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教育中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策略 论文_第1页
浅谈幼儿教育中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策略 论文_第2页
浅谈幼儿教育中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策略 论文_第3页
浅谈幼儿教育中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策略 论文_第4页
浅谈幼儿教育中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策略 论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幼儿教育中“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策略摘要: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桥头堡。实现让孩子们从“学会”到“会学”,不但能更有效的寓教于乐,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助力他们的学习成长。为了实现这个转变,本文以为首先应明确区别“会学”和“学会”的本质区别,以及“会学”的含义;更为重要的是老师引导幼儿实现此转变的策略,它们是,其一教师努力引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其二,教师努力教养幼儿观察能力的提高,其三,教师努力为幼儿创设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条件和氛围。有了这个转变,作为基础教育第一阶段的幼儿教育,才能必须为新课程改革,仍至素质教育革命的成功实现奠定基础,担负起为人才培养基的艰苦任务。关键词:“学会”;“会学”;模仿学习;创造性学引言:在素质教育的必革大潮中,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始环节,也必须在各基础教育阶段中充当先兵的角色,积极地融入了各方面的改革,从“学会”到“会学”近些年来,一直是互质教育问题倡导的观念更新,实践创新的主要目标之一。本人结合十几年幼儿教学的实践,就此目标在幼儿教育中的实现谈谈肤浅体会。请大家,同仁们指正。“学会”与“会学”字面上看仅仅是两个字的顺序颠倒,但内涵都大不一样,“学会”是被动的学,只是把孩子们当做教育的对象,向他们输入知识,形式比较死板,千篇一律,接受起来相对枯燥乏味。它注重了某个具体知识的结果的获得,而忽视了它的习得过程,从而导致学习的知识不能灵活地迁移运用,而“学会”则是将孩子们定位为学习的小主人,让他们享受学习乐趣,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参与进来,循循善诱,娓娓道来,通过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从爱学到想学再到会学,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真正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从“学会”到“会学”的演进,促使孩子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具体到幼儿教育上,“会学”的含义应该是幼儿在积极的学习兴趣保证下,以观察模仿学习为基础,最终实现探索取物索为主要形式的创造性学习。区别弄清“学会”、“会学”的含义是重要的,观念上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也是重要的,但无论一个教育观念,听起来多么完美,多么理想,如果不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付诸实施,它终师是停留在理想的层面上。在幼儿身上真正地实现由学会某一知识技能到会学更多的知识技能的转变,它要求幼儿老师付出艰苦的劳动和汗水,引导策略如下:一、努力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理念对幼儿同样适用,对天真无邪的孩童来说兴趣才是激发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兴趣才是开启孩子们学习之门的金钥匙,让他们感到快乐,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在快乐中去学习,可以说是让孩子们从“学会”逐步走向“会学”的关键步骤。比如让孩子们贴近自然,了解人文地理知识,我们开展了全新的探究课程——共享地球。那么,如何让小朋友们对这一话题有直观的理解和认知,并展开讨论和探究呢?答案一定来源于观察实践。首先,我和小朋友们一起走出教室,在校园中观察自然,在讨论中发掘小朋友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当我们在园子里发现很多小蚂蚁后,就启发孩子通过观察,让他们对蚂蚁的形态、蚁巢构造、怎样去搬运食物及蚂蚁族群的职能分工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等于是打开了孩子们从“学会”到“会学”的关键环节。接着,我们从这些话题出发,开始了本次的探究活动。对于小朋友们来说,蚂蚁这种小昆虫比比皆是,十分熟悉。然而真正了解他们的孩子却不多。为此,小朋友还是提出了很多的疑问,其中被提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小蚂蚁有几条腿呢?”我并没有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给他们提供了放大的蚂蚁模型,让他们慢慢自己自主去观察。细致观察了蚂蚁的身体结构后,有的小朋友提出,他们在室外观察到的蚂蚁有大有小,形态不同。就这一问题,老师通过图片向小朋友们简要介绍了蚂蚁族群,帮助小朋友们理解蚂蚁因分工不同而形态各异。接下来,小朋友们分组观察蚂蚁工坊,了解蚂蚁族群的不同工种间是如何进行分工与合作的。知道了蚂蚁的身体结构和巢穴后,小朋友们跃跃欲试,想要动手制作和绘画蚂蚁家族。于是,我为小朋友提供了超轻黏土,让小朋友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创造。大家玩的不亦乐乎,还了解了群居动物的一些特点,感受了大自然的魅力,让孩子们更加热爱生活,他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兴趣的指引下他们成为了学习的主导者。二、巧妙引导幼儿学会,观察模仿学习幼儿的观察模仿学习是幼儿自主探究发现为主的,创造性学习的基础,它是连接幼儿自主学习兴趣到创造性学习的中间环节,在现实教育实践中,我们的幼儿老师往往拉着:“兴趣”直接去找“创造”,其结果非但没有找到“创造”这一宝藏,时间久了,幼儿连“兴趣”也丢失了,继而老师的尝度兴趣也会淡化,其原因就是幼儿仅凭“兴趣”去“创造”是太难了,他们缺少必要的方法和技能储备,这些东西从哪里来,要靠幼儿的观察模仿学习,幼儿们要观察谁,模仿谁,当然是我们幼儿老师,这就要求老师要做给他们看,把一个好的方法,技能出炉的过程展示给幼儿。