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六中学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六中学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六中学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六中学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六中学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六中学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周至县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苏轼认为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用舍之间,安危攸寄。”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的苏轼文艺的反映。

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他的“诗画一律”精辟地阐述了诗画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关系。绘画过分追求形似,则不能传神;作诗仅仅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也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诗画都要遗貌取神,抓住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才能达到传神的目的,这就是诗与画共同的本质特点。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须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苏轼在评论诗歌时,常常用天工清新作为审美标准。苏轼提出的天工清新的审美标准,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感情率真。苏轼在很多诗文中,都以感情是否真实作为评诗的标准。苏轼特别推崇陶潜,就因为陶诗情真:“渊明独清真,谈笑过此生。”其二,意境清新。意境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它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苏轼用“境与意会”概括意境的含义,认为诗歌应有清新的、超尘脱俗的意境。

苏轼“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渊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法天贵真”等,就已道出了不事人工雕琢的“天工”的实质。苏轼追求自然之美,实际上是以他最理想的、至高无上的“道”或“自然”作为他美学追求的最高准则。

(摘编自文师华《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

材料二:

如果就东坡的词学观念而言,“词体之尊,自东坡始”的判断似失之过率。事实上,东坡是轻视词体的,他认为词乃“闲居之鼓吹”的“小词”观,与陈世修谓冯延巳填乐府新词以“娱宾而遣兴”的观点实无很大区别。只是轻视词体的他并不排斥填词,尤其在词已经渗透到官僚文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时候。而从东坡不满柳永词俚俗但又独赏其“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来看,清旷当是东坡所追求的词学审美理想。

东坡的人生态度是旷达的,他拥有闲心的寓物观,能以变换视角的办法来承认悲哀存在的普遍性并以此否定对悲哀的执着。因此,假借词以表现自我人格与性情抱负的东坡乐府,其词风趋向必然是清旷的,因为风格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成就或语词上的和谐。《燕喜词序》所云:“盖东坡平日耿介直谅,故其为文似其为人。”

东坡的清旷词学审美理想在当时不是孤立地呈现为偶见独悬的形态。黄庭坚对苏词“落笔皆超轶绝尘”极为赞赏,他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认为“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实际上接触到东坡雅化词风趋于清旷的深层问题。肯定了东坡不向音律做无条件皈依的晁补之,一如东坡“以诗为词”,把抒发一己情性作为词创作的首要目的。

尽管如此,东坡词学审美理想在北宋末年“鲜与同调”却是事实。一方面是因为此时颂歌频奏,艳词遍行;另一方面是因为对词之体性的认识大多仍囿于所谓“本色”论,即便在苏门之中也是如此。《后山诗话》谓苏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李方叔坚持词乃妙龄少女演唱,当具婉媚风调。徐度《却扫编》卷下谈到柳永时说:“其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柳氏之作,殆不复称之文士之口,然流俗好之自若也。”可见东坡之词学审美理想与当时流俗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且并不占主流地位,而柳词也并不仅称于“流俗人”,靖康元年冬宰相何栗“日于都堂饮醇酒,谈笑自若,时一复讴词”,便是佐证。因此,北宋末年的词坛总体上是为侧艳之词所笼罩的,即便是如张元千这些南渡后杰出的词人,也未跳出时尚之外。

(摘编自李康化《从清旷到清空——苏轼、姜夔词学审美理想的历史考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

B.一些诗好奇务新,或者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苏轼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文章要“以体用为本”。

C.苏轼词风趋向清旷,因为他对人生持旷达态度,承认悲哀存在的普遍性并以此否定对悲哀的执着。

D.北宋的词坛总体上是为侧艳之词所笼罩的,苏轼的词学审美理想与当时流俗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诗画一律”认为绘画追求形似,则不能传神;作诗满足于摹写物象,就是成功的艺术作品。

B.苏轼认为诗画有共同美学标准,只要出自“天工”者,有着创作者的个性,就能给人以清新之感。

C.庄子不事人工雕琢的“天工”的美学思想对苏轼影响很大,使得苏轼以此作为美学追求的最高准则。

D.苏轼词学审美理想在当时“鲜与同调”,是因为人们对词之体性的认识大多仍囿于所谓“本色”论。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苏轼“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的一项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4.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与词学审美理想有何共同点?他是如何达到这种美学境界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熟悉了朦胧烟火中的阿房宫,深谙于诗赋中的阿房宫,已成为2000多年来国人对美好事物的人文宣泄。但2003年至2004年阿房宫遗址的科学考古工作,却让世人体会到了阿房宫的真实生存状态:纸张、遗存、甚至想象式的,皆是过去时的存在。

