利主义的信徒,把万事万物甚至人性、情感都归为“一个数字问题,简单的算术问题”。小说用锋利的语言剖析了葛擂硬哲学的神秘之处,并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了读者。狄更斯用简洁概括的语言,尖锐地描绘出葛擂硬所信奉的资产阶级功利主义哲学的精髓:“人从生到死的每一步都应该是一种隔着柜台的现金买卖关系。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地登上天堂的话,那也就没有我们的事。”(P15)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只存在着现金买卖关系,而感情、幻想、仁爱、精神以及娱乐等这些与现金买卖无关的东西应该绝对地被根除掉。基于这个原则,他只用“事实”这一能被用来赚钱或与金钱收益密切相关的东西来教育孩子们,而从不关心是否应该给予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温暖和关爱。葛擂硬的功利主义是他真诚信仰的一种理论,他也“兢兢业业”地去认真实践自己的这一套理论。“正如他的名字(Gradgrind,有逐步碾磨的意思)的寓意一样,他抹掉了孩子的天性,扼杀了他们的情感,毁掉了他们的生活。”(P141)在他的功利主义思想的毒害与摧残下,他的女儿露易莎和儿子汤姆失去了童年时期应该享有的快乐,成年累月地过着囚徒似的生活,和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离,使他们精神病态、思想空虚、感情贫乏。露易莎在这种思想的教育下,默默地忍受着精神的痛苦,感受不到来自家人和生活的任何温暖,于是她把自己的全部的爱都倾注到弟弟身上。她在父亲无数次“事实”的教育下,以及出于对弟弟的爱,顺从地同意嫁给了年纪大她三十岁的庞得贝。她并不爱庞得贝,很显然她把父亲安排的婚姻看作是一桩买卖,而这直接造成了她在婚姻上的悲剧性结局。“她婚姻的悲剧赤裸裸地揭示出资产阶级功利主义哲学摧残少年儿童,葬送其爱情和幸福的罪行。”(P51)葛擂硬对儿子汤姆的教育同样也是彻底失败的。他从小对汤姆管教甚严,用功利主义思想对汤姆的心灵进行无情地摧残,向汤姆灌输一套他自以为正确的“事实”教育。恰恰相反,汤姆对枯燥无味的“事实”教育恨透了。但是在父亲功利主义教育的影响下,他成长为一个残忍的利己主义者,借助姐姐露易莎对自己的爱而挤进梦寐以求的庞得贝的银行。在汤姆脱离死气沉沉的石屋之后,他就开始寻欢作乐,以各种方式去追逐个人的利益。这很显然又是对葛擂硬所信奉的功利主义哲学思想的极大讽刺和报复。“其实汤姆的这种‘报复’只是以一种形式的利己主义对抗另一种形式的利己主义,是以毒攻毒”(P51)而汤姆也最终因赌博输钱,沦为盗窃银行的盗贼。“葛擂硬教育他的孩子要理性地按照自己最大利益来作出一切抉择,但汤姆的罪行却揭露出基于此原则上的教育的失败。”(P154)汤姆的堕落性悲剧结局也再一次宣告葛擂硬的功利主义教育的失败,表明这种教育无法造就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毕周是葛擂硬办的学校里的一名“好”学生,是葛擂硬用功利主义哲学教育出来的最理想的一个继承人,是功利主义教育的产品。他头脑清醒,处心积虑,极端自私,只忠实自我,只注重自己的实际利益,对待别人则冷酷无情。他是注重个人利益的功利主义哲学的虔诚信徒,把追逐名利置于个人的感情之上。为了发财致富,他不要享受,不要结婚。他认为把他那点仅有的工资和钱积累起来就一定能发迹,一定能爬到庞得贝的地位。但这却使他成长为一个十足的资产阶级的走狗。当汤姆的罪行暴露之后,想要逃到国外时,正是葛擂硬用自己反复灌输的原则培养起来的、最得意的这名学生却拒绝给予汤姆一个自由机会。这非常具有讽刺意义,功利主义的小鸡向作恶者自身凶猛地反扑过来了。狄更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通过对毕周的塑造让葛擂硬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食其果,彻底否定了资产阶级的这一套功利主义哲学思想。狄更斯在小说中其实一直在用生活来批驳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哲学,因此,我们才可以发现“葛擂硬的功利主义人生哲学的错误性恰恰体现在他对子女及他人教育的失败上”(P4)。三基于功利主义的需要批判的“基于从里”——从“从来”到“从着人”小说的另一位功利主义学说的捍卫者是工厂主庞得贝,像葛擂硬一样,他也是实际利益的捍卫者。