比如,技能出炉的过程展示给幼儿。在传统模式的教学方式下,我曾经带领孩子们进行找不同的游戏活动,要求他们通过仔细对比观察,寻找发现描述同类事物中的某些不同之处,旨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与表达水平。尽管在此之前,我已经把观察的方法技巧、顺序方向等,如先高后低,先易后难,从颜色到形状,从大小到方位等等都向他们介绍的明明白白、仔仔细细,叮嘱他们要认真仔细等,并以比赛的形试去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兴趣很高,但结果总无法找出所有的异同点,总有一些遗漏。有一次我画了两个唱歌的小孩(共10处不同),幼儿有的找出3处,有的找出5处,最多的也只找出8处,当我说出10处不同时,幼儿们很泄气,我也觉得很纳闷。现在,在类似的活动中,我的做法是,其他条件不变,只是多加了这个环节,其结果大不相同,几乎所有的幼儿都能把所有的异同点找出来。再比如,几年前,英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所谓动态观察法,该方法认为观察目的越明确,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也就越细致,观察能力也就越能得到培养。本方法主要有三大要点,一是要带领孩子亲力亲为,深入一线,近距离的观察事物;还要有所针对,点面结合,调动兴趣,以玩带学;也要注重间接观察,以孩子的视角来认知事物,以儿童的眼光来认识世界。当时,我按照《学前教育》杂志上的介绍。让同学们一起走进自然,感知生命。在花园里,大家一起认识各种植物,近距离观察植物的生长周期,从发芽到长叶,从开花到结果,虽然很热闹,但似乎看过了就忘了,感动一时,而意义不大。现在我总是把我是怎样观察(包括:动手摸、用鼻闻、用笔画形状、用尽子量数据,用红绳子等做标识等)的过程展示给他们看,他们大多数都会情不自禁地跟我做起来,而下一次对他们做类似的观察活动要求,他们做起来就更加熟练,而且还主动发散思维,破旧立新,放弃传统工具,改用像机拍照,不用红绳子,代用彩笔线做标识,有的还提出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等创造性的方法来,全方位记录从含苞待放到落英缤纷,春华而秋实的过程,见证成长与收获。三、努力创设活动情境,实现创造性学习有了积极的学习兴趣,有了观察摸仿学习为中介,那么创造性学习的追求,就有了前提保证和基础。但是幼儿创造性的想法,必须有一个比较真实的情境去实现,教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努力创设对应的活动情境,让幼儿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探究,找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途径来,成为“会学”的幼儿。例如在《了解钟点认识钟表》的课堂授课实践中,传统陈旧的教育方式是一成不变,让孩子们机械的去观察钟表,然后按照位置不同和长短各异,分别向他们介绍时针、秒针、分针、日期,然后按某个时间让他们死记硬背。等他们熟悉之后,教师反复拨乱各个指针,要求孩子们说出正确的相关时间,随后再反复不断重复训练,以达到让其熟悉钟表、掌握钟点。可是往往事倍功半,教了半天很多孩子还是记不住、说不对、讲不出。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亲自实际操作环境,所以属于隔靴搔痒,效果不佳。说到底是没能让孩子从“学会”进入到“会学”的境界,为此我绞尽脑汁,反复思考,和其他老师集思广益,将教学过程加以改造完善。现在我们的课程依然是先介绍钟表的基本知识,待孩子们有了一定感性认识之后,我们将孩子分成不同的小组,给每个孩子发放一个可爱的小闹钟,我们说出某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调整到正确时间,看哪个组调的又快又准。通过这种小竞赛,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大家互相帮忙,互相指导,互相学习,很快就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与此同时,还调动了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动手能力。不但学会了知识,还有额外的收获,真可谓一鸟三石,事半功倍。让孩子掌握“会学”让我这个老师有了更大的成就感,我在这条路上不断进取,不断探索。在自然科学教育过程中,我也有所斩获。以在物理学“重心”这一课程中,我一改过去生搬硬套的填鸭式教学,采用了启发式交互教学方式。首先,发给孩子们一些不倒翁和普通娃娃,然后让他们对比观察,让他们去推娃娃,继而引发他们思考为何都是看似都是一样的娃娃,有的一推就倒,有的百推不倒。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被有趣的问题所吸引,很多孩子主动发问和思考。有的孩子觉得是材料不同的问题,有的觉得是娃娃身体形状的原因,有的是觉得娃娃大小不同,我一一让他们自己去找寻实物加以对比,结果他们发现即使是同样形状同样大小同样材料的娃娃,依然有的倒有的不倒。在这个时候,他们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了,每个人都睁大双眼,好奇的希望知道答案。此时,终于有孩子想到可能是娃娃身体里面有问题,要求拆开看看,于是我带他们一起拆开不倒翁,顺理成章的引出了重心这一概念,让枯燥的物理知识变成了有趣的娃娃盲盒大会!他们真正的走进了会学的世界,进而我一发而不可收拾,接连设置多个环境情景,让孩子们了解学习了永动机、磁体、小船模型等,让他们学习了磁性、弹性、浮力、重力、热胀冷缩、冰水混合物等知识,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决非谈谈而已的易事。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树立了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从实践中引发幼儿的自主学习兴趣,提供幼儿良好的观察模仿学习的机会,巧妙创造幼儿发现探究学习的情境,那么我们的幼儿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就能实现,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能实现。观察学习是孩子天然的学习路径,毫不夸张的说,从“学会”升华到“会学”,是将传统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升华为有效性强操作性高的教育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系统全面的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乐于学习,勤于思考,逐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