阿房宫最早载于司马迁的《史记》:“(始皇)三十五年……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历史学家班固也留有关于阿房宫的墨宝。而最为后世崇拜的是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壮丽的文学想象。阿房宫因此在过去时中存在了2000多年,直到2002年10月,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筹建并成立了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开始翻开阿房宫过去时生存状态的一页。

秦阿房宫遗址为秦都咸阳的上林苑遗址故地。为确定“阿城”就是现在的前殿遗址,阿房宫考古队队长李毓芳对古文献进行了一番“知识考古”:《水经注·河水》载“池水北经镐京东,秦阿房宫西”。李毓芳认为,这里的“池水”指西周已有的“彪池”。

彪池位于现在的沣镐村西,距王寺村西南二里有余。虽历经沧桑,但是彪池低洼的地势现在仍能看清;彪池水向北流,恰恰经过一东西向规模宏大的夯土台基的西面,而该处夯土台基就是现认阿房宫前殿遗址。

据当地群众反映,在1949年以后还看到过前殿遗址夯土台基西部有一道南北向土墚,高约1米,且土墚东西两侧有碎瓦片,后被村庄覆盖。同样,在台基东部亦存在上述遗迹。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著名秦汉都城考古学家李毓芳分析判定,群众反映的遗迹现象应为“阿城”的西墙和东墙。因现在的前殿夯土台基南部勘探和发掘中未发现南墙遗迹,这样一来,在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之中的阿房宫前殿遗址与文献记载中的“阿城”情况是一致的。

阿房宫考古队从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在前殿遗址已勘探面积35万平方米,试掘和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基本搞清了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范围及其所属遗迹的分布,至此阿房宫前殿遗址中有无宫殿建筑成为关键。

根据勘探和试掘的资料,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存最大高度12米左右。遗址东部长400米、宽426米和西部长70米、宽426米的遗址面被现代村庄覆盖。为了了解台基底部结构,考古队还对台基夯土进行了穿透性的钻探,发现夯土台基底部基本为平面,只是夯土台基西南部和台基东部边缘原来地势稍高一些。其土层堆积一般是耕土层、扰土层,然后是夯土台基夯土,汉代、或汉代至宋代的堆积。

阿房宫前殿的轮廓非常重要,但人们更关心其顶部的遗存堆积中是否有秦代宫殿的信息,这对寻找阿房宫——世人心目中的恢宏建筑组群,具有成败攸关的信心指示。但是在排除法下,考古学家们一次次地希望,又一次次地失望,他们逐渐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前殿遗址台基顶部的秦代遗存仅仅限于前殿北墙遗迹及其顶部建筑倒塌的堆积物,也就是说,阿房宫前殿可以说只完成了夯土台基的建筑,没有宫殿建筑。

有专家对文献中阿房宫的建筑时间进行了一番计算,发现阿房宫的修建时间前后最多为4年。这从当时的生产、运输工具和规划设计的工作量来看,4年里能把阿房宫前殿的巨大夯土台基建成已实属不易。

现在能说阿房宫不存在吗?对于记者的提问,李毓芳认为下结论为时尚早,“要搞清阿房宫的范围到底有多大,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科学结论要建立在全部事实之上”。(节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6.从原文看,下列对“阿房宫”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房宫最早载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在《汉书》中也留有关于阿房宫的墨宝,而最为后世崇拜的是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壮丽的文学想像。

B.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存最大高度12米左右。现代村庄已经覆盖了遗址东部长400米、宽426米和西部长70米、宽426米的遗址面。

C.有专家对文献中阿房宫的建筑时间进行了一番计算,发现从当时的生产、运输工具和规划设计的工作量来看,4年里能把阿房宫前殿的巨大夯土台基建成已实属不易。

D.熟悉了朦胧烟火中的阿房宫,深谙于诗赋中的阿房宫,在过去时中存在了2000多年的阿房宫,已成为2000多年来国人对于美好事物的人文宣泄。

7.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有考古学家认为《水经注·河水》中记载的“池水”,就是西周已有的“彪池”。彪池位于沣镐村西,虽历经沧桑,但现在仍能看清其低洼的地势,水向北流恰恰经过现被认为是阿房宫前殿遗址的夯土台基的西面。