边沁功利主义把追求人的利益看作是最根本的目的,把个人利益看作是人类前进的驱动力,是人类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将此看作是判断一切事物和言行的标准,因此在功利主义者看来,每个人都应该自由地去追求自身的利益,获得利益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庞得贝就是这种极端自利的学说的信奉者。“虽然同样信奉功利主义和曼切斯特派经济学理论,但葛擂硬倾向于理论,搞宣传,办教育,表现为利他;而庞得贝主要是实践,千方百计谋求个人的利益。”(P76)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使庞得贝长期生活在自我中心里面,功利主义哲学思想在他内心深处得以强化,这使得他的情感表现为极其扭曲的状态。通过对庞得贝的塑造,狄更斯揭露了资产阶级功利主义反动实质的另一面。功利主义思想压制了庞得贝的天性,影响了他的感觉,使他变得麻木不仁,在小说中表现得相当冷酷和没有人性,“庞得贝代表的是维多利亚时代最粗鄙、最顽固的赤裸裸的个人主义”(P380)。庞得贝是英国19世纪中期工业资本家的典型代表,他是狄更斯在小说中彻底否定和批判的对象。在他身上集中了贪婪、凶狠、刚愎、顽固和不近人情而又愚蠢透顶的性格。狄更斯把他的自私、自负和自信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庞得贝几乎丧失了正常人所应该有的感情,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蔑视感情,因此狄更斯把他塑造成一个令人憎恶而又令人难忘的人物。在小说中,狄更斯主要通过和他密切相关的四个人物的四组关系,揭示出由于他信奉功利主义思想,并努力地加以实践,从而给他本人和其他四个人物带来悲剧性结局。在小说中,庞得贝编造自己由弃儿白手起家的发迹史。他为了吹嘘自己是靠个人奋斗,白手起家,编造自己是孤儿,但暗中却逼迫母亲不许露面,让母亲瞒着别人在农村过日子,孤苦伶仃,生活凄惨。而他母亲只能每年一次奔波40英里偷偷来到他的房子周围打转,期望能看上儿子一眼。为了夸耀自己的才干,他甚至无耻地捏造和诬蔑他母亲抛弃他,虐待他,没有骨肉亲情,丧失了根本的感情,丧失了人之天性,给自己的母亲在感情上造成了极大的痛苦。这种具有悲剧性的不正常的母子关系是庞得贝极端自利的思想造成的。而他这种捏造身世、自我吹嘘的卑鄙行为揭穿了曼切斯特学派功利主义者宣扬的种种无耻谎言。他是个典型的功利主义者,从不考虑别人的感情。他从小就看上了露易莎,等到她成年以后,又利用金钱地位,娶了20岁的露易莎为妻。而他们极不相称的结合和爱情毫无关系,正因为这桩婚姻没有爱情作基础,导致了露易莎精神上十分痛苦和空虚,最后演成了一幕婚姻悲剧,两人最终分居,庞得贝又过上了单身生活,而这也表明庞得贝在婚姻上也是悲剧性的失败者。庞得贝的女仆斯巴塞太太是个破落的贵族,独居的寡妇,为了糊口给庞得贝当了管家婆。在与斯巴塞太太的关系中,庞得贝总是自贬身价,抬高对方,目的就是为了夸耀自己的权势和胜利。而斯巴塞太太为了讨好庞得贝总是一心照顾他的利益。但是当斯巴塞太太为了讨好庞得贝无意中揭开了他母亲的真实身份,令他当众出丑后,自私的庞得贝毫不顾及多年的情意,无情地把斯巴塞太太扫地出门,使斯巴塞太太落了个流落街头的悲惨境地。庞得贝和工人斯蒂芬的关系则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斯蒂芬为庞得贝干活多年,受尽剥削,庞得贝对他拉拢收买,挑拨离间,以破坏分裂工人运动。遭到他的拒绝之后就对其加以迫害,斯蒂芬被他所逼而走投无路,流落他乡。银行盗窃案发生之后,庞得贝把怀疑当作结论,公然张榜悬赏捉拿他;他为洗清罪名,星夜赶路,误落矿井后丢掉了性命,造成了悲剧性后果,实质上他是被庞得贝逼死的。CatherineGallagher在“TheIndustrialReformationofEnglishFiction”中对庞得贝作了精辟的概括:“庞得贝与所有人的关系都可以被看作是剥削关系,他之所以断绝与他母亲、斯巴塞太太、露易莎及斯蒂芬的关系,仅仅是因为他不能再从他们身上获得任何利益。”(P154)四对葛充硬和庞得贝的刻画研究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艰难时世》有着简朴却强大的哲学作根基,正因为有这种哲学根基作为有力支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