B.2003年至2004年阿房宫遗址的科学考古工作,让世人体会到了阿房宫的真实生存状态:纸张、遗存、甚至想象式的,皆是过去时的存在。这说明阿房宫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C.李毓芳分析判定,当地群众反映的前殿遗址夯土台基西部有一道南北向土墚,高约1米,且土墚东西两侧有碎瓦片,后被村庄覆盖的这一遗迹现象应为“阿城”的西墙和东墙。

D.虽然阿房宫前殿的轮廓非常重要,但人们更关心其顶部的遗存堆积中是否有秦代宫殿的信息,这对于寻找阿房宫——世人心目中的恢宏建筑组群,尤为关键。

6.有人说“阿房宫前殿没有被焚烧,阿房宫前殿甚至根本没有建成”,请结合全文阐述他们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

7.李毓芳指出“要搞清阿房宫的范围到底有多大,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科学结论要建立在全部事实之上”。你是如何理解“科学结论要建立在全部事实之上”这句话的?请结合全文加以阐述。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仇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古人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节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B.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C.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方倍/过此亦不足

D.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品秩,指官品与俸秩。唐代官员根据品级来发放俸禄,以九品区分职级,作为发给俸禄的标准。

B.季夏,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古代把农历夏季三个月依次称作仲夏、孟夏、季夏。

C.“诚不可施于百姓”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两句中的“诚”字含义相同。

D.“朕安得闻此言”与“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两句中的“安”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以大禹凿九山,通九江而没有人抱怨与秦始皇营建宫室却遭到人民非常反对之事对比,向大臣阐述了做事要贵顺物情之理。

B.唐太宗要求自王公及之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之事过于豪华就必须停止供应并查处,从而使得贞观年间社会崇尚简朴风俗。

C.贞观二年,因为唐太宗有气疾,公卿于是上书请求修建一座阁子给唐太宗居住,唐太宗考虑到会浪费许多人力物力,不允许修建。

D.太宗把奢侈纵欲视为王朝败亡的重要原因,他认为如果皇帝只知道享受,那么他就离灭亡不远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

(2)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

14.文中魏征认为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请做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甫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3.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提挈全篇,上句以乐景写哀情,繁花临近高楼,客居他乡之人却更添伤心。下句以“登临”二字,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描述登楼所见自然景象,上句向时间开拓视野,下句就空间驰骋遐思,意境阔达悠远。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既照应“万方多难”,又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

D.尾联运用典故。《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此处用典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14.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篇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孔子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子路直率,公西华谦虚,曾皙从容洒脱,而冉有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他为人比较谦虚。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太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是很少的。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两句用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大肆挥霍。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20周年。20年来,中国政府多方______,积极参与,成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推动者、积极践行者和主要贡献者。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耕文明_______。在与周遭环境长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先民创造出稻作、粟作、农林牧业混合及经济作物等类型众多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独特的系统被传承下来,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中国政府、企业、学界、遗产地居民多方协作,各地始终坚持以“多方参与、惠益共享、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地方政府是政策制定者和资金支持者,农户是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各地龙头企业则起到了组织与引导作用。各地政府______,各遗产地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各遗产地拓展农业功能,拓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把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变成______乡村振兴的增长点,形成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传承融合发展的中国特色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模式,为全球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及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落实博大精深审时度势赋能

B.响应源远流长因势利导赋能

C.落实博大精深因势利导蓄势

D.响应源远流长审时度势蓄势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各地始终坚持以“多方参与、惠益共享、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为原则。

B.各地始终坚持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原则。

C.各地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原则。

D.各地始终坚持“多方参与、惠益共享、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为原则。

20.请结合第二段的相关内容,为“农业文化遗产”下定义,要求:格式正确,语言简明、连贯、准确,可增删个别词语,不超过4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伴随着《本草纲目》的歌声,一股新的运动热潮正在兴起,全国各地的刘畊宏女孩在努力进行更高质量的运动。到底是早上运动效果好,还是晚上运动效果好呢?近期,一项在大鼠身上开展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讨论角度。研究发现,当大鼠进行充分体力锻炼时,无论锻炼的时间段具体是在什么时候,它们体内的数百种物质都会同步发生含量变化。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文中的“刘畊宏女孩”,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资深木匠阿木爷爷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就能把寻常木头打造成精致工艺品,被网友称为“当代鲁班”。

B.连日来,口腔医院出现一群四处巡逻朝阳大妈,有佩戴口罩不规范的,她们一个箭步上去,现场及时纠正。

C.进入新时代,公民素质不断提升,社会风气不断变好,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雷锋,人民的幸福感更强了。

D.现实生活中,阿Q们的自嘲、自解、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等表现让人大开眼界。(阿Q是鲁迅小说中的人物)

22.在袁隆平、张秉贵、钟扬、陶渊明、苏轼、辛弃疾中,你最敬佩哪一位?为什么呢?请结合课本内容和课外阅读积累简要说明。要求表达简明准确,不超过100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是奋斗,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青春才会闪光。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很多青年想让青春涂抹上自己的个性与特色,但青春的个性与特色不是好高鹜远,不是故弄玄虚,不是莽撞行事,更不是追求享乐。习近平曾指出,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广大青年应在新时代放飞梦想,施展抱负,勇于创新,让青春绽放绚丽的光彩。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生活的经历或感悟。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1.D“北宋的词坛总体上是为侧艳之词所笼罩的”说法错误

2.C解析:A.“作诗满足于摹写物象,就是成功的艺术作品”说法错误,原文为“作诗仅仅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也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B.关联词“只要……就”是充分条件,表述绝对化。原文是“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选项改变了句子关系。D.“是因为人们对词之体性的认识大多仍囿于所谓‘本色’论”说法不全面,原文为“一方面是因为此时颂歌频奏,艳词遍行;另一方面是因为对词之体性的认识大多仍囿于所谓‘本色’论”,可见还有一个原因是颂歌频奏,艳词遍行。

3.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诗中营造了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意境,而不是清新脱俗的意境。

4.①强调“诗须要有为而作”。②主张诗贵在传神。③崇尚“天工与清新”。(分析)

5.第一问: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与词学审美理想共同点是都追求“清”。

第二问:①人生态度的旷达,拥有闲心的寓物观,能以变换视角的办法来承认悲哀存在的普遍性并以此否定对悲哀的执着,使得苏轼的词风趋向清旷。②苏轼的清旷词学审美理想在当时不是孤立的,受到黄庭坚、晁补之的赞赏。苏词立意高妙,胸有万卷书,笔无尘俗气,不向音律做无条件皈依,把抒发一己情性作为词创作的首要目的。(意思对即可)

6.(3分)C(发现的是“阿房宫的修建时间前后最多为4年”。)

7.(3分)B(“说明阿房宫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错。)

8.(6分)(1)夯土台基底部基本为平面,其土层堆积一般是耕土层、扰土层,然后是夯土台基夯土,或汉代、或汉代至宋代的堆积。(2)前殿遗址台基顶部的秦代遗存仅仅限于前殿北墙遗迹及其顶部建筑倒塌的堆积物。(3)阿房宫前殿只完成了夯土台基的建筑,没有宫殿建筑。(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6分)(1)2003年至2004年阿房宫遗址的科学考古工作证明,阿房宫有可能不存在。(2)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壮丽的文学想像不能作为阿房宫真实存在的依据。(3)人们更关心阿房宫前殿顶部的遗存堆积中是否有秦代宫殿的信息,这对寻找阿房宫――世人心目中的恢弘建筑组群,成为关键。(4)前殿遗址台基顶部的秦代遗存仅仅限于前殿北墙遗迹及其顶部建筑倒塌的堆积物说明阿房宫前殿没有被焚烧,阿房宫前殿甚至根本没有建成。(每点2分,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10.D

11.B

12.C

13.(1)秦始皇营建宫室,但人民非常反对,因为(秦始皇)是为了满足其私欲,建设成果不和人民一起享受。

(2)我的功德比不上汉文帝,但耗费的东西却超过了他,难道是作为百姓父母一样的君主该做的吗?

14.①过于暂侈,贪得无厌。②滥用刑罚。③上行下效。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为他(炀帝)暴虐,所以顺应天命陛下取代他。如果陛下知足,那么现在的尊贵富足就可满足;如果陛下不知足,就超过现在一万倍也不会知足。”

“故”表结果,一般放在句首,应在“故”前停顿,排除AB。

“更万倍”作状语修饰“过”,“此”为“过”的宾语,“此”后断,开整个句子中间不能断开;“亦”一般放在句首,其前断开,排除C。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语意思及了解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古代把农历夏季三个月依次称作仲夏、孟夏、季夏”说法错误,古代把农历夏季三个月依次称作孟夏、仲夏、季夏。

C.正确。都是实在、确实。句意:实在不可以强加在百姓身上。/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

D.正确。怎么;哪里。句意:我怎么能听到这番忠言?/可如今在哪里呢?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因为唐太宗有气疾,公卿于是上书请求修建一座阁子给唐太宗居住”说法错误,原文是“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靡费良多……’”,可见,公卿上书请求修建一座暖阁给唐太宗居住是依照《礼》的规定,且现在夏天暑气没有退却,秋天凉气刚刚开始,皇宫中非常潮湿。而“有气疾”是唐太宗自己说的。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谤议”,非议、反对;“徇”,满足;“共”,共享。

(2)“不逮”,比不上;“过”,超过;“岂……也”,难道……吗。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根据“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概括为:过于奢侈,贪得无厌。

根据“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概括为:滥用刑罚。

根据“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概括为:上行下效。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自古帝王凡是有兴土木的大事,必须以物资人力来衡量利弊。当初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的人力极多,而没有抱怨的人,是因为顺应了力量,众人能享受建设成果。秦始皇营建宫室,但人民非常反对,因为(秦始皇)是为了满足其私欲,建设成果不和人民一起享受。朕现在想造一座宫殿,材木已经准备就绪,但想想秦始皇的事,于是不再建造。古人曾说:‘不看见足以引起欲望的事物,使心思不被扰乱。’本来就知道见到那些能满足私欲的东西,心就一定会乱了。就像雕镂器物、珠玉服玩,如果只知道享受它们,那么灭亡的时候就能数着日子到来了。自王公以下,住宅、府第、车服、婚嫁、丧葬,服装器物不符合他的级别的,便一切都停止供应并查处。”所以二十年来,风俗简朴,衣服没有锦绣,财产富饶,没有饥饿的坏情况。

贞观二年,公卿上奏说:“依《礼》中所讲的,六月夏日,可以居住在凉台。但是现在夏天暑气没有退却,秋天凉气刚刚开始,皇宫中非常潮湿,所以请求修建一座暖阁让您居住。”太宗说:“朕有哮喘病,难道会不怕潮湿?但如果修建的话,会浪费许多人力物力。以前汉文帝想修建露台,却因为怜惜十户百姓家产(而放弃这个想法),朕功德比不上汉文帝,如果耗费的东西却超过了他,难道是做百姓父母一样的君主的办法吗?”所以公卿再三上书,太宗就是不允许。

贞观四年,唐太宗对侍臣说:“用华丽的方式装饰宫殿,游览、观赏池台,是帝王想做的事情,(也是)百姓不希望(帝王)做的事情。帝王想要做这些的原因是要享乐,百姓不希望的原因是(那样会造成他们)劳累疲弊。孔子说:‘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话,那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累疲弊的事情,实在不可以强加在百姓身上。我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件事都可以自己决定,当然能自我约束,如果百姓不想做,就要顺应他们的情况。”魏征说:“陛下本来已经爱民,每每约束自己来顺应百姓。臣听说:‘为别人着想的人能康健,为使自己快乐而自私夺利的人不能长存。’隋炀帝思想贪得无厌,只喜欢奢侈,主管官员一旦有大工程,稍不如意,就以严刑待之。上级喜欢的,下级就千方百计奉承,长此以往,直到灭亡的一天。这不只是书中记载,陛下也目睹过。因为他(炀帝)暴虐,所以顺应天命陛下取代他。如果陛下知足,那么现在的尊贵富足就可满足;如果陛下不知足,就超过现在一万倍也不会知足。”太宗说:“爱卿说得很好!不是你,我怎么能听到这番忠言?”

15.BB.“上句向时间开拓视野,下句就空间驰骋遐思”错误,“天地”为空间,“古今”为时间,应该是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

16.①客居他乡。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的漂泊与伤感;

②万方多难。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

③壮志难酬。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

④君主无道。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

“花近高楼伤客心”,诗人此时客居他乡,登上高楼看见满眼的春花,这美景恰恰反衬出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愁苦之感。

“万方多难此登临”,万方多难,强调当时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当时吐蕃入侵,时局艰危,诗人为国忧心。

“可怜后主还祠庙”,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这句暗写君主无道。

“日暮聊为梁甫吟”,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诗人借诸葛亮来抒发自身怀才不遇,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壮志难酬的伤痛。

17.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18.B

19.C

20.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的独特农业生产系统。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落实:计划、措施、政策等得以实现。响应:对某种号召或倡议表示赞同、支持。原文形容中国政府支持“倡议”内容,故选“响应”。

第二空,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原文主语是“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